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罗县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第三次月考
历史试卷
满分:100分 考试时长:100分钟;
一、单选题(每小题1.5分,本题共计60分)
1.如图为中外朝制度的示意图。该制度
不利于封建中央集权的发展
是君权相权博弈的产物
C.削弱了九卿的实际权力
D.剥夺了三公直接上报的职能
君主专制从秦到清有不断强化的趋势。下列选项能反映这一发展趋势的是
①秦统一后秦王改称皇帝,设三公 ②宋代设参知政事,分割相权
③元朝确立行省制度 ④清朝设置军机处,协助处理军政事务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④
3.英国1689年的《权利法案》、美国的1787年宪法、法国的1875年宪法的共同特点是都体现了
A.君主制 B.共和制 C.代议制 D.联邦制
4.维新运动是康有为、梁启超等传统功名不高的读书人发动的,阻力重重。但在短短一两年内,维新运动便能达高潮,甚至一时出现“咸与维新”的局面,一些高官也屡屡“赞助”以显自己的“开明”格局。这表明当时
A.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 B.君主立宪成为社会共识
C.民主科学思想广泛传播 D.广大社会民众充分觉醒
5.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明帝规定注律只能采汉代儒学家郑玄之说,不能杂用其他解释;晋律也规定“凡为驳议,当合经传”;北朝凡有疑狱,皆付中书以经义量决。这反映了当时
A.儒学经义成为法律条文 B.儒家正统地位空前强化
C.国家律令的儒学化趋向 D.社会教化重于法律建设
6.《唐律》《宋刑律》均规定“亲亲可以相隐”,指可以袒护、隐瞒亲人的罪行,但谋反、叛逆等重大涉及社会安全问题和杀人、重伤等重大刑事案件,则不准“隐”。这反映出中国古代司法
A. 强调家庭伦理的重要意义 B. 体现依法治国的治国理念
C. 重视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D. 德治法治互补的治理模式
7.11世纪,在欧洲掀起了罗马法复兴运动,对罗马法的研究和重视进一步加强,英国、法国等国都受到了影响。如14世纪,在法国兴起了独立的“罗马法学派”在荷兰则以格老秀斯为代表的“理性法学派”,从人类理性出发研究罗马法;在德国以萨维尼为代表的“历史法学派”研究罗马法。这一现象说明罗马法
A.成为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主流 B.深刻影响了人们的行为
C.某些原则仍具有借鉴的意义 D.成为史学研究理论指导
8.《拿破仑法典》第5条规定:“审判员对于其审理的案件,不得用确立一般规则的方法进行判决。”法官所应该做的,被认为仅是把有关的法律条文适用到具体案件中去的机械性工作,不能有任何创造。所以,“民法系”的特点是
A.以判例法为主 B.强调法律至上 C.法官地位突出 D.以成文法为主
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法制建设任务,一方面是彻底废除国民党时期的旧法,另一方面是进行了新法的创制,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等。这些法制工作的开展
A.表明依法治国成为国家意识 B.保障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
C.不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D.使国家管理实现了有法可依
10.有同学在课外进一步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时归纳了以下表格,对该表解读最准确的是
1941年5月1日 《陕甘宁边区纲领》规定“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
1945年10月23日 中共中央指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947年5月1日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1949-1954年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写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
1955-1965年 先后成立新疆、广西、宁夏、西藏自治区
A.反映中国共产党对国情的认识不断深化 B.表明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
C.说明中国共产党一直高度重视民族问题 D.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源远流长
11. “铁人精神”是王进喜崇高思想、优秀品德的高度概括,它包括“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等诸多内涵。“铁人精神”产生的时代背景是
A. 大生产运动 B. 社会主义改造 C. 社会主义全面建设 D.“大跃进”运动
12.归纳概括是重要的历史学习方法之一,以下选项中主题与内容对应正确的是
13.宋代的城市救助不再局限于特定的灾荒民众和本族成员,而是面向广大的贫困民众。朝廷不仅创建一系列专门性的城市救助机构,而且颁布了专门性的法律法规,如救助赤贫者有居养令,安置流浪人员有乞丐法,开展疾病救助有安济法。由此可见,宋代的城市救助
A. 坚持以人为本 B. 构建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C. 法律体系完备 D. 具有较强的组织性和规范性
14.清朝雍乾时期,在聚族而居地区,“于族长之外,设立族正,官给印照,责令约束族丁”。族正既不同于族长,又不同于政府官员,具有双重身份,成为政府与宗族之间的媒介。这一制度的推行,旨在
A.加强基层社会治理 B.强化强宗大族的势能 C.革新地方行政区划 D.弱化政权族权的结合
15.如表为西汉文景时期统治者采取的一些举措。据此推知,这些举措
序号 举措
① 将“十五税一”改为“三十税一”,进一步降低了田租
② 多次劝课农桑,不定期减免农民税赋,抑制商业发展,征收许多工商杂税来充盈国库
③ 下诏不准地方向国家进贡奢侈品,禁示官吏购买黄金珠玉等
④ 提出“贵粟”政策,即通过各种奖励政策,稳定粮价,使粮食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
⑤ 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A. 推动了社会转型 B. 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C. 促进了经济恢复 D. 体现了国家主流思想的嬗变
16.康熙五十一年,康熙帝谕大学士、九卿等曰:今海宇承平已久,户口日繁……人丁虽增,地亩并未加广。应令直省督抚,将见(现)今钱粮册内有名丁数,勿增勿减,永为定额。其自后所生人丁,不必征收钱粮。由此可知,清初实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举措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B.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C.人地矛盾比较突出 D.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17.古代中国的农耕技术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下列生产工具的演变对古代中国农耕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们反映了古代中国
A.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 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C.铁犁牛耕发展的全过程 D.播种方式的变革
18.考古发现,中国一些古人类遗址在新石器时代的早期,无论男性还是女性,他们的陪葬品都是农具;而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男性的陪葬品依然是石锄、石镰等农具,女性的陪葬品则多为陶制的纺轮。这种变化说明
A.生产发展影响劳动分工 B.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C.文明之初性别分工形成 D.集体劳作正在瓦解
19.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出处
“是故身率妻子,威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 《汉书·杨恽传》
“因释耕于陇上,而妻子耘于前。” 《后汉书·逸民传》
“立春东耕,为土牛象人,男女各二人。” (东汉)王充《论衡》
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出现 B.男耕女织生产形式开始确立
C. 汉代精耕细作农业的成熟 D.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经形成
20. 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密不可分,农业生产也是人类食物与生态环境安全的保障。以下关于世界古代农业的表述,正确的是
A. 南亚地区的恒河流域的居民培植出了粟 B. 长江、黄河流域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
C. 中美洲地区培植出了马铃薯和甘薯 D. 西亚地区是小麦、大麦、玉米的原产地
21. 古代两河流域人民编写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农书《农人历书》。该书以一个老农民教育儿子的故事形式,讲述了务农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如怎样节省灌溉用水,不要让牲畜践踏田地、驱赶食谷的飞鸟、及时收割等。这说明,古代两河流域
A. 注重人与自然和谐 B. 重视总结生产经验 C. 农耕技术比较粗糙 D. 小农经济稳步发展
22.中国五大粮食作物中的小麦、玉米、马铃薯、甘薯四种来自国外,五大油料作物中的花生、芝麻、向日葵三种来自国外,古代中国最重要的纺织原料棉花也来自国外。这说明
A.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中心之一,同时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B.外来作物的引种改变了中国的农业技术体系和劳作方式
C.外来作物取代本土作物成为中华农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D.外来作物传入后引发过度的垦荒造由,导致了水土流失
23.有学者认为,明末以来,美洲的豆类、番茄、玉米、甘薯、辣椒、花生等作物向中国、东南亚的广大亚洲地区传播,以其丰厚的产出和充足的营养支撑着众多的人口,打破了传统的粮食结构。他把这些现象称为“餐桌革命”。“餐桌革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亚洲人口的迅速膨胀 B.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C.传统粮食结构不合理 D.农业资本主义发展
24.清朝前期,西南各省山区和丘陵得到开发。下表为其部分年份的耕地面积(单位:千亩)。据此推知,这些地区
A.劳动效率迅速提高
B.农业种植结构发生变化
C.人地矛盾根本解决
D.生产专业化的程度增强
25.下表反映了“马铃薯在东亚的传播路线”,由此可知
时间 概况
16世纪末 荷兰人将马铃薯传入中国台湾
16世纪后半期 西班牙人将马铃薯带到菲律宾
1601年 荷兰船只将马铃薯运到日本
A.东亚成为欧洲殖民的中心 B.马铃薯经海路传入亚洲
C.欧洲农作物栽培技术先进 D.跨太平洋农业贸易繁荣
26. 从清代中期开始,“石骨尽露、山头无复有土”的情况已屡见不鲜。为解决此类问题,嘉庆初年,浙江开始下令“不得仍种苞芦”;道光初年,陕西西乡下令“永将北山封禁”,以“禁止玉米种植”;道光十三年,更有御史上奏朝廷,请求通过禁止“棚民开山”“种植包米”。这些做法表明
A. 玉米种植开始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B. 物种交流促进世界经济联系增强
C. 新物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受到关注 D. 官员有效遏制了玉米种植的危害
27. 正是由于一系列纺织机器的发明,使用旧式纺车和织机的手工业者遭到了排挤,他们破产之后便成为雇佣工人,或者流入城市出卖劳动力,或者成为农场主的雇工。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机器出现使工业结构发生根本变革 B. 生产方式的转变推动了社会分化
C. 蒸汽时代手工工人的生活境遇恶化 D. 阶级结构的变化引发了机器发明
28. 19世纪下半叶,工人们参加各种学习活动,提倡庄重得体的言行举止,他们逐渐改变了酗酒、赌博的坏习惯,文化兴趣向文学、艺术方向发展。这一现象反映出
A. 工厂制度改变阶层结构 B. 社会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C. 产业革命影响社会生活 D. 世俗教育开始受到重视
29.19世纪中期,欧洲的技工学校和工人学院为女生开设读、写、算术、平板缝纫等课程;男生则有气象学、地质学、陶瓷制作、电学等课程。这样设置课程是因为
A.受传统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 B.工业化进程强化了性别分工
C.城市化进程加剧了性别歧视 D.经济发展淡化了社会等级观念
30.21世纪初,通过信息技术和知识来创造价值的“新经济”依然是一种“富国现象”。全球收入最高国家的1/5人口拥有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86%和因特网用户的93%,而收入最低国家的1/5人口只拥有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1%和因特网用户的0.2%。这从侧面反映出社会信息化是
A.新兴国家振兴的必由之路 B.发展中国家的机遇和挑战
C.全球贫富差距扩大的根源 D.发达国家掠夺世界的手段
31.西周的格伯簋铭文载,格伯用四匹马与佣生交换土地,双方剖券为凭,实地勘定边界,具结交换事宜,并铸造铜器,记录约剂内容,永久保存。铭文中的上述内容有助于研究西周的
①土地交换 ②契约精神 ③耕作方式 ④赋税制度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32.秦半两钱重十二铢,币值也很高。在经历了秦末农民起义和惨烈的楚汉之争后,若仍以秦半两钱为基础货
币,则小件物品无法交易,财货难以流畅,故汉初改铸为小钱。这一变化表明
A.秦半两钱的货币价值消失 B.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C.货币改革要适应经济发展 D.楚汉战争导致了货币混乱
33.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生态环境孕育了中华文明的经济发展。下列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成就排序正确的是
①开辟丝绸之路,丝织品远销欧洲 ②铁犁牛耕出现 ③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④水利工程都江堰建成
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②④① D.④③②①
34.唐朝早期实行宵禁制,但宵禁制只针对坊间大街,长安等城市的坊间小巷在夜间仍有商业活动,被称为“鬼市”。唐朝中后期取消了宵禁制,夜市正式出现。据此可知,唐朝
A.商品经济获得发展 B.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C.自然经济出现解体 D.城乡发展呈现一体化
35.《宋史》载:“会子、交子之法,盖有取于唐之飞钱。真宗时,张詠镇蜀,患蜀人铁钱重,不便贸易,设质剂之法……转运使薛田、张若谷请置益州交子务,以榷其出入,私造者禁之。仁宗从其议。”这说明
①宋代货币趋向多样化 ②交子成为单一流通货币
③政府规范了纸币管理 ④宋朝榷场贸易交易频繁
①② B. ①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36.著名经济史专家林文勋根据主要流通商品的变化,将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分为秦汉“盐铁时代”、唐宋“茶盐时代”、明清“粮棉时代”几个不同的阶段。这一演变趋势本质上反映了
A.雄厚商业资本不断聚集 B.商品流通数量逐渐增多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 D.全国性商贸网络的形成
37.据统计,明清江南棉花与棉纺织业市镇有52个,蚕桑与丝织市镇有25个,有米粮专业市镇13个;长江中游湖北、湖南、江西三省陶瓷业市镇有25个,造纸业市镇有20个,纺织丝市镇44个。这说明
A.资本主义雇佣关系开始出现 B.地区性分工日益明显
C.手工业已占据主导地位 D.市镇的规模不断扩大
38.婚姻不问阀阅,直求资财,是宋代比较普遍的现象。庆历年间,身任馆阁之职的凌景阳,与酒店富户孙氏女结婚;吏部侍郎孙祖德,娶富人妻,以规有其财。哲宗年间,许州豪民盖渐,家资巨万计,女三人,“有朝士之无耻者,利其财,纳其仲为子妇”。这反映了
A.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B.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质变
C.理学的影响力逐步衰微 D.商品经济发展冲击婚姻观念
39.读下表,以下说法合理的是
15世纪以来世界人口统计表(单位:百万)
时间 地区 1400年 1500年 1600年 1700年 1750年
欧洲 45 69 89 115 140
亚洲 224 254 292 402 508
非洲 74 82 90 90 90
美洲 30 41 15 9 10
世界总计 373 446 486 671 749
A.工业革命导致欧洲人口稳步增长 B.近代化运动推动亚洲人口的迅速增长
C.奴隶贸易导致美洲丧失大量人口 D.新航路开辟影响世界各地区人口变化
40.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的丝类出口由丝织品为主变成生丝为主,1860—1911年间,丝绸仅占丝类出口的17.5%,远低于鸦片战争前的63%。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 低税率致使贸易陷入被动 B. 世界市场被西方列强主导
C. 民族工业取得了长足进步 D. 全球市场和产业分工改变
二、材料分析题(40分)
41.(14分)食品安全问题重要,事关社会发展与稳定。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食品安全治理理念起源较早。《礼记》规定,“禽兽鱼鳖不中杀, 不粥于市”。随着商业发展,食品安全问题逐渐突显。到了汉朝,政府作为食品安全治 理的主要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汉律规定,“诸食脯肉,脯肉毒杀、伤、病人者……与 盗同法”。唐朝是食品安全管理的关键期。唐朝在进行食品安全法规建设的同时,还在 宫廷中设置尚食局和太官署,专门负责膳食安全,同时在民间设立行会,并将对行会的 管理纳入官员考核范畴。在此期间,药食同源理念得到较大发展,并涌现出一批药学著 作,如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北宋对食品安全的治理达到了历史新高度,对违法乱 纪者实行“重刑”。清朝法律在食品安全监管上从对人的处罚转移到对问题食品的处理
上,并执行严格的食品安全抽检制度。 ——摘编自赵向豪等《中国食品安全治理理念的历史追溯与反思》
材料二 19世纪前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食品安全问题日渐突出。19 世纪中 期,《柳叶刀》杂志关于食品质量的调查报告获得了英国舆论界的空前支持和响应。在 此情况下,英国成立专门委员会调查掺假问题,并在1860年通过了《食品与饮料掺假 法》,授权地方当局设立“公共分析师”,但是“没有建立中央机关,确保食品安全的责任 完全是地方性和可选性的”。1875年英国最终通过《食品与药品销售法》,扩大了地方 政府委员会权力。此后经过一系列改革,地方政府委员会终于成为主管英国食品安全的重要机构。在该机构的努力下,到20世纪初,英国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初步完善。
——摘编自魏秀春《英国食品安全立法的历史考察,1860—1914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和近代英国在食品安全治理上的异同。(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860年英国通过《食品与饮料掺假法》的背景。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外国食品安全的启示。(8分)
42.世界文化多样性,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人民共同推动了人类文化的进步和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 汉朝的“海上丝绸之路”从广东出发,可达东南亚和南亚。武帝时有外国使者前来进献后,武帝派译长带上黄金和丝绸出海,到这些国家交换明珠、奇石、异物。两宋的“海上丝绸之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除主干道外,还有许多支线。政府先后在广州、泉州等12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还制定市舶条或市舶法。宋朝主要出口纺织品、陶瓷、茶叶等商品,外贸分官营和私营,以后者为主。——摘编自《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些生物学家认为,自哥伦布大交换发生后,生物系统中曾经截然不同的地方都变得相似了。……“冒烟的草叶”是第一个扩散到欧洲、亚洲和非洲的产品,成为大交换浪潮的浪头。大交换的影响是多方位的。马克思曾经指出:“世界历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这个历史结果是经历了15、16世纪以来一系列重大转折之后才出现的。——据吴于廑《世界历史》【美】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等整理
材料三 从历史维度看,各国之间的联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从现实维度看,我们正处在一个挑战频发的世界。……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一代又一代“丝路人”架起了东西方合作的纽带、和平的桥梁。历史告诉我们文明在开放中发展,民族在融合中共存。商品和知识交流带来了观念创新,比如佛教源自印度,在中国发扬光大;儒家文化起源中国,受到欧洲思想家的推崇。在这条大动脉上,资金、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商品、资源、成果等实现共享,罗马、安息等古国欣欣向荣,中国汉唐迎来盛世。
——摘编自习近平《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主旨演讲
(1)根据材料一,与汉朝相比,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有何特点,(8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海外贸易繁荣的有利因素。(4分)
(2)指出材料二中“冒烟的草叶”的传播路径,(2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15、16世纪以来世界发生的打破各国、各地区、各民族间闭关自守状态的一系列重大转折。(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一带一路”战略提出的背景,(4分)并提炼丝路精神的核心内涵。(4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宁夏石嘴山市平罗县中2023-2024高二上学期12月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