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
历史试题 答案版
时间:75分钟 总分:100分
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古籍中多有关于东周时期县的记载,如《左传》中“魏献子为政,分祁氏之田为七县”、《国语》中“骊姬请使申生居曲沃以束县”、《战国策》中“破赵则封二子者各万家之县”。这说明当时( )
A.变法风潮导致行政区划变动 B.兼并战争巩固了分封制与宗法制
C.官僚政治取代了世官世禄制 D.中央与地方的统属关系尚不成热
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魏献子为政,分祁氏之田为七县”、“骊姬请使申生居曲沃以束县”、“破赵则封二子者各万家之县”可知,这一时期的县官主要来源于分封,而且带有一定的随意性与血缘政治色彩,这说明当时中央与地方的统属关系尚不成熟,D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变法运动,排除A项;根据所学可知,兼并战争不利于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巩固,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秦朝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了世官世禄制,排除C项。故选D项。
2.1311年,英王爱德华二世统治时期,“贵族立法团”制定法令,其中第四条规定“国王应该靠自己过活”,即国王应该像其他封建主那样依靠自己的习惯收入,维持王室的生活和国家正常的行政开支,只有在战争时期才能向全国臣民征税。这一规定表明,英国( )
A.君主立宪制正式确立 B.议会成为权力中心
C.王室影响力仍然较大 D.国王权力受到压缩
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311年(英国)。根据材料可知,“贵族立法团”制定法令要求“国王应该靠自己过活”,不能随意向臣民征税,说明国王的征税权被控制压缩,D项正确;17世纪的光荣革命确立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也使得议会成为权力中心,排除A,B两项;材料中看不出王室的影响力,排除C项。故选D项。
3.如表为维新变法期间创办的《时务报》论说文中涉日篇目统计,对如表解读合理的是( )
梁启超 汪康年 麦孟华 徐勤 章炳麟 欧榘中 汪大钧 读者来搞 佚名 合计
全体 59 15 12 4 2 2 2 13 6 115
日本 36 4 5 4 1 2 2 5 0 59
比例 61% 27% 42% 100% 50% 100% 100% 39% 0% 51%
A.《时务报》激发了抗日热情 B.甲午后民众民主意识浓厚
C.甲午战败推动国人关注日本 D.维新派主张联日抵制欧美
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末(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末,宣传维新变法的《时务报》论说文中,涉日篇目众多,反映出甲午战败推动国人关注日本,C项正确;据所学,《时务报》主张改革弊政,强调的是维新变法,而非抗日,排除A项;据所学,材料反映的是先进知识分子而非民众的民主意识,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维新派主张联日抵制欧美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4.北魏孝文帝曾下诏“求天下遗书,秘阁所无、有裨益时用者加以优赏”。“孝文徙都洛邑,借书于齐,秘府之中,稍以充实”。孝文帝征书的主要目的是( )
A.标榜华夏正统地位 B.传承鲜卑民族文化
C.提高官员文化素养 D.寻求迁都理论支撑
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材料反映出北魏孝文帝时期下诏征书,据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时期征书是为了借鉴学习中原治国方略,此举是为了彰显政权的合法性,A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孝文帝所征的书并非全部是鲜卑族书籍,排除B项;材料没有明确交代征书主要用于提高官员文化素养,排除C项;无法据材料得出迁都与征书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5.阳嘉新制是东汉顺帝阳嘉年间对孝廉察举制度进行的改革,核心政策有二:一是设定年龄限制,察举对象一般要年满四十,如确实“有茂才异行”,也可破格察举。二是建立考试制度,即儒生察举要考试经学,文吏则考试奏章律令方面的技能。据此推断,阳嘉新制( )
A.改变了人才举荐的原定标准 B.有利于年少人才的选拔录用
C.解决了察举制度的固有弊端 D.蕴含着古代选官的变化趋势
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东汉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建立考试制度,即儒生察举要考试经学,文吏则考试奏章律令方面的技能”可知,阳嘉新制在察举制的基础上引入了考试制度,体现了“以文取人”的选官演变趋势,D项正确;阳嘉新制并未改变人才举荐的原定标准,表述错误,排除A项;“年少人才的选拔录用”与题干“设定年龄限制,察举对象一般要年满四十”不符,排除B项;阳嘉新制一定程度上有效的抑制了察举的弊端,解决的说法不准确,排除C项。故选D项。
6.1905年9月,御史陈曾佑奏称:“大学堂分科,其中学农者,为种植土化之事;学工者,为物理化学之事;学商者,为算筹贸易之事;学医者,为解剖医学之事。而今一概用为翰林院编修、检讨,不知所编者何书,所讨者何事。”这反映出晚清时期( )
A.学堂选官满足了社会转型的需要 B.教育近代化进程艰难
C.教育改革促进了学科分类的发展 D.注重实用技术的训练
6.B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1905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陈曾佑指出大学堂里分科学习,而不论所学专业是什么,结果都用为翰林院编修、检讨,这说明学生所学与所用不匹配,反映了近代教育发展的曲折,B项正确;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清末学堂选官制度并不能满足当时社会转型的需要,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列举教育改革和学科分类之间的因果关系,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对大学堂分科与用人之间的矛盾进行批判,并不能反映出晚晴时期教育注重实用技术的训练,排除D项。故选B项。
7.1878年,德国颁布《国家律师法》,其中规定:“律师是自由职业者、独立的司法人员,是法律事务中独立的、执业的顾问和代理人,律师在法院、仲裁法院或者行政部门活动时权利不受任何限制。”由此可知,德国《国家律师法》的颁布( )
A.推动了大陆法律体系的形成 B.有利于维护人权和司法正义
C.使所有人直接参与法律事务 D.适应了国家实现统一的需要
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78年(德国)。据本题材料“律师是自由职业者、独立的司法人员,是法律事务中独立的、执业的顾问和代理人,律师在法院、仲裁法院或者行政部门活动时权利不受任何限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国颁布的《国家律师法》在维护律师权益方面做出了规定,这有助于律师在运用法律武器解决问题时不受限制与干扰,从而能够更好地维护人权和司法正义,B项正确;以罗马法为基础、以《法国民法典》为代表的世界性法律体系,被称为“大陆法系”,排除A项;使所有人直接参与法律事务说法错误,排除C项;德国已在1871年实现了国家统一,排除D项。故选B项。
8.如图为1784年在日本发现的“汉委奴国王”金印与1981年在中国邗江发现的“广陵王玺”。经比对发现:两枚金印的印面尺寸、篆刻字体、阴刻镌法、印钮纹极为相似。日本考古工作者根据“广陵王玺”的考证资料,确认“汉委奴国王”金印是真品。据此可知( )
A.历史研究方式决定历史结论 B.时间越久远历史研究越复杂
C.历史研究需多类型史料互补 D.历史研究注重史料多源互证
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国汉朝。根据“汉委奴国王”的字样,可知这枚金印的出土,对于研究汉代中日关系提供了一手史料,以此和相关文献资料相互印证,史料更加充分,确认金银是真品,D项正确。历史研究会采取多种方式和手段对历史结论进行检验,历史结论要以具体的史料为依据,历史研究方式不能决定历史结论,排除A项;历史研究复杂程度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和时间久远不一定成正相关,排除B项;材料讲述的是第一手史料出土文物和历史典籍相互印证,而非多类型史料互补,排除C项。故选D项。
9.1961年,毛泽东在杭州会见法国参议员密特朗,密特朗说:“法国离中国很远,那并不重要,但有一堵墙把两国隔开了。”毛泽东听后回答道:“墙并不高,有各种各样的墙,人民终究是要把墙拆除的。”此后中法建交工作正式提上日程。据此可知,这一时期中法关系的发展( )
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正常化 B.体现了外交方针的务实性
C.打破了当时中国外交孤立局面 D.执行了“另起炉灶”的方针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毛泽东与法国参议员的对话体现了中国外交的务实性,即不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作为处理国家关系的唯一标准,而是根据国家利益的需要进行灵活处理,B项正确;法国是与中国建交的首个西方大国,但当时并没有因此实现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排除A项;20世纪60年代,中国在与一批亚非民族独立国家建交的同时,逐步冲破西方国家的封锁,排除C项;“另起炉灶”指的是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0.北宋政府将白银变卖为现钱,然后用现钱来案买军队粮草;南宋政府将白银作为支给军兵的券食等钱,但也是先将白银卖成现钱。这说明两宋时期,白银( )
A.完成了货币化的进程 B.充当财政的支付媒介
C.已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D.使用的范围不断缩小
1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两宋白银主要是在军费拨款时使用,充当了国家财政的支付媒介,B项正确;白银完成货币化进程是在明朝,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战国到元朝,贵金属并未成为主要货币,排除C项;从买粮食到直接支付军费,宋代白银的使用范围在不断扩大,排除D项。故选B项。
11.个人所得税最早是1799年英国提出的,目的是缓解拿破仑战争造成的财政困难,战争结束后,该税收便随之废除;1842年,英国通过议案,正式确定开征个人所得税,并规定税收的起征点高于绝大多数工人阶级的收入。据此可知,英国个人所得税正式实施的主要目的是( )
A.满足国家赋税的需要 B.提升民众的消费意愿
C.调节社会财富的分配 D.加速工业革命的完成
11.C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842年,面对贫困问题急剧发展、工人运动风起云涌、政治动荡不安等局面,英国通过议案,正式确定开征个人所得税,并规定税收的起征点高于绝大多数工人阶级的收入。由此可知,英国个人所得税正式实施的主要目的是调节社会财富的分配,C项正确;英国当时正式实施个人所得税的主要目的是调节社会财富的分配,以缓和阶级矛盾,不是满足国家赋税的需要,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向高于绝大多数工人阶级的人征税,与“提升民众的消费意愿”无关,排除B项;当时英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排除D项。故选C项。
12.潘曾沂出生于清朝中期的苏州科宦世家,享有“天下第一大善人”的美誉。其慈善活动不仅包括创义庄、施衣馈药、建义塾、养灾民、凿义井等,而且他还撰有《劝济溺说》一文,规劝消除民间溺婴之风,倡导官绅创建育婴堂并身体力行。这说明古代中国的慈善( )
A.凝聚宗族力量以维护社会稳定 B.政府倡导与民间自愿相结合
C.利于基层自治并减轻政府负担 D.扶危济困与劝善教化相统一
1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期(中国)。据题意可知,清朝中期的潘曾沂从事的慈善活动中,创义庄、施衣馈药、建义塾、养灾民、凿义井等属于扶危济困。撰写《劝济溺说》和倡导官绅创建育婴堂并身体力行属于劝善教化,所以古代中国的慈善扶危济困与劝善教化相统一,D项正确;材料仅反映了潘曾沂的个人行为,不能体现凝聚宗族力量和政府倡导,排除AB项;材料内容无法说明潘曾沂的行为是否基于基层自治,排除C项。故选D项。
13.中国的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不断取得突破,2021年10月,“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百亩试验田平均亩产1326.77公斤,创造世界新纪录。美国也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玉米新品种。杂交育种新技术的发明( )
A.利于降低世界粮食安全风险 B.成为大国博弈的新形式
C.解决了各国面临的饥饿问题 D.要求使用通风储粮技术
13.A
【详解】根据材料“……‘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百亩试验田平均亩产1326.77公斤,创造世界新纪录。美国也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玉米新品种”,可知,我国杂交育种新技术的发明,可以极大提高水稻的亩产;美国也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玉米新品种,也有利于玉米产量的提高。产量更高意味着粮食更多,有利于降低世界粮食安全风险,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大国博弈,排除B项;“解决了各国面临的饥饿问题”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培育技术,不是粮食储备技术,排除D项。故选A项。
14.18世纪上半叶,英国出现了“农业革命”,贵族们利用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经济能力举办农业展览会,资助农业研发机构,通过报刊鼓励农业创新。由此可知,英国的“农业革命”( )
A.准备了工业革命的条件 B.开启了研产结合的模式
C.促进农业机械化的推广 D.推动了圈地运动的发生
14.A
【详解】材料“贵族们利用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经济能力举办农业展览会,资助农业研发机构,通过报刊鼓励农业创新”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发展,为以后工业革命提供了原料和物质基础,A项正确;B项“开启了”的说法不符合史实,而且材料时间为“18世纪上半叶”,此时第一次工业革命都还未开始,还没有到“研产结合”的高度,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农业机械化得到推广的信息,排除C项;圈地运动主要发生在14世纪和15世纪,排除D项。故选A项。
15.如图为浙江杭州严家桥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距今约4 000年的双线结藤编残件图。它体现了( )
A.历史传承与民族认同的统一 B.社会组织的复杂性
C.劳动技能与艺术审美的结合 D.等级秩序初步确立
15.C
【解析】 双线结藤编残件一方面体现了劳动过程中的结绳技能,具有实用性,另一方面作为艺术品,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故C项正确。历史传承、民族认同在双线结藤编残件中无法体现,排除A项;通过双线结藤编残件无法看出当时的社会组织情况,排除B项;题干中没有提及双线结藤编的使用群体,无法得出社会等级秩序确立的结论,排除D项。
16.据某机构统计,2020年,全球航天产业收入达3 710亿美元,商业卫星占总卫星比例从冷战时期的4%上升到2020年的35%,而且一些商业卫星的性能已达到甚至超过了军用卫星的水平。商业航天从传统的通信、导航、遥感应用领域,拓展到载人航天、空间探测、在轨服务等多个领域。这表明( )
A.现代科技孕育经济新增长点 B.科技革命加剧了军备竞赛
C.航天技术威胁各国国家安全 D.现代科技各领域互相渗透
16..A
【解析】 航天科技属于现代科技,全球航天产业收入达数千亿美元,商业卫星占比大幅增加,商业航天领域拓展等,说明太空经济发展潜力大,发展速度快,拓展领域广,孕育经济新增长点,A项正确;材料主要讲的是太空经济,并非军备竞赛,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国家安全问题,排除C项;商业航天向多领域拓展,体现的是航天科技的发展,并非“各领域互相渗透”,排除D项。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管子》一书大致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具有丰富的粮食储备调节思想。它提出“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途,治国之道也。彼守国者,守谷而已矣”。为了尽可能地稳定粮食价格,保障粮食供给,国家必须适时进行粮食购销活动,“故善者委就于民之所不足,操事于民之所有余”。主张进行“逆向调节”,即“以重射轻,以贱泄平(贵)”,当粮价下跌时,国家以高价收购,当粮价上涨时,国家以低价抛售储备粮,以此维持粮食市场价格稳定。还提出了分级储备制度,倡导储备与国力相适应的粮食,“万乘之国,不可以无万金之蓄饰;千乘之国,不可以无千金之蓄饰;百乘之国,不可以无百金之蓄饰。”《管子》粮食储备调节思想成为历代调控粮食市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理论来源和依据,一直为后世所继承。
——摘编自刘甲朋《<管子>粮食储备调节思想探析》
材料二
明清农业的突出进步,首先表现在产量的增加,可以大体满足人口急剧增长的需要。康熙以与民休息为执政原则,十分注意恢复和发展生产。他下令停止清初圈地弊政,对于垦荒者给予更多优遇。实行“更名田”,将明藩王土地给与原种之人,改为民户,使耕种藩田的农民成为自耕农。实行蠲免政策,蠲免的种类有免征荒地田赋、灾荒蠲免、普免钱粮等。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至二十六年(1687年),先后将河南、直隶、湖北等九省田赋普免一周。五十年(1711年),又将全国各省钱粮分三年轮免一周。五十一年(1712年)二月,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将全国人丁税固定下来。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全国垦田面积由顺治末年的5亿5千万亩增加到康熙末年的8亿亩以上,农耕生产得到空前的发展。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管子》粮食储备调节思想的特点。(6分)
根据材料二,回答康熙时期是如何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8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6分)。
(1)特点:国家主导;以重农思想为核心;采用市场调节手段。(6分)
(2)措施:停止圈地,缓和阶级矛盾,恢复生产;鼓励垦荒,增加耕地面积;实行更名田,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蠲免赋税和固定人丁税,减轻农民赋役负担。(8分)
影响:农耕生产得到空前发展;人口迅速增长;推动了“康乾盛世”的出现。(4分)过度星荒破坏环境。(2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下表是2023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部分目录。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 …………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 …………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 …………
上述教材目录中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官员选拔管理、法律教化和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有何内在关系,请以古代某个王朝为例进行阐述。(要求:内在联系的阐述要基于史实。)
示例:
关系:国家的主要职能是推行国家制度,进行社会治理。
阐述: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推行的前提是官员的选拔和管理,官员的道德水平和能力不同,影响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的效果。宋代完善科举考试的程序,糊名法、眷录法、锁院、殿试等成为定制,不仅加强了中央集权,而且繁荣了文化。法律和教化是官员推行国家制度且进行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宋代以来,法律与教化合流,儒家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世俗化趋势。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国家的主要职能是推行国家制度,从而进行社会治理,最终服务于国家统治,因而根据设问中的要求,可将其关系论述为国家的主要职能是推行国家制度,进行社会治理。选取史实时要注意自己的知识储备,并保证史实准确无误。比如以宋代为例进行说明,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推行的前提是官员的选拔和管理,官员的道德水平和能力不同,影响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的效果。宋代完善科举考试的程序,糊名法、眷录法、锁院、殿试等成为定制,不仅加强了中央集权,而且繁荣了文化。法律和教化是官员推行国家制度且进行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宋代以来,法律与教化合流,儒家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世俗化趋势。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伊始,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法制建设。中央人民政府相继制定颁布了《婚姻法》《工会法》《土地改革法》《惩治反革命条例》《惩治贪污条例》,以及禁毒禁烟、战犯罪犯改造等重要法规。1954年0月15日至28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诞生。此次会议,同时还颁布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人民法院组织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等重要法律。以上法律法规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格局。
——摘编自刘文光《新中国法制建设:新世纪之初的历史回睁和反思》
材料二
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了新宪法,第一次明确规定了宪法的法律地位和作用,指出它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目标,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确立了这一基本治国方略和目标。在制定新宪法的基础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其中法律128件,关于法律的决定75件,共计203件,这些法律涉及国家机构、刑事、民事、经济、行政、对外开放、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等方面。从1985年开始,我国已实施了两个全国性的在公民中普及法律常识的五年计划,现在正在实施第三个五年计划。从2004年12月到2008年5月,中共中央举办了七次法制讲座。出现了从重人治、轻法治向重法治转变,从权力至上向法律至上转变,从重义务轻权利向权利义务并重转变和从重实体法轻程序法向两者并重转变的现象。
——摘编自李玉荣《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及其基本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重视法制建设的主要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8分)。综合上述材料,简述新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经验。(4分)
(1)原因:巩固新中国政权;为恢复国民经济创造条件;稳定社会秩序的需要;以往法律体系已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8分)
(2)主要成就:宪法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明确了宪法的法律地位和作用;提出了“依法立国”的基本方略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目标;初步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加强了法制宣传教育;法制观念出现了新的变化。(8分,)
经验:进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必须坚持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进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必须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必须进一步完善依法行政制度;进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必须进一步健全司法制度,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进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必须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加强法律监督;进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必须广泛深入地开展法制教育,增强全民的法律意识。(4分,言之有理即可)达州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
历史试题
时间:75分钟 总分:100分
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古籍中多有关于东周时期县的记载,如《左传》中“魏献子为政,分祁氏之田为七县”、《国语》中“骊姬请使申生居曲沃以束县”、《战国策》中“破赵则封二子者各万家之县”。这说明当时( )
A.变法风潮导致行政区划变动 B.兼并战争巩固了分封制与宗法制
C.官僚政治取代了世官世禄制 D.中央与地方的统属关系尚不成热
2.1311年,英王爱德华二世统治时期,“贵族立法团”制定法令,其中第四条规定“国王应该靠自己过活”,即国王应该像其他封建主那样依靠自己的习惯收入,维持王室的生活和国家正常的行政开支,只有在战争时期才能向全国臣民征税。这一规定表明,英国( )
A.君主立宪制正式确立 B.议会成为权力中心
C.王室影响力仍然较大 D.国王权力受到压缩
3.如表为维新变法期间创办的《时务报》论说文中涉日篇目统计,对如表解读合理的是( )
梁启超 汪康年 麦孟华 徐勤 章炳麟 欧榘中 汪大钧 读者来搞 佚名 合计
全体 59 15 12 4 2 2 2 13 6 115
日本 36 4 5 4 1 2 2 5 0 59
比例 61% 27% 42% 100% 50% 100% 100% 39% 0% 51%
A.《时务报》激发了抗日热情 B.甲午后民众民主意识浓厚
C.甲午战败推动国人关注日本 D.维新派主张联日抵制欧美
4.北魏孝文帝曾下诏“求天下遗书,秘阁所无、有裨益时用者加以优赏”。“孝文徙都洛邑,借书于齐,秘府之中,稍以充实”。孝文帝征书的主要目的是( )
A.标榜华夏正统地位 B.传承鲜卑民族文化
C.提高官员文化素养 D.寻求迁都理论支撑
5.阳嘉新制是东汉顺帝阳嘉年间对孝廉察举制度进行的改革,核心政策有二:一是设定年龄限制,察举对象一般要年满四十,如确实“有茂才异行”,也可破格察举。二是建立考试制度,即儒生察举要考试经学,文吏则考试奏章律令方面的技能。据此推断,阳嘉新制( )
A.改变了人才举荐的原定标准 B.有利于年少人才的选拔录用
C.解决了察举制度的固有弊端 D.蕴含着古代选官的变化趋势
6.1905年9月,御史陈曾佑奏称:“大学堂分科,其中学农者,为种植土化之事;学工者,为物理化学之事;学商者,为算筹贸易之事;学医者,为解剖医学之事。而今一概用为翰林院编修、检讨,不知所编者何书,所讨者何事。”这反映出晚清时期( )
A.学堂选官满足了社会转型的需要 B.教育近代化进程艰难
C.教育改革促进了学科分类的发展 D.注重实用技术的训练
7.1878年,德国颁布《国家律师法》,其中规定:“律师是自由职业者、独立的司法人员,是法律事务中独立的、执业的顾问和代理人,律师在法院、仲裁法院或者行政部门活动时权利不受任何限制。”由此可知,德国《国家律师法》的颁布( )
A.推动了大陆法律体系的形成 B.有利于维护人权和司法正义
C.使所有人直接参与法律事务 D.适应了国家实现统一的需要
8.如图为1784年在日本发现的“汉委奴国王”金印与1981年在中国邗江发现的“广陵王玺”。经比对发现:两枚金印的印面尺寸、篆刻字体、阴刻镌法、印钮纹极为相似。日本考古工作者根据“广陵王玺”的考证资料,确认“汉委奴国王”金印是真品。据此可知( )
A.历史研究方式决定历史结论 B.时间越久远历史研究越复杂
C.历史研究需多类型史料互补 D.历史研究注重史料多源互证
9.1961年,毛泽东在杭州会见法国参议员密特朗,密特朗说:“法国离中国很远,那并不重要,但有一堵墙把两国隔开了。”毛泽东听后回答道:“墙并不高,有各种各样的墙,人民终究是要把墙拆除的。”此后中法建交工作正式提上日程。据此可知,这一时期中法关系的发展( )
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正常化 B.体现了外交方针的务实性
C.打破了当时中国外交孤立局面 D.执行了“另起炉灶”的方针
10.北宋政府将白银变卖为现钱,然后用现钱来案买军队粮草;南宋政府将白银作为支给军兵的券食等钱,但也是先将白银卖成现钱。这说明两宋时期,白银( )
A.完成了货币化的进程 B.充当财政的支付媒介
C.已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D.使用的范围不断缩小
11.个人所得税最早是1799年英国提出的,目的是缓解拿破仑战争造成的财政困难,战争结束后,该税收便随之废除;1842年,英国通过议案,正式确定开征个人所得税,并规定税收的起征点高于绝大多数工人阶级的收入。据此可知,英国个人所得税正式实施的主要目的是( )
A.满足国家赋税的需要 B.提升民众的消费意愿
C.调节社会财富的分配 D.加速工业革命的完成
12.潘曾沂出生于清朝中期的苏州科宦世家,享有“天下第一大善人”的美誉。其慈善活动不仅包括创义庄、施衣馈药、建义塾、养灾民、凿义井等,而且他还撰有《劝济溺说》一文,规劝消除民间溺婴之风,倡导官绅创建育婴堂并身体力行。这说明古代中国的慈善( )
A.凝聚宗族力量以维护社会稳定 B.政府倡导与民间自愿相结合
C.利于基层自治并减轻政府负担 D.扶危济困与劝善教化相统一
13.中国的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不断取得突破,2021年10月,“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百亩试验田平均亩产1326.77公斤,创造世界新纪录。美国也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玉米新品种。杂交育种新技术的发明( )
A.利于降低世界粮食安全风险 B.成为大国博弈的新形式
C.解决了各国面临的饥饿问题 D.要求使用通风储粮技术
14.18世纪上半叶,英国出现了“农业革命”,贵族们利用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经济能力举办农业展览会,资助农业研发机构,通过报刊鼓励农业创新。由此可知,英国的“农业革命”( )
A.准备了工业革命的条件 B.开启了研产结合的模式
C.促进农业机械化的推广 D.推动了圈地运动的发生
15.如图为浙江杭州严家桥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距今约4 000年的双线结藤编残件图。它体现了( )
A.历史传承与民族认同的统一 B.社会组织的复杂性
C.劳动技能与艺术审美的结合 D.等级秩序初步确立
16.据某机构统计,2020年,全球航天产业收入达3 710亿美元,商业卫星占总卫星比例从冷战时期的4%上升到2020年的35%,而且一些商业卫星的性能已达到甚至超过了军用卫星的水平。商业航天从传统的通信、导航、遥感应用领域,拓展到载人航天、空间探测、在轨服务等多个领域。这表明( )
A.现代科技孕育经济新增长点 B.科技革命加剧了军备竞赛
C.航天技术威胁各国国家安全 D.现代科技各领域互相渗透
二、材料分析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管子》一书大致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具有丰富的粮食储备调节思想。它提出“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途,治国之道也。彼守国者,守谷而已矣”。为了尽可能地稳定粮食价格,保障粮食供给,国家必须适时进行粮食购销活动,“故善者委就于民之所不足,操事于民之所有余”。主张进行“逆向调节”,即“以重射轻,以贱泄平(贵)”,当粮价下跌时,国家以高价收购,当粮价上涨时,国家以低价抛售储备粮,以此维持粮食市场价格稳定。还提出了分级储备制度,倡导储备与国力相适应的粮食,“万乘之国,不可以无万金之蓄饰;千乘之国,不可以无千金之蓄饰;百乘之国,不可以无百金之蓄饰。”《管子》粮食储备调节思想成为历代调控粮食市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理论来源和依据,一直为后世所继承。
——摘编自刘甲朋《<管子>粮食储备调节思想探析》
材料二
明清农业的突出进步,首先表现在产量的增加,可以大体满足人口急剧增长的需要。康熙以与民休息为执政原则,十分注意恢复和发展生产。他下令停止清初圈地弊政,对于垦荒者给予更多优遇。实行“更名田”,将明藩王土地给与原种之人,改为民户,使耕种藩田的农民成为自耕农。实行蠲免政策,蠲免的种类有免征荒地田赋、灾荒蠲免、普免钱粮等。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至二十六年(1687年),先后将河南、直隶、湖北等九省田赋普免一周。五十年(1711年),又将全国各省钱粮分三年轮免一周。五十一年(1712年)二月,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将全国人丁税固定下来。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全国垦田面积由顺治末年的5亿5千万亩增加到康熙末年的8亿亩以上,农耕生产得到空前的发展。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管子》粮食储备调节思想的特点。(6分)
根据材料二,回答康熙时期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措施。(8分)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熙时期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措施的影响(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伊始,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法制建设。中央人民政府相继制定颁布了《婚姻法》《工会法》《土地改革法》《惩治反革命条例》《惩治贪污条例》,以及禁毒禁烟、战犯罪犯改造等重要法规。1954年0月15日至28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诞生。此次会议,同时还颁布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人民法院组织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等重要法律。以上法律法规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格局。
——摘编自刘文光《新中国法制建设:新世纪之初的历史回睁和反思》
材料二
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了新宪法,第一次明确规定了宪法的法律地位和作用,指出它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目标,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确立了这一基本治国方略和目标。在制定新宪法的基础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其中法律128件,关于法律的决定75件,共计203件,这些法律涉及国家机构、刑事、民事、经济、行政、对外开放、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等方面。从1985年开始,我国已实施了两个全国性的在公民中普及法律常识的五年计划,现在正在实施第三个五年计划。从2004年12月到2008年5月,中共中央举办了七次法制讲座。出现了从重人治、轻法治向重法治转变,从权力至上向法律至上转变,从重义务轻权利向权利义务并重转变和从重实体法轻程序法向两者并重转变的现象。
——摘编自李玉荣《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及其基本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重视法制建设的主要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8分)。
(3)综合上述材料,简述新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经验。(4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下表是2023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部分目录。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 …………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 …………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 …………
上述教材目录中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官员选拔管理、法律教化和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有何内在关系,请以古代某个王朝为例进行阐述。(要求:内在联系的阐述要基于史实。)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四川省达州外国语学校2023-2024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