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1)内容、特点、比较类——2024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攻克典型题型之非选择题(含答案解析)

(1)内容、特点、比较类
“内容、特点、比较类”设问围绕“是什么”进行考查,可细分为内容类设问、特点类设问与比较类设问三种。
内容类设问,典型设问词有内容、措施、观念、表现、内涵、情况等。解答这类设问需要确定答题范围,围绕设问要求对材料信息进行归纳整合,重点关注材料中的信息、主旨句、转折句、总结句等。
特点类设问,典型设问词有特点、特征、性质等。解答这类设问需要根据设问主体涉及的不同要素进行概括。
比较类设问,典型设问词有异同、相同点、共同之处、差异、变化、趋势、发展、创新等。解答这类设问务必明确比较对象、找准比较角度。此处可分两种情况:(1)题目已经给出了比较角度,按照要求比较即可;(2)没有明确比较角度的题目,要根据材料的叙述角度、设问的指向性等确定答题角度,比较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历史事件 一般可分为背景、过程、结果三部分。涉及背景的比较项有时代、原因、条件、目的等;涉及过程的比较项有阶级、人物、组织、纲领(内容)、措施、方式等;涉及结果的比较项有结局、性质、功绩、影响等。
历史现象 可从背景、性质、方式、特点、积极作用、历史局限性等方面思考。
历史人物 可从人物所处的时代、所属的阶级或阶层、主要活动、历史地位、影响等方面思考。
政治、经济制度 可从时代背景、目的、性质、内容、结果、影响及地位等方面思考
【例题】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回顾从秦汉到近代的历史可以看到:一个包含汉族和其他众多少数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的形成,其最基本的条件就在于以郡县制为机制的“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结构。自周初提出“敬德保民”或“敬天保民”的思想,之后发展为“民本”“重民”思想,贯穿中国封建社会始终。纵观思想文化史,兼综融合是其重要精神和传统。这样优秀的文化精神和文化传统,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理想、信念、道德,以高度的凝聚力、坚强的意志力和巨大的协同力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过程体现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历史进步性,也体现了思想文化对大一统社会的作用力。
——摘编自丁德科《略论中国古代的大一统思想》
材料二:《大清一统志》初修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历经多次编修。康熙皇帝在给编修人员的谕旨中强调,要做到“厄塞山川,风土人物,指掌可治,画地成图”,“以永我国家无疆之历服,有攸赖焉”。乾隆皇帝诏令纂修的“皇朝三通”,即《清文献通考》《清通典》《清通志》,一改“三通”以《禹贡》九州为纲的地理撰述格局,转而以当时的行政区划为编次,旨在展现清前期“非禹迹所能限”的辽阔疆域和“圣朝无外之治”。雍正皇帝认为,“本朝之为满洲,犹中国之有籍贯”。早在《大清律例》制定之前,清王朝就将所行律令“颁行天下”,令外藩蒙古以及新归附的各地区民众晓谕遵行。全国大致统一后,清朝统治者更加重视对边疆地区和民族地区的治理,施以教化,树之风声,“俾荒服之人,成昭法守,斯尤大同之郅治”。
——摘编自娄梦然《清前期“大一统”的多重内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中国古代大一统思想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初“大一统”的内涵及维护“大一统”的主要举措。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大一统思想及实践的认识。
2.我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民族关系的发展。唐朝时期唐太宗以其独特的治国之道妥善处理民族关系,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贞观四年,唐太宗与群臣讨论如何安置内附的东突厥。……中书令温彦博建议把突厥迁入河南朔方之地,全其部落、风俗,其实质是在尊重突厥生产方式及风俗习惯的前提下的自然同化之策。唐太宗反复权衡后,采纳了温彦博的主张。
——摘编自梁华《从唐太宗的民族政策看唐文化的繁荣》
材料二:唐太宗为首的统治集团吸取了隋“弃德穷兵,以取颠覆”的教训,……对边疆地区的军事行动十分慎重。在此期间,尽管唐王朝曾发动对东西突厥的战争,……然在战争之后,唐朝廷也一反“贵中华,贱夷狄”的传统方针,而“抚九族以仁”,对少数民族实行较宽厚的羁縻政策。
——摘编自詹子庆、田泽滨主编《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温彦博提出的建议。据所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安置东突厥的措施。
(2)据材料二,分析唐太宗采取的处理民族关系的策略,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该策略的实践效果。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唐太宗的治国之道。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乡村启蒙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化不仅受到理学家重视,而且也成为乡村稳定的基本。乡村社会出现的阶层多元化、利益多元化、价值多元化趋势,不同利益主体在资源占有、话语权方面的差异使得政府的同一政策不可能对所有群体形成相同效应。在宋代,县衙作为国家权力的末梢,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保甲制度实施后,都保成为宋代乡村官方治理中重要一环。宋代宗族组织的行政化和组织化使其在乡村拥有一定影响力,乡村精英架构在专制国家和普通民众之间,扮演着上下沟通的连接枢纽作用和社会控制作用的社会角色。他们在宗族复兴、乡村治理、慈善救济、兴学教化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摘编自王文兵《多元主体参与下的宋代乡村治理问题研究》
材料二:乡镇是美国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单位,承担着除司法之外的所有公共服务功能。随着美国经济发展,州或县没有办法提供完全的公共服务,因此就只有把这些权力下放给镇,镇在发展的过程中就逐渐拥有更多更大的权力。县作为区域内范围较大的地方政府单位,对县域内其他政府单位有协调作用,但乡镇在职权范围内不受县的直接干预。美国乡镇设有自己的行政机构,行政委员每年由该镇居民选举产生。凡涉及该地区公共利益的一切议案都须经过全体公民的投票表决来确定和实施,包括建设道路、学校、商场、济贫院、公共卫生等,每一个公民都有权以平等的身份参加乡镇会议以决定与自己利益相关政策的讨论和决策。
——摘编自王玉龙《美国乡镇建制及运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乡治模式形成的背景,并说明其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宋代乡治模式与近代美国基层治理模式的不同之处,并分析中美乡村治理的共同价值。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辜榷(今译独占)专利之事,为斯密氏(英国学者亚当·斯密)所深恶,诚哉其足恶也。然而有时以通国公利而论,专之愈于不专。此如创机著书诸事,各国例许专利,非不知专利之致不平也,然不专利则无以奖劝激励。人莫之为,而国家所失滋多,故宁许之。
——1901年严复
材料二:美国允许中国人将其创制之物在美国领取专利牌照云云,此时中国人岂有能创制新机在美国设厂者?不过藉此饵我允保护美人专利耳,真愚我也。所谓保护者,即禁我仿效之谓也。现中国各省局厂仿用外洋新机,仿造专利机件不少,且正欲各处推广制造以挽权利。此款一经允许,各国无不援照此约。一经批准之后,各国洋人纷纷赴南北洋挂号,我不能拒,则不独中国将来不能仿效新机新法,永远不能振兴制造,即现有之各省制造各局枪弹炮药各厂仿效外洋新法新机者,必须立即停工,中国受害实非浅鲜。……若准保护美国专利牌照,是自塞其智慧。
——1903年张之洞针对中美商约谈判给中国谈判代表的电文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严复与张之洞关于专利保护的不同主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严复与张之洞有关专利保护的主张。
5.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从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控制自耕小农,据以征收赋税、调发力役,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以资产为宗”的两税法。在此之前,历代的赋税征收,或据田亩,或按人口,或据户头,收取粮食、丝绢等实物,有时亦收取钱币,名目与内容时有变化,税额也各有不同,但无不以个体农户为基础。清查户口、人丁,尽可能抑制豪强兼并土地,防止自耕小农破产,均是历代一以贯之的政策。两税法实施后的一千多年中,按资产收税,收取货币,成为赋税变化的主流。这也是明代“一条鞭法”、清代“摊了入亩”等制度的主要内容。土地占有量是核定资产、征收赋税的首要依据,土地兼并不再是政府关注的主要问题,对土地实际占有状况的清查与登记成为政府经济管理的重要活动。
——据李剑农《中国经济史稿》等
材料二:清朝的田赋和商税统计(1776年-1911年)
阶段 时间 田赋 工商税总额 对赋税结构的解读
数额(单位:元) % 数额(单位:元) %
第一阶段 1776 422,771,300 73 15,930,200 27 ______
1842 42,293,282 76 53,030,589 24
第二阶段 1885 49,829,423 48 53,405,201 52 ______
1890 51,99,9,194 44 66,323,100 56
第三阶段 1903 57,629,194 38 92,143,422 62 西方国家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自然经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清末推行新政,近代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工商税收成为政府财政的重要来源。
1911 74,076,073 27 202,723,658 73
——摘编自林满红《银钱:19世纪的世界与中国》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实施前后中国古代赋税征收特点及变化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仿照第三阶段对前两个阶段的赋税结构进行解读。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为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和潜在的战争威胁,尽快改变中国工业的不合理布局,中共中央作出了开展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举全国之力在西部的十余个省进行了一场以备战为中心的大规模工业建设。以国防科技工业、机械与能源工业等为重点,国家前后投入2000多亿元和上千万人力,构筑起了规模庞大、门类齐全的内地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现代工业交通体系,极大地增强了新中国的工业实力,完善了工业体系;为改革开放后现代化建设的突飞猛进奠定了坚实而雄厚的物质基础,谱写出新中国史册上伟大而光辉的一页。
——摘编自朱佳木《进一步认识三线建设史研究的意义与任务》
材料二:199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关于西部大开发战略任务的部署,即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植树种草,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林,调整产业结构,优先发展科技教育。西部大开发实行国家可调控的市场经济体制。西部大开发实行对内对外开放的体制,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对于促进各地经济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对于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巩固国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赵立《“三线建设”战略与“西部大开发战略”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线建设的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三线建设相比,西部大开发的不同,并分析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意义。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随着农村改革向全省推进,安徽农村经济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在思考,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到底是什么样的?其道路如何走?既然改革能在农村调动人们的积极性,解放生产力,那么城市为什么不能进行改革?一个时期,包字进城,一包就灵,在城市中普遍推广。自从农民有了多余农产品,自主交换也随之而来。1979年国家首先松动了农产品的价格管制,大幅度地提高了18种重要农产品的收购价格,提高幅度达22.1%。1983年国家规定农民完成粮食收购任务后可多渠道经营,价格由双方议定,也即市场价格。自此展开了粮食价格的双轨制。我国劳动力开始向非产业转移,谋求创业、一大批乡镇企业应运而生;接着是成亿计的劳动力外出进城打工,这些都成为必然趋势,经济增长中的人口红利由此而出现,前后达30年之久,至今还没有结束。
——摘编自孙自铎《农村改革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贡献》
材料二:邓小平1992年春天的南方谈话是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改变了许多根深蒂固的观念。社会主义成为一种“弹性的解释体系”,是与多元化的所有制结构、承认收入差异性以及更重视价格配置资源作用的市场经济体制相联系。这些观念对于确立市场经济的体制改革目标和1999年宪法的修改都具有先导意义。40年来,中国采取的是一种渐进式的以制度的局部创新和地域的局部开放为突破口的改革模式,在旧有的传统体制尚未彻底消失的前提下进行新体制的尝试。中国的经济改革具有渐进性变迁和激进性变迁相融合的特征。中国的总体经济改革总体上无疑是渐进式的,具有试错的“摸着石头过河”的特征。
——摘编自王曙光《中国经济体制变迁的历史脉络与内在逻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农村改革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所作出的贡献。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及完善过程遵循的内在逻辑。
(3)如果进行课题研究,研究新时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还可以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至少列出两种。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古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材料举例说明。
(2)阅读材料二,归纳《中国孤儿》与《窃国贼》两个剧本的相似之处,并从两个剧本中任选其一,分析其背景和影响。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曼彻斯特是海洋时代的产物,它本身并非海滨所在,丰富的煤炭资源让它获得了显要地位。1789年首台蒸汽机在曼彻斯特城内安装,于是商业中心曼彻斯特表现出强烈的集聚效应,纺织厂、骨粉厂、煤气厂、印刷厂、制革厂等相伴而至。作为支柱产业的棉纺织业,所用大量原棉来自遥远的美洲、亚洲和非洲,其棉织品既供内销,更重外贸。曼彻斯特为周围的工业城镇提供了优良的商业服务,成为兰开夏工业区的磁场。曼彻斯特市中心是商业、仓库和办公设施所在地。四周紧挨着河谷的连片的厂房和工人“背靠背式”“大杂院”式的住宅,被淹没在烟雾之中。中产阶级的商人和厂主则纷纷外迁郊区。
——摘编自《城市空间发展模式与经济发展——以近代上海与曼彻斯特为例》
材料二:租界成为近代上海城市的发端,其设立之初因“风俗习惯等种种不同”,致使“华洋分居”成为既定的制度。1853年小刀会攻陷上海县城,大批华人涌入租界,形成“华洋杂居”格局。面对租界的一再扩张,上海民族资本家在20世纪的头十年中积极兴修马路,开办工厂,形成闸北工业区;民国成立后,于1912年拆除了老县城的城墙,使南市、租界、闸北连成一片,以外滩和南京路为贸易中心,外围则是工厂区和工人住宅区,中间还有富人的花园洋房。上海作为国际性都市,还把西方的城市文明传入中华大地。
——摘编自艾萍《近代上海城市化特征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推动近代英国曼彻斯特城兴起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上海在城市空间布局上与曼彻斯特的不同。
(3)根据上述材料,简析近代工业城市兴起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社会发展的全过程,首先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深度和广度所造就的竞赛的蓬勃发展给予群众创造性的增长以前所未见的推动。在1937—1940年间,苏联军工产品的增长速度是工业产品平均增长速度的3倍。正是工业化进程使苏联遏制住了法西斯的侵略,对苏联的命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据列利丘克(苏)《苏联的工业化:历史、经验、问题》等
材料二: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国际比较表
轻纺工业发展阶段(工业化初期) 重化工业发展阶段(工业化中期) 技术密集工业发展阶段(工业化后期)
美国 71年(1790—1860) 66年(1860—1925) 31年(1925—1955)
日本 40年(1880—1919) 36年(1920—1955) 24年(1956—1979)
中国 18年(1978—1995) 16年(1995—2010) 11年(2010—2020)
——摘编自徐建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未来展望》
材料三:二战后出现了若干引人注目的新趋势:一是西方工业资本主义国家保持了近三十年的经济持续增长;二是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第三世界的崛起,一系列国家变成或正在变成“新兴工业化国家”,西方工业国的发展模式被打破;三是新科技革命引起新的世界性工业革命;四是两个对立的社会体系的形成和竞赛,使国家的发展格局变得异常复杂化。
——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苏工业化发展的相同之处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世界工业化发展的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式工业化的意义。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1)主要因素:中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及不断加强;古代思想特别是儒家思想的发展。(任答三点即可)
(2)内涵:增进思想认识上的统一;实现辽阔疆域的统一;巩固多民族国家的团结统一;加强治理上的统一。(任答两点即可)主要举措:收复台湾;平定大、小和卓兄弟的叛乱;设伊犁将军、驻藏大臣及台湾府等。(任答两点即可)
(3)认识:“大一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巩固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大一统”的社会环境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主要因素:据材料“一个包含汉族和其他众多少数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的形成”可知,中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据材料“其最基本的条件在于以郡县制为机制的‘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结构”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及不断加强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据材料“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过程体现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历史进步性,也体现了思想文化对大一统社会的作用力”可知,古代思想特别是儒家思想的发展。
(2)本题是特点类、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中国)。内涵:据材料“全国大致统一后,清朝统治者更加重视对边疆地区和民族地区的治理,施以教化,树之风声”可知,增进思想认识上的统一;据材料“清前期……辽阔疆域”可知,实现辽阔疆域的统一;据材料“令外藩蒙古以及新归附的各地区民众晓谕遵行”及所学知识可知,巩固多民族国家的团结统一和加强治理上的统一。主要举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为了维护大一统的措施有收复台湾;平定大、小和卓兄弟的叛乱;设伊犁将军、驻藏大臣及台湾府等。
(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认识:综合两则材料内容及所学知识可知,从秦汉到近代,大一统的思想形成和发展,推动了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体现了“大一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巩固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大一统”的社会环境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答案:(1)建议:全其部落、保其风俗。
措施:允许部分突厥人内迁;在东突厥原居处实行羁縻政策(羁縻府州制度)。
(2)策略:战而后和。
实践效果:营造了稳固的周边环境;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团结;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3)说明:政治决策慎重;吸取前朝教训,谨慎用兵;以德治国,灵活处理民族关系。
解析:(1)建议:据材料一“全其部落、风俗”得出全其部落、保其风俗。措施:结合所学分析得出允许突厥人内迁,实行羁縻府州制度。
(2)策略:据材料二中“尽管唐王朝曾发动对东西突厥的战争,……然在战争之后,唐朝廷也……,对少数民族实行较宽厚的羁縻政策”得出战而后和。实践:结合所学,从贞观之治、民族团结、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等几个角度回答即可。
(3)治国之道:据材料一“唐太宗反复权衡后,采纳了温彦博的主张”得出决策慎重,据材料二“吸取了隋弃德穷兵,以取颠覆的教训”得出吸取前朝教训,据材料二“唐朝廷也一反贵中华,贱夷狄的传统方针,而抚九族以仁”得出和好民族。
3.答案:(1)背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商品经济发展和土地兼并冲击了传统治理模式;教育及科举制的发展;理学思想产生并传播;原有单一的乡里制存在弊端。(任答四点即可)
特点:治理主体多样化;治理方式多元化;官治与自治相结合;道德教化为主导;统合基层诸事务。(任答三点即可)
(2)不同之处:宋代是人治、专制;美国是民主、法治;宋代是半自治,美国是分层治理,以乡镇为基层单位,高度自治;二者时代不同,前者属古代,后者属近代,(任答三点即可)
共同价值:有利于基层社会秩序的稳定;促进了基层社会治理的多元化;有利于调动民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热情。
解析:(1)背景;根据材料“宋代乡村启蒙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化不仅受到理学家重视”“乡村社会出现的阶层多元化、利益多元化、价值多元化趋势”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商品经济发展和土地兼并冲击传统治理模式、教育及科举制的发展、理学思想产生并传播及原有单一的乡里制存在弊端等角度进行分析。特点:从材料中治理的主体来看,治理主体多样化;从材料中治理的方式来看,治理方式多元化;从材料中官方及地方的管理来看,官治与自治相结合;从材料中治理的内容来看,道德教化为主导和统合基层诸事务。
(2)不同之处:根据材料“乡村精英架构在专制国家和普通民众之间,扮演着上下沟通的连接枢纽作用和社会控制作用的社会角色”可知,宋代是人治、专制;根据材料“每一个公民都有权以平等的身份参加乡镇会议以决定与自己利益相关政策的讨论和决策”可知,美国是民主、法治;宋代是半自治,美国是分层治理,以乡镇为基层单位,高度自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者时代不同,前者属古代,后者属近代。共同价值: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有利于基层社会秩序的稳定、促进基层社会治理的多元化及有利于调动民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热情等角度进行分析。
4.答案:(1)主张:严复主张对于机器创制、著书,要实行专利保护制度;(意思相近即可)张之洞主张不对外国人的专利实行保护。
(2)评析:洋务运动以来,中国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促进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发展。严复主张实行专利保护,认为其可以鼓励技术发明,严复的看法有一定道理,从长远来看,专利保护有利于增强国家发展潜力。基于保护国家利权、发展民族工业及推行“新政”的需要,张之洞提出不对外国人的专利进行保护,其看法也有一定道理。两人关于专利保护的主张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救亡图存、推动近代化的探索,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专利制度的推行难以有效。
解析:(1)本题为特点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近代(中国)。主张:根据材料“此如创机著书诸事,各国例许专利,非不知专利之致不平也,然不专利则无以奖劝激励”可知,严复主张对于机器创制、著书,要实行专利保护制度;根据材料“若准保护美国专利牌照,是自塞其智慧”可知,张之洞主张不对外国人的专利实行保护。
(2)本题为影响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近代(中国)。评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背景看,洋务运动以来,中国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促进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发展。从保护专利的进步性看,严复主张实行专利保护,认为其可以鼓励技术发明,严复的看法有一定道理,从长远来看,专利保护有利于增强国家发展潜力。基于保护国家利权、发展民族工业及推行“新政”的需要。从张之洞对于列强依托专利制度对中国可能造成的影响分析,可以看出,张之洞提出不对外国人的专利进行保护,其看法也有一定道理。综合分析,两人关于专利保护的主张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救亡图存、推动近代化的探索,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专利制度的推行难以有效。
5.答案:(1)特点:两税法实施以前,以自耕小农、人丁为主要征收对象,以征收实物为主;两税法实施以后,逐渐以土地为主要征收依据,以征收货币为主。原因:土地兼并趋势难以遏制,小农破产,租佃关系成为普遍现象;生产区域性特征日益显著,商品经济不断发展;政府适时调整税收政策,保证财政收入。
(2)解答:第一阶段:小农经济是主导,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国家财政收入中田赋为主,商业收入占比较少。第二阶段: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以及外国资本主义冲击下,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同时期中国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农业税收下降,工商业税收比重上升,并超过农业税。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控制自耕小农,据以征收赋税、调发力役,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或据田亩,或按人口,或据户头,收取粮食、丝绢等实物”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两税法实施以前,以自耕小农、人丁为主要征收对象,以征收实物为主;根据材料“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以资产为宗’的两税法……但无不以个体农户为基础”“两税法实施后的一千多年中,按资产收税,收取货币,成为赋税变化的主流”等信息可得出两税法实施以后,逐渐以土地为主要征收依据,以征收货币为主。原因:根据材料“尽可能抑制豪强兼并土地,防止自耕小农破产,均是历代一以贯之的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历朝历代土地兼并趋势难以遏制,自耕农衰退、小农破产,租佃关系成为普遍现象;根据材料“按资产收税,收取货币,成为赋税变化的主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要收取货币的税收适应了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说明当时生产区域性特征日益显著,商品经济不断发展;根据材料“对土地实际占有状况的清查与登记成为政府经济管理的重要活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历朝历代进行税收政策的调整,其直接目的是保证财政收入。
(2)第一阶段:根据材料数据可知,第一阶段期间,即在1776年至1842年期间,田赋所占比例是由73%,增长至76%,而工商税总额比例由27%下降至24%,说明这时期田赋比重较大,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前,小农经济是主导,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因此这时期国家财政收入中田赋为主,商业收入占比较少。第二阶段:根据材料数据可知,第二阶段期间,即在1885年至1890年期间,这时期田赋税收比重由48%降至44%,而工商税总额比重由52%上升至56%,说明这时期农业税下降,工商业税收上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尤其沿海地区的小农经济受到冲击,同时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及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下,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我国国内工商业发展,因而工商业税逐渐上升。
6.答案:(1)特征:服务于国家安全战略需求;以计划经济体制为背景;重点发展国防工业等重工业;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规模大、范围广、投入大。
(2)不同: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以市场经济体制为导向;重视产业结构调整;优先发展科技教育;重视生态建设;实行对外开放战略。历史意义:缩小了东西部差距,促进了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拉动了内需,推动了国民经济发展;加强了民族团结,维护了社会稳定;巩固了国防安全;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据材料一“为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和潜在的战争威胁”可得出服务于国家安全战略需求;据材料一“中共中央作出了开展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举全国之力在西部的十余个省进行了一场以备战为中心的大规模工业建设”可得出以计划经济体制为背景;据材料一“以国防科技工业、机械与能源工业等为重点”可得出重点发展国防工业等重工业;据材料一“国家前后投入2000多亿元和上千万人力,构筑起了规模庞大、门类齐全的内地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现代工业交通体系,极大地增强了新中国的工业实力,完善了工业体系”可得出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规模大、范围广、投入大。
(2)本题是对比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99年的中国。不同:据材料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对于促进各地经济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可得出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据材料二“西部大开发实行国家可调控的市场经济体制”可得出以市场经济体制为导向;据材料二“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植树种草,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林,调整产业结构,优先发展科技教育”可得出重视产业结构调整,优先发展科技教育,重视生态建设;据材料二“西部大开发实行对内对外开放的体制”可得出实行对外开放战略。意义: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可知,缩小了东西部差距,促进了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据材料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可得出拉动了内需,推动了国民经济发展;据材料二“对于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巩固国防”可得出加强了民族团结,维护了社会稳定;据材料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对于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巩固国防”可得出巩固了国防安全,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
7.答案:(1)贡献: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推行动摇了原有的经济体制;价格和流通领域改革为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劳动力等要素的解放为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提供了可能。
(2)内在逻辑:政策推动—实践验证—制度(法律)巩固—理论创新。
(3)史料种类:口述史料;书籍档案资料;影像资料。
解析:(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当代中国。
贡献:根据材料“既然改革能在农村调动人们的积极性,解放生产力,那么城市为什么不能进行改革?一个时期,包字进城,一包就灵,在城市中普遍推广”可知,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推行动摇了原有的经济体制;根据材料“1979年国家首先松动了农产品的价格管制,大幅度地提高了18种重要农产品的收购价格,提高幅度达22.1%。1983年国家规定农民完成粮食收购任务后可多渠道经营,价格由双方议定,也即市场价格”可知,价格和流通领域改革为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根据材料“我国劳动力开始向非产业转移,谋求创业、一大批乡镇企业应运而生;接着是成亿计的劳动力外出进城打工,这些都成为必然趋势,经济增长中的人口红利由此而出现”可知,劳动力等要素的解放为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提供了可能。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当代中国。
内在逻辑:根据材料“邓小平1992年春天的南方谈话是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改变了许多根深蒂固的观念。……与多元化的所有制结构、承认收入差异性以及更重视价格配置资源作用的市场经济体制相联系。……对于确立市场经济的体制改革目标和1999年宪法的修改都具有先导意义。……中国的经济改革具有渐进性变迁和激进性变迁相融合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及完善过程遵循的内在逻辑为政策推动—实践验证—制度(法律)巩固—理论创新。
(3)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当代中国。
史料种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研究新时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还可以补充口述史料、书籍档案资料、影像资料等
8.答案:(1)特点:领域广泛、内容丰富。内容涉及数学、天文、哲学、科技等诸多领域;历史悠久、持续时间长。8世纪印度数字传入阿拉伯,12世纪传入欧洲,经历数百年;阿拉伯人的中介地位。如印度文字,中国造纸术、印刷术等均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过程多元互动。东西方多地区及国家如印度、希腊、中国、阿拉伯之间的文化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如10世纪阿拉伯人总结希腊、印度等地的医学知识,编纂《医学集成》在西方医学研究中使用等。
(2)相似之处:都吸收外国文艺成果,又结合本国国情,都进行剧本改编的艺术创作,均抨击当时本国的专制统治,都在当时社会民众中引起了一定反响。
选择《中国孤儿》的分析:背景:西欧处于封建专制王权和教会思想束缚下;科学革命使人们逐渐形成理性思维,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及启蒙运动推动人们思想解放;影响:有利于借鉴与吸收中国文化,推动了民主自由平等观念的传播,推动了法国戏剧发展。
选择《窃国贼》的分析:背景: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实行专制统治,试图恢复帝制;新文化运动推动人们思想解放;西方文化不断传入中国。影响:抨击袁世凯政权的反动统治,传播了民主观念,推动了中国戏剧发展。
解析:(1)据材料一可以从东西方交流的领域与内容、持续时间、中介人及过程中涉及到的国家和地区等角度思考作答。具体来说,从领域与内容看,由表格的第一个纵栏“领域”可得,领域广泛、内容丰富,举例说明就是从具体内容看,涉及数学、天文、哲学、科技等诸多领域。从持续时间和历史发展看,历史悠久、持续时间长:举例如数学方面的数字,8世纪印度数字传入阿拉伯,12世纪由阿拉伯传入欧洲,经历数百年。从中介人看,阿拉伯人具有中介地位,举例如印度数字和中国造纸术、印刷术等均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从过程和涉及的国家和地区看,过程多元互动:从互动角度举例如东西方多地区及国家如印度、希腊、中国、阿拉伯之间的文化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从多元角度举例如10世纪阿拉伯人总结希腊、印度等地的医学知识,编纂《医学集成》在西方医学研究中使用等。
(2)第一小问相似之处,由材料二“伏尔泰根据中国历史故事,编写《中国孤儿》剧本”“有什么贵和贱”“天生来大家平等”和“中国人郑正秋翻译莎士比亚戏剧《麦克白》,命名为《窃国贼》,在中国演出,形式是当时奉行的文明戏形式,即幕表制”可得,都吸收外国文艺成果,又结合本国国情,都进行剧本改编的艺术创作;由材料二“士可杀而不可辱”“请用理性、公正和习俗教化百官”“大骂皇帝,冷嘲热讽袁世凯,借题发挥,影射时事”等信息可得,均抨击当时本国的专制统治;由材料二“《窃国贼》每场演出观众必大受感触”“1755年《中国孤儿》在巴黎上演,获得巨大成功”等信息可得,都在当时社会民众中引起了一定反响。第二小问剧本分析,首先这一小题是个开放性试题,开放性表现在可以选择任何一个剧本来分析其背景和影响。如果选择《中国孤儿》的分析,其背景可以考虑伏尔泰所处的法国启蒙运动时代,从政治和思想等角度思考,即西欧处于封建专制王权和教会思想束缚下;科学革命使人们逐渐形成理性思维,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及启蒙运动推动人们思想解放。影响需要从中法文化交流、对法国启蒙运动及戏剧的发展角度来分析,具体来说,从中法文化交流看,有利于借鉴与吸收中国文化;从对法国启蒙运动角度看,推动了民主、自由、平等观念的传播;从对法国戏剧发展角度看,推动了法国戏剧发展。如果选择《窃国贼》的分析,背景应该从中国社会性质、民族危机、封建统治和思想解放等角度思考作答。具体来说,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方面,20世纪初,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封建统治角度,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实行专制统治,试图恢复帝制;思想解放角度,新文化运动推动人们思想解放,西方文化不断传入中国。影响可以从对袁世凯统治、思想解放和中国戏剧角度分析作答。具体来说,从对袁世凯统治看,抨击袁世凯政权的反动统治;从思想解放角度看,传播了民主观念;从对戏剧发展看,推动了中国戏剧发展。
9.答案:(1)丰富的煤炭资源;蒸汽机的使用;曼彻斯特作为商业中心所发挥的集聚效应;棉纺织业发达,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周边工业城镇聚集;殖民扩张提供大量原料和市场。
(2)从华洋分居到华洋杂居;居民区、租界和工业区连成一片;等级分化明显。
(3)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转型;造成环境污染和贫富差距。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国。根据材料“曼彻斯特是海洋时代的产物,它本身并非海滨所在,丰富的煤炭资源让它获得了显要地位”可知,丰富的煤炭资源;根据材料“1789年首台蒸汽机在曼彻斯特城内安装”可知,蒸汽机的使用;根据材料“于是商业中心曼彻斯特表现出强烈的集聚效应,纺织厂、骨粉厂、煤气厂、印刷厂、制革厂等相伴而至”可知,曼彻斯特作为商业中心所发挥的集聚效应;根据材料“作为支柱产业的棉纺织业,所用大量原棉来自遥远的美洲、亚洲和非洲,其棉织品既供内销,更重外贸。曼彻斯特为周围的工业城镇提供了优良的商业服务,成为兰开夏工业区的磁场”可知,棉纺织业发达,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周边工业城镇聚集;殖民扩张提供大量原料和市场。
(2)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上海和英国。根据材料“租界成为近代上海城市的发端,其设立之初因‘风俗习惯等种种不同’,致使‘华洋分居’成为既定的制度。1853年小刀会攻陷上海县城,大批华人涌入租界,形成‘华洋杂居’格局”可知,从华洋分居到华洋杂居;根据材料“面对租界的一再扩张,上海民族资本家在20世纪的头十年中积极兴修马路,开办工厂,形成闸北工业区;民国成立后,于1912年拆除了老县城的城墙,使南市、租界、闸北连成一片,以外滩和南京路为贸易中心,外围则是工厂区和工人住宅区,中间还有富人的花园洋房”可知,居民区、租界和工业区连成一片;等级分化明显。
(3)本题是背景类(或特点类、对比类、影响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上述材料,可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转型;造成环境污染和贫富差距等方面分析。
10.答案:(1)相同之处:政府作用突出;阶段性特征明显。原因:工业基础薄弱;中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高涨;政府的重视;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国际环境影响。
(2)特点:东西方工业化水平均有大幅度提升;工业化模式呈现多样性;科技革命引领工业化发展;世界政治格局变动影响着工业化进程。
(3)意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为其他国家工业化发展提供借鉴。
解析:(1)相同之处:根据材料“在1937—1940年间,苏联军工产品的增长速度是工业产品平均增长速度的3倍。正是工业化进程使苏联遏制住了法西斯的侵略,对苏联的命运起到了决”、“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国际比较表”及所学知识可得,中苏工业化发展的相同之处是政府作用突出,同时阶段性特征明显,进行工业计划。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得,中苏工业基础相对较为薄弱,重点发展重工业;中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高涨;政府的重视;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国际环境影响。
(2)特点:根据材料“西方工业资本主义国家保持了近三十年的经济持续增长”可得,东西方工业化水平均有大幅度提升;根据材料“新兴工业化国家”可得,工业化模式呈现多样性;根据材料“三是新科技革命引起新的世界性工业革命”可得,科技革命引领工业化发展;根据材料“四是两个对立的社会体系的形成和竞赛,使国家的发展格局变得异常复杂化”可得,世界政治格局变动影响着工业化进程。
(3)本小题相对较为灵活,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中国式工业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为其他国家工业化发展提供借鉴。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1)内容、特点、比较类——2024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攻克典型题型之非选择题(含答案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