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练习
一、选择题
1.有学者认为: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的访华是中英间第一次通使。英国借为乾隆祝寿之名,出使中国,最终目的是说服乾隆皇帝,同意公使驻京,开放天津等港口贸易,把中国纳入西方文明体系。但双方没有经过谈判,清政府便以“敕书”拒绝了英国的一切请求。这一年,实际上是中国历史的重要拐点。该学者表达的主旨是( )
A.马戛尔尼使团访华酝酿了后来的侵华战争
B.中国早在1793年就已经进入近代
C.清朝丧失了近代西方国家与之交往的机会
D.英国对华的侵略意图并没有实现
2.下列年代尺所列历史事件反映的主题是,清朝( )
A.强化地方吏治 B.抵御殖民侵略 C.完善法律建设 D.加强边疆治理
3.乾隆帝曾说:“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假。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有能荣辱人、能生死人者。”下列能印证乾隆帝观点的措施是( )
A.设军机处 B.设内阁 C.废丞相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4.清代中后期,疆吏与军机大臣暗中互动几乎是普遍现象,越是地位重要的疆吏,越会设法联络军机大臣,否则不但做事不便,甚至位置不稳。这反映出当时( )
A.地方政府的离心力增强 B.军机官员擅权专政
C.政治腐败问题日益突出 D.专制皇权高度集中
5.如图展示了明清两代的宦官规模。这反映出( )
注:纵轴为十年内宦官平均人数。其中,实心圆点代表明确记载的宦官人数,虚线部分为根据两个实心圆点之间平均增长率计算出来的人数。
A.清代注重吸取前朝教训 B.古代宦官管理体系完备
C.宦官专权决定王朝盛衰 D.明代宦官记载不可采信
6.下表为清朝前期人口与耕地面积统计表。据表可知清朝前期( )
清代皇帝纪年 年份 人口(亿) 耕地(顷)
高宗乾隆十八年 1753年 1.84 7352218
高宗乾隆四十九年 1784年 2.86 7605694
嘉庆十七年 1812年 3.34 7889256
A.高产农作物传入推动人口增长 B.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C.繁荣局面下隐藏着不稳定因素 D.边疆地区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
7.清朝皇帝所主“大一统”观念,改变了“中国”的疆域定位观念:将历代传统限定在长城以内的“中国”扩展到长城以外的“三北”及各边疆地区。这一变化反映( )
A.民族观念的发展变化 B.奠定了中国疆域版图
C.加强了对边疆的控制 D.形成多元一体的格局
8.某学生梳理清朝康雍乾时期的知识时,记录了“形成奏折制度”“设立军机处”“制造文字狱”三项内容,从中可以看出其梳理的知识主题是( )
A.君主专制加强 B.国家疆域奠定
C.商品经济发展 D.文学成就显著
9.雍正年间,西南地区局势愈加复杂严峻,土司依仗自身实力抗击清军、违抗朝命的行为层出不穷。考虑到边疆危机和国家安全,清政府采取的对策是( )
A.实施军事打击 B.册封僧俗首领 C.推行土司制度 D.改土归流
10.奏折文书由皇帝一人批答处理,无需内阁大臣进行票拟。地方官员均通过奏折来秉承皇帝的意旨处理事务。这反映奏折制度( )
A.导致了决策失误 B.意在提高行政效率
C.加强了君主专制 D.强化对官僚的控制
11.如图是《清朝前期外交体制示意图》。据图可知,清朝( )
A.天朝上国观念影响对外交往 B.固守闭关锁国政策应对外来威胁
C.外交主权下移威胁封建体制 D.主动调整外交体制适应形势变化
12.某学生在查阅清朝康雍乾时期的历史资料时,记录了以下关键词:“台湾府”“雅克萨之战”“驻藏大臣”“伊犁将军”等。由此看出,该学生学习的主题是( )
A.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加强 B.政权统治基础的扩大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固 D.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
13.康熙皇帝平定台湾郑氏割据势力后,在台湾设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省;并设巡道一员、总兵官一员,副将两员,兵八千,将台湾纳入中央进行统一管理。由此可知( )
A.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 B.地方分权现象有所加强
C.台湾地区开始得到开发 D.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14.“18世纪50年代,乾隆帝出兵西陲平定新疆割据势力,结束其自元末以来的封建割据局面,新疆自此永入中国一统版图。”清朝为巩固这一成果的重要举措是( )
A.建行省以加强管辖 B.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C.设理藩院进行统治 D.改土归流以强化对各族管理
15.文物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图是雍正皇帝颁发给七世达赖格桑嘉措的金印,印文由满、蒙古、藏、汉四种文字组成,现藏于西藏拉萨罗布林卡。该文物可以见证( )
A.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B.元朝设宣政院管辖西藏
C.明朝注重巩固东南海防 D.清朝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16.清代设立理藩院,在广大蒙、藏、维等少数民族居住地区,几乎都派有理藩院官员。理藩院在组织上还设有俄罗斯馆、巴达克山(位于今塔吉克斯坦境内)馆等管理对外事务的机构。巴达克山曾扭送大小和卓叛乱分子交付清军处置。据此可知,清代理藩院( )
A.主要处理民族事务与部分外交事务 B.是中央设立专门外交机构的开始
C.与其他行政机构职责多有交叉之处 D.使少数民族自主权得到有效维护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清代自康熙中期至清末……一切机密要务,乃至皇帝与各具奏人的私人交情,密折内都有反映。……给皇帝开辟了广泛的情报来源,广其耳目,增其见闻,洞悉庶务,使……能及时且较真实地了解……各级官员的所作所为,而且使百官互相监视,彼此牵制……极有利于皇帝个人独裁专制。
——摘编自刘融《清王朝的朱批密折制述论》
史料二 世宗时,因西北用兵,设立军机处,后遂相沿未撤。从此以后,机要的事务,都归军机,唯寻常本章,乃归内阁。军机处之权,就超出内阁之上了。六部长官,都满汉并置。而吏、户、兵、刑四部,尚侍之上,又有管部大臣,事权不一。
——摘编自张荫麟、吕思勉、蒋廷黻《中国史纲》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密折制度的作用。
(2)据史料二,指出清朝中枢机关的特点。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八旗汉军作为清廷的重要军事力量,在入关占领全国和驻防各地的军事行动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入关日久,清廷对八旗恩养的弊端逐渐显现,人口增长、物价高涨、奢靡浪费等日益威胁旗人的生计。康熙、雍正两帝在处理八旗问题上屡屡受挫,乾隆七年(1742年)明发上谕,鼓励除“从龙人员子孙”外的京师禁旅八旗汉军出旗为民,空出的兵额以满蒙八旗调补。为保证汉军出旗的顺利完成,清廷最初采取了一些善后措施,如出旗后户籍归属地的选择自由、出旗官员的照旧承袭与一体仕进、针对不同官缺人员的区别对待等。乾隆十九年(1754年)在福州进行试点,之后广州等地在实施过程中有所修改和完善,但仍然秉持公私兼顾、维稳为主的方针。经过近40年的努力,约半数汉军完成出旗。清廷以牺牲汉军旗人利益为代价,暂时和部分地保障八旗核心——满蒙旗人的利益。
——摘编自范传南、吴丽华《乾隆年间八旗汉军出旗善后问题探析》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乾隆年间八旗汉军出旗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乾隆年间的八旗汉军出旗政策。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93年,乾隆皇帝在致英国国王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锦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
材料二 著名爱国诗人黄遵宪在《番客篇》中写道:“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
(1)根据材料一,指出乾隆皇帝在对外贸易问题上持什么看法。这一时期,清政府对外采取了什么政策?(培育史料实证、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黄遵宪为什么说“此事实大错”?此“大错”对我们有何启示?(培育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学者刘瑞中对中国与英国18世纪人均国民收入的统计
学者 年份 中国 英国 中英之比
刘瑞中(参照1700年银两价格) 1700 13.2银两 19.91银两 0.66
1800 13.4银两 61.47银两 0.22
材料二 康雍乾时代,中国的制造业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绸缎、生丝、瓷器、茶叶等商品不仅销往南洋、日本、中亚等传统国家地区,而且远销俄国和欧美。一直到18世纪末,中国在世界制造业总产量所占的份额仍超过整个欧洲5个百分点,大约相当英国的8倍,俄国的6倍,日本的9倍。中国GDP在世界总份额中占到将近1/3。
——摘编自郭成康《康乾盛世历史报告》
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关于康乾盛世的不同评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乾盛世的不同评价的依据是什么?
历史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内容可知,乾隆皇帝的时候清政府拒绝了与英国进行贸易,从而导致中国丧失了与西方文明体系进行交往的机会,所以该学者表达的是清朝丧失了与近代西方国家交往的机会,C项正确;马嘎尔尼使团访华是在1793年,而鸦片战争爆发是在1840年,二者之间相差时间较长,没有因果关系,排除A项;中国在鸦片战争后才进入近代,排除B项;该学者表达的主旨是中国丧失了与西方交往的机会,而不是英国侵华的意图没有实现,排除D项。故选C项。
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清朝设置驻藏大臣管理西藏事务,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清朝于1757年将准噶尔部彻底击败,设置伊犁将军管理新疆事务。上述历史事件体现了清朝对西藏、新疆等边疆地区的治理,D项正确;材料所述为安定边疆的举措,而非加强地方官员管理考核,排除A项;平定叛乱属于加强边疆管理的举措,而非抵御殖民侵略,排除B项;设置驻藏大臣、设置伊犁将军不属于完善法律,排除C项。故选D项。
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假。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有能荣辱人、能生死人者”可知,乾隆的言论体现出清朝君主专制的加强,雍正时期设立的军机处在皇帝直接监督下工作,跪受笔录,完全听命于皇帝,进一步强化了君主专制,A项正确;设内阁是明成祖时期,排除B项;废丞相是明太祖时期,排除C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是东汉晚期,排除D项。故选A项。
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依据本题材料“疆吏与军机大臣暗中互动几乎是普遍现象,越是地位重要的疆吏,越会设法联络军机大臣,否则不但做事不便,甚至位置不稳。”并结合所学可知,军机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军机处围绕皇帝,既掌握发号施令的最高权力,又通过奏折、廷寄等文书制度垄断了机密信息,故疆吏和外官既希望获得军机处支持,也渴求尽快得知这些信息,这反映出专制皇权高度集中,D项正确;作为地方政府首脑的疆吏与中央军机大臣的联系加强,这反映了清朝中央集权的稳固而非离心力增强,排除A项;军机处与对方政府联络,并未威胁皇权、出现擅权专政,排除B项;依据材料“否则不但做事不便,甚至位置不稳”可知,在专制集权强化时期,疆吏主要是出于为地方政府的稳定和“做事方便”而联络军机处,并不一定能反映政治腐败“日益突出”,排除C项。故选D项。
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由图中数据可知,明代宦官人数波动较大,而清代则总体上呈现较为平稳的递减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中后期宦官专权频发,所以清朝宦官数量减少,严禁宦官干政,这说明清朝注重吸取前朝教训,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明清两代的宦官数量,不是宦官管理体系,排除B项;宦官专权加速了王朝的衰落和灭亡,“宦官专权决定王朝盛衰”说法错误,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明清两代的宦官数量,反映不出明代宦官记载是否可信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
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清朝时期。根据材料“清朝前期人口与耕地面积统计表”可知,清朝中期人口的数量急剧上升,而耕地面积增加不多,这使得人均耕地面积不断下降,反映了人口急剧增长使资源危机日益显露,说明繁荣局面下隐藏着统治危机,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高产农作物传入对人口增长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商品经济发展和自由雇佣劳动关系的相关信息,无法得出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中的耕地面积没有体现是边疆地区还是中原地区,无法得出题干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将历代传统限定在长城以内的‘中国’扩展到长城以外的‘三北’及各边疆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皇帝所主“大一统”观念,改变了“中国”的疆域定位观念,扩大“中国”的范围,将长城以北的边疆的少数民族纳入“中国”的范围,这促进民族观念的发展变化,A项正确;“奠定了中国疆域版图”夸大了“大一统”观念的作用,排除B项;本题主旨为“大一统观念的变化”,而“加强了对边疆的控制”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多元一体”是中华文明的起源特点,与材料要求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奏折制度”“军机处”“文字狱”可知,奏折制度使皇帝能够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强化了对官僚的控制;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制造文字狱,加强对思想文化的控制,即其知识主题是君主专制加强,A项正确;清朝国家疆域奠定主要体现在收复台湾、划定中俄边境、平定蒙古叛乱、加强西藏管辖等措施,排除B项;清代商品经济发展表现在长途贸易的发展、商帮的形成、工商业市镇的兴起等,排除C项;清代文学成就主要是小说、戏曲,排除D项。故选A项。
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土司依仗自身实力抗击清军、违抗朝命的行为层出不穷。考虑到边疆危机和国家安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采取的对策是改土归流,即废除西南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制度,改由中央政府委派流官直接进行统治,实行和内地相同的地方行政制度,D项正确;实施军事打击不是清政府采取的对策,排除A项;册封僧俗首领是清政府对西藏的政策,排除B项;推行土司制度不是清政府采取的对策,排除C项。故选D项。
1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奏折文书由皇帝一人批答处理,无需内阁大臣进行票拟。地方官员均通过奏折来秉承皇帝的意旨处理事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奏折制度加强了君主专制,C项正确;奏折制度有利于皇帝决策,排除A项;奏折制度意在加强君主专制,排除B项;本题材料强调奏折制度强化君主专制而不是强化对官僚的控制,排除D项。故选C项。
1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前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清朝前期以自我为中心,将与清朝交往的国家分为三类——朝贡国、俄国、互市之国并设立相应的机构进行管理,可见清朝前期的天朝上国观念影响对外交往,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清朝前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材料体现的是天朝上国观念对外交的影响,排除B项;外交权属于主权范畴,归属于皇帝,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清朝外交主权下移,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清朝前期外交上主要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清朝并没有主动调整对外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
1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设置驻藏大臣管理西藏地区,设伊犁将军管理新疆地区,所以该学生的研究的主题应该是清朝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固,C项正确;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是军机处的设立、奏折制度等,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没有涉及清朝政权的统治基础,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没有涉及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13.A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清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清朝加强了对台湾地区的管辖,设置了机构,派遣了兵将,将台湾纳入中央进行统一管理,这说明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A项正确;材料主旨是中央对台湾地区的管辖加强,而非地方分权现象加强,排除B项;台湾地区的开发并非始于清朝,排除C项;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排除D项。故选A项。
1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50年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清朝平定新疆割据势力后,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管辖,B项正确;清朝在平定新疆割据势力后,设立伊犁将军而不是设立行省,排除A项;理藩院是清朝设立的管理蒙、藏地区的政教事务的中央官署,排除C项;改土归流是在西南地区实行的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
1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题干和图片可知,清朝时期,清政府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地区与中央政府的联系更加紧密,西藏喇嘛教首领五世达赖于清初到北京,受到顺治帝接见,被正式赐于“达赖喇嘛”封号,确立了历世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必须经由中央政府册封的制度,D项正确;题目反映的是清朝的内容,排除A项;元朝设宣政院管辖西藏,与“雍正”不符,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清朝,与明朝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6.A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清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理藩院是清代设立的处理民族事务的机构,而根据材料“理藩院在组织上还设有俄罗斯馆、巴达克山(位于今塔吉克斯坦境内)馆等管理对外事务的机构。巴达克山曾扭送大小和卓叛乱分子交付清军处置”可知,理藩院还处理部分外交事务,A项正确;中央设立专门外交机构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设立总理衙门,排除B项;材料内容并未提及其它机构,因此并不能根据材料反映出理藩院与其它行政机构职责有交叉之处,排除C项;材料中仅仅替代了理藩院的职能,并不能说明当时理藩院使得少数民族的自主权得到了有效维护,排除D项。故选A项。
17.(1)作用: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2)特点:军机处与内阁并置;军机处参与决策,内阁成为文书机关;中枢机构的长官满汉并置;机构重叠,事权不一。
【详解】(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时期。由材料“……给皇帝开辟了广泛的情报来源,广其耳目,增其见闻,洞悉庶务,使……能及时且较真实地了解”可得出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由材料“各级官员的所作所为,而且使百官互相监视,彼此牵制……极有利于皇帝个人独裁专制。”及所学可得出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时期。由材料“世宗时,因西北用兵,设立军机处,后遂相沿未撤。从此以后,机要的事务,都归军机,唯寻常本章,乃归内阁。。”可得出军机处参与决策,内阁成为文书机关;由材料“六部长官,都满汉并置。而吏、户、兵、刑四部,尚侍之上,又有管部大臣,事权不一。”及所学可得出中枢机构的长官满汉并置;机构重叠,事权不一。
18.(1)原因:随着清军入关,军事战争减少;八旗军事战斗力低,军纪废弛,生活奢侈;康熙、雍正两帝在处理八旗问题上屡屡受挫。
(2)政策:政府鼓励除“从龙人员子孙”外的京师禁旅八旗汉军出旗为民,空出的兵额以满蒙八旗调补。
采取善后措施:出旗后户籍归属地的选择自由、出旗官员的照旧承袭与一体仕进、针对不同官缺人员的区别对待等;先试点在推广;秉持公私兼顾、维稳为主的方针。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但随着入关日久,清廷对八旗恩养的弊端逐渐显现”可得出随着清军入关,军事战争减少;据材料“但随着入关日久,清廷对八旗恩养的弊端逐渐显现,人口增长、物价高涨、奢靡浪费等日益威胁旗人的生计”,可得出八旗军事战斗力低,军纪废弛,生活奢侈;据材料“康熙、雍正两帝在处理八旗问题上屡屡受挫”,可得出康熙、雍正两帝在处理八旗问题上屡屡受挫。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乾隆七年(1742年)明发上谕,鼓励除‘从龙人员子孙’外的京师禁旅八旗汉军出旗为民,空出的兵额以满蒙八旗调补“,可得出政府鼓励除“从龙人员子孙”外的京师禁旅八旗汉军出旗为民,空出的兵额以满蒙八旗调补;据材料“为保证汉军出旗的顺利完成,清廷最初采取了一些善后措施,如出旗后户籍归属地的选择自由、出旗官员的照旧承袭与一体仕进、针对不同官缺人员的区别对待等”,可得出采取善后措施:出旗后户籍归属地的选择自由、出旗官员的照旧承袭与一体仕进、针对不同官缺人员的区别对待等;据材料“乾隆十九年(1754年)在福州进行试点,之后广州等地在实施过程中有所修改和完善”,可得出先试点在推广;据材料“但仍然秉持公私兼顾、维稳为主的方针”,可得出秉持公私兼顾、维稳为主的方针。
19.(1)看法:中国物产丰富,不需要进行对外贸易;中国进行对外贸易是对外国的恩赐。
政策:闭关锁国。
(2)原因:自我封闭阻碍了中国先进生产因素的成长,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造成了中国近代的落伍。
启示:坚持对外开放,才能促进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只能造成国家、民族落后。
【详解】(1)看法:根据材料“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可知,中国物产丰富,不需要进行对外贸易;根据材料“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锦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可知,中国进行对外贸易是对外国的恩赐。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清政府对外采取了闭关锁国政策。
(2)原因:根据材料“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我封闭阻碍了中国先进生产因素的成长,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造成了中国近代的落伍。启示:结合所学知识与时代背景和特征,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才能促进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只能造成国家、民族落后。
20.不同评价
材料一认为,中国人均国民收入落后于英国,且差距在拉大。
材料二认为,中国制造业和GDP总量居世界领先,超过英国等欧美国家。
依据:康乾时期,经济仍以小农经济为主体;英国则在此时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实现经济转型,故人均国民收入与英国拉开差距。而另一方面,康乾时期,农产品商品化;工商业市镇和商帮;手工业生产越来越专业化;海外贸易也长期处于出超水平。
【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和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康乾时期的中国。
结论:根据材料“学者刘瑞中对中国与英国18世纪人均国民收入的统计”可知,材料一认为中国人均国民收入落后于英国,且差距在拉大;根据材料“中国在世界制造业总产量所占的份额仍超过整个欧洲5个百分点”可知,材料二认为中国制造业和GDP总量居世界领先,超过英国等欧美国家。说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个结论并不矛盾,材料一的结论侧重于国民收入的平均数,材料二的结论侧重于制造业和GDP总量。
第二小问小问依据,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关于康乾盛世的不同评价的依据可从清朝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材料中的人均国民收入对比、东西方的经济形态等角度进行分析。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练习(含解析)--2023-2024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