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江西省丰城县中2023-2024高一上学期12月第三次段考历史试卷(含解析)

丰城县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第三次段考
历 史
考试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5课
分值为100分 考试时长为75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
1.陶寺遗址发现的墓葬有大、中、小型,随葬品多寡不等,也有的墓一无所有。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社会分工十分鲜明 B.早期国家不断发展
C.多元一体格局形成 D.阶级阶层分化明显
2.公元前9世纪,楚国先祖雄渠自称”我蛮夷也”;楚国崛起后,其国君称:”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黄帝之孙)。”这一变化说明先秦时期( )
A.中央集权形成 B.华夏认同加强 C.楚国疆域扩大 D.夷夏差异消失
3.里耶秦简发现于湖南湘西龙山县(秦时称洞庭郡迁陵县)。下列各项对里耶秦简解读中,内容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简牍内容 结论
A “官署日常事务”简:迁陵县地方官府的官方文书,凡属行政事务,事无巨细皆记录在案。 秦朝地方行政管理走向规范化
B “上计文书”简:迁陵丞上报朝廷的文书,向朝廷汇报一年间治理郡县情况。 上计制是秦朝主要的选官制度
C 邮人行程日记木牍:这片木牍曾属于一位秦朝的邮差,上面记载了洞庭郡内的水陆交通信息。 秦朝建立了完备的邮驿制度
D 洞庭泰(太)守木牍:这片木牍属于郡县职官简,太守即郡守的尊称。 郡县制最早在湖南推行
4.《管子》记载:“夫物多则贱,寡则贵,散则轻,聚则重。……谷贱则以币予食,布帛贱则以币予衣……故贵贱可调,而君得其利。”汉武帝时期施行的政策,与上述经济思想相符合的是( )
A.改革币制 B.盐铁官营 C.均输平准 D.抑制商业
5.下图为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形势示意图。与此图相适应的历史描述是( )
A.战乱频繁,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科举盛行,对外交往活跃
C.民族交融,南方经济初步开发 D.佛教盛行,商品经济繁荣
6.史载:“唐兴以来,边帅皆用忠厚名臣,不久任……功名著者往往入为宰相。”唐中期后,胡人安禄山先后升(兼)任平卢、范阳、河东节度使,长达十余年没有移地换防。此种情形当时较为普遍。这一变化反映了唐中后期( )
A.君主专制逐渐弱化 B.外轻内重军事格局形成
C.中枢决策发生异变 D.任官体制潜伏割据威胁
7.唐宪宗把女儿嫁给了恩荫出身的官员,宰相权德舆则把女儿嫁给进士,唐宪宗感慨:“我女婿不如德舆女婿。”儒士杜羔屡试不第,思乡欲归家,其妻写诗道:“如今妾面羞君面,郎若回时近夜来!”杜羔颇受刺激,继续留京苦读。这些现象折射出科举考试( )
A.影响了社会价值观念 B.增添了政治活力
C.提高了女性家庭地位 D.消除了门第观念
8.颜真卿是唐朝书体的真正创造者,后人称其楷书“带汉人石经遗意,故祛虞、褚娟媚之习”,书法一改秀丽之风,凸显厚重之势。下列作品与这一风格最相符的是( )
A. B.
C. D.
9.如图某朝政治制度结构图反映了( )
A.三公九卿制度长期存在 B.三省六部制度的初步创设
C.政事堂是中央集权中心 D.分散中枢权力以加强皇权
10.秦废分封行郡县,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北宋文官任知州并设通判,元朝实行行省制。这反映了( )
A.儒家独尊地位确立 B.加强中央集权的历程
C.宗法制度趋于瓦解 D.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11.在北宋初期,造船场多在江西、湖南等地,所造船只多为“纲船”(漕运船)、座船(官员乘坐船)、战船、马船;北宋后期,造船场多分布在闽、浙等地,大多生产抗风浪能力较强、吃水较深的尖底船。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
A.海外贸易兴盛 B.南北交往频繁 C.经济重心南移 D.海防建设加强
12.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始印五经,后世典籍皆为版本。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材料主要表明
A.唐朝时雕版印刷广泛流行 B.北宋时期活版印刷取代雕版印刷
C.活字印刷有助于提高效率 D.印刷术促进了宗教传播
13.某学生在查阅清朝康雍乾时期的历史资料时,记录了以下关键词:“台湾府”“雅克萨之战”“驻藏大臣”“伊犁将军”等。由此看出,该学生学习的主题是( )
A.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加强 B.政权统治基础的扩大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固 D.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
14.某位思想家认为:“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该思想家的上述主张是( )
A.强调关注人的主观能动性 B.带有强烈的保守主义倾向
C.蕴含着格物致知的实践论 D.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特征
15.明中叶以前的文学作品,活跃其中的是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才子佳人和妖魔鬼怪。明中叶以后,商人、小贩、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等成为小说的主角,这种变化表明( )
A.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文学世俗化 B.明清儒学的新发展带来思想解放
C.市民阶层的兴起决定小说的产生 D.自由民主平等思想成为时代潮流
16.鸦片战争后,晚清政府坚持“人臣无外交”理念,认为“天子亲揽万机”,官员“非派令兼办夷务,本无外交之意”。这一理念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维护了国家利益
C.加剧了外交危机 D.激化了社会矛盾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材料一 在王安石变法推行赋役新政之前,钱彦远称:“臣闻隋唐之制,有赋、租、庸、调四者之入。自杨炎变两税法,天下称便。自五代迄今,敛名杂出,两税之法渐弊,民已竭力供矣。加以非时配率、和市、举放,利尽归官。”
——据赵汝愚《宋名臣奏议》
材料二 清朝建立后,田赋征纳仍遵行一条鞭法。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严重,地银和丁银分别征收的弊端日益突出。由于人口增长快于土地面积的增加,土地又不断集中在大地主手中,农民不断丧失土地,又要承担沉重的丁赋,所以无地农民被迫逃隐,既影响了国家税收,又造成社会不稳。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针对“户口日增,地未加广”的情况,规定以现在丁册为常额,固定丁银数量,此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将固定的丁银首先在广东摊丁入亩征收,并逐渐推行于全国。地税从此称为“地丁”,这就是清朝“摊丁入亩”的赋税改革。摊丁入亩,地丁完全按田亩征收,无论豪绅富户还是一般农民,田多则赋多,无田则无税,使赋税负担趋于合理。
——摘编自张守军《中国古代的赋税与劳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的内容,并概括钱彦远对两税法的认识。(10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朝实行摊丁入亩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评价。(12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郑和七下西洋盛况空前,但是他下西洋的大量原始资料,如皇帝敕书、郑和船队的编制、名单、航海日志、账目等,本应存于兵部档案,如今却已荡然无存。据称有大臣因郑和下西洋劳民伤财,国家财政难以负担,生恐皇帝再有此举,故私自藏匿并销毁。郑和之后的明清时期,政府转向放升领先世界的航海技术,关上了通往海洋的大门,直到四自多年后被西方国家用枪炮打开中国大门。
——摘编自苏纪兰《郑和下西洋的回顾与思考》
材料二: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认为海洋经略“实为海疆久远之谋”;魏源不仅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海防思想,而且提出了大力发展工业和航运业推动海洋贸易生产发展,“以商贾为本计”的海洋经略思想……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之间,李鸿章发出了“御外之道莫重于海防,海防之要莫重于水师”的呐喊;张之洞提出了“整顿海军实为经国要图”……辛亥革命爆发后,孙中山指出:“海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海军实为富强之基”。
——摘编自杨文鹤《海洋与近代中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基本海洋政策变化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先进人物的海洋经略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背景。(12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国内学界一般提到宋朝历史总是与经济上积贫、军事上积弱划等号,这其中的原因绕不开宋朝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但也有学者认为,“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的繁荣。
根据材料,从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述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丰城县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第三次段考
历史参考答案
1-----10 DBACC DADDB 11-----16 ACCAA C
17.(1)内容:税收名目简化,只征户税和地税;征税标准从以人丁为主到以财产为主;征税时间固定在夏秋两季。
认识:增加了政府收入;五代以来的额外征税加重了民众负担。(10分)
(2)原因:原有赋税制度存在较多弊端;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固定丁银数量为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
简要评价:这是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重大改革,对后世影响深远;废除了人头税,使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赋税更趋公平,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客观上起到了鼓励人口增殖的作用。(12分)
18.(1)原因:政治性的远洋航行耗费巨大,财政不堪重负;倭寇和欧洲殖民者对沿海地区的骚扰;统治集团对国情和外部世界的错误认知。(6分)
(2)思想:经略海洋是保卫海防的大计;发展海军,增强海防力量;大力发展海洋贸易,开发海洋资源。(任答两点即可)
背景: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先进中国人对海洋的认识不断深化。(12分)
19.(12分)
示例一宋代“重文轻式”国策促进了宋朝的繁荣。
论述:宋朝实行“重文轻武 政策,在政治上铲除割据势力,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安定的社会局面,有利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社会环境宽松,文人享有较多自由,推动了理学兴起,文学艺术的发展。
综上所述,“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全面繁荣。
示例二宋代“重文轻武”国策导致了积贫积弱局面。
论述:宋朝强化皇权实施“重文轻武”政策,军事调兵权和统兵权分离,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国防力量,在对辽、西夏的战争中屡战屡败。大量文职官员的设置,导致官僚机构越来越臃肿庞大,造成了严重的冗官、冗费的局面,财政支出紧张,国力虚弱。
综上所述,“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使宋朝最终陷于积贫积弱的局面,与其宋代军事上的失利、失败有重要关联。
示例三宋代“重文轻武”国策一方面推动了宋代社会繁荣,同时也导致了积贫积弱局面。
论述:言之有理即可,兼采观点一与观点二论述。
综上,宋代“重文轻武”国策既有其积极意义,又有社会局限,因此,对国家政策的评价,应该采取全面辩证的方沄,既要看到其积极,又要看到其不足。
高一历史答案详解
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时期时代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陶寺遗址中的慕葬里,有的墓中随葬品众多,有的一无所有,由此可知,当时出现了贫富分化,阶层分化较为明显,D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了新时期时代后期阶级分化明显,材料不能体现社会分工十分鲜明,排除A项;仅根据贫富分化的出现,不能说明早期国家形态的不断发展,排除B项;材料中只有陶寺遗址的情况,没有体现多元一体格局,排除C项。故选D项。
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楚国的先祖本以蛮夷自居,但伴随着楚国的崛起,其国君自称是华夏族黄帝的后裔,反映了楚国对华夏文化的认同,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楚国的华夏认同,没有涉及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楚国的疆域,排除C项;楚国的华夏认同有利于推动民族间的交融,但民族间的差异并没有完全消失,排除D项。故选B项。
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秦朝(中国)。据材料及所学可知,A项简牍内容是地方官府的官方文书,可以得出秦朝地方行政管理走向规范化,A项正确;上计文书属于秦朝的考核制度,而不是选官制度,排除B项;C项是邮人行程日记的木渎,记载当地洞庭郡内的水陆交通信息,而不是完备的邮驿制度,排除C项;D项提到湖南洞庭太守的木椟,但不能得出郡县制最早在湖南推行,排除D项。故选A项。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春秋时期管仲在《管子》中记载,统治者根据市场情况出钱购买市场上多且贱的物资,使“贵贱可调而君得其利”,表明政府利用经济手段调控物价,汉武帝时期的均输平准就是政府插手商业,平抑物价,符合题意,C项正确;管仲强调的是政府利用经济手段调控物价,改革币制与管仲的思想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国家控制盐铁的经营可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与调节市场物价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对经济的调控,而非对商业的抑制,排除D项。故选C项。
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形势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示为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突出历史现象是少数民族内迁,促进了民族交融;大量北方人口南迁,南方经济初步开发,C项正确;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在唐朝安史之乱后,排除A项;南北朝时期科举制尚未确立,排除B项;此时战乱频繁,社会局势动荡,商品经济发展受到极大的负面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6.D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唐代(中国)。安禄山等节度使多年未移地换防,这为他们培植私人势力创造了条件,且这些节度使多实力强劲,稍有异志,即酿大患,这说明唐中后期的任官体制潜伏割据威胁,D项正确;材料中安禄山等久任边帅,势力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下降,削弱中央集权,而并非削弱君主专制,排除A项;材料并未反映唐朝内廷、边防戍卫增减情况,无法得出外轻内重军事格局形成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唐朝任官体制的变化,没有反映中枢决策的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
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唐朝时期。根据材料“唐宪宗把女儿嫁给了恩荫出身的官员,宰相权德舆则把女儿嫁给进士”“我女婿不如德舆女婿。”“如今妾面羞君面,郎若回时近夜来!”“杜羔颇受刺激,继续留京苦读”可知,唐朝时期,无论官场还是民间,对于科举中的进士,都十分推崇,这反映出科举考试深刻影响了社会价值观念,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科举制增添了政治活力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女性家庭地位得到提高的结论,排除C项;这一时期门第观念并未消除,排除D项。故选A项。
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唐朝时期。根据材料“后人称其楷书‘带汉人石经遗意,故祛虞、褚娟媚之习’,书法一改秀丽之风,凸显厚重之势。”可知,颜真卿创造出敦厚雄浑的“颜体”,D符合题意;图A是隶书字体,排除A项;图B是草书字体,排除B项;图C是行书字体,排除C项。故选D项。
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时期的中国。材料是对宋朝时期二府三司制及监察制度的描述,反映的是分散中枢权力以加强皇权,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三公九卿制和三省六部制,强调的是宋朝强化皇权的措施,排除AB项;政事堂是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排除C项。故选D项。
1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秦朝、汉朝、北宋和元朝(中国)。据题干及所学可知,这些王朝实行管理地方的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项正确;材料是地方管理制度,与儒家思想无关,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趋于瓦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是中央政府管理地方的制度,与君主专制无关,排除D项。排除B项。
1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造船场多分布在闽、浙等地,大多生产抗风浪能力较强、吃水较深的尖底船”及所学知识可知,福建、浙江是宋代海外贸易重要的港口地区,而且生产“抗风浪能力较强、吃水较深的尖底船”主要是适应远洋航行的需要,反映了海外贸易的兴盛,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对外贸易,并非国内的南北交往,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南方造船业的变化,没有涉及南北经济对比,排除C项;材料中北宋后期建造的船只主要用于海外贸易,并非海防建设,排除D项。故选A项。
12.C
【详解】根据材料中“版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其法用胶泥刻字……极为神速”,说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提高了印刷效率,C项正确;题干强调宋代活字印刷术与唐代雕版印刷术的对比,活字印刷术的高效性,排除A项;B、D两项在材料中未提及,排除BD项。故选C项。
1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设置驻藏大臣管理西藏地区,设伊犁将军管理新疆地区,所以该学生的研究的主题应该是清朝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固,C项正确;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是军机处的设立、奏折制度等,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没有涉及清朝政权的统治基础,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没有涉及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1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明朝时期。根据材料“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及所学可知,该思想家为心学代表人物王阳明,其思想重视人的内心,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范畴,A项正确;材料无法说明心学带有强烈的保守主义倾向,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理学的实践论为格物致知,排除C项;王阳明心学具有主观唯心主义的特征,排除D项。故选A项。
1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扩大,为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题干中的信息“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的主人公”即为其具体体现,A项正确;明清之际儒学的新发展对封建专制起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但在当时没有形成一股思想解放潮流,排除B项;小说产生的根源在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受当时社会环境影响,自由民主思想不可能成为潮流,排除D项。故选A项。
16.C
【详解】“人臣无外交”理念是出于维护皇权需要而进行的设计,认为官员如无皇权授权则无权处理外交事宜,这阻碍了中外外交联系,加剧了外交危机,故C正确;这并非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故A错误;这一理念不利于国家利益的维护,故B错误;这一理念和激化社会矛盾无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
17.(1)内容:税收名目简化,只征户税和地税;征税标准从以人丁为主到以财产为主;征税时间固定在夏秋两季。
认识:增加了政府收入;五代以来的额外征税加重了民众负担。
(2)原因:原有赋税制度存在较多弊端;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固定丁银数量为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
简要评价:这是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重大改革,对后世影响深远;废除了人头税,使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赋税更趋公平,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客观上起到了鼓励人口增殖的作用。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唐朝(中国)。第一小问,关于两税法的内容,据所学可知,两税法之名是因赋税征收时间固定在夏秋两季;税收名目简化,只征户税和地税;征税标准从以人丁为主到以财产为主。
第二小问,关于钱彦远对两税法的认识,据材料“自五代迄今,敛名杂出,两税之法渐弊”可知,钱彦远认识到五代以来的额外征税加重了民众负担;据材料“自杨炎变两税法,天下称便。”可知,钱彦远看到了两税法的实行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2)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清朝(中国)。第一小问,关于清朝实行摊丁入亩的原因,据材料“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严重,地银和 丁银分别征收的弊端日益突出。”可知,原有赋税制度存在较多弊端;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日趋尖锐;据材料“ 将固定的丁银首先在广东摊丁入亩征收,并逐渐推行于全国。”可知,固定丁银数量为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二小问,关于对摊丁入亩改革的评价,据所学可知,摊丁入亩本身属于赋税制度改革,这次改革废除了人头税,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摊丁入亩,地丁完全按田亩征收,无论豪绅富户还是一般农民,田多则赋多,无田则无税这种征税原则更加公平,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缓和了社会矛盾;摊丁入亩改革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农民的负担相对减轻,客观上促进人口的增长。
18.(1)原因:政治性的远洋航行耗费巨大,财政不堪重负;倭寇和欧洲殖民者对沿海地区的骚扰;统治集团对国情和外部世界的错误认知。
(2)思想:经略海洋是保卫海防的大计;发展海军,增强海防力量;大力发展海洋贸易,开发海洋资源。(任答两点即可)
背景: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先进中国人对海洋的认识不断深化。
【详解】(1)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一“据称有大臣因郑和下西洋劳民伤财,国家财政难以负担”可知,政治性的远洋航行耗费巨大,财政不堪重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倭寇和欧洲殖民者对沿海地区的骚扰;根据材料一“政府转向放升领先世界的航海技术,关上了通往海洋的大门,直到四自多年后被西方国家用枪炮打开中国大门”可知,统治集团对国情和外部世界的错误认知。
(2)本题是特点类和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二“林则徐认为海洋经略‘实为海疆久远之谋’”可知,经略海洋是保卫海防的大计;根据材料二“李鸿章发出了‘御外之道莫重于海防,海防之要莫重于水师’的呐喊;张之洞提出了‘整顿海军实为经国要图’……辛亥革命爆发后,孙中山指出:’海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海军实为富强之基’”可知,发展海军,增强海防力量;根据材料二“提出了大力发展工业和航运业推动海洋贸易生产发展”可知,大力发展海洋贸易,开发海洋资源。根据材料二“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之间”可知,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深;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学东渐,先进中国人对海洋的认识不断深化。
19.示例一宋代“重文轻式”国策促进了宋朝的繁荣。
论述:宋朝实行“重文轻武 政策,在政治上铲除割据势力,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安定的社会局面,有利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社会环境宽松,文人享有较多自由,推动了理学兴起,文学艺术的发展。
综上所述,“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全面繁荣。
示例二宋代“重文轻武”国策导致了积贫积弱局面。
论述:宋朝强化皇权实施“重文轻武”政策,军事调兵权和统兵权分离,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国防力量,在对辽、西夏的战争中屡战屡败。大量文职官员的设置,导致官僚机构越来越臃肿庞大,造成了严重的冗官、冗费的局面,财政支出紧张,国力虚弱。
综上所述,“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使宋朝最终陷于积贫积弱的局面,与其宋代军事上的失利、失败有重要关联。
示例三宋代“重文轻武”国策一方面推动了宋代社会繁荣,同时也导致了积贫积弱局面。
论述:言之有理即可,兼采观点一与观点二论述。
综上,宋代“重文轻武”国策既有其积极意义,又有社会局限,因此,对国家政策的评价,应该采取全面辩证的方沄,既要看到其积极,又要看到其不足。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认真阅读材料信息,从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自拟论题,该观点和论题必须明确;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论述,论述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论题”,由材料信息“国内学界一般提到宋朝历史总是与经济上积贫、军事上积弱划等号,这其中的原因绕不开宋朝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概括得出“宋代‘重文轻武’国策导致了积贫积弱局面”;由材料信息“但也有学者认为,‘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的繁荣”得出“宋代“重文轻式”国策促进了宋朝的繁荣”。“论述”,如果选择“宋代‘重文轻武’国策导致了积贫积弱局面”,则依据所学知识从“重文轻武”政策的消极作用的角度论述;如果选择“宋代“重文轻式”国策促进了宋朝的繁荣”则从“重文轻武”政策的积极作用的角度论述。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江西省丰城县中2023-2024高一上学期12月第三次段考历史试卷(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