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江西省上饶市广丰一中2023-2024高三上学期12月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江西省上饶市广丰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考试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黑龙江饶河小南山遗址的考古发现了距今9000年的玉文化,把中国玉文化的历史向前推了1000年,其砂绳切割技术后来成为红山、良渚玉工的主打工艺,奠定了中华玉器文化早期蓬勃发展的技术基础。这说明( )
A.玉文化是最早出现的人类文明要素 B.遗址当时所处时代已经出现阶级
C.中原文化与边疆文化有直接的交流 D.东北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
2.传统文人画题材主要是山水、“四君子”等,人物画极少,鬼怪的领域就更少有人涉及。但到了清代,文人对鬼怪的兴趣却忽然增加,以鬼怪为题材、“以鬼喻人”、讽喻世事的文人画渐多起来。这种变化反映出清代( )
A.绘画风格趋向写实 B.艺术领域出现批判与反抗意识
C.市民文化异常繁荣 D.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开始动摇
3.1948年2月19日,国民政府公布的《土地改革方案》指出,“土地改革的目标之一为耕者有其田,所以全国农耕土地,应自即日起,一律归现耕农民所有”。方案制定者指出,先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待农村经济复苏之后,再逐步实行大农场制度。国民政府此举( )
A.旨在应对严峻的统治危机 B.扭转了三大战役的战略态势
C.推动了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D.暴露了国民党独裁的真面目
4.公元前3世纪,旅行家安提帕特将埃及胡夫金字塔、巴比伦空中花园、阿尔忒弥斯神庙、奥林匹亚宙斯神像、摩索拉斯陵墓、罗德岛太阳神巨像和亚历山大灯塔七座宏伟的建筑和雕塑称为“世界七大奇迹”。这反映出世界古代文明的突出特征是( )
A.欧洲中心 B.分布集中 C.联系广泛 D.多元发展
5.1600年,英国成立东印度公司,到亚洲从事贸易。该公司从英国带出大量金银,进口东印度香料,但进口的香料仅部分在国内出售,大部分转口到欧洲。这种做法受到国内舆论批评,认为该公司输出金银,仅从事海外奢侈品转口贸易,却不输出本国工业制品,无助于国内就业,更造成国家贵金属的流失。这种舆论缘于( )
A.自由主义 B.重商主义 C.民族主义 D.帝国主义
6.如图为苏联在战争时期经济发展主要指标,据此可知( )
A.苏联有比较雄厚的经济基础 B.战争对苏联经济的影响较小
C.美国援助推动苏联经济恢复 D.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逐渐暴露
7.如表是关于唐代法律案件的相关记载。这说明唐朝( )
(冯甲在亲丧期间)朝祥暮歌,是亵于礼……言讼请依科断。 敦煌卷子伯2593号
柳公绰,长庆中为刑部尚书,京兆府有姑以小过鞭其妇至死,郎中窦某断以偿死,公绰曰:“尊殴卑,非斗也且其子在,以妻而戮其母,非教也。”竟从公绰所议。 《册府元龟》
绛州孝女卫氏…其父为乡人卫长则所杀…及长,以砖击杀之…(唐太宗)嘉其孝烈,特令免罪。 《旧唐书·烈女传》
A.司法呈现礼法结合的特点 B.统治者遵循明德慎刑的原则
C.国家专注儒学的教化功能 D.道德品质是选官的重要标准
8.《弟子规》写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道人善,即是善”,它被清朝誉为“开蒙养正最上乘”的读物。康熙《圣谕十六条》强调:“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据此可知,清代( )
A.乡约教化功能弱化 B.注重幼童的蒙养教育
C.治国思想儒法结合 D.倡导德孝的伦理教化
9.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出现了“两税三分法”。所谓“两税三分法”,就是将强藩地区的赋税依然按照两税法的收税原则进行缴纳,但是在赋税的支配上分为三部分:一部分留给收税当地作为日常开销,成为留支;一部分则由藩镇节度使支配,成为留州;第三部分则上缴中央,称为上供。这体现了当时唐朝( )
A.中央政府的妥协性明显 B.藩镇势力得到有效遏制
C.宗藩体制的传统被破坏 D.土地兼并之风日益减少
10.1950年到1984年,世界粮食总产量从6.3亿吨增至18亿吨,其中发达国家粮食产量从3.8亿吨增至8.9亿吨,发展中国家粮食产量从2.5亿吨增至9.1亿吨;世界总人口从25.1亿增至47.7亿,其中发达国家人口从6.5亿增至10.6亿,发展中国家人口从18.6亿增至37.1亿。这一变化说明( )
A.食物供需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 B.第三世界农业发展长期落后
C.发展中国家缺粮问题日益严重 D.发达国家主导世界粮食生产
11.1951年,美国通过了《1951年贸易条件的附加法令》,对来自“苏联以及被外国政府或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组织所统治与控制的国家和地区”的进口不予以最惠国待遇。1952年,斯大林提出了“两个平行市场”的重要理论,认为“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瓦解了”。这反映出( )
A.美国断绝了与苏联经济交流 B.冷战局势不断加剧
C.世界经济发展缺乏协调机制 D.苏联模式出现弊端
12.秦灭六国后南征百粤,军队在湘桂两省边境遭到当地民族的抵抗,三年兵不能进,军饷转运困难。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命士兵、民夫在兴安境内湘江与漓江之间修建一条人工运河,运载粮饷,公元前214年灵渠凿成,据此可知灵渠( )
A.为秦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B.便于中央加强对岭南统治
C.完全阻绝两广的割据独立 D.使岭南地区成为天府之国
13.严复在《与熊纯如书》中说“不佞垂老,亲见七年之民国与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这反映了他( )
A.站在中国先进文化前列 B.对西方文明的失望
C.主张继续进行维新变法 D.肯定中华民国政权
14.如图为殖民扩张和收缩的周期示意图(1700—1975年),其中两个殖民收缩期出现的相同原因是( )
A.工业革命加速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B.民族自决原则开始确立
C.启蒙思想指导各殖民地争取独立 D.战争削弱了宗主国力量
15.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人类社会的信息承载形式、信息传递方式、信息处理和利用手段都曾发生过革命性的变化。下列选项中,能够印证上述观点的是( )
A.约公元前4千纪末,字母文字起源于北非地区的埃及
B.清朝前期形成奏折制度,信息传递更加机密与迅速
C.20世纪初汽船、火车先后问世,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D.20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网络、移动通信等技术迅猛发展
16.世界上不同宗教的建筑有着不同的风格,或庄严雄伟、或精美华丽、或与自然的风景融合,或具有浓郁的本土特色。观察图片,下列项对应图片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①中国云冈石窟—佛教本土化的体现 B.②桑奇大塔—印度佛教建筑的代表
C.③羽蛇神金字塔—玛雅自然神的崇拜 D.④哥特式教堂—俄罗斯东正教的象征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伏尔泰在《路易十四时代》中赞扬中国君主的道德,他在转述雍正皇帝关于各地处理重罪案件,必须呈送皇帝御览,否则不得对人犯处以极刑的谕令时,发表了如下议论:“颁布这一敕令的理由有二。其一为:不得视人命如草芥。 其二为:君王对百姓须爱民如子。”伏尔泰对处于中国统治阶层的儒学文人也充满敬仰之情,“跟他们一道在北京生活,浸润在他们的文雅风尚和温和法律的气氛中,却比在果阿宗教裁判所系身囹圄,最后穿着涂满硫磺、画着魔鬼的罪衣出狱,丧命在火刑架上,更妙得多”。对中国文明的高度赞美和对中国开明君主社会的向往使伏尔泰将中国奉为理性社会的圭臬。他系统地阐述中国的历史、法律、宗教、道德、科学、哲学和风俗等问题,竭力推广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学说。他指出“由于它(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它在伦理道德和治国理政方面,堪称首屈一指”,以侧击路易十四崇尚的专制和不明白什么是宽大、容忍的缺点。
孟德斯鸠认真研究朱子学中的世界观、宇宙生成论及政治理论。在中国理学家所推崇的理性观中,孟德斯鸠看到的不是传教士所抨击的无神论,而是宋儒的法治的政治主张。他“从朱熹的‘法者,天下之理’和‘礼法,应与时宜之’思想中得到启示”,在传世之作《论法的精神》的第一章,就开篇明义提出一个重要观点:“人也有自己的法。”……孟德斯鸠也从中国文化中获得创建其“三权分立”政治理论的思想灵感。他指出正因为没有“法”的精神,中国“在开国初的那三四个君主以后,继任的君主就成为腐化、奢侈、怠惰、淫逸的俘虏”;“人们曾经想让法律与专制主义并行,可是任何事情一旦与专制主义联系起来,就丧失了自身的力量。”
——摘编自郭丽娜、康波:《18世纪法国启蒙主义文学中的中国思想文化因素——析“中国礼仪之争”对法国启蒙文学的影响》,载《国外文学》,2008年第2期
(1)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方面各有何发展变化。
(2)根据材料分别概括伏尔泰与孟德斯鸠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借鉴。并概括启蒙思想家借鉴中国文化的目的。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西方民族主义是在构建民族国家的过程中产生的,其形成过程就是从王朝国家向民族国家的转型。由于每个国家所处的历史条件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民族主义,而不同的民族主义使得各个国家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民族主义作为资产阶级进行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和精神武器,是一面革命的旗帜,具有很大的历史进步性。民族主义本身却带有不可克服的狭隘性和排他性,使它的“视野”无法越出本民族利益的范围,往往把本民族的利益和文化建立在践踏其他民族的利益和文化的基础之上,同时,民族主义还具有潜在的、强烈的扩张性,一旦国家间有矛盾,民族主义便会膨胀为大民族主义。如泛日耳曼主义、泛斯拉夫主义等,帝国主义包括殖民主义、大国沙文主义、军国主义等,一定程度上是其衍生物。正因如此,“当西欧民族国家建成之后,民族主义就转化成为一种带有侵略性的殖民侵略和扩张的学说”。民族主义逐渐蜕变为欧美列强对外扩张、争夺霸权的理论根据和精神动力。
——摘编自赵文亮《民族主义与二十世纪的战争》
材料二 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在民族危机中孕育,在西方民族主义传入后产生,在一次次民族觉醒中发展,经历了清末民初、五四时期和抗日救亡运动几个主要发展阶段。中国近代以来的民族主义思潮,有过大汉族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和排外主义等负面因素。譬如“义和团”的“盲目排外”行为,就是列强侵略导致民族危机达于顶点、社会衰落跌入谷底的极端之举;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人士在对待国内民族问题上也有过民族复仇主义和大汉族主义思想;近代以来民族分裂主义势力长期存在并与境外干涉势力勾结,这也是中国人民不得不长期进行维护民族团结与统一斗争的重要原因;中华民族在追求民族独立与复兴、追赶世界先进的长期奋斗中,守旧复古逆流也时沉时浮,等等,但这些绝对不是主流。近代以来,中国民族主义更没有对其他民族构成威胁、带来危害,中华民族骨子里就没有走极端的特性和文化基因。在世界范围内,要说扩张地进攻的民族主义,最典型的莫过于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
——摘编自舒迎香《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形成与特征研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民族主义形成和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近代西方民族主义的形成原因,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中华民族骨子里就没有走极端的特性和文化基因”。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曼彻斯特是海洋时代的产物,它本身并非海滨所在,丰富的煤炭资源让它获得了显要地位。1789年首台蒸汽机在曼彻斯特城内安装,于是商业中心曼彻斯特表现出强烈的集聚效应,纺织厂、骨粉厂、煤气厂、印刷厂、制革厂等相伴而至。作为支柱产业的棉纺织业,所用大量原棉来自遥远的美洲、亚洲和非洲,其棉织品既供内销,更重外贸。曼彻斯特为周围的工业城镇提供了优良的商业服务,成为兰开夏工业区的磁场。曼彻斯特市中心是商业、仓库和办公设施所在地。四周紧挨着河谷的连片的厂房和工人“背靠背式”“大杂院”式的住宅,被淹没在烟雾之中。中产阶级的商人和厂主则纷纷外迁郊区。
——摘编自《城市空间发展模式与经济发展——以近代上海与曼彻斯特为例》
材料二 租界成为近代上海城市的发端,其设立之初因“风俗习惯等种种不同”,致使“华洋分居”成为既定的制度。1853年小刀会攻陷上海县城,大批华人涌入租界,形成“华洋杂居”格局。面对租界的一再扩张,上海民族资本家在20世纪的头十年中积极兴修马路,开办工厂,形成闸北工业区;民国成立后,于1912年拆除了老县城的城墙,使南市、租界、闸北连成一片,以外滩和南京路为贸易中心,外围则是工厂区和工人住宅区,中间还有富人的花园洋房。上海作为国际性都市,还把西方的城市文明传入中华大地。
——摘编自艾萍《近代上海城市化特征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推动近代英国曼彻斯特城兴起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上海在城市空间布局上与曼彻斯特的不同。
(3)根据上述材料,简析近代工业城市兴起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美国学者布莱克指出,现代化发展必然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现代性的挑战——现代观念和制度,现代化拥护者的出现,这一切使社会在传统知识范围内遇到最初的对抗。
第二,现代化领导的稳固——权力从传统领袖向现代领袖转移,在这一过程中,尖锐的革命斗争通常可达数代人之久。
第三,经济和社会的转型——经济增长和社会变迁达到这一程度:社会从以农村和农业为主的生活方式转向以城市和工业为主的生活方式。
第四,社会整合——经济和社会转型导致整个社会基本结构的转型。
中国学者将布菜克假设的四个阶段概括为两大环节
第一环节,在迎接现代性挑战的背景下建构现代民族国家。
第二环节,进行民主国家建构,以国家的力量推动经济发展,实现向现代文明的结构转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就材料的部分或整体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高三历史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原始社会时期(中国)。9000年前黑龙江饶河小南山玉文化对中原、长江流域的玉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说明东北地区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D项正确;玉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体现,但材料不能证明其是最早出现的文明要素,排除A项;遗址当时所处的时代在9000年前,尚未进入阶级分化时期,排除B项;黑龙江饶河小南山遗址出现比较成熟的玉文化,后来成为红山、良渚文化有重要影响,但无法证明这种影响是直接交流的结果,排除C项。故选D项。
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清朝时期。根据材料可知,题干反映出传统文人画到清代增加了鬼怪题材且日渐盛行,“以鬼喻人”“讽诲世事”,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文人们借鬼怪来讽刺清代社会生活中的那些趋炎附势、投机取巧的蛇鼠之辈,具有明显的批判性与反抗性,B项正确;材料反映出清代的绘画风格呈现出写意的特征,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出清代市民文化异常繁荣的结论,表述不准确,排除C项;清代时期理学仍然占据统治地位,选项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3.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时空是1948年的中国。根据材料“1948年2月19日,国民政府公布的《土地改革方案》”“土地改革的目标之一为耕者有其田,所以全国农耕土地,应自即日起,一律归现耕农民所有”及所学可知,解放战争中国民政府形势恶化,试图通过土地改革的方式挽救其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A项正确;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12日至1949年1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国民政府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1946年“国民大会”通过的《中华民国宪法》进一步暴露了国民党当局坚持独裁和内战的真面目,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文明时期(世界)。据材料可知,古代埃及、巴比伦、希腊等文明格局特色,体现了古代文明的突出特征是多元发展,D项正确;埃及位于非洲,巴比伦位于西亚,材料没有体现欧洲中心,排除A项;材料中的文明分布在亚洲、欧洲、非洲,没有体现分布集中,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各文明的特点,没有涉及文明之间的联系,排除C项。故选D项。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00年(英国)。结合所学可知,“重商主义”强调白银是财富的象征,鼓励出口,限制进口,B项正确;“自由主义”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主张自由竞争,排除A项;“民族主义”指以自我民族的利益为基础而进行的思想或运动,排除C项;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最后阶段,依靠资本输出,使用其他国家劳动力,以便本国赚取利润,排除D项。故选B项。
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1—1944年(苏联)。由材料数据可知,尽管苏联经济在战时受到较大影响,主要经济指标下滑,但是由于苏联战前的建设打下了雄厚的经济基础,1944年工业总产值甚至超过战前水平,A项正确;战争对苏联经济的影响很大,主要经济指标严重下滑,排除B项;苏联在战时的经济发展并非美国援助的结果,排除C项;此时的经济数据尚不能看出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逐渐暴露,主要是战争影响经济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7.A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唐代(中国)。根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对亲丧期间“朝祥暮歌”此类违礼而不违律的不孝行为进行处罚;在审判实践中,出现了柳公绰以礼改判,以礼折狱的案例;对烈女卫氏此类血亲复仇屈法而伸情,这些案例均反映出唐代司法实践中礼法结合的特点,A项正确;明德慎刑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国家不仅注重儒学的教化,也维护法律威严,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官吏选任,排除D项。故选A项。
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时空是清代(中国),根据题干设问可知是推断题。由题干“父母呼,应勿缓……过不规,道两亏”“敦孝弟以重人伦……和乡党以息争讼”可知,《弟子规》和《圣谕十六条》都深受儒家想的影响,倡导德孝的伦理文化,D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乡约教化功能增强,排除A项;《圣谕十六条》面向所有百姓,“注重幼童蒙养教育”片面反映了材料信息,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清代的伦理教化,而没有涉及法治,排除C项,故选D项。
9.A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唐代(中国)。唐朝在推行两税法时,允许强藩截留和支配大部分地方税收,反映出中央妥协色彩明显,A项正确;材料体现出当时藩镇的势力强大,而不是削弱,排除B项;材料针对的是地方税收的分配,和宗藩体制无关,排除C项;两税法实行并不能减少土地兼并,排除D项。故选A项。
1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0年到1984年(世界)。根据材料信息“1950年到1984年,世界粮食总产量从6.3亿吨增至18亿吨,其中发达国家粮食产量从3.8亿吨增至8.9亿吨,发展中国家粮食产量从2.5亿吨增至9.1亿吨;世界总人口从25.1亿增至47.7亿,其中发达国家人口从6.5亿增至10.6亿,发展中国家人口从18.6亿增至37.1亿”可知,二战后,世界粮食生产发展很快,但世界粮食生产地区不均,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增长较快,人均粮食量较低,许多国家缺粮问题日益严重,即发展中国家缺粮问题日益严重,C项正确;从数据可知,世界粮食总产量的增速高于世界总人口的增速,世界人均粮食呈增长趋势,食物供需之间的矛盾不突出,排除A项;从数据可知,发展中国家的粮食产量也在增加,说明第三世界农业有所发展,排除B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粮食产量基本各占1/2,无法说明发达国家主导世界粮食生产,排除D项。故选C项。
1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世界)。据材料“美国对来自‘苏联以及被外国政府或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组织所统治与控制的国家和地区’的进口不予以最惠国待遇”并结合所学可得出,继铁幕演说、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等事件之后,美国又在经济方面发出了敌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信号,而苏联也提出“两个平行市场”理论,这说明冷战局势不断加剧,B项正确;当时美国尚未断绝与苏联的经济交流,排除A项;二战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经济协调组织已经建立,世界经济并非完全缺乏协调机制,排除C项;虽然20世纪50年代以来苏联模式弊端日益显现,但仅据该材料不能得出苏联模式出现弊端,排除D项。故选B项。
1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秦灭六国后南征百粤,军队在湘桂两省边境遭到当地民族的抵抗……秦始皇命士兵、民夫在兴安境内湘江与漓江之间修建一条人工运河,运载粮饷”,可知,秦始皇通过修建灵渠,转运粮饷,支持其统一战争,从而有利于强化对岭南地区的控制,B项正确;此时秦朝已经建立,排除A项;灵渠的修建是巩固统一的措施,并不是为了隔绝割据,排除C项;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后,才有了成都平原的富庶,使成都成为中央王朝的主要粮食供给基地和赋税的主要来源,称为“天府之国”,排除D项。故选B项。
1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材料“亲见七年之民国与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从战争的残酷和帝国主义的争夺中,严复认识到西方文明的弊端——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即反映了严复对西方文明的失望,B项正确;材料是对西方文明的批判,非站在中国先进文化前列,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严复的政治主张,排除C项;肯定中华民国政权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严复对西方文明的新认识,排除D项。故选B项。
1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殖民扩张时期世界。据图表信息可知,两次殖民收缩期分别出现于19世纪初和一战后,结合所学可知,拿破仑战争发生于19世纪初,一战发生于1914—1918年,两次战争都对欧洲产生巨大影响,战争削弱了欧洲的实力,影响了欧洲列强殖民扩张的步伐,反映了战争削弱了宗主国力量,D项正确;工业革命推动了欧洲列强的实力增长,不应该出现殖民收缩期,排除A项;民族自决原则确立在一战后,与19世纪初的殖民收缩关系不大,排除B项;启蒙思想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精神武器,但仅凭精神作用无法直接推动殖民收缩期的出现,排除C项。故选D项。
1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人类社会的信息承载形式、信息传递方式、信息处理和利用手段都曾发生过革命性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网络、移动通信等技术迅猛发展成为人类社会的信息承载形式、信息传递方式的重要形式,D项正确;埃及的象形文字产生于公元前4世纪左右,排除A项;虽然清朝前期形成奏折制度,信息传递更加机密与迅速,但是信息承载形式、信息传递方式、信息处理和利用手段都曾发生过革命性的变化,排除B项;20世纪初汽船、火车先后问世,人类进入“蒸汽时代”,不是信息传递方式,排除C项。故选D项。
1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据所学可知,俄罗斯东正教的象征不是哥特式教堂而是圆顶多塔风格的教堂建筑,D项符合题意,D项正确;据所学可知,据所学可知,云冈石窟修建于隋唐时期,据所学可知,隋唐时期佛教在中国完成本土化,A项正确,不符题意,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据所学可知,桑奇大塔是印度著名的古迹,是印度早期王朝时代的佛塔,位于印度中央邦首府博帕尔附近桑奇村,B项正确,不符题意,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羽蛇神是中部美洲文明中普遍信奉的神,羽蛇神金字塔反映了玛雅人对自然神的崇拜,C项正确,不符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17.(1)发展变化:明清时期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手工业各行业出现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儒学发展到心学阶段,明末清初思想家有了反对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与经世致用思想。
(2)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借鉴:伏尔泰肯定了中国的开明专制制度,竭力推广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学说,以侧击路易十四崇尚的专制;孟德斯鸠推崇宋儒的法治主张,并从中国文化中获得创建其“三权分立”政治理论的思想灵感。
目的:启蒙思想家借鉴中国文化,作为反教会神学斗争的思想武器;他们宣传中国文化,用以抨击法国的专制制度,谋求建立资本主义社会。
【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的中国。从君主专制角度分析变化是明清时期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从手工业发展角度分析变化是手工业各行业出现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从儒家思想角度分析变化是儒学发展到心学阶段,明末清初思想家有了反对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与经世致用思想。
(2)本题第一小问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法国。根据材料“伏尔泰在《路易十四时代》中赞扬中国君主的道德”和“伏尔泰对处于中国统治阶层的儒学文人也充满敬仰之情”可知,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借鉴是伏尔泰肯定了中国的开明专制制度,竭力推广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学说,以侧击路易十四崇尚的专制;根据材料“孟德斯鸠看到的不是传教士所抨击的无神论,而是宋儒的法治的政治主张”和“孟德斯鸠也从中国文化中获得创建其‘三权分立’政治理论的思想灵感”可知,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借鉴是孟德斯鸠推崇宋儒的法治主张,并从中国文化中获得创建其“三权分立”政治理论的思想灵感。本题第二小问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法国。从思想角度分析目的是启蒙思想家借鉴中国文化,作为反教会神学斗争的思想武器;从政治角度分析目的是他们宣传中国文化,用以抨击法国的专制制度,谋求建立资本主义社会。
18.(1)特点:民族意识逐渐增强;王朝国家向民族国家转型道路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民族国家;反教会到反封建王权;根源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狭隘性和潜在的扩张性。
影响:有利于推动民族国家的建立,增强国家凝聚力;有利于促进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发展,推动历史的进步;国家间利益的争夺,易引发殖民侵略和扩张。
(2)理解:中华文化的“天下”“和平”“和谐”“和合”等观念浓厚;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催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民族主义的丰富意涵和发展方向起到了规范和导向作用;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是自卫性质或求解放的民族主义;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凸显了强烈的自我反思意识和批判精神等。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西方。
特点:据材料一“其形成过程就是从王朝国家向民族国家的转型”并结合所学可得出随着民族国家的形成,民族意识逐渐增强;据材料一“由于每个国家所处的历史条件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民族主义”可得出王朝国家向民族国家转型道路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民族国家;据材料一“民族主义作为资产阶级进行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和精神武器”并结合所学“欧洲资产阶级反对的封建势力包括王权、教会等”可得出近代西方民族主义反教会到反封建王权以及根源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据材料一“民族主义还具有潜在的、强烈的扩张性”可得出具有狭隘性和潜在的扩张性。
影响:据材料一“近代西方民族主义是在构建民族国家的过程中产生的”可得出有利于推动民族国家的建立,增强国家凝聚力;据材料一“民族主义作为资产阶级进行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和精神武器”可得出有利于促进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发展,推动历史的进步;据材料一“民族主义还具有潜在的、强烈的扩张性,一旦国家间有矛盾,民族主义便会膨胀为大民族主义”“当西欧民族国家建成之后,民族主义就转化成为一种带有侵略性的殖民侵略和扩张的学说”可得出国家间利益的争夺,易引发殖民侵略和扩张。
(2)本题是背景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二“中华民族骨子里就没有走极端的特性和文化基因”并结合所学“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以和为贵”等知识可得出,中华文化的“天下”“和平”“和谐”“和合”等观念浓厚;据材料二“守旧复古逆流也时沉时浮,但这些绝对不是主流”“中国民族主义更没有对其他民族构成威胁、带来危害”等信息可得出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催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民族主义的丰富意涵和发展方向起到了规范和导向作用;据材料二“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在民族危机中孕育”可得出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是自卫性质或求解放的民族主义;据材料二““守旧复古逆流也时沉时浮,但这些绝对不是主流”等信息可得出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凸显了强烈的自我反思意识和批判精神等。
19.(1)丰富的煤炭资源;蒸汽机的使用;曼彻斯特作为商业中心所发挥的集聚效应;棉纺织业发达,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周边工业城镇聚集;殖民扩张提供大量原料和市场。
(2)从华洋分居到华洋杂居;居民区、租界和工业区连成一片;等级分化明显。
(3)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转型;造成环境污染和贫富差距。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国。根据材料“曼彻斯特是海洋时代的产物,它本身并非海滨所在,丰富的煤炭资源让它获得了显要地位”可知,丰富的煤炭资源;根据材料“1789年首台蒸汽机在曼彻斯特城内安装”可知,蒸汽机的使用;根据材料“于是商业中心曼彻斯特表现出强烈的集聚效应,纺织厂、骨粉厂、煤气厂、印刷厂、制革厂等相伴而至”可知,曼彻斯特作为商业中心所发挥的集聚效应;根据材料“作为支柱产业的棉纺织业,所用大量原棉来自遥远的美洲、亚洲和非洲,其棉织品既供内销,更重外贸。曼彻斯特为周围的工业城镇提供了优良的商业服务,成为兰开夏工业区的磁场”可知,棉纺织业发达,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周边工业城镇聚集;殖民扩张提供大量原料和市场。
(2)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上海和英国。根据材料“租界成为近代上海城市的发端,其设立之初因‘风俗习惯等种种不同’,致使‘华洋分居’成为既定的制度。1853年小刀会攻陷上海县城,大批华人涌入租界,形成‘华洋杂居’格局”可知,从华洋分居到华洋杂居;根据材料“面对租界的一再扩张,上海民族资本家在20世纪的头十年中积极兴修马路,开办工厂,形成闸北工业区;民国成立后,于1912年拆除了老县城的城墙,使南市、租界、闸北连成一片,以外滩和南京路为贸易中心,外围则是工厂区和工人住宅区,中间还有富人的花园洋房”可知,居民区、租界和工业区连成一片;等级分化明显。
(3)本题是背景类(或特点类、对比类、影响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上述材料,可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转型;造成环境污染和贫富差距等方面分析。
20.论题:民族国家建构是20世纪上半期中国政治发展的主题。
阐述:19世纪中期,现代国家观念开始兴起,以国家和民族为认同对象的民族主义开始形成。中国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的先行者和实践起点是孙中山及其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虽使普遍王权的一元结构解体,但却不能产生出一个现代性国家,而是分裂出大大小小的传统型权力中心,形成严重的政治权威危机。1922年,中共二大就明确将“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作为党奋斗的基础任务。特别是七七事变后,中共率先扛起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大旗,号召组成最广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赢得近代以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经过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短期实践,以及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局部执政实践,解放战争时期党逐步完成了中央政府理念和方略的理论建构。1947年10月,毛泽东明确提出“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正式将建立全国性中央政府的问题提上日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成立,重树了近代以来特别是辛亥革命以来日渐式微的中央权威,彻底实现了从中央到乡村的政令统一和国家秩序的重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渐废除了列强强加给近代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一切在华特权,中华民族主权独立彻底实现。总之,20世纪上半期中国政治发展的主题是民族国家建构,虽经历曲折,但最终实现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基础。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现代(中国)。
观点:根据材料“当然,就中国这类后发展国家的现代化而言,我们可以将布菜克假设的四个阶段概括为两大环节: 第一环节,在迎接现代性挑战的背景下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第二环节,进行民主国家建构,以国家的力量推动经济发展,实现向现代文明的结构转型。”并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以来中国政治发展主题经历了从民族国家建构到民主国家建构。可选取任意一个阶段来拟定观点,例如选择,民族国家建构是20世纪上半期中国政治发展的主题。
阐述:首先分析民族国家的概念,19世纪中期,现代国家观念开始兴起,以国家和民族为认同对象的民族主义开始形成。接着分析中国民族国家建构的历程,结合所学可知,经历了辛亥革命、中共二大、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重大事件。首先,中国现代民族国家的先行者和实践起点是孙中山及其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虽使普遍王权的一元结构解体,但却不能产生出一个现代性国家,而是分裂出大大小小的传统型权力中心,形成严重的政治权威危机。其次,1922年,中共二大就明确将“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作为党奋斗的基础任务。特别是七七事变后,中共率先扛起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大旗,号召组成最广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赢得近代以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再次,经过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短期实践,以及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局部执政实践,解放战争时期党逐步完成了中央政府理念和方略的理论建构。最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成立,重树了近代以来特别是辛亥革命以来日渐式微的中央权威,彻底实现了从中央到乡村的政令统一和国家秩序的重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渐废除了列强强加给近代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一切在华特权,中华民族主权独立彻底实现。最后进行总结,升华主题,完成表述,如总之,20世纪上半期中国政治发展的主题是民族国家建构,虽经历曲折,但最终实现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基础。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江西省上饶市广丰一中2023-2024高三上学期12月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