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复习专练: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1.2017年3月2日,“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世界史”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展。其中有如图这件绘制于20世纪早期的展品。瓷盘中央是一座冒着白烟的红色工厂,周围放射出的光芒驱散了过去专制社会的黑暗。一名男性(工人)从左侧走进,他手里举着的锤子,脚边有一个齿轮。他马上就要踏上一片在石间散落着单词KAPITAL(资本)的地方。这件展品宣传的是
A. 英国革命 B. 明治维新 C. 巴黎公社 D. 十月革命
2.1917年,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7月,他又在《国家与革命》中阐明,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以上论断
A. 明确指出武装起义条件已经成熟 B. 凝聚布尔什维克全党的政治智慧
C. 逐步明确俄国革命的任务和方式 D. 说明仍存在和平取得政权的可能
3.“布尔什维主义和布尔什维克党的产生,标志着与西欧社会民主党根本不同的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出现。”“新型”主要是指其
A.以实现无产阶级专政为目标 B.以暴力革命为斗争手段
C.积极推动国际工人运动发展 D.以列宁为首的坚强领导
4.有学者指出:“1917年革命表明,如果国内存在尖锐的社会问题,不应一味寻求妥协,否则更激进的力量将会采取外科的方法进行治疗。”材料中“外科的方法”是指
A.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成立 B.列宁主义为革命指明方向
C.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推翻资产阶级政权 D.1918年苏维埃俄国退出一战
5.1917年11月8日,中国驻俄国公使刘镜人给国内发电报称“广义派(布尔什维克党)联合兵、工反抗政府……昨已起事,夺国库,占车站……现城内各机关尽归革党掌握,民间尚无骚扰情事。”电报中提到的事件是 A.农奴制改革 B.二月革命 C.十月革命 D.苏联成立
6.历史学家德·阿宁说:“在革命之前的几个月就已经感觉到充满大革命的气氛,随时都有发生动乱的可能,这种感觉却不是从布尔什维克、马克思主义者和革命家那里显露出来的。”这说明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主要原因是
A. 无产阶级革命政党领导 B. 国内种种不可调和的矛盾
C. 沙皇专制统治的极端腐朽 D. 一战激化了国内阶级矛盾
7. 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俄国和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划时代事件。它最伟大的历史意义在于
A. 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B. 沉重打击了西方列强对世界统治
C. 诞生了布尔什维主义 D.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8.俄国革命家托洛茨基指出:“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下列选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它是世界上第一次无产阶级革命 B.它推翻了沙皇统治,建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
C.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D.它的胜利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
9.捷克斯洛伐克社会民主工党向布尔什维克党祝贺:“你们摧毁了俄国资本主义和俄国资产阶级富丽堂皇的大厦。你们首先向全世界发出‘和平属于人民’的呼声,你们首先向全世界无产者伸出手来,倡议签订和约,接着就开始进行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宏伟大业”。上述材料最能体现
A. 俄国革命的社会主义性质 B. 十月革命的世界意义
C. 坚决退出战争的正义性 D. 俄国工人阶级的壮举
10.列宁曾指出:“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上文中“直接下命令”指的是实行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 D.农业集体化
11. 1920年末至1921年初,农民暴动席卷西西伯利亚、坦波夫省和沃罗涅日省、伏尔加河中游地区、顿河流域、库班、乌克兰和中亚等地。到1921年有50多起大规模农民起义发生,几乎没有一个省份不在某种程度上存在所谓的“盗匪”。材料所述现象的原因是
A. 苏维埃政权面临敌对分子的进攻 B. 苏俄国内战争加剧了社会矛盾
C. 不明真相的群众受到反动派蛊惑 D. 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12.1920年冬,苏俄粮食人民委员会建议由国家直接组织农业生产。春天按照生产计划的规定向农民发放种子,让他们播种耕耘,秋天,按政府的指标征收农产品,对违背者进行严厉制裁,同时取消商业,打击农村集市贸易。该建议
A. 强化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催发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C. 推动了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D. 促进了苏俄农业的发展
13.苏俄在实施某一政策时出现如下情况:“自制造火车头至开众浴室、自供应面包至蘑菇,企图全部由国家主持。积习既久,则索性由武装部队进入村庄,挨户搜索,除了农家本身食用之外,多余粮食一律拿走,并且主张停用货币。”根据材料,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状况出现在斯大林时期 B. 该政策的目的是巩固苏维埃政权
C. 该政策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D. 苏联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14. 据统计,1924—1928年间,私人企业在苏俄大工业中所占比例不超过5%,在小工业中达到75%;私人企业在苏俄部分工业产值中所占比重为:缝纫工业为70%,制鞋工业为70%,食品加工业为34%,皮革工业为27%。材料表明苏俄私人企业发展的主要影响是
A. 提高城乡居民消费水平 B. 改变苏俄资产阶级构成
C. 放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 国家资本主义高度发达
15.“约有75%的零售业以及大量的小型手工业经营权重新回到私人手中,农民终于可以自由买卖他们有余的谷物。但是政府依然控制着经济‘制高点’:重工业、批发商业、银行业与运输业”。苏维埃政府这些做法
A.有利于当时经济恢复发展 B.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体现
C.促进了斯大林体制的建立 D.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全面失调
16.1921年春,列宁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为此,列宁进行的调整是
A.实施“五年计划” B.实行新经济政策
C.实行余粮收集制 D.实施农业集体化
17.“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允许私营企业发展,以租让制等形式引入外国资本。”这些内容出自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 D.“社会主义工业化”
18.在苏联某一时间呈现出这样的情况,“约有75%的零售业以及大量的小型手工业经营权重新回到私人手中,农民终于可以自由买卖他们有余的谷物。但是政府依然控制着经济‘制高点’:重工业、批发商业、银行业与运输业。”这一现象出现的政策因素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大跃进运动 C.罗斯福新政 D.新经济政策
19.苏联经济学家普列奥布拉斯基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工业化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在俄国这样一个生产力水平低下,小生产者占优势的国家里,“社会主义原始积累”的资金不能依靠掠夺殖民地,只能把小生产者当作“殖民地”。为此,苏俄(联)政府实行
A.余粮征集制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 D.“新经济体制”
20.1921年,苏俄的私人资本总共为1.5亿卢布,1923年初增至3.5亿卢布;从1922年到1925年,注册的私人工业企业数量从856个增至1786个。这说明当时的苏俄
A.私有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 B.新经济政策成效显著
C.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过度 D.轻工业成为发展的重心
21.列宁指出,共产主义与商业并非“风马牛不相及”,在大机器工业还没有充分发展的条件下,商业是“千百万小农与大工业之间唯一可能的经济联系”。基于这种认识苏俄实行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政策 D.工业化政策
22.有学者认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任务在于解决苏俄(联)经济尽快的工业化任务,建立工业化社会的基础。但它没有能完成这一任务,这就决定了新经济政策的命运。这一观点
A.主张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 B.全盘否定了新经济政策的历史作用
C.脱离当时的国情研究历史问题 D.认为新经济政策被取代具有必然性
23.20世纪20年代初,列宁曾经指出:“我们计划(说我们计划欠周的设想也许较确切)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为了扭转这种错误,苏俄政府决定实行
A.余粮收集制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农业集体化 D.新经济政策
24.1925年12月联共(布)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后,苏联开始大规模的进行工业化建设,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形成了后来被称为“苏联模式”的建设社会主义的体制机制。以下对“苏联模式”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 ②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③政治上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 ④开创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模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5.威廉 麦克尼尔《世界史》称:“列宁的反应就是1921年颁布了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允许农民和小商人自由买卖,只有国民经济的‘主要控制力保持在国家手中,如银行、工厂对外贸易等’。”据此可知,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是
A. 是应对战时的临时措施 B. 放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D. 一定程度上恢复市场机制
26.俄国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至1940年间,一段时间内注册的私人工业企业数量增加了1倍,国有经济成分在大工业中占优势,而小工业中私人资本占大多数。这一局面出现的原因是
A. 十月革命的胜利 B. 新经济政策实施 C. 市场体制的建立 D. 工业化运动的开展
27.1930年,苏联成为世界各国购买美国机器设备的第二大买主。1933年11月,美苏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这种合作
A.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得以延续 B.出于解决经济危机对两国冲击的需要
C.出于应对复杂世界政治经济环境的需要 D.反映了美苏在意识形态问题上消除分歧
28.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对材料理解最为准确的是,斯大林模式下( )
A. 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不利于生产发展 B. 工业化的加速发展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
C. 单一的公有制体制阻碍了生产发展 D. 工业化加速发展的同时,忽视了改善民生
29.1932年,苏联的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达到70%,已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建立了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1937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这说明当时苏联
A.新经济政策仍具较大影响力 B.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
C.经济建设存在着冒进的倾向 D.斯大林模式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30.记录片《大国崛起》中有一段解说词:“即使在最艰苦的1942年,苏联的飞机产量,仍达到2万架以上,比德军几乎超出一倍,苏联巨大的工业能力压倒了纳粹德国,成为制胜的利剑。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刻,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的工人们,驾驶着刚刚造好的坦克,直接出厂,迎战德军。”材料主要表明
A. 斯大林拖拉机厂生产能力很强 B. 纳粹德国侵略遭到斯大林格勒人民反抗
C. 斯大林模式忽视了轻工业发展 D. 工业化建设为取得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
31.1916年,列宁在《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一文中指出,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期内将仍然可能是资产阶级的国家。列宁得出以上结论的基本依据是
A. 马克思主义对阶级斗争的论述 B. 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C. 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不平衡性 D. 社会主义运动自身的发展规律
32.1934年2月,苏联通过二五计划决议,规定对生产资料的工业部门的投资比一五计划增加1.5倍,而对生产消费品的工业部门的投资则增加3.6倍。对农业的投资增加50%,产值要求增加1倍。这表明苏联
A.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 B. 力图调整国民经济结构
C. 注重提高国民的收入水平 D. 积极推动工业化的实现
33.“农民们宁愿在自己私人的土地上辛勤劳作,而不是政府为集体农庄生产的农产品制定的低价格出售他们的任何商品。因此,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到5%,却生产了25%到30%的苏联农产品。”以上现象客观上反映了
A. 余粮收集制的废除 B. 新经济政策成效显著
C.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D. 集体农庄自主权扩大
3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经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摘编自《列宁全集》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苏俄“冲击”“围攻”所对应的政策,分别指出这两种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的举措并对此作简要评价。 (8分)
材料二 斯大林模式的新型现代化途径是,在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以苏维埃政权为杠杆,采用非常手段从本国农业积累工业化资金,用行政办法对资源、劳动力进行重新配置,采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式快速地推进现代化。
——米艳《试论斯大林模式:落后国家现代化的一种途径》
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斯大林模式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影响。(8分)
期末复习专练: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答案
1—5.DCACC 6.BDCBA 11—15.DABAA 16—20.BBDCB
21—25.BDDCD 26—30.BCDDD 31—33.CBC
34.(1)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2分)举措: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新经济政策实行固定的粮食税(2分)评价: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但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新经济政策固定粮食税的实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巩固了工农联盟,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4分)
(2)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政府主导(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强调经济发展的高速度;(4分,两点即可)影响:优先发展重工业,苏联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2分)。牺牲农民利益,农业长期落后;造成经济发展比例失调;僵化实行计划指令,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进一步发展。(2分,两点即可得2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期末复习同步练(答案)--2023-2024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