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辽宁省沈阳市第十五名校2023-2024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 历史(解析版)

2023~2024(上)高一12月份阶段测试
高一历史
满分: 100分。考试时间: 75分钟。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至7页,第Ⅱ卷第7至8页,满分 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用2B铅笔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指定区域。
2. 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第Ⅱ卷用黑色水性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书写作答,在本试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 考试结束后,考生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 35 小题,共计 8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30 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2分:第31—35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每选对一项得1分,选错或者不答得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30道题,共60分)
1. 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流域出现龙山文化,辽河上游有红山文化,长江下游有良渚文化,它们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这表明中华文明的特点是()
A. 丰富多彩 B. 多元一体 C. 满天星斗 D. 源远流长
2. 春秋时期,针对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的形势,孔子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据此可知,孔子的政治主张是()
A. 隆礼重法 B. 兼爱非攻 C. 无为而治 D. 为政以德
3. 秦朝彻底废除了周朝的分封制度,全面推行郡县制,以郡统县,郡、县主要官吏均由朝廷任免,县以下又有乡、里两级基层管理组织。这些措施客观上()
A. 巩固了国家统一 B. 加重了财政负担
C. 引发了农民起义 D. 削弱了基层管理
4. 下图为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
据此推知,西晋少数民族的内迁()
A. 推动了江南的开发 B. 有利于民族交融
C. 保障了边疆的安全 D. 促进了对外交流
5. 《史记》将少数民族作为记传对象,创立了民族传的书写模式。在各少数民族传记中,清楚地交代了各民族的起源,并将其与中原相连,建构了贯通古今、囊括四海的黄帝谱系。《史记》中民族传记的书写()
A. 突出了少数民族的发展历程 B. 强调了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C.说明了华夏认同观开始出现 D. 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6. 《新唐书·礼乐志》中说,唐代乐舞中,“东夷乐有高丽、百济:北狄有鲜卑、吐谷浑:南蛮有扶南、天竺、南诏、骠国;西戎有高昌、龟兹、疏勒、康国、安国,凡十四国之乐。”这反映了唐代()
A. 中外密切交往的盛况 B. 兼收并蓄的文化生态
C. 经济繁荣的社会生活 D. 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
7. 《新唐书》记载:“租庸调之法,以人丁为本。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口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租庸调法弊坏。”780年唐朝政府实行两税法,“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这一转变客观上()
A. 保证了农民的生产耕作时间 B. 促进了农产品商品化
C. 减轻了政府对农民人身控制 D. 减少了国家财政收入
8. 辽朝境内既有以游牧、渔猎生活为主的契丹人和其他游牧部族,也有以农耕为主的汉人;各民族、各地方之间经济、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社会发展水平判若云泥。辽朝统治者据此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A. 郡国并行制 B. 南、北面官制 C. 猛安谋克制 D. 金瓶掣签制
9. 祈风和祭海起源于民间,希望保佑航海者的平安。到了宋代,政府把民间的这项祭祀活动变成了一项国家的制度,成为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的机关)主持的一种典礼。这反映了()
A. 政府鼓励航海贸易活动 B. 祈风祭海活动的世俗化
C. 造船航海技术相对落后 D. 沿海港口的专业化发展
10. 宋代诗人观察世界时,总显出智心思考的痕迹,如欧阳修《画眉鸟》以林中画眉的随意自在肯定冲开禁锢的可贵;王安石《登飞来峰》以峰顶塔上的骋目无碍揭示高屋建瓴的道理;朱熹《观书有感》以半亩方塘的清澈可鉴强调读书养性的重要。这反映了宋代()
A. 思想的多元特征 B. 崇文抑武方针的实行
C. 世俗文学的兴起 D. 诗词创作受理学影响
11. 宋人赵彦卫说:“今人不复以氏族为事,王公之女,苟贫乏,有盛年而不能嫁者;闾阎富室(民间富有人家)便可以婚侯门、婿甲科。”据此可知,宋代()
A. 科举制度发展完善 B. 商人社会地位尊贵
C. 门第等级观念淡化 D. 宗族势力日益衰落
12. 明朝以前,我国香料多依赖域外输入,主要在宫廷和贵族之间流通使用。明朝以后,香料实现了全民化和日常化,在生活各方面广泛使用,这种变化反映了()
A. 商品经济发展繁荣 B. 市民消费水平提高
C. 新的生产方式出现 D. 海禁政策日益松弛
13. 2004年《西藏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强调:西藏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央政府始终对西藏行使着有效的主权管辖。下列选项中西藏与中原王朝关系正确的是()
A. 宋朝以和亲与会盟形式维护友好关系 B. 元朝在中央设置理藩院管理吐蕃事务
C. 明朝设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管理乌思藏 D. 清朝以法律形式落实对西藏的管辖权
14.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移植明朝的政治制度,设立府县等各级行政机构;郑成功的儿子郑经又兴建孔庙,建立学院、府学、社学等完整的学校体系。这些措施客观上()
A. 推动了经济发展 B. 普及了学校教育
C. 促进了国家统一 D. 打击了殖民势力
15. 清代中叶出现新的小说类型——侠义公案小说。小说内容大多为皇帝钦点的清官统率侠客,惩暴护民、伸张正义。与传统的“法外维持正义”“重然诺、轻生死”侠义小说迥然不同。这反映出清代()
A. 专制集权空前强化 B. 伦理秩序遭到破坏
C.法治观念日益普及 D. 市民阶层逐渐壮大
16. 从《南京条约》到《北京条约》,外国侵略者把不平等条约体系强加在中国身上,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严重侵犯。这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
A. 开启了近现代化发展历程 B. 开始沦为并加深半殖半封社会
C. 激化了社会各阶级的矛盾 D. 拉开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
17. 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曾颁布一份文件,提出了新的社会经济政策,试图回答农民革命应当向何处去的问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该文件未能实施。这一文件是()
A. 《天朝田亩制度》 B. 《资政新篇》
C. 《应诏统筹全局折》 D. 《钦定宪法大纲》
18. 两次鸦片战争,洋人已让满清士大夫们饱尝到了“利器精兵,百倍中国”的厉害。少数先知先觉者,发起了一场“自强、求富”运动。这场运动()
A. 是清政府变法自强的序幕 B. 冲破了封建社会思想束缚
C. 展现了中国人民坚强意志 D. 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19.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据此可知,《临时约法》()
A. 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B. 蕴含了人民主权思想
C. 防止了袁世凯称帝 D. 削弱了列强在华利益
20. 《西游记》中孙悟空是道教出身,七十二变就是向菩提祖师学的。“孙悟空本领再大也跳不出如来佛的手心”既体现了佛法无边又存在着一定的等级观念。这从侧面折射出魏晋隋唐时期()
A. 佛教开始传入 B. 佛道教广泛传播 C. 儒学正统丧失 D. “三教合一”趋势
21. 某一民族政权皇帝,保持着先人游牧的传统,四时迁移,迁移中的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称为捺钵。这一民族政权可能是()
A. 金 B. 辽 C. 西夏 D. 元
22. 公元1279年,伴随着南宋王朝的灭亡,蒙古铁骑正式人主中原统一全国。蒙古统治者继承了女真统治者将金朝统治范围内的人民分为女真、渤海、契丹、汉儿的做法,在中国全境实施“四等人制”的民族政策。关于“四等人制”()
A. 民族分化有效巩固了统治 B. 矛盾激化加速王朝灭亡
C. 制度传承推动了社会进步 D. 民族交融加速华夏发展
23. 永乐十二年,郑和到达榜葛剌国,国王赛弗丁谴使奉表,献“麒麟”,并贡马等物。此后,海外诸国对华输出的动物随之增多。这表明,郑和下西洋( )
A. 以经济利益出发点 B. 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
C. 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D. 导致了海禁政策松动
24. 清帝所主“大一统”,将“中国”的政治与疆域版图扩展到长城以外的“三北”及各边疆地区;乾隆帝也认为“天朝疆界严明,从不许外藩人等稍有越境搀杂……亦必划界分疆,各有专属”。这反映出清朝的疆界观()
A. 体现了专制皇权已达到顶峰 B. 有利于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
C. 体现对“华夷之辨”的继承 D. 导致了地方叛乱的风起云涌
25. 《尼布楚条约》确定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上述材料表明清朝政府( )
A. 开始管辖东北地区 B. 努力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C. 开始管辖西藏地区 D. 运用法律手段管辖边疆
26. 中英《南京条约》附件中规定:英国的侨民、商人同中国人发生冲突,犯了法或成为被告,只能由英国驻中国的管事官——领事去裁判,中国政府不得过问。这说明中国丧失了()
A. 领土主权
B. 贸易主权
C. 司法主权
D. 关税主权
27. 咸丰元年(1851年)到六年,南方多地官员变动十分剧烈,如皖、赣、桂、苏、湘、鄂等七省官员变动数达50%,其中安徽、江西、广西三省的变动数达70%以上,安徽省死亡的知县就占全省知县的50%以上。这反映了()
A. 自然灾害频发导致人口锐减 B. 天京变乱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
C. 洋务运动失败造成社会动荡 D. 太平天国运动冲击清王朝统治
28. 1872年,李鸿章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这一建议促进了()
A. 大型百货公司创建 B. 富国强兵目标初步实现
C. 工厂制度开始引进 D. 洋务运动民用工业发展
29. “飘飖故国迭痍疮,白骨哀鸿不忍望。志士三千凝血肉,磷烟一夜举刀枪。旌扬绿野寻民主,都建金陵废帝王。”此诗描述的历史事件指()
A. 太平天国运动 B. 辛亥革命 C. 南京大屠杀 D. 渡江战役
30. 1912年3月,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时提出: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必须遵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孙中山提出这一要求目的是( )
A.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B. 防止袁世凯独揽大权
C. 传播民主共和的观念 D. 反对北洋军阀的统治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4分,5道题,全部选对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每选对一项得1分,选错或者不答得0分,共 20分)
31. 在中国古代水利历史上留下过很多闻名于世的水利工程,这些工程不仅规模巨大,而且设计水平相当高,说明古代的人类对水文知识的掌握也已经相当丰富。下列水利工程兴修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有()
A. 都江堰 B. 郑国渠 C. 芍陂 D. 京杭大运河
32. 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后,统治者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的措施。这些措施有()
A. 参知政事协理财务 B. 文官出任地方各州长官
C. 地方财税上缴中央 D. 设“四监司”监控各州
33.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为了拯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奋起的反抗有()
A. 太平天国运动 B. 戊戌变法 C. 义和团运动 D. 辛亥革命
34. 西汉时期,丝绸之路逐渐形成,对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起了重大的作用。下列关于丝绸之路形成原因的表述,正确的有()
A. 全国经济重心完成南移,为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B. 张騫出使西域,使中原与西域的关系加强
C. 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保护商旅往来
D. 西汉国力强盛,社会经济特别是丝织业发达
35. 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为挽救民族危亡,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进行探索有()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清末新政 D. 辛亥革命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20分,两道大题,第36题10分,第37题10分)
3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唐一代,吐纳东西文化,兼容华风异俗,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影响都很明显。在京都长安,各族人民共同生活,互相影响,使得居民的衣饰、饮食、娱乐、婚姻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具有“胡化”的特色。……充分体现了这座国际大都会包含的气象,展示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风貌。
——张兴胜《唐代长安的“胡化”风气》
材料二
时间 事件
16世纪 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浙江台州九战九捷。 葡萄牙人获得了在澳门的租住权。 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了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 屯门海战后南京兵仗局大规模仿造从葡萄牙缴获的佛郎机炮。
——摘编自李亚凡《世界历史年表》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对待异域文化的态度。结合唐代佛教传播的史实,阐述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海防的角度指出16世纪中国面临的新问题,并概括明朝统治者的应对措施。
37. 阅读表格内容,回答问题。
阶级 努力 结果
① 1861—1895 洋务运动 失败
1901—1911 清末新政、预备立宪 失败
农民阶级 ② 太平天国运动 失败
19世纪末 义和团运动 失败
资产阶级 1895—1898 维新变法 失败
1901—1912 辛亥革命 失败
无产阶级 1919—1949 ③ 胜利
(1)结合所学知识,完成表格①②③处的内容。
(2)结合所学知识,为表格内容拟定一个主题。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主题的认识。
12023~2024(上)高一12月份阶段测试
高一历史答案
满分: 100分。考试时间: 75分钟。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至7页,第Ⅱ卷第7至8页,满分 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用2B铅笔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指定区域。
2. 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第Ⅱ卷用黑色水性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书写作答,在本试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 考试结束后,考生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 35 小题,共计 8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30 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2分:第31—35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每选对一项得1分,选错或者不答得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30道题,共60分)
1. 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流域出现龙山文化,辽河上游有红山文化,长江下游有良渚文化,它们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这表明中华文明的特点是()
A. 丰富多彩 B. 多元一体 C. 满天星斗 D. 源远流长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题意可知,龙山文化、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出现于不同地点,体现了多元的特点;但在这些文明中都出现了精美的玉器和大规模的祭坛、神庙等,说明这些文化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是一体的表现。因此中华文明的特点是多元一体,B项正确;丰富多彩和满天星斗的描述都无法体现它们“一体”的特点,排除AC项;源远流长只能说明这些文化历史悠久,无法体现它们之间存在的相似性,排除D项。故选B项。
2. 春秋时期,针对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的形势,孔子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据此可知,孔子的政治主张是()
A. 隆礼重法 B. 兼爱非攻 C. 无为而治 D. 为政以德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强调统治者应重视民心,爱惜民力,用道德感化民众,反映出其治国理念是“为政以德”,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孔子重视“法”的作用,排除A项;兼爱非攻是墨家的主张,与材料中孔子的观点不符,排除B项;老子主张的“无为而治”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3. 秦朝彻底废除了周朝的分封制度,全面推行郡县制,以郡统县,郡、县主要官吏均由朝廷任免,县以下又有乡、里两级基层管理组织。这些措施客观上()
A. 巩固了国家统一 B. 加重了财政负担
C. 引发了农民起义 D. 削弱了基层管理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题意可知,秦朝废除了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郡县制下还有乡、里两级管理体制,说明建立了自上而下管理体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从而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A项正确;这些措施并不一定加重财政负担,排除B项;这些措施是加强了基层管理,有利于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因此不一定引发农民起义,也不是削弱了基层管理,而是加强了,排除CD项。故选A项。
4. 下图为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
据此推知,西晋少数民族的内迁()
A. 推动了江南的开发 B. 有利于民族交融
C. 保障了边疆的安全 D. 促进了对外交流
【答案】B
【解析】
【详解】通过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时期,匈奴等少数民族纷纷内迁,与汉族人民共同生产、生活,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增多,有利于民族交融,B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北方人民南迁到江南地区,与江南劳动力和技术的发展推动江南开发不符,排除A项;少数民族内迁和民族关系的复杂化,不能得出其有利于边疆安全的结论,排除C项;少数民族内迁与中国的对外交流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5. 《史记》将少数民族作为记传对象,创立了民族传的书写模式。在各少数民族传记中,清楚地交代了各民族的起源,并将其与中原相连,建构了贯通古今、囊括四海的黄帝谱系。《史记》中民族传记的书写()
A. 突出了少数民族的发展历程 B. 强调了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C. 说明了华夏认同观开始出现 D. 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答案】D
【解析】
【详解】司马迁为中原民族以外的其他民族立传,建构了贯通古今、囊括四海的黄帝谱系,有利于华夏认同,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D项正确;《史记》将少数民族作为记传对象,建构了贯通古今、囊括四海的黄帝谱系,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非突出少数民族的发展历程,排除A项;《史记》将少数民族作为记传对象,无法体现强调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排除B项;C项错在“开始”,排除C项。故选D项。
6. 《新唐书·礼乐志》中说,唐代乐舞中,“东夷乐有高丽、百济:北狄有鲜卑、吐谷浑:南蛮有扶南、天竺、南诏、骠国;西戎有高昌、龟兹、疏勒、康国、安国,凡十四国之乐。”这反映了唐代()
A. 中外密切交往的盛况 B. 兼收并蓄的文化生态
C. 经济繁荣的社会生活 D. 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
【答案】B
【解析】
【详解】唐代乐舞中有东夷、北狄、南蛮、西戎等十四国之乐,体现了唐朝兼收并蓄的文化风貌,B项正确;唐代乐舞中有东夷、北狄、南蛮、西戎等十四国之乐,体现了唐朝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无法体现中外密切交往,也无法体现唐朝经济繁荣的社会生活,排除AC项;材料体现了唐朝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无法体现唐朝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排除D项。故选B项。
7. 《新唐书》记载:“租庸调之法,以人丁为本。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口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租庸调法弊坏。”780年唐朝政府实行两税法,“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这一转变客观上()
A. 保证了农民的生产耕作时间 B. 促进了农产品商品化
C. 减轻了政府对农民人身控制 D. 减少了国家财政收入
【答案】C
【解析】
【详解】780年,唐朝政府实行两税法,“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以财产为主的征税标准,客观上减轻了封建官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项正确;租庸调制中,庸指纳绢代役,保证了农民的生产耕作时间,排除A项;纳银代役有利于促进农产品商品化,两税法与农产品商品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两税法扩大了税收对象,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排除D项。故选C项。
8. 辽朝境内既有以游牧、渔猎生活为主的契丹人和其他游牧部族,也有以农耕为主的汉人;各民族、各地方之间经济、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社会发展水平判若云泥。辽朝统治者据此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A. 郡国并行制 B. 南、北面官制 C. 猛安谋克制 D. 金瓶掣签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辽朝统治者根据各民族、各地方之间经济、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采取“因俗而治”的南、北面官制,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B项正确;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金朝实行猛安谋克制,清朝在西藏实行金瓶掣签制,排除ACD项。故选B项。
9. 祈风和祭海起源于民间,希望保佑航海者的平安。到了宋代,政府把民间的这项祭祀活动变成了一项国家的制度,成为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的机关)主持的一种典礼。这反映了()
A. 政府鼓励航海贸易活动 B. 祈风祭海活动的世俗化
C. 造船航海技术相对落后 D. 沿海港口的专业化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题意可知,宋代政府将起源于民间的祈风和祭海活动变成了国家制度,说明宋代政府从国家层面鼓励出海贸易,为了给出海的船只祈求平安而举行这些活动,A项正确;祈风和祭海活动本身就是起源于民间的世俗化活动,排除B项;宋代的造船航海技术实际上非常先进,“相对落后”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国家祭祀制度,与港口的专业化发展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0. 宋代诗人观察世界时,总显出智心思考的痕迹,如欧阳修《画眉鸟》以林中画眉的随意自在肯定冲开禁锢的可贵;王安石《登飞来峰》以峰顶塔上的骋目无碍揭示高屋建瓴的道理;朱熹《观书有感》以半亩方塘的清澈可鉴强调读书养性的重要。这反映了宋代()
A. 思想的多元特征 B. 崇文抑武方针的实行
C. 世俗文学的兴起 D. 诗词创作受理学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宋代诗人观察世界时,总显出智心思考的痕迹”,结合所学可知,宋代理学兴起,受理学影响,宋代士大夫注重从寻常事物和日常事件中挖掘独特的物理,通过诗歌来表现哲理感悟,D项正确;材料强调宋代诗人的诗歌渗透出哲理感悟,无法体现思想的多元特征,排除A项;材料无法反映崇文抑武方针,排除B项;世俗文学描写的对象是普通老百姓及其日常生活中的事,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11. 宋人赵彦卫说:“今人不复以氏族为事,王公之女,苟贫乏,有盛年而不能嫁者;闾阎富室(民间富有人家)便可以婚侯门、婿甲科。”据此可知,宋代()
A. 科举制度发展完善 B. 商人社会地位尊贵
C. 门第等级观念淡化 D. 宗族势力日益衰落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题意可知,赵彦卫的观点是宋代的人已经不再过度关注门第等级。即便是王公贵族之女,如果家境贫寒也会在大龄时嫁不出去。而如果是富裕人家,那么就可以和贵族、科举进士联姻。说明时人更注重资财,门第等级观念淡化,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宋代门第等级观念的淡化,无法体现科举制的完善,排除A项;商人在古代的社会地位始终是不高的,不是社会地位尊贵,排除B项;门第等级观念淡化不代表宗族势力日益衰落,排除D项。故选C项。
12. 明朝以前,我国香料多依赖域外输入,主要在宫廷和贵族之间流通使用。明朝以后,香料实现了全民化和日常化,在生活各方面广泛使用,这种变化反映了()
A. 商品经济发展繁荣 B. 市民消费水平提高
C. 新的生产方式出现 D. 海禁政策日益松弛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题意可知,明朝时期,香料由宫廷和贵族使用的奢侈品逐渐普及到平民生活中,这主要是因为香料供应充足、成本低廉,使得香料贸易异常繁荣,逐渐成为各个阶层民众均可获取的一般生活用品。因此这种变化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繁荣,A项正确;香料的普及不一定是市民消费水平提高,也有可能是香料价格低廉,排除B项;香料的普及不能说明新的生产方式的出现,排除C项;香料的普及并不代表海禁政策日益松弛,排除D项。故选A项。
13. 2004年《西藏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强调:西藏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央政府始终对西藏行使着有效的主权管辖。下列选项中西藏与中原王朝关系正确的是()
A. 宋朝以和亲与会盟形式维护友好关系 B. 元朝在中央设置理藩院管理吐蕃事务
C. 明朝设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管理乌思藏 D. 清朝以法律形式落实对西藏的管辖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1793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以法律形式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权,D项正确;唐朝以和亲与会盟形式维护与吐蕃(西藏)的友好关系,排除A项;清朝设立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排除B项;明朝设立在黑龙江流域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管理东北地区,西藏藏族地区在明朝称乌思藏,排除C项。故选D项。
14.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移植明朝的政治制度,设立府县等各级行政机构;郑成功的儿子郑经又兴建孔庙,建立学院、府学、社学等完整的学校体系。这些措施客观上()
A. 推动了经济发展 B. 普及了学校教育
C. 促进了国家统一 D. 打击了殖民势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郑成功及其儿子在台湾实行祖国大陆政治、文化制度,增强了台湾与大陆人民的民族、文化认同,客观上促进了国家统一,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经济方面的措施,排除A项;郑经在台湾兴建孔庙,建立学院、府学、社学等完整的学校体系,并不代表普及了学校教育,排除B项;材料措施与打击殖民势力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5. 清代中叶出现新的小说类型——侠义公案小说。小说内容大多为皇帝钦点的清官统率侠客,惩暴护民、伸张正义。与传统的“法外维持正义”“重然诺、轻生死”侠义小说迥然不同。这反映出清代()
A. 专制集权空前强化 B. 伦理秩序遭到破坏
C. 法治观念日益普及 D. 市民阶层逐渐壮大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题意可知,清代出现的侠义公案小说中,侠客都是皇帝钦点的清官所统率的,不再是传统的“法外维持正义”“重然诺、轻生死”的侠客,这种变化体现了对皇权的顺从,说明清代专制集权空前强化,A项正确;这种变化反映的是对皇权的顺从,是专制集权的空前的强化,并不代表伦理秩序遭到破坏,更不意味着法治观念日益普及,排除BC项;材料内容和市民阶层的发展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6. 从《南京条约》到《北京条约》,外国侵略者把不平等条约体系强加在中国身上,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严重侵犯。这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
A. 开启了近现代化发展历程 B. 开始沦为并加深半殖半封社会
C. 激化了社会各阶级的矛盾 D. 拉开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列强先后发动两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严重侵犯,开始沦为并加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项正确;开启中国近现代化发展历程的是洋务运动,并非列强的侵略活动,排除A项;材料并未强调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关系的影响,不能得出其激化了社会各阶级矛盾的结论,排除C项;拉开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序幕的是太平天国运动,排除D项。故选B项。
17. 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曾颁布一份文件,提出了新的社会经济政策,试图回答农民革命应当向何处去的问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该文件未能实施。这一文件是()
A. 《天朝田亩制度》 B. 《资政新篇》
C. 《应诏统筹全局折》 D. 《钦定宪法大纲》
【答案】B
【解析】
【详解】太平天国运动后期,颁布了《资政新篇》,是先进中国人第一次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由于其不能够反映农民阶级的要求,再加上战争的环境,该文件未能得到实施,B项正确;《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运动前期颁布的纲领性文件,排除A项;《应诏统筹全局折》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改革的要求,是戊戌变法的施政纲领,排除C项;《钦定宪法大纲》是晚清政府于1908年颁布的一部法律文件,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排除D项。故选B项。
18. 两次鸦片战争,洋人已让满清士大夫们饱尝到了“利器精兵,百倍中国”的厉害。少数先知先觉者,发起了一场“自强、求富”运动。这场运动()
A. 是清政府变法自强的序幕 B. 冲破了封建社会思想束缚
C. 展现了中国人民坚强意志 D. 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打击,部分先进的士大夫认识到西方船坚炮利,发起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他们引进西方先进的机器、设备和技术,创办近代军工和民用企业,发展近代教育等活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D项正确;洋务运动并非19世纪末清政府变法自强的序幕,排除A项;洋务运动以“中体西用”为指导,并未冲破封建社会思想束缚,排除B项;洋务运动是少数封建士大夫掀起的自救运动,并未展现中国人民民族民主革命的坚强意志,排除C项。故选D项。
19.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据此可知,《临时约法》()
A. 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B. 蕴含了人民主权思想
C. 防止了袁世凯称帝 D. 削弱了列强在华利益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充分体现了人民主权思想,B项正确;中华民国是民主共和制,且材料与君主立宪制无关,排除A项;袁世凯1915年复辟帝制,排除C项;材料信息与削弱列强在华利益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0. 《西游记》中孙悟空是道教出身,七十二变就是向菩提祖师学的。“孙悟空本领再大也跳不出如来佛的手心”既体现了佛法无边又存在着一定的等级观念。这从侧面折射出魏晋隋唐时期()
A. 佛教开始传入 B. 佛道教广泛传播 C. 儒学正统丧失 D. “三教合一”趋势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可知,《西游记》中孙悟空是道教出身,“孙悟空本领再大也跳不出如来佛的手心”。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确立了儒学正统地位,这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儒佛道逐渐“三教合一”的趋势,D项正确;西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排除A项;材料中强调孙悟空是道教出身,“孙悟空本领再大也跳不出如来佛的手心”,但未涉及佛、道教的广泛传播,排除B项;材料中的“等级观念”反映的是儒学主张,而且直到新文化运动才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C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21. 某一民族政权的皇帝,保持着先人游牧的传统,四时迁移,迁移中的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称为捺钵。这一民族政权可能是()
A. 金 B. 辽 C. 西夏 D. 元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保持着先人游牧的传统,四时迁移,迁移中的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称为捺钵”可知,材料指的是四时捺钵。捺钵是契丹国君主出行时的行宫,即临时居住处。契丹旧俗,随水草,逐寒暑,往来游牧渔猎。辽建国后,皇帝四季外出游猎,朝官随行,设行帐称“捺钵”,B项正确;四时捺钵属于辽朝特殊的制度,与金、西夏、元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项。
22. 公元1279年,伴随着南宋王朝的灭亡,蒙古铁骑正式人主中原统一全国。蒙古统治者继承了女真统治者将金朝统治范围内的人民分为女真、渤海、契丹、汉儿的做法,在中国全境实施“四等人制”的民族政策。关于“四等人制”()
A. 民族分化有效巩固了统治 B. 矛盾激化加速王朝灭亡
C. 制度传承推动了社会进步 D. 民族交融加速华夏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元代蒙古族统治者为保障自己统治利益,推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一“四等人制”。这一政策加剧了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是元朝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B项正确;“四等人制”是一种民族分化政策,加剧了民族矛盾,不利于巩固统治,也阻碍了社会发展与进步,排除AC项;“四等人制”加剧了民族间的矛盾,不利于民族交融,也不利于华夏族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23. 永乐十二年,郑和到达榜葛剌国,国王赛弗丁谴使奉表,献“麒麟”,并贡马等物。此后,海外诸国对华输出动物随之增多。这表明,郑和下西洋( )
A. 以经济利益为出发点 B. 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
C. 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D. 导致了海禁政策松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榜葛剌国国王赛弗丁谴使奉表,献“麒麟”,并贡马等物,海外诸国对华输出的动物增多,体现了中外文化交流频繁,C项正确;郑和下西洋以宣扬国威为目的,不是以经济利益为出发点,排除A项;材料强调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而不是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对海禁政策的态度,得不出海禁政策松动,排除D项。故选C项。
24. 清帝所主“大一统”,将“中国”的政治与疆域版图扩展到长城以外的“三北”及各边疆地区;乾隆帝也认为“天朝疆界严明,从不许外藩人等稍有越境搀杂……亦必划界分疆,各有专属”。这反映出清朝的疆界观()
A. 体现了专制皇权已达到顶峰 B. 有利于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
C. 体现对“华夷之辨”的继承 D. 导致了地方叛乱的风起云涌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从不许外藩人等稍有越境搀杂……亦必划界分疆,各有专属”,反映了清朝时期领土主权意识浓厚,有利于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边疆问题,而不是专制皇权,另外,体现了专制皇权已达到顶峰是军机处的设立,排除A项;“华夷之辩”用于区辨华夏与蛮夷,但材料没有相关内容,排除C项;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清朝的疆界观导致了地方叛乱风起云涌不符合历史事实,排除D项。故选B项。
25. 《尼布楚条约》确定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上述材料表明清朝政府( )
A. 开始管辖东北地区 B. 努力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C. 开始管辖西藏地区 D. 运用法律手段管辖边疆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尼布楚条约》确定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可知,清朝政府运用法律手段管辖边疆地区,D项正确;A项不符合《钦定藏内善后章程》,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清朝对国内东北、西藏地区的管理,与发展睦邻友好关系无关,排除B项;C项不符合《尼布楚条约》,排除C项。故选D项。
26. 中英《南京条约》附件中规定:英国的侨民、商人同中国人发生冲突,犯了法或成为被告,只能由英国驻中国的管事官——领事去裁判,中国政府不得过问。这说明中国丧失了
A. 领土主权
B. 贸易主权
C. 司法主权
D. 关税主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在《南京条约》签订后,强迫中国签订《虎门条约》,其中规定英国的侨民、商人同中国人发生冲突,犯了法或成为被告,只能由英国驻中国的外事官去裁决,使中国的司法主权受到严重的破坏,C项正确。A项涉及的是国家统一和领土主权问题;BD两项涉及的是列强对我国进行侵略获得的经济权利。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南京条约》
27. 咸丰元年(1851年)到六年,南方多地官员变动十分剧烈,如皖、赣、桂、苏、湘、鄂等七省官员变动数达50%,其中安徽、江西、广西三省的变动数达70%以上,安徽省死亡的知县就占全省知县的50%以上。这反映了()
A. 自然灾害频发导致人口锐减 B. 天京变乱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
C. 洋务运动失败造成社会动荡 D. 太平天国运动冲击清王朝统治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咸丰元年(1851年)到六年,中国南方地区官员变动和死亡现象频繁,主要是因为太平天国运动冲击所致。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爆发,矛头直指满清政府,太平军势如破竹,所到之处沉重打击了封建势力,1853年定都天京,并长期控制了清王朝的东南半壁江山,D项正确;“自然灾害频发导致人口锐减”不是材料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且因自然灾害死亡的不一定都是地方官,排除A项;天京变乱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1895年甲午战败,洋务运动宣告破产,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8. 1872年,李鸿章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这一建议促进了()
A. 大型百货公司创建 B. 富国强兵目标初步实现
C. 工厂制度开始引进 D. 洋务运动民用工业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材料官督商办有利于民用工业的发展,D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这一时期没有大型百货公司创建,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富国强兵目标没有实现,排除B项;工厂制度开始引进“开始”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29. “飘飖故国迭痍疮,白骨哀鸿不忍望。志士三千凝血肉,磷烟一夜举刀枪。旌扬绿野寻民主,都建金陵废帝王。”此诗描述的历史事件指
A. 太平天国运动 B. 辛亥革命 C. 南京大屠杀 D. 渡江战役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信息“旌扬绿野寻民主,都建金陵废帝王”指的是废除封建帝制的辛亥革命,故B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没有废除封建帝制,故A错误;南京大屠杀和材料没有关系,故C错误;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推翻了国民党政权的统治,故D不符合材料信息。
30. 1912年3月,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时提出: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必须遵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孙中山提出这一要求的目的是( )
A.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B. 防止袁世凯独揽大权
C. 传播民主共和的观念 D. 反对北洋军阀的统治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孙中山对袁世凯就任大总统提出条件,要求袁世凯必须遵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目是防止袁世凯独揽大权,B项正确;中华民国成立时已经是资产阶级共和国,排除A项;材料不是传播民主共和的观念,而是强调防止袁世凯独揽大权,排除B项;北洋军阀是民国军阀的势力之一,由袁世凯掌权后的北洋新军主要将领组成,排除D项。故选B项。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4分,5道题,全部选对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每选对一项得1分,选错或者不答得0分,共 20分)
31. 在中国古代水利历史上留下过很多闻名于世的水利工程,这些工程不仅规模巨大,而且设计水平相当高,说明古代的人类对水文知识的掌握也已经相当丰富。下列水利工程兴修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有()
A. 都江堰 B. 郑国渠 C. 芍陂 D. 京杭大运河
【答案】ABC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的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的,郑国渠是战国末期韩国水工郑国在秦国主持穿凿兴建的,芍陂是春秋时期楚相孙叔敖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ABCD项正确。故选ABCD项。
32. 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后,统治者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的措施。这些措施有()
A. 参知政事协理财务 B. 文官出任地方各州长官
C. 地方财税上缴中央 D. 设“四监司”监控各州
【答案】BC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后,统治者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的措施,这些措施包括文官出任地方各州长官、地方财税上缴中央;宋太宗还将全国州郡划分为十五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司、提点刑狱司、安抚司、提举常平司四司,合称“四监司”,对各州进行监控。BCD项正确;参知政事是协理政务,不是财务,排除A项。故选BCD项。
33.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为了拯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奋起的反抗有()
A. 太平天国运动 B. 戊戌变法 C. 义和团运动 D. 辛亥革命
【答案】ABC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为了拯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奋起的反抗。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是农民阶级领导的抗争,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抗争,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抗争,并最终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ABCD项正确。故选ABCD项。
34. 西汉时期,丝绸之路逐渐形成,对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起了重大的作用。下列关于丝绸之路形成原因的表述,正确的有()
A. 全国经济重心完成南移,为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B. 张騫出使西域,使中原与西域的关系加强
C. 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保护商旅往来
D. 西汉国力强盛,社会经济特别丝织业发达
【答案】BC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多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时期。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西汉时期的丝绸之路是张骞出使西域后开通的,使中原与西域的关系加强;西汉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保护商旅往来;而且西汉国力强盛,社会经济特别是丝织业发达。BCD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是在南宋时期,排除A项。故选BCD项。
35. 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为挽救民族危亡,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进行探索有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清末新政 D. 辛亥革命
【答案】B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多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为挽救民族危亡,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进行探索有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BD项正确;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洋务派进行的探索,排除A项;清末新政是清政府进行的自救式的改革,排除C项。故选BD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20分,两道大题,第36题10分,第37题10分)
3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唐一代,吐纳东西文化,兼容华风异俗,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影响都很明显。在京都长安,各族人民共同生活,互相影响,使得居民的衣饰、饮食、娱乐、婚姻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具有“胡化”的特色。……充分体现了这座国际大都会包含的气象,展示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风貌。
——张兴胜《唐代长安的“胡化”风气》
材料二
时间 事件
16世纪 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浙江台州九战九捷。 葡萄牙人获得了在澳门的租住权。 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了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 屯门海战后南京兵仗局大规模仿造从葡萄牙缴获的佛郎机炮。
——摘编自李亚凡《世界历史年表》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对待异域文化的态度。结合唐代佛教传播的史实,阐述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海防的角度指出16世纪中国面临的新问题,并概括明朝统治者的应对措施。
【答案】(1)态度:兼收并蓄(开放包容);史实及影响:玄奘西行取经,随之而来的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日本空海来长安求法,这些交流对周边国家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贡献。
(2)新问题:倭寇和西方殖民者;措施:抗击外来侵略,禁止海外贸易、学习西方军事技术。
【解析】
【详解】(1)态度:根据材料“吐纳东西文化,兼容华风异俗”可知兼收并蓄(开放包容)。史实及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去分析,具体分析可得玄奘西行取经,随之而来的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日本空海来长安求法,这些交流对周边国家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贡献。
(2)新问题:根据材料“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浙江台州九战九捷”可知倭寇侵扰;根据材料“葡萄牙人获得了在澳门的租住权”、“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了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可知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军事、经济、外交等角度去分析,具体分析可得抗击外来侵略,禁止海外贸易、学习西方军事技术。
37. 阅读表格内容,回答问题。
阶级 努力 结果
① 1861—1895 洋务运动 失败
1901—1911 清末新政、预备立宪 失败
农民阶级 ② 太平天国运动 失败
19世纪末 义和团运动 失败
资产阶级 1895—1898 维新变法 失败
1901—1912 辛亥革命 失败
无产阶级 1919—1949 ③ 胜利
(1)结合所学知识,完成表格①②③处内容。
(2)结合所学知识,为表格内容拟定一个主题。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主题的认识。
【答案】(1)①地主阶级;②1851—1864;③新民主主义革命。
(2)近代中国社会各阶级挽救民族危局的努力(近代中国人们的探索史)。
(3)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挽救中华民族(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道路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
【解析】
【详解】(1)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都是地主阶级挽救民族危机的努力,所以①处是地主阶级;太平天国运动的时间是1851—1864年,所以②处是1851—1864年;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所以③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
(2)综合材料内容可知,主要是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各阶级在挽救民族危机方面做出的贡献,所以主题应该是近代中国社会各阶级挽救民族危局的努力。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综合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进行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如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挽救中华民族。
1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辽宁省沈阳市第十五名校2023-2024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 历史(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