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专练16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押题角度1 工业革命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2023·广东茂名高三二模]下表为1751~1830年间英国离开农村流向城市人口总数统计表。据此可知,该时期英国( )
1751~ 1780年 1781~ 1790年 1801~ 1810年 1811~ 1820年 1821~ 1830年
7.5万 7.8万 13.8万 21.4万 26.7万
A.农业生产呈现出衰退趋势
B.人口增长造成大量劳动力剩余
C.社会转型的条件渐趋成熟
D.圈地运动使农村人口急剧减少
2.[2023·湖北武汉高三模拟预测]19世纪初,“从小就在某个行业做学徒学习技术”并“期盼成人后凭借技能享受丰裕生活”的美国男工发现“希望化为泡影”,因为没有技术的“妇女仅仅工作几个月,就因工资低廉而受到雇主青睐和支持”。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发展
B.妇女地位的迅速提高
C.科技与生产的紧密结合
D.工厂制度的逐渐形成
3.[2023·江苏徐州高三模拟预测]18世纪英国的人均消费指数徘徊在57~60之间,19世纪中期上升到100左右,城市里也逐渐地出现了咖啡店、小酒馆、剧院、音乐厅、浴室等供市民特别是中产阶层消费的服务场所。这反映了英国( )
A.殖民掠夺提升民众生活水平
B.工业革命推动市民生活变迁
C.消费增加促使第三产业兴起
D.生活方式改变加剧阶级分化
4.[2023·山东潍坊高三模拟预测]18至19世纪中期,英国各郡女子独立走进劳动力市场的年龄逐渐降低。1866年,1 500名中产阶级妇女请愿要求妇女参与选举。这些现象( )
A.使妇女获得广泛的政治权力
B.根源于产业革命
C.体现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D.加剧了贫富分化
5.[2023·广东深圳高三一模]《家,甜蜜的家》是19世纪初的一首歌曲,它令当时和后来的许多英美资产阶级动情陶醉。对他们而言,家不仅意味着豪华住宅和高雅、时尚的摆设,还是“枪林弹雨里的一片和平净土”。这反映了当时( )
A.资产阶级革命扩展 B.消费水平的大幅提升
C.贫富差距逐渐扩大 D.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
6.[2023·山东聊城高三期中]在19世纪的美国,女性往往被认为是在家庭领域中崇尚虔诚、顺从、纯洁、持家的“真正的女性”;但在19世纪上半叶的北方,女性却被视为具有天然道德优势而成为工厂首选。至此,“职业女性”与“真正的女性”逐渐分道扬镳。导致“分道扬镳”的主要原因是( )
A.奴隶制度的废除 B.女性具有道德优势
C.女权运动的兴起 D.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押题角度2 工业革命能源结构的影响
7.[2023·广东高三二模]1784年,瓦特制成新式蒸汽机。瓦特的第一个客户是阿克莱特的纺织厂,纺织厂用蒸汽机来泵取瀑布的水到浆轮上;第二个客户是威尔金森的钢铁厂,蒸汽机被用来控制风箱以保持熔炉空气的恒定供给。到1815年,英国已拥有几千台新式蒸汽机。由此推知( )
A.工业革命开始于棉纺织业
B.蒸汽动力适应了经济发展
C.英国普遍建立了工厂制度
D.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
8.[2023·新疆乌鲁木齐高三二模]如表是英美德三国能源转型关键时间节点。由此可知( )
国 家 煤炭系统 石油系统 天然气系统
开始 时间 完成 时间 开始 时间 完成 时间 开始 时间 完成 时间
英 国 1560年 之前 1619年 (49.1%) 1926年 1971年 (48.5%) 1970年 未完成 1973年 (11.1%)
美 国 1850 年前 1885年 (50%) 1910 年前 1950年 (38.4%) 1925年 未完成 1973年 (30.1%)
德 国 1815年 1853年 (49.6%) 1954年 1972年 (46.1%) 1971年 未完成 1973年 (8.7%)
(注:括号内数字为特定时间点相关能源在能源总消费量中所占比例)
A.煤炭的推广直接引发了工业革命
B.石油的开采利用仍在发挥重要作用
C.天然气取代了煤炭和石油的地位
D.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新能源开发
9.“20世纪初,煤的主导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在1928年,据统计,它仍占世界能源生产的75%,而石油占17%,水力大约占8%。”造成石油比重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
A.世界大战对能源的需求
B.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C.电力的广泛应用
D.内燃机的发明及应用
押题角度3 工业革命对德国的影响
10.19世纪以前,德国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主要有实科中学和工业学校。19世纪初德国开始建立多科技术学院,逐渐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力量。1869年,北德意志联邦营业条例规定不足18岁的伙计、帮工和学徒有进入进修学校接受职业补习教育的义务,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形成。德国的职业教育双元制( )
A.以适应工业化进程为出发点
B.促使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C.成为教育与经济结合的开端
D.致力于满足民众教育诉求
11.19世纪以前,德国长期处于民族分裂和经济落后状态。1834年开始,德国经济在几十年内维持着持续增长势头。1910年德国工业产量居世界第二位,超过英法,仅次于美国。1913年,德国对外贸易占世界贸易额的比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英国。这一时期的德国( )
A.拥有世界上最为广阔的殖民地
B.技术的创新进步推动了经济发展
C.分裂与割据阻碍了经济的腾飞
D.共和政体的确立推动了经济发展
12.19世纪中期,德国大学调整原有专业规模和结构,大幅缩减神学、法学等传统学科,扩大医学和哲学学科,创设新的自然科学、经济学等学科,甚至成立新型的商业和工业大学。这折射出当时德国( )
A.国家统一推动教育发展
B.大学教育体制逐步完善
C.工业革命助推社会转型
D.科技创新水平领先世界
13.[2023·湖南长沙高三模拟预测]据统计,德国妇女的就业比例,在纺织业从1895年的43万增长到1907年的53万人,增长比例为23.4%;在金融、交通等领域也从19%增加到24.8%;在工业和采矿业中,1882年女性劳动力的数量约是113万人,到1907年则超过了210万,增加人数尤其明显。上述变化( )
A.表明男女平等得以实现
B.推动了代议制民主建立
C.源于工业化的快速推进
D.导致工人阶级处境恶化
押题角度4 工业革命对文学艺术的影响
14.[2023·江西南昌高三三模]无论从哪一方面看欧洲近代这一时期的文化,都会发现一种强烈的矛盾,那种极端的唯物思潮,过度刺激的享受,使感觉与精神受到不抵御的压力,而“逃遁在幻想内”的心理反应亦随之产生。该流派的出现源于( )
A.社会剧变导致理性幻灭
B.工业文明暴露尖锐矛盾
C.战争危机造成精神创伤
D.垄断时代产生虚无主义
15.1789年,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在《扫烟囱的小男孩》中描述到“我母亲死的时候,我还小,我父亲把我卖给了别人,我当时还不大喊得清‘扫呀,扫呀’,就这样白天扫你们的烟囱,晚上在烟灰里睡觉。”诗人意在抨击( )
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罪恶
B.阶级矛盾尖锐对立的现实
C.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的现象
D.工业化中人性关怀的缺失要点专练17 近代西方的思想解放运动
押题角度1 文艺复兴
1.[2023·福建高三模拟预测]有学者指出,所谓的“文艺复兴人”,在行为、预设及理念方面比我们以为的还要传统,也比他们自认为的传统很多。他们在许多方面离他们自以为亲近的古罗马很远,离他们自以为远的中世纪很近,很难摆脱中世纪文化的影响。该学者意在强调( )
A.文艺复兴群体自我认识模糊
B.古希腊罗马文化影响力有限
C.思想观念的改造具有两面性
D.文化发展是在传承中的突破
2.[2023·湖南高三模拟预测]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服饰先后呈现出几个不同风格。意大利风格时期的服装最大特点是富贵、优雅、开放。女性服装上身紧瘦,下身裙子宽大,以腰部为轴心来设计服装,公开大胆地表现女性人体的曲线美。这反映了当时(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人文主义对服饰的影响
C.倡导个性自由解放
D.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的复兴
3.文艺复兴的绘画艺术成果至今都令人赞叹不已,而女性成为这个时期画家们创作题材中的一大亮点,如《蒙娜丽莎》《圣母子》《乌尔比诺的维纳斯》《西斯廷圣母》《手持经书的少女》《女性侧面像》等等。这反映了( )
A.进步思潮推动妇女解放
B.男女平等成为社会共识
C.传统伦理道德日益瓦解
D.女性形象体现时代精神
4.[2023·四川德阳高三三模]15世纪末16世纪初,欧洲建筑的结构成了可自由表达的艺术,外观上可自由延伸,建筑内饰也可依据雕刻家与画家的个人喜好进行制作。这反映出当时欧洲( )
A.科技进步提高了建筑水平
B.人文主义影响了建筑风格
C.建筑内饰摆脱了宗教束缚
D.建筑技术与工业化相适应
5.[2023·河北张家口高三三模]中世纪西欧的公众庆典主要以宗教性活动为主。15世纪意大利的公众庆典活动场面宏大,庆典表演节目种类繁多,“几乎所有的工匠和在游行处经营店铺的人都将他们拥有的最珍贵的东西拿出来展示”。这表明当时意大利( )
A.封建王权势力增强
B.教会权威受到了打击
C.城市自治开始兴起
D.社会生活日益世俗化
6.有学者指出,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把斗争矛头指向以罗马教会为代表的封建制度,他们以人性代替神性,以人的世俗世界代替神的天堂,以人权代替神权。当宗教不再成为人们的最高主宰时,人们便把自己的情感和忠诚转移到世俗王权。据此可推知,文艺复兴( )
A.摆脱了宗教神权的束缚
B.使君主实现了专制独裁
C.推动了社会制度的转变
D.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
押题角度2 宗教改革
7.[2023·广东深圳高三二模]16世纪中期,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一世任命具有新教思想的神职人员为主教,支持马丁·路德新教思想在瑞典传播,出台法令开展教会财产世俗化运动,还聘用德意志专家为顾问,改革国家行政机构,强化国家议会的政治协商作用。这些举措主要是为了( )
A. 传播新教思想 B.强化世俗王权
C.培育民族观念 D.建立议会政治
8.[2023·河北秦皇岛高三三模]1541年,加尔文颁布了《教会法令》与《限制奢侈法令》,限制人们使用和佩戴奢侈品,并禁止偶像崇拜和圣物崇拜,这一政策直接让瑞士的首饰行业一蹶不振。而与此同时,新建的新教教堂却需要钟表来报时,钟表业迅速发展。这反映了宗教改革( )
A.违背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
B.影响了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
C.把人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D.强化了普通民众的宗教信仰
9.[2023·重庆高三三模]1484年意大利学者皮科写道,上帝对人这样说:“我把你安置在世界的中央,以使你观察到这个世界的一切。我既没有使你进入天国,降入凡尘,也没有使你死亡或永生。归根结底,你作为你自己的自由的创造者与塑造者,应该用最适合你的方式来构建自己。”这一看法( )
A.开启意大利宗教改革的序幕
B.体现出新旧交替的时代特征
C.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武器
D.否定了天主教会的权威地位
10.[2023·海南高三二模]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君主们迫切需要征收更多的赋税以建立强大的海军,但天主教的法律却禁止君主们向教会的财产征税,而教皇却可以在君主们的管辖范围内征税。同时,由于庄园经济的崩溃,许多中小贵族以贪婪的目光注视着教会的财产。这可用于说明( )
A.新航路开辟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解体
B.天主教会的贪婪激化阶级矛盾
C.天主教会在欧洲各国拥有经济特权
D.宗教改革有着深刻的经济背景
押题角度3 启蒙运动
11.[2023·河北高三模拟预测]有学者指出,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对教会体制和神学教义进行批判的自然神论走向了极端的无神论,但是在普通民众中却兴起了一场信仰复兴浪潮,主张用个人内在的灵性经验和自由结合的属灵团体来取代关于神学教义的理性争论和体制化的教会组织。该学者意在说明当时民众( )
A.对激进的理性主义的质疑和反思
B.力求将自然和社会法则相融合
C.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D.从自然科学发展中受到了启示
12.[2023·广东高三模拟预测]下表所示为伏尔泰和卢梭关于私有制的不同观点。据此判断,两位思想家( )
思想家 观点
伏尔泰 国家的法律应该充分体现和保护公民自由的权利,其中最重要的是财产私有权,保护公民的财产私有权,会促进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有利于国家的富裕和繁荣
卢梭 私有制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由野蛮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是人类不平等的根源
A.所处的政治立场基本相同
B.因立场差异导致认知不同
C.都认为财产权是天赋人权
D.都注重独立思考、理性判断
13.18世纪苏格兰启蒙思想家认为,“每个人在现代社会通过创造与追求个人财富的激情的正当性应得到承认……这种利益的激情和情感的正义,才是促使现代商业社会及其制度扩展的内在动力机制。”这一观点( )
A.反映天赋人权思想
B.体现理性主义思维
C.注重发挥个体作用
D.肯定自由经济理论
14.[2023·湖南长郡中学高三一模]卢梭认为,人民的意志不可分割,民主制度下每个公民都应参加立法,国家最高权力是人民的总的意志的体现,这样的权力只能保障人民的利益而不能损害人民的利益。据此可知卢梭( )
A.赞扬英国民主政体
B.宣扬天赋人权思想
C.支持君主加强专制
D.反对三权分立学说要点专练18 近现代西方的民主政治与文官制度
押题角度1 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的变革
1.[2023·河南高三模拟预测]“尽管1688年光荣革命以后,国王的权力得到了选举出的议会的约束,但政治参与度距离真正的民主还十分遥远,少数地主精英仍然牢牢地掌握着政府。”材料意在说明( )
A.议会是粉饰门面的工具
B.民主政治有待发展完善
C.地主掌握着国家行政权
D.君主立宪政体尚未确立
2.[2023·湖北高三模拟预测]1788年,美国国会制定《西北法令》,规定合众国的领土扩张要以接收新的州加入合众国的方式进行,美五大湖南边、俄亥俄河北边的土地,应为自由州;同年,国会又制定《西南法令》,允许在西边、南边新加入合众国的州实行奴隶制。这一法令( )
A.一定程度上激化了南北矛盾
B.启动了废除黑人奴隶制的历史进程
C.旨在重塑南北政治经济关系
D.有助于重建南北战争后的国内政治
3.[2023·河北保定高三一模]拿破仑·波拿巴上台后,对当时已失去反抗能力的雅各宾派残余分子采取高压政策。而对真正构成主要危险的王党势力,他严令枪决一切手持武器的或煽动叛乱的人。同时,他发布命令允许逃亡者回国,并从回国者中任命了一批官员。其做法( )
A.旨在消除不同阶层的政见分歧
B.迟滞了法国工业革命进程
C.符合巩固法国革命成果的需要
D.实际废除了本国封建制度
4.[2023·重庆一中高三阶段考]1878年,德国政府严厉镇压工人阶级政党,查禁或取缔大批报刊、出版物及工人组织。自1883年起,政府又颁布了《疾病保险法》《事故保险法》,为工人及其家属、工伤者提供医疗保障。这反映出德国( )
A.国家职能的发展 B.民主制度尚待完善
C.阶级矛盾不可调和 D.福利国家初步建成
5.[2023·安徽高三模拟预测]进入19世纪以来,随着日本商品经济的发展,城乡中出现了一批豪农豪商,甚至冒出“少数像三井鸿池那样的大富豪,(他们)称霸全国商业界并贷巨款给幕府和各藩”“大阪商人一怒,天下诸侯惊惧”。材料所述现象( )
A.缓和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B.使社会关系日益趋向紧张
C.拉开了社会制度变革序幕
D.对明治维新具有一定影响
6.[2023·广东揭阳高三三模]有学者认为,对于大多数英国民众而言,法国大革命的意义不在于鼓励他们向压迫着他们的国王和贵族宣战,而是提示他们,是时候再一次拿起武器捍卫英格兰的“古老自由”了。至于所谓的英国激进派,我们很难奢求他们能像海对岸的同侪一样与旧世界彻底决裂。材料重在说明英国( )
A.资产阶级捍卫自由的决心
B.民主化进程具有一定保守色彩
C.存在多元化政治运行模式
D.君主立宪道路得到了普遍认同
押题角度2 近现代西方的文官制度
7.[2023·辽宁葫芦岛高三二模]1853年以后,印度文官制度开始实行。到20世纪20年代初期,印度被东印度公司安排了超过1 000名来自英国的文官,但俸禄由印度负担,英国通过直接统治和间接统治的相互配合,统治着超过2亿人口的印度。据此可知( )
A.英国将文官考试制度推广到印度
B.英国通过文官制度直接统治印度
C.东印度公司拥有着部分行政权力
D.文官制度缓和了印度的民族矛盾
8.[2023·江西赣州高三二模]19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文官制度逐渐形成,它“纯粹的职业性……能让政府在交替过程中产生的脱节减到最小并保持最高的效率。”“资产阶级议会制的国家的全部历史表明……更换部长的意义极小,因为实际管理工作掌握在一支庞大的官吏队伍手中。”这表明,西方文官制度( )
A.推动政治与管理分离
B.有利于国家干预经济发展
C.缓和了社会阶级矛盾
D.完善三权分立制衡体制
9.[2023·辽宁高三三模]有学者把英国大臣与文官关系比喻成“丈夫与妻子的关系。”大臣像丈夫,虽然由他们做出决定,但由于缺乏足够的信息、技术和经验,使他们在一些具体事务面前无能为力。这时,像家庭主妇一样,文官参与决策并处理具体事务就顺理成章。据材料可知( )
A.文官群体逐渐成为权力中心
B.英国君主立宪制走向成熟
C.文官群体对大臣形成了制衡
D.大臣和文官党派利益一致要点专练19 近代世界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押题角度1 近代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
1.[2023·湖南长沙一中高三阶段考]下表为清代中国赴日商船所载商品种类数量统计情况。对其数据变化原因的合理解释是( )
时间 船只(艘) 生丝(斤) 丝棉织品(斤) 糖(斤) 药材(斤) 颜料染料(斤) 矿物(斤) 皮革(张)
1711年 54 50 267 2 002 149 4 475 490 778 860 570 817 332 760 85 821
1804年 11 2 413 14 366 7 256 000 909 218 412 298 270 543 2 294
A.中日之间贡赐贸易加强
B.日本蚕丝织造业有很大进步
C.殖民扩张危及中日商贸
D.中国民族资本得到长足发展
2.[2023·湖南岳阳高三模拟预测]2017年“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一度引发观展热潮。请你为下表中三件文物选择一个展厅名( )
序号 文物名称 文物简介
1 环球航行 纪念章 1589年,英国为了庆祝英国航海家德雷克完成环球航行的纪念章。
2 尼日利亚的 “马尼拉钱币” 16世纪早期主要在欧洲制作,50个马尼拉钱币可以买一个非洲奴隶。
3 复式 显微镜 1650~1700年,出现在荷兰,英国人胡克借助该发明发现了植物细胞结构。
A.文明的碰撞和融合 B.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C.血与火的年代 D.现实与浪漫的碰撞
3.[2023·安徽合肥高三阶段考]据记载,新航路开辟后形成了中国与欧洲及其殖民地的“丝银贸易”。此贸易体系中,西属美洲生产的大约10万至13万吨白银中的一半流入了中国。这一现象( )
A.加速了欧洲价格革命爆发
B.推动了全球贸易体系的发展
C.导致了西班牙经济的衰落
D.反映了欧洲经济的主导地位
4.[2023·黑龙江鹤岗高三阶段考]下面是依据《中国近代服饰文化演变和影响》中有关旗袍的记载编制的表格。导致旗袍变化的原因主要是( )
时间 旗袍的变化
民国初期 旗袍开始普及,其样式与清末旗装没有多少差别
20世纪20年代末 样式也有了明显的改变,如有的缩短长度、有的收紧腰身等
20世纪30年代初 样式变化主要集中在领、袖及长度等方面。先流行高领、渐而又流行低领,后来干脆就穿起没有领子的旗袍
A.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
B.妇女地位的空前提高
C.民族服饰根本性变革
D.外国服饰传入的影响
押题角度2 近代战争与文化交流
5.[2023·江西赣州高三二模]同治七年(1868年),山东蓬莱县生员卢鸣韶拟联合传教士开采本县城南王沟山之煤矿,阖县绅士便以该山地处“龙脉”“阖县数十万生灵风水攸关”“断不可挖伤龙脉,破坏风水”为由,请求县官出示禁阻,并勒碑以示。据此反映出( )
A.传统观念束缚近代民族工业发展
B.抵制列强侵略已成为社会共识
C.地方绅士是封建顽固势力的代表
D.社会进步需要思想解放为先导
6.[2023·辽宁沈阳高三三模]李鸿章认为:“无论中国制度文章,事事非海外人所能望见,即彼机器一事,亦以算术为主,而西术之借根方,本于中术之天元”;“中术四元之学,阐明于道光十年前后,而西人代数之新法,近日译出于上海,显然脱胎四元,竭其智慧不出中国之范围,已可概见。”这一主张( )
A.证明了西学源于中国的正确性
B.打破了传统“华夷之变”的偏见
C.体现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思想
D.有利于减轻西学传播的阻力
7.[2023·河南高三三模]拿破仑所“冒犯”的人民先是因“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而觉醒并充满激情,然后又在其导师背叛自己的原则时转而反对其导师。这说明拿破仑对外战争( )
A.受到各国的强烈不满和反击
B.最终遭到各地人民反对
C.推翻了各国的君主专制统治
D.促进了民众政治上觉醒
8.[2023·湖南长沙高三模拟预测]欧洲达尔文社会主义者赫伯特·斯宾塞认为:社会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协调也是由能量均衡原则来调节的。它表现为社会与环境之间的相互适应与斗争。人类社会只有在这种适应与斗争中才能进步。因此,生存竞争构成了社会进化的基本动因,其思想是用来解释( )
A.欧洲对外扩张的合法性
B.自由平等思想的普世性
C.世界联系加强的必然性
D.生物进化发展的规律性
9.[2023·天津南开区高三二模]远征意大利,拿破仑宣布法国军队是“自由和解放的旗手”,法国在欧洲各地推广国民的自由……但是拿破仑率领的军队终归是占领军,各地逐渐意识到要团结一致反抗法国的征服。这说明拿破仑对外战争( )
A.主要目的是传播启蒙思想
B.促进了欧洲各国完成统一
C.激起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D.具有革命与扩张双重特征要点专练20 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
1.[2023·甘肃兰州高三一模]据美国某研究机构统计,美国自建国以来共发动了469次军事干预行动,其中,1798年至1990年有218次军事干预行动,而自1991年至2022年,短短的30多年时间内,美国进行了251次军事干预行动。这反映了( )
A.冷战期间美苏之间矛盾依然尖锐
B.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丧失殆尽
C.美国军事霸权主义思维长期存在
D.军事行动已成为解决争端的主要方式
2.[2023·江苏南通高三一模]2003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承认全球化和社会变革进程除了为各群体之间开展新的对话创造条件,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损坏、消失和破坏的严重威胁。据此可知( )
A.文化保护已成为全球共识
B.民族文化保护必须适应新形势
C.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传承
D.全球化需要统一文化价值标准
3.[2023·福建福州高三二模]1957年3月,加纳宣布脱离英国统治独立,美国副总统尼克松为首的代表团参加了加纳的独立庆典。1960年刚果独立时,美国控制的联合国军拒绝与刚果合法政府合作并软禁了刚果总理卢蒙巴。这反映出美国政府( )
A.敌视民族解放运动的态度
B.争夺非洲大陆的政策
C.维护全球霸主地位的野心
D.玩弄门罗主义的伎俩
4.[2023·湖北武汉高三模拟预测]2019年,习近平主席指出,“要继续高举联合国这面多边主义旗帜,充分发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二十国集团、欧盟等全球和区域多边机制的建设性作用,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据此可知,新时代中国外交的主要方向是( )
A.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B.推动和完善全球多边治理
C.维护国家经济主权的安全
D.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关系
5.[2023·广东广州高三模拟预测]1966年10月,美国总统约翰逊签署并实施“考瑞报告”。该计划主要利用世界银行、非洲开发银行、东非共同体等国际与地区组织,对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实施多边援助。根据这一计划,美国要求西欧国家参与对非洲发展的援助。这些援助的真实意图是( )
A.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B.塑造美国的道义形象
C.促进非洲非殖民化
D.将非洲纳入冷战战略
6.[2023·陕西铜川高三一模]众多新兴大国参与20国集团峰会,因而备受瞩目,“金砖四国”财长就应对世界经济危机和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联合发表一揽子方案,会议做出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增发特别提款权的决定,被认为是认同了新兴经济体的关切。这表明新兴经济体( )
A.促进地区经济环境和平稳定
B.推动地区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
C.推动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经济运行机制变革
D.挑战西方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主导地位
7.[2023·黑龙江大庆高三一模]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选项中,史实与推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推论
A 2012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给予巴勒斯坦观察员国地位 世界多极格局开始形成
B 201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决定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 美元失去国际贸易结算功能
C 2017年,美国宣布永久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 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逆转
D 2012~2014年,美国利用丹麦的信息电缆监视法、德等国的高级官员 社会信息化是把双刃剑
8.[2023·广东佛山高三一模]如表是2019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纪经济展望》中关于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占比变化的柱状图,据此可知( )
A.发达国家经济衰退
B.发展中国家成为新经济中心
C.各国贫富差距缩小
D.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9.[2023·河北高三模拟预测]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不依附于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行的国家肯定会发现,不依附于GATT(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国家很可能也会发现它们被挡在西方的市场和投资资源之外。因此,任何国家追求经济完全自主的代价就是自我流放。”该学者意在强调( )
A.西方经济体系具有排他性
B.货币和贸易体系急需构建
C.区域集团化受到诸多挑战
D.世界经济朝着制度化发展
10.[2023·河南郑州高三一模]有学者指出,在后脱欧时代,英国与欧盟在社会保障领域四十余年的合作已形成稳定的福利场域和福利文化(即“福利超国家化”),二者围绕核心资本的竞争也发展出稳定的竞合关系,已有移民的抵抗策略使英国难以贸然关闭福利共治空间。该观点旨在说明( )
A.欧洲一体化进程遭遇挑战
B.逆全球化阻碍历史发展进程
C.全球治理新方案亟待提出
D.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历史必然
11.[2023·福建三明高三一模]十八大以来,中国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举办了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这表明新时代中国外交的主要方向是( )
A.致力于构建中华文化圈
B.努力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C.积极推动地区和平稳定
D.积极推动亚太经济合作
12.在2008年金融危机冲击下,西方七国集团在全球经济治理中力不从心,不得不寻求新兴经济体的帮助。美国最终同意召开G20领导人华盛顿峰会,达成了各方采取紧急措施支持全球经济和稳定金融市场、加强金融监管和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等行动计划。上述材料反映了( )
A.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逐步完善
B.国际关系民主化得到普遍认同
C.全球治理的主要力量发生变化
D.经济全球化导致国际竞争加剧
13.出于对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尤其是金融治理体系改革进展缓慢的不满,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成立了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金砖应急储备机制以及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这一行为反映出( )
A.传统金融治理体系走向崩溃
B.新兴市场国家在国际金融中影响力提高
C.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初步建立
D.新兴市场国家是国际金融体系的主导者
14.[2023·陕西咸阳高三一模]有学者指出,近几年来,欧盟政治面临分裂的风险,不断累积的难民问题和移民问题等加剧了欧洲社会矛盾和欧盟治理难度。欧盟的政治分裂和重心转移给欧洲未来发展带来一系列消极影响,使欧洲各国经济增长动力减少、社会矛盾增加,从而引发各种社会问题。该学者旨在说明欧洲( )
A.国家贫富差距日益的凸显
B.政治危机引发深层次反思
C.人口问题威胁全球化发展
D.传统治理模式遭受新挑战
15.[2022·江苏高三一模]《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最初包括3个部分,共计35条,且条文简单。经过各缔约方的历次修订、增补,1994年乌拉圭回合谈判的《最后文件》形成了包括29份单独法律文件,25份以上附加部长宣言,决定和谅解及关税减让表等在内的法律文件群,其管辖范围从货物贸易扩展到服务贸易、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投资措施等。这一变化说明( )
A.世贸组织构建新型协作机制
B.经济全球化强化大国合作关系
C.世界经济有效治理的紧迫性
D.全球多边贸易体制的逐步完善要点专练21 20世纪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
押题角度1 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1.[2023·湖北武汉高三模拟预测]1920年9月,列宁说,“要使每个农民家庭,连一普特余粮都不剩”。1921年3月,列宁就农民交完税后再出售粮食一事说:“如果他们单个地换粮食,那有什么大不了的?……不应当加以阻挠。”这一变化反映了( )
A.苏联政权正面临着巨大危机
B.社会主义改造正在进行
C.社会主义过渡方式出现调整
D.市场经济体制重新确立
2.[2023·江西九江高三三模]1922年列宁在俄共(布)十一大中指出:“在党同苏维埃机构之间形成了一种不正常的关系,有些具体的小事都要弄到政治局去解决”,苏维埃是党联系群众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传动装置”,需要发挥人民委员会和政治局这两个轮子的作用。这表明列宁意识到( )
A.政企不分的危害性 B.新经济政策的优越性
C.党群关系的重要性 D.党政的协调至关重要
押题角度2 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
3.[2023·湖南长郡中学高三一模]下表为赫鲁晓夫改革期间部分年份粮食产量表。
年份 粮食产量(吨) 气候环境
1956年 1.25亿 较好
1957年 2 240万 较差
1958年 1.34亿 较好
1959年 1 520万 较差
1962年 1.40亿 较好
1963年 3 670万 较差
以上数据说明苏联( )
A.农业仍以粗放式经营方式为主
B.气候环境决定粮食产量
C.农业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
D.农业改革没有任何成效
4.[2023·山西临汾高三二模]1975年,苏联的国内生产总值约为美国的57.5%,军费开支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4.3%,苏联的洲际导弹和自由艇发射的导弹从1963年分别约占美国的23.6%和44.6%到1975年在数量上超过美国。这说明( )
A.军备竞赛威胁世界和平
B.美国的综合国力逐渐衰弱
C.苏联国民经济发展畸形
D.苏联在美苏争霸中占主导
5.[2023·四川成都七中高三模拟预测]20世纪80年代开始,苏联国内“影子经济”(即地下生产洋货的作坊、车间和企业)发展迅速,并从洋货生产转向生活必需品和工业品的各个领域,发展成为原材料供应、生产、运输、批发、销售的巨大产业链。这种现象( )
A.体现了经济体制改革成就
B.满足了人民的生活需要
C.改变了轻工业落后的面貌
D.折射出苏联模式的弊病
6.[2023·福建龙岩高三阶段考]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给苏联经济造成的困难,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都进行了经济改革。他们改革的共同点是( )
A.优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
B.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
C.发展重工业以进行军备竞赛
D.力图解决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
押题角度3 西方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
7.[2023·四川凉山高三三模]1929年的经济危机发生后,几年间先后有40个国家实行外汇管制,56个国家实行货币贬值,76个国家提高关税税率,导致出现了各种货币集团和经济集团。1933年6月,66个国家在伦敦召开世界经济会议,试图稳定货币,实行关税休战,结果不但没有成功,反而使各集团之间的对立越来越尖锐。由此可知当时( )
A.各国经济联系中断 B.国家干预成为主流
C.区域集团化成趋势 D.世界经济缺乏规则
8.[2023·湖南郴州高三三模]1933年,世界经济会议在伦敦举行,旨在解决经济危机问题。在会议中,英国强调稳定国际金融,力图以此重新主导世界经济秩序;美国则认为政府的首要责任是恢复国内的繁荣,主张降低关税。会议未能取得实质性成果。由此可推知( )
A.国家干预尚未成为主流的经济政策
B.与会各国均没有达成合作的意愿
C.各国发生危机的根本原因不尽相同
D.存在建立合理经济体系的必要性
9.[2023·安徽高三一模]1965年,美国约翰逊总统提出的《医疗照顾法案》规定:凡符合参加社会保障制度和铁路职工退休制度条件的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有资格享受医疗保险。该法案于当年7月获得通过,全国1 960万老年人中的绝大多数为之受益。约翰逊的《医疗照顾法案》( )
A.意欲缓和严重经济危机引发的激烈社会矛盾
B.旨在解决弱势群体因“滞胀”而面临的困境
C.体现了“新政式”社会经济管理模式的延续和发展
D.包含了国家全面管理社会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特征
10.[2023·重庆渝中高三阶段考]二战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人民资本主义”理论美化成“人人都成为企业的所有者”,现代资本主义已经具有人民性,是资本家和工人利益融为一体的社会制度,二者共有资本、共享民主,社会经济成员在经济上是自由平等的。由此可见,“人民资本主义”理论所具有的明显缺陷是( )
A.否认社会化大生产 B.掩盖阶级差别的本质
C.混淆社会形态差异 D.诋毁社会主义优越性
11.[2023·河北石家庄高三二模]1982年,英国一个年收入150英镑的穷人,加上社会福利所得之后,全年收入共为3 220英镑,而一个年收入为12 390英镑的高收入者,在减除税收后,实际收入为12 260英镑。由此可知,英国( )
A.社会结构发生改变 B.提高政府公共开支
C.运行机制做出调整 D.谋求实现社会公平
12.[2023·海南海口高三一模]下表为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两场改革。据此可知,这两场改革都( )
英国 撒切尔 夫人改革 严格控制政府财政支出;大规模推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改革社会福利制度,削减福利开支;紧缩银根,提高利率。
美国 里根 改革 大规模减少个人和企业所得税;实行货币紧缩政策;削减社会福利规模,扩大私人和地方经营规模。
A.走上了自由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B.是二战后人民民主斗争的结果
C.消除了国民经济“滞胀”现象
D.调整了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方略
13.[2023·河南信阳高三阶段考]二战后,瑞典政府积极推行社会福利政策,社会效果显著,被称之为“福利国家的橱窗”。从20世纪70年代起巨额公共开支引起政府财政赤字,通货膨胀不断加剧,失业率上升,这些问题被称作“瑞典病”,久治难愈。这表明( )
A.社会保障制度需要不断变革
B.社会效率与公平难以平衡
C.国家干预不能缓和社会矛盾
D.福利国家必然出现“滞胀”
14.[2023·辽宁沈阳高三联考]1943年,贝弗里奇规划了二战后英国社会乃至整个欧洲国家的蓝图,建议将基本社会保障、国民健康计划和家庭津贴的覆盖范围扩大,实施全面的社会保障。1944年法国颁布了《全国抵抗委员会纲领》,主张集中供应保障民众所需,也强调了福利制度的地位。这些主张( )
A.促进了西方福利国家制度的完善
B.体现战后欧洲国家的调控道路
C.遵循“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原则
D.源自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需要
15.[2023·河南郑州高三联考]从1949年到1982年,德国共制定经济法2 000多件,占同期全部制定法的70%以上。这些经济法奖励投资、支持出口、限制垄断行为、鼓励工人参与企业管理、积极协调劳资关系等。这些法律制度的实施( )
A.维护了社会市场经济秩序
B.推动德国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C.保证了社会公平的实现
D.受到了经济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要点专练22 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押题角度1 两极格局的形成与终结
1.[2023·广东茂名高三二模]有学者指出,核危机造成的核均势给苏美关系带来的是双方竭力以实力为基础,寻求与对方的共处之道,探索两大国共管世界之道。这说明古巴导弹危机( )
A.带来了国际关系的和平稳定
B.使美苏两国放弃了战争
C.增强了美苏关系中的合作因素
D.从根本上改变了美苏关系
2.[2023·湖北高三模拟预测]1947年6月,在巴黎召开欧洲国家接受马歇尔计划的预备会议,苏联派团参加;英法在美国指示下,建议受援国就各自的经济资源提出报告,再由美国提出援助方式和条件。7月2日,苏联以经济安全为由予以拒绝并退出会议。这一事件( )
A.体现了美苏国家实力的均衡
B.加速了美苏对抗局面的形成
C.确立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
D.导致了西欧经济主权的丧失
3.[2023·江苏南京金陵中学高三预测]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美苏两国都建立了足够毁灭对方的核武器库。一些欧洲人认为既然美国也无法逃脱核武器的毁灭,可能就不会再愿意保护他们。在此背景下,法国总统戴高乐公开呼吁西欧在军事和防务上扮演更加独立的角色。由此可见( )
A.美苏战略态势演变推动欧洲自主
B.资本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C.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D.欧盟崛起威胁美国霸权
4.[2023·天津南开高三二模]1985年3月,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当时影响“东西问题”的主要因素是( )
A.金融危机 B.欧共体不断发展
C.冷战对峙 D.不结盟运动兴起
5.[2023·江苏苏州高三三模]西方世界普遍认为,冷战终结是大西洋同盟体系主导下自由世界的全方位胜利。俄罗斯认为,冷战终结是双方联合协商的结果,它意味着俄罗斯将与西方一道以平等创始人的身份重塑一个基于求同存异、观念和制度多元主义等理念的泛欧洲共同体和一个更加包容的国际安全体系。由此可知冷战的终结( )
A.推动了世界格局多极化
B.扩大了西方世界影响力
C.埋下了国际冲突的隐患
D.密切西方与俄罗斯联系
押题角度2 多极化的发展
6.[2023·湖南高三模拟预测]1955年亚非会议上,各与会国试图合作寻找保障国家独立和克服经济困难的方案。为此,会议最终通过了不倒向美国或苏联一边,也不隶属任何一方的积极中立主义的决议案,会议还发表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在这次会议上( )
A.中立主义成为亚非各国的共同选择
B.中国声音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C.不结盟运动兴起并冲击了两极格局
D.第三世界国家发出自己的声音
7.[2023·山西大同高三三模]1965年,法国总统戴高乐指出,美国享受着美元所创造的超级特权和不流眼泪的赤字。它用一文不值的废纸去掠夺其他民族的资源和工厂。1967年,他责令法国央行,将法国所持的美元全部兑换成黄金。这表明( )
A.国际关税贸易体系弊端暴露
B.法国意图实现战略自主
C.欧洲一体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D.去美元化成为世界潮流
8.[2023·山东泰安高三三模]德国国际与安全事务研究所所长沃尔克·佩茨认为,自拜登出任美国总统以来,面对中美竞争,欧洲国家既不愿意二选一,同时也难以采取等距离政策。因此,欧洲正在加大努力定义自身既包括地缘经济也包括地缘政治的利益和优先事项。这一论述折射出当前( )
A.美德外交政策趋近 B.欧洲一体化程度加深
C.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D.欧盟趁机向东方扩张
9.[2023·山东菏泽高三二模]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反日思想在美国社会各阶层流行起来。八十年代中期有美国参议员将日本车的进口称为“经济上的珍珠港”,总统候选人霍华德·贝克则公开宣称“我们还在与日本交战”,而且“我们就要输了”。这一时期美国反日思潮盛行是由于( )
A.反日思想的根深蒂固
B.日本经济已超越美国
C.现有国际秩序受冲击
D.资本主义阵营的瓦解
10.[2023·河南郑州高三三模]美国长期以来都将经济制裁作为维护其利益和霸权的重要手段,下图是美国作为主要制裁方发起的经济制裁次数及其效果示意图。据此可以推断( )
A.美国一直致力于建立单极世界
B.美国对经济全球化持反对态度
C.多极化趋势下国际竞争的加剧
D.美国经济制裁的数量持续增加
11.[2023·河北张家口高三一模]从1964年起,美国高校定期进行常规性和高强度性非洲语言培训项目,开设的非洲语言课程约有二十种,到1968年全美高校的非洲研究项目增加到38个。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
A.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
B.国际政治力量的变化
C.种族歧视政策的松弛
D.资本主义阵营的瓦解
12.[2023·黑龙江哈师大附中高三三模]20世纪8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逐渐形成“敲打日本”的局面,如荷兰记者沃尔夫伦发表的《日本权力结构之谜》一书用批判的眼光来审视日本;美国学者约翰逊也说:“日本所需石油的55%通过波斯湾,美国和欧洲保护着这条海上通道,为什么只有日本坐享其成,日本应以某种形式负担其代价。”这反映了( )
A.资本主义阵营分崩离析
B.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
C.日本缺乏大国责任担当
D.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13.[2023·湖北武汉高三模拟预测]G7即七国集团,由20世纪70年代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组成,被喻为“富人俱乐部”,控制着世界经济和政治走向。1998年俄罗斯加入成为G8,1999年G20即20国集团应运而生,除原有的八国,还有欧盟以及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发展中国家。从G7到G20的变化反映了( )
A.世界性经济危机的频发
B.多极化形势下呼唤全球治理
C.国际性贸易的均衡发展
D.全球化背景下欧盟仍是主导
押题角度3 经济全球化
14.[2023·河北保定高三二模]1964年,阿根廷经济学家普雷维什提出,世界经济体系的中心是发达国家,外围是依附于中心的发展中国家。外围经济的单一化、畸形发展及贫穷落后都是由于中心经济造成的。因此,应改变国际贸易格局、缔结新的国际商品协定、实行稳定初级产品价格等措施。该主张( )
A.符合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潮流
B.强烈反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
C.意图构建互利共赢的经济秩序
D.指出了经济全球化的诸多弊端
15.
[2023·湖南长郡中学高三一模]如图为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徽标。其中上方是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英文缩写,下方的横线寓意世界贸易在公平的基准上进行。中部呈“U”字型,是英文“联合体”的缩写。“U”字型由下往上逐渐解除,对这一设计理解正确的是( )
A.表达对世界分裂局面的担忧
B.象征世界货币体系正在解体
C.体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
D.寓意各国关税壁垒逐渐瓦解
16.[2023·福建莆田高三模拟预测]根据亚太经合组织预测的数据,从2020年到2030年,全球中产阶级人口将从33亿增长至49亿,这一增长中的80%发生在亚洲。还有数据显示,自2013年以来,全球范围内签订的44个自由贸易协定中,有28个涉及亚洲。这可以用于说明,当前至未来( )
A.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明显加强
B.亚洲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C.亚洲科技和贸易居于世界前列
D.世界的政治多极化格局日益巩固
17.近年来,科学知识的广泛传播与普及、全球科技人才的自由有序流动、技术成果有规则的转移扩散以及全球市场的开放准入,都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能够有效提升全球资源配置的效益与效率。这表明( )
A.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作用居主导地位
B.逆全球化的思维和意识在逐步减弱
C.科技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因素
D.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因素趋于多元化
18.[2023·重庆高三模拟预测]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中,以跨国公司为主导,全球产业出现转移,特别是美国和日本等先后出现两次大的全球性产业转移,客观上造成社会失业问题进一步加剧,导致社会中等收入阶层者的收入水平下降。这表明,经济全球化( )
A.带来了全球收益的不平衡性
B.对发达国家来说也是一把双刃剑
C.遭到西方国家反对难以发展
D.给发展中国家带来较高经济收益要点专练16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1.C 据本题材料表格信息可知,农村流向城市人口逐渐增加有助于加快推进英国城市化进程,促使英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C项正确;据所学知识,1765~1830年间的英国正值工业革命期间,农业机械化取得长足进步,推动农业生产不断发展,排除A项;表中信息是农村流向城市人口逐渐增加,未提及劳动力是否剩余,排除B项;据材料中的时间,并结合所学知识,农村流向城市人口逐渐增加主要受工业革命的影响,与圈地运动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D 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工厂制度下人成为机器的附庸,工人并不需要专门的“技术”,使得妇女因为“工资低廉而受到雇主青睐和支持”,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妇女大量进入工厂,没有涉及国际工人运动,排除A项;妇女的地位提高是一个过程,19世纪初妇女的地位并没有迅速提高,排除B项;科技与生产的紧密结合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排除C项。故选D项。
3.B 根据材料得出主要结论: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英国正处于工业革命时期,在城市中逐渐出现了咖啡店、小酒馆、剧院、音乐厅、浴室等供市民特别是中产阶层消费的服务场所,说明工业革命推动了市民生活的改善和变迁,B项正确;材料中描述的是工业革命对市民生活的影响,而非殖民掠夺,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描述第三产业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阶级分化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4.B 根据材料可知,18至19世纪中后期,工业革命发展,促进英国女子逐渐走向社会,参与政治的意识增强,B项正确;材料只提到妇女要求参政,无法说明使妇女获得广泛的政治权力,排除A项;19世纪上半叶的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排除C项;材料强调妇女地位的变化,与贫富分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5.D 据材料可知,时间大致应是1800~1820年左右,此时和后来许多英美资产阶级陶醉的是既有豪宅和时尚摆设(其实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果实),也有“枪林弹雨里的一片和平净土”(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改革成果以及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的曲折发展及成就),且D项从经济根源上还是A项深入进行的一个经济条件,D项正确;资产阶级革命扩展,既片面又不够深刻,排除A项;工业革命创立巨额财富,但工人阶级相对贫困,贫富差距逐渐扩大,消费水平的大幅提升也主要是针对资产阶级,但都与题干无关,排除B、C项。故选D项。
6.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上半叶,伴随着工业革命的扩展,美国的工业化也相继推进,女性也因此走上了工作舞台,因此出现“19世纪上半叶的北方,女性却被视为具有天然道德优势而成为工厂首选”的现象,说明美国的工业化进程加快,D项正确;美国废除奴隶制度是在南北战争时期,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工业化对就业结构的影响,非女性道德优势,排除B项;美国女权运动第一次浪潮始于19世纪40年代末,终于20世纪20年代,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7.B 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瓦特制成蒸汽机应用于生产领域后,蒸汽机使用增加,进而适应了经济发展,B项正确;据材料“瓦特的第一个客户是阿克莱特的纺织厂,纺织厂用蒸汽机来泵取瀑布的水到浆轮上”可知瓦特蒸汽机第一次应用于棉纺织厂,不能得出工业革命开始于棉纺织业,排除A项;工厂强调管理,材料反映的是技术发明应用于生产并没有涉及管理方面,排除C项;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依赖工匠的经验,第二次工业革命显著特点是科学与技术密切结合,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8.B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虽然英美德三国先后完成了石油能源转型,并在能源总消费量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在现代社会的生产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B项正确;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直接引发了工业革命,排除A项;“取代了”说法绝对,天然气没有取代煤炭和石油的地位,排除C项;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属于常规能源,不属于新能源,D项不符合材料,排除D项。故选B项。
9.D 根据所学,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内燃机的发明及应用,带动了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因此造成石油比重上升,D项正确;当时没有世界大战,排除A项;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有可能是蒸汽动力的火车,因此不够准确,排除B项;电力与石油没有必然的联系,排除C项。故选D项。
10.A 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19世纪德国职业教育有所发展,形成了职业教育双元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以适应工业化进程为出发点,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排除B项;C项“开端”说法与材料及史实均不相符,排除C项;D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且材料也没有民众教育诉求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11.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得出主要结论:通过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德国经济发展取得较大发展,到20世纪初,德国工业产量和对外贸易额仅次于美国,这说明德国技术的创新进步推动了经济发展,B项正确;当时的英国拥有世界上最为广阔的殖民地,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描述分裂与割据的信息,排除C项;德国统一后,实行的君主立宪制政体,排除D项。故选B项。
12.C 19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德国经济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大学学科调整以及新型高校的出现就是这一经济社会转型在教育领域的重要表现,C项正确;德国19世纪70年代才统一,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大学的学科设置适应工业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调整,并不能体现整个教育体制的完善,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不能得出领先,排除D项。故选C项。
13.C 据材料“德国妇女的就业比例,在纺织业从1895年的43万增长到1907年的53万人,增长比例为23.4%……”,可知德国女性在工业和采矿业中的就业数量不断增加,是因为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对劳动力的需求量不断增加,C项正确;仅从材料内容无法得出男女平等得以实现,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德国女性就业数量不断增加,不能体现推动代议制民主建立,而且德国于1871年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君主立宪制度,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工人阶级处境,排除D项。故选C项。
14.A 根据材料“逃遁在幻想内”可知,浪漫主义富有幻想和激情,用丰富的想象对现实世界进行鞭挞,其出现源于社会剧变导致理性幻灭,A项正确;该流派的出现源于社会剧变导致理性幻灭,B项不属于根本原因,排除;人们对社会的失望和对现实的不满催生了浪漫主义,而不是战争危机造成精神创伤,排除C项;虚无主义指的是作为哲学意义认为世界,特别是人类的存在没有意义、目的以及可理解的真相及最本质价值。与材料描述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5.D 材料中描写了工业革命期间男孩悲惨的生活境遇,由此抨击了工业化中人性关怀的缺失,D项正确;材料主体是诗人对小男孩的境遇的描述,并非指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排除A项;材料中不涉及阶级矛盾,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数据证明贫富分化,排除C项。故选D项。
要点专练17 近代西方的思想解放运动
1.D 根据材料可知,作者认为文艺复兴的代表们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并不是完全摆脱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他们仍然带有旧文化的烙印,说明文化发展是在传承中的突破,D项正确;材料与文艺复兴群体自我认识模糊的说法无关,排除A项;古希腊罗马文化对欧洲社会影响深远,排除B项;材料与思想观念改造具有两面性的说法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B 根据材料“富贵、优雅、开放。……表现女性人体的曲线美”可知,此时期的欧洲服饰设计充分体现了人的美感,体现出人文主义对服饰的影响,B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人文主义思想对欧洲服饰的影响,并未体现商品经济的发展,也未体现倡导个性自由解放,排除A项和C项;依据材料无法得出这些服饰特点具有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文化特征,排除D项。故选B项。
3.D 根据材料“文艺复兴的绘画艺术成果至今都令人赞叹不已,而女性成为这个时期画家们创作题材中的一大亮点”可知,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的绘画作品,如《蒙娜丽莎》《西斯廷圣母》等着力展现了女性的美好形象,实际上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D项正确;仅凭文艺复兴绘画艺术中的女性形象,不足以得出妇女获得解放或男女平等成为社会共识,排除A项和B项;文艺复兴宣扬人性,冲击了传统宗教神学说教,但仅凭题干中所述的女性形象相关内容不足以说明传统伦理道德已经日益瓦解,排除C项。故选D项。
4.B 据材料“外观上可自由延伸,建筑内饰也可依据雕刻家与画家的个人喜好进行制作”,可知这一时期欧洲的建筑根据雕刻家和画家的个人喜好进行制作,说明重视人的价值和作用,体现了人文主义对建筑风格的影响,B项正确;仅从材料,无法得出科技进步的相关信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这时期欧洲建筑设计注重人的喜好的特点,排除A项;“摆脱了”,表述绝对,这一时期并没有完全摆脱宗教束缚,排除C项;工业革命的时间是18世纪6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此时并没有开始工业化,排除D项。故选B项。
5.D 由材料可知,15世纪意大利的公众庆典活动场面宏大,庆典表演节目种类繁多,摆脱了原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日益世俗化,D项正确;材料中并不能看出封建王权的强化,排除A项;庆典活动的宗教色彩减弱并不意味着教会权威受到了打击,排除B项;城市自治运动并不是开始于15世纪,排除C项。故选D项。
6.D 由材料信息可知,文艺复兴使人们不再把宗教神权作为最高主宰,而是把情感和忠诚转移到世俗王权,这就会加强王权,并进一步促进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D项正确;文艺复兴冲破教会枷锁,并没有摆脱宗教的束缚,排除A项;当时君主王权有所加强,但此时还没有形成独裁专制,排除B项;资产阶级革命推动社会制度的转变,排除C项。故选D项。
7.B 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瑞典国王任命具有新教思想的神职人员为主教,出台法令开展教会财产世俗化运动,改革国家行政机构,强化国家议会的政治协商作用。这些措施是为了打击天主教会势力,强化世俗王权,B项正确;传播新教思想是瑞典国王打击天主教会势力,巩固世俗王权的手段,而不是根本目的,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民族观念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中只是强化国家议会的政治协商作用而不是建立议会政治,排除D项。故选B项。
8.B 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由于宗教改革的影响,人们被禁止佩戴奢侈首饰,瑞士的首饰业受到限制和冲击,但钟表业却迅速发展,这反映了宗教改革影响了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B项正确;根据所学,宗教改革从神学的角度论证世俗活动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反对教皇的权威,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排除A项;材料强调宗教改革对经济和人们的生活有一定影响,“把人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强调宗教改革对行业发展的影响,未涉及对普通民众宗教信仰的强化,排除D项。故选B项。
9.B 根据材料“你作为你自己的自由的创造者与塑造者,应该用最适合你的方式来构建自己。”可知,意大利学者皮科认为,人是自由的创造者与塑造者,应该用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来重新构建自己,说明要对个人进行改造,重塑新的个人,体现了新旧交替的时代特征,B项正确;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拉开宗教改革的序幕,而材料中时间早于此时间,排除A项;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是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天主教会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10.D 根据材料中“欧洲的君主们迫切需要征收更多的赋税以建立强大的海军,但天主教的法律却禁止君主们向教会的财产征税”“许多中小贵族以贪婪的目光注视着教会的财产”等信息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封建君主和贵族与教会的矛盾日益加深,这为后来的宗教改革埋下了伏笔,D项正确;新航路开辟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解体,但只是对材料片面理解,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表明宗教改革有着深刻的经济背景,未体现天主教会的贪婪激化阶级矛盾,排除B项;天主教会拥有很大的权威,在欧洲各国拥有经济特权,但这是对材料片面理解,排除C项。故选D项。
11.A 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启蒙思想家走向了极端的无神论,启蒙运动把理性推向了极端,普通民众中兴起信仰复兴浪潮,强调个人内在的灵性经验和自由结合的属灵团体,对于理性独断论和无神论造成的信仰缺失以及道德松懈状况进行矫正,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对当时激进理性的一种质疑和反思,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自然和社会法则相融合”,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当时民众从自然科学发展中受到了启示,而且这也不是该学者的目的,排除D项。故选A项。
12.B 据本题材料“保护公民的财产私有权,会促进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可知伏尔泰是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上主张保护公民财产私有权的。据本题材料“私有制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不平等的根源。”可知卢梭是站在小生产者的立场上阐述财产私有是人类不平等的根源的,可见两位思想家因立场差异导致在私有权上的认知不同,B项正确;两位思想家因立场差异导致在私有权上的认知不同,排除A项;“天赋人权”只符合伏尔泰的观点,排除C项;主张“独立思考、理性判断”的启蒙思想家是康德,排除D项。故选B项。
13.C 根据材料“每个人在现代社会通过创造与追求个人财富的激情的正当性应得到承认……这种利益的激情和情感的正义,才是促使现代商业社会及其制度扩展的内在动力机制”可知,18世纪苏格兰启蒙思想家强调承认个人创造和追求财富的正当性,将其视为“促进现代商业……动力机制”,反映出他注重发挥个体的作用,C项正确;天赋人权指上天赋予人固有的、平等的权利,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情感主义的作用,恰恰与理性主义相对,排除B项;“肯定自由经济理论”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4.D 根据材料可知,卢梭认为人民意志不可分割,权力只能保障人民的利益而不能损害人民的利益,说明卢梭主张主权在民,反对“三权分立”学说,D项正确;卢梭主张主权在民,反对英国政治体制,排除A项;材料描述卢梭主张,没有体现天赋人权信息,排除B项;卢梭反对君主专制,提倡主权在民,排除C项。故选D项。
要点专练18 近现代西方的民主政治与文官制度
1.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光荣革命后,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约束,但少数地主精英仍然牢牢地掌握着政府,政治参与度距离真正的民主还十分遥远,民主政治有待发展完善,B项正确;议会并不是粉饰门面的工具,它约束了国王的权力,排除A项;掌握着国家行政权的是议会,并不是地主,排除C项;D项与史实不符,君主立宪政体已经确立,排除。故选B项。
2.C 据材料“规定合众国的领土扩张要以接收新的州加入合众国的方式进行……允许在西边、南边新加入合众国的州实行奴隶制。”可知美国独立后没有急于解决黑人奴隶制问题,而是通过法令重新划分南北方实行奴隶制的范围,以协调南北方在奴隶制上的矛盾,以巩固国家的独立和统一,C项正确;上述法令有利于缓和南北矛盾,排除A项;上述法令未启动废除黑人奴隶制进程,排除B项;法令颁布于1788年,南北战争发生于19世纪60年代,排除D项。故选C项。
3.C 根据材料可知,拿破仑·波拿巴上台对实行恐怖政策的雅各宾派残余分子和王党势力实行严厉镇压,结合所学可知,这样做可以稳定社会秩序,巩固法国大革命成果,C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材料中拿破仑·波拿巴上台后采取的措施有利于巩固法国革命成果,排除;材料中的信息跟法国的工业革命不相关,排除B项;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材料主要体现的并不是拿破仑·波拿巴政府的做法,而是体现出巩固法国革命成果,排除D项。故选C项。
4.A 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中后期,德国统一后政府对工人阶级政党和工人运动进行镇压,随后又通过立法为工人及其家属、工伤者提供医疗保障,这反映出德国政府在国家职能上的发展,即政府的社会职能得到凸显,A项正确;材料中德国政府的措施与民主制度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出德国国家职能的发展,未体现阶级矛盾不可调和,排除C项;材料“德国政府严厉镇压工人阶级政党,查禁或取缔大批报刊、出版物及工人组织”与福利国家初步建成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5.D 材料信息显示,19世纪以来,日本商品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出现变动,出现一批豪农豪商,“(他们)称霸全国商业界并贷巨款给幕府和各藩”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些现象对日本明治维新运动产生了一定影响,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统治者内部矛盾缓和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社会关系日益趋向紧张,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社会制度变革的内容,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6.B 据材料“‘古老自由’……与旧世界彻底决裂”,可知英国革命具有复古倾向和不彻底特点,重在说明英国民主化进程具有一定保守色彩,B项正确;“捍卫自由”的说法以偏概全,排除A项;“多元化政治运行模式”,表述错误,属于对材料的曲解,排除C项;“普遍认同”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7.C 由材料“20世纪20年代初期,印度被东印度公司安排了超过1 000名来自英国的文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印度被东印度公司安排了文官,文官是国家治理的产物,说明东印度公司拥有着部分行政权力,C项正确;材料中只是提到东印度公司将1 000名来自英国的文官派往印度用于管理,这体现的是英国在用文官制度管理印度,没有提到将文官考试制度推广到印度,排除A项;材料主旨不是英国通过文官制度直接统治印度而是英国在管理印度过程中采用英国文官制度,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文官制度缓和了印度的民族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
8.A 据材料“纯粹的职业性”“保持最高的效率”“实际管理工作”中,可知文官制度突出事务处理和具体管理的特征,避免受到政党利益和政治局势的影响,体现了政治与管理分离,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文官制度,并未提及经济发展,排除B项;材料内容没有强调西方文官制度对缓和社会矛盾方面的影响,排除C项;三权分立制衡是指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之间相互制约达到平衡,文官制度未体现权力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9.C 据材料“大臣像丈夫,虽然由他们做出决定……像家庭主妇一样,文官参与决策并处理具体事务就顺理成章”,可以看出大臣“像丈夫”,掌握决定权,但缺乏足够的信息、技术和经验,因此需要文官来处理具体事务,说明两者之间形成了一定的制约关系,C项正确;英国的国家权力中心仍是议会,排除A项;仅从大臣和文官的关系,无法得出君主立宪制的状况,排除B项;“利益一致”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要点专练19 近代世界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1.B 表格数据变化的情况是:从康熙到嘉庆年间,中国赴日本商贸的船只数锐减,中国对日本出售的生丝、丝棉织品及皮革急剧下降,而糖、药材等数量有所上升。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日本江户时代末期,也就是19世纪末,缫丝已经是日本农村地区的重要副业,在日本开港后的海外贸易中,制成的生丝曾是日本出口的主打商品。特别是由于其原材料“蚕茧”是完全日本国产的,所以缫丝对日本的贡献非常大,B项正确;A项仅展示中国赴日商贸,既不符合表格也不符合船只数锐减的情况,排除;C项不符合此时期的历史背景,此时西方殖民对中日商贸的破坏力十分有限,排除;D项是中国近代的情况,排除。故选B项。
2.A 材料“1589年,英国为了庆祝英国航海家德雷克完成环球航行的纪念章”“1650~1700年,复式显微镜出现在荷兰,英国人胡克借助该发明发现了植物细胞结构”体现的是各地区之间的文明交流碰撞,A正确;材料不光是新航路开辟,B排除;C指的是早期的殖民扩张,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
3.B 新航路开辟后,中国和欧洲之间存在丝银贸易,导致大量白银流入中国,这意味着新航路开辟推动了全球贸易体系的发展,B正确;白银流入中国,减少了欧洲贵金属的流入量,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价格革命的发生,排除A;新航路开辟对西班牙的发展是有利的,其衰落不是新航路开辟导致的,也不是白银流入中国导致的,而是其未将获得的资本投入生产领域导致的,排除C;题干中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意味着中国的商品大量外销,说明当时是中国在经济中居于主导,排除D。故选B。
4.D 旗袍从“与清末旗装没有多少差别”到样式多样,更加凸显女性的形体美,结合样式变化的时间可知,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受到西方服饰的影响,D正确;旗袍样式的变化和民主共和观念无关,排除A;旗袍主要流行在社会上层,不能证明妇女地位空前提高,排除B;C表述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D。
5.D 据材料“阖县数十万生灵风水攸关”,反映了地方绅士的风水观念扼杀了“卢鸣韶拟联合传教士开采本县城南王沟山之煤矿”的建议,可以得出社会进步要以思想解放为先导,D项正确;“近代民族工业”从材料中无法判断性质,排除A项;“成为社会共识”,表述夸大,排除B项;“地方绅士是封建顽固势力的代表”表述无从判断,也不是本题反映的本质,排除C项。故选D项。
6.D 据材料“显然脱胎四元,竭其智慧不出中国之范围,已可概见”,可知李鸿章认为西方的算术之学源于中国,该观点有利于减轻西学传播的阻力,D项正确;仅凭材料中的观点无法论证西学源于中国的观点是正确的,排除A项;李鸿章认为西学源于中国,说明其未打破传统“华夷之变”的偏见,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西学中源”思想,并非“中体西用”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
7.D 据材料“人民先是因‘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而觉醒并充满激情”可知,拿破仑战争推动了启蒙思想的传播,促进了民众政治上觉醒,从而“在其导师背叛自己的原则时转而反对其导师”,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拿破仑对民主思想的传播,没有体现各国的反击,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各地人民对专制的反对,没有涉及对拿破仑战争的反对,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拿破仑战争对民众思想的想象,没有涉及对各国政治制度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8.A 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欧洲达尔文社会主义者斯宾塞主张人类社会也要相互竞争才能推动社会进步。结合所学可知,近代欧洲国家对亚非拉地区殖民扩张侵略,使亚非拉地区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社会。因此斯宾塞鼓吹西方国家对外殖民扩张推动了社会进步,A项正确;自由平等思想是启蒙思想,不属于达尔文社会主义思想,排除B项;世界联系加强的必然性是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而不是材料中提到的生存竞争,排除C项;材料提到的是人类社会进化,而不是生物进化,排除D项。故选A项。
9.D 据材料“法国在欧洲各地推广国民的自由……各地逐渐意识到要团结一致反抗法国的征服”,可以看出拿破仑对外战争,一方面传播了法国大革命的思想,促进欧洲各地的进步,另一方面,又是侵略者,侵占他国领土,所以具有革命与扩张双重特征,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拿破仑对外战争的双重性,无法得出其目的,排除A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拿破仑对外战争对欧洲各国统一的影响,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殖民地人民的反抗状况,排除C项。故选D项。
要点专练20 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
1.C 根据材料“美国自建国以来共发动了469次军事干预行动”“短短的30多年时间内,美国进行了251次军事干预行动”,说明美国经常用军事行动解决争端,军事霸权主义思维长期存在,C项正确;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1992年至2022年”苏联已经解体,美苏之间矛盾不存在,排除A项;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丧失殆尽”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根据材料“美国自建国以来共发动了469次军事干预行动”,只能证明美国经常用军事行动解决争端,不能得出“军事行动已成为解决争端的主要方式”,这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2.B 根据材料“全球化和社会变革进程除了为各群体之间开展新的对话创造条件,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损坏、消失和破坏的严重威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全球化带来了新的发展,但也使得一些非物质文化受到威胁,因此民族文化保护必须适应新形势,B项正确;全球共识无从体现,排除A项;材料没有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传承,排除C项;全球文化是多元发展的,不存在统一标准,排除D项。故选B项。
3.B 二战后美国的大部分外交政策可以通过冷战的视角来看待,从维护本国利益出发,对加纳与刚果的不同态度,可以看出美国执行的是争夺非洲大陆的政策,B项正确;加纳宣布独立时,美国参加了独立庆典,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出美国维护全球霸主地位的野心,排除C项;材料与门罗主义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4.B 根据材料可知,新时代中国外交的主要方向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全球事务由各国人民商量着办,积极推进全球治理规则民主化,推动和完善全球多边治理,B项正确;新中国成立以来就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维护国家经济主权的安全,排除C项;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关系是中国外交的一部分,无法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5.D 1966年正处于冷战时期,美国拉拢西欧援助非洲地区,其意在加强对非洲的控制,与苏联争夺非洲,即将非洲纳入冷战战略,D项正确;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塑造美国的道义形象以及促进非洲的非殖民化都不是美国的真实意图,排除A、B、C项。故选D项。
6.C 新兴经济体的方案展现了新兴经济体推动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经济运行机制变革的强烈愿望,最后会议做出有利于这一愿望实现的决定,C项正确;A、B两项表述的是新兴经济体对地区经济格局的影响,与材料无关,排除;随着新兴经济体的壮大,西方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明显减小,D项说法正确但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C项。
7.D 根据材料“2012~2014年,美国利用丹麦的信息电缆监视法、德等国的高级官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的上述举措危害了法国、德国的国家安全,说明信息化是一把双刃剑,D项正确;世界多极格局开始形成是在20世纪50年代,排除A项;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体现了国际贸易结算的多元性,而非美国失去国际贸易结算功能,排除B项;美国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说明全球化出现了异动,但是不等于全球化趋势逆转,排除C项。故选D项。
8.D 根据材料数据可知,从1991年到2018年,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比重在不断上升,说明的是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D项正确;发达国家经济衰退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发达国家仍然掌握着全球经济走向,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在经济全球化之下,各国之间的贫富差距呈现扩大的趋势,排除C项。故选D项。
9.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具有排他性,A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货币和贸易体系已经构建,排除B项;“区域集团化”在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中没有涉及,排除C项;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强调的是西方经济体系具有排他性,“世界经济朝着制度化发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0.D 根据材料可知,虽然英国已经脱欧,但脱欧后,英国与欧洲却继续保持稳定的竞合关系,说明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发展的趋势,是历史的必然,D项正确;欧洲一体化进程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逆全球化阻碍历史发展进程,排除B项;全球治理新方案亟待提出,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1.B 根据材料“十八大以来,中国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及所学知识可知,新时代中国外交的主要方向是努力构建新型国际关系,B项正确;材料列举新时代中国外交事件主要是经济活动,未涉及构建中华文化圈,排除A项;材料列举新时代中国外交事件主要是经济活动,未涉及推动地区和平稳定,排除C项;材料不仅涉及亚太经济,排除D项。故选B项。
12.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1世纪全球经济治理中,七国集团已力不从心,G20领导人华盛顿峰会吸纳了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参与,反映出全球治理的主要力量正在发生变化,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正逐步走向完善,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国际关系民主化得到普遍认同,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经济全球化导致的合作加强而非国际竞争的加剧,排除D项。故选C项。
13.B 根据材料“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成立了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金砖应急储备机制以及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反映了新兴市场国家的兴起,也反映出中国在国际金融中影响力提高,B项正确;传统金融治理体系仅是“改革进展缓慢”,不是走向崩溃,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排除C项;美国等西方国家才是国际金融体系的主导者,排除D项。故选B项。
14.D 根据材料中“欧盟政治面临分裂的风险”“加剧了欧洲社会矛盾和欧盟治理难度”“社会矛盾增加,从而引发各种社会问题”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欧洲社会矛盾的增加,欧洲社会治理面临着多种难题,传统社会治理遭到挑战,D项正确;欧洲国家贫富差距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A项;材料只是表述问题,不涉及深层次反思,排除B项;人口问题威胁全球化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5.D 由材料可知,《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包含的文件、决定增多,其管辖范围得到扩展,这说明全球多边贸易体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逐步完善,D项正确;世贸组织成立于1995年1月,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规则的增多和管辖范围的扩大体现了经济全球化潮流,但体现不出大国合作关系的强化,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这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适应了世界经济的治理,但材料体现不出“治理的紧迫性”,排除C项。故选D项。
要点专练21 20世纪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
1.C 据本题材料“1920年9月”“1921年3月”,结合列宁在不同时间阐述关于粮食问题的变化,可知当时苏俄经济政策出现了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变化,C项正确;新经济政策的推行,缓解了危机,巩固了政权,排除A项;社会主义改造始于斯大林执政时期,排除B项;新经济政策持续时间并不长远,随着新经济政策的废除,苏联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排除D项。故选C项。
2.D 据材料“在党同苏维埃机构之间形成了一种不正常的关系,有些具体的小事都要弄到政治局去解决”,可知针对党和政府之间存在的“党政不分”的问题,列宁提出要协调人民委员会(政府)和政治局(党)这两个轮子的作用,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党政不分的危害性,而不是政企不分,排除A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新经济政策内容,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党政不分的危害,并不是强调党群关系的重要性,排除C项。故选D项。
3.A 从材料可知,1956~1963年,苏联粮食产量与气候有密切联系,说明农业对气候的依赖程度较高,仍属于粗放式经营,A项正确;“气候环境决定粮食产量”的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B项;题干没有涉及农业改革与斯大林模式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虽然改革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是农业生产仍然取得一定的成效,排除D项。故选A项。
4.C 根据材料可知,苏联在军事上不断加大投入,致使国内经济发展畸形,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苏联国民经济发展畸形,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苏联在洲际导弹和自由艇发射导弹的数量上超过美国,不代表美国的综合国力逐渐衰弱,排除B项;此时苏联在争霸中占据优势,但不能说明苏联在美苏争霸中占主导,排除D项。故选C项。
5.D 根据材料可知,“影子经济”反映出斯大林模式之下轻工业发展较弱,因此才会私下生产,D项正确;根据“地下生产洋货的作坊、车间和企业”可得出并不是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排除A项;这种现象并不能满足民众的需求,排除B项;这种现象不能改变苏联的状况,排除C项。故选D项。
6.D 结合所学可知,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都是因为“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因此三者改革的共同点是解决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问题,D项正确;“优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是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排除A项;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三人的改革都没有突破斯大林体制,没有突破旧的所有制结构,排除B项;“发展重工业以进行军备竞赛”发生在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7.D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1929年的经济危机发生后,世界各国纷纷实行货币贬值和提高关税税率,引发国际货币和贸易体系混乱,表明当时世界经济缺乏规则,D项正确;“各国经济联系中断”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资本主义国家干预成为主流是在二战后,排除B项;区域集团化趋势出现是在二战后,排除C项。故选D项。
8.D 根据材料可知,伦敦世界经济会议,英国希望重新主导世界经济秩序;美国则希望英国的领导作用随着旧的世界金融体系一起垮台,自己另起炉灶。这实际上是英美双方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对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的一次争夺,最终导致经济危机未能如愿解决,各国经济利己主义盛行,因此需要建立合理的经济体系,D项正确;国家干预是否成为主流与英美的争夺不直接相关,排除A项;题干中只呈现了英美争端,并没有表达出其他国家的意愿,排除B项;各国发生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并非不尽相同,排除C项。故选D项。
9.C 根据材料可知,美国总统提出的《医疗照顾法案》以参加社会保障制度和职工退休制度的老年人为照顾对象,该法案获得通过后,使全国老年人中的绝大多数为之受益。结合所学知识,罗斯福新政期间,罗斯福签署“社会保险法”等,为失业者和老年人提供救济金和失业金,同时实行社会保障措施,为老年人等提供社会保障。因此题干中美国约翰逊总统的做法与罗斯福新政时期的做法存在继承性和发展性的关系,C项正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1970年代是美国资本主义的黄金时期,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没有经济危机,排除A项;美国滞胀危机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初,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美国是市场经济体制,不是计划经济体制,排除D项。故选C项。
10.B 材料将资本主义美化为资本家和工人利益融为一体的社会制度,二者共有资本、共享民主,社会经济成员在经济上是自由平等的,掩饰了资本主义阶级差别的本质,B项正确;“否认”二字过于绝对,且材料未体现,排除A项;社会形态差异不是最主要的问题所在,并且社会形态主要体现在不同的社会性质,不符合材料内容,排除C项;材料并未直接诋毁社会主义制度,不涉及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评价,排除D项。故选B项。
11.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滞胀”危机发生后,英国进行了政策调整,一定程度上既增加了低收入居民的福利收入,又降低了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这反映了英国出于缓和矛盾的需要,对运行机制进行了调整,C项正确;社会结构改变主要指社会阶级和阶层结构等方面的变化,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减少税收会削减政府公共开支,排除B项;材料中英国的举措目的是调整政策以缓和矛盾,并非是谋求实现社会公平,排除D项。故选C项。
12.D 根据材料“大规模推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改革社会福利制度,削减福利开支;削减社会福利规模,扩大私人和地方经营规模”及所学可知,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滞胀”危机,凯恩斯主义失灵,美英等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力度,D项正确;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国家走上了自由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排除A项;这两场改革与二战后人民的民主斗争无关,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这两场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了国民经济的“滞胀”现象,表述有误,排除C项。故选D项。
13.A 本题考查二战后的福利国家。瑞典政府推行社会福利政策取得显著效果,成为典型成功代表,但是福利国家政策也有其弊端,主要是巨额财政赤字、劳动积极性下降,随着经济发展出现问题,会进一步导致社会问题,因此这些社会保障制度需要不断变革,在提高社会效率和保障社会公平之间搞好平衡,A项正确;如果社会效率和社会公平之间失衡,社会保障就会出现问题,但是这种平衡也不是不能实现的,排除B项;战后初期的福利国家政策起到了缓和社会矛盾的作用,福利国家的本质就是国家干预,排除C项;经济“滞胀”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是福利国家政策必然导致“滞胀”,排除D项。故选A项。
14.D 根据材料“1943年,基本社会保障、国民健康计划和家庭津贴的覆盖范围扩大”“1944年,集中供应保障民众所需”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二战时期,资本主义国家为了促进社会稳定,保障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确保战争的胜利,注重社会保障方面的建设,D项正确;西方社会福利国家制度的建立是在二战后,排除A项;这体现了战前欧洲国家调控道路的探索,排除B项;克林顿上台后实施“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其宗旨是既反对完全的自由放任,又反对过度的干预,排除C项。故选D项。
15.A 根据材料,德国制定大量的法律对经济进行干预,同时限制垄断,注重市场调节的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市场经济秩序,A项正确;20世纪60年代初,德国成为欧洲头号资本主义国家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强国。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可见战后德国未能一直保持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地位,排除B项;“保证了社会公平的实现”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二战后德国制定法律对经济进行干预,受到了凯恩斯主义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要点专练22 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1.C 根据材料中的“共处之道”“共管世界之道”可知,古巴导弹危机使得美苏两国探寻共处之道,意味着这一事件增强了美苏关系中的合作因素,C项正确;危机后,世界依然是动荡不安,排除A项;B项表述绝对,所述不符合史实,如美国侵略越南的战争,排除;美苏关系依然处于冷战状态,排除D项。故选C项。
2.B 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在1947年马歇尔计划预备会议中,美国指示英法提出建议,建议受援国就各自的经济资源提出报告,苏联认为这会泄露本国的经济情报,危机经济安全,所以拒绝,并退出了会议。结合所学,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实施冷战、运用杜鲁门主义的重要步骤,加剧了美苏对抗,也最终导致了欧洲的分裂,B项正确;据所学,两极格局是不对称的,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及其盟国,且材料体现的是苏联为了国家利益拒绝接受援助,无法看出美苏实力均衡,排除A项;据所学,确立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的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排除C项;据所学,二战以后,西欧国家就普遍衰落了,并非是由拒绝马歇尔计划引发的,排除D项。故选B项。
3.A 根据材料“法国总统戴高乐公开呼吁西欧在军事和防务上扮演更加独立的角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苏冷战背景下,法国为了国防安全,号召西欧要更多地保持独立,推动欧洲自主,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资本主义阵营开始瓦解,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欧洲自主化,与多极化趋势无关,且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是在20世纪90年代,排除C项;欧盟成立于1992年,排除D项。故选A项。
4.C 1985年还处于冷战时期,东西方之间的和平问题与冷战对峙息息相关。由材料“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可知影响“东西问题”的主要因素是冷战对峙,C项正确;A、B项属于经济问题,属于“南北”问题,排除A、B项;不结盟运动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排除D项。故选C项。
5.C 根据材料可知,西方国家和俄罗斯关于冷战终结的说法不同,体现了西方国家和俄罗斯的博弈,埋下了国际冲突的隐患,C项正确;冷战的终结推动了世界格局多极化,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西方国家和俄罗斯关于冷战终结的说法不同,不能说明冷战终结扩大了西方世界影响力,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冷战的终结埋下了国际冲突的隐患,未体现密切西方与俄罗斯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
6.D 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1955年亚非万隆会议上第三世界国家发出了“积极中立主义”“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等声音,D项正确;中立主义是这次与会国通过的决议案,不能代表亚非所有国家,排除A项;中国总理周恩来呼吁“求同存异”,得到与会国家的重视,排除B项;不结盟运动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排除C项。故选D项。
7.B 材料主要说明法国总统戴高乐对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的霸权地位以及对其他国家造成的损失不满,反对美国霸权,体现了其一贯主张的摆脱美国控制,实现战略自主,B项正确;戴高乐针对的主要是国际金融货币体系,不是关税贸易体系,排除A项;戴高乐领导下的法国与美国相抗衡,表明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与欧洲一体化关系不大,排除C项;仅根据法国的态度不能断定去美元化成为世界潮流,排除D项。故选B项。
8.C 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面对美国排挤中国的情况,欧洲国家不愿意二选一,说明欧盟有自己的外交利益和主张,反映了当前多极化趋势正在发展,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既不愿意二选一,同时也难以采取等距离政策”,德国与美国外交政策没有趋近,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欧盟积极谋求包括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的利益和优先事项,未体现一体化程度加深和趁机向东方扩张,排除B、D项。故选C项。
9.C 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崛起成为资本主义第二大经济体,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美国的地位,因此出现反日思潮,C项正确;“根深蒂固”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日本经济并未超越美国,排除B项;资本主义阵营的瓦解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10.C 根据美国作为主要制裁方发起的经济制裁次数及其效果示意图,可知20世纪美国发起的经济制裁次数总体上增多,但成功率总体上下降,与美国国际地位相对衰落,欧洲、日本、中国等崛起有关,反映多极化趋势的发展,C项正确;冷战结束后,美国妄图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排除A项;二战后的全球化浪潮中,美国一度是最大受益者,也是参与者和主导者,近来美国出现了逆全球化思潮,但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排除B项;20世纪80年代美国发起经济制裁的数量较70年代减少了,排除D项。故选C项。
11.B 结合当时两极格局对峙的局面可知,美国此举显然是因为在美苏争霸中,美国优势地位下降,想通过争夺非洲这一中间地带,增强与苏联竞争的实力,B项正确;20世纪60年代,非洲越来越多的国家独立,但民族解放运动兴起一说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松弛”一词表述不符合实际,排除C项;1968年,资本主义阵营并未瓦解,排除D项。故选B项。
12.B 据材料“敲打日本……为什么只有日本坐享其成,日本应以某种形式负担其代价。”可知,20世纪80年代欧美国家敲打日本,都是由于日本经济的腾飞对他们的利益产生了冲击,美日欧三足鼎立是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B项正确;“分崩离析”,表述夸大,此时资本主义阵营并未崩溃,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对日本经济腾飞的担忧,与大国责任担当无关,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日本经济发展对经济格局的影响,并不能说明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排除D项。故选B项。
13.B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20世纪70年代,由主要发达国家组成的G7即七国集团控制着世界经济和政治走向,此后随着多极化的发展,俄罗斯、欧盟以及广大发展中国家日益成为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力量,全球问题的解决需要多极力量的共同参与和合作,于是G7发展为G20,将新兴国家包含在内,有利于构建多极合作的新治理体系,B项正确;经济危机、国际贸易的发展与G7到G20的变化有一定联系,可算原因,但并非本质,排除A项、C项;欧盟是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力量,但在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的当下,欧盟不能单独主导世界,排除D项。故选B项。
14.C 根据材料“世界经济体系的中心是发达国家,外围是依附于中心的发展中国家。外围经济的单一化、畸形发展及贫穷落后都是由于中心经济造成的”“应改变国际贸易格局、缔结新的国际商品协定、实行稳定初级产品价格等措施”可知,阿根廷经济学家普雷维什认为现存的世界经济体系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对发展中国家不利,主张构建互利共赢的经济秩序,C项正确;材料主张构建互利共赢的经济秩序,并非强调区域经济一体化,排除A项;普雷维什主张构建互利共赢的经济秩序,而不仅仅是反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排除B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主张构建互利共赢的经济秩序,排除。故选C项。
15.D 根据材料“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英文缩写,下方的横线寓意世界贸易在公平的基准上进行。中部呈‘U’字型,是英文‘联合体’的缩写。‘U’字型由下往上逐渐解除”并结合《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宗旨“促使成员国达成互利互惠,以求大幅度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消除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以促进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扩大商品生产和交换,增加就业,提高生活水平。”可知,这一设计寓意各国关税壁垒逐渐瓦解,D项正确;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是一个经济组织,并非关注世界分裂局面,排除A项;《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倡导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没有涉及货币体系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排除B项和C项。故选D项。
16.B 据题干信息可知,亚太经合组织预测,从2020年到2030年,全球中产阶级人口增长中的80%发生在亚洲。还有数据显示,自2013年以来,全球范围内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中大部分涉及亚洲。这说明亚洲的经济和贸易发展较快,对于推动全球经济增长有重要作用,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亚洲国家间加强经济合作,形成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或国家集团,故不能得出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亚洲科技情况,排除C项;材料所述主要是经济方面,且主要讲亚洲地区,不能得出政治多极化,排除D项。故选B项。
17.D 材料强调的是“科学知识”“人才和科技成果”等因素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即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因素趋于多元化,D项正确;材料侧重经济全球化的原因,而非作用,排除A项;材料没有逆全球化的信息,排除B项;科技和生产力的进步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因素,但不是材料的主旨,材料没有突出哪个因素是根本因素,排除C项。故选D项。
18.B 由材料信息可知,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来说虽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但产业转移也造成社会失业等问题,所以说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来说也是一把双刃剑,B项正确;材料强调了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的两面性,既带来收益,又造成一些社会问题,没有涉及全球收益的不平衡性,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西方国家反对经济全球化,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发展中国家,排除D项。故选B项。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4届新教材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要点专练16~22(8份打包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