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一、选择题
1.宋初,宋太宗下诏指出,江南江北种植不同,“风土各有所宜”,但为了防备水旱,作物种植要“杂植”。他要求江南诸州长吏,“劝民益种诸谷”;要求江北诸州,在水源充足的地方,“广种杭稻”。这说明当时( )
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精耕细作技术水平提高
C.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D.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2.两宋时期,江南等地区大量种植粟、麦、豆等作物,江北广种水稻,棉花的种植也由福建、广东推广到长江流域。这种现象说明( )
A.南稻北粟格局开始打破 B.经济重心出现北移趋势
C.南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D.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
3.北宋时期,“苏湖熟,天下足”,淮南每年向都城开封运送的粮食六百万石。下列表述与此相对应的是( )
A.北方经济逐步萎缩 B.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C.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D.商业活动打破限制
4.乾兴元年(1022年),朝廷正式确立合同契法,专门规定了田宅出典活动。契约文书必须一式四份,分别交由交易双方、商税院及地方官府保存,以此作为交易的凭证。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政府管理的失控 B.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C.保护自耕农利益 D.宋代土地政策得到调整
5.宋代的佃户与地主只是结成经济上的租佃关系,租佃关系基于双方的自愿结合,以契约为证。另外宋代手工业领域普遍出现了"雇募制",唐代官营手工业产生了"劳役制"(它是一种过渡形态,之前实行的是"匠籍制度")。由此可知,宋代( )
A.传统四民社会结构逐渐解体 B.租佃关系已经在社会普及
C.人身依附关系得到一定缓释 D.官方放宽了重农抑商政策
6.宋朝时,政府通过茶马互市得到了大量来自甘、青、藏等地区的战马。这些战马一部分供军队使用,另一部分则充斥于良田,以务农桑。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促进了中外经济交流 B.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水平
C.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D.反映了政府的务实导向
7.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的商业革命。”下列属于宋朝“商业革命”的是( )
A.形成地域性的商人群体 B.官方在边界设榷场进行互市交易
C.专业化的商业市镇崛起 D.纸币作为主币在全国范围内发行
8.宋之前,人们饮食方式多是一人一案、按身份尊卑等级依次而坐、严守礼法的分食制;到了宋代,同坐而食与共器共餐的合食制逐渐成为了主流饮食方式,在《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茶肆酒馆中人们围桌而食,宋代欧阳修也用“共食唯恐后”来描绘合食。这一变化反映了( )
A.临街而市制度引发社会变革 B.社会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C.理学思想影响日常饮食风俗 D.经济重心南移促使阶层流动
9.如图是《荆湖北路熙宁十年(1077年)各税务商税额分布示意图》。
这表明当时该地区( )
A.重农抑商的政策有所松动 B.商税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源
C.发展为全国商业贸易中心 D.基本形成区域性商贸网络
10.宋代开始应用磁石指南针,乘驾巨大的海舶,航行的路线远达非洲海岸,来华的外国商人也远自西亚、东欧。这可用来说明,宋代( )
A.海上对外贸易的发展 B.外贸税收成为重要财源
C.陆上对外交流的丧失 D.技术进步带动经济发展
11.两宋时期质朴洁净之风逐渐盛行。士人多着宽薄的衣衫,颜色也多为清白淡黄;服饰图案造型也多以写实为主,没有过多的渲染或夸张,其结构更是十分严谨。这一现象说明( )
A.社会风尚深受理学思想影响 B.纺织技术革新改变穿衣风格
C.经济中心南移引发思想动荡 D.经济发展促进社会控制放松
12.关羽崇拜作为一种全国性的文化现象始于北宋中叶以后。在宋代的讲史和戏剧中,关羽被重塑成一位秉烛夜读《春秋》,深明尊王诛贼大义的人物。他投降敌对阵营被解释成“降汉不降曾”,为关羽的人格添加了“义”的成分。据此可知,关羽崇拜的普遍化主要源于宋代( )
A.社会矛盾尖锐 B.儒家传统价值的复兴
C.市民的政治诉求 D.民众渴望统一的愿望
13.下表是学者对唐宋时期家训内容的统计,据此可知,唐至南宋( )
唐、北宋、南宋家训内容(单位:篇数)
内容 唐 北宋 南宋 总计
1 处己(修身、励志) 5 19 18 42
2 勉学、治学 3 14 15 32
3 睦亲(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团结兄弟) 3 6 8 17
4 治家(包括理财、管理仆从、居所安全、节葬) 6 14 10 30
5 处世(包括交友、尊师、尊敬长辈、礼仪) 5 16 10 31
6 从政 11 11 6 28
7 治国 2 4 0 6
8 女诫 5 2 0 7
9 教子原则 2 4 2 8
A.文化心态趋于开拓外向 B.理学主导地位确立
C.儒学义理观念得到强化 D.社会矛盾渐趋缓和
14.如图是根据汪玢玲《中国婚姻史》统计的历代节妇烈女数量的柱状图。对宋明时期解释合理的是( )
A.宋代女性伦理根植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B.儒学教育鼓励平民大众的个性解放
C.儒学信仰的重建强化了社会伦理观念 D.节妇烈女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15.有些理学家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达到对普遍真理的认识。这种“认识论”称之为( )
A.格物致知 B.致良知 C.知行合一 D.自省
16.北宋大儒张载《横渠语录》提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口号,这四句话被当代哲学家冯友兰概括为“横渠四句”。提出这一口号的目的是( )
A.复兴强化儒学地位 B.提倡存天理灭人欲
C.追求天人合一思想 D.建立儒家独尊地位
17.下表所示为宋代部分名画的简介。这些绘画反映了宋代艺术( )
作者 作品 内容
苏汉臣 《秋庭戏婴图》 两个锦衣孩童在庭院玩着一种推枣磨的游戏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 汴梁城中仕、农、商、医、僧、胥吏等各阶层的形象,以及赶集、买卖、闲逛、推舟、拉车、坐轿等场景
范宽 《溪山行旅图》 商人赶着驮有货物的牲口在苍茫的群山中行进
《雪山楼阁图》 樵民背着打来的柴禾归去
A.追求内容的写实 B.具有世俗化特征
C.蕴含着国仇家恨 D.深受理学的影响
二、非选择题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两宋部分诗文作品简表
人物 籍贯 名号 作品
陆游 越州山阴人 放翁 处处稻分秧,家家麦上场。(《五月一日作》)人如虚市散,灯似晓星疏。(《抚州上元》)
欧阳修 江南西路 吉州人 醉翁六一 居士 大雨虽霶霈,隔辙分晴阴……。宿麦已登实,新禾未抽秧。(《喜雨》)
苏轼 眉州眉山人 东坡居士 杜藜裹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山村五绝》)
范仲淹 苏州吴县人 范仲淹 居士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家有城南锦绣园,少年止以花为事。黄金用尽无他能,却作琼林苑中吏。(《和葛闳寺丞接花歌》)
司马光 陕州夏县人 迂叟 诸镇皆自知兵力精锐非京师之敌,莫敢有异心者。(《涑水纪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历史人物的信息中提炼两宋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历史信息各一条,并分别简要说明。(要求:信息明确,说明简明扼要)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董仲舒提出的独尊儒术、兴太学、重选举的建议被采纳之后,尊儒、教育、选士三者之间紧密地结合起来。从此,汉朝太学、地方官学、私学等各类学校相继发展起来,逐步形成了一个以儒家经籍为基本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系统。太学是汉代中央官学的主体,这是一所学校儒家经典的高等学府。地方学校是指设在郡国的官办学校,主要任务在于奖进礼乐,推广教化,宣传孝梯等封建道德。
————王建军《中国教育史新编》
材料二 宋代学者在蒙学教育中增加了诗赋文史,伦理政治等内容。强调“治国、齐家、平天材料二下”。胡暖在主持太学时,按各个学生不同的条件和兴趣,把他们分开,使之互教互学,且时常对学生分别加以指导。朱喜等人亲自参与儒学教材的编写,完善理学体系,保证教材的权威性,使理学原则通过学校广泛传播。这些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在儒学社会化的历史进程中有其独特的标本意义但儒学社会化侧重于向受教育者灌输传统伦理,这实质上是一种束缚性教育,应当引以为戒
———摘编自贾芳芳、宋学文《宋化儒学教育的演变、特点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代学校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及与之相关的选官制度。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宋代儒学教育新发展的表现。综合以上两则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儒学教育的看法。
参考答案
1.B
【详解】根据材料“他要求江南诸州长吏,‘劝民益种诸谷’;要求江北诸州,在水源充足的地方,‘广种杭稻’”可知,宋朝结合不同地方的水文条件发展种植业,这体现的是精耕细作水平的提高,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各地要结合本地的水文条件发展种植业,并没有体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排除C项;材料中提到的“诸谷”、“杭稻”都是粮食作物,未涉及经济作物,不符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2.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江南出现大量种植粟、麦、豆,江北广种水稻的现象”,南北农作物种植相互交流,说明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D项正确;A项中“开始打破”说法绝对,排除A项;经济重心南移早在两宋前就已经开始,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生态破坏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3.C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北宋时期,‘苏湖熟,天下足’,淮南每年向都城开封运送的粮食六百万石。”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C项正确;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使得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但并非意味着北方经济逐步萎缩,排除A项;材料所述与民族交融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商业活动打破限制,排除D项。故选C项。
4.D
【详解】材料反映出朝廷规范田宅买卖活动,这从侧面反映出宋朝田宅买卖的活跃。这种现象与宋代“不抑兼并”的政策有关,D项正确;A项中“管理失控”说法错误,排除A项;B项表述错误,排除B项;契约保证交易双方的利益,不仅仅是自耕农,排除C项。故选D项。
5.C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宋代手工业领域普遍出现了‘雇募制’,唐代官营手工业产生了‘劳役制’”并结合所学可知,在农业方面,宋代不抑土地兼并,实行了较为普遍的租佃关系,佃农的自由度提高;手工业方面,出现“雇募制”,手工业者可以自由选择雇主,这都有利于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C项正确;材料只涉及了人身依附关系的渐趋松弛,并非传统四民社会结构逐渐解体,A项表述与材料无关且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租佃关系已经在社会普及,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政府对农业和商业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C项。
6.D
【详解】据题意可知,宋朝政府通过茶马互市得到大量战马,这些战马都用于军事和农业生产,体现了务实的导向,D项正确;宋朝的茶马互市始于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进行,不是进行中外经济交流,排除A项;交换来的战马供给军队和从事农业生产,但据此并不足以说明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水平和军队的战斗力,排除BC项。故选D项。
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宋朝。结合所学可知,宋朝时期,官方在边界设榷场进行互市交易,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往交流,B项正确;明清时期形成地域性的商人群体,排除A项;明清时期专业化的商业市镇崛起,排除C项;D是元朝时期实行的。故选B项。
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同坐而食与共器共餐的合食制逐渐成为了主流饮食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合食制逐渐成为了主流饮食方式,饮食方式的平等化特征取代了宋以前的等级化特征,反映了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观念,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饮食观念的转变,没有体现社会变革,排除A项;理学强调道德,三纲五常等,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涉及阶层流动,排除D项。故选B项。
9.D
【详解】依据材料“《荆湖北路熙宁十年(1077年)各税务商税额分布示意图》”,呈现了北宋荆湖北路区域性贸易网络的状况,D项正确;商业贸易发展并不代表重农抑商政策松动,排除A项;无数据对比,不能得出商税成为政府的主要财源,排除B项;仅从示意图中,不能得出其为全国商业贸易中心,排除C项。故选D项。
10.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根据材料“宋代开始应用磁石指南针,乘驾巨大的海舶,航行的路线远达非洲海岸,来华的外国商人也远自西亚、东欧。”可知,宋朝时期,人们乘驾巨大的海舶,航行的路线远达非洲海岸,而很多外国商人也来华,说明宋朝时期,海上对外贸易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描述对外贸易的繁荣,无法判定外贸税收成为重要财源,排除B项;根据材料信息海上对外贸易的发展,无法判定陆上对外交流的丧失,排除C项;材料中“宋代开始应用磁石指南针”,没有体现技术进步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1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两宋时期,知识分子在服装款式、颜色、图案等方面追求雅致、严谨,崇尚质朴洁净,说明当时的社会风尚深受理学思想影响,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纺织技术革新对穿衣风格的影响,排除B项;据所学,两宋时期经济中心的南移并未引发思想动荡,排除C项;经济发展促进社会控制放松与士人服饰图案结构“十分严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2.B
【详解】根据“在宋代的讲史和戏剧中,关羽被重塑成一位秉烛夜读《春秋》,深明尊王诛贼大义的人物。他投降敌对阵营被解释成‘降汉不降曾’,为关羽的人格添加了“义”的成分。”可得出宋代关羽的形象更强调儒者风骨,强调民族气节,这些都与儒学所倡导的理念相符,因此是受到儒学复兴的影响,B项正确;社会矛盾各个朝代都有,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市民的诉求主要与商业发展,日常生活有一定的关系,不是材料中出现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材料中关羽的形象变化与统一的诉求没有直接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13.C
【详解】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唐至南宋的家训内容中,以传统儒家的伦理思想为主要内容,且日趋丰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义理观”指的是合于一定的伦理道德的行事准则,指讲求儒家经义的学问,所以材料表明这一时期,儒学义理观念得到强化,C项正确;唐至南宋,在文化心态上由开拓外向转为内敛精致,反映在家训中,唐代的家训就更加注重处世、从政等内容,宋代的家训则注重处己、治学,排除A项;南宋后期,理学主导地位才逐渐确立,排除B项;唐至南宋,社会矛盾不是渐趋缓和,而是有的时期缓和,有的时期尖锐,比如唐朝安史之乱、黄巢起义的发生就反映了社会矛盾的尖锐,排除D项。故选C项。
14.C
【详解】图示反映了宋朝以后,节妇烈女数量快速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理学重建了儒学信仰,开始成为官方哲学并不断强化,它强调三纲五常等社会伦理观念,压抑人们的自然欲求,导致宋明时期节妇烈女数量增多,C项正确;宋朝女性伦理观念与理学宣传密切相关,与商品经济发展关联性不大,排除A项;儒学重视伦理,不提倡个性解放,排除B项;节妇烈女重视伦理纲常,具有强烈的忠贞意识,而不是社会责任意识,排除D项。故选C项。
15.A
【详解】根据所学,宋代理学家提出“格物致知”,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A项正确;明朝中期,王守仁提出一套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和践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排除B项;王守仁主张知行合一,反对空言道德,排除C项;孔子主张通过自省,也即自我反省来修养道德,排除D项。故选A项。
16.A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张载的横渠四句凸显了他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担当的精神。儒学受到佛道思想的冲击,北宋儒士致力于复兴儒学,A项正确;程朱理学提倡存天理灭人欲,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天人合一思想,排除C项;汉武帝时期确立儒家独尊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
17.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宋代绘画艺术的发展明显反映了商业发达、城市繁荣的时代特征,材料所呈现的绘画内容表现出这些绘画有世俗化倾向,B项正确;写实是指照物体进行写实描绘,并做到与对象基本相符的境界,仅从内容介绍无法得出其追求写实,排除A项;这些绘画作品内容没有体现国仇家恨,排除C项;仅从文字无法看出这些绘画的精细笔法和格物精神,不能得出其受理学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18.政治类:【从籍贯看】宋朝有设立“路”,监察地方州、县;【从名号看】宋代重文轻武,科举制度完善促成了文人雅号的流行;爱国诗人陆游,自号“放翁”以表示蔑视权贵,欧阳修称“醉翁”是贬官后的自响,间接反映宋朝文人激烈的政治斗争。【从作品看】《岳阳楼记》间接反映了范仲淹庆历新政失败:《涑水纪闻》是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背定;《山村五绝》说明了苏轼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
经济类:【从籍贯看】宋朝许多著名文人是南方人,说明了经济重心在南方;【从作品看】《五月一日作》《喜雨》都反映了稻麦轮作技术(复种制,或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抚州上元》反映了宋代夜市、虚市或商业的繁荣;《和葛闳寺丞接花歌》反映了种花养花成为一项专业技能,体现了宋代经济作物的推广或专业化分工的发展。
思想文化:【从名号看】宋代文人以“翁”“叟”为号,反映了宋代文人特殊的志趣和对老成持重的偏好;宋代文人以“居士”为号,是受到佛教等宗教因素的影响。【从作品看】《抚州上元》《山村五绝》《涑水纪闻》等诗文表现出宋代诗文面向现实生活的精神;《涑水纪闻》《山村五绝》《岳阳楼记》等反映了宋代文人的忠君爱国思想等。
【详解】政治类:根据材料“欧阳修,江南西路吉州人;范仲淹,苏州吴县人”可知,宋朝有设立“路”,监察地方州、县;根据材料名号及所学可知,宋代重文轻武,科举制度完善促成了文人雅号的流行;爱国诗人陆游,自号“放翁”以表示蔑视权贵,欧阳修称“醉翁”是贬官后的自响,间接反映宋朝文人激烈的政治斗争。根据材料作品“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可知,《岳阳楼记》间接反映了范仲淹庆历新政失败:根据材料作品“诸镇皆自知兵力精锐非京师之敌,莫敢有异心者。”可知,《涑水纪闻》是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背定;根据材料作品“杜藜裹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可知,《山村五绝》说明了苏轼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
经济类:根据材料籍贯可知,宋朝许多著名文人是南方人,说明了经济重心在南方;根据材料作品“处处稻分秧,家家麦上场。大雨虽霶霈,隔辙分晴阴……。宿麦已登实,新禾未抽秧。”可知,《五月一日作》《喜雨》都反映了稻麦轮作技术(复种制,或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根据材料作品“人如虚市散,灯似晓星疏。”可知,《抚州上元》反映了宋代夜市、虚市或商业的繁荣;根据材料作品“家有城南锦绣园,少年止以花为事。黄金用尽无他能,却作琼林苑中吏。”可知,《和葛闳寺丞接花歌》反映了种花养花成为一项专业技能,体现了宋代经济作物的推广或专业化分工的发展。
思想文化:根据材料名号可知,宋代文人以“翁”“叟”为号,反映了宋代文人特殊的志趣和对老成持重的偏好;宋代文人以“居士”为号,是受到佛教等宗教因素的影响;根据材料作品“人如虚市散,灯似晓星疏。杜藜裹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诸镇皆自知兵力精锐非京师之敌,莫敢有异心者。”可知,《抚州上元》《山村五绝》《涑水纪闻》等诗文表现出宋代诗文面向现实生活的精神;根据材料作品“诸镇皆自知兵力精锐非京师之敌,莫敢有异心者。杜藜裹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可知,《涑水纪闻》《山村五绝》《岳阳楼记》等反映了宋代文人的忠君爱国思想等。
19.(1)特点:与培养封建官僚紧密结合;以儒家经典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形成从中央到地方、从官学到私学的教育体系。制度:察举制度。
(2)表现:强调社会责任;视学生互教互学:传播理学原则。
看法:儒学教育服务于政治发展需要;儒学重视伦理教育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任答一点)但传统伦理教育对受教育者思想有一定的束缚性。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尊儒、教育、选士三者之间紧密地结合起来”可分析得出与培养封建官僚紧密结合;根据材料“独尊儒术、兴太学”可分析得出以儒家经典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根据材料“汉朝太学、地方官学、私学等各类学校相继发展起来”可分析得出形成从中央到地方、从官学到私学的教育体系。制度:根据材料“重选举”可分析得出察举制度。
(2)表现:根据材料“治国、齐家、平天材料二下”可分析得出强调社会责任;视学生互教互学:传播理学原则。
看法:结合所学可分析得出儒学教育服务于政治发展需要;结合所学可分析得出儒学重视伦理教育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根据材料“这些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在儒学社会化的历史进程中有其独特的标本意义”可分析得出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任答一点)根据材料“但儒学社会化侧重于向受教育者灌输传统伦理,这实质上是一种束缚性教育”可分析得出但传统伦理教育对受教育者思想有一定的束缚性。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2023-2024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