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练习(含解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一、单选题
1.我国古代各民族间的长期友好交往是主流,但民族间也战争不断。下列对两汉与匈奴战争的表述,正确的是
A.两汉政府反对匈奴南下掠夺是反侵略的战争
B.两汉政府反击匈奴保持边境安全是正义之举
C.是两汉政府和匈奴争夺对西域控制权的斗争
D.是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原政权争夺统治权的斗争
2.北魏道武帝拓跋硅雄心勃勃率兵伐燕,部下思北还。他说:“四海之人,皆可为与国,在吾所以抚之耳,何恤乎无民?”拓跋硅的话
A.具有四海之内皆兄弟的精神 B.具有大一统的家国意识
C.具有仁政亲民的政治思想 D.具有崇尚武力的统治理念
3.东汉初年,将军马援在平定岭南地区叛乱后,在当地参照汉代法律,对越律进行整理,修正了越律与汉律矛盾的地方,以约束当地人。这一政策
A.消除了中原民族和越族之间的矛盾 B.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拓展了东汉的统治区域
4.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国际交通线。中国的丝绸、茶、瓷器等沿着这条路传往世界各地,世界各国的香料、珠宝、药材等相继传人中国,天文历法、印度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外来宗教也传播到了中国。这说明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外
A.物种交流之路 B.商贸流通之路
C.文明交流之路 D.政治交往之路
5.考古发掘证实,在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丝绸之路古道荒漠中发现了大片西汉时期屯田(军人以军事建制垦荒种地)及官署遗址群,遗存包括民居、水渠和防御性建筑。这一发现蕴含的重要历史信息是
A.西汉政府着力保护丝绸之路畅通 B.汉代先进生产技术传入西域
C.西域与内地的交往源远流长 D.西汉政府对西域实行有效管辖
6.考古专家在龟兹国遗址中发现了“龟兹五铢钱”,其外形酷似汉武帝时期的五铢钱,正面铸篆书“五铢”,背面铸龟弦文符号,故又称“汉龟二体钱”。这一史实可以用来说明
A.吐蕃风情与中原汉文化的交融 B.中外间经济交流日益频繁
C.西域政权对汉文化的认同趋势 D.丝绸之路开通的历史原因
7.公元630年,唐太宗召开专门会议,讨论对东突厥降众的处置问题。会议气氛热烈,文武大臣踊跃发言,各抒己见。最后唐太宗采纳了中书令温彦博的“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的意见。唐统治者这一反前代“贵中华,贱夷狄”的做法,而“抚九族以仁”的政策,说明了当时
A.统治者放弃了对边疆用兵 B.统治者的民族政策比较开明
C.各族之间关系一直非常和睦 D.统治者册封各族首领巩固边防
8.宋朝时期,海外贸易范围很广,东到朝鲜、日本,西至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那时阿拉伯等十几个国家的商人经常来华从事贸易。当时政府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
A.市舶司 B.澎湖巡检司 C.行省 D.宣政院
9.对东突厥降众的处置问题,唐太宗采纳了中书令温彦博的“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的意见。唐统治者这一反前代“贵中华,贱夷狄”的做法,而“抚九族以仁”的政策,说明了当时
A.统治者放弃了对边疆用兵 B.统治者的民族政策比较开明
C.各族之间关系一直非常和睦 D.统治者册封各族首领巩固边防
10.唐代奚人质子热壞墓志载:“原夫轩丘有子,朔垂分王,代雄辽碣,厥胤繁昌。"轩丘”当指黄帝,即将吴人始祖追溯为黄帝。将祖先追溯为炎帝或黄帝等三皇五帝,在边疆民族史中司空见惯。上述材料反映了
A.唐朝开放的民族政策 B.正统思想的影响深入
C.民族认同感的加深 D.论证政权合理性的需要
11.唐朝疆域广阔,民族政策也较为开明。下列叙述中,哪些是唐朝为加强同少数民族关系所采取的措施
①皇室与少数民族首领通婚②册封少数民族首领
③在边疆地区设立管辖机构④对少数民族发动战争,干涉少数民族内部事务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
12.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宋与西夏“置榷场于保安军及高平砦”,进行互市。嘉祐二年(1057年),元昊的儿子谅柞扰边,宋朝警告说:“要以违约则罢和市。”后来因其待宋不恭敬,宋朝停止榷场互市。这表明宋朝
A.在处理民族关系上的软弱性 B.对外贸易政策的灵活多变
C.利用经济手段处理民族关系 D.政治统一促进了边境贸易
13.如图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该作品体现了
A.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 B.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
C.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 D.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
14.从辽.宋.夏三者关系的发展变化中,可以看出汉族与少数民族
A.民族间相互冲突不可避免 B.政权的强弱取决于军事力量的强弱
C.民族间相互交流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D.民族隔阂在增大
15.“饮酪”一直是胡族典型的饮食习惯,汉族人鲜有饮酪者。十六国北朝时期,饮酪才慢慢在北方仅族社会生活中普及。这一变化表明
A.北方民族交流加强 B.胡族饮食结构更科学
C.南北经济联系扩大 D.中原畜牧业发展迅速
16.《明会典》记载:“西番,古吐番地。元时为郡县,洪武初因其旧职。于是乌思藏番僧有阐教王、阐化王、辅教王、赞善王统化番民。又有护教王、大乘法王、大宝法王凡七王,俱赐银印,令比岁或间岁朝贡。”这反映的是明朝
A.对西藏僧俗首领采取的进京朝贡模式 B.对奴儿干都司所采取的定期巡视规制
C.对乌思藏恢复和扩大了双边贸易关系 D.对蒙古基层首领定制了进京朝贡模式
17.1691年,康熙与蒙古各部落首领在多伦会盟,同意喀尔喀与内蒙古一样实行编旗的请求,除保留喀尔喀蒙古原有的汗号外,取消蒙古贵族旧的等级名称。会上对首倡来归者、奏请编旗者等进行了表彰和封赏。这反映了
A.蒙古族同中央政府的关系加强 B.民族平等政策得到落实
C.蒙古族原有政治传统开始消失 D.蒙古族取得了特殊地位
18.明太祖曾“诏户部申严交通外番之禁。……今两广、浙江、福建愚民无知,往交通外香私易货物,故严禁之。沿海军民官司纵令相看,治以罪。” 据此可知,明朝当时实施的对外
A.海禁政策 B.自由贸易 C.重农抑商 D.对外开放
19.如图是郑和航海路线图。郑和堪称大航海时代的先驱,其远洋航行的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都是空前的。他的航海活动
A.加强了我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 B.促进了我国与欧美国家的经济交流
C.对非洲国家的财宝进行了大肆掠夺 D.与所到的亚非各国发生了激烈冲突
20.如图是乾隆皇帝纪念渥巴锡率部东归的碑文拓片和颁发给土尔扈特与和硕特部的大印。这体现了
A.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 B.中外文化不断交融
C.民族团结和平等的民族政策 D.乾隆帝的浪漫情怀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灭义渠后在西北地区设陇西等三郡;开岭南,在南越之地设置南海等郡。汉王朝亦然,在匈奴故地陆续设立敦煌郡等,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西域都护是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立的最高军政长官,其职责主要是维护当地秩序,保障丝绸之路西域南北道的安全和畅通。秦从匈奴手中夺得河套地区后,就以“益田一顷,益宅九亩”的“拜爵”方法,将数以万计的中原汉族军民,“戍以充之和迁去开垦土地”。有汉一代,更是大规模实行屯田戍守、徙民实边的政策。自汉代起,“汉人”作为华夏民族的称谓已为境内外普遍接受。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的融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内地居民迁入边地,对这些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
——摘编自徐杰舜《秦汉民族政策特点初论》
材料二 清王朝首先划定了民族之间的活动边界,限制族际人口流动;其次,在户籍管理上实行差别化的户籍制度,一是户籍有普通籍和特别籍之分,把满族、蒙古族等民族归在特别籍内,在特别籍内进行旗籍和藩籍的划分等;在管理体制上区分内外,这个区别有关内、关外之别。在国家的民族政策中,各民族的“自主权”越来越少。清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封禁制度,也是清王朝专制的具体体现。清王朝的民族政策覆盖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教育等各个领域,但是无论是政治制度的改革,还是经济制度的改革,都是以王朝统治服务为根本宗旨,而不是以天下苍生为念。
——摘编自董文强《清朝民族政策的历史进步与局限》
材料三 1949年9月,《共同纲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把民族关系列为第六大关系,又强调指出:“我们必须搞好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巩固各民族的团结”。1979年,中共中央批转的《新的历史时期统一战线的方针任务》指出:“为了胜利地向四个现代化进军,一定要搞好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加强各民族团结。”2009年,胡锦涛在讲话中指出:“党中央确立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还强调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政治基础、物质基础、思想基础、群众基础、制度基础等日益深厚牢固。”
——摘编自肖锐《新中国60年民族政策的主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政权处理民族关系的举措并说明其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王朝处理民族关系的举措。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60年来民族政策的主线,并说明围绕这一主线新中国采取的政策和措施。
22.中国古代民族间的相互关系主要以战与和的形态表现出来,但和平形态是主要形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根据材料,概括在和平形态下,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处理与各少数民族关系的方式,并概述其积极作用。
23.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加强对地方特别是少数民族区域的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蜀志》记载,秦灭六国,“徙其豪侠于蜀,资我丰土”,以致“家有盐铜之利,户专山川之材,居给人足,以富相尚”。秦政权奉行法治,以严刑峻法而见称于史。少数民族伤了人,按情节轻重论处,杀人犯了死罪,可以用货、钱赎免。《巴志》记载,“复夷人顷田不租,十妻不算”。其意为一户可免交一项田的租税,虽有十个妻子也不纳口算。
——摘编自《从<华阳国志>看秦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材料二岭北行省和辽阳行省主要防范诸蒙古部落的叛乱,派驻许多蒙古骑兵团在河南江北行省、云南行省、四川行省来进行军事控制,而东南是天下财赋重地,设置行省是为了搜刮财富进统治者囊中。秦汉唐宋以来,中国政区都以“山川形便”为惯例划分,常以大江、大河作为政区的边界,元朝则以犬牙交错的形式划分行省疆域。元朝以五事(即“户口增、田野辟、词讼简、盗贼息、赋税平”),作为对地方官的考核标准。
——摘编自《元朝行省制度及其渊源略论》
材料三布达拉宫由吐蕃时的藏王宫殿演化成后世达赖喇嘛驻憩的宫院,不仅继承了吐蕃的建筑传统,而且吸收了佛殿的建筑艺术”……一座建筑的艺术感染力,离不开它所处的环境和族群关系。宫殿寺庙建筑和周围的环境和谐统一、取法自然、依山舒展、建筑上下错落,前后参差,形成了丰富的空间层次……艺术上的时比随处可见,白宫、红宫和金殿、金塔的质感对比,华贵与朴实,细腻与粗拙,人工与自然的汁比,强化了布达拉宫的崇高,也给人们带来了艺术上的愉悦。
——《布达拉宫的建筑艺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秦朝为了加强对西南地区的控制采取了哪些政策措施。
(2)根据材料二,指出元朝行省制有哪些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为了保证行省官员尽职尽责,还采用了哪些举措。
(3)综合上述材料,有两种认识可供讨论:
①“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述唐太宗、康熙帝和中国共产党在加强藏族地区民族团结方面的实践。
②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艺术角度说明布达拉宫“为人类建筑历史增添了独特的色彩”,并指出白宫的功用。
试卷第1页,总3页
参考答案
1.B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匈奴是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经常骚扰两汉北部边地,影响民众正常的生活和生产,两汉政府反击匈奴保持边境安全是正义之举,故选B;古代民族间的战争没有侵略与反侵略之分,只有正义与非正义、进步与倒退之分,排除A;当时,少数民族政权还无力与中原政权争夺统治权,也不是争夺西域的控制权,排除CD。
2.B
【解析】
拓跋珪的观点认为四海之内皆可以作为国家,只要统治的得当,并不需要担心百姓不归附。拓跋珪将治国与抚民相结合,体现了拓跋珪具有较为浓厚的家国意识,B正确;“四海之内皆兄弟”与题干中拓跋珪的主张不符,排除A;仁政亲民与题干中“四海之人,皆可为与国”不符,排除C;拓跋珪主张抚民而非崇尚武力,排除D。
3.C
【解析】
材料中马援平定岭南后的措施,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正确;A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与材料无关,排除;岭南本身就属于当时东汉的统治区域,D排除。故选C。
4.C
【解析】
从材料“中国的丝绸、茶、瓷器等沿着这条路传往世界各地”、“世界各国的香料、珠宝、药材等相继传入中国,天文历法,印度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外来宗教也传播到了中国”可以得出,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外文明交流之路,C项正确;A、B两项说法片面,排除;D项材料不涉及,排除。故选C。
5.D
【解析】
通过材料中屯田、官署遗址群等信息可知,西汉时期政府已经对西域进行了有效的管辖,故D项正确;材料显示在新疆地区发现西汉屯田及官署遗址群,结合所学可知,屯田是汉朝加强边疆管理的重要举措,其目的不仅仅是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汉朝先进生产技术传入西域,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西域与内地的交往,故C项错误。
6.C
【解析】
通过材料可知西域政权在钱币铸造方面与汉中原政权的钱币相似,体现了西域政权对汉文化的认同趋势,故C项正确;龟兹国不是吐蕃,故A项错误;龟兹国不属于外国,B项说法错误;材料无法反映丝绸之路开辟的原因,故D项错误。
7.B
【解析】
材料中唐太宗放弃“贵中华,贱夷狄”的思想,采取“抚九族以仁”的政策,表明民族政策是比较开明的,B正确;AC说法不符合史实,唐朝与少数民族关系有和有战,排除;D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
8.A
【解析】
宋代设立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宋朝时阿拉伯、东南亚、印度等十几个国家的商人经常来华从事贸易,属于海外贸易,所以,宋朝政府给他们办理手续的机构是市舶司,故选A项;BCD不符合史实,排除。
9.B
【解析】
材料中唐太宗放弃“贵中华,贱夷狄”的思想,采取“抚九族以仁”的政策,表明民族政策是比较开明的,故B项正确;ACD无法体现,排除。
10.C
【解析】
根据“将祖先追溯为炎帝或黄帝等三皇五帝,在边疆民族史中司空见惯”可知唐代的边疆少数民族都认可华夏始祖三皇五帝,说明不同民族之间的认同感加深,故选C;材料反映的是少数民族民族认同感的加深,和唐朝的民族政策以及论述政权合理性没有关系,排除AD;少数民族认同华夏始祖是民族认同感加深的表现,并不是所谓的正统思想的影响,排除B。
11.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婚、册封、设立管辖机构均是唐朝为加强同少数民族关系所采取的措施,故①②③正确,B符合题意,D排除;④不属于唐朝为加强同少数民族关系所采取的措施,AC排除。
12.C
【解析】
材料“要以违约则罢和市”体现的是宋朝利用经济手段处理民族关系,C正确;材料中停止榷场互市的行为,体现的是宋朝政府态度十分强硬,A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民族关系,非对外贸易,B排除;北宋处于一种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并未实现政治统一,D排除。故选C。
13.D
【解析】
根据题干“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和图片信息可以看出,该画作一方面具有艺术审美价值,一方面可以作为研究唐朝民族关系的史料,具有史料价值,D正确;材料不属于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范畴,A排除;材料与市井之风无关,B排除;吐蕃不属于西域,C排除。故选D。
14.C
【解析】
宋辽澶渊之盟后加强了汉族和契丹族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融合,宋夏议和后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故C正确;宋辽澶渊之盟后,宋辽的对峙局面形成,在一个世纪中,双方基本维持了和平的局面,因此民族间相互冲突并不是不可避免,故A错误;政权的强弱不仅仅取决于军事力量,故B错误;宋辽澶渊之盟后加强了汉族和契丹族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融合,故D错误。故选C。
15.A
【解析】
材料反映了胡族饮酪习惯逐渐在北方汉族社会生活中普及开来,这表明北方民族交流加强,故选A项;材料没有对饮食结构进行评价,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北方社会生活,不涉及南北经济联系,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无法判断中原畜牧业的发展状况,故D项错误。
16.A
【解析】
“阐化王、辅教王、赞善王”“护教王、大乘法王、大宝法王”是明廷封授给西藏地区僧俗首领的称号,“令比岁或间岁朝贡”指进京朝贡模式,A正确;“乌思藏”是明朝对藏族地区的称呼,奴儿干都司是在东北地区,排除B;“恢复和扩大了双边贸易关系”材料未体现,,排除C;题干内容是关于西藏的,而非蒙古,排除D。
17.A
【解析】
康熙与蒙古各部落首领在多伦会盟,进行了表彰和封赏,行使了中央政府的管理权,这反映了蒙古族同中央政府的关系得到加强,故选择A;根据对来归者等的表彰和封赏可知并未实现民族平等,排除B项;蒙古族原有的政治传统并未消失,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蒙古族与其他民族的对比,无法体现特殊地位,排除D项。
18.A
【解析】
材料信息“今两广、浙江、福建愚民无知,往交通外香私易货物,故严禁之。沿海军民官司纵令相看,治以罪”体现的是明朝的海禁政策,故A正确;自由贸易和对外开放不符合史实,故BD错误;重农抑商不符合材料信息,故C错误。
19.A
【解析】
由“郑和下西洋”的图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的远航,促进了我国和亚非国家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与亚非国家友好关系,A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没有到达欧美,排除B;郑和远航是宣扬国威的和平外交活动,排除C、D。
20.A
【解析】
材料既体现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也展现了时代的绘画、雕塑发展水平,承载着史学研究和艺术审美双重价值,故选A项;材料主要展现民族关系,而非中外关系,故排除B项;封建社会不存在真正的民族平等,故排除C项;材料无法反映乾隆帝的浪漫情怀,故排除D项。
21.(1)举措:开拓疆土,并设立郡县进行管理;移民实边,实行军民屯田制度;开通丝绸之路,并设立专门机构进行保护。
意义:推动了中国民族融合的进程;巩固了秦汉国家政权.维护大一统的国家局面;推动了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使中华文明得以延续发展;为后世处理民族关系提供了借鉴等。
(2)评述:首先,清王朝限制族际间的人口流动,实行差异化的户籍管理制度,隐含种族隔离之意;其次,各民族自主权越来越少,说明清王朝民族管理的专制色彩突出;第三,清王朝民族管理政策为王朝统治服务。
(3)主线:民族团结。
措施:建立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增强民族政策的有效性;加强民族法制建设,巩固民族政策的合法性;加强对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扶持力度和政策支持,为民族团结奠定物质基础。
【解析】
(1)第一小问举措,据材料一“秦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灭义渠后在西北地区设陇西等三郡……汉王朝亦然…….”可知,开拓疆土,并设立郡县进行管理;据材料一“秦从匈奴手中夺得河套地区后……将数以万计的中原汉族军民,‘戍以充之和迁去开垦土地’。有汉一代,更是大规模实行屯田戍守、徙民实边的政策”可知,移民实边,实行军民屯田制度;据材料一“西域都护……其职责主要是……保障丝绸之路西域南北道的安全和畅通”可知,开通丝绸之路,并设立专门机构进行保护。第二小问历史意义,据材料一“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的融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可知,推动了中国民族融合的进程;据所学秦汉历史可知,巩固了秦汉国家政权.维护大一统的国家局面;据材料一“内地居民迁入边地,对这些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可知,推动了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使中华文明得以延续发展;从历史影响来看,为后世处理民族关系提供了借鉴等。
(2)据材料二“清王朝首先划定了民族之间的活动边界,限制族际人口流动;其次,在户籍管理上实行差别化的户籍制度”可知,清王朝限制族际间的人口流动,实行差异化的户籍管理制度,隐含种族隔离之意;据材料二“在国家的民族政策中,各民族的‘自主权’越来越少。清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封禁制度,也是清王朝专制的具体体现”可知,各民族自主权越来越少,说明清王朝民族管理的专制色彩突出;据材料二“清王朝的民族政策……都是以王朝统治服务为根本宗旨,而不是以天下苍生为念”可知,清王朝民族管理政策为王朝统治服务。
(3)第一小问主线,据材料三“《共同纲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团结互助’”、“《论十大关系》中……又强调指出‘我们必须……巩固各民族的团结’”、“《新的历史时期统一战线的方针任务》指出‘…….一定要……加强各民族团结’”、“胡锦涛在讲话中指出‘党中央确立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民族工作主题’”可知,为民族团结。第二小问政策和措施,据所学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可知,建立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增强民族政策的有效性;据材料三《共同纲领》、《论十大关系》、《新的历史时期统一战线的方针任务》等文件可知,加强民族法制建设,巩固民族政策的合法性;据材料三“胡锦涛在讲话中指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政治基础、物质基础、思想基础、群众基础、制度基础等日益深厚牢固’”可知,加强对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扶持力度和政策支持,为民族团结奠定物质基础。
22.方式:和亲,如西汉、唐朝;册封(少数民族首领或政治宗教首领),如唐朝、清朝;设立专门的军事、行政管理机构,如西汉、明朝、清朝;设立与内地一样的行政管理机构,如秦、汉.元;边境贸易、会盟,如唐朝、宋代、明代;人口迁徙,如西晋、清朝。
积极作用:促进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有利于各民族共同进步,增强民族凝聚力;巩固国家统--,推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繁荣(或答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推动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或答有利于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的转化);有利于各族人民的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央政府处理与各少数民族关系的方式及其积极作用等知识。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学科核心素养。
第一小问,根据材料“西汉初,鉴于国力有限,汉朝与匈奴和亲”“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中宗将金成公主嫁与尺带珠丹”,可得出和亲的方式;由材料“在南越设郡管理”“元朝,设宣政院管理,成为行政区”得出设立与内地一.样的行政管理机构;由材料“明朝.称乌思藏,设卫所,用藏人管理,建立僧官制度”“1727年,设驻藏大臣”得出设立专门的军事、行政管理机构;根据材料“9世纪前期,唐蕃会盟”得出会盟的方式;根据材料“清初顺治时,册封‘达赖喇嘛’”“康熙时,册封.班禅额尔德尼””得出册封的方式;根据材料“鞑靼与明和好,在边境开设互市”得出边境贸易的方式等。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匈奴等少数民族加快内迁”“派张骞出使西域”等信息,可得出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有利于各民族共同进步;根据材料“康熙时平定漠西噶尔丹叛乱”“1771年乾隆年间,漠西土尔扈特部东归”得出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还可得出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推动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等。
【考向趋势】认识中国作为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历程,是考查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一种方式,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也是培养考生爱国主义的重要依托。另外,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在近年的全国卷中涉及较少,可能是今后新高考中的一个重要考点
23.(1)政策措施:移民实边;刑罚从宽;赋税从轻;开辟五尺道;在其中部分地区任命官吏。
(2)特点:元朝行省设置的具体目的有所不同;行省划分的依据从山川形便到犬牙交错,消除了地方割据分
裂的地理基础;重视对地方官员的考核,注重对地方吏治的整顿。
举措:中央以监督机构进行监督,省官互迁。
(3)①唐太宗:实行民族团结政策,以宗室女文成公主和亲,并带去中原的文化。
康熙帝:加强与藏族的团结,尊重喇嘛教;册封活佛,分掌藏族地区的喇嘛教务,活佛直辖于清廷;派满、汉工匠进藏,参加布达拉宫扩建工作。
中国共产党:在西藏地区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于1965年成立西藏自治区。
②艺术特点:藏汉合璧;宫廷建筑与佛殿建筑结合;群体组合,与周边环境和谐统一;鲜明的艺术对比。
功用:历代达赖从事政治、宗教活动和生活起居的地方;主殿东大殿是达赖举行坐床、亲政大典的地方。
【解析】
(1)政策措施:根据“徙其豪侠于蜀,资我丰土”得出移民实边;根据“少数民族伤了人,按情节轻重论处,杀人犯了死罪,可以用货、钱赎免”得出刑罚从宽;根据“其意为一户可免交一项田的租税,虽有十个妻子也不纳口算。”可得出赋税从轻;根据所学可得出开辟五尺道、在其中部分地区任命官吏。
(2)特点:根据“岭北行省和辽阳行省主要防范诸蒙古部落的叛乱,派驻许多蒙古骑兵团在河南江北行省、云南行省、四川行省来进行军事控制……”可得出元朝行省设置的具体目的有所不同;根据“元朝则以犬牙交错的形式划分行省疆域。”得出行省划分的依据从山川形便到犬牙交错,消除了地方割据分裂的地理基础;根据“元朝以五事(即“户口增、田野辟、词讼简、盗贼息、赋税平”),作为对地方官的考核标准。”得出重视对地方官员的考核,注重对地方吏治的整顿。举措:结合所学可得出中央以监督机构进行监督,省官互迁。
(3)根据所学知识可概括为唐太宗:实行民族团结政策,以宗室女文成公主和亲,并带去中原的文化。康熙帝:加强与藏族的团结,尊重喇嘛教;册封活佛,分掌藏族地区的喇嘛教务,活佛直辖于清廷;派满、汉工匠进藏,参加布达拉宫扩建工作。中国共产党:在西藏地区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于1965年成立西藏自治区。
艺术特点:根据所学可得出藏汉合璧;根据“艺术上的时比随处可见,白宫、红宫和金殿、金塔的质感对比,华贵与朴实,细腻与粗拙”可得出宫廷建筑与佛殿建筑结合;群体组合,与周边环境和谐统一;鲜明的艺术对比。功用:根据所不可从历代达赖从事政治、宗教活动和生活起居的地方;主殿东大殿是达赖举行坐床、亲政大典的地方等方面概括。
答案第1页,总2页
答案第1页,总2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练习(含解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