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福建省部分学校2023-2024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高三12月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外历史纲要》(下)前五单元。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战国时期,荀子提出:“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这凸显了当时( )
A. 争鸣的焦点是天人关系 B. 人改造自然能力的提升
C. 天道观持续衰落趋势 D. 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可知,荀子的意思是推崇天而思考天,不如畜养事物而控制事物。顺从天而歌颂天,不如控制天命而使用天。所以放弃人的努力而想天,就失去对万物的感情,可见其主张不再是单纯的顺从天,而是要发挥一定的人的主观能动性,说明当时人改造自然能力有所提升,B项正确;材料并未说明荀子与人争鸣,不能得出天人关系是争鸣的焦点,排除A项;材料的看法是天道观的进步,并不是衰落,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环境保护意识,排除D项。故选B项。
2. 阅读下表,秦在巴蜀( )
史籍 记载
《后汉书》 及秦惠王并巴中,以巴氏为蛮夷君长
《华阳国志》 秦惠文王遣张仪、司马错救苴、巴,遂伐蜀,灭之。仪贪巴、苴之富,因取巴,执王以归,置巴、蜀及汉中郡,分其地为三十一县
A. 实行集权与怀柔策略 B. 推行军政合一的体制
C. 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 D. 曾试行郡国并行制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及秦惠王并巴中,以巴氏为蛮夷君长”可知秦在巴中地区因俗而治,根据“置巴、蜀及汉中郡,分其地为三十一县”可知秦在该地实行郡县制,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由此可见秦在巴蜀等地实行集权与怀柔策略,A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军事管理,所以无法看出推行军政合一的体制,排除B项;分而治之是指利用手段使国家、民族或宗教等产生分裂,然后对其进行控制和统治,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郡国并行制度在西汉初期实行,排除D项。故选A项。
3.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逐渐形成了一个抄书的高潮,还涌现了一批靠抄写养家甚至为官的抄书人,如阚泽、陶弘景、王僧孺、刘芳等。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 官府对文化的控制 B. 书法艺术的繁荣
C. 造纸术的不断推广 D. 儒学教育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纸张的普及带来的是文人著述的热情,使得各类图书、书画等更趋繁盛,由此还形成了一个抄写的高潮,通过人工抄写复制文本,各类典籍得到广泛传播,C项正确;材料没有描述官府对文化的控制,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抄书,而非书法,排除B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受到挑战,出现三教并行的态势,排除D项。故选C项。
4. 史载,南宋福建汀州人口剧增,北宋构筑的旧城无法承载,市街向城外转移,城内仅有三个坊,而城外却有三十三个坊、街,城外街还包括位于城门外五里的杉岭市。史籍中有关南宋城市领域扩大的例子还有很多。此类史料表明,南宋时( )
A. 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B. 政府经济职能加强
C. 自然经济加快瓦解 D. 社会经济活力增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南宋时期。根据材料可知,南宋时,随着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增长,城市领域显著扩大,为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释放了社会经济活力,D项正确;材料没有南北经济对比,无法体现经济重心的变化,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随着城市经济规模的扩大,政府对经济的管控松弛,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逐步瓦解,排除C项。故选D项。
5. 明代内阁虽有“票拟”权,但面见皇帝的机会不多,故难以理解皇帝的旨意,票拟也往往不合圣意,于是便出现皇帝强制大学士再拟、三拟,甚至“留中不报”“径发中旨”的现象。这一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A. 决策权力的转移 B. 君权的空前强化
C. 内阁地位的下降 D. 内阁的非正式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明代内阁虽有“票拟”权,但内阁是皇帝的内侍机构,内阁大学士的升降、职权的大小都由皇帝决定,因此内阁大学士往往不敢擅自更改皇帝的旨意,导致皇帝强制大学士再拟、三拟,甚至“留中不报”“径发中旨”等现象的出现,这说明内阁的非正式性,D项正确;内阁始终没有决策权,排除A项;君权的空前强化是材料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并非直接原因,排除B项;内阁地位的下降并非材料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6. 如表所示为1905年、20世纪20年代初江苏昆山农户结构变化。据表2可知,这一时期的江苏昆山( )
时间 自耕农占比/% 半自耕农占比/% 佃农占比/%
1905年 26 16 58
20世纪20年代初 8 14 78
A. 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B. 农业近代转型加快
C. 农村社会危机加剧 D. 耕地资源严重匮乏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5年、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根据表格信息可知,相比于1905年,20世纪20年代的江苏昆山地区,自耕农占比大幅度下降,佃农占比大幅度提高,这反映出无地农民越来越多,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进而容易造成农村社会危机加剧,C项正确;自然经济从鸦片战争后就开始瓦解,排除A项;农业近代转型是指农业领域的机械化,排除B项;耕地资源严重匮乏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7. 20世纪20年代初,胡适提出“国学”不是经学,而是一门研究“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的学术体系。同时,他主张通过索引式,结账式整理,使古书人人能用、人人能读,在此基础上通过专史式整理,将一切过去文化的历史汇编成中国文化史。由此可知,胡适的主张( )
A. 意在排斥西方文化渗透 B. 体现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反思
C. 推动了文学革命的兴起 D. 使新文化运动的重心发生转向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为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选项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范围为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胡适主张重新看待“国学”,提出了对国学研究的方式方法,进而将一切过去文化的历史汇编成中国文化史,这是一种新的学术观念,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反思,B项正确;胡适主张重新看待“国学”,并不意味着其排斥西方文化,排除A项;文学革命兴起于1917年,排除C项;五四运动使得新文化运动的重心发生了转向,排除D项。故选B项。
8. 20世纪三四十年代,闽南地区流传着一些民谣,如“打铁哥,打铁嫂,透早晚,造大刀。铁哥不怕累,铁嫂牵风柜;大刀好钢水,送到战场宰矮鬼!钢好永不钝,支援义勇军”。此类民谣的创作旨在( )
A. 展现沦陷区人民坚持抗日的决心 B. 促成革命统一战线的全面建立
C. 动员广大群众参与救亡图存斗争 D. 构建通俗文艺的抗日话语体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民谣是在通过向当时的群众宣传打铁铸刀等活动能够为当时的抗日战争提供支援,以此来动员广大群众参与救亡图存斗争,C项正确;民谣只是展现了民众支援义勇军的活动,无法断定沦陷区人民坚持抗日的决心,排除A项;革命统一战线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建立的,排除B项;构建通俗文艺的抗日话语体系是官方宣传部门行为,排除D项。故选C项。
9. 当州万里机电厂是苏联援建的,产品供应国内军工企业。而20世纪60年代开始,其产品却进入罗马尼亚、朝鲜、巴基斯坦、几内亚、坦桑尼亚、塞拉利昂等国家的市场。这种情况的出现,直接受益于( )
A. 中国外交政策的适时调整 B. 社会主义阵营的分化
C. 中国与西方关系的正常化 D. 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六十年代(中国)。据本题材料可知,中国机电厂的产品不仅仅出现在了罗马尼亚和朝鲜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还出现在了几内亚、坦桑尼亚等非洲国家,这正是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中国支持亚非拉国家反对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和侵略干涉的外交政策的体现,A项正确;题干所给材料只是中国向罗马尼亚等国提供产品,并没有涉及到社会主义阵营分化的问题,排除B项;题干所给材料没有涉及到中国与西方外交关系,排除C项;多极化趋势出现的时间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这与题干不相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0. 1981年1月4日,台湾锦绣出版社出版了一套《江山万里》丛书,主要包括《长城万里》《大哉黄河》《天府西南》《烟雨江南》《闽海珠江》等;同年2月,台湾《时报周刊》举办座谈会,与会学者提出。“和平统一中国”“为中国人共同的心声”。这反映了( )
A. 两岸关系从文化界开始解冻 B. 台湾同胞浓厚的民族国家意识
C. 海峡两岸对祖国统一的期盼 D. “一国两制”构想获得广泛认同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1年(中国)。根据台湾出版的《江山万里》丛书中包括《长城万里》《大哉黄河》《天府西南》《烟雨江南》《闽海珠江》等;同年2月,台湾《时报周刊》举办座谈会,与会学者提出。“和平统一中国”“为中国人共同的心声”等材料信息可知,台湾方面非常注重与大陆的家国亲情与血缘关系,重点强调台湾与大陆的历史联系,这反映出台湾同胞浓厚的民族国家意识,B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足以说明两岸关系从文化界开始解冻,排除A项;材料并未说明大陆方面的作为与态度,排除C项;依据材料信息无法断定“一国两制”构想获得广泛认同,排除D项。故选B项。
11. 有学者指出,“正是希罗多德,第一次广泛地讲述了真正的东方故事,并且在把东方的故事和传奇传播到西方、传播给我们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公元前6世纪中期,更多的希腊旅行家对古代东方诸文明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据此可知,当时的希腊文明( )
A. 注重周边交往 B. 源于东方文化
C. 在交流中发展 D. 具有多元特征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希腊时期(世界)。根据“第一次广泛地讲述了真正的东方故事,并且在把东方的故事和传奇传播到西方、传播给我们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知,东方故事对希腊文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说明当时希腊文明在交流中发展,C项正确;东方文明和古希腊不接壤,因此不能体现注重周边交往,排除A项;古希腊文明并不是源于东方文化,排除B项;材料仅体现了促进古希腊文明发展的因素,并不能体现其多元的特征,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12. 如表所示是法兰西国王颁发的两份特许状。从特许状的规定可以看出,当时该两城( )
1128年路易六世授予拉昂城的特许状 规定:“任何人,如果没有法官的干预,都不得以任何不法行为的罪名逮捕任何一个人,不论是自由人还是农奴”。
1155年路易七世授予洛里斯的特许状 规定:“任何人在洛里斯待了一年又一日,没有人可以再来追捕他,我们的总督也无权禁止他,他可以在洛里斯城继续自由地待下去”。
A. 完全摆脱了国王和领主的控制 B. 市民自由与安全获得法律保障
C. 城市自治得益于王权和教权斗争 D. 民族国家的心理认同得到增强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2世纪(法兰西王国)。根据材料“任何人,如果没有法官的干预,都不得以任何不法行为的罪名逮捕任何一个人,不论是自由人还是农奴”“任何人在洛里斯待了一年又一日,没有人可以再来追捕他,我们的总督也无权禁止他,他可以在洛里斯城继续自由地待下去”可知,法兰西国王颁发的两份特许状都就保障市民的人身自由与安全作出了规定,可见市民自由与安全获得法律保障,B项正确;完全摆脱了国王和领主的控制说法绝对,排除A项;根据所学可知,城市自治得益于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民族国家心理认同的标志,排除D项。故选B项。
13. 在印加帝国,皇帝被认为是土地的最高所有者,他通过皇家委员会管理帝国的土地,把土地分配给家庭或社区使用,但土地不可被私人所有,且土地所有者需要向国家缴纳一定比例的农产品作为税收。这种土地管理方式有助于( )
A. 遏止土地兼并现象 B. 保障国家财源稳定
C. 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D. 集权统治长治久安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印加帝国)。根据材料“皇帝……通过皇家委员会管理帝国的土地,把土地分配给家庭或社区使用,但土地不可被私人所有,且土地所有者需要向国家缴纳一定比例的农产品作为税收”可知,土地归国家所有,且土地所有者需要向国家缴纳一定比例的农产品作为税收,可见这种土地管理方式有助于保障国家的财源稳定,B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在印加帝国,土地归国家所有,所以不涉及遏止土地兼并的问题,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商品经济发展的问题,排除C项;集权统治长治久安的说法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14. 16世纪的荷兰诞生了“墨卡托投影”法,这种新的制图法能将球面变换成平面,从而更好地指引长距离的航海。英国政府于1714年颁布了一项“经度法案”,规定能准确测定地球经度的人都能获得相应的奖金,误差范围越小,金额越高。材料( )
A. 体现出英荷激烈争夺海上霸权 B. 反映出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
C. 表明世界市场的雏形已经出现 D. 说明航海活动助推科技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世纪(英国、荷兰)。根据材料“荷兰诞生了‘墨卡托投影’法,这种新的制图法能将球面变换成平面,从而更好地指引长距离的航海。英国政府于1714年颁布了一项‘经度法案’,规定能准确测定地球经度的人都能获得相应的奖金”可知,此时荷兰与英国都出现了有关于航海的新科技,再结合题干中的时间可知,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范围内的大航海活动助推了当时的科技发展,D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英荷激烈争夺海上霸权,排除A项;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世界市场的发展阶段,排除C项。故选D项。
15. 16世纪以来,大量的城市商人资本流入乡村,工业生产与经营的信息传播到乡村。在此影响下英国乡村的非农人口不断增加,到17世纪全国有一半以上的农村人口农闲时从事工业生产,很多工业村庄发展为小城镇,有的甚至成为工业中心。这主要反映了( )
A. 乡村人口非农化开启了城市化 B. 工业革命兴起得益于圈地运动
C. 城乡互动助推英国工业化发展 D. 商业资本扩张改变了农村面貌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到17世纪(英国)。根据材料“乡村的非农人口不断增加,到17世纪全国有一半以上的农村人口农闲时从事工业生产,很多工业村庄发展为小城镇,有的甚至成为工业中心”可知,英国农村的非农人口增加,工业村庄成为工业中心,推动了工业的发展,C项正确;开启了城市化的并不是乡村人口,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圈地运动,无法得知圈地运动与工业革命关系,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工业化,而不是商业资本对农村面貌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16. 巴黎公社成立后,法官的虚假的独立被取消,“法官和审判官,也如其他一切公务人员一样,今后均由选举产生,对选民负责,并且可以罢免”。由此可见,巴黎公社的司法制度建设( )
A 摒弃了权力制约机制 B. 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C. 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D.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71年(法国)。根据材料可知,巴黎公社的法官由人民选举产生并可以随时罢免,代表人民的意志,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B项正确;材料只提到巴黎公社的法官任免,无法体现权力制约机制,排除A项;法官主要掌握司法权,无法提高行政效率,排除C项;巴黎公社并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排除D项。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外交思想 主要内容
19世纪40-50年代 剿夷抚夷 将英法视为传统的夷狄,先以武力“剿夷”,不敌之后再以议和“抚夷”,以“赏赐”的形式进行的割地赔款则是抚夷的必要手段
19世纪60-70年代 商战抗夷 “与各国通商宜以商战”“分洋商之利”“以商敌国”“寓兵于商”
19世纪80-90年代 以夷制夷 吸收欧洲均势外交思想,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相互制衡,如联德制法、联英制日、联俄制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晚清外交思想的演变。
【答案】评述: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列强的侵略之下,清政府一再战败。再加上洋务运动的兴起,西方外交思想的传入,早期维新思想的出现,晚清的外交思想也发生了变化。19世纪40—50年代,清政府的外交思想仍是传统观念的延续。清政府以天朝上国自居,将英法视为传统的夷狄,并用传统的“剿”“抚”手段对付英法。19世纪60—70年代,清政府开始注重与列强在商业方面的竞争,思想上具有了一定的近代特征。19世纪80-90年代,清政府进一步引入了西方的均势外交思想,并用于实践,在近代化方面更进了一步。晚清外交思想的变化,有利于中国外交的近代化,体现了维护国家利益的愿望。但是这种变化又是被动而缓慢的,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再加上经济落后和政治体制的制约,其作用十分有限。
【解析】
【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晚清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所给的三个时间段及外交思想、主要内容可知,鸦片战争之后,晚清的外交思想开始发生变化。19世纪40—50年代,清政府的外交思想仍用传统的“剿”“抚”手段对付英法。19世纪60—70年代,清政府思想上具有了一定的近代特征。19世纪80-90年代,清政府在近代化方面更进了一步。总之,晚清外交思想的变化,有利于中国外交的近代化,体现了维护国家利益的愿望。但是这种变化又是被动而缓慢的,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再加上经济落后和政治体制的制约,其作用十分有限。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根据布罗代尔的说法,从15世纪到18世纪所发生的思想革命,使“人”一步一步地从“神”的迷信中解放出来。不妨把认识和信仰的关系的变化,分成以下四段:
第一段(中世纪) 认识是完全服从于信仰的,上帝决定一切,认识没有独立于信仰的功能。
第二段(中世纪后期) 渐渐地,认识脱离了信仰。起先是不自觉地脱离,这个过程很长,像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这类科学家都是不自觉地使认识脱离信仰的。
第三段(16世纪) 物理学和神学实际上分开了,马克思说笛卡尔搞物理学时是唯物的,讲神学时又是唯心的。列宁说莱布尼茨是通过神学接近了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的原则。马克思和列宁这样说,都是要说明,笛卡尔和他的继承者比哥白尼等更进一步使认识脱离了信仰。不过,他们也还没有达到自觉的程度。
第四段(17-18世纪) 比较自觉地把认识和信仰分开。就像康德所建议的,在大学里把宗教教育交给神学系,而另立哲学系“作为神学系的反对派”。
——摘编自陈乐民、周弘著《欧洲文明的进程》
根据材料,指出15-18世纪欧洲思想革命进程中的一个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
【答案】示例一
特征:“人”不断得到解放。
说明:欧洲中世纪时期,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中世纪后期,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人文主义者宣扬人、人性,冲击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地位。宗教改革使人文主义进一步得到了传播,使人的认识与信仰开始脱离。到启蒙运动时期,人的认识与信仰自觉脱离,人文主义发展到了理性主义阶段,即反对教会的权威和迷信,提倡“天赋人权”,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建立法治社会。
示例二
特征:思想革命与科学革命相互促进
说明: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和艺术家开始重新研究和翻译古典著作,使得古代科学和哲学思想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促使人们开始对传统的观念和权威进行质疑,为新的科学思想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宗教改革激发了人们对思想自由和个人独立思考的追求,使得人们对传统的神学观点和宗教权威产生了质疑,这为科学思想的自由发展提供了空间。因此,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为近代科学的兴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科学进步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人们对知识和教育的重视,如生顿力学科学地揭示了宇宙的奥秘,沉重打击了封建神学,为启蒙运动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促进了启蒙运动的发生。
【解析】
【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15—18世纪的欧洲。示例一:根据材料“使‘人’一步一步地从‘神’的迷信中解放出来”可得出特征为“人”不断得到解放。说明可结合中世纪后期,文艺复兴运动兴起,宗教改革使人文主义进一步得到了传播,到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发展到了理性主义阶段等史实进行说明。
示例二:可结合材料表格每个阶段的发展状况总结出特征:思想革命与科学革命相互促进。说明可结合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为近代科学的兴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科学进步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启蒙运动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促进了启蒙运动的发生等史实进行说明。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宋淮东转运副使虞俦指出,淮东钱法屡变,致使币制不被民众信任,货币流转不畅。解决之道在于“事体既定,不可复有纷更”,如“四川铁钱、钱引行之二百余年,公私流通,未有议其为不便者,良由事体素定,民听具孚故也”。
以北宋交子的流通为起点,纸币登上了历史舞台。进入南宋后,作为交子继承者的钱引继续行用于四川,朝廷又在不同地域内长期并大量地发行东南会子、湖北会子、淮南交子等多种纸币,使纸币流通基本遍布南宋全境,对国计民生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摘编自王申《理想模型:南宋货币议论中的北宋交子形象》
材料二 北洋政府财政部部长熊希龄在1913年10月向袁世凯提议由财政部派监理官前往各省分驻官银钱行号监视包括纸币发行在内的一切业务,并由财政部拟具《各省官银钱号监理官章程》。北洋政府制定了很多推广中国银行纸币的法令措施,1913年还专门颁布了《中国银行兑换券暂行章程》,规定一切官款出纳及商民交易,完纳各省钱粮赋税,发放官俸军饷等,一律通用中国银行兑换券,如有拒不收受及折扣、贴水等,从严取缔。中国银行纸币很快树立了良好信誉,发行量迅速增加,从1912年的106万元,增至1927年的1.59亿元,成为当时最重要的中资发钞银行。
——摘编自石涛《近代中国纸币发行权演变研究》
材料三 当时主持国家经济工作的陈云于1950年10月1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过去一年财政和经济工作的状况》,指出:“统一现金管理办法,是把所有属于政府的但是分散于各企业、机关、部队的现金,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管理、集中调度,这就不但避免了社会上通货过多的现象,而且大大增加了国家能够使用的现金。”后来,他又在《加强财政、金融和投资的管理》一文中提出:“建立决策制度,实行预算审核,加强投资的计划性,实行进一步的货币管理。”
——摘编自孟建华《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我国主要的货币理论思想》
(1)根据材料一,指出虞俦货币政策的主张,并归纳南宋时期纸币获得信任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洋政府纸币政策的主要内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陈云要求统一现金管理的缘由。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货币政策变迁的认识。
【答案】19. 主张:制定稳定的货币政策,不可随意改变。
表现:钱引行用于四川;多种纸币流通基本遍布南宋全境,对国计民生产生重要影响。
20. 内容:由财政部派遣监理官前往各省监视纸币发行业务;拟定颁布各项章程和法律措施;要求一律通用中国银行兑换券。
21. 缘由:实行统一管理和集中调度,避免出现通货紧缩的情况,增加国家能够使用的现金;建立规范的金融制度,加强投资的计划性,强化货币管理。
22. 认识:货币在国家政治和经济生活中具有积极意义;国家应当合理运用货币政策,促进各方面事业的发展;货币应当保持币值得相对稳定;经济得发展是货币币值稳定的根本原因。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南宋时期(中国)。主张:根据材料“淮东钱法屡变,致使币制不被民众信任,货币流转不畅。解决之道在于‘事体既定,不可复有纷更’”可知制定稳定的货币政策,不可随意改变。
表现:根据材料“作为交子继承者的钱引继续行用于四川”可知,南宋时期纸币获得信任的表现是钱引行用于四川;根据材料“朝廷又在不同地域内长期并大量地发行东南会子、湖北会子、淮南交子等多种纸币,使纸币流通基本遍布南宋全境,对国计民生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可知,多种纸币流通基本遍布南宋全境,对国计民生产生重要影响。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北洋政府时期(中国)。北洋政府纸币政策的主要内容:根据“由财政部派监理官前往各省分驻官银钱行号监视包括纸币发行在内的一切业务,并由财政部拟具《各省官银钱号监理官章程》。北洋政府制定了很多推广中国银行纸币的法令措施,1913年还专门颁布了《中国银行兑换券暂行章程》”得出由财政部派遣监理官前往各省监视纸币发行业务和拟定颁布各项章程和法律措施;根据“规定一切官款出纳及商民交易,完纳各省钱粮赋税,发放官俸军饷等,一律通用中国银行兑换券,如有拒不收受及折扣、贴水等,从严取缔”得出要求一律通用中国银行兑换券。
【小问3详解】
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当代中国。陈云要求统一现金管理的缘由:根据材料“统一现金管理办法,是把所有属于政府的但是分散于各企业、机关、部队的现金,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管理、集中调度,这就不但避免了社会上通货过多的现象,而且大大增加了国家能够使用的现金”得出是实行统一管理和集中调度,避免出现通货紧缩的情况,增加国家能够使用的现金;根据材料“建立决策制度,实行预算审核,加强投资的计划性,实行进一步的货币管理”得出是建立规范的金融制度,加强投资的计划性,强化货币管理。
【小问4详解】
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以来的中国。认识:综合材料中南宋货币政策、北洋政府纸币政策、陈云统一现金管理相关内容并结合货币的影响可知,货币在国家政治和经济生活中具有积极意义;国家应当合理运用货币政策,促进各方面事业的发展;货币应当保持币值得相对稳定;经济得发展是货币币值稳定的根本原因。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通过与其他政治秩序的对照,我们可以勾画一幅更加精细的帝国图景。帝国至少需经历一个崛起和衰落的周期,而且还必须已开启下一个新的周期。因此,帝国存续时间较长这一标准体现在其制度革新力和再生力上,有了这两种能力,帝国的存在便不再取决于先父(们)的超凡领袖魅力。如果一个强国没有幅员辽阔的统治疆域,是不足以被称为帝国的。相比海洋帝国,疆域跨度的标准显然更适用于陆地帝国。对于海洋帝国的权力扩张而言,远比疆土的有形控制更为重要的是,它手中可供支配的资源。与主权国家相比,在帝国权力扩张、成形过程中,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因素相互交织得更紧密。这其中,军事优势这一小因素也能对帝国的崛起与衰落产生大影响。
——摘编自[德]赫尔弗里德·明克勒《帝国统治的逻辑:从古罗马到美国》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围绕“帝国的崛起与衰落”这一主题,自选一个帝国,拟定论题,并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有理有据,条理清晰。)
【答案】示例一
帝国:罗马帝国。
论题:军事扩张使罗马帝国崛起,也为其终结埋下了伏笔。
论述:古代罗马凭借城邦公民组成的强大军队征服了意大利,接着向地中海地区扩张,征服了从西班牙到两河流域的整个地中海周边地区。到2世纪,帝国版图确定下来,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地中海成为其内海,其“手中可供支配的资源”注定了其工商业的发达。但是长期的军事扩张使人民的负担加重,又面临严重的边境压力,内外矛盾使帝国陷入了危机。4世纪末,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5世纪后期,西罗马帝国灭亡。
综上可知,军事扩张成就了帝国大业,但也加重了帝国负担,使帝国走向了衰亡。因此,军事因素能对帝国的崛起与衰落产生重大作用。
示例二
帝国:波斯帝国。
论题:波斯帝国为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论述:公元前6世纪的波斯帝国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它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和税收系统,在地方实行行省制,行省总督和军事长官相互监督和制约,加强了君主专制集权统治。公元前4世纪晚期,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灭亡了波斯帝国,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之后,亚历山大继承波斯的基本制度,实行行省制,将政治、军事等大权集于一身。
综上可知,“制度的革新力和再生力”对维护波斯帝国与亚历山大帝国的统治至关重要,可见行省制这一制度对维系庞大帝国的生命具有重大的作用。
示例三
帝国:拜占庭帝国。
论题:多因素综合影响了拜占庭帝国的兴衰。
论述:拜占庭帝国的优越战略位置,使其工商业发达,都城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查士丁尼在位时,经过对外扩张,领土疆域扩大;为缓和社会矛盾,编订法典,最终形成《罗马民法大全》,法律成为维系帝国的强大武器。这些促成了拜占庭帝国的强盛。但是,连年征服战争消耗了自身资源,加土内部矛盾的激化,帝国陷入了混乱,鼎盛局面不再出现。到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陷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灭亡。
综上可知,军事因素以及“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因素的相互交织”,是成就帝国的关键因素,也是其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
【解析】
【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古代的世界。
示例一:帝国:罗马帝国。根据材料“军事优势这一小因素也能对帝国的崛起与衰落产生大影响”可拟定论题为军事扩张使罗马帝国崛起,也为其终结埋下了伏笔。论述可结合古代罗马凭借城邦公民组成的强大军队向地中海地区扩张。到2世纪,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但是长期的军事扩张使人民的负担加重,又面临严重的边境压力,内外矛盾使帝国陷入了危机。4世纪末,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5世纪后期,西罗马帝国灭亡等史实进行说明。最后进行总结,军事扩张成就了帝国大业,但也加重了帝国负担,使帝国走向了衰亡。因此,军事因素能对帝国的崛起与衰落产生重大作用。
示例二:帝国:波斯帝国。根据材料“帝国至少需经历一个崛起和衰落的周期,而且还必须已开启下一个新的周期”可拟定论题为波斯帝国为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论述可结合公元前6世纪的波斯帝国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它在地方实行行省制,行省总督和军事长官相互监督和制约,加强了君主专制集权统治。公元前4世纪晚期,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灭亡了波斯帝国,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等史实进行说明即可。最后进行总结,“制度的革新力和再生力”对维护波斯帝国与亚历山大帝国的统治至关重要,可见行省制这一制度对维系庞大帝国的生命具有重大的作用。
示例三:帝国:拜占庭帝国。根据材料“在帝国权力扩张、成形过程中,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因素相互交织得更紧密”可拟定论题为多因素综合影响了拜占庭帝国的兴衰。论述可结合拜占庭帝国的优越战略位置使其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查士丁尼在位时,编订形成《罗马民法大全》,及之后的连年征战使帝国陷入了混乱,鼎盛局面不再出现。到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陷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灭亡等史实进行说明即可。最后进行总结,军事因素以及“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因素的相互交织”,是成就帝国的关键因素,也是其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高三12月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外历史纲要》(下)前五单元。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战国时期,荀子提出:“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这凸显了当时( )
A. 争鸣的焦点是天人关系 B. 人改造自然能力的提升
C. 天道观持续衰落的趋势 D. 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
2. 阅读下表,秦在巴蜀( )
史籍 记载
《后汉书》 及秦惠王并巴中,以巴氏为蛮夷君长
《华阳国志》 秦惠文王遣张仪、司马错救苴、巴,遂伐蜀,灭之。仪贪巴、苴之富,因取巴,执王以归,置巴、蜀及汉中郡,分其地为三十一县
A. 实行集权与怀柔策略 B. 推行军政合一的体制
C. 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 D. 曾试行郡国并行制度
3.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逐渐形成了一个抄书的高潮,还涌现了一批靠抄写养家甚至为官的抄书人,如阚泽、陶弘景、王僧孺、刘芳等。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 官府对文化的控制 B. 书法艺术的繁荣
C. 造纸术的不断推广 D. 儒学教育的发展
4. 史载,南宋福建汀州人口剧增,北宋构筑的旧城无法承载,市街向城外转移,城内仅有三个坊,而城外却有三十三个坊、街,城外街还包括位于城门外五里的杉岭市。史籍中有关南宋城市领域扩大的例子还有很多。此类史料表明,南宋时( )
A. 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B. 政府经济职能加强
C 自然经济加快瓦解 D. 社会经济活力增强
5. 明代内阁虽有“票拟”权,但面见皇帝的机会不多,故难以理解皇帝的旨意,票拟也往往不合圣意,于是便出现皇帝强制大学士再拟、三拟,甚至“留中不报”“径发中旨”的现象。这一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A. 决策权力转移 B. 君权的空前强化
C. 内阁地位的下降 D. 内阁的非正式性
6. 如表所示为1905年、20世纪20年代初江苏昆山农户结构变化。据表2可知,这一时期的江苏昆山( )
时间 自耕农占比/% 半自耕农占比/% 佃农占比/%
1905年 26 16 58
20世纪20年代初 8 14 78
A. 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B. 农业近代转型加快
C. 农村社会危机加剧 D. 耕地资源严重匮乏
7. 20世纪20年代初,胡适提出“国学”不是经学,而是一门研究“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的学术体系。同时,他主张通过索引式,结账式整理,使古书人人能用、人人能读,在此基础上通过专史式整理,将一切过去文化的历史汇编成中国文化史。由此可知,胡适的主张( )
A. 意在排斥西方文化渗透 B. 体现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反思
C. 推动了文学革命的兴起 D. 使新文化运动的重心发生转向
8. 20世纪三四十年代,闽南地区流传着一些民谣,如“打铁哥,打铁嫂,透早晚,造大刀。铁哥不怕累,铁嫂牵风柜;大刀好钢水,送到战场宰矮鬼!钢好永不钝,支援义勇军”。此类民谣的创作旨在( )
A. 展现沦陷区人民坚持抗日的决心 B. 促成革命统一战线的全面建立
C. 动员广大群众参与救亡图存斗争 D. 构建通俗文艺的抗日话语体系
9. 当州万里机电厂是苏联援建的,产品供应国内军工企业。而20世纪60年代开始,其产品却进入罗马尼亚、朝鲜、巴基斯坦、几内亚、坦桑尼亚、塞拉利昂等国家的市场。这种情况的出现,直接受益于( )
A. 中国外交政策的适时调整 B. 社会主义阵营的分化
C. 中国与西方关系的正常化 D. 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
10. 1981年1月4日,台湾锦绣出版社出版了一套《江山万里》丛书,主要包括《长城万里》《大哉黄河》《天府西南》《烟雨江南》《闽海珠江》等;同年2月,台湾《时报周刊》举办座谈会,与会学者提出。“和平统一中国”“为中国人共同的心声”。这反映了( )
A. 两岸关系从文化界开始解冻 B. 台湾同胞浓厚民族国家意识
C. 海峡两岸对祖国统一的期盼 D. “一国两制”构想获得广泛认同
11. 有学者指出,“正是希罗多德,第一次广泛地讲述了真正的东方故事,并且在把东方的故事和传奇传播到西方、传播给我们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公元前6世纪中期,更多的希腊旅行家对古代东方诸文明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据此可知,当时的希腊文明( )
A. 注重周边交往 B. 源于东方文化
C. 在交流中发展 D. 具有多元特征
12. 如表所示是法兰西国王颁发的两份特许状。从特许状的规定可以看出,当时该两城( )
1128年路易六世授予拉昂城的特许状 规定:“任何人,如果没有法官的干预,都不得以任何不法行为的罪名逮捕任何一个人,不论是自由人还是农奴”。
1155年路易七世授予洛里斯的特许状 规定:“任何人在洛里斯待了一年又一日,没有人可以再来追捕他,我们的总督也无权禁止他,他可以在洛里斯城继续自由地待下去”。
A. 完全摆脱了国王和领主的控制 B. 市民自由与安全获得法律保障
C. 城市自治得益于王权和教权斗争 D. 民族国家的心理认同得到增强
13. 在印加帝国,皇帝被认为是土地的最高所有者,他通过皇家委员会管理帝国的土地,把土地分配给家庭或社区使用,但土地不可被私人所有,且土地所有者需要向国家缴纳一定比例的农产品作为税收。这种土地管理方式有助于( )
A 遏止土地兼并现象 B. 保障国家财源稳定
C. 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D. 集权统治长治久安
14. 16世纪的荷兰诞生了“墨卡托投影”法,这种新的制图法能将球面变换成平面,从而更好地指引长距离的航海。英国政府于1714年颁布了一项“经度法案”,规定能准确测定地球经度的人都能获得相应的奖金,误差范围越小,金额越高。材料( )
A. 体现出英荷激烈争夺海上霸权 B. 反映出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
C. 表明世界市场的雏形已经出现 D. 说明航海活动助推科技发展
15. 16世纪以来,大量的城市商人资本流入乡村,工业生产与经营的信息传播到乡村。在此影响下英国乡村的非农人口不断增加,到17世纪全国有一半以上的农村人口农闲时从事工业生产,很多工业村庄发展为小城镇,有的甚至成为工业中心。这主要反映了( )
A. 乡村人口非农化开启了城市化 B. 工业革命兴起得益于圈地运动
C. 城乡互动助推英国工业化发展 D. 商业资本扩张改变了农村面貌
16. 巴黎公社成立后,法官的虚假的独立被取消,“法官和审判官,也如其他一切公务人员一样,今后均由选举产生,对选民负责,并且可以罢免”。由此可见,巴黎公社的司法制度建设( )
A. 摒弃了权力制约机制 B. 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C. 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D.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外交思想 主要内容
19世纪40-50年代 剿夷抚夷 将英法视为传统的夷狄,先以武力“剿夷”,不敌之后再以议和“抚夷”,以“赏赐”的形式进行的割地赔款则是抚夷的必要手段
19世纪60-70年代 商战抗夷 “与各国通商宜以商战”“分洋商之利”“以商敌国”“寓兵于商”
19世纪80-90年代 以夷制夷 吸收欧洲均势外交思想,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相互制衡,如联德制法、联英制日、联俄制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晚清外交思想的演变。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根据布罗代尔的说法,从15世纪到18世纪所发生的思想革命,使“人”一步一步地从“神”的迷信中解放出来。不妨把认识和信仰的关系的变化,分成以下四段:
第一段(中世纪) 认识是完全服从于信仰的,上帝决定一切,认识没有独立于信仰的功能。
第二段(中世纪后期) 渐渐地,认识脱离了信仰。起先是不自觉地脱离,这个过程很长,像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这类科学家都是不自觉地使认识脱离信仰的。
第三段(16世纪) 物理学和神学实际上分开了,马克思说笛卡尔搞物理学时是唯物的,讲神学时又是唯心的。列宁说莱布尼茨是通过神学接近了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的原则。马克思和列宁这样说,都是要说明,笛卡尔和他的继承者比哥白尼等更进一步使认识脱离了信仰。不过,他们也还没有达到自觉的程度。
第四段(17-18世纪) 比较自觉地把认识和信仰分开。就像康德所建议的,在大学里把宗教教育交给神学系,而另立哲学系“作为神学系的反对派”。
——摘编自陈乐民、周弘著《欧洲文明的进程》
根据材料,指出15-18世纪欧洲思想革命进程中的一个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宋淮东转运副使虞俦指出,淮东钱法屡变,致使币制不被民众信任,货币流转不畅。解决之道在于“事体既定,不可复有纷更”,如“四川铁钱、钱引行之二百余年,公私流通,未有议其为不便者,良由事体素定,民听具孚故也”。
以北宋交子的流通为起点,纸币登上了历史舞台。进入南宋后,作为交子继承者的钱引继续行用于四川,朝廷又在不同地域内长期并大量地发行东南会子、湖北会子、淮南交子等多种纸币,使纸币流通基本遍布南宋全境,对国计民生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摘编自王申《理想模型:南宋货币议论中的北宋交子形象》
材料二 北洋政府财政部部长熊希龄在1913年10月向袁世凯提议由财政部派监理官前往各省分驻官银钱行号监视包括纸币发行在内的一切业务,并由财政部拟具《各省官银钱号监理官章程》。北洋政府制定了很多推广中国银行纸币的法令措施,1913年还专门颁布了《中国银行兑换券暂行章程》,规定一切官款出纳及商民交易,完纳各省钱粮赋税,发放官俸军饷等,一律通用中国银行兑换券,如有拒不收受及折扣、贴水等,从严取缔。中国银行纸币很快树立了良好信誉,发行量迅速增加,从1912年的106万元,增至1927年的1.59亿元,成为当时最重要的中资发钞银行。
——摘编自石涛《近代中国纸币发行权演变研究》
材料三 当时主持国家经济工作的陈云于1950年10月1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过去一年财政和经济工作的状况》,指出:“统一现金管理办法,是把所有属于政府的但是分散于各企业、机关、部队的现金,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管理、集中调度,这就不但避免了社会上通货过多的现象,而且大大增加了国家能够使用的现金。”后来,他又在《加强财政、金融和投资的管理》一文中提出:“建立决策制度,实行预算审核,加强投资的计划性,实行进一步的货币管理。”
——摘编自孟建华《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我国主要的货币理论思想》
(1)根据材料一,指出虞俦货币政策的主张,并归纳南宋时期纸币获得信任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洋政府纸币政策主要内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陈云要求统一现金管理的缘由。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货币政策变迁的认识。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通过与其他政治秩序的对照,我们可以勾画一幅更加精细的帝国图景。帝国至少需经历一个崛起和衰落的周期,而且还必须已开启下一个新的周期。因此,帝国存续时间较长这一标准体现在其制度革新力和再生力上,有了这两种能力,帝国的存在便不再取决于先父(们)的超凡领袖魅力。如果一个强国没有幅员辽阔的统治疆域,是不足以被称为帝国的。相比海洋帝国,疆域跨度的标准显然更适用于陆地帝国。对于海洋帝国的权力扩张而言,远比疆土的有形控制更为重要的是,它手中可供支配的资源。与主权国家相比,在帝国权力扩张、成形过程中,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因素相互交织得更紧密。这其中,军事优势这一小因素也能对帝国的崛起与衰落产生大影响。
——摘编自[德]赫尔弗里德·明克勒《帝国统治的逻辑:从古罗马到美国》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围绕“帝国的崛起与衰落”这一主题,自选一个帝国,拟定论题,并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有理有据,条理清晰。)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福建省部分学校2023-2024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