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云南省宣威市重点中学2023-2024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宣威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历 史
满分: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本题共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考古发现,三星堆目前出土的青铜器约有一吨,这些青铜器的铸造需要上千吨的铜矿材料。而科学研究显示,其中部分铜矿材料是千里之外的江西瑞昌铜岭矿冶遗址产出的。这一考古发现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长途贸易的兴盛 B.区域联系的增强 C.殷商文化的扩展 D.冶金技术的进步
2.春秋战国时期,继各地形成的以“国”为中心的地域组织取代传统的氏族群体之后,“邦”“国”等地域组织概念也逐渐失去了明确的界限。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华夏认同的发展 B.郡县制度的产生 C.君主权力的加强 D.宗法伦理的重塑
3.下列关于秦汉历史的记述,集中反映了( )
文献记述 出处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 《史记·秦始皇本纪》
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史记·秦始皇本纪》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A.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B.家国同构模式形成
C.民族认同不断增强 D.大一统国家的构建
4.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既包括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与人员往来,也包括经济、科技、思想、文化的交流。下列对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表述符合史实的是( )
A.对外贸易发展由海路为主到陆路为主 B.宋元瓷器大量出口海外
C.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与亚欧国家的交往 D.清朝严厉禁止对外贸易
5.太平广记记载了大量唐代故事,许多唐朝女子不遵“父母之命”,自己挑选夫婿。如《聂隐娘》中忽值磨镜少年及门,隐娘便说“此人可与我为夫”“父不敢不从,遂嫁之”。此时女性择偶的标准多是相貌气质、素养,并非仅看功名。这些故事反映出唐代( )
A.女性社会地位高于男性 B.理学的社会影响力凋敝
C.社会价值观念开放多元 D.君主集权程度有所下降
6.独具时代特色的历史词汇在风云流转的时空中,是社会发展的一个个坐标。下表所列词汇中“重文轻武、交子”对应的朝代是( )
时期 词汇
秦朝 半两钱、小篆
重文轻武、交子
清朝 军机处、京剧
A.唐朝 B.北宋 C.元朝 D.明朝
7.宋朝社会与前代相比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新变化。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①“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②“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
③“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④“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8.集议是中国古代朝议的议事制度。下表反映的是中国部分朝代集议参与官员的情况。其中①是( )
朝代 参加的主要官员
① 六部尚书、都御史、阁臣
② 三公九卿、列侯、二千石、大夫及博士
③ 议政王大臣、军机大臣
④ 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宰相及六部官员
A.秦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9.明代坊刻遍地开花,各地书坊均以通俗文学类书籍为主要刊行对象,尤其是金陵、建阳两地汇集了以刊行通俗文学类书籍而闻名天下的许多书坊,如刊行戏曲剧本的金陵唐氏富春堂,刊行通俗小说的建阳余氏三台馆等。这反映出当时( )
A.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文化取向 B.经济重心南移提高文化水平
C.思想界出现提倡个性自由倾向 D.技术进步推动文学体裁更新
10.右图为清代《丕翁先生巡视台阳图卷》(局部)“丕翁先生”就是雍正十三年(1735年)巡视台湾的监察御史严瑞龙。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 )
A.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了发展
B.官僚对艺术的追求得以满足
C.中国古代监察体制日臻完善
D.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相结合
11.(明朝中期)“谈参者,吴人也,家故起农。参生有心算,居湖乡,田多洼芜,乡之民逃农而渔,田之弃弗辟者以万计。参薄其值收之,佣饥者,给之粟,凿其最洼者池也,周为高塍(田埂),可备坊泄,辟而耕之,岁之入视平壤三倍。池以百计,皆畜渔。鸟凫昆虫之属悉罗取,法而售之,亦以千计。谈参实谭晓,常熟湖南人。”据此不能反映( )
A.农业出现多种经营 B.农业出现雇佣劳动
C.农民兼营相关副业 D.小农经济占据优势
12.古代中国科学技术重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实用性的特点。下列以论述农业生产问题为主要内容的著作是( )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13.南宋朱熹主张“格物致知”,以明道德之善。明代王阳明主张“内心反省”,以“致良知”。据此可知,两者都( )
A.否定封建专制制度 B.冲击了儒学正统地位
C.主张“工商皆本” D.重视道德修养的完善
14.以下表格描述了清政府对不平等条约某些条款的态度,这反映出清政府( )
相关条约 清政府的态度
割香港岛给英国 荒岛、孤峙海中、贫困、有伤国体、暂行赏借。
中英协定关税 每种货物应纳多少关税明白的载于条约,可省除争执。
领事裁判权 免致小事酿成大案,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最方便最省事的办法。
A.缺乏近代国家主权观念 B.“天朝上国”的观念
C.认识到列强侵华的本质 D.对中英外交博弈的态度
15.1854年10月18日咸丰皇帝在上谕中说:“该夷(英、法、美)等曾先后驶往金陵(南京)、镇江,与贼交谈,其心怀叵测……。”这表明当时( )
A.列强企图再次发动侵华战争 B.列强侵略势力逐渐深入内地
C.清廷担忧内外势力联合反清 D.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加深
16.下表是19世纪中期中国出现的介绍西方史地的著作。
时间 人物 著作 简 介
1842 魏源 《海国图志》 介绍世界各国历史政治、风土人情,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1845 姚莹 《康輶纪行》 介绍英法历史,注重考察西藏地区情况,建议清政府加强沿海与边疆防务
1849 徐继畬 《瀛寰志略》 介绍东西半球的概况,按亚、欧、非、美的顺序依次介绍了世界各国的风土人情
据此可知,这些著作( )
A.彻底抛弃了“天朝上国”观念 B.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
C.促使清政府掀起了洋务运动 D.提出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17.右图漫画喻指的历史事件是( )
A.维新变法 B.明治维新
C.洋务运动 D.辛亥革命
18.甲午战后到20世纪初,外资控制了中国机器采煤的91.9%,棉纺生产的76.6%,内外航运的84.4%。截至1902年,各国对华投资总额达15亿美元。这一现象( )
A.反映了列强加紧资本输出 B.刺激了民族工业的产生
C.源于政府放宽设厂的限制 D.摧毁了传统的自然经济
19.1840—1900年间西方列强发动了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国家陷入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请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下列项中国家主权的不断沦丧( )
①被迫接受协定关税以及开放五口通商 ②可以在通商口岸设厂制造
③获取了开放通商口岸及内河航行权 ④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③④② D.①③②④
20.晚清东南督抚曾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和《保护上海城厢内外章程》,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宣布无论其他地方发生何种骚乱,双方必须遵守各款规定。这些协定( )
A.阻遏了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B.体现了清廷统治危机的加深
C.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 D.完全出于维护西方在华利益
21.有学者认为,“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中国近代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这个“变化”是指( )
A.结束君主专制的统治 B.开启新民主主义革命
C.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D.实现中华民族独立
22.1912 年 3 月 11日,由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这一规定体现的原则是( )
A.权力制衡 B.自由平等 C.三权分立 D.人民主权
23.右图是《民权画报》于1912年8月13日刊登的一幅漫画,画中一只猴子手持五色旗,在地球上绕圈子跑动,该漫画寓意当时的中国( )
A.政治转型艰难曲折 B.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C.尊孔复古的逆流 D.君主立宪的追求
24.傅斯年说:“中国人从发现世界以后,这觉悟是一串的:第一层是国力的觉悟,第二层是政治的觉悟,现在是文化的觉悟,将来是社会的觉悟。”这里的“现在”是指( )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新文化运动时期 D.国民革命时期
25.据统计,一战前注册的工业公司,共计146个,资本总额4100多万元;而自1914年至1920年,新注册的公司就有272个,资本额达1.17亿元,涉及行业众多,尤以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推动这一变化的因素有( )
①民国政府鼓励民间兴办实业 ②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
③西方列强忙于欧战 ④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此起彼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6.下表为五四运动后创办的具有代表性的进步刊物,据此可知五四运动后( )
刊名 主持 刊行年月 出版地点 宗旨(倾向)
《星期评论》 戴季陶等 1919.6 上海 研究和介绍社会主义
《少年中国》 王光祈 1919.7 北京 社会主义
《湘江评论》 毛泽东 1919.7 长沙 宣传新思想
《建设》 孙中山 1919.8 上海 研究革命理论和建设新中国方案
A.走社会主义道路成为共识 B.革命刊物成为报刊业的主流
C.上海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 D.出现探寻救国新道路的趋势
27.1921年,中共“一大”纲领规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实现共产主义;1922年,中共“二大”纲领明确提出: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这一变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 )
A.决定开展土地革命 B.受国共合作的影响
C.决定放弃暴力革命 D.对国情的正确认识
28.1924—1927年间,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握手,展示出了革命的政党联合起来产生的巨大力量。“巨大力量”的含义是指( )
A.农村革命根据地逐步建立 B.中国共产党实现了战略转移
C.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基本推翻北洋军阀反动统治
29.1930年1月,毛泽东指出:“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是正确的;“政权发展是波浪式地向前扩大的”,那种举行全国武装起义夺取政权的理论,不符合中国国情;只有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才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这一论述( )
①肯定城市武装暴动的重要性 ②给中国革命指出正确的道路
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表现 ④认识到革命政权建设的曲折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30.这是中共中央集中全力解决军事和组织问题的一次会议,是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挽救了党、红军和中国革命的会议,是一次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会议。这次会议是( )
A.中共一大 B.八七会议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40分)
31.(本题 14 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贯穿整个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班固《汉书》
材料二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作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三 中国古代有一位皇帝曾说:“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请回答:
(1)我国丞相制度设立于哪一朝代?据材料一,指出丞相的主要职能。(4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中央制度的名称及其特点(4 分)
(3)材料三中体现的政治制度变化是?他采取这一措施的目的是什么?(4 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变革的主要趋势。(2 分)
32.明清是中国古代最后两个王朝,现代中国版图逐渐定型,经济、文化、对外关系都有新的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在统一的深度上,清朝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和统治,也突破了历代中原王朝对边疆政策的思路。清朝追求对边疆领土实行行之有效的管辖,从中央到边疆各地区对边疆各民族进行直接管理,以自己独特的、丰富的、有效的边疆政策取代了历代对边疆民族的松散的羁糜政策。这些都加大了清朝统一边疆的难度。 ——摘编自成崇德《清朝边疆统一论》
材料二 明朝中期常熟一位地主谭晓,用低价购买了大片空闲的低洼沼泽地,用贫苦乡民加以治理。部分土地被改造为良田,收成大增。所凿水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其余空地种植不同的果木蔬菜,顺带捕捉鸟类和昆虫,此类副产品运到市场,销售所得“视田之入复三倍”。由此,谭晓成功致富。类似新现象,从明中期起逐渐多见。 ——据(明)李翊《戒庵老人漫笔》
材料三 清朝皇帝在写给英国国王的敕谕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今尔国使臣于定例之外多有陈乞,大乖仰体天朝加惠远人、抚育四夷之道。且天朝统驭万国,一视同仁,即在广东贸易者亦不仅尔英吉利一国,若俱纷纷效尤,以难行之事妄行干渎,岂能曲徇所请?念尔国僻居荒远,间隔重瀛,于天朝体制原未谙悉。是以命大臣等向使臣等详加开导,遣令回国……
——《清高宗实录》卷1435乾隆五十八年八月己卯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清朝边疆民族政策的特点。(4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在农业领域出现了哪些新现象。从社会经济结构角度看明清农业发展的历史局限。(8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概括英国使团对清政府提出了怎样的要求?并从对外政策的角度,概述清政府对此的回应及对中国的影响。(4分)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经历了被动开放(鸦片战争)、经济起步、政体变革(辛亥革命)、思想解放四个时期。这是一种社会质变,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了整体的变革。 ——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
材料二 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就担负起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使命。在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带领下,中国人民付出诸多努力,最终使中华民族“站起来”了。 ——党史学习教育,以“赶考”精神做好新时代答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经济起步”对应的代表性事件。并概括这事件的主要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21—1937年中国共产党为带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实现人民解放所作出的重大努力。(4分)
第2次月考 历史 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题)
1.考古发现,三星堆目前出土的青铜器约有一吨,这些青铜器的铸造需要上千吨的铜矿材料。而科学研究显示,其中部分铜矿材料是千里之外的江西瑞昌铜岭矿冶遗址产出的。这一考古发现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长途贸易的兴盛 B.区域联系的增强
C.殷商文化的扩展 D.冶金技术的进步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早期的经济联系,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与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的素养。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三星堆青铜器的部分原料来自遥远的长江中下游地区,这说明四川地区与长江中下游地区之间存在经济联系,故选B项;江西瑞昌的铜矿材料输入四川,并不一定属于商业贸易,故排除A项;仅凭材料信息,得不出殷商文化扩展的结论,故排除C项;材料没有冶金技术发展的信息,故排除D。
2.春秋战国时期,继各地形成的以“国”为中心的地域组织取代传统的氏族群体之后,“邦”“国”等地域组织概念也逐渐失去了明确的界限。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华夏认同的发展 B.郡县制度的产生
C.君主权力的加强 D.宗法伦理的重塑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地域组织取代传统的氏族群体之后……逐渐失去了明确的界限”可知,氏族群体强调血缘等关系,地域组织取代氏族群体体现了地域范围的扩大和统治人群的增多,这有利于推动各民族交往,有助于当时产生的华夏认同观念的发展,故选A项;县制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国,郡制起源于秦国,经过历代法家代表的改革,最终成型于秦汉时期,排除B项;地域组织发展与君主权力加强没有直接关系,且界限不明确表明人民内部认同的加强,并非君主权力加强,排除C项;氏族群体强调血缘关系,地域组织淡化了血缘关系,排除D项。
3.下列关于秦汉历史的记述,集中反映了( )
文献记述 出处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 《史记·秦始皇本纪》
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史记·秦始皇本纪》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A.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B.家国同构模式形成
C.民族认同不断增强 D.大一统国家的构建
【答案】D
【解析】据材料“皆为郡县”“悉诣守、尉杂烧之”“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可知秦朝郡县制、焚书坑儒和汉代尊崇儒术,是秦汉时期大一统思想观念在国家构建过程中的实践,体现了思想统一强化政治统一,推动了大一统国家的构建,故选D项;君主专制是一种决策方式,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材料并未体现君主权力集中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家国同构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一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父权家长制,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融合,形成于商周时期,排除B项;民族认同指构成民族的成员(个体) 对本民族(整体) 的起源、历史、文化、宗教、习俗的接纳、认可、赞成和支持,并由此产生的一种独特的民族依附感、归属感和忠诚感,排除C项。
4.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既包括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与人员往来,也包括经济、科技、思想、文化的交流。下列对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表述符合史实的是( )
A.对外贸易发展由海路为主到陆路为主
B.宋元瓷器大量出口海外
C.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与亚欧国家的交往
D.清朝严厉禁止对外贸易
【答案】B
【解析】据所学可知,宋元时期对外贸易主要以丝织品、瓷器为主,远销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故选B项;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发展以陆路为主到海路为主,排除A项;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增进了亚非的交往,排除C项;清朝期初指定四处对外通商口岸,后来仅保留广州一处,外商在广州的活动及其与中国商民的交往,都是有严格约束,“严厉禁止对外贸易”过于绝对,排除D项。
5.太平广记记载了大量唐代故事,许多唐朝女子不遵“父母之命”,自己挑选夫婿。如《聂隐娘》中忽值磨镜少年及门,隐娘便说“此人可与我为夫”“父不敢不从,遂嫁之”。此时女性择偶的标准多是相貌气质、素养,并非仅看功名。这些故事反映出唐代( )
A.女性社会地位高于男性 B.理学的社会影响力凋敝
C.社会价值观念开放多元 D.君主集权程度有所下降
【答案】C
【解析】据材料“此时女性择偶的标准多是相貌气质、素养,并非仅看功名”可知,唐代时,女子婚姻多看相貌、素养等,并非仅看功名,且女子对自己的婚姻具有一定自主性,体现了当时社会价值观念的开放和多元,故选C项;聂隐娘自主选择自己的夫婿,但并未说明她与自己夫婿谁的地位更高,排除A项;理学出现于宋朝,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唐朝时实行三省六部制,君主专制有所加强,排除D项。
6.独具时代特色的历史词汇在风云流转的时空中,是社会发展的一个个坐标。下表所列词汇中“重文轻武、交子”对应的朝代是( )
时期 词汇
秦朝 半两钱、小篆
重文轻武、交子
清朝 军机处、京剧
A.唐朝 B.北宋 C.元朝 D.明朝
【答案】B
【解析】为抑制武将势力膨胀,北宋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故选B项;唐朝三省六部制完备,唐诗灿烂辉煌,排除A项;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排除C项;明废丞相,设内阁,“郑和下西洋”,排除D项。
7.宋朝社会与前代相比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新变化。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①“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②“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
③“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④“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宋朝科举制进一步完善,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冲击等级观念,出现“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故①正确;宋朝实行不抑兼并的措施,出现“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的现象,故②正确;“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与唐朝的两税法有关,故③错误;“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是对唐朝开元盛世的描述,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8.集议是中国古代朝议的议事制度。下表反映的是中国部分朝代集议参与官员的情况。其中①是( )
朝代 参加的主要官员
① 六部尚书、都御史、阁臣
② 三公九卿、列侯、二千石、大夫及博士
③ 议政王大臣、军机大臣
④ 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宰相及六部官员
A.秦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答案】C
【解析】阁臣是明朝内阁大臣,六部尚书和都御史都是明朝官职,故选C项;秦朝没有内阁和六部,排除A项;唐朝官职包括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宰相及六部官员,并不包括阁臣,排除B项;清朝内阁并不处理机要事务,仅处理日常事务,清朝官职应为③,即包括议政王大臣、军机大臣,排除D项。
9.明代坊刻遍地开花,各地书坊均以通俗文学类书籍为主要刊行对象,尤其是金陵、建阳两地汇集了以刊行通俗文学类书籍而闻名天下的许多书坊,如刊行戏曲剧本的金陵唐氏富春堂,刊行通俗小说的建阳余氏三台馆等。这反映出当时( )
A.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文化取向
B.经济重心南移提高文化水平
C.思想界出现提倡个性自由倾向
D.技术进步推动文学体裁更新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以通俗文学类书籍为主要刊行对象”“刊行戏曲剧本的金陵唐氏富春堂”,“刊行通俗小说的建阳余氏三台馆”并结合所学可知,明代各地书坊均以通俗文学类书籍为主要刊行对象,形成阅读戏曲、小说等通俗文学书籍的文化取向,而这些书籍适应了市民的需要,其根源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A项;材料“明代坊刻遍地开花”强调明代坊刻遍布全国各地,不局限在江南地区,排除B项;虽然明朝后期以李贽为代表的的思想家提倡个性自由,但材料“各地书坊均以通俗文学类书籍为主要刊行对象”强调通俗文学类书籍受到市民欢迎,反映的是戏曲和小说的文学体裁,而不是思想界的个性自由的主张,排除C项;戏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祭祀、歌舞、乐府等活动,小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文学形式,因此戏曲小说在当时并不是新出现的文学体裁,排除D项。
10.下图为清代《丕翁先生巡视台阳图卷》(局部)“丕翁先生”就是雍正十三年(1735年)巡视台湾的监察御史严瑞龙。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 )
A.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了发展 B.官僚对艺术的追求得以满足
C.中国古代监察体制日臻完善 D.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相结合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出清政府加强对台湾地区的治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可以用来佑证当时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了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官僚对艺术追求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中国古代监察体制日臻完善,排除C项;D项表述明显与材料主旨不符,故而不选。
11.(明朝中期)“谈参者,吴人也,家故起农。参生有心算,居湖乡,田多洼芜,乡之民逃农而渔,田之弃弗辟者以万计。参薄其值收之,佣饥者,给之粟,凿其最洼者池也,周为高塍(田埂),可备坊泄,辟而耕之,岁之入视平壤三倍。池以百计,皆畜渔。鸟凫昆虫之属悉罗取,法而售之,亦以千计。谈参实谭晓,常熟湖南人。”据此不能反映( )
A.农业出现多种经营 B.农业出现雇佣劳动
C.农民兼营相关副业 D.小农经济占据优势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内容可知,吴人谈参改造不适宜从事常规农业种植的土地,并且是通过从事副业获取了更高的利润,所以不能说明小农经济占据优势,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谈参从事农业种植之外的副业,说明农业出现多种经营,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据材料“佣饥者,给之粟”可知谈参的农业生产中出现了雇佣劳动,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据材料“池以百计,皆畜渔。鸟凫昆虫之属悉罗取”可知谈参的经营不局限于农业种植,而是兼营相关副业,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12.古代中国科学技术重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实用性的特点。下列以论述农业生产问题为主要内容的著作是( )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A
【解析】北朝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故①正确;东汉时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故②错误;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故③错误;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基本上囊括了中国明代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故④正确;选择A项符合题意。
13.南宋朱熹主张“格物致知”,以明道德之善。明代王阳明主张“内心反省”,以“致良知”。据此可知,两者都( )
A.否定封建专制制度 B.冲击了儒学正统地位
C.主张“工商皆本” D.重视道德修养的完善
【答案】D
【解析】略
14.以下表格描述了清政府对不平等条约某些条款的态度,这反映出清政府( )
相关条约 清政府的态度
割香港岛给英国 荒岛、孤峙海中、贫困、有伤国体、暂行赏借。
中英协定关税 每种货物应纳多少关税明白的载于条约,可省除争执。
领事裁判权 免致小事酿成大案,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最方便最省事的办法。
A.缺乏近代国家主权观念 B.“天朝上国”的观念
C.认识到列强侵华的本质 D.对中英外交博弈的态度
【答案】A
【解析】“割香港岛给英国”“中英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体现了列强对中国主权的侵犯,但是从清政府的系列态度来看,说明其对列强侵华的本质认识不清,缺乏近代国家主权观念,故选A项;“天朝上国”是以中国为宗主国,周边国家为附属、藩属国的天朝体系,表格未涉及“天朝上国”的观念,排除B项;表格反映的是清政府对列强侵华本质认识不清,可见“认识到列强侵华的本质”明显与题意背离,排除C项;表格并不是在揭示中英外交博弈,从而更无法得出“态度”一说,排除D项。
15.1854年10月18日咸丰皇帝在上谕中说:“该夷(英、法、美)等曾先后驶往金陵(南京)、镇江,与贼交谈,其心怀叵测……。”这表明当时( )
A.列强企图再次发动侵华战争 B.列强侵略势力逐渐深入内地
C.清廷担忧内外势力联合反清 D.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加深
【答案】C
【解析】由材料“该夷等曾先后驶往金陵、镇江”“与贼交谈”可知咸丰皇帝在上谕中称英、法、美等国曾派人与“贼”也即太平军交谈,表明清廷担忧内外势力联合反清,故选C项;列强派人与太平军接触确实怀有侵略中国的阴谋,但仅凭此不能断定列强企图再次发动侵华战争,排除A项;1856—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得列强侵略势力逐渐深入内地,排除B项;1856—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得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加深,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16.下表是19世纪中期中国出现的介绍西方史地的著作。
时间 人物 著作 简介
1842 魏源 《海国图志》 介绍世界各国历史政治、风土人情,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1845 姚莹 《康輶纪行》 介绍英法历史,注重考察西藏地区情况,建议清政府加强沿海与边疆防务
1849 徐继畬 《瀛寰志略》 介绍东西半球的概况,按亚、欧、非、美的顺序依次介绍了世界各国的风土人情
据此可知,这些著作( )
A.彻底抛弃了“天朝上国”观念
B.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
C.促使清政府掀起了洋务运动
D.提出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答案】B
【解析】材料中3本图书军事介绍西方情况,故选B项;材料中并未表现出真正虚心向西方学习的态度,仍称其为“夷”,排除A项;清政府掀起洋务运动是在19世纪60年代,排除C项;提出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是维新派,排除D项。
17.下图漫画喻指的历史事件是( )
A.维新变法 B.明治维新 C.洋务运动 D.辛亥革命
【答案】C
【解析】据图片信息“西方先进技术”“东方封建制度”并结合所学可知,晚清时期洋务运动中洋务派的初衷不是改变封建统治,只是引进资本主义国家新的军事和生产技术,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与图片信息相符,故选C项;维新变法主张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度,并非实行“东方封建制度”,排除A项;明治维新在日本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促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排除B项;辛亥革命在中国建立起了共和制度,推翻了封建制度,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
18.甲午战后到20世纪初,外资控制了中国机器采煤的91.9%,棉纺生产的76.6%,内外航运的84.4%。截至1902年,各国对华投资总额达15亿美元。这一现象( )
A.反映了列强加紧资本输出 B.刺激了民族工业的产生
C.源于政府放宽设厂的限制 D.摧毁了传统的自然经济
【答案】A
【解析】甲午战后到20世纪初,外资在机器采煤、棉纺生产、内外航运领域占据了绝大多数的比重,且投资总额高达15亿美元,这反映出甲午战后列强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加紧对中国资本输出,故选A项;民族工业产生于19世纪60、7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迅速增加,源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列强的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而不是中国的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排除C项;列强的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但是并未将自然经济摧毁,D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19.1840—1900年间西方列强发动了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国家陷入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请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下列项中国家主权的不断沦丧( )
①被迫接受协定关税以及开放五口通商
②可以在通商口岸设厂制造
③获取了开放通商口岸及内河航行权
④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③④② D.①③②④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①《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被迫接受协定关税以及开放五口通商;②《马关条约》的签订,日本可以在通商口岸设厂制造;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签订使英法获取了开放通商口岸及内河航行权;④《辛丑条约》的签订使列强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可排列为①③②④,选择D项符合题意。
20.晚清东南督抚曾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和《保护上海城厢内外章程》,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宣布无论其他地方发生何种骚乱,双方必须遵守各款规定。这些协定( )
A.阻遏了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B.体现了清廷统治危机的加深
C.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 D.完全出于维护西方在华利益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商定《东南保护约款》”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属于“东南互保”的内容,慈禧向十一国宣战后,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地方督抚与各参战国达成协议,称东南互保,他们称皇室诏令是义和团胁持下的“矫诏、乱命”,在东南各省违抗支持义和团的命令,此举使得清廷颜面扫地,地方的政治与军事权力进一步扩张,中央的权力大为削减,统治危机加深,故选B项;据所学可知,1900 年义和团运动已经兴起,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是《辛丑条约》的签订,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东南互保使东南地区免受义和团与八国联军战乱的波及,并非完全维护西方在华利益,排除D项。
21.有学者认为,“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中国近代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这个“变化”是指( )
A.结束君主专制的统治 B.开启新民主主义革命
C.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D.实现中华民族独立
【答案】A
【解析】据材料“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变化”可知,“民国取代帝国”指的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干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故选A项;1919年五四运动开启新民主主义革命,排除B项;北伐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排除C项;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中华民族独立,排除D项。
22.1912 年 3 月 11日,由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这一规定体现的原则是( )
A.权力制衡 B.自由平等 C.三权分立 D.人民主权
【答案】D
【解析】略
23.图1是《民权画报》于1912年8月13日刊登的一幅漫画,画中一只猴子手持五色旗,在地球上绕圈子跑动,该漫画寓意当时的中国( )
A.政治转型艰难曲折 B.民主共和深人人心
C.尊孔复古的逆流 D.君主立宪的追求
【答案】A
【解析】漫画中地球上有“立宪”、“共和”与“专制”三个词,猴子已经跑过“立宪”、“共和”的位置,正在跑向“专制”,漫画家借此讽刺的是辛亥革命后,已经当上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即图中持五色旗的猴子)曾经通过支持立宪和共和而获得权力,但是绕圈子跑动的结果预示正在走向“专制”,寓意当时的中国在向民主化的政治转型过程是艰难曲折的,故选A项;图中的猴子代表的是袁世凯,本质上是专制势力的代表,所以漫画是讽刺袁世凯借民主共和的旗帜来行专制之实的目的,所以不能体现民主共和深入人心,排除B项;尊孔复古的逆流是在1915年袁世凯打算复辟帝制的前夕,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君主立宪的追求在戊戌变法之后就失败了,与题干时间不符,且袁世凯本身并不支持资产阶级倡导的君主立宪,排除D项。
24.傅斯年说:“中国人从发现世界以后,这觉悟是一串的:第一层是国力的觉悟,第二层是政治的觉悟,现在是文化的觉悟,将来是社会的觉悟。”这里的“现在”是指( )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新文化运动时期 D.国民革命时期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人对西方文明的学习进入到“文化的觉悟”层面,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C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尚处于国力即器物的觉悟层面,排除A项;辛亥革命时期属于第二层,即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政治改造阶段,排除B项;国民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和国民大革命的进行,说明中国人的觉悟已进入到社会层面,排除D项。故选C项。
25.据统计,一战前注册的工业公司,共计146个,资本总额4100多万元;而自1914年至1920年,新注册的公司就有272个,资本额达1.17亿元,涉及行业众多,尤以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推动这一变化的因素有( )
①民国政府鼓励民间兴办实业 ②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
③西方列强忙于欧战 ④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此起彼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据纲要上册第20课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鼓励民间兴办实业,是1914—1920年民族工业发展迅速的原因之一,故①正确;国民革命运动发生于1924—1927年,与材料时空不合,故②错误;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是民族工业发展迅猛的外部原因,故③正确;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此起彼伏,特别是1915年因反对“二十一条”掀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26.下表为五四运动后创办的具有代表性的进步刊物,据此可知五四运动后( )
刊名 主持 刊行年月 出版地点 宗旨(倾向)
《星期评论》 戴季陶等 1919.6 上海 研究和介绍社会主义
《少年中国》 王光祈 1919.7 北京 社会主义
《湘江评论》 毛泽东 1919.7 长沙 宣传新思想
《建设》 孙中山 1919.8 上海 研究革命理论和建设新中国方案
A.走社会主义道路成为共识 B.革命刊物成为报刊业的主流
C.上海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 D.出现探寻救国新道路的趋势
【答案】D
【解析】据材料“研究和介绍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宣传新思想......研究革命理论和建设新中国方案”可知,五四运动后进步刊物宣传社会主义的新思想,说明近代中国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出现了探寻救国新道路的趋势,故选D项;1919年的中国处于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依然存在,走社会主义道路成为共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据题中列举的五四运动后的四份刊物不能得出革命刊物成为报刊业的主流,排除B项;据题中信息可知,只提到上海、北京和长沙三个城市,不能得出上海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排除C项。
27.1921年,中共“一大”纲领规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实现共产主义;1922年,中共“二大”纲领明确提出: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这一变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 )
A.决定开展土地革命 B.受国共合作的影响
C.决定放弃暴力革命 D.对国情的正确认识
【答案】D
【解析】略
28.1924—1927年间,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握手,展示出了革命的政党联合起来产生的巨大力量。“巨大力量”的含义是指( )
A.农村革命根据地逐步建立 B.中国共产党实现了战略转移
C.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基本推翻北洋军阀反动统治
【答案】D
【解析】题干所述及的时间段是1924—1927年间,即处于国民革命时期,结合所学可知,在国民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通过北伐战争,基本推翻北洋军阀反动统治,故选D项;据所学可知,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中国共产党的战略转移是指长征,这与题干时间不一致,排除B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于抗日战争时期,排除C项。
29.1930年1月,毛泽东指出:“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是正确的;“政权发展是波浪式地向前扩大的”,那种举行全国武装起义夺取政权的理论,不符合中国国情;只有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才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这一论述( )
①肯定城市武装暴动的重要性 ②给中国革命指出正确的道路
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表现 ④认识到革命政权建设的曲折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D
【解析】“举行全国武装起义夺取政权的理论,不符合中国国情”说明城市武装暴动不符合中国实际,故①错误;“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因素”说明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给中国革命指出正确的道路,故②正确;“‘有根据地的……路线’是正确的”“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因素”说明毛泽东从中国国情出发,走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表现,故③正确;“政权发展是波浪式地向前扩大的”说明毛泽东认识到革命政权建设的曲折,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30.这是中共中央集中全力解决军事和组织问题的一次会议,是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挽救了党、红军和中国革命的会议,是一次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会议。这次会议是( )
A.中共一大 B.八七会议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答案】C
【解析】略
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40分)
31.(本题 14 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贯穿整个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班固《汉书》
材料二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作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三
中国古代有一位皇帝曾说:“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请回答:
(1)我国丞相制度设立于哪一朝代?据材料一,指出丞相的主要职能。(4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中央制度的名称及其特点(4 分)
(3)材料三中体现的政治制度变化是?他采取这一措施的目的是什么?(4 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变革的主要趋势。(2 分)
【答案】
(1)朝代:秦朝。(2 分)
职能: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2 分)
(2)名称:三省六部制。(2分)
特点:分工明确,彼此制约(2 分)
(3)废丞相设内阁;加强皇权(4分)
(4)相权不断被削弱直至消失;君权不断强化。(2 分)
32.明清是中国古代最后两个王朝,现代中国版图逐渐定型,经济、文化、对外关系都有新的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在统一的深度上,清朝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和统治,也突破了历代中原王朝对边疆政策的思路。清朝追求对边疆领土实行行之有效的管辖,从中央到边疆各地区对边疆各民族进行直接管理,以自己独特的、丰富的、有效的边疆政策取代了历代对边疆民族的松散的羁糜政策。这些都加大了清朝统一边疆的难度。
——摘编自成崇德《清朝边疆统一论》
材料二
明朝中期常熟一位地主谭晓,用低价购买了大片空闲的低洼沼泽地,用贫苦乡民加以治理。部分土地被改造为良田,收成大增。所凿水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其余空地种植不同的果木蔬菜,顺带捕捉鸟类和昆虫,此类副产品运到市场,销售所得“视田之入复三倍”。由此,谭晓成功致富。类似新现象,从明中期起逐渐多见。
——据(明)李翊《戒庵老人漫笔》
材料三
清朝皇帝在写给英国国王的敕谕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今尔国使臣于定例之外多有陈乞,大乖仰体天朝加惠远人、抚育四夷之道。且天朝统驭万国,一视同仁,即在广东贸易者亦不仅尔英吉利一国,若俱纷纷效尤,以难行之事妄行干渎,岂能曲徇所请?念尔国僻居荒远,间隔重瀛,于天朝体制原未谙悉。是以命大臣等向使臣等详加开导,遣令回国……
——《清高宗实录》卷1435乾隆五十八年八月己卯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清朝边疆民族政策的特点。(4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在农业领域出现了哪些新现象。从社会经济结构角度看明清农业发展的历史局限。(8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概括英国使团对清政府提出了怎样的要求?并从对外政策的角度,概述清政府对此的回应及对中国的影响。(4分)
【答案】
(1)①特点:具有创新性;对边疆民族地区实行直接管理;因地制宜;反分裂与反侵略相结合或反侵略,维护国家主权。(2点即可,4分)
(3)新现象:农业领域存在雇佣关系;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2点即可,4分)
历史局限: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2点即可,4分)
(3)①主张:英国要求扩大对华贸易,开拓中国市场。(2分)
②回应:清朝统治者仍以“天朝上国”自居,对外闭关锁国。(1分)
③影响: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或“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阻碍中国社会的转型”,1分)。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经历了被动开放(鸦片战争)、经济起步、政体变革(辛亥革命)、思想解放四个时期。这是一种社会质变,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了整体的变革。
——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
材料二
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就担负起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使命。在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带领下,中国人民付出诸多努力,最终使中华民族“站起来”了。
——党史学习教育,以“赶考”精神做好新时代答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经济起步”对应的代表性事件。并概括这事件的主要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21—1937年中国共产党为带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实现人民解放所作出的重大努力。(4分)
(1)事件:经济起步:洋务运动。(2分)
影响: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培养了人才,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是中国现代化的开端。 (4分)
(2)努力:国民革命、“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土地革命。(4分)
11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云南省宣威市重点中学2023-2024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