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卷由系统,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一、单选题
1.北宋王安石变法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
A.加强北宋政权的军事力量 B.改革科举制度,扩大封建统治基础
C.削弱北宋地方割据势力的实力 D.解决北宋政权的财政困难
2.改革开放近4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理论创新已经被写人党的十九大通过的党章,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道被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
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全部理论成果
B.指导社会变革和推动新时代前进的根本动力
C.指导人们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具体方法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精神的精华
3.梁启超则把青苗法和市易法看作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把免役法视作“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你认为这种观点
①客观反映了王安石理财方面的成就
②夸大了王安石变法的影响,是为维新变法寻找依据
A.二者都对 B.二者都错 C.前对后错 D.前错后对
4.《商君书·说民》:故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生,则重者无从至矣,此谓“治之于其治”也。行刑,重其重者,轻其轻者,轻者不止,则重者无从止矣,此谓“治之于其乱”也。故重轻,则刑去事成,国强;重重而轻轻,则刑至而事生,国削。据此可以看出商鞅变法
A.体现了社会的公平正义,有进步意义 B.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
C.激化阶级矛盾,导致政局动荡 D.其法治理念值得我们今天沿袭
5.长株潭一体化的设想已有多年,解放后不久就有人提议建立“毛泽东城”,改革开放后积极推行一体化建设,倡导“融城”,“十七大”后,最终被国家确立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试验区。“两型社会”的理念突出体现了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的发展观
6.京师大学堂筹办于戊戌新政时期,是我国最早的国立大学。《京师大学堂章程》规定其办学方针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西并用,观其会道”,宗旨是“广育人才,讲求时务”。主张设立京师大学堂的主要政治派别是:
A.地主阶级抵抗派 B.地主阶级洋务派
C.资产阶级维新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
7.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发生后,出现了许多为了抗震救灾不怕牺牲的英雄模范,如冒险空降侦察地震灾情的15位勇士,失去10位亲人仍坚持抗震救灾的女民警蒋敏,这反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哪个方面
A.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B.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C.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8.王安石变法中旨在达到“知所以取,人不怨;知所以予,人不乏”,“敛不及民而用度足”的法令是
A.均输法 B.募役法 C.青苗法 D.农田水利法
9.十六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入主中原,采取各种措施解决统治难题,如前秦统治者整顿吏治、打击豪强、尊儒重教、移民十万户入关中地区等。北魏建立后,孝文帝推行俸禄制、均田制、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改革。孝文帝的改革
A.顺应了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
B.促使汉族门阀制度逐渐产生
C.削弱了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基础
D.强化了关中地区的战略地位
二、材料分析题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应该说,20世纪中华民族的觉醒,奋起进行民族解放运动并最终取得胜利,其起点正是发生于19世纪末的这场维新运动。戊戌维新运动主张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进行全面改革,其最主要的出发点也是爱国、救国、强国。在中国近代存在两种爱国主义。其中一种爱国主义主要由下层劳动人民所体现,他们主张正面抗击外国侵略,以保卫国家的主权和争取民族的独立。另一种爱国主义则主张通过“自强”来救亡图存,戊戌维新的爱国主义就属于这一种。这种爱国主义认为,致使中国陷入民族危机的主要原因在内而不在外——不在于列强威胁,而在于中国自身的“劣”和“弱”。而挽救国家和民族危亡的办法,不在于对外正面抵抗,而在于对内改革。
——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
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存在两种爱国主义的表现形式分别是什么?分析戊戌变法“另一种爱国主义”的主要表现及影响。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熙宁改制比前两次更为彻底。首先罢诗赋,独留策论;其次新增大义,地位在策论之上。……熙宁科场改革的另一重大贡献在于王安石主持编纂、作为经义考试统一标准的《三经新义》,即《周礼》、《诗》、《书》三经义。成为科场和学官的法定教科书。
——郑师渠、吴怀淇主编《中国文化通史·两宋卷》
材料二 至于介甫,以其书(《周礼》)理财者居半,受之,如青苗之类,皆稽焉。所以自释其义者,以其所创新法,尽传著新义,务塞异者之口。
——晁公武《斋读书志·新经周礼义》
请回答: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并指出两则材料侧重点的不同。
(2)分析材料中王安石重视《周礼》的原因。
试卷第1页,总3页
试卷第1页,总3页
参考答案
1.D
【解析】
【详解】
北宋建立之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分权以集权,形成了“冗兵”“冗官”“冗费”的局面,导致北宋严重的财政危机,到王安石时期,这个问题更加严重,这决定了王安石变法以解决财政困难为核心,D正确;A、B都不是王安石变法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排除;北宋初年就已经解决了割据问题,排除C。
2.D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特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理论,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行动指南,D项符合题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而非全部理论成果,A项说法错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杜会主义思想是指导杜会变革和推动新时代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而非根本动力,B项说法错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指导人们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而非具体方法,C项说法错误。
3.D
【解析】
【详解】
青苗法、市易法和免役法都是王安石在理财方面提出的措施,但这些措施在实际操作中并没有得到良好的贯彻和实施,而且将其比作银行和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的说法过于夸张,因为王安石变法从本质上来说还是为了维护北宋的封建统治的。梁启超通过过度夸张王安石变法的影响以宣扬改革变法,是为了给维新变法寻找依据。综上所述,故选D,排除ABC。
4.B
【解析】
【详解】
从材料可以看出,商鞅主张严刑峻法,使人人畏惧法律,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故B正确;商鞅提出“刑无等级”的主张,体现了社会的公平正义,有进步意义,而材料没有体现这一点,排除A;在商鞅所处的时代刑罚过于严酷,会引发新的社会矛盾,但政局动荡无法体现,排除C;“沿袭”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
5.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材料中“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毛泽东思想是由毛泽东等人提出并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大范围实践的一种政治、军事、经济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与题意不符;B选项错误,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与题意不符;C选项错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中国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6.C
【解析】
【分析】
【详解】
材料中的重要信息是“戊戌新政时期创立的国立大学”“中西并用 ” “讲求时务”可知道是维新变法时期,为宣传君主立宪,维新变法的主张,为维新变法培养人才,C正确;地主阶级抵抗派是19世纪四五十年代年代,A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看似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主张,但此时洋务运动已结束,排除B;京师大学堂是国立大学,且为的是培养适用的变法人才,而非革命人才,排除D。
7.C
【解析】
【详解】
抗震救灾中的英雄模范,为了挽救人民的生命财产而不顾个人,说明中共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C正确;进生产力是具有时代特征和比较优势、面向未来、对生产的发展最具推动力,同时也最有利于促进人类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生产力,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A;题干内容并未涉及文化领域内容,排除B;D不是三个代表的思想内容,排除。
8.A
【解析】
【详解】
根据“敛不及民而用度足”可知王安石是想通过不增加人民负担而增加财政收入,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均输法是他践行该主张的措施,故选A;募役法是允许人民纳钱代役,排除B;青苗法是为了帮助农民应对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困难,排除C;农田水利法是为了发展农业水利工程,排除D。故选A。
9.A
【解析】
【分析】
【详解】
北魏孝文帝改革在魏晋南北朝战乱纷争的年代里,有利于北方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故选A项;在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这种选官方式促使汉族门阀制度逐渐产生,而不是孝文帝改革,排除B项;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促使各民族的交融,促使其统治基础得到加强,而不是削弱,排除C项;在孝文帝改革中,把都城由平城即今天的山西大同,迁到了洛阳,使得洛阳的战略地位得到了加强,而洛阳不属于关中地区,排除D项。
【点睛】
抓住关键信息“孝文帝推行俸禄制、均田制、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改革”,联系孝文帝改革的意义分析解答。
10.形式:第一种:对内改革——戊戌变法;第二种:正面抵抗——义和团运动。
表现:改革腐朽的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近代资本主义君主立宪体制;发展资本主义,壮大自身实力,逐步变弱为强;不对外正面抵抗,专注自身问题的解决等。
影响:刺激了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掀起了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为20世纪中华民族的觉醒奠定了基础;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
【解析】
【分析】
【详解】
表现形式:依据材料中“戊戌维新运动……最主要的出发点也是爱国、救国、强国”,可知对内改革即戊戌变法;根据“(下层劳动人民)主张正面抗击外国侵略,以保卫国家的主权和争取民族的独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还存在人民正面抵抗即义和团运动为代表的爱国主义。表现:根据“戊戌维新运动主张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进行全面改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的“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改革腐朽的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近代资本主义君主立宪体制;根据“(戊戌维新的爱国主义)认为,致使中国陷入民族危机的主要原因在内而不在外——不在于列强威胁,而在于中国自身的‘劣’和‘弱’。而挽救国家和民族危亡的办法,不在于对外正面抵抗,而在于对内改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戊戌维新的爱国主义表现为,发展资本主义,壮大自身实力,逐步变弱为强;不对外正面抵抗,专注自身问题的解决等。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中爱国主义产生的影响主要是,刺激了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掀起了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为20世纪中华民族的觉醒奠定了基础,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
11.(1)措施:废除诗赋,改以经义策论取士;以《三经新义》为教学和考试的依据;
青苗法。
不同:材料一侧重于育人(取士)角度;材料二侧重于理财(富国)角度。
(2)原因:王安石力图从中寻求与改革相符的方案;有利于推动变法的顺利进行。(如写《周礼》是儒家重要经典,有利于统一思想,巩固统治等课酌情给分。)
【解析】
【分析】
【详解】
(1)由材料中“首先罢试诗赋,独留策论;其次新增大义”、“如青苗之类,皆稽焉”可知,主要涉及到的是改革取士之法和青苗法;前者是取士之法,后者是理财之法。
(2)解题时需要明确材料所阐述的主旨是” 以自释其义者,以其所创新法,尽传著新义,务塞异者之口”即托古改制、从经书中寻找变法的理论依据,以减少改革的阻力,是变法得以顺利进行。
答案第1页,总2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练习(含解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