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月考试题
(考试时间:75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秦代乡里制度逐渐定型,县的基层分为若干乡,乡下有里,里下有什伍组织。乡里组织拥有宣布教化、督催赋税、摊派力役、维持治安、兼理司法和婚丧祭祀等职权。这反映出秦代( )
A.农村基层实行地方自治 B.皇帝直接掌握了乡官的任命权
C.乡里属于社会经济组织 D.乡里组织兼有行政与宗法职能
2.西汉丞相田蚡入宫奏事,汉武帝问他:“君除(任命)吏已尽未?吾亦欲除吏!”据此可知,西汉前期( )
A.皇权得以加强 B.君臣关系恶化 C.相权有所削弱 D.相权冲击皇权
3.在古代雅典公民大会上,“每一个人都可以自由发言……所有的人都可以当选任何职位,所有的人都可以在雅典卫城山下中心广场举行的市政会议上投票”。这反映出古代雅典政治的突出特征是( )
A.城邦至上 B.直接民主 C.轮番而治 D.人人平等
4.斯巴达寡头政治的实质是( )
A.公民大会把握一切军政大权 B.国王的世袭专断
C.监察官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力 D.各个阶层的地位平等
5.1912年3月11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宋教仁说:“改总统制为内阁制,则总统政治上之权力至微,虽有野心者,亦不得不就范。”这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
A.是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B.旨在维护民主共和的革命成果
C.体现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 D.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
6.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发布,标志着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诞生。经过了20年人事制度改革和公务员制度推行,政府相继出台了数十个与之相配套的《暂行规定》、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使公务员管理的各个环节做到了有法可依,国家行政机关人事制度法规体系初步形成。上述材料不能说明( )
A.公务员录取工作的公平公正 B.公务员考试已进入法制化轨道
C.公务员制度运行机制稳定推进 D.国家机关廉政建设成绩显著
7.康熙二十六年,清廷以台湾“新经归附,文教初开”为由,批准台地考生另编字号,取中一名。康熙三十六年闽浙总督郭世隆以台湾“至今已历四科,人文日盛,学诣渐臻”为由,提请“乡试撤去另号,通省一体匀中”。由此可知,清代科举考试( )
A.改变了全国统一录取的范式 B.政策灵活利于文教事业发展
C.体现了文化重心南移的趋势 D.打破公平体系引起官员不满
8.相对于科举及第者而言,落第者们更贴近下层民众,他们或聚徒讲学,或影响公共事务,成为乡里文化的普及者、基层社会活动的组织者。这表明科举制度( )
A.推动了基层自治 B.促进了阶层流动 C.扩大了统治基础 D.有益于社会教化
9.在英国,撒切尔夫人将“政治态度”作为选拔高级文官的一个基本的前提条件,白20世纪80年代初到1987年,白金汉宫中的40位常任次官和135位副常任次官,大多数是由撒切尔夫人与其大臣根据他们的政治倾向而任命的。这一行为( )
A. 不利于文官参与政策的制定和决策 B. 导致了政务官和事务官职不分
C. 试图打破文官“政治中立”的传统 D. 破坏了文官制度职务常任原则
10.在19世纪的六、七十年代以后,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不约而同的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基本上采取公开平等考试、择优录取的办法。只有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的人才能担任官吏,按期考绩,按照勤惰、政绩大小予以升降奖惩,禁止文官介入党派活动且不与执政党共进退。这种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 使得资产阶级政府工作更加专业化和科学化
B. 为大工业时代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政治上的保证
C. 提高文官的素质和减少官场中的腐败现象
D. 减少党争来保证政府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11.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殿试地点由太和殿移到保和殿。殿试是封建科举制度最高一级考试,由皇帝亲自命题,指定大臣问卷,皇帝还要亲自阅看前十名的卷子。以下关于明清朝科举考试说法正确的是( )
A.明朝为了选拔不同地域的优秀人才,在会试中实行南北卷
B.会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考中者称为“举人”
C.考试从四书五经中命题,参试人员主要是中央和各地学堂学生
D.殿试名义上由皇帝主持,通过者称为“贡士”
12.唐朝把《孝经》作为学校的必修课。《唐律疏议》中涉及“孝”的条款有58条,约占全部条款的11%,从不孝罪的论定、定刑、惩罚措施以及为官的丁亲原则、家族中的尊卑等级等,皆有细致的规定。这充分表明唐朝时期( )
A.“四书”“五经”逐渐被冷落 B.传统孝道受到重视
C.儒家思想开始法制化 D.统治政策开明开放
13.《十二铜表法》规定利息不得超过一定的限额,超过的,处高利贷者四倍于超过额的罚金。这一规定( )
A.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 B.带有习惯法的残余
C.保留了不合理的贵族特权 D.借鉴了外邦人的法规
14.在征服罗马之后,中古时期的各个日耳曼王国就将各自部落的习惯,借助于罗马法的某些术语,并吸收罗马法的一些原则,编纂为成文法典。这说明( )
A.罗马法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
B.罗马法的适用地域和对象不断扩大
C.罗马法促进了其他民族法律文化的发展
D.罗马法具有超越民族的高度稳定性
15.中古时期初期,罗马法长期处于衰落状态,教会教条同时就是政治信条,《圣经》词句在各法庭中都有法律的效力。从12世纪开始,西欧各国对罗马法展开了广泛的研究,无论国王或市民,都从法学家中找到了强大的支持,罗马法被重新发现。据此可推知( )
A.罗马法开始成为资产阶级反教会的工具
B.《圣经》与罗马法具同等法律效力
C.罗马法复兴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D.《圣经》遭到新兴社会阶层的抛弃
16.某国际组织的宗旨是:“加强各成员国之间的相互信任与睦邻友好;鼓励各成员国在政治、经贸、科技、文化、教育、能源、交通、环保及其它领域的有效合作;共同致力于维护和保障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建立民主、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该组织( )
A.由中俄与中亚三国共同建立 B.提供了一种新型区域合作模式
C.是亚太地区的多边合作组织 D.丰富了结盟不结伴的国家关系
1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众多的东方国家成立了新兴民族国家政权,它们既面临着国家政权的独立和巩固的艰巨挑战,又急需妥善处理殖民统治遗留下来的各种国家间争端。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中国( )
A.号召亚洲国家“结伴而不结盟” B.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致力于改善与美国的外交关系 D.着重发展与第三世界的友好关系
18.在万隆会议上,当中立国领导人印度总理尼赫鲁被亲西方国家攻击而异常愤怒时,周恩来灵巧地避开争论,重申求同存异的主导思想,建议把有些人不喜欢的“共处”改为联合国宪章中的“和平共处”。周恩来的这一做法( )
A.适当孤立了亲西方国家 B.在妥协之中绝地反击
C.鼓励了西方国家的参与 D.灵活处理了会场矛盾
19.在尼克松就任总统后,为了同中国取得联系,美国尝试了包括罗马尼亚、法国在内的多个秘密渠道,最后通过巴基斯坦这个双方共同的朋友取得了成功。这折射出中美关系改善( )
A.是当时中美两国的共同愿望 B.遭到了美国大部分势力反对
C.美国比中国更加主动和重视 D.巴基斯坦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20.西汉时期钱币使用非常普遍,除黄金、铜钱外,基本没有其他物品用作交换媒介。到东汉,黄金首先退出流通领域,而布帛在交换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原来用钱币支付的赏赐、犯罪赎金、人头税等渐次改用布帛。这反映了东汉时期( )
A.中外贸易出现严重逆差 B.田庄经营影响了市场活力
C.滥发钱币引发通货膨胀 D.赋税征收改变了商业环境
21.两税法推行后,有人评论:“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陆贽(翰苑集)卷22中书奏议·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一条》)该评论主要想表达( )
A.分夏秋两次征税从而简化了税收名目 B.扩大收税对象以增加财政收入
C.收税标准以人丁为主有利于农民人身自由 D.制度缺陷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22在托克维尔看来,英国的地方自治传统是在英国特有的一种长期宗教纷争中形成的。他指出,英裔美国人不得不把自己置于法律的保护之下……在移民初期,自由制度的茁壮萌芽,即地方自治,已经深深扎根于英国人的习惯之中。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英国民主思想来自宗教改革 B.地方自治是英国政体的重要特点
C.美国民主思想深受英国影响 D.美国政体借鉴了英国政体
2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规定,企业事业和国家机关退休人员的生活受到国家和社会的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这主要说明我国( )
A.法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B.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
C.公民社会福利水平降低 D.弱势群体利益得到保障
24.中世纪西欧的社会是统一与分裂并存∶统一实现于精神领域,即“大一统”基督教会中的教会体系(亦称教会帝国);分裂体现于现实领域,也就是支离破碎的封建体系,即领主与附庸关系的契约观念∶我的封君的封君,不是我的封君。这反映了中世纪欧洲( )
A.契约观念开始出现 B.世俗权力逐渐加强 C.“民族情感”的缺乏 D.庄园经济根深蒂固
第II卷(非选择题)
本卷均为必考题,共52分。请考生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25.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王安石
王安石关于变法改制的全部构想,可以说都是合乎时势之发展趋向,应乎民众解除患苦的迫切需求的。
——邓广铭《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
“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惟恐不迨。”
——司马光
材料二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节选)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说明王安石推行新法具有怎样的精神?并评述王安石变法的得失。(6分)
(2)材料二中,邓小平阐释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哪些内容?结合所学,说明南方谈话发表的重大意义。(8分)
2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19世纪50年代起,英国正式拉开了革新吏制的帷幕。1853年,斯坦福·诺斯科特和查理·屈维廉爵士的《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痛陈了当时政府官吏制度的痼疾,同时提出了改革的原则性建议:(一)建立公开的、竞争性的考试制度,择优录用文官;(二)根据不同的教育程度,把文官分为高级和低级两大类;(三)对各部的文官实行统一管理,各部文官可以互相转调;(四)严加考核文官平素的工作,根据他们的工作成绩和勤奋程度加以擢升。1855年,内阁颁布了《关于录用王国政府文官的枢密院令》,决定成立三人文官委员会,独立主持文官考选事宜。1870年,内阁又颁布了第二个改革文官制度的枢密院令,一切文官的任命都必须根据文官委员会的规定,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方能录用。至此,英国文官制度最终形成。
——摘编自顾新生《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文官制度》
材料二:英国文官制度的这种纯粹的职业性还是非常有理由值得其他实行不同制度的国家妒忌的——它能让政府在交替过程中产生的脱节减到最小并保持最高的效率。
——摘自[英]玛格丽特·撒切尔《唐宁街岁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文官制度确立的历史背景及其特征。(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玛格丽特·撒切尔观点的理解。(8分)
2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 改革开放开启时,邓小平同志就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党的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后,依法治国的要求更加迫切。顺应这一历史潮流,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郑重提出,并把过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提法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极其鲜明地突出了法治的理念。1999年,全国人大修改宪法,明确规定“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12年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强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重大部署,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法治前所未有的重视和推动。
——摘编自高尚全《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经验和启示》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依法治国理念发展演变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依法治国理念发展演变的历史背景。(8分)
2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 二战后,福利国家迅速发展,被各资本主义国家用以调节和缓和阶级矛盾,以保证社会经济秩序和经济生活正常运行,从而达到维护垄断资本的利益和统治。这一方法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达到了黄金时期。但在70年代末,各福利国家遭遇了福利国家危机。无论法国、还是瑞典,优厚的社会福利给社会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压力,国家承担的福利开支随着经济的增速放缓而不断扩大,同时个人为了享受足够的福利也不得不拿出收入的较大比例来缴纳各种税费。从20世纪90年代起,福利国家开始了自身艰难的转型。既要搞经济,又要保福利,如何在社会福利与经济发展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成为目前许多欧洲国家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卢广伟《京师读本系列·高中历史读本·必修2》
请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社会福利制度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为主题,提炼出一个观点并进行论证。(要求:观点紧扣材料及主题,观点明确、条理清晰,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第7页 共8页 ◎ 第8页 共8页
高二历史答案
1-5CDABC 6-10BCDCB 11-15BCDDA 16-20BBCCA 21-24AACD
25.【答案】
(1)精神:王安石以“三不足”的大无畏精神推行新法,冲破重重阻力,百折不挠。
得失:王安石变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但在新法实行过程中也加重了贫苦百姓的负担。
内容: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意义:南方谈话,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深化了改革开放,使“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论断深入人心。
26. 【答案】
(1)背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旧官吏制度的弊端。(4分)
特征:公开考试,择优录用;职位分类,重视考核;专设机构,统一管理;渐进改革,日益完善。 (4分)
(2)观点:高度赞扬和肯定文官制度;(1分)
理解:文官制度规范了官员的选用和管理,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持续和高效;体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的优越性。(3分)
27.【答案】
(1)特点:与改革开放进程基本同步;从保障民主建设发展到为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服务;从“法制”发展到“法治”,突出法治理念;依法治国理念受到宪法的保障;依法治国理念与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依法治国成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党和国家对法治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2)背景:改革开放的启动与不断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和基本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党和政府的正确决策和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不断深化和完善。
28.【答案】
观点:国家社会福利制度应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论证: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干预经济的发展,并通过建立和完善美国的社会福利制度,缓和了社会矛盾,推动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美国经济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高度繁荣,国家福利制度也因有充裕的财政收入支持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黄金时期;到了七十年代末,受石油危机等因素的影响,美国对外贸易缩减,国内陷入滞胀困境,被迫采取紧缩财政政策与赤字政策,国家财政赤字严重,社会福利支出成为国家财政负担,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个人不得不缴纳高税费来维持国家福利,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民众经济负担。
所以,国家社会福利制度应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否则过高的社会福利支出就会成为沉重的财政负担,影响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陕西省西安市大学区联考2023-2024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