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练习
一、单选题
1.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说:“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在于我们把马克思主义科学应用于现阶段的实践,把它同我国特殊条件尽可能紧密地结合起来。”为此南斯拉夫
A.建立了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B.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
C.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提出改革的《行动纲领》
2.苏联某一领导人围绕改革目标重新建立了部门管理体制。……力图“把集中的部门管理同共和国和地方的广泛的经营主动性结合起来”。改组后,加盟共和国(包括地方)所属工业产值与联盟所属工业产值基本各占50%左右。这次改革( )
A.找到向社会主义过渡正确途径 B.重点在工业方面
C.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D.重点在农业方面
3.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以后,提出“使集体农庄庄员从物质利益上关心公有经济发展的原则”,规定从1958年7月起取消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粮食、油料、马铃薯、蔬菜、肉、蛋、羊毛的制度,实行统一的农产品收购办法。这些规定的实质是
A.废除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B.部分承认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C.彻底恢复农民的生产自主权 D.进一步扩大公有制经济的比重
4.下面漫画是1951年苏联杂志《鳄鱼》新年刊的封面。漫画右下角人物说:“公民们!为了能卓有成效地向前迈进,请遵守这些规则!”(规则上写有“领导要高瞻远瞩!”“全速前进!”等字样)。据此可知,该新年刊封面(????)
A.表明国民经济取得良性发展 B.反映了苏美之间的对立加剧
C.有助于鼓舞人民的建设热情 D.全面展现苏联工业化的成就
5.如图可用来说明当时苏联
A.改变了传统经济体制 B.人民生活有极大改善
C.改革深入到政治体制 D.未解决经济失衡现象
6.1953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250万吨,1956年为12500万吨。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在于苏联
A.义务交售制的实施 B.大规模开荒的推行
C.提高粮食收购价格 D.扩大农庄的自主权
7.据如表可知,这一时期苏联(???)
苏联1965一1985年城乡收入统计对比表(单位:卢布)
年份
城市职工
集体农庄庄员
月均货币工资
月均收入
占城市职工月收入比重
1965
96.5
51.5
53.4%
1970
122
74.8
61.3%
1975
145.8
92
63.1%
1980
168.9
118.5
70.2%
1985
190.1
153.4
80.7%
A.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同步上升 B.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C.逐渐摆脱了斯大林模式困扰 D.以农业为调整重点
8.1961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份报告指出:现在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式家庭作业。这则材料作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A.当时土地所有制发生改革
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C.当时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的起源
9.某课题的中心词是“杜鲁门主义”“欧洲一体化”“日本崛起”“中国振兴”“苏联解体”。由此推断,该课题的中心内容最有可能是
A.从美苏争霸到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 B.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与加强
C.从两极格局到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D.从两极格局的形成到两极格局的瓦解
10.下图是1949年以来中国新增建交国数量变化示意图。其中20世纪90年代建交国数量较多的主要原因是
A.中苏重新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
B.重视周边外交,上海合作组织建立
C.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D.苏东发生剧变,许多国家宣布独立
11.美国学者亨廷顿指出,冷战结束后,主导引发冲突的根源不再是政治因素或者经济因素,而将是文化上的差异,是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西方文化”同“非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将是“未来世界政治轴心”。对此评论正确的是
A.冷战结束使世界政治经济冲突趋缓
B.引发国家冲突的根源是文明之间的差异
C.国家冲突是文明进程中的必然现象
D.亨廷顿意在为美国霸权主义政策辩护
12.1922年11月,列宁在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指出:“一年来农民战胜了饥荒,现在我们已经得到几亿普特(重量单位)的粮食,而且几乎没有使用任何强制手段。在1921年以前,农民暴动可以说是俄国的普遍现象,而今天差不多完全没有了。”这说明当时苏俄
A.成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中心 B.打破了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
C.运用市场机制巩固工农联盟 D.注重探索社会主义革命道路
13. 1966-1982年苏联农业总产值年增长率
年代
年增长率(%)
1966—1970
4.2
1971—1975
0.8
1976—1980
1.9
1982
1
表格数据说明这一时期苏联(????)
A.经济改革的重点在农业领域 B.农业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
C.农业改革没有取得任何成效 D.冷战制约了苏联农业的发展
14.有人认为,苏联的改革应该早在几十年前就开始,如果当时就去完成这样一个复杂的过程,无论是经济条件、社会条件还是其他条件,显然都要有利得多。然而这一过程直到1985年才到来。这种观点认为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是
A.斯大林模式长期僵化 B.西方和平演变长期侵蚀
C.民族矛盾的日积月累 D.戈尔巴乔夫激进的改革
15.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共同之处是
A.加大农业投入 B.树立个人迷信
C.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 D.专断作风严重
16.1991年12月25日,克里姆林宫的红旗缓缓落下,俄罗斯的白蓝红三色旗升起来了,世界上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国家结束了它69年的存在历史。这一事件标志着 ( )
A.多极格局的开始 B.社会主义的失败
C.美俄矛盾的缓和 D.两极格局的终结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人阶级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德]马克思、[德]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 我们应当认识到,我们还退得不够,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列宁选集》,原文有改动
材料三??针对赫鲁晓夫后期严重农业问题,在全面推行新经济体制前,勃列日涅夫先抓农业改革:实行固定收购和超计划交售奖励制度,凡农庄农场超过固定收购计划后交售国家的农产品,国家提价50%收购;同时稳定零售价格;1965-1979年,农产品收购7次提价,某些农产品收购价格超过零售价格,出现倒挂,财政补贴不断增加;完全经济核算制农场,可把大部分利润留为自己支配,不上缴预算,有利于社会稳定。1964年,苏联通过《集体农庄成员倪抚金和补助金法》,实行稳定的社会保障制度,规定:集体农庄设立养老金、残废优抚金、丧失赡养人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意义。
(2)据材料二指出苏俄经济政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勃列日涅夫农业改革的内容。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事件:
1991年12月25日晚上19时,在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69周年即将来临之际,克里姆林宫顶上飘扬的苏联镰刀和锤子国旗徐徐下降。从此,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历史宣告终结。
原因:
近来美国出版的《胜利——美国政府对前苏联的秘密战略》一书,透露了美国政府曾采取攻心为上的软战争策略,动摇前苏联领导人对自身制度的信心,成功地诱导了前苏联的制度解体。
——《前苏联解体与美国政府的秘密战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苏联解体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安启年)苏共亡党的原因在于它未能成功的进行改革,这是全部问题的关键。赫鲁晓夫最先发动改革,但他为人鲁莽,改革过于随意,准备不足,不讲策略,很快失败。勃列日涅夫反对改革,因循守旧,失去了改革斯大林模式、创新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机遇,使各种问题不断积累,日益严重。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执行了错误的方针,导致国家解体,共产党下台。历史地看,苏联共产党要么反对改革,要么沿着错误的方向改革。
——吴恩远等、陈叶军采访整理《苏联解体的历史反思》
材料三??“美国曾在苏联周围建立了60多个电台,用苏联各民族语言全天候对苏广播……苏联那些多年来在西方‘声音’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亲西方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认为,美国和西方国家的‘道德和政治’高于苏联。苏联领导人所有的外交活动,都被解释成‘极权主义’的苏联同‘自由的’西方的对抗。”
——程恩富、丁军《苏联剧变主要原因的系统分析》
(1)对比材料一中图片1和图片2,你发现有什么明显不同?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回答苏联解体的原因有哪些?
(3)指出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应从苏联历史发展中吸取的教训?
三、论述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20世纪末,随着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西方民主体制一度俨然成为全球唯一“成功”的体制,由此陷入了盲目自负。1989年美国学者福山发表文章,指出冷战的结束意味着西式自由民主可能形成“人类意识形态进步的终点”与“人类统治的最后形态”。1992年福山更是宣称“自由民主是唯一的最佳选择”,人们“不得不接受自由民主制度的优越性和终结性”。福山的言论被认为是西式自由民主的胜利宣言,为西方国家在全球范围内推销其自诩的自由民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摘编自陈尧《西方民主体制的三重衰败与“历史终结论”的终结》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1.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斯拉夫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本国国情相结合,建立了社会主义自治制度,故A正确;B是苏联的,C是中国的,D项与其无关,排除。
2.B
【详解】根据题干“把集中的部门管理同共和国和地方的广泛的经营主动性结合起来”可知此次改革扩大企业经营管理的自主权,提高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反映了勃列日涅夫改革中实行新经济体制在工业生产方面的体现,故B项正确;新政经济政策的实行使苏联找到向社会主义过渡正确途径,排除A项;题干并未强调市场的调节作用,排除C项;题干信息未涉及农业改革,排除D项。故选B。
3.B
【详解】根据材料“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以后,提出‘使集体农庄庄员从物质利益上关心公有经济发展的原则’,规定从1958年7月起取消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粮食、油料、马铃薯、蔬菜、肉、蛋、羊毛的制度,实行统一的农产品收购办法”,可得出,赫鲁晓夫改革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实际上是部分地承认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故B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未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故A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并未彻底恢复农民的生产自主权,故C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没有改变公有制经济的比重,故D项错误。
4.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1年(苏联)。该漫画是1951年苏联杂志《鳄鱼》新年刊的封面。根据材料“卓有成效地向前迈进”“领导要高瞻远瞩”“全速前进”并结合所学可知,该新年刊封面有助于鼓舞人民经济建设的热情,C项正确;当时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已经显露,且国民经济的发展情况由材料无法得出,排除A项;该漫画不能明确反映美苏之间的对立加剧,排除B项;“全面”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5.D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受制于斯大林模式弊端的影响,虽然军事实力急剧增加,但是经济发展却受到阻碍,说明其未解决经济失衡现象,D项正确;苏联改革并未变革传统的经济体制,排除A项;在斯大林模式弊端的影响下,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政治体制改革,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6.B
【详解】1953年至1956年是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其在农业方面推行改革,大力垦荒,种植玉米,因此粮食产量增加,B正确;赫鲁晓夫改革时期,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排除A;提高粮食收购价格会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但是并不能直接导致粮食大幅度提高,C排除;D是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措施,排除。
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苏联。据表格数据可知,1965—1985年,苏联城市职工月均工资在上升,集体农庄庄员工资也在上升,且上升幅度较大,体现了人民生活有一定改善,当时的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B项正确;城市职工和集体农庄庄员的工资虽都在上升,但上升的幅度不一致,并不能体现“同步上升”,且当时苏联城乡差距较大,并未同步,排除A项;二战后,苏联直到解体都未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排除C项;城市居民的工资收入也获得了增长,并不能说明以农业为调整中点,且该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8.D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干时间是1961年,当时我国农村依然处于人民公社状态下,土地所有制没有发生变化,故A错误;农业合作化是1953—1956年开展的,与题干时间不符,B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调整的成效,故C项错误;由题干中的“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式家庭作业”可以分析出这则材料可以作为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起源的例证,故本题选D项。
【考点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的起源
9.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的课题中心词恰好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起点是“杜鲁门主义”,反映的是两极格局的形成,终点是“苏联解体”,反映的是两极格局的瓦解,故选D;“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其霸主地位并未被动摇,故A项不可能是该课题的中心内容,排除;“杜鲁门主义”不属于多极化,故排除B项;C项不能将“苏联解体”这一关键词涵盖其中,不够全面,排除。
10.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80年代末90年代初建交,国家数量突然增多,苏东剧变苏联解体,宣布独立的国家较多,D项正确;中苏建交是1949年,90年代没有重新建立外交关系的表现,排除A项;上合组织是21世纪建立,材料反映的是90年代外交数量增加,排除B项;中国开始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多边外交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与材料中90年代建交,数量增加没有必然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11.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亨廷顿认为冷战结束后国际社会冲突的根源是将是文化上的差异,是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意在说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明和基督文明受到挑战,西方国家应当以美国为首维护他们的文明和价值观,实际上这是亨廷顿为美国霸权主义政策辩护,故本题答案选D项。材料旨在强调冲突产生的根源,并没有体现冷战结束使世界政治经济冲突趋缓,排除A项;引发国家冲突的根源是国家利益,B项表达错误,排除;C项表达过于绝对,排除。
12.C
【详解】根据材料“战胜了饥荒”“几乎没有使用任何强制手段”可知,这种变化是新经济政策实行的结果。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新经济政策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决了农民因饥饿发生暴动等问题,运用市场机制巩固了工农联盟,C项正确;社会主义阵营在二战后成立,排除A项;当时,苏联尚未打破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排除B项;社会主义革命是指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十月革命,D项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命题意图】本题以列宁在1922年的会议讲话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新经济政策的理解。考查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核心素养。
1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66-1982年的苏联。根据材料“1966-1982年苏联农业总产值年增长率”可知,从1966-1982年,苏联农业总产值年增长率波动较大且总体增长率较低,这说明苏联农业落后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B项正确;这一时期是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其改革的重点在工业领域,排除A项;“农业改革没有取得任何成效”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苏联农业落后主要是斯大林模式的遗留问题,与冷战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B项。
14.A
【详解】从材料“应该早在几十年前就开始”和“直到1985年才到来”可以看出,作者认为苏联的改革来的太迟,长期僵化的模式没有得到改变,最终导致解体,A正确;B、C是苏联解体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根据题干可知,戈尔巴乔夫改革已经是迟到的改革,因此其不是题干所认为的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排除D。
15.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共同之处是,都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C项正确;加大农业投入只是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A项不符合题意;树立个人迷信是勃列日涅夫执政时的做法,B项错误;专断作风严重是勃列日涅夫改革后期的特点,不是两个改革的共同点,D项错误。
16.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1年底,代表俄罗斯统治的三色旗代替苏联红旗,升起在克里姆林宫,标志着苏联解体和两极格局的终结,D项正确;多极格局至今还未形成,A项错误;苏联解体是苏联模式而非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B项错误;苏联解体并不意味着美俄矛盾有所缓和,C项错误。
17.(1)历史使命:政治上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经济上建立公有制,发展生产力。
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2)变化: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新经济政策。
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苏俄出现严重的社会危机。
(3)内容:实行固定收购和超计划交售奖励制度;稳定零售价格;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不断增加财政补贴;完全经济核算制的农场可支配大部分利润;实行稳定的社会保障制度。
【详解】(1)历史使命:根据材料一“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概括得出政治上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根据材料一“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概括得出经济上建立公有制,发展生产力。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共产党宣言》第一次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2)变化:根据材料二“我们还退得不够,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分析得出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新经济政策。原因:结合所学新经济政策实行的背景可得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苏俄出现严重的社会危机。
(3)内容:根据材料三“实行固定收购和超计划交售奖励制度……”概括得出实行固定收购和超计划交售奖励制度;根据材料三“同时稳定零售价格……”概括得出稳定零售价格;根据材料三“农产品收购7次提价……财政补贴不断增加”概括得出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不断增加财政补贴;根据材料三“完全经济核算制农场,可把大部分利润留为自己支配,不上缴预算,有利于社会稳定”概括得出完全经济核算制的农场可支配大部分利润;根据材料“苏联通过《集体农庄成员倪抚金和补助金法》,实行稳定的社会保障制度”概括得出实行稳定的社会保障制度。
18.(1)原因:原有的苏联模式积弊太深;戈尔巴乔夫错误的改革路线;西方从外部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影响:有利于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使美国霸权地位得到加强;使苏联的联盟国家和东欧国家出现政局动荡。(答出两点且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启示:改革必须要坚持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要警惕帝国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要走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等等。(答出两点且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分析】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对于苏联解体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关于苏联解体的影响,我们要从多方面来看待,要看到他对本国的影响,也要放眼世界,看待他对整个国际社会主义阵营的影响,以及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
(2)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本题是一道开放性的问题,苏联的解体是社会主义阵营中大事,作为社会主义的大国,它的解体反映出了很多问题,关键是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避免被历史淘汰。而且要注重发展自身的道路,防止西方世界的和平演变。
【详解】
19.(1)不同:图片1苏联是一个主权国家(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图片2苏联解体为15个独立国家(独立国家联合体)。
(2)苏联解体的原因:①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积重难返;②(现实)直接动因: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误;③外部原因:西方国家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
(3)注意: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立足国情进行改革;坚定不移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正确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制度需要不断自我调整和完善等。
【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22年至1991年的苏联。由材料“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可得出图片1苏联是一个主权国家(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由材料“原苏联境内各独立国家”可得出图片2苏联解体为15个独立国家(独立国家联合体)。
(2)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91年的苏联。由材料“赫鲁晓夫最先发动改革,但他为人鲁莽,改革过于随意,准备不足,不讲策略,很快失败。勃列日涅夫反对改革,因循守旧,失去了改革斯大林模式、创新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机遇,使各种问题不断积累,日益严重。”及所学可得出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积重难返;由材料“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执行了错误的方针,导致国家解体,共产党下台。”可得出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误;由材料“苏联那些多年来在西方‘声音’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亲西方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认为,美国和西方国家的‘道德和政治’高于苏联。”及所学可得出西方国家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
(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当今世界的社会主义国家。由材料“苏共亡党的原因在于它未能成功的进行改革,这是全部问题的关键。赫鲁晓夫最先发动改革,但他为人鲁莽,改革过于随意,准备不足,不讲策略,很快失败。”及所学可得出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立足国情进行改革;由材料“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执行了错误的方针,导致国家解体,共产党下台。”及所学可得出坚持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正确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结合所学可知,坚定不移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主义制度需要不断自我调整和完善等。
20.观点:福山宣称西方的自由民主战胜了共产主义成为人类共同追求的普世价值,此观点是错误的。
论证:随着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这相较于封建专制制度是历史的进步,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弊端也不断暴露,如周期性的经济危机、阶级矛盾的尖锐等问题,这些问题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作为上层建筑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存在着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状况。
福山仅以苏东剧变为依据,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战胜了社会主义制度,没有认识到苏东剧变的根源在于发展模式没有适时改革,而非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失败。随着社会生产为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必将被社会主义制度取代。
结论:人类文明是不断发展的,人类文明是多元共生的,福山的“普世价值”观是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首先,结合材料提炼观点,如“福山宣称西方的自由民主战胜了共产主义成为人类共同追求的普世价值,此观点是错误的”。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可结合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及苏东剧变等来分析。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练习(含解析)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