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市市直中学2023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联考第二次月考
历 史
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1卷第1页至第6
页,第Ⅱ卷第7页至第8页。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00分,
考试用时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东周初期,士人游说出仕四方,但只要还在“华夏”范围内出仕,便不算违背道义,但后来被视为蛮夷戎狄的秦楚吴越广泛招揽人才的现象也不再被非议。这种变化表明A.民族交融与文化认同加强 B.封建统治者极为重视人才
C.百家争鸣推动士阶层崛起 D.士人出仕推动诸侯国强大
2.“新的国家把全匡]分为36个郡,它们又被分为更小的单位,下设上千个县和道。通过
这种方式,秦在整个国家实现了对所有新征服地区的直接统治。”最能体现材料所述观蠃的选项是
A.秦朝最早确立皇帝制度
B.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被后世所沿用
C.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
D.郡县制的推广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
3.汉赋描绘了统治者的文治武功及田猎巡游、兴建京都宫苑、祭拜名山大川等活动。这
说明汉赋
A.已经摆脱了传统经学的束缚
B.完全客观反映两汉时期社会生活
C.传递了大汉王朝的时代精神
D.是统治阶级统治政策调整的产物
4.某校学生开展中国古代文明系列明信片设计活动,图1明信片设计稿的主题是
A.科学技术发达 B.医学领先世界
C.手工技艺精湛 D.绘画成就卓越
5.孝文帝推行“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等措施,增强了北魏的实力,推进了历史进步。其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改革措施全面易行 B.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C.北魏实现北方统一 D.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
6.有学者认为:“自安史之乱以后,赋税名目繁多,民不堪命。两税法则规定百姓只需纳夏秋两税……将名目繁多之税目简化,且两税之外不得别征,实为德政。”这说明两税法的实行
A.起到减少税曰和简化手续的作用 B.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C.大大增加了唐朝政府的财政收入 D.促进了赋税的货币化
7.图2内容反映出北宋
A.强化专制君主的权力 B.扩大了地方行政权力
C.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D.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8-辽人在自称“中国”的同时,并不反对宋人称“中国”。金人进入中原后,援引“懂札即国”的汉儒学说,自称“中国”,但也没有将宋人排除在“中国”之外。这说明
A.两宋文化得到广泛传播 B.各民族的交流日益频繁
C.中原文明得到广泛认同 D.文化多元一体意识增强
9.宋朝以来的江南地区,城市中从事服务业、娱乐业的社会群体逐渐扩大。该地区一些城镇拜财神的习俗逐渐流行。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封建迷信的盛行 B.城市人口的增加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城乡差距的扩大
10.辽宋夏金时期,各少数民族都创造了本民族的文字(见图3)。这些文字体现了
A.民族文字的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 B.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C.不同民族间的文化相互借鉴吸收 D.宋朝实施了开放包容的民族政策
1 1.清雍正时期要求部分中下级官员对政务利弊、吏治勤惰、同僚品行、百姓生计、地方风俗等各方面事务凡有重要问题不必等到完全核实即可先在奏折中“风闻”上报。该做法
A.强化了对中枢机构的控制 B.扩大了地方官的行政权力
C.有利于更广泛地了解下情 D.完善了基层社会管理体制
12.禁酒政策在中国由来已久,最初多发生在政局动荡、王朝初创、年歉灾荒时,政策也多属临时性,实施的时间短。清康雍乾时期政府多次颁行禁酒令,禁令严、禁酒时间长:康雍乾时期禁酒令的颁行基于
A.缓解人口增长的压力 B。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C.抑制私营手工业发展 D.维护小农经济的需要
13. 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规定:”两国猎户人等,不论因何事故不得擅越已定边界,违者送所司惩罚;两国人带有往来文票(护照)的,允许其边境贸易。”这反映了当时
A.清政府逐渐接受西方外交体系 B.清政府逐渐放弃传统华夷观念
C.-定程度上形成领土、国民意识 D.清政府积极主动发展对外关系
14.广东地区在唐朝时“岭南之田所种惟稻”,到明清时出现了“睢知贪财重利,将土地多种龙眼、甘蔗、烟叶之属,以致民富而米少”。这一变化说明
A.传统义利观被废弛 B.农产品逐渐商品化
C.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D.重农抑商政策弱化
15.下表是明朝初期徽州地区地契使用情况表。据此可知该地区
A.土地兼并日趋严重 B.白银的货币地位逐渐提升
C.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D.对外贸易推动了经济变革
16.清代普洱茶大量运销西藏,西藏的马匹等商品进入云南。这条商路被称为滇藏“茶
马古道”。“茶马古道”的兴起反映了当时
A.长途贸易的兴盛 B.商业市镇的兴起
C.丝绸之路的复兴 D.商帮会馆的出现
17.下表是明清之际三位思想家及其主张,据表分析他们都
A.宣传西方民权思想 B.主张“工商皆本”
C.批判封建君主专制 D.倡导“经世致用”
18.明朝前期,在北方设立九边重镇防范蒙古,但蒙古军队多次南下掳掠,甚至俘虏皇帝,威逼北京。明朝后期,明王朝与蒙古达成协议,恢复通贡,边镇开设互市,边民自行贸易,从此蒙古基本不再构成边境威胁。这一变化反映出
A.诸王守边削弱了边地的防御力量
B.经贸往来利于民族之间亲善和睦
C.中原经济是蒙古政权的生存基础
D.明朝对蒙古采取堵疏并用的政策
19.下表为19世纪中期中国出现的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的著作。据此可知这些著作
A.引导国人关注世界形势
B.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C.传播了西方的民主共和思想
D.促使清政府掀起了洋务运动
20.图4为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刊行译书分类
示意图。这主表明当时
A.翻译的书籍类型多种多样
B.向西方学习思潮开始兴起
C.学习西方更注重实用技术
D.社会科学思想于中国无益
21.粱启超说:“唤起吾国凹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 陈旭麓说:“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二人都认为甲午中日战争
A.使中国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
B.促进民族意识的觉醒
C.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彻底夫败
D.是慝想近代化的开端
22. 19世纪。各帝国主义国家纷纷在华划分势力范围
和强租租借地,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强租图5
所示租借地的国家是
A.德国
B.英国
C.俄国
D.美匡
23.康有为曾经五次上书,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整理自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
由此可知
A.打倒列强坚持变法足上书核心 B.光绪帝不支持康有为变法主张
C.上书主张从维新开始转向立宪 D,民族危机加深是多次上书主因
24.一位学者在他的著作中说:“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这一“集体亮相”
A.推动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导致了晚清洋务运动彻底破产
C.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征潮 D.致使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工具
25.“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这里的“迥然不同”主要在子此次革命
A.推翻了清王朝专制统治 B,实现了民族建立与富强
C.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D。终结了封建主义的传统
26.“自中华民国的名称确定以后,帝制被抛入茅坑,便再也庭不起来了……无论帝制也罢,复辟也罢,都很快地塌台……”这主要说明辛亥革台
A.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B.推翻了传统封建专制制度
C.促进了社会习俗变革 D.使民主共和观念得到传播
27.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民国初期若干年(注:指1926年前)是中国历史上最糟糕的时期之一。”其主要依据是
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 B.北洋军阀派系纷争混战割据
C.国共合作的国民大革命失败 D.南京国民政府专制独裁统治
28. 1914年,北洋政府颁布《证券交易所法》《证券交易所行行细则)等,规定了建立证券交易所的具体条件、必备手续与申请注册程序:这是为了
A.限制社会资本流动 B.收回经济主权
C.促进民族经济发展 D.筹措参战经费
29.李大钊在1919年出版的《新青年》“马克思研究专号”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李大钊亍1920年发起中国最早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同年,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这些活动的意义是
A.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B.宣传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想
C.初步提出学习西方的主张
D.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30.图6漫画描述了中国近代的一件大事。漫画中有“北
伐、南征”宇样,两个漫画人物身上的文字是“吴河
南、孙江苏”。该历史事件的意义是
A.彻底结束清王朝腐朽统治
B.使袁世凯复辟帝制最终失败
C.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
D.基本推翻北洋军阀反动统治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注意事项:
第Ⅱ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1.(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根据材料,概括此时期列强侵华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列强侵华对中国产生的影响。(6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
(6分)
32.(2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自经此次之实验,国中贤者,宝爱共和之心,因此勃发;厌弃专制之心,因以明确。吾人拜赐于执政,可谓没齿不忘者矣。然自今以往,共和国体,果能巩固无虞乎!立宪政治,果能施行无阻乎?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此次之实验”是何事件,史学界认为该实验失败的主要依据有哪些?并写出哪一事件旨在实现“吾人最后之觉悟”,该事件对民众有何影响?(6分)
材料二在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中,知识分子是首先觉悟的成分……五四运动时期的知识分子则比辛亥革命时期的知识分子更广大和更觉悟。然而知识分子如果不和工农民众相结合,则将一事无成。
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五四运动……是在当时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已有进一步的发展……是在俄国革命号召之下,是在列宁号召之下发生的。
——毛泽东《五四运动》(1939年)、《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相比所具有的新特征。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五四运动具有这些新特征的原因。(10分)
材料三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形成。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实质上是一种救亡图存主义。对内反抗封建专制压迫,否定清王朝的正统性和合法性,形成近代民族国家;对外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争取国家的自强自立,这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基本表现形式。
一据焦润明《论近代民族主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历史意义。(6分)
昭通市市直中学2023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联考第二次月考
历史参考答案
第1卷(选择题,共60分)
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31.(18分)
(1)(6分)特点:以战争为主要手段;战后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侵略国家日益增多;侵略区域多在边疆和沿长江地区。(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
(2)(6分)影响:使中国丧失了大量的主权;冲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发了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
(3)(6分)努力:地主阶级:洋务运动;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戊戌变法。(每点2分)
32.(22分)
(1)(6分)“此次之实验”是指辛亥革命。(1分)
依据: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2分,任答一点即可)
事件:新文化运动。(1分)
影响: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2分)
(2)(10分)新特征:参与的知识分子更多、觉悟更大;与工农民众运动相结合;反帝反封建更彻底等。(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得4分)
原因:新文化运动提高民众觉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力量壮大;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剧;对辛亥革命后局势的失望,各基层迫切希望改变现实等。(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得6分)
(3)(6分)历史意义:有利于救亡图存思想的发展;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有利于反抗帝国主义侵略,争取国家独立;有利于中华民族的觉醒;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云南省昭通市市直中学联考2023-2024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