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江西省南昌市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末复习历史模拟试题(含解析)

江西省南昌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复习
历史模拟试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图是三星堆遗址出土的一件青铜鸟足神像,这件文物融合了三星堆文明、夏商文明的典型特征,也兼具了良渚、仰韶、石家河等文明的印记。这一文物印证了( )
A.区域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B.国家初始形态基本具备
C.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 D.宗教蒙昧主义思想盛行
2.《商君书》中记载了商鞅“驱以赏”的促农策略,即国家通过“驱以赏”的方法对力耕者赏以官爵,或利用价格和税收来鼓励农耕,并采取抑末政策来引导民众从事农业生产,从而在耕战中“使生力与杀力互相转化”。商鞅的这一策略( )
A.主要为强国和战争服务 B.阻碍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
C.立足于农民阶级的利益 D.反映了儒法思想间相互借鉴
3.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地区时期 全国所辖郡数 秦岭淮水以北郡数 秦岭淮水以南郡数
西汉 103 74 29
西晋 162 86 76
A.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 B.政治中心开始实现南移
C.西汉的疆域比西晋小 D.南北经济水平差距缩小
4.有学者评价某制度时,称其开创了“量出制入”的先河,在核算财政支出的基础上确定赋税征收额度,并按照州县的实际情况分摊赋税,仅征收户税和地税,更为重要的是户税以资产为宗旨且所有居民均需要纳税,体现出赋税征收的先进性和公平性。该制度为( )
A.租调制 B.租庸调制 C.两税法 D.摊丁入亩
5.南宋已不存在法律意义上的贱口奴婢,奴婢的来源都本自良人。宋代奴婢与主家的关系,是经济意义上的雇佣关系,跟租佃关系一样,“自今人家佣凭赁,当明设要契”。契约写明雇佣的期限、工钱,到期之后,主仆关系即解除。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
A.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扩大 B.家族门第观念逐渐淡化
C.社会成员身份趋向平等 D.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发展
6.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宋朝政府派人到成都雕造《大藏经》五千余卷,此后除了翻刻五代监本十二经外,国子监还遍刻九经唐人旧疏和他经宋人新疏,并大规模校刻史书、子书、医书、算书、类书及《文选》《文苑英华》等诗文总集。这反映出当时( )
A.印本成为文化传播的主流形态 B.雕版印刷技术发展促进文化传播
C.朝廷对出版印刷业进行了垄断 D.木活字在印刷行业中得到了普及
7.明朝由于产权制度的缺失,导致了生产性人力资本——商人向寻租性人力资本——官员的转变,另外由于封建专制制度天然的缺失,官员的权力难以约束,导致了绝大多数发迹的商人都对科举进行了投资,通过对政治资源的投资和获取来实现产权和商业利益的保护。这一现象( )
A.提升了豪强地主的政治地位 B.推动了科举制度不断完善
C.缓和了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 D.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8.清崇德元年,成立蒙古衙门。崇德三年,在蒙古衙门的基础上成立了理藩院,隶属礼部。顺治年间定尚书,其官制同六部,成为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康熙年间,理藩院机构逐渐完善。清前中期,理藩院直接管理西藏事务。理藩院的发展( )
A.体现了清因地制宜处理民族事务 B.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
C.正式将西藏地区纳入了中央版图 D.逐渐消除了少数民族分裂的隐患
9.如表主要内容出自近代中国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 )
条款 主要内容
第二款 (一)惩办伤害诸国国家及人民之首祸诸..... (二)将诸国人民遭遇被店之城镇,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
第六款 付诸国偿款海关银四百五十兆两.....系照海关银两市价易为金款
第七款 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
A.《天津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0.1841年初冬,习惯铳炮齐鸣之后短兵相接的清军在广州城外一触即溃,兵勇连英军长什么样都不知道便倒地了,“夷船”几百步外轰开营垒,几无可挡之物。这反映出的实质是( )
A.西方对亚洲地区的殖民侵略 B.中英之间军事差距明显
C.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差距 D.清朝统治阶层封闭愚昧
11.有历史学家指出:“说辛亥革命是一次胜利的革命,一条重要的理由就是皇帝不那么好做了。”这是强调辛亥革命( )
A.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 B.推翻了清王朝统治
C.打破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D.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12.下表所列数据的变化,主要反映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是( )
项目 工矿企业数 资本额 棉纺织厂 面粉厂
1901-1911年 约650家 1.4亿多元 11家 39家
1912-1919年 约1120家 2.85亿元 54家 176家
A.中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B.轻工业发展速度快于重工业
C.面粉业发展速度快于棉纺织业 D.民国初年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13.1932年7月至1933年初,中央苏区发行了5种面额的纸币,以及一定数量的银币、银洋作为通行的国币,同时严厉打击埋藏现金和私运现金出口等行为。苏区还设立收买金银处,大量收集金银。上述举措( )
A.遏制了大危机对中国的冲击 B.旨在应对国民政府币制改革
C.适应了国共合作抗日的需要 D.有助于打破苏区的经济困境
14.下图是卜正民在《秩序的沦陷》一书中对近代中国某个沦陷城市的描述。据此推断与该城市沦陷相关的战争是( )
●(这个城市太大、太复杂、人口密度太高,以至于无法进行简明扼要的概括。 ●日本人控制苏州河以北属于他们自己的那- -块公共租界地盘。 ●此外,公共租界北面是闸北和真如....与外国人居住区隔黄浦江相望。
A.太原会战 B.淞沪会战 C.枣宜会战 D.武汉会战
15.下表是根据1985年全国工业普查数据绘制的,它部分地反映了当时东北地区经济与就业的特点。
企业类型 相关数据在当地的占比情况
项目 东北三省 中国其他地区平均值(不含直辖市)
大中型国有企业 工业产值 62% 45%
职工人数 43% 30%
重工业企业 工业产值 69% 53%
职工人数 69% 53%
表中数据可以用来说明( )
A.全国企业改革成效显著 B.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
C.东北经济转型面临挑战 D.现代企业制度广泛建立
16.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农业投资原来主要集中在欧美、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随着中国与“一带一路”周边国家地区农业合作的深入,今年来中国对亚洲周边国家及俄罗斯、保加利亚等国家的农业投资明显增加。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国际经济贸易环境的萧条 B.中国农业投资规模的扩大
C.中国对外投资布局趋向合理 D.全球粮食安全形势的恶化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的建立及其分封制下的政权建构模式,将被征服的方国和族群在政治上卷入周政与周制的管理体系中。原先以血缘为族群壁垒的状态被打破。在统一的王权政治下,各非周族群都以政治上的从周感超过了之前狭隘的“我族”心理与认知。或者说,周所建立的“单血缘支配的社会”超越了每一个族群中血缘组织的力量,以分封制的形式贯彻了王权至高无上的理念。正是在这种统一政治认同下,每一个血缘邦族的“小我”力量弱化,一个政治体推动的“华夏”建立起来。
材料二 秦立国时辟在西戎,长期与异族群相处。至战国时,除了以一套郡县制的行政建制履行政治集权统治和对异族群的管理之外,还有一套在非华夏族群地区施行的行政建制,如“属邦”“臣邦”“外臣邦”“道”。“道”是秦政权直接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地方行政区域。它既体现了政治一体化在边域的扩张,同时也意味着族群在政治制度的推动下逐渐“内附”,并有一部分族群逐渐趋于华夏化。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乔传宁《周秦时代政治变革与族群认同关系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推行分封制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战国时期秦国地方管理体制的特点及成因。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历十四年(779年)年末,杨炎上奏德宗皇帝,请求改“租庸调制”为“两税法”,并取消各种杂税。建中元年(公元780年)正月初一、德宗正式下诏,实行“两税法”。“两税法”是地税和户税合二为一的一种税收制度,除此原来的租、庸及杂徭等全部免掉,纳税项目比以前减少,纳税时间明确集中,夏季税收的纳税期限最迟在六月底以前,秋季税收的纳税期限最迟在十一月底以前,便于农民缴纳和政府征收管理。“两税法”以贫富为差,殷富者多交,贫穷者少交,贫富的划分标准主要看资产的多寡,开辟了主体税种资产化的先河。后世的税制改革,基本上沿着“两税法”改革的方向进行。
——摘编自郭祥《古代重大财税改革与营改增的共性》
材料二 按照清初制度,民间男子十六岁至六十岁的称“丁”,而女子和未成年的男子统称为“口”,丁与口都记录在“户”上。清初制度要求成丁为国家服徭役,徭役可折算成白银,以代役银的形式缴纳给国家,这就是丁银。而丁银征收在后期成为压在贫苦百姓头上的一座大山。大批农民无法忍受丁银不均的负担,被迫选择反抗或逃亡。清政府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实行“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永不加赋”政策,固定了丁银赋税总额,并为后期推行“摊丁入亩”制度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康熙年间,手工业逐渐由家庭作坊发展为独立的工场,城镇商业日渐繁荣,吸引着大批农民弃农从工。清政府难以控制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赋税征收出现困难。雍正时,“各省库项亏空动盈千万两”,倒逼清政府改革赋税制度。康熙末年已在广东、四川、直隶等地试行的“摊丁入亩”政策就此在全国范围内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摘编自王郁琛《“摊丁入亩”制度的历史透视与现实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分析“摊丁入亩”政策实施的历史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趋势。
19.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屡屡遭受列强的侵略,抗击外来侵略、实现救亡图存成为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主题。
材料一: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接踵而至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木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
——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材料二: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以来,偏听偏信,政治腐败、经济腐败加上吏治腐败,使国运发发可危。李鸿章奉命创建海军,建设国防力量,虽学习西方之经验,但只学其表皮,未触实质。而慈禧太后竟将海军之大量军费挪用,作为修建三海及颐和园之用款。……自光绪十五年至甲午中日战争六年间(1889年~1894年),竟然只舰未添。原来清政府的海军位居亚洲第一、世界前列,此时已被日本赶超……日本几乎所有主力舰船都已安装速射炮。
——罗援《甲午战争惨败的十大教训》
材料三:历史的脚步,告诉近代中国的爱国主义者,在抵抗外国侵略的这一基本要求下,必须有了解世界、学习西方的眼光和心思,把外国的好东西作为改造中国的借鉴。
——据陈旭麓《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最严重影响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及20世纪初先进的中国人在“学习西方”基础上进行了哪些重大实践活动。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山河破碎,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危险境地。为改变民族命运,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地探寻救亡图存道路,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接连而起,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及至中华民国成立,资产阶级政党蜂起,但没有一个是真正的革命党。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如同一幅壮阔恢宏的英雄史诗。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既是一部不懈奋斗史,也是一部理论探索史,更是一部自身建设史。百年来,党团结和领导中国人民奋斗的历程,也是党不断加强自身政治建设,以维护党的政治纲领、政治路线,达到政治目标、完成政治使命的过程。党的政治建设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创与探索、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的发展与曲折、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恢复与转向以及新时代的成熟与强化四个历史阶段,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摘编自刘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不可逆转》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发展,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发展历程特征的论题,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所拟论题角度不得与材料中的角度重复,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历史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三星堆时期的青铜器。根据材料“融合了三星堆文明、夏商文明的典型特征,也兼具了良渚、仰韶、石家河等文明的印记”可知,三星堆的青铜鸟足神像兼具夏商文明、长江良渚文明、黄河仰韶文明的特征,说明三星堆文明和中原其他文明存在一定联系,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C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区域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的结论,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国家初始形态基本包括监狱、军队、法律等国家暴力机器的出现,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宗教蒙昧主义思想盛行的相关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2.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战国时期的秦国。根据材料“国家通过‘驱以赏’的方法对力耕者赏以官爵”“引导民众从事农业生产”“在耕战中‘使生力与杀力互相转化'”可知,这是商鞅的耕战思想,“使生力与杀力互相转化”说明其主要是为国家富强和战争服务,A项正确;“阻碍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说法错误,奖励耕战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排除B项;“立足于农民阶级的利益”说法错误,虽然商鞅这一策略鼓励农耕,但其立足于君主,而不是农民,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儒家思想的相关内容,“儒法思想间相互借鉴”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和西晋(中国)。据表格信息可知,西汉时,秦岭淮水以北郡数比秦岭淮水以南郡数多45个,而到了西晋时,秦岭淮水以北郡数比秦岭淮水以南郡数仅多10个,据此可说明西晋时南方经济逐渐得到开发,中央加强对南方的控制,即南北经济水平差距缩小,D项正确;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是在南宋,排除A项;西晋时政治中心还是在北方,排除B项;表格信息是郡的数量,不能体现疆域的大小,排除C项。故选D项。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古代)。根据材料“量出制入”的原则,主要征收户税和地税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该赋税制度为两税法,C项正确;租调制为北魏开创赋税制度,其与均田制相配套,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租庸调制是唐朝前期的赋税制度,此制度按丁交纳定额的赋税并服一定的徭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摊丁入亩是清朝赋税制度,该制度将丁银并入田赋征收,标志着中国实行两千多年人头税的废除,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南宋时期。根据材料“南宋已不存在法律意义上的贱口奴婢,奴婢的来源都本自良人”“经济意义上的雇佣关系,跟租佃关系一样”“雇佣的期限、工钱,到期之后,主仆关系即解除”可知,宋代奴婢与主家是经济意义上的雇佣关系,到期后可以解除主仆关系,说明当时的社会成员身份逐渐趋向平等,C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社会贫富差距扩大的结论,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家族门第观念”主要体现在科举取士和婚姻观念上,材料没有涉及,排除B项;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发展是在明清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北宋时期。根据材料可知,宋朝政府刻印了大规模的藏经、诗文总集等,说明当时的雕版印刷在宋朝时已形成一个庞大的产业,能够进行大规模的印刻,大量的诗文印刷有利于促进文化传播,B项正确;印本虽然在当时有大量印刷,但并不能说明其成为文化传播的主流形态,排除A项;“朝廷对出版印刷业进行了垄断”与史实不符,当时有官方印刷和民间印刷,排除C项;木活字在宋朝并没有普及,当时推广流行的是雕版印刷术,排除D项。故选B项。
7.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推断题。时空是明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明朝商人在获得经济利益后并没有将资本投入到社会生产当中,而是向“寻租性人力资本——官员”转变,对科举进行投资,这不利于社会生产的扩大,即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和转型,D项正确;材料信息与“豪强地主政治地位的变化”无关,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商人经商致富后的投资方向,排除A项;材料信息与科举制度的完善无必然关系,表述有误,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缓和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信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商人经商致富后主要投资科举制,排除C项。故选D项。
8.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时空是清朝时期。根据材料“顺治年间定尚书,其官制同六部,成为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康熙年间,理藩院机构逐渐完善。清前中期,理藩院直接管理西藏事务。”及所学可知,清朝专门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体现了 清政府对民族关系的重视,这有利于促进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B项正确;“因地制宜”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正式将西藏地区纳入了中央版图”是在元朝,排除C项;“逐渐消除了少数民族分裂的隐患”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中“惩办伤害诸国国家及人民之首祸诸”、“付诸国偿款海关银四百五十兆两”、“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及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中规定,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爱国运动,赔款白银4.5亿两,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不准中国人居住,D项正确;材料中的条款内容不属于《天津条约》,排除A项;《北京条约》规定中国赔款中法各800万两,排除B项;《马关条约》规定赔款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排除C项。故选D项。
1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841年的清朝。根据材料“习惯铳炮齐鸣之后短兵相接的清军”“兵勇连英军长什么样都不知道便倒地了,‘夷船'几百步外轰开营垒,几无可挡之物”及所学可知,中英之间较大的武器差距,其实质是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差距。晚清时期中国仍处于封建社会晚期,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而英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步入工业社会,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得到较大发展,C项正确;材料未强调西方对亚洲地区的殖民侵略,不符合主旨,排除A项;“中英之间军事差距明显”不属于题干反映的实质,排除B项;材料并不是强调清朝统治阶层的封闭愚昧,排除D项。故选C项。
1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1年的中国。材料表明辛亥革命的胜利指的是皇帝不那么好做了,这就是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的体现,A项正确;推翻了清王朝统治指的是推翻了君主专制政体,材料体现的是思想上的影响,排除B项;打破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与材料在中国谁都不能当皇帝了无关,排除C项;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与材料在中国谁都不能当皇帝了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初(中国)。由表格数据可知,1912~1919年,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工矿企业数、资本额、棉纺织厂、面粉厂等都比前一时期大大增加,这说明中国民族工业在一战期间迎来黄金时期,D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当时中国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轻工业发展与重工业发展具体状况,无法得知速度快慢,排除B项;材料只有面粉厂与棉纺织厂数目,没有其他数据,无法得知面粉业发展速度快于棉纺织业,排除C项。故选D项
13.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题意可知,苏区发行纸币,同时收集金银等贵金属,并且严禁私藏现金和现金外流,这就有利于苏区掌握更多的金银,从而更有助于应对金融风险,打破经济困境,D项正确;这一举措主要是为了巩固根据地,并不是为了遏制大危机对中国的冲击,排除A项;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开始于1935年,排除B项;1932到1933年国共还处于对峙状态,没有合作抗日,排除C项。故选D项。
1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城市太大”“黄浦江”可知,该城市是上海,据材料“日本人控制苏州河以北”可知,这是日本对上海的侵略,结合所学可知,淞沪会战坚持了三个多月,最终上海陷落,符合题意,B想正确;太原会战、枣宜会战、武汉会战的地点与“黄浦江”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项。
1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5年(中国)。根据表格中东北三省的工业产值、职工人数等在大中型国有企业和重工业企业中的占比情况可得出,东北三省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所有制结构比较单一,国有企业一家独大,市场机制作用较小等,这不利于东北地区的经济转型,C项正确;依据材料无法得出全国企业改革成效如何,排除A项;根据所学可知,1992年中国才提出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现代企业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16.C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涉外农业投资的重点由发达国家转向亚洲周边国家及俄罗斯、保加利亚等国家,这与中国对外战略布局密切相关,结合近年来中美贸易摩擦等,这一变化有助于保护我国对外投资的安全性,体现了我国对外投资布局趋向合理,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国际贸易环境对中国对外投资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了我国对外农业投资方向的调整,不能体现出我国农业投资规模的扩大,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全球粮食安全形势的恶化,排除D项。故选C项。
17.(1)深化了政治认同;加强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确立了周天子的天下共主的地位;加深了族群认同;推动了人口的迁徙及不同族群之间相互交融;推动了华夏民族的形成。
(2)特点:双轨制:一套郡县制的行政建制履行政治集权统治和对异族群的管理;一套在非华夏族群地区施行的行政建制。
成因:秦国长期与异族群相处;不同民族互相交融;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占领。
【详解】(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周(中国)。根据材料“西周的建立及其分封制下的政权建构模式,将被征服的方国和族群在政治上卷入周政与周制的管理体系中”可知,深化了政治认同;加强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确立了周天子的天下共主的地位;根据材料“原先以血缘为族群壁垒的状态被打破。在统一的王权政治下,各非周族群都以政治上的从周感超过了之前狭隘的“我族”心理与认知。或者说,周所建立的‘单血缘支配的社会’超越了每一个族群中血缘组织的力量,以分封制的形式贯彻了王权至高无上的理念”可知,加深了族群认同;推动了人口的迁徙及不同族群之间相互交融;根据材料“正是在这种统一政治认同下,每一个血缘邦族的‘小我’力量弱化,一个政治体推动的‘华夏’建立起来”可知,推动了华夏民族的形成。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至战国时,除了以一套郡县制的行政建制履行政治集权统治和对异族群的管理之外,还有一套在非华夏族群地区施行的行政建制”可知,双轨制:一套郡县制的行政建制履行政治集权统治和对异族群的管理;一套在非华夏族群地区施行的行政建制。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秦立国时辟在西戎,长期与异族群相处”可知,秦国长期与异族群相处;根据材料“还有一套在非华夏族群地区施行的行政建制”“秦政权直接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地方行政区域”可知,不同民族互相交融;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占领。
18.(1)特点:就地编入户籍,不再有土、客户籍之分;以资产为课税依据,不再以丁计征;每年春季、秋季征税。
(2)历史背景:康熙末期“永不加赋'固定纳税丁额,提供了“摊丁入亩”的基础;社会矛盾日益加剧;城镇经济发展,原有赋役制度难以维持,清政府出现财政危机;白银货币化的发展;明中后期地方税制改革的先导作用。(任答三点即可)
演变趋势: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转变;征收时间由不定时逐步向定时转变;税目项目由繁杂逐渐减少、统一;赋税由实物为主逐步向货币为主转变。(任答三点即可)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 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就地编入户籍,不再有土、客户籍之分;据材料一“以贫富为差,殷富者多交,贫穷者少交,贫富的划分标准主要看资产的多寡”可得出以资产为课税依据,不再以丁计征;据材料一“夏季税收的纳税期限最迟在六月底以前,秋季税收的纳税期限最迟在十一月底以前”可得出每年春季、秋季征税。
(2)本题是背景类和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第一小问背景,据材料二“‘永不加赋’政策,固定了丁银赋税总额,并为后期推行‘摊丁入亩’制度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可得出康熙末期“永不加赋”固定纳税丁额,提供了“摊丁入亩”的基础;据材料二“丁银征收在后期成为压在贫苦百姓头上的一座大山。大批农民无法忍受丁银不均的负担,被迫选择反抗或逃亡。”可得出社会矛盾日益加剧;据材料二“城镇商业日渐繁荣,吸引着大批农民弃农从工。清政府难以控制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赋税征收出现困难。雍正时,‘各省库项亏空动盈千万两’,倒逼清政府改革赋税制度”可得出城镇经济发展,原有赋役制度难以维持,清政府出现财政危机;据材料二“清初制度要求成丁为国家服徭役,徭役可折算成白银,以代役银的形式缴纳给国家,这就是丁银”可得出白银货币化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明中后期地方税制改革的先导作用。
第二小问趋势,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赋税制度的知识,从征税标准、征收时间、税目项目、赋税内容等角度思考即可。结合两税法和摊丁入亩,可得出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转变;结合材料一两税法的内容“纳税时间明确集中”可得出征收时间由不定时逐步向定时转变;据材料一“‘两税法’是地税和户税合二为一的一种税收制度,除此原来的租、庸及杂徭等全部免掉,纳税项目比以前减少”可得出税收项目由繁杂逐渐减少、统一;据材料二“固定了丁银赋税总额”可得出赋税由实物为主逐步向货币为主转变。
19.(1)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原因:①腐败严重;②只学习西方技术(只学其表皮,未触实质);③慈禧挪用军费或疏于国防或军备落后。
(3)林则徐、魏源等人开眼看世界;李鸿章等为代表兴起洋务运动;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兴起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
【详解】(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鸦片战争时期的中国。据材料一“必然是解体的过程”并结合所学可得出,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领土、主权完整遭到破坏,司法、关税自主不复存在,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最严重影响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甲午中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据材料二“政治腐败、经济腐败加上吏治腐败”可得出腐败严重;据材料二“但只学其表皮,未触实质”可得出只学习西方技术(只学其表皮,未触实质);据材料二“慈禧太后竟将海军之大量军费挪用……竟然只舰未添”可得出慈禧挪用军费或疏于国防或军备落后。
(3)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及20世纪初的中国。据材料三“了解世界、学习西方”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得出,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抵抗派林则徐、魏源等人开眼看世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洋务派李鸿章等为代表兴起洋务运动;甲午战后,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等发起维新变法运动;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
20.论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阐述:近代以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无数先驱用生命、热血为谋求中华民族复兴进行了不屈不挠地求索。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接连而起,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终究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坚持从国情出发,把握历史发展之规律,先后进行了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结束了近代以来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并通过改革开放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实现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综上所述,一百多年来,正是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氏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历史和现实表明,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历史的选择和人民的选择,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中国近现代。首先读题干,题目要求以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发展历史,自拟一个反映其发展历程特征的论题,结合具体史实予以论证,并且要特别注意的是所拟论题角度不得与材料中的角度重复;然后读材料,材料中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地探寻救亡图存道路,但最终都失败了,直至中国共产的诞生,中国革命面貌才焕然一新;百年来,党团结和领导中国人民艰苦奋斗,不断加强自身政治建设,维护党的政治纲领、政治路线,达到政治目标、完成政治使命,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创与探索、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的发展与曲折、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恢复与转向以及新时代的成熟与强化四个历史阶段;据此可以拟定论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是历史的必然选择;阐述时选择具体史实: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接连而起,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并通过改革开放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等;最后进行总结升华,再次点明中国共产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作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历史的选择和人民的选择,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江西省南昌市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末复习历史模拟试题(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