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河北省辛集市2023-2024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答案)

辛集市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
高二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本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2、考试时间 75分钟,满分 100 分,另附加卷面分 5 分。
3、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4、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 30小题,每小题2 分,共 60 分。 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1986年,在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中出土了一件青铜器——克罍。 该青铜器上有铭文,大意为:周王说:“太保(指周召公),你贤明和畅达,你向我进献的治国安邦的道理,我完全同意。 (我)任命(你的儿子)克做燕地的君侯。”该考古成果可用于研究(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行省制 D.郡县制
2.《汉书·食货志》载:“民三年耕,则馀一年之畜。 衣食足而知荣辱,廉让生而争讼息,故三载考绩。”这反映了官员考核的主要依据是( )
A.德政教化的成效 B.断狱决疑的能力
C.博闻辩智的才情 D.慎独律己的修养
3.翻检西周史,周王朝的最高首领称“王”,周王发表诰命时用“王曰”.或“王若曰”。周王又称“天子”,被视为天之元子,受天之命以君临人间。这反映出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B.嫡庶子孙为天下大宗
C.“天下为公” D.“郡”“国”并行
4.《汉书》记载“开国承家,有法有制”,认为国家应关注礼制和法律。唐代有士人说:“礼法二事,皆王教之端。”宋代以后,儒学士人以乡约教化乡里。到了明清.乡约与法律逐渐合流。这些治理方式旨在( )
A.推诚辅君,效功百姓 B.灭私徇公,坚守直道
C.守道与德,思退刑罚 D.威制天下,以案刑狱
5.万历元年(1573年),张居正创设并颁行考成法,由各部衙制定一式三份收发文簿,分别留部作底本、送六科备注、交内阁查考。据其道途远近、事情缓急,“定程限,立文簿,月终注销。抚按稽迟者,部院举之;部院容隐欺蔽者,六科举之;六科不觉察,则阁臣举之。 月有考,岁有稽”。 这一改革 ( )
A.强化了内阁行政中枢地位 B.导致了官僚机构的重叠
C.意在建立有效的考绩制度 D.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标
6.蠲免是中国古代朝廷根据地方民力对百姓应征赋税的免除。清朝的蠲免,除“偏灾赈蠲外,凡逋负(拖欠赋税)之在民者,与银谷食种之贷而未收者,遇国家庆典,或巡幸.或军兴,辄止勿责”。据此可知,蠲免政策旨在( )
A.减轻地方财政负担 B.稳定地方社会秩序
C.遏制地方官员贪腐 D.提高民众生活水平
7.明代继承前代“以例辅律”的传统。律一经颁行,即成定制,因而难以应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故朝廷不得不大量增补各类“例”以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甚至将六部办定的“成案”提升为“现行则例”。 此举( )
A.提升了社会治理的能力 B.杜绝了司法腐败的可能
C.确保了审判结果的公正 D.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8.唐宋时期,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渐成定制。该制度旨在( )
A.瓦解宗法体系 B.防止地方势力膨胀
C.健全地方行政机构 D.完善地方监察制度
9.唐朝时形成了“父教其子,子教其弟”“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的社会风尚,他的形成主要得益于( )
A.社会经济的繁荣 B.科举制度的推行
C.学校体系的完备 D.三省六部制的确立
10.1289年,元政府在广泛种植木棉的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等地设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十万匹,使民众不堪重负。这( )
A.加重了区域经济的不均衡 B.妨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C.推动私营棉纺织业的繁荣 D.促使财政管理权限下移
11.北宋中期,各地知州积极修建亭台馆榭以供民众游玩,甚至将其作为一项重要政务。欧阳修《丰乐亭记》载:“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范仲淹曾在名胜“严子陵钓台”边修建先贤祠堂以“咏其风”,认为这样“有大功于名教”。上述材料佐证了北宋( )
A.注重推行社会教化 B.放松了对经济的控制
C.鼓励文学艺术创作 D.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
12.唐宋时期,户籍中出现了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等许多新的称谓。 这反映出当时( )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传统农业生产衰退
C.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 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加强
13.明代不少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而不注重阅读儒家经典。正德年间,官员徐文溥上奏:“近时时文流布四方.书肆资之以贾利,士子假此以侥幸,宜加痛革……其书坊刊刻一应时文,悉宜烧毁,不得鬻贩。”该奏疏主要针对的现象是( )
A.士子应考投机取巧 B.书商刊刻时文牟利
C.儒学正统地位动摇 D.八股文体日益僵化
14.据下表可知( )
时间 事件
隋文帝开皇十五年(595) 废除九品中正制
隋炀帝大业二年(606) 始置进士科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 恢复九品中正制
唐太宗贞观初年(627) 再度废除九品中正制
A.世家大族没落 B.科举制存在严重弊端
C.门阀观念强化 D.九品中正制仍可延续
15.祝岁习俗古已有之。 《诗经》云:“称彼兕觥(酒杯),万寿无疆。”汉代岁首,皇帝“大朝受贺”“百官受赐宴飨”。民间亦在岁首祭祀,其时全家依次列坐,向家长敬酒祝寿。该习俗( )
A.出现于战国并兴盛于汉代 B.体现礼仪教化与伦理秩序
C.植根于我国古代商业文明 D.仅是官方举行的庆祝仪式
16.明万历九年(1581).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这是中国赋役制度上的重大变革。下列项中,对张居正推广一条鞭法前所处的经济状况,表述正确的是( )
A.白银已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
B.通过清丈全国土地,土地兼并现象已经得到根本遏制
C.美洲等地白银的大量流入,解决了明朝府库空虚问题
D.商品经济已超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据优势地位
17.清末新政中,政府规定十年内禁绝吸食鸦片,由政府成立戒烟所让各级官员在六个月内实现禁吸,并对禁烟不力的官员革职查办。对于普通百姓发放吸食牌照,规定售卖和吸食的限度,关闭烟馆并禁售烟具.加大对私售烟土的打击。这些做法( )
A.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B.缓解了政府的内外困境
C.推动了鸦片贸易合法化 D.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善
18.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 据载,宋教仁曾谓:“改总统制为内阁制,则总统政治上之权力至微,虽有野心者,亦不得不就范。”下列项中,与宋教仁限制总统权力意图相吻合的是( )
①临时大总统代表政府总揽政务
②临时大总统统帅全国陆海军队
③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并可弹劾临时大总统
④临时大总统发布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9.1954 年 8 月,毛泽东在接见英国工党代表团时指出:“我们这类国家,如中国和苏联,主要依靠国内市场,而不是国外市场。这并不是说不要国外联系,不做生意。 不,需要联系,需要做生意,不要孤立。”他意在强调中国( )
A.需要学习和借鉴西方经验 B.经济建设要坚持自力更生
C.应逐步放弃“一边倒”政策 D.愿意开展对外经济交流
20.1930 年 10月 9 日,《红旗日报》公布了《中国工农兵会议(苏维埃)代表大会选举原则》。条例规定全国苏区共划分为9个选区,代表名额分配方面,工人占 12.5%,农民占75%,红军占 10%,城市贫民占2.5%。据此选举原则及相关信息,可以推论出其后成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
①“政权是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的”
②居住在中国地域的各民族可以“建立自己的自治区域”
③军阀、官僚、地主等都没有“参加政权和政治自治的权利”
④“消灭土地私有权,把一切土地变为社会的公有财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1.公元前427 年,希腊小邦密提林背叛了雅典,投靠斯巴达。 雅典民情激愤,公民大会迅速作出决议,将密提林成年男子全部处死,妇女儿童罚作奴隶。第二天,民众情绪趋于平静,公民大会撤销了原决议。据此可知,在古代( )
A.希腊小邦缺乏政治自主权 B.公民决定雅典城邦重大决策
C.大邦争霸阻碍了希腊统一 D.雅典公民大会有时违背民意
22.在罗马扩张的过程中,“地方习俗互相抵触的不同地区的人们之间,例如西班牙商人和埃及商人之间是有纠纷的,罗马法官不得不以某种方式加以排解。于是,罗马法逐渐形成这样的观点:习俗未必正确,还有一种藉以做出公平决定的更高的、普遍的法则……(这)是从人的本性和理性产生出来的,因而是为所有人所了解和接受的。”上述材料反映出( )
A.罗马成文法的起源 B.公民法逐渐取代万民法
C.万民法的作用逐渐显现出来 D.以习惯法排解外邦人之间的纠纷
23.“以前的地位显赫的国家官员现在变成了轮流坐庄的‘贵族’,因而就没有多大的影响力了。另外,国家公务由这么多公民承担,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是一段十分有益的人生经历。因此,同其他古代国家相比,雅典拥有更多有智慧的公民。”这意在说明雅典( )
A.国家官员不再履行管理职责 B.民主政治提高了公民素质
C.国家事务应由贵族最终决定 D.公民教育有利于处理公务
24.有法学家指出:“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则以法律。”罗马帝国时期(3世纪后)的法律是( )
A.习惯法 B.公民法 C.自然法 D.万民法
25.1874年美国选举之后,民主党控制了众议院,立即开始搜集关于执政的共和党腐败的资料,总统格兰特的许多内阁成员因此被迫辞职。 由此可知,当时美国( )
A.总统享有的权力受到限制 B.两党秉持不同阶级立场
C.议会开始成为权力的中心 D.两党制体现了制衡原则
26.美国1787 年宪法规定:国会有权宣战,招募陆军,建立和维持一支海军,有权征召民兵,以执行联邦法律、镇压叛乱和击退入侵;总统是合众国陆军、海军和征调为合众国服役的各州民兵的总司令。这些规定体现了( )
A.军权高于行政权 B.分权与相互制衡
C.总统权力至上 D.国会处于权力中心
27.罗马法规定.货款月息不得超过货款额的百分之一.超过此限额者应处以四倍于所得利息的罚款。这表明( )
A.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B.债务人与债权人关系紧张
C.高利贷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D.运用法律调节借贷关系
28.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人发明的玻璃镜风靡欧洲。相比之前的铜镜,玻璃镜让人们能够看清自己,认识到自己的独特性,极大地影响了个人的自我认同,这反映了( )
A.禁欲观念的消亡 B.实用主义的流行
C.人文主义的兴起 D.启蒙思想的传播
29.20世纪初,英国建立文官分类管理制度,采用品位分类的办法。 品即官阶,代表等级、地位和报酬:位即职位,代表权力、职资和任务。官阶不随职位变动而改变。这反映了( )
A.贵族传统的延续 B.官员地位的降低
C.党派干预的加强 D.政府职能的扩大
30.面对一个案件时,法官首先考虑的是,是否存在相关的案例,也就是法院此前是否已经针对同类案件作出过判决,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则可以依该判例来决定本案所适用的法律,即法官决定案件的重要依据是从案例到案件。由此可知,该法官最可能适用的是( )
A.英美法系 B.日耳曼法 C.中华法系 D.大陆法系
二、非选择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共40分。
31.(14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4分)
材料 唐律规定,皇亲国戚、皇帝故旧、高级官僚、贵族等八类人犯罪时,处罚“轻重不在刑书”。 唐律还规定“诸断罪皆须具引律、令、格、式正文,违者笞三十”、“诸犯死罪非十恶.而祖父母、父母老疾应侍,且近亲中又无成年男丁者,须奏报裁决”、“九十以上,七岁以下,虽有死罪,不加刑”,对妇女犯罪有些可依律酌情而处。
—据《唐律疏议》
根据材料,概括唐代法律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评价。
32.(12分) 行政区划是国家为分级管理而对地方的划分。 自先秦至隋代,中国行政区划制度曾进行过多次改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时代,郡县制开始荫芽。 楚、秦、晋等国出现了县,最初设在边地,带有边防性质。郡的出现比县稍晚,也多在边地。 到战国时代,在边地的郡下分设若干县,产生了郡县两级制。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 郡县制为汉代沿用。 汉武帝分境内为十三刺史部,简称“十三部”或“十三州”。 这时的州还只是一种监察区,各州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巡查郡县吏治。 到东汉时,刺史已有固定治所,并掌握了地方行政权,对所部郡县官吏实行管理,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 州郡县三级制历两晋南北朝不变。 ——摘编自薛明扬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
材料二 隋初沿用州郡县三级制。 但南北朝以来,行政区划变化纷繁,反映出地方分权的特点。 开皇三年(583),兵部尚书杨尚希上表说:“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才。”隋文帝采用此建议,罢去郡一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了一些州县,清除了过去层次、机构过多的弊端,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1)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隋文帝行政区划制度改革的原因。 (4分)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隋行政区划制度改革共同的积极作用。 (8分)
33.(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共产党致力于人民生活保障建设。 1948年,东北行政区委员会颁布的《东北公营企业暂行劳动保险条例》是我国在较大区域内实施的社会保障制度,为解放后制定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积累经验并奠定了基础。
1951年,政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 一位得知此消息的职工说:“社会主义好.生、老、病、死有劳保。”到 1952 年 11 月底,全国实行《劳保条例》的企业达2860家,职工320万人。 1953年,政务院又发布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若干修改的决定》。 1956年,全国实行《劳保条例》的职工达到1600万,比 1953 年增加了近4倍,签订了集体合同的职工有700 万人,比1953年增加了10倍,合计共有2300多万职工享受了《劳保条例》规定的不同保险待遇。 至此,享受劳动保险的职工占国营、公私合营、私营企业职工总数的 94%。 1956年,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规定:“农业生产合作社对于缺乏劳动力或者完全丧失劳动力,生活没有依靠的老、弱、孤、寡、残疾的社员,在生产上和生活上给予适当的安排和照顾,保证他们的吃、穿和柴火的供应,保证年幼的受到教育和年老的死后安葬,使他们的生养死葬都有依靠。” ---摘编自《中国经济发展史(1949—2010)》
根据材料,概括过渡时期我国社会保障建设的特点。
34.(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公元前1世纪建立,到公元4世纪末分裂,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设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岛之外的地区。 罗马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腊人除外)被称为“蛮族”。 什么是罗马民族呢,那就是罗马人和意大利人,他们在语言、经济和文化上关系密切,也是共同打下帝国天下的核心力量。 据一种比较适中的估计,整个帝国人口约5400万.意大利约有人口 600万。 行省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 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但整个帝国的罗马化程度很浅,罗马人使用的拉丁语,在帝国东部只在政府机关和城市中通行,广大农村则仍是各自语言的世界。
——摘编自刘家和、王敦书《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 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 通过察举制度的实施.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 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5900多万人,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 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他们虽方言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 经历两汉四个多世纪的统治,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 ——据《汉书》、《后汉书》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
高二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5 BAAAC
6——10 BABBB
11——15 ACAAB
16——20 ADDDC
21——25 BCBDD
26——30 BDCDA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14分)【答案】
(1)特点:体现封建等级制度;要求规范执法;礼、法、孝结合;对老弱妇孺及情况特殊的罪犯酌情论处。(4分)
(2)评价:是礼法结合的典范;维护封建统治;继承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对后世影响深远。(10分)
32.(12分)【答案】
(1)原因:地方出现分权倾向;机构设置混乱(郡县过多)。(4分)
(2)积极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了管理层次);确立了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基本模式。(8分)
33.(6分)【答案】
特点:中国共产党领导;注重法治化、制度化;先试点后推广,稳步实施;体现社会主义原则;普及率高、涵盖面广,涉及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注重对低收入阶层和弱势群体的保障。
34.(8分)【答案】
意义:确立了中国的基本疆域;强化了民族认同;形成了追求统一的价值观;创立了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基本模式。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河北省辛集市2023-2024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