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远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答案解析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前九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距今约7000年的河北磁山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动物骨骼、石器、骨器和陶器等,如图所示为其中部分。该遗址还发现了两座均为半地穴式房屋地基遗址以及灰坑468个,其中88个长方形的窖穴底部有粟灰堆积,厚度为0.3米至2米,有10个窖穴的粮食堆积厚度有2米以上。据此推知,磁山文化时期( )
A. 阶级分化现象明显 B. 原始定居生活出现
C. 农业经济十分发达 D. 早期国家开始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距今约7000年(中国)。据材料中的描述,磁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半地穴式房屋地基遗址以及灰坑、窖穴等,这些都是人类定居生活的证据;同时,窖穴底部有粟灰堆积,说明当时已经有了农业生产,并且有一定的粮食储备; 因此,可以推断出磁山文化时期已经出现了原始定居生活和农业经济,B项正确;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阶级,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农业的发展只是材料信息中的一部分,而且不能表述为“十分发达”,排除C项;据材料中的时间可知,此时阶级都没有出现,更不用说早期国家,排除D项。故选B项。
2. 法家思想是国家主义的,以君王和国家为视角;墨家思想是实用主义的,以平民为视角。由此可知,法家和墨家( )
A. 崇尚以人为本 B. 治国理念趋同 C. 主张家国同构 D. 阶级立场不同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法家思想是国家主义的,以君王和国家为视角;墨家思想是实用主义的,以平民为视角”可知,他们的思想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法家代表统治阶级利益,墨家代表被统治阶级的利益,D项正确;崇尚以人为本是儒家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墨家主张兼爱、尚贤,他们的治国理念不同,排除B项;家国同构是儒家提倡的,排除C项。故选D项。
3. 商鞅变法时颁布《分户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后又颁布禁令,“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这一做法( )
A. 推动宗法血缘制度开始瓦解 B. 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C. 破坏了基层社会秩序的稳定 D. 旨在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商鞅变法过程中有如下规定:凡是一户之中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这一做法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推动了小农经济的确立和发展,B项正确;春秋时期宗法血缘制度就已经开始瓦解,排除A项;小农经济有利于基层社会秩序的稳定,排除C项;商鞅变法强制大家庭分为小家庭,旨在增加国家赋税,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排除D项。故选B项。
4. 睡虎地秦简中的《行书律》等包含了大量的邮传制度,如邮的设置,邮人的待遇,以及邮人的管理,而且重心放在了邮人的管理上,像危害邮传公文安全和不能及时传达的行为给予惩罚。这一制度( )
A. 保证了行政效率的提高 B. 体现了秦朝的严刑峻法
C.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D. 推动了秦朝统一的完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重心放在了邮人的管理上,像危害邮传公文安全和不能及时传达的行为给予惩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十分重视对于邮传制度的建设,将邮传作为传递地方公文的重要手段,这有利于秦朝中央政府加强对于地方的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C项正确;邮传制度目的在于加强对于地方的管理,不是“保证了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关于秦朝法律具体内容,无法得出“秦朝的严刑峻法”的结论,排除B项;秦朝统一的完成在公元前220年,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5. 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取材于释迦牟尼降生的故事,但画中侍女与官员的衣着、造型与盛唐时期的宫女、官员十分相似;敦煌石窟的壁画也多借汉地的人物故事阐述佛学的道理。这反映了唐代( )
A. 宗教是绘画的主要题材 B. 统治者奉行三教合一政策
C. 民族交融助推文化繁荣 D. 文化呈现开放兼容的特点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取材于释迦摩尼降生的故事,但画中侍女与官员的衣着、造型与盛唐的宫女、官员十分相似”和所学知识可知,此图写异域故事,而画中的人却加以中国化,当是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融合中外文化元素的结果,反映了文化呈现开放兼容的特点,D项正确;材料讲述佛教的本土化,未和其他类型的绘画对比,无法得出宗教是绘画的主要题材,排除A项;材料只提及了佛教,未提及道教和儒家,无法得出统治者奉行三教合一政策,排除B项;佛教属于外来文化,不属于民族交融的成果,排除C项。故选D项。
6. 唐朝科举制形成以后,逐渐传到了高丽、日本和越南,在一定意义上形成了东亚文化圈。这反映出( )
A. 中外文化互相借鉴 B. 文化交流丰富社会生活
C. 唐朝文化影响力大 D. 科举制适用于任何地区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唐朝科举制形成以后,逐渐传到了高丽、日本和越南,在一定意义上形成了东亚文化圈。”可见唐朝文化扩散到周围其他地区,唐朝文化影响力增大,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外文化互相借鉴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文化交流丰富社会生活的内容,排除B项;“科举制适用于任何地区”此说法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7. 《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提出了先进的药物分类法;《农政全书》集传统农业之大成,总结了明末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还吸收部分西方的灌溉技术。据此可知,明清科技( )
A. 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B. 完成向近代科学的转化
C. 在传承中有所创新 D. 突破了封建体制的束缚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材料表明《本草纲目》和《农政全书》不仅是中国之前科技成就的总结,在各自领域都有一定的发展,这说明明清科技在传承中有所创新,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和世界的比较,得不出世界领先,排除A项;只能说是在向近代科学转化,“完成了”不符合事实,排除B项;材料中的明清科技都有对之间科技的总结,不能说突破了封建体制的束缚,排除D项。故选C项。
8. 明万历年间松江府地主潘允端的《玉华堂日记》显示,其拥有的一块两千亩的土地有相当一部分是雇工经营的,关于粮食种植的部分工序往往有发“工银”的记载。这反映了当时( )
A. 传统经济结构受到冲击 B. 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有了质的变化
C. 租佃经济发展日益兴盛 D. 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明代(中国)。依据材料“拥有的一块两千亩的土地有相当一部分是雇工经营的,关于粮食种植的部分工序往往有发‘工银’的记载”反映了明代租佃制下出现了雇佣关系的现象,这说明明代租佃制下,农民相对自由,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D项正确;鸦片战中后传统经济结构受到冲击,排除A项;B项错在“质的变化”,有夸大的成分,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租佃制下有新的经济因素在发展,而非单纯强调租佃制的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9. 明清时期,朱家角镇“商贾凑聚,贸易花布,京省标客往来不绝,今为巨镇”。嘉善的干家窑镇,则是“民多业陶,甓埴繁兴,贸迁日夥”。江苏吴江的庉江市“居民数百家,铁工过半”。这反映出当时( )
A. 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 B. 雇佣劳动关系已经出现
C. 区域经济专业化生产发展 D. 农业生产呈现衰退趋势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逐渐形成专业化的市镇,体现了当时区域经济专业化生产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市镇的专业化,没有体现农业信息,排除A、D项;材料描述生产的专业化,没有提及雇佣劳动信息,排除B项。故选C项。
10. 1854年,英法美三国照会清政府,提出全面修改条约的要求:允许外国人进入整个中国内地,至少进入长江流域和沿海各城市;实行鸦片贸易的合法化;改订税则。其根本目的是( )
A. 将中国变为殖民地 B. 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C. 满足资本输出需求 D.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54年(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第一次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签订后,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提出修改条约的要求,被清政府拒绝后,1856年,英、法两国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D项正确;英法美三国提出全面修改条约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发展资本主义,排除A项;西方对于中国的资本输出开始于甲午战争后,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进出口,无法得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
11. 1897年11月13日,德国出兵占领胶州湾。不久,俄国主动提出“助华”,并派遣军舰进入旅顺、大连,俄皇表示:“俄舰借泊,一为胶事,二为度冬,三为助华防护他国占据。”这些事件的出现表明( )
A. 列强加大对中国资本输出 B. 沙俄获得了最大的侵华利益
C. 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D. 列强在侵华上既矛盾又勾结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世纪末中国。结合所学,《马关条约》签订后,各帝国主义国家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在从渤海 到南海的中国沿海地区强租租借地:俄国租旅大,德国租胶州湾,掀起了列强 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C项正确;列强加大对中国资本输出的表现为纷纷争相向中国提供政治性贷款、抢夺路矿权、竞相在华设厂等,材料未提及,排除A项;仅凭俄国租旅大不能断定沙俄获得了最大的侵华利益,排除B项;材料反映列强各自的侵华行动,没有提及利益争夺和相互勾结,俄国在德国出兵占领胶州湾后主动提出“助华”主要是为侵占旅大找借口,不是列强相互勾结的典型表现,排除D项。故选C项。
12. 1985年,河南新乡刘庄村党支部经反复考察,决定引进一项高科技生物项目。次年5月,刘庄人自主设计、安装的华星药厂建成投产,自此刘庄经济进入发展快车道,成为“中原首富村”。刘庄经济的崛起得益于( )
A.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B. 国家对发展私营经济的高度重视
C. 城市改革全面展开 D.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范围为1985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八十年代中期河南刘庄村引进技术、自建药厂取得了成功,得益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之后权力下,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自办乡镇企业走向振兴,D项正确;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提出时间是在1992年,排除A项;这一时期国家对私营经济发展尚未达到“高度重视”的程度,排除B项;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但是材料主旨是农村的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13.据晚清海关税收统计,1864年中国进出口税共6906028海关两,1894年15366311海关两。30年时间海关税收增长了1倍多。外国进驻中国的商业机构及其来华人数也逐年增多,到1894年共有外国商号552家,从业人员9350人。这说明当时中国( )
A. 商品经济逐渐取代自然经济 B. 抵制了西方列强的商品输出
C.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遭遇瓶颈 D. 与世界市场的联系趋于紧密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晚清时期。根据材料可知,1864年至1894年中国的海关税收大幅增加,外国进驻中国的商业机构及其来华人数也逐年增多,说明此时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日趋紧密,D项正确;“商品经济逐渐取代自然经济”与题干及史实不符,排除A项;“抵制了西方列强的商品输出”与史实不符,表述错误,排除B项;材料无法直接得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遭遇瓶颈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14. 1923—1926年,《新青年》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党刊,除了更为深入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外,还用马克思主义探讨国共合作的可行性、论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驳击国民党右派的观点等。据此可知,《新青年》在当时( )
A. 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B. 加速了民主革命转型
C. 彻底纠正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D. 壮大了无产阶级队伍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关键信息“用马克思主义探讨国共合作的可行性、论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驳击国民党右派的观点”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青年》在当时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A项正确;民主革命转型的标志是五四运动,排除B项;材料所述时间段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并未得到彻底纠正,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新青年》的作用,无产阶级队伍壮大是因为中国国内工商业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15. 1957年,中国国民收入比1952年增长53%;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128.5%;原定五年计划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4.7%,实际达到18%。取得这些成就的主要原因是( )
A. 国际环境的改善 B. 苏联的大力援助
C. 三大改造的完成 D. “一五”计划实施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7年(中国)。材料反映的是1957年与1952年比较,我国工农业总产值大幅增长,结合所学知识,我国“一五”计划的时间是1953—1957年,由此可知,材料中产值的大幅增长主要得益于“一五”计划的制定和实施,D项正确;1957年国际环境仍然比较严峻,排除A项;苏联援助属于客观原因,并且这时期我国取得重要的成就的主要原因不是苏联的援助,排除B项;三大改造是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1956年完成,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16. 下表为2010、2015年中国主要指标居世界位次简表。表中数据的变化主要得益于( )
国内生产总值(汇率法) 国内生产总值(PPP) 货物出口总值 外汇储备 科技实力 综合国力
2010 3 2 2 1 3 2
2015 2 1 2 1 2 2
A. 全党工作中心的转移 B.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 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 D. 中国周边局势趋于稳定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2010、2015年中国主要指标居世界位次有所提升,这种变化主要缘于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不断提升,C项正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全党工作中心的转移,排除A项;2001年,中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排除B项;D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无法体现中国周边的局势,排除D项。故选C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不同历史时期,选官的方式不同。西周时期世袭的卿大夫按照声望和资历来担任官职,并享有一定的采邑收入。战国时期商鞅打破传统的选官制度,按军功大小授予官位。汉武帝继位后,下诏让天下的诸侯让一些高官推举贤良方正……在这一次举贤良方正中间汉武帝发现了董仲舒。
——摘编自向仕碧《对古代选官制度变迁的认识》
材料二 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详无地”,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当时,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交结朋党,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曹操开始尝试新的选人方法。曹丕继任魏王后,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颁行九品中正制。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三 此制用意,在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的挑选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与国家的政治。此制的另一优点,在使应试者怀牒自举,公开竞选,可以免去汉代察举制必经地方政权之选择。在此制度下,可以根本消融社会阶级之存在,可以促进全社会文化之向上,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而提高其爱国心,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西周、战国、西汉的选官制度。(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九品中正制产生的背景及其选官标准(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此制”的影响。(5分)
【答案】. (1) 选官制度:西周——世官制;战国——军功爵制;汉——察举制
(2) 背景:战乱导致士大夫流离;世家大族对官吏选拔的垄断;两汉乡里评议的传统;察举制的弊端;维护地主阶级利益的需要。
选官标准:家世;道德;才能。
(3)影响:积极:增强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消极:过于重才而忽视了品德;官本位思想影响深远;八股取士禁锢人们的思想,压抑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周、战国、西汉时期中国。据材料“西周时期世袭的卿大夫按照声望和资历来担任官职”得出西周实行世官制;据材料“战国时期商鞅打破传统的选官制度,按军功大小授予官位”得出战国时期实行军功爵制;据材料“汉武帝继位后,下诏让天下的诸侯让一些高官推举贤良方正”并结合所学得出汉代实行察举制。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背景:据材料“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详无地’,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得出战乱导致士大夫流离;据材料“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交结朋党,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得出世家大族对官吏选拔的垄断;综上可得出察举制的弊端;结合所学,九品中正制采取中正官品评的方式选官,受到了两汉乡里评议传统的影响;结合所学,九品中正制产生适应了维护地主阶级利益的需要。选官标准:结合所学,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演 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
【小问3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隋唐以后古代中国。影响:据材料“应试者怀牒自举,公开竞选”可知“此制”指的是科举制。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分析其影响。积极:据材料“可以根本消融社会阶级之存在”得出增强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扩大了统治基础;据材料“可以促进全社会文化之向上”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推动了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据材料“免去汉代察举制必经地方政权之选择”“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得出加强了中央集权;结合所学,科举制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消极:结合所学得出,过于重才而忽视了品德;官本位思想影响深远;八股取士禁锢人们的思想,压抑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说明:《时局图》有很多版本,作者谢瓒泰在《中华民国革命秘史》中说:“1899年7月19日,我制作并发表了一幅政治漫画‘远东的形势’。这幅漫画许多外国画报都刊登了。……。”图中用犬、熊、蛙、太阳、鹰分别代表英、俄、法、日、美帝国主义国家外, 图上还有代表清政府的三个人物,一个手举铜钱,他是搜刮民财的贪官;一个不顾民族危,正寻欢作乐;还有一个昏昏似睡者,手中拉着网绳,网中一人正念着“之乎者也”,另一人在马旁练武,揭示清政府用科举考试等升官之途愚弄人民。《天下大乱》发表于2023年12月德国杂志《西塞罗》,图中的鹰代表美国,熊代表俄罗斯,龙代表中国,小字部分意思为“为世界新秩序而战”。
(1)指出图一与图二中国外交地位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同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对两位作者的创作意图进行简要评价。(6分)
【答案】(1). 图一地位:屈辱外交、被动地位。统治阶级昏庸无能;农业文明更趋衰落,极大地限制了综合国力的提升;文化上,儒家文化成为制约中国外交近代化进程的思想障碍;官吏缺乏锐意进取的改革或创新精神,外交近代化的步伐势必相当缓慢。
图二地位:举足轻重的地位。原因: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的推动;全国人民的努力。
(2). 《时局图》评价:《时局图》是中国近代谢瓒泰在1899年7月19日,制作并发表了一幅政治漫画‘远东形势’。当时的中国刚刚经历了甲午战争的惨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那么《时局图》把19世纪末中国面临的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豆剖的严重危机,及时地、深刻地、形象地展示在人们面前,还有揭露清政府腐败的内容给人以“亡国灭种”的危机感。对揭露了帝国主义列强在甲午战争后对中国的瓜分态势,以唤醒国人起到了一定的警醒作用。
《天下大乱》评价:《天下大乱》发表于2023年12月德国杂志《西塞罗》,地图核心是欧洲,刻画了当今世界的力量格局,美国不再只手遮天,俄罗斯已从苏联解体的悲惨境况中走了出来,与美国进行正面冲突。而中国正在扩大自己的影响力,美国怒目圆睁,却力量不足。世界不再是美国一家独大的单极世界,而是多极格局。当今世界正在迎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但漫画的寓意我们并不认同。因为它是从帝国主义思维和逻辑出发的,列强纷争,虎视眈眈,瓜分地盘。而中国不搞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结合材料体现出列强对中国的瓜分可得出图一地位:屈辱外交、被动地位。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等分析归纳。原因:统治阶级腐败无能;农业文明更趋衰落,极大地限制了综合国力的提升;文化上,儒家文化成为制约中国外交近代化进程的思想障碍;官吏缺乏锐意进取的改革或创新精神,外交近代化的步伐势必相当缓慢。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材料“ 图中的鹰代表美国,熊代表俄罗斯,龙代表中国,小字部分意思为“为世界新秩序而战”。”可得出图二中国举足轻重的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原因: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的推动;全国人民的努力。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结合当时的背景、影响评价。《时局图》评价:《时局图》是中国近代谢瓒泰在1899年7月19日,制作并发表了一幅政治漫画‘远东的形势’。当时的中国刚刚经历了甲午战争的惨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那么《时局图》把19世纪末中国面临的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豆剖的严重危机,及时地、深刻地、形象地展示在人们面前,还有揭露清政府腐败的内容给人以“亡国灭种”的危机感。对揭露了帝国主义列强在甲午战争后对中国的瓜分态势,以唤醒国人起到了一定的警醒作用。
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结合当时的背景、影响评价。《天下大乱》评价:《天下大乱》发表于2023年12月德国杂志《西塞罗》,地图核心是欧洲,刻画了当今世界的力量格局,美国不再只手遮天,俄罗斯已从苏联解体的悲惨境况中走了出来,与美国进行正面冲突。而中国正在扩大自己的影响力,美国怒目圆睁,却力量不足。世界不再是美国一家独大的单极世界,而是多极格局。当今世界正在迎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但漫画的寓意我们并不认同。因为它是从帝国主义思维和逻辑出发的,列强纷争,虎视眈眈,瓜分地盘。而中国不搞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中国共产党为了贯彻民主建政的原则,在各抗日根据地采取了形式多样的民主选举方式,发明了“红绿票选法”“豆选法”“画圈法”等选举方法。为了使得党政军民融洽协调,推动抗战和生产,中国共产党大力倡导“拥政爱民”和“拥军优属”活动,在陕甘宁边区首先开展“双拥”运动。针对农民的封建迷信活动,根据地政府通过讲演、报刊、展览,以及出版通俗科普读物等方式,传播自然科学知识和医疗卫生知识。对于大量难民涌入根据地的情况,根据地政府兴办工厂,吸收难民到工厂做工;兴修水利,组织难民参加水利建设。同时,根据地政府给难民提供贷款、土地、种子、食粮等,为他们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创造了条件。有些地方还建立了合作社,使农民之间互相协作,共同发展生产。这些政策和措施,有效改善了难民、灾民的困难境遇,增强了他们对根据地民主政府的信任和认同,这对稳定根据地的社会秩序及推动社会生产发挥了积极作用。
——摘编自张卫波《抗日根据地的社会治理及历史经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根据地社会治理的措施。(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根据地社会治理的意义。(8分)
【答案】(1)措施:推进和完善民主政治建设;开展“双拥"运动;发展社会生产;进行精兵简政;加强思想文化建设;实施社会救助。(答出三点即可)
(2)意义: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高了中共的政治威望;促进了根据地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的发展;稳定了根据地的社会秩序。(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由材料“中国共产党为了贯彻民主建政的原则,在各抗日根据地采取了形式多样的民主选举方式,发明了‘红绿票选法’‘豆选法’‘画圈法’等选举方法。”可得出推进和完善民主政治建设;由材料“为了使得党政军民融洽协调,推动抗战和生产,中国共产党大力倡导‘拥政爱民’和‘拥军优属’活动,在陕甘宁边区首先开展‘双拥’运动。”可得出开展“双拥"运动;由材料“对于大量难民涌入根据地的情况,根据地政府兴办工厂,吸收难民到工厂做工;兴修水利,组织难民参加水利建设。”可得出发展社会生产;由材料“针对农民的封建迷信活动,根据地政府通过讲演、报刊、展览,以及出版通俗科普读物等方式,传播自然科学知识和医疗卫生知识。”可得出加强思想文化建设;由材料“根据地政府给难民提供贷款、土地、种子、食粮等,为他们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创造了条件。”可得出实施社会救助;结合所学可得出进行精兵简政。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由材料“中国共产党为了贯彻民主建政的原则,在各抗日根据地采取了形式多样的民主选举方式”及所学可得出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由材料“为了使得党政军民融洽协调,推动抗战和生产,中国共产党大力倡导‘拥政爱民’和‘拥军优属’活动,在陕甘宁边区首先开展‘双拥’运动。”“这些政策和措施,有效改善了难民、灾民的困难境遇,增强了他们对根据地民主政府的信任和认同”及所学可得出提高了中共的政治威望;由材料“针对农民的封建迷信活动,根据地政府通过讲演、报刊、展览,以及出版通俗科普读物等方式,传播自然科学知识和医疗卫生知识。”“兴修水利,组织难民参加水利建设”可得出促进了根据地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的发展;由材料“这对稳定根据地的社会秩序及推动社会生产发挥了积极作用。”可得出稳定了根据地的社会秩序。
20.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
材料 中国共产党的对外党际交流属于执政党直接的对外组织传播,因此有很鲜明的特征和研究价值,如下表所示。
时段 时期 主要特征
1921—1949年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党的外事工作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为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目标,为新中国发展建设和外交外事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1949-1978年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党的外事工作主要任务是冲破西方敌对势力对新中国的孤立、遏制、包围和威胁,维护民族独立、国家主权和安全,争取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国际和平环境
1978—2012年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党的外事工作主要任务是配合国家经济建设,为改革开放营造良好合作环境、周边环境、安全环境、舆论环境,构建对外关系新格局
2012年以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党的外交外事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发展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摘编自杨洁篪《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外事工作的光辉历程和远大前景》
任选材料中的一个或多个时期,结合所学知识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答案】【示例】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外事工作推动了对外关系新格局的形成与发展。
阐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政策,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全方位开展对外交往,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努力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中国对外关系新格局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
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国家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按照“亲、诚、惠、容”的理念,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对非洲关系提出“真实亲诚”理念,形成中国与非洲国家休戚与共、共同发展、文明互鉴的友好合作关系。中国同欧洲、拉美之间也相互增进了解,加强合作。
中国共产党的外事工作与国家外交战略相互配合,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综上,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外事工作取得突出成就,为对外关系新格局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结论探究题。时空:近代(中国)。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根据“党的外事工作主要任务是配合国家经济建设,为改革开放营造良好合作环境、周边环境、安全环境、舆论环境,构建对外关系新格局”、“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发展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等信息可知,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外事工作推动了对外关系新格局的形成与发展。结合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外交政策、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相关内容进行论述。具体来说就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政策,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全方位开展对外交往,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努力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中国对外关系新格局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国家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按照“亲、诚、惠、容”的理念,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对非洲关系提出“真实亲诚”理念,形成中国与非洲国家休戚与共、共同发展、文明互鉴的友好合作关系。中国同欧洲、拉美之间也相互增进了解,加强合作。中国共产党的外事工作与国家外交战略相互配合,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最后得出结论,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外事工作取得突出成就,为对外关系新格局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靖远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前九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距今约7000年的河北磁山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动物骨骼、石器、骨器和陶器等,如图所示为其中部分。该遗址还发现了两座均为半地穴式房屋地基遗址以及灰坑468个,其中88个长方形的窖穴底部有粟灰堆积,厚度为0.3米至2米,有10个窖穴的粮食堆积厚度有2米以上。据此推知,磁山文化时期( )
A. 阶级分化现象明显 B. 原始定居生活出现
C. 农业经济十分发达 D. 早期国家开始形成
2. 法家思想是国家主义的,以君王和国家为视角;墨家思想是实用主义的,以平民为视角。由此可知,法家和墨家( )
A. 崇尚以人为本 B. 治国理念趋同 C. 主张家国同构 D. 阶级立场不同
3. 商鞅变法时颁布《分户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后又颁布禁令,“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这一做法( )
A. 推动宗法血缘制度开始瓦解 B. 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C. 破坏了基层社会秩序的稳定 D. 旨在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4. 睡虎地秦简中的《行书律》等包含了大量的邮传制度,如邮的设置,邮人的待遇,以及邮人的管理,而且重心放在了邮人的管理上,像危害邮传公文安全和不能及时传达的行为给予惩罚。这一制度( )
A. 保证了行政效率的提高 B. 体现了秦朝的严刑峻法
C.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D. 推动了秦朝统一的完成
5. 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取材于释迦牟尼降生的故事,但画中侍女与官员的衣着、造型与盛唐时期的宫女、官员十分相似;敦煌石窟的壁画也多借汉地的人物故事阐述佛学的道理。这反映了唐代( )
A. 宗教是绘画的主要题材 B. 统治者奉行三教合一政策
C. 民族交融助推文化繁荣 D. 文化呈现开放兼容的特点
6. 唐朝科举制形成以后,逐渐传到了高丽、日本和越南,在一定意义上形成了东亚文化圈。这反映出( )
A. 中外文化互相借鉴 B. 文化交流丰富社会生活
C. 唐朝文化影响力大 D. 科举制适用于任何地区
7. 《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提出了先进的药物分类法;《农政全书》集传统农业之大成,总结了明末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还吸收部分西方的灌溉技术。据此可知,明清科技( )
A. 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B. 完成向近代科学的转化
C. 在传承中有所创新 D. 突破了封建体制的束缚
8. 明万历年间松江府地主潘允端的《玉华堂日记》显示,其拥有的一块两千亩的土地有相当一部分是雇工经营的,关于粮食种植的部分工序往往有发“工银”的记载。这反映了当时( )
A. 传统经济结构受到冲击 B. 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有了质的变化
C. 租佃经济发展日益兴盛 D. 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9. 明清时期,朱家角镇“商贾凑聚,贸易花布,京省标客往来不绝,今为巨镇”。嘉善的干家窑镇,则是“民多业陶,甓埴繁兴,贸迁日夥”。江苏吴江的庉江市“居民数百家,铁工过半”。这反映出当时( )
A. 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 B. 雇佣劳动关系已经出现
C. 区域经济专业化生产发展 D. 农业生产呈现衰退趋势
10. 1854年,英法美三国照会清政府,提出全面修改条约的要求:允许外国人进入整个中国内地,至少进入长江流域和沿海各城市;实行鸦片贸易的合法化;改订税则。其根本目的是( )
A. 将中国变为殖民地 B. 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C. 满足资本输出需求 D.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11. 1897年11月13日,德国出兵占领胶州湾。不久,俄国主动提出“助华”,并派遣军舰进入旅顺、大连,俄皇表示:“俄舰借泊,一为胶事,二为度冬,三为助华防护他国占据。”这些事件的出现表明( )
A. 列强加大对中国资本输出 B. 沙俄获得了最大的侵华利益
C. 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D. 列强在侵华上既矛盾又勾结
12. 1985年,河南新乡刘庄村党支部经反复考察,决定引进一项高科技生物项目。次年5月,刘庄人自主设计、安装的华星药厂建成投产,自此刘庄经济进入发展快车道,成为“中原首富村”。刘庄经济的崛起得益于( )
A.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B. 国家对发展私营经济的高度重视
C. 城市改革全面展开 D.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13.据晚清海关税收统计,1864年中国进出口税共6906028海关两,1894年15366311海关两。30年时间海关税收增长了1倍多。外国进驻中国的商业机构及其来华人数也逐年增多,到1894年共有外国商号552家,从业人员9350人。这说明当时中国( )
A. 商品经济逐渐取代自然经济 B. 抵制了西方列强的商品输出
C.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遭遇瓶颈 D. 与世界市场的联系趋于紧密
14. 1923—1926年,《新青年》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党刊,除了更为深入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外,还用马克思主义探讨国共合作的可行性、论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驳击国民党右派的观点等。据此可知,《新青年》在当时( )
A. 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B. 加速了民主革命转型
C. 彻底纠正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D. 壮大了无产阶级队伍
15. 1957年,中国国民收入比1952年增长53%;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128.5%;原定五年计划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4.7%,实际达到18%。取得这些成就的主要原因是( )
A. 国际环境的改善 B. 苏联的大力援助
C. 三大改造的完成 D. “一五”计划实施
16. 下表为2010、2015年中国主要指标居世界位次简表。表中数据的变化主要得益于( )
国内生产总值(汇率法) 国内生产总值(PPP) 货物出口总值 外汇储备 科技实力 综合国力
2010 3 2 2 1 3 2
2015 2 1 2 1 2 2
A. 全党工作中心的转移 B.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 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 D. 中国周边局势趋于稳定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不同历史时期,选官的方式不同。西周时期世袭的卿大夫按照声望和资历来担任官职,并享有一定的采邑收入。战国时期商鞅打破传统的选官制度,按军功大小授予官位。汉武帝继位后,下诏让天下的诸侯让一些高官推举贤良方正……在这一次举贤良方正中间汉武帝发现了董仲舒。
——摘编自向仕碧《对古代选官制度变迁的认识》
材料二 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详无地”,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当时,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交结朋党,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曹操开始尝试新的选人方法。曹丕继任魏王后,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颁行九品中正制。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三 此制用意,在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的挑选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与国家的政治。此制的另一优点,在使应试者怀牒自举,公开竞选,可以免去汉代察举制必经地方政权之选择。在此制度下,可以根本消融社会阶级之存在,可以促进全社会文化之向上,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而提高其爱国心,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西周、战国、西汉的选官制度。(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九品中正制产生的背景及其选官标准(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此制”的影响。(5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说明:《时局图》有很多版本,作者谢瓒泰在《中华民国革命秘史》中说:“1899年7月19日,我制作并发表了一幅政治漫画‘远东的形势’。这幅漫画许多外国画报都刊登了。……。”图中用犬、熊、蛙、太阳、鹰分别代表英、俄、法、日、美帝国主义国家外, 图上还有代表清政府的三个人物,一个手举铜钱,他是搜刮民财的贪官;一个不顾民族危,正寻欢作乐;还有一个昏昏似睡者,手中拉着网绳,网中一人正念着“之乎者也”,另一人在马旁练武,揭示清政府用科举考试等升官之途愚弄人民。《天下大乱》发表于2023年12月德国杂志《西塞罗》,图中的鹰代表美国,熊代表俄罗斯,龙代表中国,小字部分意思为“为世界新秩序而战”。
(1)指出图一与图二中国外交地位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同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对两位作者的创作意图进行简要评价。(6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中国共产党为了贯彻民主建政的原则,在各抗日根据地采取了形式多样的民主选举方式,发明了“红绿票选法”“豆选法”“画圈法”等选举方法。为了使得党政军民融洽协调,推动抗战和生产,中国共产党大力倡导“拥政爱民”和“拥军优属”活动,在陕甘宁边区首先开展“双拥”运动。针对农民的封建迷信活动,根据地政府通过讲演、报刊、展览,以及出版通俗科普读物等方式,传播自然科学知识和医疗卫生知识。对于大量难民涌入根据地的情况,根据地政府兴办工厂,吸收难民到工厂做工;兴修水利,组织难民参加水利建设。同时,根据地政府给难民提供贷款、土地、种子、食粮等,为他们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创造了条件。有些地方还建立了合作社,使农民之间互相协作,共同发展生产。这些政策和措施,有效改善了难民、灾民的困难境遇,增强了他们对根据地民主政府的信任和认同,这对稳定根据地的社会秩序及推动社会生产发挥了积极作用。
——摘编自张卫波《抗日根据地的社会治理及历史经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根据地社会治理的措施。(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根据地社会治理的意义。(8分)
20.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
材料 中国共产党的对外党际交流属于执政党直接的对外组织传播,因此有很鲜明的特征和研究价值,如下表所示。
时段 时期 主要特征
1921—1949年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党的外事工作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为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目标,为新中国发展建设和外交外事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1949-1978年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党的外事工作主要任务是冲破西方敌对势力对新中国的孤立、遏制、包围和威胁,维护民族独立、国家主权和安全,争取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国际和平环境
1978—2012年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党的外事工作主要任务是配合国家经济建设,为改革开放营造良好合作环境、周边环境、安全环境、舆论环境,构建对外关系新格局
2012年以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党的外交外事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发展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摘编自杨洁篪《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外事工作的光辉历程和远大前景》
任选材料中的一个或多个时期,结合所学知识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