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练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五四运动既坚决反对西方列强将《凡尔赛和约》强加于中国,也坚决反对屈服于帝国主义压力准备在这个丧权辱国和约上签字的北洋政府。由此可知五四运动( )
A.加速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
B.使科学理性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C.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
D.是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运动
2.[2023·广东佛山高三模拟预测]“五四”期间,唐山学生在发传单时发现“普通人识字的太少,所以拿传单去不是用来包东西就是当作手纸”,但“教汉字非7年不能成功”。于是,他们陆续在工矿企业、村庄等设立14处注音字母学校。这一做法表明当时( )
A.文化普及的探索与实践
B.民主科学观念广泛传播
C.工农联盟的形成与发展
D.革命运动存在地区差异
3.[2023·湖南岳阳高三模拟预测]五四运动后的先进分子,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认识犹如“隔着纱窗看晓雾”,无法分清科学社会主义与其他社会主义流派的界限。1919年到1923年,马克思主义与实验主义、社会改良主义和无政府主义进行了三次论战,在很大程度上澄清了人们的认识。据此可知,这三次论战( )
A.结束了思想界的迷茫混乱
B.促进了思想认识的统一
C.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D.加速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4.[2023·全国乙卷]1920年5月,陈独秀发表演说:“中国古人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现在我们要将这句话倒转过来说,‘劳力者治人,劳心者治于人’。”9月,他发文主张“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这反映出( )
A.工人待遇得到极大改善
B.民主与科学深入人心
C.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D.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
5.[2023·天津市河北区二模]五四前后,各色各样的“主义”蜂拥而入中国,有西方的无政府主义、尼采主义、实用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马克思主义等,林林总总达60~70种之多,它们都曾化为众多中国人的言谈和文章。材料表明( )
A.马克思主义已成为中国主流思想
B.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笃行民主政治
C.中国共产党成立并掌握了话语权
D.不同“主义”寄托着不同的信仰
6.[2023·全国甲卷] 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注重增强阶级基础。中共一大在讨论今后的工作时,“决定集中我们的全部精力组织工厂工人……鉴于我们的党至今几乎完全由知识分子组成,所以代表大会决定要特别注意组织工人”。这反映出当时( )
A.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B.民主革命纲领开始制定
C.党的中心任务确立
D.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
7.[2023·威海市二模]1922年7月,中共二大在上海召开,通过了第一部《中国共产党章程》。会议要求党的一切活动都必须深入广大的群众里面去,领导和团结各界人民奋斗;第一次比较完整地对工人运动、妇女运动和青少年运动提出了要求。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确立了扶助农工的政策
B.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C.明确了民主革命的任务
D.坚持密切联系群众的原则
8.[2023·泰安市三模]1923年,孙中山对汪精卫等人说:“你们自高自大,瞧不起共产党,实际上中共是中国新兴势力……我们当年搞革命,策动群众仅百八十人,中共组织工农革命运动,群众动不动就是几千几万甚至是几十万人,其势不可侮。”据此可知,孙中山意在( )
A.借助中共力量改组国民党
B.推动北伐战争顺利进行
C.总结国民革命的失败教训
D.探索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9.[2023·江西新余高三二模]1924年4月,孙中山在《致全国学农工商通电》中指出:青年是国民党领导的这场民主革命的先锋,农民是重要的力量,工人是国民党的阶级基础,商人是主力军,都应与国民党共同奋斗,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这说明孙中山( )
A.建立起了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B.认识到唤起民众进行国民革命的重要性
C.首次明确提出“扶助农工”的口号
D.通过改组国民党使其性质发生根本变化第22练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1.如图所示报刊信息,反映了( )
A.南京国民政府宣告成立
B.中国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确立
C.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
D.中原大战以蒋介石集团的胜利而结束
2.[2023·三亚市二模]1930年5月至11月,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与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集团在河南、山东、安徽等省发生了一场新军阀混战,史称“中原大战”。双方参战兵力超过百万,最终以蒋介石集团的胜利而结束。中原大战是中华民国建立后规模最大、耗时最长的军阀混战。这场战争( )
A.说明全国统一趋势已不可逆转
B.实质是国民党内部的争权夺利
C.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
D.使中共革命力量得到空前发展
3.[2023·广东茂名高三二模]1928年5月,中共中央发布《军事工作大纲》提出:“为保障暴动的胜利与扩大暴动,建立红军已为目前的要务,不一定要等到一省或一国暴动成功,只要能建立一割据区域,便应当开始建立红军的工作。”这表明当时( )
A.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卓有成效
B.中国共产党完成工作重心转移
C.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已经形成
D.中国共产党意识到军队的重要性
4.[2023·临沂市三模]如图所示为保存于八一起义纪念馆中的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证。该文物见证了党( )
A.在民主革命中对国家治理的尝试
B.建立第一个苏维埃政权的艰难
C.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D.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努力
5.[2023·湖南长沙高三模拟预测]在1922~1931年这10年间,从上海的两家报纸《申报》和《新闻报》上,总共记录下197起与地租有关的事件。1922年至1931年,江苏共发生佃农风潮125起。这一现象( )
A.说明地主阶级统治地位动摇
B.促进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
C.出现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发展
D.有利于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6.下图为原存于江西赣州某村的标语,标语有“工农解放万岁”“红军胜利万岁”等字样。据此判断,这一标语最有可能出现于( )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全面抗战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7.[2023·临沂市模拟]“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秋雨里格绵绵,介支个秋风寒;树树里格梧桐叶落尽,愁绪里格万千压在心间;问一声亲人红军啊,几时里格人马介支个再回山……”这是脍炙人口的红色歌曲《十送红军》的部分歌词。歌词反映的历史背景是( )
A.南昌起义后红军进军井冈山
B.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进行长征
C.军队出征奔赴前线抗击日寇
D.军队撤出根据地同国军决战
8.[2023·海南海口高三一模]1936年3月,法国巴黎《全民月刊》连载的《随军西行见闻录》,以被俘军医“廉臣”的口吻,描述了中共红军历时8个月、途经6省的经历,是最早向世人介绍毛泽东、朱德等中共领导人和红军领袖的纪实作品。这部著作( )
A.反映了法国人对中国革命的认可
B.记述了中央红军捍卫根据地的壮举
C.为研究红军长征保存了珍贵史料
D.全面反映了北伐战争艰难行军历程第23练 抗日战争
1.[2023·辽宁模拟]伪满洲国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后扶植的傀儡政权。1932年3月1日,日本侵略者宣布伪满洲国成立。3月9日,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日本特务、汉奸和清朝遗老的簇拥下,在伪满洲国“执政”。这反映出当时( )
A.日本采用“以华制华”的政策
B.伪满洲国与汪伪政权功能相同
C.日本对抗国共合作的政策措施
D.民族矛盾已经上升为主要矛盾
2.[2023·广东广州高三模拟预测]1935年,有人认为“逃避了现实躲向‘天鹅’‘人鱼’等的乐园里去,这是安徒生童话的特色。”还有人认为“处于苦难的中国,我们不能让孩子们忘记现实,一味飘飘然的钻向神仙贵族的世界里。”这些观点反映了( )
A.东西方文化存在较大差异
B.中华传统文化地位逐步提升
C.儿童教育受到政府的关注
D.民族危机影响教育价值取向
3.[2023·河北唐山高三三模]1936年,毛泽东在回答美国作家斯诺关于苏俄、外蒙古是否会援助中国的看法时说,中国人民一旦有了他们自己的政府,开始抗战……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是全世界的事,苏联、英美都不能保持中立。这反映了毛泽东( )
A.坚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
B.主张反法西斯国家应该联合起来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念
D.认为中国政府抗战会使环境有利
4.[2023·德州市模拟]据统计,日本在沦陷区成立的伪中央储备银行发行的“中储券”,1941年年初的发行量为1 370万元,到1945年日本投降时发行量增至初发时的43万倍。“中储券”的面值也一再扩大,致使物价上涨了12 700多倍。这一现象折射了( )
A.中国人民拒绝使用“中储券”
B.日本大肆掠夺中国的财富
C.社会环境混乱造成货币贬值
D.日本向中国转嫁经济困难
5.[2023·日照市高三一模]1937年9月,时任八路军旅长的陈赓在日记中写到:“这是红军参战的第一次胜利,也是中日开战以来最大的第一次胜利。这一胜利虽然是局部的,但在政治上的意义是无穷的:证明我党的主张正确;只有积极地采取运动战、游击战、山地战,配合阵地战,抄袭敌人,才能胜算;单纯的防御只有丧失土地。”据此推知,当时中共中央抗日战略部署是( )
A.开辟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争
B.配合正面战场、实行阵地作战
C.开辟东方战场、配合盟军作战
D.发动百团大战、打破囚笼政策
6.[2023·德州市一模]蒋介石在平型关大捷后发贺电:贵路军一战攻克平型关,毙敌遍野,俘虏甚多。忠勇之气,益寒敌胆。特电驰贺,续候捷音。该材料可印证( )
A.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B.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C.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D.国共合作团结抗战
7.日本华中方面军在占领南京后,为了打通津浦线沟通南北战场的联系,作为进攻我国心脏地区武汉的大后方,沿津浦路北犯,准备与华北方面军积极配合,南北夹击。为此,中日军队爆发了( )
A.太原会战 B.枣宜会战
C.淞沪会战 D.徐州会战
8.1939年,朱德指出:“在中国,由议会选举政府,决定施政方针,边区是第一个”。1940年,毛泽东再次强调,这种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付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这说明边区政府( )
A.具备了新民主主义的特征
B.脱离了国民政府管辖
C.代表根据地社会全体意志
D.仿行苏联的政治制度
9.[2023·全国甲卷]1943年,中共中央指出,“提高妇女的政治地位、文化水平、改善生活,以达到解放的道路,亦须从经济丰裕与经济独立入手”。这一决定的实施( )
A.促进妇女彻底摆脱封建束缚
B.有利于抗日根据地政权巩固
C.扩大了陕甘宁边区阶级基础
D.适应党的工作重心转移需要
10.[2023·山东济南高三三模]1945年4月,中共中央在一份重要文件中指出,党在农村工作中要坚持“耕者有其田”的主张,“把土地从封建剥削者手里转移到农民手里,把封建地主的私有财产变为农民的私有财产,使农民从封建的土地关系中获得解放,从而造成将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可能性”。中共中央的这一要求旨在( )
A.探索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B.在全国范围推行土地改革
C.继承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
D.指导全民族抗战取得胜利第24练 人民解放战争
1.对于毛泽东的重庆之行,民主人士柳亚子赋诗称颂为“盖弥天之大勇”。重庆《大公报》发表社评说:“毛先生能够惠然肯来,其本身就是一件大喜事。”这反映了当时( )
A.国共力量对比出现逆转
B.民主党派认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
C.国家重建成为国人共识
D.民族矛盾的上升推动国共走向和谈
2.[2023·江苏扬州高三三模]1945年8月《中央日报》刊登一则电文:“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迫切悬盼之至。”这表明( )
A.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
B.国共两党开启第二次合作
C.中共争取和平民主的诚意
D.国民党试图谋求政治主动
3.[2023·山西大同高三三模]1946年6月,美国国会决定延长对中国的租借法案期限。根据租借法案,美国移让给国民党政府的物资总值达七亿八千一百万美元。7月,美国国会授权总统将总数不超过二百七十一艘的舰艇及船坞器材等“赠送”给国民政府。这些举措反映了( )
A.美国计划推进亚洲版“马歇尔计划”
B.反法西斯战争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C.美成为对中国经济侵略的主要国家
D.美国扶蒋反共干涉中国内政的意图
4.解放战争爆发之初,西方媒体通过计算国共双方的武器装备、军队数量、控制的区域等数据得出了一致的结论,那就是共产党支撑不过半年必定灭亡;而毛泽东却做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这主要是因为毛泽东( )
A.看到了中国人民力量的伟大
B.充满对战争胜利的必胜信念
C.发现了西方数据来源不准确
D.预判了国际形势对中国共产党有利
5.[2023·江西九江高三二模]民国三十七年,国民政府为了应对法币通货膨胀问题,颁布了《金圆券发行办法》,规定以金圆为本位币,一圆含金量为纯金0.222 17公分,禁止黄金、白银和外币的流通、买卖或持有。此次币制改革( )
A.意在解决民族战争时期财政危机
B.使国民政府的金融体系彻底崩溃
C.导致法币的实际购买力大大下降
D.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国民党的统治
6.
[2023·济南市二模]右图所示为1947年的漫画《自卫战争的第二条战线》。该漫画( )
A.形象表现了国统区物价飞涨局面
B.揭示了国民政府腐朽卖国的本质
C.是对国民党坚持内战政策的控诉
D.极力为蒋介石军事失利进行辩解
7.国民党统治区兴起了声势浩大的抗议运动,这一运动以学生为先锋,各阶层广泛参与,以反对美蒋为中心,反饥饿、反迫害,被称为“第二条战线”。这一战线( )
A.推动北伐战争顺利进行 B.有利于红军的战略转移
C.配合了正面战场的抗战 D.实质是要求和平与民主
8.《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
A.废除了土地私有制度
B.中国共产党得到了农民的支持和拥护
C.保证农民土地所有权
D.为人民解放战争提供了人力物力支持
9.[2023·河北张家口高三三模]1948年6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重印列宁《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第二章前言的通知中提出“人民民主专政”概念:列宁在本书中所说的,是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今天在我们中国,则不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而是建立人民民主专政。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的中国共产党( )
A.积极探索新政权建设方向
B.致力于维护革命统一战线
C.全面借鉴苏俄的革命经验
D.完善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10.解放战争时期,山东沂蒙老区有这么一首支前民谣:“最后一把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亲骨肉含泪送他上战场”。这首民谣从侧面反映了( )
A.国民党统治下人民水深火热
B.人民解放军与人民的鱼水情
C.战争导致沂蒙山区经济落后
D.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第25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2023·贵州黔南模拟]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并选举出了中央人民政府和各个机关的领导人,10月1日下午,毛泽东主席在开国大典上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 )
A.社会主义社会 B.三民主义社会
C.共产主义社会 D.新民主主义社会
2.1949年,毛泽东在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指出:“这次会议是在完全新的基础上召开的,它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它获得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拥护。”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 )
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B.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施政纲领
C.以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了“依法治国”的方略
D.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2023·广东广州高三模拟预测]1950年6月,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召开会议决定,国营商业机构应在乡村建立据点,“以免一有风吹草动,货币便从乡村卷回城市”。于是,国营商业机构在各地纷纷设立农副土特产公司,恢复购销路线;中央还组织私商下乡收购土产。上述举措( )
A.推动了人民币成为国家法定货币
B.发挥了乡村市场的主导作用
C.结束了全国物价连续暴涨的局面
D.促进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
4.[2023·湖北卷]全面抗战爆发后,八路军来到太行山区,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贫苦农民李顺达得以翻身。1943年,李顺达组织六户贫困农民成立农业劳动互助组。1950年,他参加了全国工农兵劳动英雄代表大会。1951年,李顺达互助组发起生产竞赛,全国各地纷纷响应。据此可知( )
A.根据地的经验延续至新中国
B.农业互助组是主要生产组织形式
C.劳模示范推动技术领域创新
D.互助合作推动三大改造顺利开展
5.[2023·河南模拟]右图为20世纪50年代在大江南北广为流行的一幅宣传画。这幅作品的流行( )
A.寄托了人民对工业化的祈盼
B.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C.展现出东北建设的经济成就
D.反映了工业布局得到改善
6.[2023·山东威海高三二模]从1953年起,新中国便与联邦德国开始通过民间贸易机构进行了一些接触。日内瓦会议期间,两国代表又达成协议,同意商签民间贸易协定。新中国与联邦德国的贸易交往( )
A.创新了民间外交的方式
B.加速了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
C.体现了务实外交的特点
D.实现了与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
7.[2023·湖南衡阳三模]1953年,毛泽东同农村工作部负责人谈话中指出:搞农贷,依法减免,兴修小型水利等,“这些都是好事。但是不靠社会主义,只在小农经济基础上搞这一套,那就是对农民行小惠。这些好事跟总路线、社会主义联系起来,那就不同了,就不是小惠了。”此时强调农村工作意在( )
A.彻底地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B.使农业社会化与工业化发展相适应
C.巩固工农联盟的政权基础
D.组织起来改变农业生产的落后条件
8.[2023·全国乙卷]图1、图2分别为1955~1956年拍摄的动画片《神笔》《骄傲的将军》的剧照,两部影片融入了中国传统戏曲、诗画等元素,在世界影坛上独树一帜。这体现出新中国艺术创作( )
A.探索民族化道路的取向
B.以进入世界市场为主要目标
C.摆脱外来艺术形式影响
D.服务于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第26练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2023·浙江绍兴高三二模]“1956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不仅确定了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而且提出了许多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观点……”这次会议( )
A.提出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任务
B.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C.发扬了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D.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起来
2.[2023·安徽阜阳高三阶段考]1958年1月,毛泽东提出各地的工业产值要在几年内超过农业产值。6月,中央又在将全国划分为七个协作区的基础上,提出各协作区要尽快建立起大型工业骨干和经济中心。党中央此举意在( )
A.调整“大跃进”运动期间国民经济比例
B.促使中共八大的举措成功付诸实践
C.利用计划经济体制来协调各地的矛盾
D.大办地方工业协助国家实现工业化
3.[2023·湖南长郡中学高三二模]1961年1月,中国共产党八届九中全会召开,毛泽东号召全党发扬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此后,中央领导同志带头深入基层,并要求县级以上领导干部把开展调查研究工作作为首要任务。这一时期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背景是( )
A.中苏关系面临全面破裂
B.“左”倾错误亟需纠正
C.社会主义建设即将开展
D.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
4.[2023·陕西汉中二模]20世纪60年代,为配合“三线建设”,阳安铁路开建。同一时期,汉中第一机床厂、汉中配件厂和北京大学汉中分校等国家计划重点项目也开工建设。汉中迎来了现代工业的第一次大发展,这一决策( )
A.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B.适应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C.开启了国防工业的建设历程
D.践行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5.[2023·天津南开一模]成昆铁路始建于1958年,中间多次停工,1964年再度复工,1970年全线竣工运营。成昆铁路接宝成铁路既可北上大西北,又能南下昆明直达西南边疆,与东南亚地区国家衔接,形成纵贯南北并与多条东西走向干线铁路相接的大通道,撑起了攀枝花、西昌等一大批军工、重工业城市,其造就了川西“工业走廊”。成昆铁路修建的重要战略意义是( )
A.推动国民经济发展 B.改善西南落后状况
C.增强国防建设力量 D.建立完整工业体系
6.[2023·辽宁抚顺一模]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建设重点在西南、西北地区。据不完全统计,到1965年5月,辽宁地区迁往内地和正在迁往内地的企业及技术支援项目共26个(其中军工企业项目5个),调出约5万人左右。据此可知,这一举措意在( )
A.改变中西部地区落后面貌
B.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C.实现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D.应对国际局势和战争威胁
7.著名科学家约里奥·居里曾对放射化学家杨承宗说:“要反对原子弹,你们必须自己有原子弹。”据此可知,新中国研制“两弹一星”是为了( )
A.打破美苏垄断 B.声援第三世界
C.发展国家经济 D.团结社会主义国家
8.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我国涌现出无数英雄模范人物,如“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等。他们身上展现出了( )
A.艰苦创业的时代风貌 B.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C.勇于改革的胆识魄力 D.执政为民的公仆情怀
9.[2023·辽宁锦州一模]1963~1964年,中国与当时尚未建立外交关系的阿根廷、乌拉圭、巴西3个国家开展了足球交流活动。1964年10月,墨西哥体联主席兼奥委会主席何塞赫苏斯克拉克率团访问北京、广州,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接见了代表团。该时期我国的体育交流活动( )
A.有利于改善当时中国外交环境
B.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奠定基础
C.客观上推动了中美关系正常化
D.体现了“一边倒”的外交原则
10.[2023·湖北武汉高三模拟预测]1974年,毛泽东会见赞比亚总统卡达翁,对他说“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原子弹比较多,比较富……第二世界,欧洲、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咱们是第三世界,第三世界人口最多。亚洲除日本……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毛泽东对世界的看法是基于( )
A.反对霸权主义 B.反对殖民主义
C.反对贸易保护 D.反对战争威胁第27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1.英国《卫报》专栏作家断言“21世纪始于1978年”,因为这一年“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它创造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历史”。文中的“一步”是指( )
A.结束“两个凡是”路线
B.决定设立经济特区
C.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D.开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2023·浙江温州三模]《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实事求是总结党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经验教训,在重大历史关头统一了全党思想和行动,对推进党和人民事业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其基本论述和结论至今仍然适用。通过这个历史决议的会议是(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四大
3.[2023·山东临沂高三二模]1980年,广东肇庆农民陈志雄跨队承包鱼塘,雇用了几名雇工,其做法引发了全国的关注。1981年,《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一场关于承包鱼塘的争论》的文章,并开辟《怎样看待陈志雄承包鱼塘问题》专栏,一共刊登了21篇来信和讨论文章。关于此事件的讨论( )
A.促进了改革意识的发展
B.推动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局面出现
C.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体现了经济体制改革正走向深入
4.[2023·广东广州高三三模]1982年,中共十二大再次提出要改革工资制度,其中提出尤其要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随后,中央决定于1985年进行工资改革,其原则: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个人贡献大小挂钩,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改变平均主义状况。材料反映的是( )
A.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
B.按劳分配方式全面推广
C.经济体制改革得以深化
D.城乡工资差异渐趋平衡
5.1983年1月2日,中共中央印发《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从理论上说明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这表明当时我国( )
A.农村经济体制开始改革
B.原有经济模式受到冲击
C.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D.产业结构开始优化升级
6.[2023·河北张家口高三三模] 1990~1996年间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年均生产增长率(%)比较
时间 国有企业 集体企业 私营企业 外资企业
1990~ 1996年 0.65 4.40 3.41 1.14
据表可知,当时( )
A.对外开放增强国有企业活力
B.公有制经济发展活力初步显现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市场化改革解放了社会生产力
7.[2023·湖北卷]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历了15年漫长历程。1986年,中国正式提出“复关”申请,此后数年谈判没有实质性进展。1992年10月以后,前期谈判的核心问题才迎刃而解。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世界两极格局的瓦解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初步形成
C.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
D.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8.[2023·天津静海区高三一模]蒋介石 1975 年找来了国民党元老陈立夫,提出“可以让毛泽东来台湾访问”。毛泽东得知这个消息后,高兴地对邓小平说:“你可以代表我去台湾,两岸可以以此为契机,尽快实现‘三通’。”从中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
A.两岸关系翻开了历史性一页
B.海峡两岸局势逐步走向缓和
C.毛泽东与蒋介石谈话后实现“三通”
D.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逐步推行
9.[2023·陕西三模]改革开放前,在“要高山低头,令河水倒流”的口号下建立的东江—深圳供水工程,缓解了香港同胞用水之急。改革开放初期,香港助力深圳,谱写了一曲“港同深比翼齐飞,深同港共同转型”的赞歌。这体现出( )
A.“一国两制”政策优越性
B.香港实行了社会主义制度
C.港深交流合作共发展
D.香港回归提升了中国地位第28练 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1.[2023·湖南高三模拟预测]进入新时期后,邓小平多次指出“思想理论问题的研究和讨论,一定要坚决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定要坚决执行解放思想、破除迷信、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方针”,反对文艺上的“一切向钱看”,反对盲目崇拜西方文化,强调要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这些观点( )
A.是对“双百”方针的拓展深化
B.指导了国企的经济体制改革
C.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
D.强调了文艺领域的市场规则
2.[2023·福建高三模拟预测]党的二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三个务必”继承了优良革命传统。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号召人民军队应“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不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要继续战斗下去”。这一号召( )
A.反映出抗日战争面临空前严重的困难
B.折射出日军战略进攻势头异常猛烈
C.强调人民军队要具有敢于斗争的精神
D.肯定了人民解放军坚强的战斗意志
3.[2023·四川大数据精准教学联盟高三阶段考]1986年,一批科学家向中央提出了史称“863计划”的建议,得到肯定并予实施。该计划以生物、信息、自动化、能源、新材料等前沿领域为重点,组织了600多个单位、1万多名科技人员,组成8个研究中心开展研究。据此可知,“863计划”( )
A.揭开了科技体制改革的序幕
B.响应了“科教兴国”的战略
C.彰显了举国体制的使命担当
D.实现了高新技术的全面突破
4.[2023·辽宁葫芦岛高三二模]2023年3月10日,我国成功将天绘六号A/B星送入预定轨道。这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并成功发射的第400颗航天器,中国空间技术领域不断取得重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是( )
A.“向科学进军”热潮的掀起
B.科教兴国战略奠定了理论基础
C.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努力
D.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推动
5.[2023·四川德阳高三三模]20世纪80年代后,粤菜大规模东进、西闯、北上、南下,人们以品粤菜为时尚,以进粤菜馆为身份象征。随后,粤菜进一步向东亚、东南亚、欧美国家进军。粤菜的流行( )
A.反映出各地饮食差异的缩小
B.表明广东经济影响力的增强
C.证明了中外饮食文化的互鉴
D.说明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6.[2023·山东菏泽高三一模]西方主流媒体热议中国的形象,如崛起与霸权的政治形象、腾飞与泡沫的经济形象、灿烂和扩张的文化形象、稳定与动荡的社会形象、新潮与贫穷的国民形象。这是基于(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
C.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
D.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
7.[2023·四川资阳高三三模]下表所示为新中国成立至21世纪初中国在相关领域签署加入的国际多边条约数量(单位:个)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反映出新时期的中国( )
时期 经济 贸易 政治 军事 环境 科教 文卫 交通 运输
1949年10月~1978年12月 2 9 0 2 10
20世纪70年代末~21世纪初 23 16 15 13 19
A.深入参与全球多边治理
B.不断发展与世界大国的关系
C.经济外交占据主导地位
D.强化了与同盟国之间的关系
8.[2023·广东高三模拟预测]近年来,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东盟“10+1”、亚太经合组织、亚欧会议、亚洲合作对话、中阿合作论坛、中亚区域经济合作等现有多边合作机制的作用受到重视,相关国家间的沟通得到加强,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参与共建“一带一路”。这反映了( )
A.东亚各国经济的活跃 B.新型国际关系的建设
C.世界经济的深度融合 D.新兴国家合作的加强
9.[2023·湖南衡阳高三阶段考]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一大批项目在非洲落地生根,帮助共建国家完善基础设施网络,为应对发展挑战提供有力支持,为改善民生拓宽了渠道。这表明( )
A.中国成为全球化最大受益者
B.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加强
C.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形成
D.中国新型发展理念影响提升第29练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1.[2023·沈阳市二模]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决定性因素是( )
A.建筑技术的进步 B.人工取火的发明
C.饲养水平的提高 D.生产工具的改进
2.[2023·枣庄市一模]导致人类由迁徙生活向定居生活转变的关键原因是( )
A.使用天然火 B.使用打制石器
C.懂得人工取火 D.出现原始农耕
3.[2023·河北保定高三三模]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距今数千年的人类最早的各大文明的发展情况都有独特的人生观和实践其人生观的生活方式。古人的这些不同的生活方式在通过艺术、哲学、文学和法律表现出来时,亦呈现了各自的实质和特色。”斯塔夫里阿诺斯意在论述( )
A.人类文明发展具有多元性
B.地理环境影响人类文明发展
C.社会生产决定了人类文明
D.技术革新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4.[2023·湖北襄阳四中高三模拟预测]《吉尔伽美什与阿伽》是苏美尔时代的史诗之一,其中提及乌鲁克国遭遇外来入侵时,吉尔伽美什先是咨询长老会,长老会主张向对手投降,遭到吉尔伽美什的拒绝。吉尔伽美什转向咨询人民大会,人民大会主张抵抗。吉尔伽美什因此接受了人民大会的主张决定抵抗。这一现象说明当时乌鲁克国( )
A.国家大事由人民大会决策
B.国家治理具有原始民主遗风
C.政体受到雅典民主制影响
D.国家机构建设逐渐走向健全
5.[2023·锦州市高三二模]古代两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在与经常泛滥的洪水斗争的过程中,诞生了著名的洪水和方舟传说。古希腊人因为粮食种植业的欠发达而高度依赖商贸活动,并不断进行海外殖民扩张创建新的城邦。这说明( )
A.地理环境影响世界文明发展
B.世界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特点
C.农业经济是文明发展的基础
D.商业经济具有明显的扩张性
6.[2023·葫芦岛市二模]古代埃及文明被认为是“尼罗河的赠礼”,从农业灌溉与肥沃土壤的角度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B.埃及文明是世界最早文明
C.地理环境对文明影响重要
D.尼罗河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7.[2023·济宁市三模]公元前6世纪时,古印度的释迦牟尼创立宗教,提出“众生平等”。他认为,人与人之间没有贵贱之分,人的社会地位的高下应由其行为和品行来决定。这一观点旨在反对( )
A.婆罗门种姓制度 B.德里苏丹的统治
C.雅利安人的统治 D.伊斯兰教的教义
8.[2023·山东聊城高三三模]在古代某一文明区,神庙仓库的收入和支出记录凭证是在泥板上刻刮出各种符号,这些泥板经过烘烤,便可以长久保存,所以其遗存的数量非常众多,从中透露出了几缕文明开化之初的光芒。该“文明区”应是( )
A.两河流域文明 B.古埃及文明
C.恒河流域文明 D.古希腊文明
9.[2023·天津二模]“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地理环境决定了国家的发展方向
B.强调了自然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
C.民主制度的发展取决于地理环境
D.希腊文明完全由自然地理环境左右第30练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1.[2023·新课标卷]公元前18世纪,西亚地区的一部法典规定:“此后千秋万世,国中之王必遵从我在我的石柱上所铭刻的正义言词,不得变更我所决定的司法判决,我所确立的司法裁定,不得破坏我的创制。”这一规定( )
A.强调波斯君主专制的权力来源
B.宣示了古巴比伦国王的至上权威
C.标榜亚述帝国君主的军事成就
D.规范了埃及对尼罗河流域的统治
2.[2023·辽宁大连高三一模]公元前10世纪,亚述国王将被征服地区居民以家庭为单位迁往各地核心区域,除定期服国家劳役外,他们还须参与修建和维护运河、祭祀运河神等活动。这些做法( )
A.宣扬了君权神授 B.强化了身份认同
C.加剧了对外扩张 D.发展了商品经济
3.柏拉图说:“我们沿着大海生活,就像蚂蚁或青蛙围绕着一个池塘……”这说明古希腊人扩大文明影响的方式是( )
A.移民建立殖民地 B.输出技术和武器
C.广泛的商品交换 D.实行行省制度
4.[2023·潍坊市高三二模]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宣称:“凡忠信之士,我赐予恩典;凡不义之人,我严惩不贷,凡我给他们的一切命令,他们都遵行不误。”这说明大流士一世( )
A.宣扬君权神授 B.实行依法治国
C.实行专制制度 D.积极对外扩张
5.波斯兴起后,迅速建立起地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帝国。波斯在地方广泛实行行省制,行省总督和军事长官相互监督和制约,并对国王负责。这一做法的根本目的是( )
A.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B.完善官僚政治体系
C.保证对外战争胜利
D.防止官员贪污腐化
6.[2023·儋州市二模]亚历山大远征期间,在野蛮部落建立了70多个城市,定都巴比伦城,保留波斯帝国的行政制度,鼓励东西方种族通婚,袭用东方的专制政体,并利用宗教进行统治,宣扬君权神授,从而使帝国统治呈现出多种因素混合的现象。该帝国( )
A.首次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
B.有利于东西方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C.利用罗马法维系地中海200多年和平
D.推广先进文化全面取代原有制度文化
7.[2023·安徽蚌埠高三三模]在亚历山大之后的希腊化城市中,希腊人代表一种精英公民阶层。居住在其中的土著和非希腊裔的外国人通常比希腊人拥有的权利少,并且他们有自己的法律。这种现象( )
A.加速了城邦制度在欧洲推广
B.导致城市内部阶级矛盾尖锐
C.有助于希腊文化的广泛传播
D.表明希腊完成对欧洲的征服
8.[2023·威海市高三二模]公元前6世纪~公元5世纪,先后兴起了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这些帝国的统治( )
A.有利于古代文明的巩固与扩大
B.促进世界文化的全面融合
C.造成各国间的民族隔阂与仇恨
D.拉开国家间经济发展差距
9.[2023·湖北卷]某学者关注世界历史上的一位著名统治者,研究其在位时期的文治武功。该统治者以恢复旧日罗马帝国的荣耀为己任,力图建立“一位皇帝、一部法律、一个帝国”的新秩序。最符合该研究主题的史实是( )
A.罗马帝国一分为二
B.都城改名为伊斯坦布尔
C.颁布第一部成文法
D.征服占领北非和意大利第21练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D “五四运动既坚决反对西方列强将《凡尔赛和约》强加于中国,也坚决反对屈服于帝国主义压力准备在这个丧权辱国和约上签字的北洋政府”,这体现了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性质,由此可知五四运动是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运动,故D正确;材料中没有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的信息,故A错误;材料也没有科学理性思想的信息,故B错误;材料不是强调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故C错误。
2.A 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五四运动时期,唐山学生发现发传单是由于普通人认识的字少,不关注传单内容,所以他们“在工矿企业、村庄等设立14处注音字母学校”,这是为推动文化普及所做的探索与实践,A项正确;唐山学生发动的识字运动,没有体现对民主科学观念的推动,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工人阶级与农民阶级的联盟,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唐山地区学生推动识字教育的发展,没有涉及革命运动的情况,排除C项。故选A项。
3.D 材料表明,五四运动前后的先进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比较模糊,通过三次论战,在一定程度上澄清了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增强了先进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心,加速了中国人民的觉醒,D项正确;材料只是涉及先进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无法得出三次论战结束了思想界迷茫混乱的局面,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了通过1919年至1923年三次论战增强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材料并不能表明三次论战促进了思想认识的统一,排除B项;三次论战持续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不符合历史逻辑,排除C项。故选D项。
4.C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0年5月(中国)。据本题材料“他发文主张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并结合五四运动相关史实可知,1919年五四运动,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无产阶级力量壮大,“劳心者治于人”展现出对工人阶级的重视,源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材料反映出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陈独秀主张工人阶级用革命手段建立无产阶级政权,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明确叙述工人的待遇得到极大改善,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前期宣传“民主与科学”,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北伐战争时期,工农运动蓬勃发展,与材料时间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5.D 材料中不同的“主义”代表当时知识分子的不同主张,反映了不同“主义”寄托着不同的信仰,D项正确;马克思主义已成为中国主流思想说法太绝对,排除A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对内实行专制统治,排除B项;中国共产党成立时间是1921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
6.C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1年(中国)。根据材料“决定集中我们的全部精力组织工厂工人……鉴于我们的党至今几乎完全由知识分子组成,所以代表大会决定要特别注意组织工人。”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共一大通过的《关于当前实际工作的决议》,确定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会和教育工人,领导工人运动,对党领导工人运动的任务、方针、政策和方法都提出了规定或要求,C项正确;1924年至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排除A项;1922年中共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实现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排除B项;在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中,毛泽东逐渐发展这种思想,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7.D 根据材料中“党的一切活动都必须深入广大的群众里面去,领导和团结各界人民奋斗”“第一次比较完整地对工人运动、妇女运动和青少年运动提出了要求”可知,中共二大提出党的活动要深入群众,领导工人运动、妇女运动和青少年运动等,说明中共认识到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性,D项正确;扶助农工的政策是1924年国民党一大确立的,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排除C项。
8.A 根据材料信息,1923年,孙中山意识到了国民党内部一些人自高自大,瞧不起共产党,而他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在发动人民群众上的巨大力量,同他们搞革命策动群众仅百八十人,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明孙中山想以此借助中共力量,来达到改组国民党的作用,A项正确;北伐是1926年才开始的,排除B项;国民革命运动此时还未进行,排除C项;孙中山的目的不是探索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排除D项。
9.B 根据材料“青年是国民党领导的这场民主革命的先锋,农民是重要的力量,工人是国民党的阶级基础,商人是主力军,都应与国民党共同奋斗,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可知,国民大革命时期,孙中山提到了青年、农民、工人、商人,指出这些人都应与国民党共同奋斗,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说明孙中山认识到唤起民众进行国民革命的重要性,B项正确;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是由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排除A项;1924年1月,在国民党一大上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排除C项;改组后的国民党,其性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
第22练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1.C 根据“奉吉黑热昨晨易帜”并结合所学可知,报刊信息反映的是东北易帜,东北易帜标志着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完成了全国的统一,故选C;东北易帜是在1928年12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是在1927年,排除A;东北易帜不代表中国国民党专制统治确立,排除B;中原大战爆发于1930年,排除D。
2.B 根据材料“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与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集团在河南、山东、安徽等省发生了一场新军阀混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国民党内部不同集团之间的军阀战争,所以这场战争实质是国民党内部的争权夺利,B项正确;这时,全国已经名义上统一了,排除A项;这是国民党内部的争权夺利,并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排除C项;这场战争实质是国民党内部的争权夺利的战争,与中共关系不大,排除D项。
3.D 由材料可知,1928年中共中央高度重视武装力量的建设,要求在各根据地建立红军,D项正确;《军事工作大纲》主要体现军事工作方面的政策方针,而非反映军事工作的实际情况,且革命根据地建设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排除A项;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拉开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序幕。材料所述与军队建设有关,与工作重心的转移关系不大,排除B项;从1928年10月至11月,毛泽东先后发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标志着“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基本形成,排除C项。故选D项。
4.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1年11月,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图中展示的代表证见证了当时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中对国家治理的尝试,A项正确;仅通过一张代表证不能说明建立第一个苏维埃政权的艰难,排除B项;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取得胜利的标志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排除C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是在1927年10月后,排除D项。
5.D 材料“在1922~1931年这10年间,从上海的两家报纸《申报》和《新闻报》上,总共记录下197起与地租有关的事件”体现的是当时农民因为地租问题而导致事件多发。因此结合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当时的土地政策可知,这一现象有利于为当时土地革命赢得群众基础,推动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D项正确;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前,北洋政府代表的是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动摇地主阶级统治地位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国民革命运动在1927年就已经走向失败,排除B项;民族资本主义短暂发展的时间是一战时期,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6.B 根据材料“工农解放万岁”“红军胜利万岁”及所学知识可知,土地革命时期具体指1927年8月~1937年。土地革命又叫做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是中国工农红军和中国人民为了反对蒋介石集团的反动统治,建立工农民主政权而进行的革命战争,B项正确;国民革命时期指的大概是1924年至1927年,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全面抗战是从1937年开始的,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解放战争是从1946年开始的,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7.B 材料“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问一声亲人红军啊,几时里格人马介支个再回山”体现了红军即将“下山”实行战略转移进行长征,结合所学可知,红军长征的背景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下山”,排除A项;根据材料中的“红军”可知,此时中国正处于国共十年内战时期,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红军实行战略转移进行长征,而非“同国军决战”,排除D项。
8.C 根据“描述了中共红军历时8个月、途经6省的经历,是最早向世人介绍毛泽东、朱德等中共领导人和红军领袖的纪实作品。”以及材料的时间可得出这部作品主要记录的是红军长征的相关见闻,为研究红军长征保存了珍贵史料,C项正确;材料只是记录了当时长征的情况,并不能体现法国人的评价,排除A项;红军长征已经由根据地转移出来,而不是捍卫根据地,排除B项;北伐战争是在1926~1927年,与材料的时间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C项。
第23练 抗日战争
1.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伪满洲国是日本采用“以华制华”政策下扶植的傀儡政权,A项正确;题干时间是1932年,此时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尚未开始,汪伪政权还没有建立,排除B项;国共合作是在1937年9月22日,晚于伪满洲国成立时间(1932年),排除C项;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时间是在1935年华北事变后,晚于伪满洲国成立时间,排除D项。
2.D 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1935年有人认为中国人不能逃避现实,还有人认为我们不能让孩子们忘记苦难中国的现实。结合所学可知,1935年中国正处于日军侵华时期,民族危亡加深,因此民族危机的加深影响到教育价值观念,D项正确;材料反映民族危机的加深影响到教育价值观念,而没有涉及东西方文化的比较、中华传统文化地位、儿童受到政府关注,故排除A、B、C项。故选D项。
3.D 据材料“中国人民一旦有了他们自己的政府,开始抗战……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是全世界的事,苏联、英美都不能保持中立”可知,毛泽东认为中国政府抗战会得到苏联、英美的支持和帮助,D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应该抗战,并没有涉及停止内战,排除A项;材料认为中国如果抗战,会得到苏联、英美的支持,没有涉及所有反法西斯国家的联合,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抵抗日本的侵略,没有体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念,排除C项。故选D项。
4.B 根据材料“日本在沦陷区成立的伪中央储备银行发行的‘中储券’,1941年年初的发行量为1 370万元,到1945年日本投降时发行量增至初发时的43万倍”并结合所学可知,日本在侵略中国期间在沦陷区通过伪中央储备银行大量发行“中储券”,达到在中国沦陷区进行经济侵略,掠夺资源的目的,即反映了这时期日本大肆掠夺中国的财富的现象,B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日本侵略中国时期在沦陷区发行“中储券”的情况,没有体现当时中国人民使用情况,无法得出中国人民拒绝使用“中储券”的结论,A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日本侵略中国时期在沦陷区发行“中储券”导致货币贬值,没有体现社会环境混乱造成货币贬值,C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这时期日本发行“中储券”的主要目的是以战养战,而不是转嫁经济困难,D项错误。
5.A 根据材料“这是红军参战的第一次胜利,也是中日开战以来最大的第一次胜利”可知是对平型关大捷的描述,对日军作战形式主要是伏击战;根据材料“只有积极地采取运动战、游击战、山地战,配合阵地战,抄袭敌人,才能胜算”可知当时中共中央积极开辟敌后战场,对日军开展游击战,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游击战,非阵地战,排除B项;材料与开辟东方战场无关,排除C项;百团大战爆发于1940年下半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6.D 平型关大捷是抗战以来取得的首次胜利,是太原会战中国共合作抗日的一次典范,体现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D项正确;这一时期统一战线已经形成,排除A项;此时属于战略防御阶段,排除B项;甲午战后民族意识才真正觉醒,排除C项。
7.D 日本占领南京的时间是在1937年12月,而唯有占领徐州才能实现打通津浦线沟通南北战场的联系,D正确;太原会战时间是在1937年9月~11月,排除A;枣宜会战发生在武汉会战之后,排除B;淞沪会战发生在占领南京之前,排除C。
8.A 根据材料“由议会选举政府”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体现了社会各阶级反帝反封建的社会大联合,所以边区政府具备了新民主主义的特征,A项正确;1940年属于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实行党外合作,边区政府是国民政府管辖下的特别政府,排除B项;“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付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说明边区政府是抗日力量的大联合,不包括投降分子、汉奸和卖国贼,排除C项;“由议会选举政府”“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付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说明边区政府代表人民的意志,是民族矛盾占据主导地位前提下社会抗日力量的大团结,是特殊国情下的产物,排除D项。
9.B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3年(中国)。根据材料“提高妇女的政治地位、文化水平、改善生活,以达到解放的道路,亦须从经济丰裕与经济独立入手。”并结合所学可知,抗日战争后期,通过土地改革,妇女的经济地位得到提高,有利于动员广大妇女投身抗战,有助于巩固抗日根据地,推动抗日战争的胜利,B项正确;“彻底摆脱封建束缚”的表述太过绝对,排除A项;陕甘宁边区的阶级基础除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外,还包括了其他一切愿意抗日的阶级、阶层,妇女包含在内,故陕甘宁边区的阶级基础并未扩大,排除C项;1949年解放战争取得胜利,中国共产党召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将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回到城市,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0.D 据材料“1945年4月”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段话出自《论联合政府》,报告中指出为了消灭日本侵略者和建设新中国,必须实行土地制度的改革,解放农民,另外结合所学,当时中国的主要矛盾仍是中日民族矛盾,中共中央这一要求的主旨是为了赢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D项正确;材料虽然涉及“工业国”,但只是为了向国民党论证解放农民可以为工业化提供劳动力、市场等,解放农民与发展工商业并不矛盾,而不是在探索以什么道路或模式进行工业化建设,排除A项;结合所学新中国成立后才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土地改革,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关于土地方面的政策有对三民主义的部分继承,但不是为了继承而继承,C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故选D项。
第24练 人民解放战争
1.C 根据“毛先生能够惠然肯来,其本身就是一件大喜事”可以看出,国人对于国共和谈进行和平建国是热切期盼,反映出国家重建成为国人共识,C项正确;材料看不出国共力量对比出现逆转,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民主人士对纲领的认同,排除B;抗战已经胜利,民族矛盾已经成为次要矛盾,排除D。
2.D 据材料信息可知,国民党官方媒体上刊登国民党在抗日战争结束后盼望和平,愿意与中共共商国是,结合所学可知,蒋介石多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进行谈判的目的是为内战争取时间,想在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把不要和平的罪名强加到中国共产党身上,D项正确;A项错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是新中国的建立,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应该发生在解放战争后期,与题干时间不相符,排除A项;1937年国共两党已经实现第二次合作,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中共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3.D 据材料信息得出结论: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后,美国国会加大对国民党政府的物资和军事援助,反映了美国扶蒋反共、干涉中国内政的意图,D项正确;“马歇尔计划”强调的是经济援助、复兴重建,且是针对西欧所采取的经济措施,这与材料美国援助军事舰艇不符,排除A项;美国扶蒋反共是为了维护其自身利益,而不是因为反法西斯战争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美国扶蒋反共的政策,而不是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排除C项。故选D项。
4.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这一科学论断是在人民解放战争初期,人民解放军有稳固的战略后方,国统区人民民主运动高涨的情况下发表的论断,A项正确;对战争的必胜信念也是其胜利的一个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B项错误;发现了西方数据来源不准确,材料没有体现,C项错误;预判了国际形势对中国共产党有利,与史实不符,D项错误。
5.B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1948年,政府下令实行币制改革,以金圆券取代法币,强制将黄金、白银和外币兑换为金圆券,但由于滥发造成恶性通货膨胀,金圆券的购买力几乎形同废纸,使得国民政府金融体系彻底崩溃,加速了国民党统治的终结,B项正确;本次币制改革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非解决民族战争时期财政危机,排除A项;本次币制改革以金圆券取代法币,法币不再流通,排除C项;此次币制改革使国民政府的金融体系彻底崩溃,不利于国民党的统治,排除D项。故选B项。
6.C 依据材料“1947年”“内战”可知,处于解放战争时期;依据“《自卫战争的第二条战线》”和图片中的“饿”“粮食”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内战的爆发,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经济形势急剧恶化,广大民众在饥饿和死亡线上挣扎,1947年5月,反饥饿反内战运动在全国兴起。由此可知,该漫画是对国民党坚持内战政策的控诉,C项正确;该漫画反映的是人民对国民党坚持内战政策的控诉,而且漫画具有讽刺寓意,“形象表现了国统区物价飞涨局面”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该漫画反映的是人民对国民党坚持内战政策的控诉,不能体现“国民政府腐朽卖国”,排除B项;该漫画反映的是人民对国民党坚持内战政策的控诉,不是为蒋介石军事失利进行辩解,排除D项。
7.D 结合所学可知,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兴起了声势浩大的抗议运动,形成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二条战线”,这一战线实质是要求和平与民主,反对国民党的内战和独裁,故选D;1926年开始北伐战争,1934年红军实行战略转移,即长征,排除A、B;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敌后抗战配合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排除C。
8.A 根据材料“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表明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地主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私有制,故A解读错误,符合题意;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把土地分给农民,保证农民土地所有权,中国共产党得到了农民的支持和拥护,为人民解放战争提供了人力物力支持,B、C、D解读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9.A 由材料可知,1948年,在国共内战期间,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学说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这为未来成立的新政权指明了方向,即在积极探索新政权建设方向,A项正确;这一时期并不是革命统一战线,而是民主统一战线,排除B项;根据材料“列宁在本书中所说的,是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今天在我们中国,则不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可知,这并不是在借鉴苏俄的革命经验,而是基于中国国情,积极探索本国新政权建设方向,排除C项;这一理论并不属于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组成部分,排除D项。故选A项。
10.D 歌谣反映了沂蒙山区百姓对解放军的拥护,侧面说明当时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D正确;题干未涉及国民党的统治,排除A;B是表象,属于正面反映,排除;C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
第25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D 根据所学知识,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从新中国成立到三大改造完成之前我国都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D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进入的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还未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排除A、C项;三民主义社会是资产阶级的奋斗目标,排除B项。
2.B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共同纲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施政纲领,故B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故A错误;1999年以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了“依法治国”的方略,故C错误;1956年中共八大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故D错误。
3.D 据材料“国营商业机构应在乡村建立据点,以免一有风吹草动,货币便从乡村卷回城市……”可知建国初期,通过对国营商业机构在农村中的政策引导,来稳定国民经济的发展,对于我国财经的统一起到了重要作用,D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对人民币的影响,排除A项;乡村市场并不是主导作用,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为稳定市场,安定人心,严厉打击投机倒把活动,才结束了全国物价连续暴涨的局面,排除C项。故选D项。
4.A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根据材料“1943年,李顺达组织六户贫困农民成立农业劳动互助组。1950年,他参加了全国工农兵劳动英雄代表大会。1951年,李顺达互助组发起生产竞赛,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可知,在全面抗战时期,中共中央把发展生产作为群众运动和改善民生工作的中心,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抗日根据地时期的互助合作运动的经验和措施,也为新中国成立后,农业经济的恢复和日后要进行的三大改造积累了经验,故根据地的经验延续至新中国,A项正确;材料只涉及了农业互助组这一种生产组织形式,无法得出农业互助组是主要生产组织形式,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技术领域创新的内容,排除C项;1953年至1956年开展了三大改造,材料未涉及三大改造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
5.A 从材料看到,流传大江南北的宣传画主题为“使一切能够使用机器的劳动都使用机器”这寄托了人民对工业化的祈盼,A项正确;B项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没有指出特定区域,无法得出这是东北建设成就,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宣传工业化,而非工业地域布局,排除D项。
6.C 根据材料可知,新中国与联邦德国进行贸易交往,没有受到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约束,体现了务实外交的特点,C项正确;新中国与联邦德国的贸易交往并不属于创新民间外交的方式,排除A项;此时资本主义阵营没有分化,排除B项;新中国与联邦德国的贸易交往体现了务实外交的特点,未体现与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排除D项。故选C项。
7.B 毛泽东认为如果在小农基础上实行农贷,依法减免,兴修小型水利等,对国家发展意义较小,但是如果立足于总路线、社会主义方向发展农业,则于国家大有利益,这主要是因为社会主义下的农业能够为工业提供原料,推动工业化发展,B项正确;1947年以来的土改就是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排除A项;材料不是强调政治,排除C项;改变农业落后局面并未突出社会主义性质,排除D项。
8.A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5~1956年(中国)。据本题材料“《神笔》《骄傲的将军》”“两部影片融入了中国传统戏曲、诗画等元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神笔》取材自中国古老的民间故事——神笔马良。《骄傲的将军》则从成语“临阵磨枪”发展而来,影片采用了中国传统戏曲,尤其是京剧的许多元素,这部动画电影被认为是“中国学派”的开山之作,《神笔》和《骄傲的将军》被认为是中国动画民族化探索的先驱作品,所以材料体现出新中国艺术创作探索民族化道路的取向,A项正确;1955~1956年新中国艺术创作的主要目的是探索民族化道路的取向,不是以进入世界市场为主要目标,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外来艺术形式影响新中国艺术创作的相关论述,排除C项;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始于197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第26练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C 据材料“不仅确定了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而且提出了许多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观点”,可知是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我国的国情,是一次正确的探索,发扬了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C项正确;提出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任务是在1953年,时间不符,排除A项;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是中共七大,排除B项;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起来的是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排除D项。故选C项。
2.D 根据材料,“在几年内超过农业产值”“各协作区要尽快建立起大型工业骨干和经济中心”并结合这一时期的知识可知,材料反映出党中央想通过发展地方工业来协助国家快速实现工业化,D项正确;“大跃进”运动开始于1958年5月召开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之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中共八大主张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发展经济,很显然材料所述现象与之不符,排除B项;材料侧重大力发展地方工业,而非协调各地矛盾,排除C项。故选D项。
3.B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61年前后,国民经济建设中存在“左”倾错误,需要调整,因此,全党大兴调研之风,总结经济建设中的经验教训,有利于纠正“左”倾错误,B项正确;这一时期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背景是“左”倾错误亟需纠正,与中苏关系破裂无关,排除A项;1956年社会主义建设开始,排除C项;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排除D项。故选B项。
4.B 根据材料可知,为配合“三线建设”,一大批国家计划重点项目也开工建设,体现了这一决策是适应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B项正确;“一五”计划的完成,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排除A项;国防工业的建设历程早于20世纪60年代,排除C项;材料中的决策与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无关,排除D项。
5.C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成昆铁路是中国三线建设期间军事地位最高的线路工程,在当时国际紧张局面与严峻形势的背景下,成昆铁路的修建对军队备战的作用举足轻重,对工业生产有战略意义,C项正确;成昆铁路修建的重要战略意义是增强国防建设力量,A、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一五”计划的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D项说法错误,排除。
6.D 根据材料“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建设重点在西南、西北地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面临比较严峻的外部形势,中苏关系破裂,中美也还是敌对关系,为了应对国际局势和战争威胁,所以把中国的建设重点放在西南、西北地区,D项正确;根据时代背景可知当时的举措主要是为了应对国际局势和战争威胁,不是改变中西部地区落后面貌,不是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不是实现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故排除A、B、C项。
7.A 根据材料“要反对原子弹,你们必须自己有原子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说明西方对中国进行核讹诈,因此中国研制“两弹一星”是为了打破美苏核垄断,故A正确;材料说明中国研制“两弹一星”是为了打破美苏核垄断,没有提及第三世界问题,故B错误;研究原子弹是为了提升国防实力,不涉及发展国民经济的问题,故C错误;中国研制原子弹的目的是打破美苏核垄断,维护国家的和平,这里并不涉及团结社会主义国家的问题,故D错误。
8.A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属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这一时期涌现出的模范人物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之中,他们身上展现出艰苦创业的时代风貌,故答案为A项;联系所学可知,他们身上没有展现出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排除B项;这一时期不是改革时期,他们身上没有展现出勇于改革的胆识和魄力,排除C项;王进喜和雷锋不是领导干部,体现不出执政为民的公仆情怀,排除D项。
9.A 根据材料“中国与当时尚未建立外交关系的阿根廷、乌拉圭、巴西3个国家开展了足球交流活动”可得出,通过体育的交流,可以促进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改善外部环境,A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于1953年,排除B项;材料与美国无关,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不是一边倒,排除D项。
10.A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理论,目的是团结第三世界国家和人民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A项正确;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要任务是反对霸权主义威胁、维护国家安全,当时大部分第三世界国家都获得了独立,排除B项;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理论目的是号召联合起来反对霸权主义,与反对贸易保护关系不大,排除C项;当时第三世界国家并未普遍面临战争威胁,排除D项。故选A项。
第27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1.C 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促进了中国的振兴,故选C;“两个凡是”路线仍然坚持“左”倾错误,不属于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排除A;B、D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排除。
2.B 依据材料“《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并结合所学可知,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B项正确;A项主要涉及的是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排除;C项主要涉及的是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排除;D项主要涉及的是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
3.A 据材料“1981年,《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一场关于承包鱼塘的争论》的文章,并开辟《怎样看待陈志雄承包鱼塘问题》专栏”,可以看出农民承包鱼塘,雇用雇工引起了全国的关注,《人民日报》也为其开辟专栏进行宣传,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促进改革意识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促进改革意识,并未提及对于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局面的影响,排除B项;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排除C项;此时我国才刚刚开始改革开放,属于起步阶段,并未深入,排除D项。故选A项。
4.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开展,尤其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增强企业活力,典型表现是政企分开、简政放权,利用绩效激发企业活力。因此材料中的工资改革反映的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发展,C项正确;我国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是在20世纪90年代,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决策方案的制定,非全面推广,排除B项;材料反映企业经济体制改革,无法体现城乡差别,排除D项。故选C项。
5.B 材料体现了1983年初中共中央从理论上肯定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正确性和重要性,这表明分户经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冲击了原有的集体生产经营模式,B项正确;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排除A项;1992年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C项;D项错在“开始”,排除。
6.D 由材料可知,1990~1996年间,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发展较快,这表明市场化改革解放了社会生产力,D项正确;对外开放增强国有企业活力一说无法涵盖整个材料,排除A项;“初步显现”这一说法错误,公有制经济发展活力早在8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就已经出现,排除B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84年,排除C项。故选D项。
7.D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1992年10月以后,前期谈判的核心问题才迎刃而解。”并结合所学可知,1987年10月22日关贸总协定中国工作组第1次会议在日内瓦举行,确定工作日程,到1992年10月,这个阶段主要是审查我国对外贸易制度,由缔约方判断我国的对外贸易制度是否符合关贸总协定的基本要求。虽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始终是朝着市场化方向发展的,但直到1991年,市场经济的概念在国内还是一个禁区。直到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提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10月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谈判第一阶段的核心问题才迎刃而解,D项正确;1991年随着苏联的解体,两极格局走向瓦解,排除A项;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并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排除B项;中国“复关”谈判的核心问题的解决并非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一直在进行,排除C项。故选D项。
8.B 根据材料“两岸可以以此为契机,尽快实现‘三通’”可知,蒋介石提出“可以让毛泽东来台湾访问”,毛泽东得到消息很高兴,认为两岸应该尽快实现“三通”,说明海峡两岸局势逐步走向缓和,B项正确;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标志着两岸关系翻开了历史性一页,排除A项;2008年12月15日,海峡两岸实现了“三通”,排除C项;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即一国两制,是在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提出,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9.C 材料信息体现的是改革开放前后,深圳与香港之间的相互扶持与帮助,C项正确;“一国两制”政策在20世纪80年代初才提出,与改革开放前不符合,排除A项;香港回归后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排除B项;材料信息并未体现香港回归,排除D项。
第28练 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1.A 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邓小平提出的观点既有对“双百”方针本质特征的强调,又有对改革开放初期的某些不良倾向做出的针对性指导,所以,是对“双百”方针的拓展深化,A项正确;材料是关于“思想理论问题的研究和讨论”,是思想文化方面的,不是经济,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材料中的观点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内容,不是核心,排除C项;据材料“反对文艺上的‘一切向钱看’”体现了“文艺领域的市场规则”,但只是材料中的一部分内容,不全面,排除D项。故选A项。
2.C 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中共七大上,毛泽东号召人民军队以一往无前的精神,不怕牺牲,克服困难,战胜一切敌人,强调人民军队要具有敢于斗争的精神,C项正确;据所学,1945年中共七大召开时,抗日战争已度过了困难时期,即将取得胜利,排除A项;据所学,1945年日军法西斯即将失败,战略进攻势头并未异常猛烈,排除B项;材料中毛泽东号召人民军队克服艰难困苦,并未肯定人民解放军坚强的战斗意志,排除D项。故选C项。
3.C 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863计划由科学家提出,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全国上下一致关注高新技术发展,彰显了新时期举国体制的使命担当,C项正确;据所学,中国科技体制改革序幕的拉开是在“863计划”提出之前,排除A项;据所学,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始于1995年,排除B项;实现了高新技术的全面突破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4.D 根据材料“2023年3月10日,我国成功将天绘六号A/B星送入预定轨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空间技术领域不断取得重大成就,D项正确;“向科学进军”是在1956年提出的,排除A项;科教兴国战略是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有利于我国空间技术的发展,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努力是我国科技进步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5.B 据材料“20世纪80年代后,粤菜大规模……粤菜进一步向东亚、东南亚、欧美国家进军”,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粤菜不仅在中国境内广泛传播,同时也向世界进军,说明广东经济影响力的增强,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粤菜的流行,无法得出各地饮食差异状况,排除A项;仅从材料,可以看出粤菜的传播,无法得出中外饮食文化的互鉴,排除C项;仅从粤菜的流行,无法得出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排除D项。故选B项。
6.C 根据材料“崛起”“腾飞”“灿烂”“稳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经济基础层面看,改革开放有力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提高了我国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开始了从改革旧体制、建立新体制到在新体制下实现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转化,所以材料现象出现的原因是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C项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揭开了中国历史新的篇章,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是对材料内容的片面解读,排除B项;“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只是外部因素之一,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7.A 据表格信息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加入的国际多边条约组织要远远多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积极融入世界发展潮流,深入参与全球多边治理,A项正确;从材料不能得出合作对象是世界大国,排除B项;国家利益是对外交往的根本立足点,排除C项;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开展全方位外交,不与其他国家结盟,排除D项。故选A项。
8.C 由材料中“现有多边合作机制的作用受到重视”“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等信息可知,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各国积极利用现有多边合作机制,通过推动共建“一带一路”,促进了区域经济合作的蓬勃发展,这反映了世界经济的深度融合,C项正确;材料所述不仅仅局限于东亚国家和新兴国家群体,排除A、D两项;B项明显与材料中“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不符,排除B项。故选C项。
9.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中国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发展提供中国方案。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一大批项目在非洲落地生根,帮助共建国家完善基础设施网络,为应对发展挑战提供有力支持,为改善民生拓宽了渠道。这表明中国新型发展理念影响提升,D项正确;发达国家是全球化最大受益者,而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排除A项;材料与“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加强”无关,排除B项;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尚未形成,排除C项。故选D项。
第29练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1.D 根据所学可知,由于生产工具不断改进,劳动能力的不断提高,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故选D项。
2.D 根据所学,原始农耕的出现导致人类由迁徙生活向定居生活转变,故D项正确;A、B、C项不是关键因素。
3.A 根据材料可知,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多种因素影响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文明的发展在各个不同区域有其不同的人生观、生活方式和表现形式,从而得出人类文明发展具有多元性这一结论,A项正确;地理环境、技术革新都是影响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其都不是材料论者所要阐述的主旨,排除B、D项;材料没有提及社会生产方式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而是强调不同区域的文明在人生观、生活方式等方面表现各异,排除C项。故选A项。
4.B 据材料可知,当乌鲁克国在遇到外来入侵时,吉尔伽美什先后向长老会和人民大会咨询,这体现了一定的原始民主遗风,B项正确;材料虽然提到,当乌鲁克国在遇到外来入侵时国王咨询人民大会,但不能据此推断当时乌鲁克国国家大事由人民大会决策,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乌鲁克国政体受到雅典民主制影响,排除C项;D项中“健全”说法绝对化,排除D项。故选B项。
5.A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两河流域居民利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发展了农业,古希腊人因为岛内少平原多优良港湾而商贸活动发达,说明地理环境影响了世界文明发展,A项正确;受地理和历史条件的限制,世界文明具有明显的多元特征,一体的说法不符合材料,排除B项;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是文明产生的重要前提,但希腊农业欠发达因而发展工商业,形成了希腊地区独特的文明类型,因此C项只能概括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发展,排除;D项只能概括古希腊文明,且希腊对外殖民扩张是为缓解希腊本土人口压力而进行的,排除。
6.C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因为尼罗河定期泛滥,形成了尼罗河三角洲,这里土质肥沃,地势平坦,适合大规模农业种植,古埃及人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古埃及文明,因此说古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由此可知,地理环境对文明影响重要,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不是强调人民群众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没有比较信息,无法得出“埃及文明是世界最早文明”,排除B项;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尼罗河的积极影响,“尼罗河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属于消极影响,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7.A 佛教主张众生平等,与婆罗门贵贱分明的种姓制度相对立,A项正确;佛教是反对种姓制度,B、C、D都不符合史实,排除。
8.A 据材料“神庙仓库的收入和支出记录凭证是在泥板上刻刮出各种符号,这些泥板经过烘烤,便可以长久保存”可知,这是楔形文字,A项正确;古埃及文明关于文字方面贡献主要是象形文字,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恒河流域文明属于古印度文明,古印度文明主要有种姓制度,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等,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古希腊文明主要有民主制度、哲学等,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9.B 根据材料“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可得出,古希腊的自然环境影响了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发展,因此反映出自然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B项正确;A、C、D项表述太绝对,排除。
第30练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1.B 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18世纪(西亚地区)。据本题材料时间“公元前18世纪”“不得变更我所决定的司法判决,我所确立的司法裁定,不得破坏我的创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为《汉谟拉比法典》结束语内容,该法典是中东地区的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大约在公元前1776年颁布的法律汇编,是最具代表性的楔形文字法典,也是世界上现存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材料强调他的法典的不可破坏性,谁敢破坏、不遵守法典,就将遭到严惩,以保护法典的权威性。《汉谟拉比法典》的制定也是中东地区的古巴比伦王国奴隶制中央集权强大的标志之一,它消除了原来各城邦的立法,把全国法令统一起来,材料内容宣示了古巴比伦国王的至上权威,B项正确;波斯帝国的存续时间是公元前550年~公元前330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亚述帝国的存续时间是公元前935年~公元前612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公元前3100年左右,非洲尼罗河流域的上埃及与下埃及完成统一,古埃及进入早王朝时期,与材料时间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B 根据材料,亚述帝国将被征服地区居民迁往各地核心区域,加强管理和控制,强化了被征服者的身份认同,B项正确;材料主要讲亚述的统治政策,而非强调王权,更未提及“神授”,排除A项;材料所述政策是在巩固扩张成果,而非推动扩张,排除C项;材料所述属于政治方面,与商品经济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B项。
3.A 根据柏拉图的说法,青蛙就好比希腊,池塘好比大海,古希腊是典型的海洋文明,其勃兴的最重要的客观条件就是海洋,希腊三面环水,港湾多,岛屿多,不适合农耕,适宜航海和对外贸易,因此古希腊人扩大文明影响的方式是移民和建立海外殖民地,故A项正确;古希腊的客观条件适宜航海和对外贸易,而不是B、C,排除;古希腊没有实行行省制度,故排除D。
4.C 据题意可知,大流士一世对于忠诚于他的人进行赏赐,对于不忠于他的人进行惩罚。他的命令都要遵行不误,这是大流士一世专权的表现,因此大流士一世实行专制制度,而非依法治国,C项正确,排除B项;大流士一世并不是在宣扬君权神授,更没有体现积极对外扩张,排除A、D项。
5.A 根据题干“波斯在地方广泛实行行省制,行省总督和军事长官相互监督和制约,并对国王负责”可知,波斯国王通过地方官员之间的相互监督和制约,并对国王负责,以达到对官员控制的目的,故A项正确;完善官僚政治体系、防止官员贪污腐化是直接目的,不是根本目的,B、D项错误;行省总督和军事长官相互制约不利于作战,C项错误。
6.B 根据材料“保留波斯帝国的行政制度,鼓励东西方种族通婚,袭用东方的专制政体,并利用宗教进行统治,宣扬君权神授,从而使帝国统治呈现出多种因素混合的现象”可知,有利于东西方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B项正确;“首次”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A项;亚历山大帝国维持了很短的时间就分崩离析,并没有维系200多年的和平,排除C项;全面取代原有制度文化说法太绝对,排除D项。
7.C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亚历山大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任用马其顿人和希腊人担任主要职务,推广希腊文化,有利于希腊文化的广泛传播,C项正确;希腊化主要是希腊文化的传播,并非城邦制度,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现象有利于希腊文化的传播,且是征服者与被征服者,与阶级矛盾无关,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出对欧洲的征服,且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D项。故选C项。
8.A 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三大帝国都是地跨三大洲的国家,在其统治之下境内的各个民族开展了或主动或被动的交流活动,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这对于古代文明的巩固与扩大具有重要意义,A项正确;B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虽然帝国的征服会造成民族仇恨,但是长期来看各民族的交流融合才是重点,排除C项;材料并未反映三大帝国的统治拉开了国家间经济发展差距,排除D项。
9.D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东罗马帝国时期(西方)。根据材料可以判断,这位罗马帝国统治者力图恢复往日罗马帝国荣耀,可知这肯定是在罗马帝国分裂以后,据材料“一位皇帝、一部法律、一个帝国”可知该罗马帝国皇帝对法律贡献大,据此可以推断这位罗马帝国皇帝是查士丁尼,据所学可知,查士丁尼在位时期,罗马占领北非和意大利,D项正确;罗马帝国一分为二是在查士丁尼之前,排除A项;都城改名为伊斯坦布尔的是奥斯曼帝国,排除B项;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是《十二铜表法》,而且是在罗马共和国时期,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4届新教材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21练~第30练(11份打包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