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阶段检测历史试题 2023.12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有学者指出,西汉经过60余年的发展,国力强盛。同时,诸侯势力肆意发展,大商业主投机牟利,豪强大肆兼并;面对匈奴等少数民族的袭扰,国家缺乏强有力的对抗措施。该学者意在强调当时
A.朝廷的施政方针亟待调整 B.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C.郡国并行弊端显现 D.统一多民族国家面临转型
2、北宋初年,宋太祖令刑部制定了严禁官员经商的法律,诏令各级官吏不许私自经商贸易,“违者论如律”。并采取严厉措施对那些垄断贸易、非法经商的官吏,严刑峻法加以惩办,以“塞浊乱之源”。据此可知,宋初
A.政府鼓励民营工商业的发展 B.商业发展环境相对宽松
C.朝廷加强了对地方官员的考核 D.地方丧失割据的经济基础
3、清康熙帝规定:清宗室封爵须经朝廷考封,即袭封或受封者需要先经过马射、步射、清语三项考试。三项全优者,方能袭、受应得之爵,否则,根据优劣降封一至三等,最劣者不封。这一规定
A.规范了授官程序 B.构建了严密的贵族等级
C.凸显了专制集权 D.完善了科举考试的内容
4、有学者指出,亚历山大大帝认为自己的才能足以统治这庞大的帝国。在他远征期间,帝国的事务都源源不断地自后方传来,一切皆由他本人处理,而帮他处理政务的亲信却没有明确的职责范围。这说明帝国
A.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B.有效防止了君主亲信专权
C.统治中心逐渐东移 D.缺乏良好的权力运行机制
5、12世纪开始,许多希腊哲学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又重新被译成欧洲各种文字,使欧洲人重新听到亚里士多德的名字,接触到真实的希腊古典哲学,给欧洲带来了向心灵解放的大跃进,促进了发展自由思想的伟大进步。这( )
A.反映希腊哲学在欧洲影响巨大 B.得益于欧洲商品经济发展
C.说明阿拉伯扮演文化桥梁作用 D.促进了欧洲实用哲学发展
6、807年,查理曼签署了“维莱敕令”,以指导管家在查理曼的庄园里工作。“管家在庄园管理的职责主要有四个方面。其一,负责选任辖区各庄园里的庄头和其他管理人员;其二,负责辖区内各庄园的农耕、畜牧、养鱼、果蔬、手工业等方方面面的生产安排;其三,负责将辖区内庄园的农畜产品送交宫廷或者国王指定的其他地方供应国王的消费,或者庄园上接待国王;其四,负责在其辖区内庭审段诉,维护治安。”据此材料,无法得出的结论是( )
A.庄园构成自给自足的经济和社会单位 B.国王以敕令的形式强化对庄园的管理
C.国王与管家属于封君封臣的契约关系 D.管家拥有庄园内的司法审判和治安权
7、1500年至1800年间,最大的移民浪潮是非洲的奴隶被运往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还有一些欧洲移民来到美洲。19世纪,大部分欧洲移民去往西半球,也有一些去往南非、澳大利亚和太平洋的岛屿,而亚洲人大都移民到欧洲和美国。这可用来说明( )
A.移民加强了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 B.物种交换改变了世界人口布局
C.殖民活动造成了全球人口的锐减 D.疫病流行造成土著人口的灭绝
8、下表为近代以来部分学者对于“儒”的来源考证。
章太炎 “儒”在古文字中本来是写作“需”的,而“需”则是求雨的巫觋
胡适 儒是“殷民族的教士”,以“治丧相礼”为职业
傅剑平 “需”是“术士所操之术的动作行为”,或是殷代巫士治礼时所戴的“礼冠”
阎步克 与乐师即早期掌管教育和仪式的“乐官”有关
这些考证( )
A.表明“儒”之来源复杂不可考 B.体现了学者基于史料的历史解释
C.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公认的结论 D.说明学者的立场取决于史料选取
9、1915年,列宁指出,一部分英国、德国和俄国的社会党人所进行的反战宣传,削弱了本国政府的军事力量;各国群众没有别的生路,只有用革命推翻“自己的”政府;社会党人应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而利用反动政府在目前这场战争中的困难。列宁的主张( )
A.为共产国际指明奋斗方向 B.加快了世界大战的进程
C.发展了无产阶级革命学说 D.蕴含着民族自决的思想
10、2018年达沃斯年会期间,美国某大型企业创始人通过媒体发声:“(美政府)认为‘美国优先’比非洲的稳定和善意所带来的长期利益更重要,这一想法是危险的。”他还称,中国等其他国家仍留在非洲大陆,他们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这主要反映了( )
A.由西方主导的全球化模式遇到瓶颈 B.跨国资本与美国政府的利益分歧
C.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得到广泛认可 D.全球治理体系内在缺陷的外显化
11、汉朝常见勤学修身的士人、居住于乡间的旧吏、宗族长老等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乡民。《后汉书·李膺传》中李膺“出补蜀郡太守,修庠序,设条教,明法令,恩威并行,蜀之珍玩不入于门,益州纪其政化”。这一现象反映( )
A.独尊儒术思想深化 B.豪强地主势力膨胀
C.社会治理手段多样 D.大一统国家的形成
12、唐代举子在考试前的请托宣传和达官闻人的荐举是非常普遍的现象,通过著书立传提升名气,并且形成了特有的“行卷”风气。唐代著名人物如韩愈、杜牧、皮日休等人都有“行卷”的经历,有些还成为科场和文坛佳话。这客观上( )
A.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B.促进了唐朝文化的繁荣
C.削弱了门第观念的影响 D.反映当时社会文化多样
13、1979年,广东农民陈志雄承包了生产队的鱼塘,获利后他雇工扩大经营规模,这一做法因违背上级文件而引发众多争议。后来《南方日报》发文肯定了这位生产能手。上述现象反映了( )
A.改革初期政策的不断调整 B.经济建设在全面探索中曲折发展
C.人民群众实践中的创造性 D.改革实践推动思想解放逐步深入
14、家(domus,famila),在古罗马社会中指在家父权支配下的人和物的总和。家庭一词在拉丁文中指主人和他统治的妻子、儿女和仆人。据材料可知,古罗马( )
A.公民权具有等级性 B.法律并不保障妻子的权利
C.家父权力至高无上 D.家子以孝道服从家父统治
15、从10世纪开始,在英国、法国等地,逐步产生了一种普遍的社会心态,认为国王的触摸可以治愈患者的皮肤病,这种观念在17、18世纪达到高峰。这一现象可以说明( )
A.欧洲医学水平长期停滞不前 B.启蒙运动对西欧影响有限
C.王权观念和民族国家得到发展 D.英法民众卫生意识显著增强
16、1837年伦敦工人协会向国会提出请愿书——《人民宪章》,随后全国宪章派协会宣告成立,提出“普选权问题是饭碗问题”,它的宗旨是追求下院的彻底改革,同时认为只宜采取和平和合法的手段。1848年请愿活动遭到镇压,国会也拒绝接受请愿书。接着,英国内阁下令解散全国宪章派协会。该则材料作为例证可以用来说明( )
A.宪章运动提高了工人经济地位 B.议会与内阁政治上共进退
C.英国反封建专制斗争的艰难性 D.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必要性
17、汉初,为了解决物资匮乏、通货膨胀的问题,政府实行了“令民铸钱”的政策。而到武帝时期,国家不仅垄断了主要铸币材料铜,还成立了专门的铸币机构负责铸钱。汉代货币政策的调整( )
A.立足于国家财政的需要 B.反映了均输平准的特点
C.遏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有利于民间财富的增长
18、下图为中国古代某一税收政策的结构框架图。该税收政策( )
A.废除了传统人头税 B.践行了仁政思想
C.适应商品经济发展 D.抑制了土地兼并
19、清代,总督主军政,巡抚掌民事,布、按二司分割巡抚权力,提镇武职牵制总督权力。咸丰以后,督抚侵害布按之权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湖南巡抚骆秉章委署湘乡知县,不经布政使文格,文格无可奈何。这一现象( )
A.反映了晚清官场的黑暗 B.说明了地方制度的变革
C.直接由鸦片战争所引发 D.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弱化
20、下图为20世纪初《人镜画报》上的漫画作品《心地不明》:在镜前作“立患(宪)”二字,镜中“患(宪)”字的心字底充满阴影。该漫画( )
A.反映了对维新运动的失望 B.批判了满清政府的虚伪
C.体现了对立宪运动的排斥 D.表达了革命排满的主张
21、1897年9月,贵州学政请朝廷仿康乾时期招试博学鸿词旧制,创设经济特科,得到清廷认可。1898年4月,浙江巡抚奏请加大改造学堂力度,实用人才要逐渐培养。戊戌变法时,康、梁主张立废八股。清廷采取了张之洞的科举大改内容少改形式的方案。这表明当时( )
A.废除八股逐步成为社会共识 B.地方各界参与推动科举改革
C.政府及官员对改革虚与委蛇 D.改革存在急进与缓和的斗争
22、中华民国建立后,经过广泛选举,选出参议员274人,众议员596人,组建成首届国会。下表反映了首届国会的运作时间。该表反映出民国前期( )
时间 召开 时间 解散
1913年 国会在北京召开 1914年 由国会选举的总统袁世凯解散国会
1916年 首届国会复会 1917年 张勋复辟,再次解散国会
1922年 再次恢复首届国会 1924年 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国会正式解散
A.政党政治不符合中国国情 B.军阀割据影响国会运作
C.军政对民主建设作用有限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3、下图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货物周转量的变化情况。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水运增长反映出开放的深入 B.南方谈话促成公路运输飞跃发展
C.高铁的发展冲击了铁路货运 D.民航的发展导致其货运量增长低
24、亚历山大征服波斯帝国后,参照波斯的仪式,要求属下将领跪拜自己。这小些将领认为依照马其顿风俗,只有在敬神时才用跪拜礼,因此拒绝跪拜亚历山大。最终,亚历山大作出让步,马其顿的将土可以不跪拜自己。这一事件可以说明( )
A.东西方文明有优劣之分 B.长期征战激化君臣矛盾
C.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影响 D.亚历山大统治隐患重重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25、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论语》
材料二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摘编自《礼记·中庸》
材料三 希腊先民将“再过器不及”雕刻在德尔菲神庙。毕达哥拉斯的(前580—的前500)的专著《金言》载:“一切事情,中庸是最好的。”其建立的学派对于数字和音律都讲求和谐平衡,将世界看成相协的整体。赫拉克利特(约前544—前483)认为世间万物都处在对立中,世间万物保持和平发展态势的根源是“和谐”,“和谐”使对立面在斗争中得以向前推进。
——摘编自王蕊《先秦儒学与古希腊哲学中庸观比较研究》
材料四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指出:(社会地位)过贵、过富的人和太贱、太穷的人都不符合中庸的原则,都不能顺从理性的指导。社会中,极富和极贫各趋极端,他们远离中庸,是社会的不安定因素。极富阶级是寡头势力,他们本性狂暴,只愿发号施令;极贫阶级是平民势力,他们认为一事相等则万事都应相等,提倡绝对的民主和自由;唯有以中产阶级为基础才能组成最好的政体。亚里士多德把中庸看作适用于一切政体的公理。他认为,富人拥护寡头政体,穷人拥护平民政体,中产阶级最具中庸的美德,最能顺从理性而不趋向极端。
——摘编自王岩《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论》
(1)从内容及思维方式等层面,比较先秦儒学与古希腊哲学中庸观的异同。
(2)简述亚里士多德中庸思想形成的背景,并简要评价这一思想。
2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 1941年底,日军为了迫使重庆国民政府投降,对香港和仰光实行轰炸,又切断了滇缅公路,使大量的援华物资无法运进中国。1942年中美两国为保障“二战”亚洲战场上对日作战的军备物资,决定联合开辟新的国际运输线,于是诞生了举世闻名的“驼峰航线”。由于美国军力投向偏重欧洲,大批战斗机在欧洲和北非作战,面对日机在缅北的拦截,驼峰航线得不到足够的护航;航线跨越喜马拉雅山脉,飞机穿行于崇山峻岭之上,频繁遭遇强气流、强风、结冰,加之设备老化,盟国运输机群损失惨重,到1945年,损失飞机468架,牺牲和失踪飞行员及机组人员1579人。“驼峰”航线为中国战场空运战争物资65万吨以上,粉碎了日军的大规模封锁,对艰苦抗战的中国起到了稳定作用;也使自愿参与护航的陈纳德“飞虎队”和中国空军得以维持并且不断壮大;减轻了英美在东南亚和太平洋战场上的压力。驼峰飞行员克服重重险阻,不畏艰辛,英勇牺牲的“驼峰精神”,成为中美两国人民友谊的永恒见证。
——改编自余湘、唐艳华《“驼峰航线”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驼峰航线”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驼峰航线”的历史意义。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回顾人类对能源开发利用的历史,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首先,人类开发利用的能源类型一直在拓展,能源开发利用技术也在不断进步。这种拓展和进步的动力源于既有能源结构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制约。其次,能源结构的演进有历史的阶段性。能源的转型往往是一种缓慢的、长期的过程,一个新能源时代的到来并不意味着原有能源利用方式的消失。再次,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能源的丰富与能源类型的转换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能源技术的创新及能源新用途的发现。在很多情况下,并非因获得丰富的能源,而是能源技术创新造就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差异。最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人类对能源的需求也一直在增长,不断增长的需求与能源稀缺构成了一对矛盾,由此也成为引发各种社会冲突的一大根源。
——摘编自滕海键《人类开发利用能源的历史进程与启示》
材料反映了一位学者对人类能源开发利用历史的相关认识。根据材料信息,围绕“人类开发利用能源”这一主题,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尽管耶稣会士带来了这些西方文明的样本,但他们并不是推动中国进行现代化的催化剂。传教士只是代表西学的一缕缕微弱之光,在一小部分进步的中国士大夫中间隐约闪亮,却从未照射到其他地方,他们充其量只是给几乎不可变更的中华文明带来了一阵微微的颤抖而已。中国士大夫总体上对自己的文化遗产自负非凡,以致不承认需要吸收外来学识。讽刺的是,恰恰就在西学在中国衰微后不久,西方的政治、经济、社会和科学领域出现了巨大的进展。与此相反,中国的士人却在他们“繁华的往昔”里寻找行动的指南,并专注于古代经籍的研究。欧洲在探索进步的道路上突飞猛进,而中国却鼾睡在辉煌的梦境里。把中国从它的睡梦中推醒,需要做出远比耶稣会士所能做出的更夸张、更猛烈的举动。
——摘编自【美】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中西方历史走向(1500-1900)”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从材料看到,西汉经过60余年的发展,出现了很多社会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黄老之学的治国理念已不适合当时社会发展,朝廷的施政方针亟待调整,因此A项正确。B项“阶级矛盾”的说法不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以偏概全,排除。D项“面临转型”的说法错误,排除。
2、答案:B
解析:从材料看到,宋太祖严禁官员经商,据此可知宋初商业发展环境相对宽松,因此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政府鼓励民营工商业的发展,排除A项。“朝廷加强……考核”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丧失割据的经济基础”的说法属于对材料的曲解,排除D项。
3、答案:C
解析:从材料看到,清朝皇帝加强了对宗室的控制,这一规定凸显了专制集权,因此C项正确。A项说法并非材料主旨,排除。B项“构建了”的说法从材料无法得出,排除。D项“科举考试”的说法与材料主不符,排除。
4、答案:D
解析:从材料看到,亚历山大迷信自身才能,由本人来处理全国政务,说明帝国缺乏良好的权力运行
机制,因此D项正确。A项“得到加强”的说法从材料无法得出,排除。B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说法从材料无法得出,排除。
5、答案:C
解析:材料“许多希腊哲学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又重新被译成欧洲各种文字”体现了阿拉伯文化保存和桥梁的作用,选C。材料“给欧洲带来了向心灵解放的大跃进,促进了发展自由思想的伟大进步”体现了希腊哲学对近代欧洲文化的重大作用,影响巨大夸大其作用,排除A;材料体现的是阿拉伯对文化的重要作用,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其结果,排除B;材料体现的是欧洲思想解放,推动欧洲近代化,没有展现哲学实用发展,排除D。
6、答案:C
解析:中古时期查理曼签署的“维莱敕令”是用来指导管家在查理曼的庄园里工作的,详述了关键的职责,国王与管家并不属于封君封臣的关系,C项符合题意,C项正确;据材料“负责将辖区内庄园的农畜产品送交宫廷或者国王指定的其他地方供应国王的消费,或者庄园上接待国王”可知庄园构成自给自足的经济和社会单位,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据材料“查理曼签署了‘维莱敕令’,以指导管家在查理曼的庄园里工”可知国王以敕令的形式强化对庄园的管理,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据材料“负责在其辖区内庭审段诉,维护治安”可知管家拥有庄园内的司法审判和治安权,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
7、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了1500年至1800年间各洲之间的人口移民现象,该现象有利于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移民,非物种交换,排除B项;材料与人口锐减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疫病对土著人口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
8、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求雨的巫觋”,“治丧相礼”,“礼冠”以及“乐官”,可知由于学者各自的知识储备以及掌握史料的不同,对“儒”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解释,B项正确;不同的看法和解释,不代表来源复杂不可考,排除A项: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学者之间对“儒”的来源,并没有形成公认的结论,排除C项:史料的选取不能决定学者的立场,排除D项。故选B项。
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列宁主张利用反动政府在一战中的困难,发动群众用革命推翻“自己的”政府,这一主张发展了无产阶级革命学说,C项正确;共产国际存在于1919~1943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列宁的主张发展了无产阶级革命学说,与加快了世界大战的进程无关,排除B项;列宁的主张发展了无产阶级革命学说,未体现民族自决的思想,排除D项。故选:C。
10、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美政府)认为‘美国优先’比非洲的稳定和善意所带来的长期利益更重要,这一想法是危险的。”可知,美国某企业创始人认为,美国倡导的“美国优先”战略在维护世界稳定和发展的问题上,是危险和错误的,说明美国跨国资本与美国政府的利益分歧,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美国优先”战略的问题,没有涉及全球化模式的瓶颈问题,排除A项;“广泛认可”说法过于夸大,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美国优先”的问题,而非是全球治理体系缺陷的问题,排除D项。故选:B。
11、答案:C
解析:材料“勤学修身的士人、居住于乡间的旧吏、宗族长老等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乡民”以及后文李膺设教条、明法令等方式进行基层管理,社会治理手段有道德教化、设置法令等多种方式,故选C。材料没有体现独尊儒术,故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地方豪强的势力,故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国家大一统的局面,故排除D。
12、答案:B
解析:材料“通过著书立传提升名气,并且形成了特有的‘行卷’风气”可见举子可以通过文章提高名气,有利于文化繁荣,故选B。材料没有体现阶层之间的流动,排除A;材料强调的是重视文章写作现象,与门第观念的削弱无关,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文化多种多样,排除D。
1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广东农民陈志雄承包鱼塘、雇工扩大经营的做法最终改变了传统看法,获得了认可,体现改革实践推动思想解放,D项正确;材料只提及改革实践和人们的认识,未提及政策变化,排除A项;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期指的是1956-1976年,排除B项;材料除了提及群众实践外,还提及人们观念的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
14、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罗马时期。根据材料可知,古罗马社会中家父在家庭中起统率作用,家庭中的一切服从家父意愿,说明家父权至高无上,C项正确。材料中所强调的家父权属于人身权,与公民权无关,排除A项;材料无法证明法律是否保障妻子权利,排除B项;古罗马法律明确规定家子服从家父统治,并非以孝道为出发点,排除D项。故选C项。
15、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欧洲)。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中世纪后期的西欧,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崇拜国王,甚至认为国王的触摸可以治愈皮肤病,可以用来说明世俗权力的增强,推动王权观念和民族国家得到发展,C项正确;欧洲医学水平长期停滞不前的说法太绝对,排除A项;据所学,启蒙运动直到17世纪才兴起,排除B项;英法民众卫生意识显著增强与“(欧洲人普遍迷信国王,)认为国王的触摸可以治愈患者的皮肤病”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6、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据题意可知,无产阶级在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后遭到英国资产阶级的镇压并决绝接受工人的政治诉求,由此可知工人阶级通过和平改良追求政治变革的方法是行不通的,因此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必然的,D项正确;该运动侧重于争取政治权力,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英国议会和内阁政治上共进退,排除B项;英国工人阶级反对的是资产阶级,而非反封建专制,排除C项。
17、答案:A
解析:由所学可知,汉初经济凋敝,财政有限,为恢复和发展经济,实行了货币自由铸造政策;武帝时期,随着积极有为政策的开展,汉武帝为解决财政问题,加强中央集权,为此实行了国家控制铸币权的政策,A项正确;均输平准是指针对货物运输和物价管理而提出的思想和政策措施,材料主旨与此明显不符,排除B项:汉代货币政策由汉初货币自由铸造到汉武帝统一铸造五铁钱,在当时起到了稳定币值,规范货币流通,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遏制商品经济发展与史实明显不符,排除C项;武帝时期的一系列措施其实是与民间争夺财富,排除D项。故选A项。
18、答案:C
解析:由材料"合并编派""缴纳征银"等信息及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税收政策为一条鞭法.它使赋役货币化,使较多的农产品投入市场,为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故选C项。废除人头税是清代的摊丁入亩,排除A项;仁政思想体现民本理念,一条鞭法的目的则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以民为本、民贵君轻的仁政思想并不是统治者实施这一政策的出发点,排除B项;抑制了土地兼并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19、答案:D
解析:清代地方事权分化,设置官员互相牵制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材料中督抚对布按之权的侵害正是地方势力增强的表现,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弱化,故选D项。官场的黑暗表现为吏治腐败与官场斗争,材料不涉及这一方面内容,排除A项;材料强调督抚权力加强,地方制度并未出现变革,排除B项;材料中督抚权力加强的现象与太平天国运动有关,与鸦片战争无直接因果关系,排除C项。
20、答案:B
解析:据图中“光绪三十三年”“20世纪初”“立宪”可知,该漫画发表于清末预备立宪时期,漫画中心字底充满阴影,象征清政府立宪不诚,这表达了作者对满清政府立宪虚伪性的批判,故选B项。维新运动发生于1898年,早已失败,排除A项;漫画体现的是作者对清政府的批判,体现不出作者是否排斥立宪运动或带有排满革命思想,排除C、D两项。
2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戊戌变法和中国近代化的路径。材料表明多位官员都主张科举改革,但是康、梁主张“立废八股”,反对渐进式改革,表达出改革的急切与决绝,改革形成急进与缓和的不同追求,故答案选D。废除八股是维新派的改革主张,不属于“社会共识”,当时的社会传统观念强大,追求科举占主体,排除A。材料中的信息集中反映了多位官员的主张,地方“各界”的说法过于夸大,排除B。贵州学政和浙江巡抚的建议都在百日维新之前,是主动的改革建议,排除C。
2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后民主政治的艰难历程。孙中山主张军政、训政、宪政三步走,但材料显示“军政”时期,军阀们多次解散国会,民主之路充满坎坷,故答案选C。政党政治所依托的国会屡次被解散,可以反映出道路曲折,以及某些阶段政党政治名存实亡,但直接用“不符合中国国情”来表述,实际上是否定民主政治的努力与探索,也没有看到国会的屡次恢复,排除A。袁世凯不属于割据势力,排除B。国会虽屡次召开,但更有屡次解散,且解散时间更长,D选项在材料中无法反映。
2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改革开放、交通运输和对数据比较分析的能力。一般情况下,人们以为水运的货物周转量并不多,但是图中的信息却体现水运的货物周转量最大,尤其是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增长更快,说明中国不断发展海洋运输,扩大世界市场,故答案选A。1992年南方谈话发表,但图中的起飞点是2008年,时间不符,排除B。高铁主要负责客运,与货运不冲突,排除C。航空运输载货量低,与民航的发展无制约关系,排除D。
2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古希腊文明的影响。马其顿将士不认为君主是神,因此遵循传统礼仪不跪拜亚历山大,体现了他们的人文思想。亚历山大也没有用自己的权势强迫马其顿将士服从,体现了对他们的尊重。这些都是人文精神的表现,故答案选C。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排除A。出征前和出征后,马其顿将领都不跪拜亚历山大,而且不能以是否跪拜来判断亚历山大的统治是否稳固,排除B、D。
25、答案:(1)同:都认为中庸是一种美德;都反对极端主义;都具有一定的辩证思维。
异:先秦儒家认为不同阶层有不同的中庸追求,古希腊哲学认为中庸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准则;先秦儒家侧重于从人际关系和治国经验当中探究中庸之道,古希腊哲学侧重于从物质世界和经济关系中探寻中庸之道;先秦儒学偏重感性,古希腊哲学偏理性。
(2)背景:古希腊商品经济发展,中产阶级势力较强;雅典民主政治和斯巴达寡头政治弊端凸显;希腊古典哲学的兴起和发展;理性主义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传播。
评价:深刻揭示了经济基础(阶级构成)和国家政体选择之间的关系;彰显了理性主义思维;对西方近现代政治民主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具有一定的唯心主义和理想主义倾向;受亚历山大帝国(奴隶制大帝国)崛起的影响,其中庸政治理念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难以付诸实践(长期不受重视)。
解析:(1)同:根据材料“中庸之为德也,……一切事情,中庸是最好的。”可知,都认为中庸是一种美德;根据材料“过犹不及。……过贵、过富的人和太贱、太穷的人都不符合中庸的原则”可知,都反对极端主义;根据材料“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对于数字和音律都讲求和谐平衡,将世界看成相协的整体。”可知,都具有一定的辩证思维。异:根据材料“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世间万物都处在对立中,世间万物保持和平发展态势的根源是‘和谐’,‘和谐’使对立面在斗争中得以向前推进。”可知,先秦儒家认为不同阶层有不同的中庸追求,古希腊哲学认为中庸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准则;根据材料“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极富阶级是寡头势力,他们本性狂暴,只愿发号施令;极贫阶级是平民势力,他们认为一事相等则万事都应相等,提倡绝对的民主和自由;唯有以中产阶级为基础才能组成最好的政体。”可知,先秦儒家侧重于从人际关系和治国经验当中探究中庸之道,古希腊哲学侧重于从物质世界和经济关系中探寻中庸之道;根据材料“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亚里士多德把中庸看作适用于一切政体的公理。他认为,富人拥护寡头政体,穷人拥护平民政体,中产阶级最具中庸的美德,最能顺从理性而不趋向极端。”可知,先秦儒学偏重感性,古希腊哲学偏理性。
(2)背景:根据材料“亚里士多德把中庸看作适用于一切政体的公理。他认为,富人拥护寡头政体,穷人拥护平民政体,中产阶级最具中庸的美德,最能顺从理性而不趋向极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商品经济发展,中产阶级势力较强;根据材料“极富阶级是寡头势力,他们本性狂暴,只愿发号施令;极贫阶级是平民势力,他们认为一事相等则万事都应相等,提倡绝对的民主和自由”可知,雅典民主政治和斯巴达寡头政治弊端凸显;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以从希腊古典哲学的兴起和发展,以及理性主义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传播等方面描述。评价:结合所学知识,对于亚里士多德中庸思想的评价,可以从深刻揭示了经济基础、阶级构成和国家政体选择之间的关系;彰显了理性主义思维;对西方近现代政治民主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具有一定的唯心主义和理想主义倾向;受亚历山大帝国崛起的影响,其中庸政治理念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难以付诸实践等方面进行评价。
26、答案:(1)背景:①太平洋战争爆发;②中国抗战处于相持阶段;③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④日本切断滇缅公路;⑤日本全面封锁中国。
(2)意义:①鼓舞了军民的士气;②打破了日军的封锁;③稳定了中国的抗战;④提升了中国空军的力量;⑤配合了盟军的反法西斯战争;⑥形成了“驼峰精神”。
27、答案:示例论题:能源的开发利用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理由:18世纪末,煤炭的开放和利用,特别是蒸汽机的使用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行,促进了火车和蒸汽机船的出现,人类迈入蒸汽时代;19世纪70年代以来,石油的开发和利用,电力的发明和广泛应用,推动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促进了飞机、汽车和远洋轮船的出现,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随着原子能等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和利用,人类生产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人类进入新能源时代。总之,能源的开放和利用,促进了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注入强劲动力。
解析:此题为开放题,根据材料“人类开发利用的能源类型一直在拓展,能源开发利用技术也在不断进步”“能源的转型往往是一种缓慢的、长期的过程”“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能源的丰富与能源类型的转换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能源技术的创新及能源新用途的发现”“不断增长的需求与能源稀缺构成了一对矛盾,由此也成为引发各种社会冲突的一大根源”等信息点均可提出自己的见解,考生还可站在其他角度围绕人类能源的开发利用予以立意。说明理由时务必注意史论结合,所举史实不能少于三个,最后环节,考生还要对相关论述予以抽象概括。
28、答案:示例
论题:明清时期中西方历史发展进程出现大分流
阐述: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辉煌与迟滞并存的时代。经济上,中国封建经济发达,商品经济高度繁荣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经济总量仍处于世界前列;政治上,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疆域辽阔,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文化上,市民文化兴起,小说繁荣,西学东渐,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传统科技继续发展。但是,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经济上中国依然是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政府执行的重农抑商和闭关自守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加之轻视科学的态度、思想上的禁锢,明清时期,中国已陷入了固步自封的境地,虽然在此时期出现了“康乾盛世”,但也只是中国传统专制主义社会的回光返照,而没有在走向近代化道路上开辟出任何新的路径。
与此同时,西方在政治、经济、社会和科学等领域出现了巨大的进展。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为欧洲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创造了条件;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解放了思想,为欧洲国家的资本主义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英法等国通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改革,确立并完善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这些都彰显了欧洲在进步道路上突飞猛进。
综上所述,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继续发展的同时,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在欧洲兴起,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解析:设问要求围绕“中西方历史走向(1500-1900)”自拟论题,据材料“中国士大夫总体上对自己的文化遗产自负非凡,以致不承认需要吸收外来学识。讽刺的是,恰恰就在西学在中国衰微后不久,西方的政治、经济、社会和科学领域出现了巨大的进展”可以确定论题:明清时期中西方历史发展进程出现大分流。在阐述时,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阐述:明清时期中国社会走向封建制度的强化,并未实现向近代化的转型;西方在此时期在政治、经济和社会上完成了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最后通过对1500年至1900年中国和西方社会的情况进行整体概括,首尾呼应。可阐述如下: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辉煌与迟滞并存的时代。经济上,中国封建经济发达,商品经济高度繁荣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经济总量仍处于世界前列;政治上,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疆域辽阔,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文化上,市民文化兴起,小说繁荣,西学东渐,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传统科技继续发展。但是,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经济上中国依然是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政府执行的重农抑商和闭关自守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加之轻视科学的态度、思想上的禁锢,明清时期,中国已陷入了固步自封的境地,虽然在此时期出现了“康乾盛世”,但也只是中国传统专制主义社会的回光返照,而没有在走向近代化道路上开辟出任何新的路径。与此同时,西方在政治、经济、社会和科学等领域出现了巨大的进展。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为欧洲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创造了条件;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解放了思想,为欧洲国家的资本主义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英法等国通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改革,确立并完善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这些都彰显了欧洲在进步道路上突飞猛进。综上所述,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继续发展的同时,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在欧洲兴起,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河南省濮阳市2023-2024高三上学期12月阶段检测历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