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2023-2024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七年级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我们一直对“人从哪里来”充满好奇,要探寻人类起源,最为可信的依据是(  )
A.考古发现 B.文献记载 C.神话传说 D.调查问卷
2.考古学家在北京人遗址发现了近10万件石器,包括刮削器、尖状器、石锤等。这些石器从早期到晚期有明显变化,打制技术逐步提高。这表明北京人
A.会制作工具 B.有爱美意识 C.懂得人工取火 D.掌握磨光技术
3.传说中蕴含真实的历史信息。传说中“黄帝发明了陶器”。考古学家在距今约4000多年的山东龙文化遗址发现了一个陶杯(见下图),这一考古发现可以印证传说中的历史信息是( )
A.我国先民已掌握制陶技术 B.黄帝热衷于发明陶器
C.中华文明起源于山东地区 D.该陶器是黄帝的作品
4.有学者认为,尧舜禹和“尧舜禹时代”是两个既有联系又不相同的概念。尧舜禹或许不一定可以一一据实,但以尧舜禹为代表的这个“时代”是肯定存在的,因为在考古学上,明显就存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一般称之为“龙山时代”,甚至还存在更早一些的“仰韶时代”。这说明( )
A.我国有文字可考历史从商朝开始 B.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C.历史传说具有一定的考古学意义 D.世袭制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5.绘制思维导图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下面思维导图中①②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
A.世袭制、禅让制 B.禅让制、世袭制
C.分封制、郡县制 D.郡县制、分封制
6.《新全球史》记载,周朝统治者把被征服地区统治的权力、权威和责任委任给属国,属国反过来效忠中央政府并向中央政府纳贡、提供军事支持,这些属国还要在特定的时间到周朝王宫觐见,以此表明他们对朝廷的继续效忠。据此可知这一制度( )
A.将联盟首领之位传给贤德的人 B.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
C.牢牢地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 D.逐步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7.华夏历史源远流长,朝代更迭连续不断。为了方便记忆,赵老师编制了夏商周时期的历史歌谣口诀(如下图),由此可知
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 …… 商纣暴虐施炮烙, 引来武王正义师。 …… 周王无道国人起, 西周灭在前771。
A.诸侯反叛导致王室衰微 B.奴隶起义推翻了旧王朝
C.夏商周的国力日渐衰微 D.暴君暴政导致朝代更迭
8.古书中常有夏代人造酒的说法,如大禹的臣子仪狄“始作酒醪(醪láo:浊酒),变五味”“杜康造酒”“少康作秫(秫sh:高粱)酒”。下列可能佐证这些说法的器物是
A. B.
C. D.
9.下图所示内容反映了( )
A.春秋争霸的刀光剑影 B.战国兼并的血雨腥风
C.秦灭六国的势如破竹 D.北击匈奴的金戈铁马
10.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并没有被废止。这说明商鞅变法
A.得到了旧贵族势力的支持 B.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C.维护了旧的政治经济秩序 D.遏制了地主阶级势力
11.有学者高度评价一项水利工程,认为它在无人为操作和调度的前提下,自动分水、排沙、泄洪,不仅没有对岷江河道、周边地区产生负面影响,反而促进了整个成都平原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此工程是( )
A.灵渠 B.长城 C.都江堰 D.长江
12.文物是宝贵的文化财富。如果文物会说话,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秦朝文物会说( )
A.“青铜爵”让你领略先人工艺 B.“竹纸”与你品味文人意趣
C.“勾践剑”陪你领略盛世兴衰 D.“半两钱”带你了解市井百态
13.下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
A.秦王嬴政时期 B.秦始皇统治时期 C.秦二世统治时期 D.西汉建立初期
14.下图是《西汉初期中央与封国力量对比图》,它反映了西汉初期( )
A.西汉王朝四分五裂、混乱不堪 B.诸侯势力大对中央造成威胁
C.统治集团采取休养生息政策 D.西汉经济明显恢复,国力强盛
15.邯郸市某学校七年级(1)班同学制作了中国古代朝代更替表(部分)。空白处政权的建立者应是( )
A.嬴政 B.刘邦 C.刘秀 D.曹操
16.比较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共同因素是( )
A.严刑峻法,法家思想治国 B.奖励耕织,推广铁器牛耕
C.控制经济,实行盐铁专卖 D.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17.下图是关于东汉时期政治局势的一幅漫画。此漫画反映的历史现象( )
A.有利于皇帝强化集权 B.加剧了东汉的衰落
C.导致了地方割据混战 D.直接导致东汉灭亡
18.《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讲到:“中国汉代,一支从长安出发的和平使团,开始打通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完成了‘凿空之旅’。”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张骞通西域 B.班超经营西域 C.甘英出使大秦 D.班勇出使西域
19.位于广州的汉代南越王墓出土了一扁球形的银盒(如下图)。该银盒的工艺、造型和纹饰与汉代及以前的银器迥异,但在西亚波斯帝国时期的银器中却不难找到与之相似的标本。该银盒反映了当时( )
A.中外交流的现象 B.中央集权的加强
C.“推恩令”的实施 D.儒家学说的兴盛
20.公元前60年,朝廷设置都护府,对今天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进行了有效管辖,它在维护边疆稳定与安全上具有重要作用。此时的朝廷属于( )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元朝
21.随着佛教传入我国,“五体投地”“大千世界”“皆大欢喜”等佛教用语也逐渐融汇到汉语中。这表明佛教( )
A.备受统治者推崇 B.丰富了中国文化
C.和谐了中印关系 D.促进了民族交融
22.西汉司马迁撰写的《史记》,内容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涉及社会的各方面,不虚美、不隐恶、真实、生动地再现两千五百年的历史、被誉为“实录”。这反映出司马迁( )
A.守卫国家的爱国情怀 B.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C.秉笔直书的史家素养 D.个性浪漫的创作风格
23.《三国演义》中“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的故事有助于我们了解( )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淝水之战 D.长平之战
24.下图是西晋颁给内迁少数民族酋长的“晋归义羌侯”印文。该印文可以了解西晋的( )

A.农业发展 B.海外贸易 C.朝政腐败 D.民族关系
25.下图中的情景反映了当时( )
A.士大夫生活奢靡 B.饮食日益丰富 C.民族交融发展 D.文化艺术繁荣
二、综合题(4个小题,共50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考古发现证实,随着原始农业的发展,在距今5800年前后,西辽河流域、黄河流域和长江中游等区域,都出现了社会分化即文明起源的迹象。距今5300年以来,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了区域文明阶段,呈现出多元文明百花齐放的局面,最终在相互交流借鉴中形成了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一体化格局,并绵延数千年不曾中断。
——摘编自王巍《中华5000多年文明的考古实证》
(1)观察材料一,概括中国原始农耕遗址的分布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房屋建筑风格的不同。决定其不同建筑风格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华文明形成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什么?并概括其形成和发展的特点。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下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目录中第三章的子目名称
第三章
第一节
(1)王室衰微大国争霸
(2)铁犁牛耕的出现井田制的逐渐瓦解和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工商业的发展
(3)老子孔子
第二节
1.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商鞅变法封建集权制度的初步形成
2.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商业的活跃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
3.合纵连横的斗争长平之战与赵的削弱
(4)诸子百家
——摘编自詹子庆《中国古代史(上)》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归纳“第三章”所述历史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变化。
(2)请你为“第三章”确定一个主题名称。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示意图
材料二
材料三 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统治者必须做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据材料一,指出图中①和②政权(或王朝)的名称。
(2)据材料二指出这一时期人口迁移的两支方向。结合所学,概述人口迁移产生的影响。
(3)据材料三,指出北魏政权面临的最大问题,并用史实说明北魏统治者做出了怎样的“抉择”?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字“鱼”的演变
时期 商 秦 秦汉 魏晋
字体 小篆 隶书 楷书、草书、行书
书写样式
材料二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不同思想间的融合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例如荀子,他批评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但却吸收庄子和道家的天论,而发展出“天人之分”的学说。另如杂家,“兼儒墨,合名法”,用拼凑式的做法把各家思想综合起来……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的这些趋势,为汉初的思想融合以及意识形态的最终确立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摘编自王博《奠基与经典:先秦的精神文明》
材料三 小唐同学学习中国古代史后,想编写一本《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以下是他的部分目录,请你帮他完成:
材料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
——习近平《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空白处文字名称,并概括汉字演变的特点。
(2)材料二中“意识形态的最终确立”与汉武帝推行的哪项措施有关?结合所学,概述其影响。
(3)参照示例,结合所学,将第二章A处内容补充完整。按照第一、二章的样式续写第三章B处目录。
A
B
(4)据材料四,谈谈“民为邦本、为政以德”对我们当今社会的借鉴意义。
试卷第8页,共9页
1.A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我们一直对“人从哪里来”充满好奇,要探寻人类起源,最为可信的依据是考古发现。远古时代的化石可以通过考古发掘还原当时的真实情况,是研究远古人类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故A符合题意;文献记载、 神话传说、 调查问卷与题干无关,故B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2.A
【详解】根据题干“在北京人遗址发现了近10万件石器,包括刮削器、尖状器、石锤等。”可知,北京人会制作工具,A项正确;"近10万件石器,包括刮削器、尖状器、石锤等"与爱美意识无关,排除B项;“近10万件石器,包括刮削器、尖状器、石锤等”与人工取火无关,排除C项;“刮削器、尖状器、石锤等”与磨光技术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3.A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黄帝发明了陶器”“距今约4000多年的山东龙文化遗址发现了一个陶杯”结合所学可知,这一考古发现可以印证传说中的历史信息是我国先民已掌握制陶技术,A项正确;黄帝热衷发明,不能印证“黄帝发明了陶器”,排除B项;中华文明起源于山东,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该陶器是黄帝的作品,不能肯定,题干内容没有具体说明,题干内容是“距今约4000多年的山东龙文化遗址发现了一个陶杯”,排除D项。故选A项。
4.C
【详解】依据题干“尧舜禹或许不一定可以一一据实,但以尧舜禹为代表的这个‘时代’是肯定存在的”,可知”尧舜禹“虽然不一定可以一一据实,但所代表的这个时代在考古学上已经证明是肯定存在的,由此说明历史学说并非完全虚构,而是具有一定的考古学意义,C项正确;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甲骨文开始,但在题干中并没有得到体现,排除A项;题干并不是证明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而是说明远古传说具有一定的考古学意义,排除B项;夏朝建立后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但在题干中并没有得到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5.B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尧是黄帝以后比较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尧去世前,把部落联盟首领位置让于舜,推舜为帝。舜在位时,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又派禹治水,解除水患。舜年老时让位于禹。这种推举贤德之人的让位方式,历史上称为“禅让”,即禅让制。禹后来立建立了夏王朝,死后传位于其子启,此即王位世袭制。B项正确;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郡县制是秦朝建立后全面实行开来的管理地方的制度。即世袭制、禅让制,分封制、郡县制,郡县制、分封制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6.B
【详解】根据题干“周朝统治者把被征服地区统治的权力、权威和责任委任给属国,属国反过来效忠中央政府并向中央政府纳贡、提供军事支持”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体现的西周制度为分封制,分封制加强了周王朝对对地方的控制,B项正确;禅让制将联盟首领之位传给贤德的人,排除A项;分封制是间接控制全国,排除C项;秦始皇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7.D
【详解】夏朝灭亡是夏桀的暴政,商纣暴虐也导致商朝灭亡,“周王无道国人起”说明西周王统治无道导致国人暴动。材料总体上说明暴君暴政导致朝代更迭。故D符合题意;“诸侯反叛导致王室衰微”不能说明材料的整个内涵,排除A;材料中国人起义不是奴隶起义,排除B;材料说明暴君暴政导致王朝灭亡,并不是说明国力日渐衰微,排除C。故选D。
8.B
【详解】根据题干“古书中常有夏代人造酒的说法”结合所学知识,近代学术界已普遍将二里头文化作为考查夏文华的首选对象,铜爵是古代一种酒器,故二里头出土的铜爵可能佐证“夏代人造酒的说法”,B项正确;“河姆渡出土的陶体”属于我国原始农耕文明时期的用具,排除A项;司母戊鼎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属于礼器,排除C项;商鞅铜方量是战国时代秦国铜制量器,排除D项。故选B项。
9.A
【详解】观察地图并提取关键信息“秦”“晋”“周”“燕”“齐”“楚”“吴”“越”,结合所学可知,地图所示这些国家均是春秋时期重要诸侯国,而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崛起,竞相争霸。故图片突出反映了春秋争霸的刀光剑影,A项正确;战国时期的重要诸侯国有:秦、齐、楚、燕、韩、赵、魏,与地图所示不符,排除B项;秦灭六国时,已经不存在晋国,排除C项;汉朝时期,北击匈奴,排除D项。故选A项。
10.B
【详解】商鞅死亡后他所推行的新法也没有被废止,说明商鞅推行的新法得到了民众的拥护,即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B项正确;商鞅变法被旧贵族势力所反对,没有维护旧的政治经济秩序,排除AC项;商鞅变法促进了地主阶级势力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11.C
【详解】根据题干“水利工程”“自动分水、排沙、泄洪,不仅没有对岷江河道、周边地区产生负面影响,反而促进了整个成都平原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可知,秦国蜀郡郡守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的都江堰是一项综合性水利工程,发挥了防洪、灌溉、水运等功能,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C项正确;灵渠是沟通珠江和长江两大水系的运河,而且在广西境内,排除A项;长城是军事防御工程,不是水利工程,排除B项;长江是自然河流,不是水利工程,排除D项。故选C项。
12.D
【详解】根据题干“秦朝文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时期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半两钱,所以秦朝文物会说“半两铜钱”带你了解市井百态,D项正确;青铜器在秦朝建立之前就有,排除A项;造纸术在西汉时期发明,东汉时期改进,排除B项;勾践是春秋时期越国君主,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13.C
【详解】依据图片信息“陈胜王”和“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可知,题干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陈胜、吴广起义。陈胜、吴广起义发生在秦二世统治时期,C项正确;秦王嬴政建立秦朝,排除A项;秦始皇统治时期,没有爆发农民起义,排除B项;陈胜、吴广起义发生在秦末,排除D项。故选C项。
14.B
【详解】根据材料“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显示的信息:中央控制人口为450万人,封国控制人口为850万人,中央有15个,封国有39个,可知,西汉初年地方诸侯势力强大,中央集权统治受到严重威胁,B项正确;图表没有体现西汉王朝的四分五裂,排除A项;统治集团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图表并没反映出西汉经济明显恢复,国力强盛,排除D项。故选A项。
15.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莽新朝灭亡后东汉建立,刘秀是东汉的建立者,C项正确;嬴政建立秦朝,排除A项;刘邦建立西汉,排除B项;曹操是东汉末年权臣,亦是曹魏政权的奠基者,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16.D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文帝和景帝注重农业生产,劝诫百官关心农桑,进一步减轻人民负担,重视“以德化民”,提倡勤俭治国。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有了很大增强,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惩处贪官污吏等。光武帝末年,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故“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是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D项正确;严刑峻法与文帝景帝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一些严刑峻法以及光武帝减轻刑罚的措施不符,排除A项;推广铁器牛耕是在战国时期,排除B项;控制经济,实行盐铁专卖是汉武帝在经济上采取的措施,排除C项。故选D项。
17.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东汉中后期,由于皇帝年幼,权力在宦官和外戚之间轮流交替,造成斗争频仍、政局不稳,这加剧了东汉的衰落,B项正确;宦官和外戚交替专权不有利于皇帝强化集权,排除A项;军阀割据导致地方混战,排除C项;220年曹丕灭东汉建立魏直接导致东汉灭亡,排除D项。故选B项。
18.A
【详解】张骞通西域是汉武帝派遣张骞从长安出发,探访西域各国的历史事件,它打通了内地与西域乃至地中海的联系,历史上称之为“凿空”。由材料“中国汉代,一支从长安出发的和平使团,开始打通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凿空之旅”,可知指张骞通西域,A项正确;班超经营西域、甘英出使大秦和班勇出使西域发生在东汉,晚于张骞通西域,排除BCD项。故选A项。
19.A
【详解】依据题干“该银盒的工艺、造型和纹饰与汉代及以前的银器迥异,但在西亚波斯帝国时期的银器中却不难找到与之相似的标本”可知该银盒工艺应受到了西亚波斯帝国文化的影响,这反映了当时中外交流的现象,A项正确;题干描述的是银盒的工艺、造型和纹饰的特点,没有体现中央对地方的管控,无从得出中央集权的加强,排除B项;题干涉及的是汉代南越王墓的出土文物的特点,体现不出“推恩令”的实施,排除C项;题干描述的是银盒的工艺、造型和纹饰的特点,体现不出与儒家学说的兴盛,排除D项。故选A项。
20.B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西域36国,都护府设在乌垒城。西域都护颁行汉朝的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B项正确;公元前60年处在西汉时期,排除ACD项。故选B项。
21.B
【详解】汉语承载着中国数千年的优秀文化。题干信息“‘五体投地’‘大千世界’‘皆大欢喜’等佛教用语逐渐融入到汉语中”,说明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选项B正确;其他三个选项内容在题干信息中无法体现,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22.C
【详解】根据材料“涉及社会的各方面,不虚美、不隐恶、真实、生动地再现两千五百年的历史、被誉为'实录'”可知,材料讲述了司马迁按史实真实生动地撰写《史记》,体现出司马迁秉笔直书的史家素养,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司马迁守卫国家的爱国情怀,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司马迁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司马迁个性浪漫的创作风格,排除D项。故选C项。
23.B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在赤壁之战中打败曹操大军,为此后三国鼎立局面奠定了基础,孔明、周瑜都是孙权、刘备联军的代表人物,“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都是《三国演义》中关于赤壁之战的典故,B项正确;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曹操打败袁绍的重要战役,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排除A项;淝水之战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前秦与东晋之间进行的一次重要战役,排除C项;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国与赵国之间进行的一次重要战役,排除D项。故选B项。
24.D
【详解】根据题干“西晋颁给内迁少数民族酋长的“晋归义羌侯”印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给内迁少数民族酋长颁发印章,说明内迁少数民族归属西晋,民族交融趋势加强,因此题干印文可以了解西晋的民族关系,D项正确;题干信息说明的是西晋当时民族关系,与农业发展,海外贸易,朝政腐败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
25.C
【详解】根据题干图示信息可知,汉人胡食、汉人胡乐等都反映了少数民族对汉族的影响,体现了民族交融,C项正确;吃胡饼、坐在胡床上读书不能体现生活奢靡,排除A项;坐在胡床上读书与饮食和艺术无关,排除BD项。故选C项。
26.(1)分布范围广、多分布在大江大河流域。
(2)前者是干栏式建筑,后者是半地穴式房屋。自然地理环境。
(3)原始农业的发展。多元一体。
【详解】(1)特点:观察材料一图片可知,中国原始农耕遗址分布范围广、多分布在大江大河流域。
(2)不同:根据材料二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前者是干栏式建筑,后者是半地穴式房屋。
决定因素:结合所学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气候湿润,住干栏式房屋;半坡原始居民生活中黄河流域,气候干燥,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因此,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他们拥有不同的建筑风格。
(3)基础:据材料三“考古发现证实,随着原始农业的发展,在距今5800年前后,西辽河流域、黄河流域和长江中游等区域,都出现了社会分化即文明起源的迹象。距今5300年以来,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了区域文明阶段,呈现出多元文明百花齐放的局面,最终在相互交流借鉴形成了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一体化格局,并绵延数千年不曾中断”可知,中华文明形成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原始农业的发展。
特点:据材料三“距今5300年以来,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了区域文明阶段,呈现出多元文明百花齐放的局面,最终在相互交流借鉴中形成了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一体化格局,并绵延数千年不曾中断。”可知,多元一体是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的主要特点。
27.(1)经济方面:生产力水平提高,封建生产关系出现并形成。政治方面:周王室衰微,诸侯进行争霸兼并战争,各国变法,中央集权初步形成。思想文化方面:各种学说兴起,形成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
(2)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详解】(1)主要变化: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三章”所述历史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变化有经济方面,生产力水平提高,封建生产关系出现并形成,政治方面,周王室衰微,诸侯进行争霸兼并战争,各国变法,中央集权初步形成,思想文化方面,各种学说兴起,形成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
(2)名称: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主要变化,据此,可确定主题名称为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28.(1)①:吴;②:东晋。
(2)方向:北方民族迁往中原;中原汉族迁往江南。
影响:促进民族交融;增加了大量的劳动力,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促进南方经济的发展。
(3)问题:北方地区的民族关系问题。
“抉择”:主动学习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
【详解】(1)名称: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时期,魏、蜀、吴三个政权同时存在,并相互竞争和抗衡,形成了一种三足鼎立的局面,因此①处应是吴;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健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与十六国并立,因此②处应是东晋。
(2)方向:根据材料“北方民族迁往中原”可得出北方民族前往中原;根据材料“中原汉族迁往江南”可得出中原汉族前往江南。
影响: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时期北方民族迁往中原,中原汉族前往江南,这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交融;中原汉族迁往江南,使得大量北方人民南迁,给南方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北方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开发与发展。
(3)问题:根据材料“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可得出这时期北魏政权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北方地区的民族关系问题;
“抉择”:根据材料“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统治者必须做出抉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面对北方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及鲜卑族落后的文化,北魏统治者孝文帝通过改革主动学习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促进了民族交融及北魏政权的强大。
29.(1)字体:甲骨文;特点:由繁到简、一脉相承;
(2)措施: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影响: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3) A处:《兰亭集序》、王羲之; B处:绘画成就、或:雕塑成就;
(4)借鉴意义: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1)字体:结合所学可知,商朝时期的文字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故空缺处为甲骨文。
特点:根据材料可知,汉字的“鱼”的笔画由多变少,体现了由繁到简的特点;从字体上看,呈现出一脉相承的特点。
(2)措施:根据所学可知,西汉初,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很弱,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的政策,诸子百家的学说在社会上很流行,诸侯王门下聚集很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汉武帝采取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措施,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因此,“意识形态的最终确立”指的是汉武帝采取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措施,完成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影响: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3)补充:根据所学可知,汉代造纸术的发明,使书写的载体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也为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魏晋南北朝的书法成就体现在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他的行书、楷书摆脱了以往带有隶、篆的痕迹,当时的人就称赞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是《兰亭集序》达到收放自如,浑然天成的境界。故A处为《兰亭集序》、王羲之;
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除了科技、书法外,第三章的目录可以是绘画或雕塑等,此时的宗教画占了主要地位,东晋的顾恺之是最著名的画家,他流传下来的作品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为宣扬佛教,在一些地方的山崖上,开凿了许多石窟,其中最著名的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故B处为绘画成就或雕塑成就。
(4)借鉴意义:由材料“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可知,传统文化蕴含的“民为邦本、为政以德在当今社会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我们要坚持以人文本,以政为德的中华民族文化精髓,适应社会发展潮流,增加人民的幸福感,构建和谐社会等,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第8页,共8页
答案第7页,共8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2023-2024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