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市西四旗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卷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A A D C D B D D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A C D C D A D A D
题号 21 22 23 24
答案 D D B D
二、非选择题
25.(14分)
【答案】
(1)特点:面向社会的开放性;公开竞争的平等性;择优录取的选拔性。(任意两点4分)
意义:促进了官员素质的提高;推动了社会不同阶层的流动;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选拔了大量人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的公正公平。(任意三点6分)
(2)分析:借鉴中国古代科举制,创建文官考试制度;和本国国情相结合,吸收有益的部分。(4分)
26.(13分)
【答案】
(1)明代为应对辽东战事,征收“辽饷”,主要是加派田赋。
清代镇压太平天国时,原有的税收难以增加,新增商税厘金。(两点4分)
(2)趋势:19世纪60—70年代,厘金和关税收入超越田赋,成为清政府最主要的财政来源。(3分)
原因: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等使得清政府财政支出剧增,需要另辟财源。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导致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同时中国原材料出口增加。洋务运动和早期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兴起,也推动了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三点6分)
27.(13分)
【答案】
(1)特点:种类多;范围广;食物物种为主;双向交流;欧洲人是主要传播者(任意四点,4分)
(2)原因: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物种传入欧洲,进而传入中国;中国人地矛盾突出;玉米、甘薯等作物产量高,适应性强。(3分)
影响:积极影响:扩大了耕地面积,缓解了人地矛盾;丰富了食品资源,增加了粮食供应量;提高了中国社会的抗饥荒能力,促进了人口的增长;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等。(4分)
消极影响:过度垦荒造田,导致水土流失,对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2分)
28.(12分)
【答案】
示例
观点:政治制度在继承中不断创新。(2分)
论述:秦朝在中央建立了三公九卿制;汉初,“汉承秦制”,汉武帝为加强集权,建立中朝,外朝丞相的权力大大削弱,到东汉时期,尚书台成为新的行政中枢。(4分)秦朝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汉初沿袭秦朝的郡、县制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设立十三州刺史,东汉晚期,原来的监察区“州”变为地方一级行政机构,形成州、郡、县三级制。(4分)
综上所述,政治制度在继承的基础上,随着大一统国家治理的需要而不断创新。(2分)
(若从选官、监察、考核、赋税等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鄂尔多斯市西四旗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卷
高二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10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农业和畜牧业的发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一个飞跃……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人们开始对日月星辰的活动、对水土的特点、气候现象进行观察,积累经验……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劳动,要求人们较长时间居住在一个地方,以便播种、管理、收获……使人口得以较大的增长,并可使一部分人区从事维持生存以外的活动,从而产生新的社会分工和物品交换。”据此可知,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推动( )
①人类趋向定居 ②生产方式的变化
③科学技术的发展 ④生产关系的变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在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商鞅变法的总体评价不同:从商鞅变法至汉武帝之前,是对变法正面评价最为辉煌、普遍的时期;从汉武帝尊崇儒术至清末民初“经学解体”时期,是商鞅变法饱受批评的时期;从清末民初至今,人们对商鞅变法的认识逐渐客观,评价总体持赞扬态度。这表明( )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历史评价缺乏统一标准
C.时代愈近的评价愈客观 D.历史人物评价难有定论
3.“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道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里“重新建构”的本质是( )
A.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B.从强调礼治到重视法治
C.从无序管理到有序管理 D.从地方自治到中央集权
4.东汉末年社会上流行这样一首童谣:“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说明此时的选官制度( )
A.注重门第不利于寒门子弟入仕 B.在事实上不能选拔出有用之才
C.重才轻德的选拔依据弊端渐显 D.在执行过程中标准背离了初衷
5.南朝刘宋时期,医者唐赐因饮酒得病吐虫而死。其妻张氏遵其遗嘱剖腹检查,郡县法官认为张氏剖腹残忍,属伤夫罪,而唐赐之子不禁止母亲剖父尸,属不孝。结果,判唐赐之子弃市,张氏五年刑。该案的判决表明( )
A.宗法制度仍占统治地位 B.地方官员随意解释法律
C.纲常观念影响法律判决 D.深受理学道德教化影响
6.唐宋治理边疆,实行羁縻政策,羁縻州只是名义上的府州区划,一般不呈报户籍,不担贡赋。元朝因俗设“土官”,通过宣慰司等机构,实行强制性的检括户籍,设立驿站,比较固定的缴税和贡献,强制征调土官土军等等。这反映了( )
A.羁縻府州不受中央政府管辖 B.元朝基层治理能力得到提高
C.土官制度促进民族交流融合 D.时代变迁影响边疆治理效能
7.下图为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铜钱铸造量统计图,①处铜钱铸造量大量减少主要是由于( )
A.实物交换逐渐兴起 B.新型货币流通市场
C.外国白银大量流入 D.国家赋役统一征银
8.对下图所示《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和赋役制度关系示意图》解读正确的是( )
A.历代户籍制度只有创新没有继承 B.元朝时期的地税完全取代了丁税
C.户籍和赋税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 D.政府对百姓的人身束缚逐渐减弱
9.中国历代都设立了不少义仓、常平仓和惠民仓等。义仓属于地方性济民救灾设施,常平仓由朝廷兴办,另有惠民仓作为辅助之用,又设广惠仓以赈灾济民。由此可知,中国古代( )
A.以民间救济为主 B.人民社会福利完善
C.仓储制度集权化 D.社会救济方式多样
10.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会留下特殊印记并成为历史见证。下列信息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 铸刑书 “相生相胜” 双镰铁范
② 税民资 盐铁官营 《九章算术》
③ 六科 卫所 金花银
④ 质库 “四监司” 台谏合一
A.②①④③ B.④②①③ C.①②④③ D.②③①④
11.以下生产技术或生产方式的发展按时间排列正确的是( )
①耕作方式:锄耕——刀耕——犁耕
②制瓷工具:坯车——匣钵——支钉
③现代科技:计算机——互联网——人工智能
④商业模式:百货公司——股份公司——有限责任公司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2.如表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5次文官考试情况,据此可知( )
考试名称 考试日期 应考人数 录取人数 录取率
留学生甄选考试 1915年2月 239 151 63.18%
第一届文官高等考试 1916年6月 不详 194 不详
第一届文官普通考试 1917年4月 2482 405 16.32%
第二届文官高等考试 1919年10月 5600 480 8.57%
第二届文官普通考试 1920年10月 3800 400 10.53%
A.文官选拔制逐渐被接受 B.选拔官员方式渐趋完善
C.人事任用程序逐步建立 D.留学生的行政素质较强
13.1941年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民族政策》一文中指出: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自治区,尊重蒙、回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这一政策( )
A.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 B.注重保障各民族的独立与发展
C.践行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 D.推动人民群众参加反蒋的斗争
14.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
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
这三次历史事件推动着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进程”。
下列对图阴影部分内容,推测正确的是( )
A.都建立了统一的民主革命政权
B.都体现了无产阶级的先进性
C.都表现了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D.都具备了反帝反封建的特征
15.据不完全统计,《人民日报》在一五计划期间所报道过的工业劳动模范(不论是个人或是集体)达30篇以上,表彰有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团体。一时间,全国各地工人纷纷掀起学习劳模的热潮。这些宣传报道( )
A.旨在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 B.使国人建设社会主义热情高涨
C.适应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D.初步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基础
16.1969年,毛泽东提议“研究以下国际问题”。同年7月,陈毅等将《对战争形势的初步估计》的研究报告送交中央。在报告中提出“在中、美、苏‘大三角’关系中,中苏矛盾大于中美矛盾,美苏矛盾大于中苏矛盾”。这—报告结论的得出主要是基于( )
A.中苏关系的恶化 B.中美关系的缓和
C.多极化趋势出现 D.国际形势的变动
17.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下,通过“十二年科技规划”的实施,中国逐步摆脱了对苏联援助的依赖,突破了美国的技术封锁,独立自主地建成了自己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和国防科学技术体系。这些科技成就( )
A.有力捍卫了国家安全 B.得到了“科教兴国”战略的扶持
C.直接推动了经济发展 D.铸就了伟大的“载人航天精神”
18.居住在古代雅典的外邦人“名义上是市民,却有着奴隶的嘴,是没有自由的”,即使是已在雅典世代居住的“移民”家庭也不例外。这说明古代雅典( )
A.城邦公民没有人身自由 B.奉行法律至上的原则
C.外邦人可参与民主政治 D.民主政治具有局限性
19.下表为英国历史上部分宪法性文件。这些文件( )
文件 成果
《大宪章》 规定非经贵族会议的决定,不得征收额外税金。
《权利请愿书》 非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强行征税和借债。
《三年法案》 议会三年一届,未经议会同意,不得强行解散议会或休会
A.形成以法律限制王权的历史传统 B.反映了国王与议会矛盾的缓和
C.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的原则 D.标志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
20.“也许人们会问,为什么像贞德那样的一个农家女孩,会如此关心法国的国王?统治法国的国王应该是一个法国人,贞德对此确信不疑……这种忠诚是难于描述的,若要加以解释,则更是难上加难;不过在15世纪里,这种忠诚的的确确比早先更为壮大了。”作者意在强调15世纪的法国( )
A.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B.专制王权日渐强大
C.宗教信仰更加虔诚 D.民族意识不断觉醒
21.18世纪末,拿破仑征战四方,为解决因战线太长导致大批食品腐烂问题,他悬赏征集防止食品变质的技术和装备。厨师阿佩尔根据自己经营食品的经验,提出“密封容器防腐技术”,同时制出第一批玻璃瓶罐头运往前线,大获成功,罐头食品由此诞生。这表明( )
A.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确保食品安全
B.战争是食品技术发展的主要原因
C.真空包装技术提升食品保存期限
D.社会需要促进食品保藏技术革新
22.17世纪初,英国颁布了济贫法。19世纪80年代,德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保险制度。1935年,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二战后,英国率先构建了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了全民覆盖。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 )
受到文艺复兴和启蒙思想的影响
B.能减轻国家的负担,有利经济发展
是欧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物
D.利于改善人民生活,缓和社会矛盾
23.维多利亚晚期(1870~1914年),英国女性的服饰不再以突出纤细的腰身为主要特点,运动休闲套装逐渐流行开来。如家庭教师、商店店员这样的职业女性为工作之便,都会选择简约大方的休闲套装。推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纺织技术的进步 B.工业革命的发展
C.启蒙运动的兴起 D.审美意识的提高
24.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确定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的固定比值,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1971年,尼克松宣布停止履行美元兑换黄金的义务,同时增加10%的进口税。于是,各国与美国谈判,最终以美元贬值10%及其他国家货币升值而告终。1973年美元再次贬值10%,至此,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这表明( )
A.国际贸易体系陷入混乱 B.美元丧失了国际货币地位
C.美国实行通货紧缩政策 D.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受到冲击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25题14分,第26题13分,第27题13分,第28题12分,共计52分。)
25.(14分)中外文官制度
材料一
纵观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其选拔范围在不断地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创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散开了入仕的大门,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
——摘编自《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材料二
在1855—1870年文官制度改革期间……最大胆的举措是八个方面借鉴和采用了中国科举制度原则,对英国文官录用制度做出了革命性的变革。第一采用科举制公开考试、自由竞争、择优录取原则……还强调了新考试制度必须和英国国情融合、贯通。
——摘编自《论中国的科举制度对近代西方文官考试制度形成的影响》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分析中国古代文官制度选拔的特点和意义。(10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西方是如何借鉴中国考试制度的。(4分)
26.(13分)【军费与财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至崇祯四年(1631)辽饷结构表
注:明万历末年,为应对辽东战事而加派赋税,称“辽饷”。
材料二
清咸丰同治时期(1851—1874)主要财政收入趋势表
注:清咸丰年间,“盐引停运,关税难征,地丁钱粮复间因兵荒而蠲免(注:免除)缓征”。
清政府为镇压太平天国,在国内交通要道设立关卡,依商品数量或价值加征约百分之一的税,称为“厘金”。
(1)明代为应对辽东战事、清代为镇压太平天国而筹措军费。阅读上述材料,指出两者增加军费的主要来源有何不同。(4分)
(2)结合材料及所学,概括19世纪60—70年代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变化的总体趋势,并分析导致这一趋势的原因。(9分)
27.(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原产于美洲的粮食作物玉米、马铃薯和甘薯,蔬菜作物番茄、辣椒、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之后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地。美洲作物外传的同时,也有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洲,如:小麦、大麦、水稻,苹果、葡萄、柠檬,黄瓜、甜瓜、豌豆,甘蔗等。此外,欧洲移民还把牛、驴、羊、鸡等畜禽传入美洲,或用作役畜,或用于食用。
——摘编自《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 经济与社会生活》
材料二
明代的疆域大于宋代,至少增加了西南、河北大部分与东北地区。但是,仅以这些地区生产的粮食,犹不足维持明代中叶以后增加的人口。明代开始,有许多新的粮食作物引进中国,最为重要者为甘薯与玉米。甘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初入中国时,地方官员当作歉收时的救荒粮,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两者皆富含淀粉,可充主食,以补稻米与麦类之不足,且不拘土壤与地形,或可在山地种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将过去认为无法使用的土地,一变为农田……因为土地使用的方式改变,边缘土地的植被改变,也严重地改变了地貌与生态。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16世纪以来物种传播的特点。(4分)
(2)据材料二并根据所学知识,指出玉米、甘薯在明代传入中国并得到广泛种植的原因,简析其对明清社会经济的影响。(9分)
28.(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旧制度到新制度是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随着朝代的更替,制度也在不断更新。历史告诉我们,在制度演变中,旧制度不是被“抛进了历史的垃圾堆”,而是被新制度所吸收改造;新制度也不是同旧制度“做最彻底的决裂”,而是承继了旧制度的大部分遗产。更常见的是,旧制度中不断渗入新因素,“借壳上市”,在保留旧形式中完成制度转化。
——摘编自孙录见等《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变迁及其启示》
提炼材料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史实加以论述。(12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西四旗2023-2024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