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练习(含解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一、单选题
1.梁启超:“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维新派“变官制”的主要目的是( )
A.废除君主制度 B.确立议会制共和制
C.实行君主立宪 D.废除八股取士
2.从《公务员任用条例》到《公务员任用法》,南京国民政府的公务员制度得以建立,这种文官选任制度具备了现代文官制度的根本特征,下列哪一项不是该制度对中国政治人事制度改革的贡献(  )
A.一定程度上使公务员考试和任用有法可依 B.对于社会风气的好转和政治民主化起了一定的作用
C.在一定程度上为重才而用、提高工作效率制造了条件 D.它受其政权性质的制约和影响
3.北洋政府文官普通考试分为行政职和技术职两大类,其中技术职又细分为商业、农业、林学、蚕业、化学、土木工、物理、机械、医学、电工、机织、地质、铁道、数学、染色、采矿、图案、金丁、制丝、邮电等30个专业。这一划分
A.标志着公务员制度的建立 B.表明北洋时期官僚机构膨胀
C.有利于提升施政的科学化 D.说明实践经验是考试的重点
4.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建立于(  )
A.国民政府公布第一部《考试法》之年
B.蒋介石对红军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之年
C.九一八事变爆发之年
D.南京国民政府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之年
5.北洋政府在官员选拔方面主要利用考试和甄别两种方式,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
A.这种制度存在性别歧视 B.所有在文官职位上的人都必须经过考试入职
C.这种文官制度优点不是太多,不值得称道 D.这种制度确保了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6.如图为《奏定学堂章程》的部分内容,其颁布表明当时中国
A.学堂选官制度设立 B.近代教育事业起步
C.完全确立近代学制 D.新旧教育体制并存
7.20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曾告诫全党:“治国就是治吏。礼仪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国家还没有办法治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毛泽东在当时说这句话的目的在于
A.惩治干部贪污腐败,恢复国民经济 B.提高干部素质,推行政治体制改革
C.加强干部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治国水平 D.加强干部廉政建设,巩固新生政权
8.有学者认为“1905年科举废除后,新式学堂激增,引发了由士子童生到学堂学生的集团式转交,庞大的新型学生群体很快从学堂走向社会,投身于社会的各种运动中去,从而引起了旧社会体系的结构性变动。”该学者旨在说明科举的废除
A.引发学生运动的高涨
B.改变旧式价值观念
C.加快了民主革命进程
D.推动传统社会转型
9.1913年,北洋政府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标志着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这说明
A.文官制度比科举制更为进步 B.中国文官制度借鉴了西方文官制度的经验
C.近代中国文官考试思想开始形成 D.北洋政府重视人才的选拔
10.从1929年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到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标志着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并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这主要表明
A.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的形成是对北洋政府文官制度的继承
B.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的形成具有多元性和创新性
C.制度的创新都必须继承传统文化的有利因子
D.南京国民政府比较重视公务员制度建设
11.1949年前,“干部”指在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军队及革命团体中担负一定领导责任的人员,以及在共产党领导的各级政府中担任一定公职的人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干部”含义变化不大,主要指中国共产党组织、国家机关、群众团体的工作人员,以及国营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由此可以看出“干部”这一概念( )
A.过于笼统,缺乏科学分类 B.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产物
C.使干部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 D.是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产物
12.孙中山认为“单凭选举来任命国家公仆,从表面看来似乎公平,其实不然。因为单纯通过选举来录用人才而完全不用考试的办法,就往往会使那些有口才的人在选民中间运动,以占有其地位。而那些无口才但有学问思想的人却被闲置”。这表明
A.要继续沿用八股取士的政策 B.民主选举官员制度应该废除
C.临时政府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D.官员选拔应该与选举考试相结合
13.民国时期文官考试时,“试卷之弥封、弥封号册之固封保管、试题之交出及发给、试卷之点收及封送、弥封之拆去及对号、应试人总成绩之审查、及格人员之榜示公布”,都要在监试委员监视之下进行。这一举措
A.强化了监察权力 B.有利于公平公正
C.提高了官员素质 D.杜绝了腐败行为
14.1912年7月,北洋政府公布了《文官任用法草案》,确定官员任用资格主要有两项,第一是考试,第二是经历,“考试者所以决其将来,经历者所以重其既往,二者皆不可偏废”。这表明北洋政府
A.避免了徇私舞弊 B.民主政治的确立
C.摆脱了封建束缚 D.选拔官员考试和资历并重
15.实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推行公务员制度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公务员就是指国家行政机关的公职人员。这里的“国家行政机关”是指
A.我国的各级党政机关 B.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
C.村(居)委会到中央政府 D.乡镇及以上各级行政部门
16.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不久,即制定了《文官考试委员官职令草案》等文官考试法案。北洋政府时期,颁布了《文官任职令》《文官考试法草案》和《文官惩戒条例》等,初步形成了一套文官制度。据此可知( )
A.立法规范近代政府行政 B.近代公务员制度已经建立
C.民国实现了政治近代化 D.官制改革借鉴了西方经验
17.1919年秋天,郁达夫从日本回国,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报效祖国,参加北洋政府组织的外交官考试和文官考试。意想不到的是,北洋政府只是做做样子,选取名单已经内定,致使学富五车的郁达夫两次都名落孙山。这反映了
A.北洋政府没有文官选拔制度 B.北洋政府文官选拔存有弊端
C.郁达夫志大才疏,无真才实学 D.文官考试无法选拔真正人才
18.下表为《1901—1905年清末新政措施一览表(部分)》。据此可以推知,清末新政
A.对官制进行改革 B.对选官制度的改革
C.注重留学生教育 D.成为洋人的朝廷
二、材料分析题
19. 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刚被赐进士出身的康有为,痛斥科举使国人闭塞愚盲。过去闭关自守,愚弄国之百姓,尚可天下太平;如今海道大开,万国交通,竞逐富强,生死存亡之时,再以科举闭塞民智、窒息人才,亡国灭种,则指日可待。科举积陋已久,变科举、倡新学、开民智、求人才,在当时已有共识。庚子之乱后,清廷变法新政,封疆大吏张之洞等要求变通科举。终于到光绪三十一年,由直隶总督袁世凯主稿,请立废科举。待最后一根稻草压断了骆驼的脊背后,皇上只得诏谕:“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1905年废除科举,科场改做学堂,各地新学堂数以每年一万所左右的速度增加。到辛亥革命前,全国已有六万多所新式学堂,学生数将近两百万。新学堂培养了现代中国知识分子,他们接受启蒙思想,崇尚科学民主,掌握了现代知识与思维方法。新式文人学习各种现代科学知识与技术,接受科学进步、民主自由新思想。这些思想无不冲击着传统儒家的观念与价值。但科举制度废除后,传统文人感到无所适从,废除科举与传统文人的失落,使儒家主体的传统文化失去其制度与个人的保证,最终导致传统文化的危机。
——摘编自周宁《蓦然回首:废除科举百年祭》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废除科举制度的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清末废除科举制度进行评价。
20.(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有“民本”而无“民主”的思想元素。“民主”作为现代文明的一种具有普遍性的原则,是从西方输入的。中国人接受和传播“民主”,最初也是把它说成与“三代法度”相符,与“君主”掺和在一起,视为“君民共主”甚至“为民做主”。
——摘自马克壵主编《世界文明史》(下)
材料二 孙中山在广州,曾系统地演绎了他的理想:中国应有一个民治、民有、民享的国家,而其政府则在三权鼎立的模式外,还有两个独立的权力——继承中国文官传统的监督权(御史纠弹)与人事权(考试与督责)。
——摘自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人对民主的认识及其成因。
(2)材料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较之材料一有何不同?
试卷第1页,总1页
参考答案
1.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维新派“变官制”的目的是实行改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故选C;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没有主张废除君主制和确立议会制共和制,排除AB;废除八股取士只是维新变法的部分内容,不是“变官制”的主要目的,排除D。故选C。
2.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南京国民政府的公务员制度确立,具备了现代文官制度的根本特征,对中国政治人事制度改革具有一定的贡献。受到政权性质的制约和影响属于公务员制度的意义,不是人事改革制度的贡献,D符合题意,故选D;A、B、C三项都是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的意义,不符合题意,排除。
3.C
【解析】
【分析】
【详解】
文官普通考试分类并细分专业,能够适应相应的技术工作需求,有利于提升施政的专业化、科学化程度,故选C项;从1929年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到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的建立,故排除A项;由材料看不出官僚机构膨胀,只能说明官僚机构的专业化,故排除B项;划分专业不等于实践经验,故排除D项。
4.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最终建立,故选B项;A、C、D三项对应的时间分别是1929年、1931年、1929年,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
5.A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北洋政府的《文官考试法草案》规定,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因而体现了性别歧视的特点,A项正确;有不少人在考试制度出台前已经入职文官职位了,故B项错误;尽管北洋政府文官制度有各种不足,但它毕竟是我国人事制度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C项说法不正确;D项说法有夸大的成分,故错误。
6.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奏定学堂章程》的内容可知,当时确立了学堂选官制度,A项正确;近代教育事业起步于洋务运动,B项错误;C项说法过于绝对,错误;材料未体现新旧教育体制并存,D项错误。
7.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治国就是治吏。礼仪廉耻,国之四维”“如果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国家还没有办法治他们”中可以看出,毛泽东认为加强干部廉政建设,巩固新生政权。所以答案选D。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
8.D
【解析】
【分析】
【详解】
材料“庞大的新型学生群体很快从学堂走向社会,投身于社会的各种运动中去,从而引起了旧社会体系的结构性变动”强调的是清末新政期间对科举制的废除有利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变,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学生对社会转型的推动作用,与学生运动高涨无关,A选项排除;仅从科举制的废除是看不出来对旧式价值观念的改变的,B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民主革命,C选项排除。
9.D
【解析】
【分析】
【详解】
自1913年初开始,北洋政府颁布一系列关于文官考试的法令、制度,这说明北洋政府对文官人才选拔的重视,故D项正确;A项说法本身正确,但题干未涉及科举制,故无法比较,排除此项;B项说法本身正确,但由题干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此项;C项说法本身有误,排除。
10.B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依据材料可知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既有对北洋政府时期文官制度的继承,也有对传统政治制度的借鉴,还有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吸收,是在对古今中外多种相关制度吸收借鉴的基础上最终形成的,所以B项正确;A、C项都只是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形成的一个方面,不能全面反映材料,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南京国民政府对公务员制度的态度,排除D项。
11.A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新中国公务员制度改革的背景。依据材料中对“干部”一词的解释可以看出其指代过于笼统,既指管理人员,又指专业技术人员,没有具体指向,故A项正确;“干部”一词是外来词语的引进,虽然在革命时代开始使用,但不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产物,排除B项;仅仅从“干部”一词本身无法看出干部制度的弊端,排除C项;“干部”一词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已经开始使用,不是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产物,排除D项。
12.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通过选举来录用人才而完全不用考试的办法”可知,这不利于选拔人才,因此要与选举考试相结合,D项正确;八股取士在清朝末年已经废除,A项排除;孙中山认为现行的选举制有弊端,但他并未主张废除选举制,B项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13.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监试委员监督文官考试的各个过程,有利于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B项正确;考试监察是监察委员的职责,与强化权力无关,A项错误;材料与官员素质无关,C项错误;D项说法过于绝对,错误。
14.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二者皆不可偏废”可知,北洋政府通过考试和资历确定官员任用资格,D项正确;AC两项不符合史实,错误;仅凭材料所述无法认定其确立了民主政治,B项错误。
15.D
【解析】
【分析】
【详解】
“国家行政机关”是指政府部门,即乡镇(含乡镇)以上各级行政部门,不包括党的机关,也不包括企事业单位和村委会、居委会(基层自治组织),根据以上分析可知,D正确,排除A、B、C。
16.A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材料可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和北洋政府均通过一系列立法来规范近代政府的行政工作,A正确;近代公务员制度的建立是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排除B;民国时期中国始终未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并未实现政治的近代化,排除C;材料体现不出与西方国家的关系,排除D。
17.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只是做做样子,选取名单已经内定”可知,北洋政府所组织的文官考试和外交官考试只是形式上走场,没有真正实现选拔人才的目的,说明北洋政府的文官选拔存在弊端,B项正确;根据材料“北洋政府组织的外交官考试和文官考试”可知,北洋政府有自己的文官选拔制度,A项错误;根据材料“学富五车的郁达夫”可知,郁达夫具有真才实学,C项错误;单凭郁达夫的个例不能说明文官考试无法选拔真正的人才,D项错误。
18.A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外务部取代总理衙门,设商部、学部、巡警部”“设武备学堂”等信息可知,清末新政中新增了诸多政治机构,说明这时期清政府对官制进行了改革,A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政治、军事、教育、经济和社会方面的改革,未体现选官制度的变革,B项错误;材料内容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选派留学生的信息,但注重留学生教育不是材料反映的主要内容,C项错误;《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而不是清末新政,D项错误。
19.(1)原因:甲午战后,民族危机严重;(2分)科举制度落后、闭塞,不能选拨出适应近代化社会需要的人才;(2分)清末新政的推动;(1分)袁世凯等人的努力。(1分)
(2)评价:积极方面:建立了新式学堂,培养了许多适应近代化需要的新式人才,有力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3分)传播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冲击了儒家传统观念,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3分)
消极方面:造成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理失落和不安;导致清末民初中国社会政治的一度不稳;传统文化一度遭到冲击。(3分)
(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清末废除科举制度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于清末废除科举制度,由材料“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刚被赐进士出身的康有为,痛斥科举使国人闭塞愚盲。过去闭关自守,愚弄国之百姓,尚可天下太平;如今海道大开,万国交通,竞逐富强,生死存亡之时,再以科举闭塞民智、窒息人才,亡国灭种,则指日可待。科举积陋已久”、“直隶总督袁世凯主稿,请立废科举”可见废除科举的原因可答为:甲午战后,民族危机严重;科举制度落后、闭塞,不能选拨出适应近代化社会需要的人才。清末新政的推动;袁世凯等人的努力。
(2)本题主要考查清末废除科举制度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科举考试在我国延续了一千多年,存在有其合理性。在作答时既要承认科举制的废除是培养新式人才和学习西方的需要,但同时要指出废除科举制会造成社会震动和传统文化的流失。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清末废除科举制度·清末废除科举制度的原因和评价
20.(1)认识: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与近代西方民主思想混为一谈。 (3分)
成因:①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尚未成熟;②思想或政治(中):传统政治、文化影响仍然巨大;③思想(外):对西方民主的认知有限。 (任答2点,给6分)
(2)不同:①对西方民主有了较全面的认识;②以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来弥补西方民主模式的不足。(6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一中“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有“民本”而无“民主”的思想元素。中国人接受和传播“民主”,最初也是把它说成与“三代法度”相符,与“君主”掺和在一起,视为“君民共主”甚至“为民做主”,可知当时中国人对民主的认识是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与近代西方民主思想混为一谈。关于成因,要从经济、政治和思想等方面分析,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尚未成熟;政治:传统政治、文化影响仍然巨大;思想:对西方民主的认知有限。
(2)根据材料二中“中国应有一个民治、民有、民享的国家,而其政府则在三权鼎立的模式外,还有两个独立的权力——继承中国文官传统的监督权(御史纠弹)与人事权(考试与督责)。 “可知孙中山认为中国应实行三权分立和监督权(御史纠弹)与人事权(考试与督责)独立的制度,也就是孙中山对西方民主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增加两项独立权利目的是以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来弥补西方民主模式的不足。
考点: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答案第1页,总2页
答案第1页,总2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练习(含解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