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河南省新乡市河南师大附中集团校联考2023-2024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共30小题,30分,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1. 考古学家在元谋人的遗址中找到了炭屑,后来又在深沟底部找到两件颜色发黑的动物化石,经鉴定可能为烧骨。这反映出元谋人已经( )
A. 知道用火 B. 饲养家畜 C. 制造石器 D. 种植庄稼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题干“考古学家在元谋人的遗址中找到了炭屑,后来又在深沟底部找到两件颜色发黑的动物化石,经鉴定可能为烧骨。”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的重要依据。题干说明元谋人已经知道使用火,A项正确;元谋人属于旧石器时代,还不会饲养家畜,排除B项;打制石器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项;种植庄稼属于新石器时代,排除D项。故选A项。
2.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材料表明华夏族( )
A. 成分单一、文明先进 B. 文化信仰、大相径庭
C. 交通便利、联系紧密 D. 族群众多、碰撞融合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和所学知识可知,华夏民族的形成,是由错居杂处的众多民族在不断的交往、交流过程中逐渐融合而成。因此,表明华夏族族群众多、碰撞融合,D项正确;成分单一,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华夏族最终碰撞融合,而不是大相径庭,排除B项;材料涉及民族融合,没有涉及交通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
3. 《商君书·画策》记载: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下列印证“妇织而衣”的说法中,可信度最高的是( )
A. 民间流传的“织麻为布,成作衣裳”传说
B. 《礼记》记载炎帝“治其丝麻,以为布帛”
C. 仰韶遗址出土了陶纺轮、骨针等纺织工具
D. 文学作品《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相关描述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妇织而衣”并结合所学可知,仰韶遗址出土了陶纺轮、骨针等纺织工具属于实物史料,是第一手史料,可以直接印证“妇织而衣”的说法,C项正确;A属于传说,可信度不高,排除A项;《礼记》属于文献史料,有一定的可信度,但相比实物史料的可信度次之,排除B项;D项属于文学作品,具有艺术化的特点,因此可信度不高,排除D项。故选C项。
4. 这场战役仅经过一个早晨就以商朝军队的迅速溃败而结束,殷商王朝也在熊熊燃烧的大火中走向了它的尽头。“这场战役”是( )
A. 阪泉之战 B. 涿鹿之战 C. 牧野之战 D. 马陵之战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这场战役仅经过一个早晨就以商朝军队的迅速溃败而结束,殷商王朝也在熊熊燃烧的大火中走向了它的尽头”可知,材料反映的战役是武王伐纣,灭亡商朝的牧野之战,C项正确;阪泉之战是黄帝部落与炎帝部落之间的 战争,与“殷商王朝”无关,排除A项;涿鹿之战是炎黄部落与蚩尤部落之战,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马陵之战发生在战国时期,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5. 《楚语上》说“西周诸侯爵位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孟子·万章下》说:“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材料旨在说明西周( )
A. 等级森严 B. 疆域辽阔 C. 政局稳定 D. 经济繁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西周诸侯爵位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天子、公、侯、伯、子、男各等级所控制土地的规模来看,西周时期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不同的诸侯爵位控制不同的土地,没有涉及疆域面积辽阔,比如东南西北等疆域范围,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不同的诸侯爵位控制不同的土地,没有涉及政局稳定,不符合材料要表达的主旨,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不同的诸侯爵位控制不同的土地,没有涉及经济繁荣,比如具体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发展情况,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6. 甲骨文中“休”字写作为,“人”与“木”两个部分构成,表示人依树休息之意。这种造字方法属于( )
A. 象形 B. 指事 C. 会意 D. 形声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它使用了多种造字方法,主要包括象形、指示、会意、形声等。而材料“人”与“木”两个部分构成,表示人依树休息之意,是象形造字法,A项正确;指事是使用一种指示性符号来表示某一事物或概念,给人以空间方位的感觉,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会意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结合起来,表示新的意义,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形声是用声符来注音,同时用一个字表示类别,从而组成新字,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7. 《左传》中有“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的记载,《战国策》等书也有“齐、秦等国试图从周天子手中夺鼎”的记录。上述记载折射出春秋战国时期( )
A. 青铜器具异常珍贵 B. 周王室的权威动摇
C. 诸侯纷争局面形成 D. 诸侯之间的攻伐兼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齐、秦等国试图从周天子手中夺鼎”和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鼎是权力的象征,楚王问鼎中原体现的是诸侯势力做大,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号令,表明分封体制走向瓦解,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王室衰微,没有涉及青铜器的精美与珍贵等信息,不能得出“青铜器具异常珍贵”,排除A项;材料信息体现了问鼎的轻重和试图夺取鼎,没有诸侯之间的恩怨情仇、互相攻伐等,无法得出“诸侯纷争局面形成”“诸侯之间的攻伐兼并”,不符合题意,排除CD项。故选B项。
8. 商鞅引导和鼓励秦民努力耕、织,规定:对积极从事耕织,对国家贡献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免除其本人的徭役。这一做法( )
A. 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 B. 打击了旧贵族的特权
C. 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 D.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对积极从事耕织,对国家贡献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免除其本人的徭役”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做法有利于调动百姓的生产积极性,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D项正确;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排除A项;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打击了旧贵族的特权,排除B项;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排除C项。故选D项。
9. 2021年底,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早在春秋时期,有位大教育家就追求教育公平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他是( )
A. 老子 B. 孔子 C. 孟子 D. 庄子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早在春秋时期”“有教无类”和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晚期,儒家创始人孔子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B项正确;老子是春秋时期道家创始人,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等,与题干“有教无类”不符,排除A项;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与题干“春秋时期”不符,排除CD项。故选B项。
10. 如表中的先秦古籍名句共同体现了( )
名句 出处
国将兴,听于民 《左传》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尚书》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孟子·离娄上》
A. “无为而治”的主张 B. “仁者爱人”的观点
C. “尊卑有序”的理念 D. “以人为本”的思想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国将兴,听于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可知,材料强调的是民本思想,即“以人为本”的思想,D项正确;“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使天下得到治理,与民本思想不符合,排除A项;“仁者爱人”强调要充满慈爱之心,与民本思想不符合,排除B项;“尊卑有序”的理念是儒家的维护等级统治的思想,与民本思想不符合,排除C项。故选D项。
11. 《史记》记载:“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这段话表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
A. 朝议裁决 B. 世袭传承 C. 集权独裁 D. 中央集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可知,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是集权独裁,C项正确;秦始皇时期,对于军政大事的决策,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且材料中并没有提到朝议,排除A项;世袭传承确实是皇帝制度的一个特点,但材料中没有体现这一点,排除B项;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但材料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C项。
12. 秦朝前期,秦始皇采取措施使全国使用的长度、容量和质量标准获得统一。该事件( )
A. 推动了文化交流 B. 加强了中央集权 C. 促进了经济发展 D. 便利了全国沟通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改变以前各诸侯国使用的长度、容量和重量标准不一的状况,秦始皇规定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度量衡制度,所有度量衡用器由国家统一监制。度量衡的统一,便利了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统一文字小篆,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排除A项;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B项;秦始皇下令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并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使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便利了全国沟通,排除D项。故选C项。
13. 秦朝时,民众稍有不慎即触犯法律,而且是一人犯法,亲族和邻里都要受到牵连。这表明秦朝( )
A. 战争频繁 B. 徭役繁重 C. 赋税沉重 D. 刑罚严苛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民众稍有不慎即触犯法律,而且是一人犯法,亲族和邻里都要受到牵连”和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出秦朝法律严苛,秦朝刑法残酷,光死刑就有十多种,还有族诛、连坐等,D项正确;战争频繁、徭役繁重、赋税沉重,均与题干“民众稍有不慎即触犯法律,而且是一人犯法,亲族和邻里都要受到牵连”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
14. 中国象棋棋盘中的“楚河汉界”,它来源于楚、汉两方曾在荥阳展开长达四年的争夺战争。这场战争( )
A. 仍属于农民起义的性质 B. 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C. 是为争夺帝位而展开的 D. 项羽获得了最终的胜利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楚河汉界”“它来源于楚、汉两方曾在荥阳展开长达四年的争夺战争”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展开历时四年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项羽虽势力强大,却刚愎自用,一味依赖武力;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用人才,力量逐渐由弱变强。最终,刘邦军队将项羽及部下包围在垓下,项羽兵败自刎,刘邦取得了最终的胜利,C项正确;“楚汉之争”的性质是争夺封建最高统治权的战争,而不是农民起义的性质,排除A项;楚汉之争出现在秦朝灭亡后,排除B项;刘邦获得了最终的胜利,排除D项。故选C项。
15. “汉兴,扫除繁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材料从整体上称赞的是( )
A. 孝文恭俭 B. 孝景遵业 C. 文景之治 D. 光武中兴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汉兴,扫除繁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可知,材料强调“孝文”“孝景”两位皇帝在位时期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出现文景之治局面,C项正确;材料不仅强调孝文恭俭,还有孝景遵业,A项片面,排除A项;材料不仅有孝景遵业,还有孝文恭俭,B项片面,排除B项;光武中兴是东汉光武帝时期出现的,排除D项。故选C项。
16. 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这些举措( )
A. 适应了大一统王朝需要 B. 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
C. 解除了诸侯对朝廷的威胁 D. 延续了“无为而治”思想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汉武帝还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从此,儒学为历代王朝所推崇,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A项正确;设立刺史制度,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与“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的内容不符,排除B项;颁布“推恩令”,解除了诸侯对朝廷的威胁,与“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的内容不符,排除C项;“无为而治”思想与道家思想相关,与“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的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7. 如表反映的是东汉光武帝统治时期的户籍人口情况。通过该表,可以得出光武帝统治时期( )
时期 公元25年 公元57年
户籍人口 约1000万 2100万以上
A. 社会安定,经济发展 B. 战事连绵,干戈不息
C. 政治腐败,时局动荡 D. 合并郡县,裁减官员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图表,户籍人口得到了非常大的增加,光武帝在25年称帝,定都洛阳,为了巩固统治,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法;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到他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统治的时期被称为光武中兴。A项正确;战事连绵,干戈不息会导致人口减少不是增加,排除B项;政治腐败,时局动荡会导致人口减少不是增加,排除C项;合并郡县裁减官员是光武帝统治时期的措施,从该图表看不出来,排除D项。故选A项。
18. 对如下图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历史解释准确的是( )
A. 诸侯强大威胁到中央 B. 帝后之间的矛盾激化
C. 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D. 母后主政皇帝无实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图片和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期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太后临朝,致使外戚专权;皇帝长大后依靠宦官夺取政权,宦官被宠信,把持朝政,又导致宦官专权;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恶性循环,C项正确;诸侯强大威胁中央是西汉初年的局面,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不是帝后之间的矛盾,排除B项;母后主政皇帝无权,表述不全面,排除D项。故选C项。
19. 西汉初,西域小国林立,受匈奴控制、奴役,如大月氏被匈奴一步步向西驱赶。在此背景下( )
A. 张骞出使西域 B. 西域都护设置 C. 班超经营西域 D. 甘英出使大秦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西汉初,西域小国林立,受匈奴控制、奴役,如大月氏被匈奴一步步向西驱赶”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初匈奴威胁汉边疆,西域小国也受匈奴控制,因此汉武帝时期,为联合西域夹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A项正确;前60年西域都护设立,保护商旅往来,排除B项;东汉班超经营西域,排除C项;东汉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排除D项。故选A项。
20. 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件,历史观点是人们对历史史实的看法和评价。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 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 B.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
C 卫青、霍去病率兵与匈奴进行了三次大战 D. 东汉明帝时,派班超出使西域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历史观点是人们对历史史实的看法和评价”,而“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体现出了对丝绸之路的作用的评价,所以属于历史观点,B项正确;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属于历史史实,排除A项;卫青、霍去病率兵与匈奴进行了三次大战属于历史史实,排除C项;东汉明帝时,派班超出使西域属于历史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21. 根据考古发现,西汉时期中国已经有了麻质纤维纸,但是纸张质地粗糙,且数量少,成本高,不普及。解决上述问题的是( )
A. 蔡伦 B. 华佗 C. 张仲景 D. 司马迁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蔡伦在总结前人造纸经验的基础上,改进造纸术,降低了造纸的成本,同时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为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A项正确;华佗和张仲景为东汉末年的名医,不符合题意,排除BC项;司马迁为西汉时期的史学家,撰写《史记》,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22. 西汉末年,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一些佛教用语也逐渐融汇到汉语中,如“五体投地”“现身说法”“大千世界”“天花乱坠”等。这说明( )
A. 佛教是从日本传入中国的 B. 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C. 佛教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D. 佛教和道教都起源于中国本土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创始人是乔达摩 悉达多,又称释迦牟尼。佛教认为人生如苦海,人只有熄灭各种欲望和烦恼,修行为善,才能得到解脱。佛教主张众生平等,迎合了贫苦民众渴求生活平安的愿望,因此得以传播。张骞通西域后,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东汉明帝时,西域的僧人运载佛经到洛阳,得到上层统治阶级的扶持,佛教逐步在社会上传播开来。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我国汉语词汇中的“五体投地”、“现身说法”、“大千世界”、“因果轮回”等等都源自于佛经,这说明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B项正确;佛教不是从日本传到中国的,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佛教为统治阶级服务,排除C项;佛教起源于古印度,排除D项。故选B项。
23. 中国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为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文化;秦汉以后,文化逐渐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材料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是( )
A. 博大精深 B. 在继承中发展 C. 兼容并蓄 D. 多元一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是兼容并蓄,故C正确;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一个在继承中发展的过程,具有多元一体性,但材料主旨反映的是中华传统文化在兼容百家后汇融一起的,故ABD不符合题意,故错误。综上故选C。
24. 李白有诗云:“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诗中所指战役( )
A. 推翻了东汉政权 B. 有利于曹操统一北方
C. 促进了民族交融 D. 为三国鼎立局面奠基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由题干信息“赤壁”“周瑜”“曹公”可知,诗歌中描述战役是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赤壁之战的影响是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D项正确;曹丕推翻了东汉政权,排除A项;有利于曹操统一北方的是官渡之战,排除B项;促进了民族大融合的是孝文帝改革或少数民族內迁,排除C项。故选D项。
25. 下图中的三幅图反映出该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 )
A. 逐步走向统一 B. 经济发展较快
C. 南北政权对峙 D. 政局动荡不安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大分裂到三国局部统一再到西晋全国统一,这体现出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是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从分裂到统一,不能体现经济发展较快、 政局动荡不安,排除BD项;西晋是统一王朝,不能体现南北政权对峙,排除C项。故选A项。
26. 中国历史留给后人的典故非常多,下列典故与如图所示历史事件相关的是( )
《淝水之战示意图》
A. 围魏救赵 B. 破釜沉舟 C. 闻鸡起舞 D. 草木皆兵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淝水之战示意图》”“前秦”“东晋”和所学知识可知,如图所示历史事件是淝水之战。前秦军队虽然有80多万,但向南进军时前后千里,战线过长,力量分散,到达前线的只有30万人。隔着淝水,苻坚远望对岸八公山上的草木,误以为都是晋兵,开始有所畏惧。这一情景被后人描述为“草木皆兵”,D项正确;围魏救赵与战国时期的桂陵之战有关,排除A项;“破釜沉舟”与秦末的巨鹿之战有关,排除B项;闻鸡起舞与“祖逖北伐”相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7. 317一589年,在这二百多年间,江南农业生产从火耕水耨发展到施用粪肥。这主要体现了江南地区
A. 生产技术的进步 B. 环保意识的增强 C. 水利工程的兴修 D. 自然条件的优越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317一589年,在这二百多年间,江南农业生产从火耕水耨发展到施用粪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农业生产由火耕水耨这一原始的农业耕作方式到施用粪肥,这主要体现的是生产技术的进步,A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环保意识增强、水利工程的兴修、自然条件优越的信息,排除BCD项。故选A项。
28. 某同学在学习中发现以下两则学习材料,从材料甲到材料乙,可推出的正确结论是( )
材料甲 材料乙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汉]司马迁《史记》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南朝]沈约《宋书》
A 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 B. 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发展
C. 南方是当时的政治中心 D. 江南地区人地矛盾突出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汉]司马迁《史记》”可知,江南地区人口稀少、生产方式原始落后、物资贫乏;据材料“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南朝]沈约《宋书》”可知,江南变为人丁兴旺、农业发达、物资富足甚至可对外供应;整体来看,江南地区由荒凉落后变为富庶;据材料主旨可知,自汉代到南朝江南地区逐渐得到开发。B项正确;A项违背史实,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是在南宋,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汉代政治中心在关中地区,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人地矛盾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
29. 该作品成功塑造了不同身份的宫廷妇女形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所处时代的妇女生活情景。它是( )
A. 《齐民要术》 B. 《缀术》 C. 《女史箴图》 D. 《兰亭集序》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作品成功塑造了不同身份的宫廷妇女形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所处时代的妇女生活情景”和所学知识可知,《女史箴图》为中国东晋顾恺之创作的绢本绘画作品。《女史箴图》成功地塑造了不同身份的宫廷妇女形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所处时代的妇女生活情景,C项正确;《齐民要术》是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排除A项;《缀术》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一部算经,汇集了祖冲之和祖暅之父子的数学研究成果;《缀术》在唐代被收入《算经十书》,成为唐代国子监算学课本,排除B项;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被尊为“书圣”,他的作品《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排除D项。故选C项。
30. 《晋书》云:“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材料中的“其”指的是( )
A. 锺繇 B. 胡昭 C. 王羲之 D. 阎立本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的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当时的人就称赞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C项正确;锺繇书法,博取众长,擅长隶书、楷书、行书。他对书法的章法和结体有深入周密的研究。其书巧趣精细,茂密幽深,自然天成,无雕琢气。其楷书笔法和结体带有浓厚的隶书气息,风格古朴,被历代奉为楷模,有“正书之祖”之誉,排除A项;胡昭汉末三国时期隐士、书法家。《书断》卷上列胡昭的隶书、行草为妙品,大篆为能品。刘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说胡昭与钟繇“俱学于刘德升,而胡书肥,钟书瘦”,排除B项;阎立本是唐代画家,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共4大题,20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3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北京人狩猎场景想象图 图2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
材料二 新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农业的发生和初步发展,为人们提供了较为稳定的食物资源,从而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和文化的进步……此时的社会,氏族公社制度已经走向繁荣。
——赵毅、赵轶峰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北京人和河姆渡人获取食物的方式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原始农业发展的影响。
(3)综上所述,你认为农业生产和社会进步之间有何关系?
【答案】(1)方式:北京人:主要采集野生植物果实为主,辅之以狩猎。
河姆渡人:具有比较固定的食物来源,即种植水稻,发展原始农业。
(2)影响:为人们提供了较为稳定的食物资源,从而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和文化的进步;人们过上定居生活,出现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氏族公社制度已经走向繁荣。
(3)关系:农业生产促进社会进步,社会进步带动农业生产。
【解析】
【小问1详解】
方式:北京人:据材料“图1北京人狩猎场景想象图”可知,北京人生活在旧石器时代,原始农业没有出现,主要采集野生植物果实为主,辅之以狩猎。
河姆渡人:据材料“图2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可知,河姆渡人生活在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出现,已经具有比较固定的食物来源,即种植水稻,发展原始农业。
【小问2详解】
影响:据材料“新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农业的发生和初步发展,为人们提供了较为稳定的食物资源,从而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和文化的进步”可知,原始农业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较为稳定的食物资源,从而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和文化的进步;据材料“……此时的社会,氏族公社制度已经走向繁荣”可知,当时人们过上定居生活,出现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氏族公社制度已经走向繁荣。
【小问3详解】
关系:据所学可从农业生产促进社会进步,社会进步带动农业生产等方面回答。
3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期,“学在官府”的传统已被打破,文化知识流向民间;掌握学术文化知识的士人阶层又进一步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各国君主出于政治需要,对各家学派基本上能采取较为公允的态度,最终形成“百家争鸣”的自由学术氛围。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后经孔子删定而流传于后世;《春秋》是孔子根据鲁国历史修订的一部编年史,文字简洁、寄寓褒贬;《墨经》是墨子后学著作,记载了力学、光学、声学等方面的知识;《庄子·刻意》篇记载有相当于现在所说的气功疗法。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百家争鸣”在哪些领域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3)综合上述探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百家争鸣”在中国历史上地位如何?
【答案】32. 原因:“学在官府”的传统已被打破,学术下移;各国君主出于政治需要,对各家学派基本上能采取较为公允的态度。
33. 领域:文学、史学、物理学、医学等。
34. 地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思想解放运动;是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解析】
【小问1详解】
原因:据材料“战国时期,‘学在官府’的传统已被打破,文化知识流向民间”可知,“学在官府”的传统已被打破,学术下移;据材料“各国君主出于政治需要,对各家学派基本上能采取较为公允的态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各国君主出于政治需要,对各家学派基本上能采取较为公允的态度。
【小问2详解】
领域:据材料“《春秋》是孔子根据鲁国历史修订的一部编年史,文字简洁、寄寓褒贬”可知,《春秋》既是我国历史上的文学成就,又在史学领域是一部编年史;据材料“《墨经》是墨子后学著作,记载了力学、光学、声学等方面的知识”可知,材料强调了了《墨经》在物理学领域的成就;据材料“《庄子·刻意》篇记载有相当于现在所说的气功疗法”可知,材料反映了《庄子》在医学领域的成就等。
【小问3详解】
地位:据所学可知,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是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3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秦汉历史概况表
时期 史实
秦朝 前221年,秦朝建立
秦朝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国家统一
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前207年,秦朝灭亡
前206年—前202年 楚汉之争
西汉 前202年,汉高祖建立西汉
文景之治
汉武帝巩固大统一王朝
公元9年,西汉灭亡
(1)据上述表格指出秦朝存在的时间及灭亡的原因。
(2)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西汉的哪一位帝王对国家的贡献最大。
(3)综合上述探究,请你谈一谈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
【答案】33. 时间:14年。
原因:秦的暴政。 34. 皇帝:汉武帝
35. 时代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解析】
【小问1详解】
时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存在的时间为:221—207=14(年)。所以,秦朝存在的时间为14年。
原因:根据材料“秦汉历史概况表”“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灭亡的原因为秦的暴政。
【小问2详解】
皇帝:根据材料“秦汉历史概况表”“汉武帝巩固大统一王朝”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所以,西汉的汉武帝对国家的贡献最大。
【小问3详解】
时代特征: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并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西汉建立后,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恢复和社会稳定。在汉武帝统治时期,大一统的局面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所以,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3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材料二 魏主下诏,以为:“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引自《资治通鉴》
材料三 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华”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魏主是谁?他主张将都城迁往何地?
(2)概括材料二中的改革措施。
(3)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一谈这次改革的历史意义。
【答案】34. 魏主:孝文帝。
地点:洛阳。 35. 措施:改汉姓。
36. 历史意义:客观上促进北方经济发展,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推动北方民族大融合。
【解析】
【小问1详解】
魏主、地点:根据材料一“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和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他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所以,魏主是孝文帝。他主张将都城迁往洛阳。
【小问2详解】
措施:根据材料二“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可知,概括材料二中的改革措施为改汉姓。
【小问3详解】
历史意义:据材料“……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并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客观上促进北方经济发展,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推动北方民族大融合。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共30小题,30分,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1. 考古学家在元谋人的遗址中找到了炭屑,后来又在深沟底部找到两件颜色发黑的动物化石,经鉴定可能为烧骨。这反映出元谋人已经( )
A. 知道用火 B. 饲养家畜 C. 制造石器 D. 种植庄稼
2.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材料表明华夏族( )
A 成分单一、文明先进 B. 文化信仰、大相径庭
C. 交通便利、联系紧密 D. 族群众多、碰撞融合
3. 《商君书·画策》记载: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下列印证“妇织而衣”的说法中,可信度最高的是( )
A. 民间流传的“织麻为布,成作衣裳”传说
B. 《礼记》记载炎帝“治其丝麻,以为布帛”
C. 仰韶遗址出土了陶纺轮、骨针等纺织工具
D. 文学作品《中国神话传说》中相关描述
4. 这场战役仅经过一个早晨就以商朝军队的迅速溃败而结束,殷商王朝也在熊熊燃烧的大火中走向了它的尽头。“这场战役”是( )
A. 阪泉之战 B. 涿鹿之战 C. 牧野之战 D. 马陵之战
5. 《楚语上》说“西周诸侯爵位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孟子·万章下》说:“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材料旨在说明西周( )
A. 等级森严 B. 疆域辽阔 C. 政局稳定 D. 经济繁荣
6. 甲骨文中“休”字写作为,“人”与“木”两个部分构成,表示人依树休息之意。这种造字方法属于( )
A. 象形 B. 指事 C. 会意 D. 形声
7. 《左传》中有“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的记载,《战国策》等书也有“齐、秦等国试图从周天子手中夺鼎”的记录。上述记载折射出春秋战国时期( )
A. 青铜器具异常珍贵 B. 周王室的权威动摇
C. 诸侯纷争局面形成 D. 诸侯之间的攻伐兼并
8. 商鞅引导和鼓励秦民努力耕、织,规定:对积极从事耕织,对国家贡献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免除其本人的徭役。这一做法( )
A. 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 B. 打击了旧贵族的特权
C. 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 D.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9. 2021年底,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早在春秋时期,有位大教育家就追求教育公平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他是( )
A. 老子 B. 孔子 C. 孟子 D. 庄子
10. 如表中的先秦古籍名句共同体现了( )
名句 出处
国将兴,听于民 《左传》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尚书》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孟子·离娄上》
A. “无为而治”的主张 B. “仁者爱人”的观点
C. “尊卑有序”的理念 D. “以人为本”的思想
11. 《史记》记载:“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这段话表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
A. 朝议裁决 B. 世袭传承 C. 集权独裁 D. 中央集权
12. 秦朝前期,秦始皇采取措施使全国使用的长度、容量和质量标准获得统一。该事件( )
A. 推动了文化交流 B. 加强了中央集权 C. 促进了经济发展 D. 便利了全国沟通
13. 秦朝时,民众稍有不慎即触犯法律,而且是一人犯法,亲族和邻里都要受到牵连。这表明秦朝( )
A. 战争频繁 B. 徭役繁重 C. 赋税沉重 D. 刑罚严苛
14. 中国象棋棋盘中的“楚河汉界”,它来源于楚、汉两方曾在荥阳展开长达四年的争夺战争。这场战争( )
A. 仍属于农民起义的性质 B. 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C. 是为争夺帝位而展开 D. 项羽获得了最终的胜利
15. “汉兴,扫除繁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材料从整体上称赞的是( )
A. 孝文恭俭 B. 孝景遵业 C. 文景之治 D. 光武中兴
16. 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这些举措( )
A. 适应了大一统王朝的需要 B. 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
C. 解除了诸侯对朝廷的威胁 D. 延续了“无为而治”思想
17. 如表反映的是东汉光武帝统治时期的户籍人口情况。通过该表,可以得出光武帝统治时期( )
时期 公元25年 公元57年
户籍人口 约1000万 2100万以上
A. 社会安定,经济发展 B. 战事连绵,干戈不息
C. 政治腐败,时局动荡 D. 合并郡县,裁减官员
18. 对如下图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历史解释准确的是( )
A. 诸侯强大威胁到中央 B. 帝后之间的矛盾激化
C 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D. 母后主政皇帝无实权
19. 西汉初,西域小国林立,受匈奴控制、奴役,如大月氏被匈奴一步步向西驱赶。在此背景下( )
A. 张骞出使西域 B. 西域都护设置 C. 班超经营西域 D. 甘英出使大秦
20. 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件,历史观点是人们对历史史实的看法和评价。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 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 B.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
C. 卫青、霍去病率兵与匈奴进行了三次大战 D. 东汉明帝时,派班超出使西域
21. 根据考古发现,西汉时期中国已经有了麻质纤维纸,但是纸张质地粗糙,且数量少,成本高,不普及。解决上述问题的是( )
A. 蔡伦 B. 华佗 C. 张仲景 D. 司马迁
22. 西汉末年,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一些佛教用语也逐渐融汇到汉语中,如“五体投地”“现身说法”“大千世界”“天花乱坠”等。这说明( )
A. 佛教是从日本传入中国的 B. 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C. 佛教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D. 佛教和道教都起源于中国本土
23. 中国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为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文化;秦汉以后,文化逐渐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材料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是( )
A. 博大精深 B. 在继承中发展 C. 兼容并蓄 D. 多元一体
24. 李白有诗云:“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诗中所指战役( )
A. 推翻了东汉政权 B. 有利于曹操统一北方
C. 促进了民族交融 D. 为三国鼎立局面奠基
25. 下图中的三幅图反映出该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 )
A. 逐步走向统一 B. 经济发展较快
C. 南北政权对峙 D. 政局动荡不安
26. 中国历史留给后人的典故非常多,下列典故与如图所示历史事件相关的是( )
《淝水之战示意图》
A. 围魏救赵 B. 破釜沉舟 C. 闻鸡起舞 D. 草木皆兵
27. 317一589年,在这二百多年间,江南农业生产从火耕水耨发展到施用粪肥。这主要体现了江南地区
A. 生产技术的进步 B. 环保意识的增强 C. 水利工程的兴修 D. 自然条件的优越
28. 某同学在学习中发现以下两则学习材料,从材料甲到材料乙,可推出的正确结论是( )
材料甲 材料乙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汉]司马迁《史记》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南朝]沈约《宋书》
A. 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 B. 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发展
C. 南方是当时的政治中心 D. 江南地区人地矛盾突出
29. 该作品成功塑造了不同身份的宫廷妇女形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所处时代的妇女生活情景。它是( )
A. 《齐民要术》 B. 《缀术》 C. 《女史箴图》 D. 《兰亭集序》
30. 《晋书》云:“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材料中的“其”指的是( )
A. 锺繇 B. 胡昭 C. 王羲之 D. 阎立本
二、非选择题(共4大题,20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3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北京人狩猎场景想象图 图2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
材料二 新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农业的发生和初步发展,为人们提供了较为稳定的食物资源,从而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和文化的进步……此时的社会,氏族公社制度已经走向繁荣。
——赵毅、赵轶峰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北京人和河姆渡人获取食物的方式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原始农业发展的影响。
(3)综上所述,你认为农业生产和社会进步之间有何关系?
3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期,“学在官府”的传统已被打破,文化知识流向民间;掌握学术文化知识的士人阶层又进一步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各国君主出于政治需要,对各家学派基本上能采取较为公允的态度,最终形成“百家争鸣”的自由学术氛围。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后经孔子删定而流传于后世;《春秋》是孔子根据鲁国历史修订的一部编年史,文字简洁、寄寓褒贬;《墨经》是墨子后学著作,记载了力学、光学、声学等方面的知识;《庄子·刻意》篇记载有相当于现在所说的气功疗法。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百家争鸣”在哪些领域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3)综合上述探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百家争鸣”在中国历史上地位如何?
3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秦汉历史概况表
时期 史实
秦朝 前221年,秦朝建立
秦朝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国家统一
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前207年,秦朝灭亡
前206年—前202年 楚汉之争
西汉 前202年,汉高祖建立西汉
文景之治
汉武帝巩固大统一王朝
公元9年,西汉灭亡
(1)据上述表格指出秦朝存在的时间及灭亡的原因。
(2)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西汉的哪一位帝王对国家的贡献最大。
(3)综合上述探究,请你谈一谈秦汉时期时代特征。
3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材料二 魏主下诏,以为:“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引自《资治通鉴》
材料三 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华”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魏主是谁?他主张将都城迁往何地?
(2)概括材料二中的改革措施。
(3)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一谈这次改革的历史意义。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河南省新乡市河南师大附中集团校联考2023-2024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