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广东省湛江市第二十三中学2023-2024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联考
八年级历史试卷
(总分:100分,考试时间:8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请在答题卡上按要求把正确的答案涂黑)
1. 清末,英国杜莎夫人蜡像馆展出了林则徐的蜡像,下图是展出时期派发的宣传单,据此可知,宣传单( )
图中文字是:“钦差大臣林则徐与他钟爱的配偶”,“对华战争的始作俑者”,“二百五十万英镑英国财产的销毁者,他和他的小脚老婆是唯一在我国被展示的这类人物。”
A. 表达对华崇敬 B. 导致战争爆发
C 歪曲战争本质 D. 呼吁中英交流
2. 下面的漫画设置的场景可用来解释哪一战争的起因( )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
3. 下图为一位同学的课堂笔记,记录了对某一历史事件的评价。据此推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
(1)沉重打击了王朝统治,破坏了南方的社会生产; (2)使地方势力崛起,中央权力下移; (3)迫使统治者开展自救运动; (4)为列强趁机发动再一次战争提供可乘之机。
A. 太平天国运动 B. 洋务新政 C. 义和团运动 D. 东南互保
4. 传统士人向来“重理义,轻艺事”,但在西方器物刺激下,被轻视的“艺事”逐渐受到重视。这一变化开始于( )
A. 鸦片战争 B. 洋务运动
C. 戊戌变法 D. 新文化运动
5. 徐中约在其《中国近代史》中写道:“1894年的那场"成中国之巨祸的大败,让学者、官员甚至是皇帝和皇太后,都认为需要一场更彻底的变革。”这说明,“1894年的那场大败” ( )
A. 唤醒了国人挽救国家危亡的意识 B. 引起了中国社会风俗发生新的变化
C. 冲击了中国传统的旧式官僚体制 D. 推动了社会文化的革新和思想解放
6. 如图漫画讽喻了列强对近代中国的某次侵略战争。一中年大汉被一小个子打得鼻青脸肿,一帮西方人在旁边无动于衷地互相嘀咕:先别忙,让他们那帮黄脸人自己先打个痛快再说。此次战争导致( )
A. 中国关税主权遭到破坏 B. 中国丧失北方大片领土
C.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 清廷成为列强侵华工具
7. 康有为认为购船置械可谓之变器,设邮使、开矿务可谓之变事,虽都有图强意愿,然都是“小变”,日本改定国宪,变法之全体也,是为“大变”。康有为这一言论意在强调( )
A. 日本明治维新的世界意义 B. 政治改革是救亡图存的关键
C. 要发动革命改变封建制度 D. 维新运动是洋务运动的发展
8. 如下图是1901年美国杂志刊登的漫画《难以孵化的巨蛋》。与此同时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也提出: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这反映当时西方列强认为( )
A. “中国是一块肥肉,不咽不快” B. “瓜分中国一事,实为下策”
C. “中国是沉睡的狮子,不要吵醒” D.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9. 东交民巷是老北京最长的胡同,西头挨着天安门广场,东至崇文门内大街。这里尘封着近代中国太多的苦难和悲情。东交民巷被划为使馆界,不许中国人居住的屈辱历史始于( )
A. 《天津条约》的签订 B. 《辛丑条约》的签订
C. 《南京条约》的签订 D. 《北京条约》的签订
10. 小伟正在阅读一本人物传记,其目录内容为“第一章:青少年时代”“第二章:踏上民主革命的征途”“第三章:成立中国同盟会”“第四章:推翻封建帝制,创建中华民国”。由此可以判断,这本人物传记的主人公是( )
A. 林则徐 B. 孙中山 C. 袁世凯 D. 李大钊
11. 1911年10月21日,英国画报TheGraphic增刊报道“辛亥革命”,标题为:“西方文明正在捶打束缚中国的锁链”。其中评论称满清二百六十多年的统治已经直接受到革命的冲击,孙中山很有可能成为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统。在武昌起义爆发仅11天后的英国报刊上就已经预见到革命的走势,反而在中国可能有很多人还未听闻孙中山的名字。这反映了( )
A. 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 B. 辛亥革命国际影响力大
C. 西方报刊预测非常精准 D. 辛亥革命实现民族独立
12. 民国建立之初,名士王湘绮撰对联一副:“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联首嵌入“民”“国”“总”“统”四字,并在联尾点出自己的看法“不是东西”。该对联讽刺的是( )
A.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 B. 宣统帝被逼退位
C.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复辟帝制 D.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13. “袁世凯时代,各省的督军还多多少少对中央保持着一点服从,还能给中央上缴一点钱粮税款,但是袁世凯死后,这种事情就没有了,中央政府从此政令难出都门……所以就国家重建而言,袁世凯的失败意味着中国也输了。”由此可见,北洋军阀割据给中国带来的后果是( )
A. 中国退回封建时代 B. 中央政府无力控制地方
C. 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D. 中央政府陷入财政困难
14. 1917年,李大钊在《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一文中写道:“余之掊击(pouji,抨击)孔子,非掊击孔子之本身,乃掊击孔子为历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掊击孔子,乃掊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由材料可知新文化运动的目的是( )
A. 反对封建专制 B. 倡导西方文化
C. 传播马克思主义 D. 改造儒家思想
15. 民国初年的报刊上常常发表一些反映重大历史时政题材的漫画。下列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箭靶处写着“陆”“曹”“章”三个字,右下角写着“众矢之的”)
A. 辛亥革命 B. 新文化运动 C. 五四运动 D. 国民革命
16. 某校历史社团开展楹联比赛,下面展示了九年级(3)班同学们搜集的部分楹联。由此可知,该楹联比赛的主题应该是( )
楹联一 南湖聚大贤,探寻拯救黎民路; 红船历风雨,开启振兴祖国程。
楹联二 扁舟浩荡出南湖,一桨掀天,翻起波涛连四海; 大道苍茫凭北斗,百年圆梦,踏平坎坷竞千帆。
A. 一大建党·照亮航程 B. 工农割据·红旗飘扬
C. 献身抗日·救亡图存 D. 人民翻身·当家作主
17. 八年级同学小华对历史遗址特别感兴趣,在学习某内容后整理了一份广州历史旧址导向表,据如表内容可知小华学习的主题是( )
现址 旧址
恤孤院路3号 中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旧址
黄埔长洲岛 黄埔军校旧址、北伐纪念馆
文明路125号 国民党一大旧址
东园横路3号 省港罢工委员会旧址
A. 国民党一大召开 B. 国共第一次合作
C. 北伐的胜利进军 D. 黄埔军校的创办
18. 1927年8月20日,毛泽东在给中央的信中提出:“我们不应再打国民党的旗子了。我们应高高打出共产党的旗子……国民党的旗帜己成军阀旗子,只有共产党旗子才是人民的旗子。”这表明毛泽东( )
A. 民主革命思想的最终形成 B. 已经探索出了新的革命道路
C. 强调重视军队和政权建设 D. 主张以工农运动为工作中心
19. 有人将贵州省的旅游归纳为:一栋房子,一个瓶子(茅台酒),一棵树子(黄果树)。“一栋房子”成为人文旅游景点是因为这里
A. 召开了中国共产党“一大”
B. 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起点
C.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D. 召开了中国革命史上生死攸关转折点的会议
20. 有一首歌谣叩道:“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敌人弃甲丢烟枪,我军乘胜赶路程。调虎离山袭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这首歌谣反映了( )
A.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红船精神 B. 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
C.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抗战精神 D.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
21. 张学良晚年接受公开采访谈及“九一八”事变时曾说:“我当时没想到日本军队会那么做,我认为日本是利用军事行动向我们挑衅,所以我下了不抵抗命令,我对‘九一八’事变判断错误了。”对张学良的这一口述内容认识正确的是( )
A. 年代久远真伪无从查实 B. 当事人口述可信度极高
C. 公开采访影响发言内容 D. 需要多方史料互相佐证
22. 九年级某学生用时间轴整理抗日战争时期大事件。下列对时间轴上信息点的记录正确的是( )
A. 九一八事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B. 七七事变:成为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
C. 百团大战: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D. 《论持久战》:增强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决心
23. 李宗仁将军曾回忆:我军人数虽少,装备虽差,但是我们是保国卫民与侵略者作殊死战哀兵,我们在士气上已享有“兵哀者胜”的心理条件。加以我们在指挥上对本军量力而用,上下一心,对敌情判断正确,击其所短,可说是知已知彼,发挥了内线作战的最高效能,故有此役的辉煌战果。“此役”是指( )
A. 淞沪会战 B. 平型关大捷 C. 台儿庄战役 D. 百团大战
24. 如图所示是1942年发表于《抗战漫画》上的作品《长期战争下的日本》。该漫画寓意为( )
A. 日本的军事力量不断壮大 B. 日本加大了对国民党的进攻
C. 中国必将取得抗战的胜利 D. 日本民众反对侵略中国战争
25. 七七事变爆发后,众多华侨飞行员回国参战。据统计,他们占当时中国空军战斗机飞行员总数的75%、轰炸机飞行员的37%、运输机(包括客机)飞行员的80%-90%。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抗日战争是( )
A. 正面战场的抗战 B. 全民族抗战 C. 敌后战场的抗战 D. 片面的抗战
26. 日本参谋本部1936年拟定《国防国策大纲》,矛头直指苏联,但其进攻计划并未实现,究其原因,很大程度在于日本关东军深陷以东北抗联为代表的广大军民的顽强抵抗之中,无法抽身顾及。材料旨在( )
A. 痛斥侵华日军在东北的野蛮暴行 B. 肯定第二次国共合作的重大意义
C. 描述抗日联军斗争环境的艰巨性 D. 赞扬反法西斯东方主战场的贡献
27. 重庆谈判前,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的通知》,指出:“在谈判中,国民党必定要求我方大大缩小解放区的土地和解放军的数量,并不许发纸币,我方亦准备给以必要的不伤害人民根本利益的让步。”由此可知共产党( )
A. 实现了和平建国纲领 B. 主动放弃革命的领导权
C. 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 为争取和平做出了努力
28. 从1946年6月下旬到1947年6月,经过一年时间的酝酿,其间不仅有战略时机的选择,也有进攻样式的考虑,最后中央军委考虑由“渐进式”的进攻模式转变为“跃进式”的模式。“跃进式”的模式指的是( )
A. 粉碎国民党对山东的进攻 B.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C. 与国民党军进行主力决战 D. 打过长江解放全中国
29. 下表是1913~1918年英、德两国输华货物总值表(单位:两;指数:1913=100),据此可推断( )
年份 英国 德国
总值 指数 总值 指数
1913 96910944 100 28302403 100
1914 105207580 108.5 16696945 58.9
1917 51989185 53.6 —— ——
1918 49890293 51.5 —— ——
A. 英德对华以资本输出为主 B. 德国经济实力下降
C. 中国民族工业获发展良机 D. 英国国力由盛转衰
30. 下图为1939年《黄河大合唱》手稿。周恩来称赞该作品是“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新声”。这表明该作品( )
A. 鼓舞了民众抗战的信心 B. 适应了大众审美的需求
C. 标志着战略反攻的到来 D. 推动了国共合作的形成
二、非选择题(第31题14分;第32题14分:第33题12分,共40分。请把答案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31. 中国近现代翻译了大量外来书籍,这一过程折射了中国历史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翻译西方书籍情况
时间 翻译西方书籍情况 数据来源
1860-1899 共翻译西书555种:其中应用科学225种,含工艺、矿务船政等;自然科学162种,含算学、电学、化学、光学、动植物学等;社会科学123种,内含哲学、历史、法学文学、教育等。 徐维则《东西学书录》
1900-1911 1902-1904翻译西书共计533种:其中文学、历史、哲学、经济、法学等书籍327种;自然科学112种,应用科学56种。1900-1911年翻译的书籍中,比较重要的有《天演论》《民约论》《达尔文天择篇》《政治思想之源》《无政府主义》《共和政体论》等社会科学书籍。 顾燃光《译书经眼录》
材料二 1900-1911,各地共译西书至少有1599种, 占晚清100年译书总数的69.8%。据统计,仅1902-1904翻译的533种书籍中,日文原著就有321种,占译书总数的60.2%,英文原著89种,占16.7%。
——摘编自王美英《中国阅读通史》
材料三 1919-1922翻译的部分俄国书籍
《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雇佣劳动与资本》《共产党宣言》《劳动者的觉悟》《上海厚生纱厂的湖南女工问题》《苏维埃政权当前的任务》
——摘编自李伟《中国近代翻译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从1860-1899年间到1900-1911年间翻译书籍类型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1900-1911年间所翻译书籍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明这一时期所翻译书籍时代价值。
3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观察下列图片
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陈天华《猛回头》《警世钟》 邹容《革命军》
材料二:观察辛亥革命大事图表
材料三:下面文本框中的内容摘自《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10月9日)
孙中山先生说过:“要恢复民族的地位,便先要恢复民族的精神。” 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中国如果强盛起来,我们不但是要恢复民族的地位,还要对于世界负一个大责任。” 孙中山先生说过:“‘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 孙中山先生说:“惟愿诸君将振兴中国之责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
(1)根据材料一,概括辛亥革命发生的背景。
(2)材料二中①②分别是辛亥革命的哪一成果?根据材料二,分析辛亥革命历程的特征。
(3)根据材料三,概括习近平弘扬的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
33. 红色革命城市和革命老区是历史的记忆,见证着中国共产党奋斗的百年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五四运动后,(《新青年》)编辑部从北京迁回上海。上海的一批马克思主义者以此为阵地,进行社会革命和唯物史观的宣传。1920年7-8月,上海的马克思主义者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并积极推动北京、武汉、长沙等地的共产主义组织的建立,为正式建党准备。早期的上海党组织发挥了“临时中央”的作用。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这座城市从此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活动的重要舞台。
——熊月之等《历史记忙:中共“一大”的历史空间》
材料二:以下为部分革命城市、革命老区及其历史记忆
革命城市或老区 历史记忆
江西南昌 1927年8月,周恩来等人率领中国共产党部分军人在南昌起义。
江西井冈山 1927年10月,毛泽东创建井冈山根据地。
福建省上杭县古田村 1929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在古田召开第九次党的代表大会——古田会议
江西瑞金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在瑞金成立。创建了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据地。
贵州遵义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
甘肃会宁 1936年10月,中共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陕西延安 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的时代背景。
(2)从材料二的革命城市或老区中,任意选择两个相关联的“城市历史记忆”,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合理阐述。(参考示例,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示例]:
①观点:革命根据地的建设推动革命力量的发展壮大。
②事件:井冈山根据地,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据地。
③论述:毛泽东领导革命家在井冈山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了土地革命和游击战争,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中共在瑞金建立了临时中央政府,并建立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据地,进一步壮大了革命队伍。
④结论:中国共产党重视发动群众参与革命斗争,进一步壮大了革命队伍,为取得革命胜利奠定重要坚实的群众基础。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联考
八年级历史试卷
(总分:100分,考试时间:8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请在答题卡上按要求把正确的答案涂黑)
1. 清末,英国杜莎夫人蜡像馆展出了林则徐蜡像,下图是展出时期派发的宣传单,据此可知,宣传单( )
图中文字是:“钦差大臣林则徐与他钟爱的配偶”,“对华战争的始作俑者”,“二百五十万英镑英国财产的销毁者,他和他的小脚老婆是唯一在我国被展示的这类人物。”
A. 表达对华崇敬 B. 导致战争爆发
C. 歪曲战争本质 D. 呼吁中英交流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对华战争的始作俑者”“二百五十万英镑英国财产的销毁者”可知,这属于英国推卸发动战争责任的表现,英国意图以林则徐的虎门销烟来掩盖和歪曲发动战争的侵略本质,C项正确;“对华战争的始作俑者”“他和他的小脚老婆”等内容明显不是表达对华崇敬,只有无礼傲慢,排除A项;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英国工业革命后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和倾销商品,林则徐的虎门销烟只是直接原因,宣传单导致战争爆发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题中只能看到英国推卸战争责任,没有体现“呼吁中英交流”,排除D项。故选C项。
2. 下面的漫画设置的场景可用来解释哪一战争的起因( )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关键信息“中国全境开放通商,鸦片贸易合法化,进出口货物免交进口税。”可知,英、法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侵略利益。1854年,英、法、美三国援引“一体均沾”的片面最惠国待遇条款,向清政府提出了全面修改条约的无理要求。三国要求中国内地和沿海城市全面开放,鸦片贸易合法化,进出口货物免交进口税,外国公使常驻北京等。清政府拒绝了三国的无理要求,于是它们决心寻找借口,对中国发动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扩大侵略权益,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B项正确;鸦片战争是中国开放四个贸易口岸,进出口岸关税需与英方商定,排除A项;日本军国主义扩张,对华战争蓄谋已久为此发动甲午中日战争,排除C项;义和团拳匪作乱,挑衅西方各国为此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排除D项。故选B项。
3. 下图为一位同学的课堂笔记,记录了对某一历史事件的评价。据此推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
(1)沉重打击了王朝的统治,破坏了南方的社会生产; (2)使地方势力崛起,中央权力下移; (3)迫使统治者开展自救运动; (4)为列强趁机发动再一次战争提供可乘之机。
A. 太平天国运动 B. 洋务新政 C. 义和团运动 D. 东南互保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它坚持斗争14年,转战大半个中国,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它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中央权力下移;加剧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为列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提供了可乘之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临内忧外患,清政府内部的洋务派开展了洋务运动,以挽救清朝统治。综上,A项正确; 洋务新政是清政府的自救运动,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义和团运动是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主要目标是反侵略,主要活动地域在北方山东和京津地区,排除C项; 1900年6月,清政府向十一国宣战后,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和闽浙总督许应驳等和各参战国达成《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称"东南互保"。该事件是清末各地官方实力派汉族人物首次公然聚众反抗满人朝廷 ,排除D项。 故选A项。
4. 传统士人向来“重理义,轻艺事”,但在西方器物刺激下,被轻视的“艺事”逐渐受到重视。这一变化开始于( )
A. 鸦片战争 B. 洋务运动
C. 戊戌变法 D. 新文化运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在西方器物刺激下,被轻视的‘艺事’逐渐受到重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传统观念“重理义、轻艺事”,读书人从来不以技艺为正业,19世纪6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 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引进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随着洋务运动的发展,中国人由传统的轻视技艺到重艺事,B项正确;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项;戊戌变法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排除D项。故选B项。
5. 徐中约在其《中国近代史》中写道:“1894年的那场"成中国之巨祸的大败,让学者、官员甚至是皇帝和皇太后,都认为需要一场更彻底的变革。”这说明,“1894年的那场大败” ( )
A. 唤醒了国人挽救国家危亡的意识 B. 引起了中国社会风俗发生新的变化
C. 冲击了中国传统的旧式官僚体制 D. 推动了社会文化的革新和思想解放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894年的那场"成中国之巨祸,的大败,让学者、官员甚至是皇帝和皇太后,都认为需要一场更彻底的变革。”结合所学可知,1894年甲午战败后,签订《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唤醒了国人挽救国家危亡的意识,A项正确;辛亥革命等活动引起了中国社会风俗发生新的变化,排除B项;维新运动对于推动中国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推动了社会文化的革新和思想解放,排除D项。故选A项。
6. 如图漫画讽喻了列强对近代中国的某次侵略战争。一中年大汉被一小个子打得鼻青脸肿,一帮西方人在旁边无动于衷地互相嘀咕:先别忙,让他们那帮黄脸人自己先打个痛快再说。此次战争导致( )
A 中国关税主权遭到破坏 B. 中国丧失北方大片领土
C.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 清廷成为列强侵华工具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漫画“那帮黄脸人自己先打个痛快再说……西方人袖手旁观”结合所学可知,这次战争是甲午战争,战争中清政府战败,日本割占中国领土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C项正确;中国关税主权遭到破坏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南京条约》签订的结果,排除A项;中国丧失北方大片领土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国趁火打劫的结果,排除B项;清廷成为列强侵华工具是在八国联军侵华之后的结果,排除D项。故选C项。
7. 康有为认为购船置械可谓之变器,设邮使、开矿务可谓之变事,虽都有图强意愿,然都是“小变”,日本改定国宪,变法之全体也,是为“大变”。康有为这一言论意在强调( )
A. 日本明治维新的世界意义 B. 政治改革是救亡图存的关键
C. 要发动革命改变封建制度 D. 维新运动是洋务运动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康有为认为购船置械可谓之变器,设邮使、开矿务可谓之变事,虽都有图强意愿,然都是‘小变’,日本改定国宪,变法之全体也,是为‘大变’。”可知,材料中康有为认为洋务运动虽有图强意愿,但是触及的是局部,只有像日本那样的政治改革才是救国良方,才是救亡图存的关键,B项正确;A项不是材料中康有为言论的主旨,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改革、变法,不是革命,排除C项;材料认为洋务运动是“小变”,政治改革才是“大变”,这划分了维新运动和洋务运动的历史界限,排除D项。故选B项。
8. 如下图是1901年美国杂志刊登的漫画《难以孵化的巨蛋》。与此同时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也提出: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这反映当时西方列强认为( )
A. “中国是一块肥肉,不咽不快” B. “瓜分中国一事,实为下策”
C. “中国是沉睡的狮子,不要吵醒” D.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过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义和团运动,帝国主义认识到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巨大力量,意识到“瓜分中国,实为下策”,为此,强迫中国签订《辛丑条约》,扶植清政府做为代理人,漫画就体现了这一点,B项正确;“中国是一块肥肉,不咽不快”不符合“难以孵化”这一主题,排除A项;“难以孵化”是轻蔑的口气,“中国是沉睡的狮子”和这一口气不符,排除C项;D项是慈禧太后的话,排除D项。故选B项。
9. 东交民巷是老北京最长的胡同,西头挨着天安门广场,东至崇文门内大街。这里尘封着近代中国太多的苦难和悲情。东交民巷被划为使馆界,不许中国人居住的屈辱历史始于( )
A. 《天津条约》的签订 B. 《辛丑条约》的签订
C. 《南京条约》的签订 D. 《北京条约》的签订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东交民巷”,结合所学可知,1901年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其中规定,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许中国人居佳,B项正确;《天津条约》的主要内容有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往来,外国人可往内地游历、通商、传教等,排除A项;《南京条约》主要内容是割让香港岛,向英国赔偿军费共二千一百万银元,五口通商,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协定关税等,排除C项;《北京条约》的内容主要是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等,排除D项。故选B项。
10. 小伟正在阅读一本人物传记,其目录内容为“第一章:青少年时代”“第二章:踏上民主革命的征途”“第三章:成立中国同盟会”“第四章:推翻封建帝制,创建中华民国”。由此可以判断,这本人物传记的主人公是( )
A. 林则徐 B. 孙中山 C. 袁世凯 D. 李大钊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成立中国同盟会”推翻封建帝制,创建中华民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5年孙中山建立中国同盟会,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创建中华民国,B项正确;林则徐领导了禁烟运动,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李大钊第一个举起了马克思主义大旗,他们均与“推翻封建帝制,创建中华民国”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
11. 1911年10月21日,英国画报TheGraphic增刊报道“辛亥革命”,标题为:“西方文明正在捶打束缚中国的锁链”。其中评论称满清二百六十多年的统治已经直接受到革命的冲击,孙中山很有可能成为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统。在武昌起义爆发仅11天后的英国报刊上就已经预见到革命的走势,反而在中国可能有很多人还未听闻孙中山的名字。这反映了( )
A. 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 B. 辛亥革命国际影响力大
C. 西方报刊预测非常精准 D. 辛亥革命实现民族独立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在武昌起义爆发仅11天后的英国报刊上就已经预见到革命的走势,反而在中国可能有很多人还未听闻孙中山的名字。”可知,辛亥革命并不被中国人民所熟知,说明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A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英国对辛亥革命走势的判断,并不能说明辛亥革命国际影响力大,排除B项;西方报刊预测非常精准,不是题干强调的重点,排除C项;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并未实现民族独立,排除D项。故选A项。
12. 民国建立之初,名士王湘绮撰对联一副:“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联首嵌入“民”“国”“总”“统”四字,并在联尾点出自己的看法“不是东西”。该对联讽刺的是( )
A.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 B. 宣统帝被逼退位
C.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复辟帝制 D.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可知,对联中每句短语的第一个字联起来,就是“民国总统不是东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袁世凯当总统时,对内实行专制统治,复辟帝制,对外出卖国家民族利益,因此说“不是东西”,C项正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宣统帝被逼退位与“民国总统”不符,排除AB项;孙中山是第一位民国总统,他在位时,努力维护国家民族的利益,因此,王湘绮不可能会讽刺他,排除D项。故选C项。
13. “袁世凯时代,各省的督军还多多少少对中央保持着一点服从,还能给中央上缴一点钱粮税款,但是袁世凯死后,这种事情就没有了,中央政府从此政令难出都门……所以就国家重建而言,袁世凯的失败意味着中国也输了。”由此可见,北洋军阀割据给中国带来的后果是( )
A. 中国退回封建时代 B. 中央政府无力控制地方
C. 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D. 中央政府陷入财政困难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袁世凯时代,各省的督军还多多少少对中央保持着一点服从”可知,袁世凯时期中央尚能维持对地方的控制;“但是袁世凯死后,这种事情就没有了,中央政府从此政令难出都门”可知,袁世凯死后中央政府无力控制地方,造成军阀割据的局面。因此,题干说明北洋军阀割据给中国带来的严重后果是中央政府无力控制地方,B项正确;材料旨在强调北洋军阀割据造成了中央政府无力控制地方,材料没有涉及中国退回封建时代、以及经济被破坏和中央政府和财政情况,排除ACD项。故选B项。
14. 1917年,李大钊在《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一文中写道:“余之掊击(pouji,抨击)孔子,非掊击孔子之本身,乃掊击孔子为历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掊击孔子,乃掊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由材料可知新文化运动的目的是( )
A. 反对封建专制 B. 倡导西方文化
C. 传播马克思主义 D. 改造儒家思想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乃掊击孔子为历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乃掊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体现了新文化运动的目的不是批判孔子本人,而是抨击、反对孔子所代表的封建专制,A项正确;题干中没有提及西方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排除BC项;题干并无改造儒家思想的意图,排除D项。故选A项。
15. 民国初年的报刊上常常发表一些反映重大历史时政题材的漫画。下列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箭靶处写着“陆”“曹”“章”三个字,右下角写着“众矢之的”)
A. 辛亥革命 B. 新文化运动 C. 五四运动 D. 国民革命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陆、曹、章”成为“众矢之的”结合所学可知,漫画反映的是五四运动。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中国北京的一场爱国运动,以“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为口号,要求严惩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北京学生开展了集会、游行、罢课等活动。后来得到了各地学生以及各界的广泛支持演变成了全国性的罢市、罢工还有学生罢课活动,从而形成了全国规模的爱国运动,C项正确; 辛亥革命发生在在1911年,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在1915年,提倡“民主、科学”,排除B项;国民革命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6. 某校历史社团开展楹联比赛,下面展示了九年级(3)班同学们搜集的部分楹联。由此可知,该楹联比赛的主题应该是( )
楹联一 南湖聚大贤,探寻拯救黎民路; 红船历风雨,开启振兴祖国程。
楹联二 扁舟浩荡出南湖,一桨掀天,翻起波涛连四海; 大道苍茫凭北斗,百年圆梦,踏平坎坷竞千帆。
A. 一大建党·照亮航程 B. 工农割据·红旗飘扬
C. 献身抗日·救亡图存 D. 人民翻身·当家作主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南湖聚大贤,探寻拯救黎民路;红船历风雨,开启振兴祖国程。”“扁舟浩荡出南湖,一桨掀天,翻起波涛连四海”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1年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一大建党·照亮航程”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A项正确;“工农割据·红旗飘扬”反映的是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排除B项;“献身抗日·救亡图存”与抗日战争相关,排除C项;“人民翻身·当家作主”与新中国的成立相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7. 八年级同学小华对历史遗址特别感兴趣,在学习某内容后整理了一份广州历史旧址导向表,据如表内容可知小华学习的主题是( )
现址 旧址
恤孤院路3号 中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旧址
黄埔长洲岛 黄埔军校旧址、北伐纪念馆
文明路125号 国民党一大旧址
东园横路3号 省港罢工委员会旧址
A. 国民党一大召开 B. 国共第一次合作
C. 北伐的胜利进军 D. 黄埔军校的创办
【答案】B
【解析】
【详解】图表内容反映的史实有中共三大、黄埔军校的成立、北伐战争、国民党一大、香港大罢工。这些史实都与第一次国共合作有关,中共三大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国民党一大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黄埔军校的成立、北伐战争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内容,香港大罢工是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由此可知小华学习的主题第一次国共合作,B项正确;ACD过于片面,只能体现小华学习的一部分内容,反映不了整个主题,排除ACD项。故选B项。
18. 1927年8月20日,毛泽东在给中央的信中提出:“我们不应再打国民党的旗子了。我们应高高打出共产党的旗子……国民党的旗帜己成军阀旗子,只有共产党旗子才是人民的旗子。”这表明毛泽东( )
A. 民主革命思想的最终形成 B. 已经探索出了新的革命道路
C. 强调重视军队和政权建设 D. 主张以工农运动为工作中心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我们不应再打国民党的旗子了。我们应高高打出共产觉的旗子………国民党的旗帜己成军阀旗子,只有共产党旗子才是人民的旗子。”可见毛泽东主张建立自己的军队及政权,建立代表人民利益的军队和政权,强调重视军队和政权建设,C项正确;毛泽东思想完备成熟的标志是《新民主主义论》,排除A项;新的革命道路探索于1927年10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末涉及“以工农运动为工作中心”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19. 有人将贵州省的旅游归纳为:一栋房子,一个瓶子(茅台酒),一棵树子(黄果树)。“一栋房子”成为人文旅游景点是因为这里
A. 召开了中国共产党“一大”
B. 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起点
C.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D. 召开了中国革命史上生死攸关转折点的会议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有人将贵州省旅游归纳为:一栋房子,一个瓶子(茅台酒),一棵树子(黄果树)。“一栋房子”指的是遵义会议会址。1935年,在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故D符合题意;召开了中国共产党“一大”、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起点、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与题干无关,故A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点睛】注意识记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0. 有一首歌谣叩道:“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敌人弃甲丢烟枪,我军乘胜赶路程。调虎离山袭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这首歌谣反映了( )
A.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红船精神 B. 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
C.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抗战精神 D.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敌人弃甲丢烟枪,我军乘胜赶路程。调虎离山袭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分析可知,歌谣讲述了长征的过程,体现了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B项正确;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体现了“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红船精神”,排除A项;“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抗战精神”与抗日战争有关,排除C项;“延安精神”主要反映抗战时期的精神,排除D项。故选B项。
21. 张学良晚年接受公开采访谈及“九一八”事变时曾说:“我当时没想到日本军队会那么做,我认为日本是利用军事行动向我们挑衅,所以我下了不抵抗命令,我对‘九一八’事变判断错误了。”对张学良的这一口述内容认识正确的是( )
A 年代久远真伪无从查实 B. 当事人口述可信度极高
C. 公开采访影响发言内容 D. 需要多方史料互相佐证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中张学良接受采访时所说的话,事实是否如他所说我们不能口说无凭,主观臆想做出判断,而是要查阅史料互相佐证,D项正确;我们可以从图片史料、文献史料等查找证据,排除A项;当事人口述有可能掺杂个人感情与态度可信度不高,排除B项;公开采访影响发言内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C项。故选D项。
22. 九年级某学生用时间轴整理抗日战争时期的大事件。下列对时间轴上信息点的记录正确的是( )
A. 九一八事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B. 七七事变:成为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
C. 百团大战: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D. 《论持久战》:增强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决心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此为借口,突袭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A项正确;1937年,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排除B项;1940年下半年,八路军总部在彭德怀指挥下,组织了100多个团,在华北广阔的地域,对日军发动了一场大规模进攻,史称“百团大战”,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排除C项;1938 年,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大大增强了人民抗战的决心与信心,但是与时间轴1945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3. 李宗仁将军曾回忆:我军人数虽少,装备虽差,但是我们是保国卫民与侵略者作殊死战的哀兵,我们在士气上已享有“兵哀者胜”的心理条件。加以我们在指挥上对本军量力而用,上下一心,对敌情判断正确,击其所短,可说是知已知彼,发挥了内线作战的最高效能,故有此役的辉煌战果。“此役”是指( )
A. 淞沪会战 B. 平型关大捷 C. 台儿庄战役 D. 百团大战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38年春,李宗仁指挥了台儿庄战役,取得巨大胜利,事后,他总结说,我军人数虽少,装备虽差,但是我们是保国卫民与侵略者作殊死战的哀兵,我们在士气上已享有“兵哀者胜”的心理条件。加以我们在指挥上对本军量力而用,上下一心,对敌情判断正确,击其所短,可说是知已知彼,发挥了内线作战的最高效能,故有此役的辉煌战果,C项正确;淞沪会战最后由蒋介石亲自指挥,排除A项; 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均是共产党取得的胜利,排除BD二项。故选C项。
24. 如图所示是1942年发表于《抗战漫画》上的作品《长期战争下的日本》。该漫画寓意为( )
A. 日本的军事力量不断壮大 B. 日本加大了对国民党的进攻
C. 中国必将取得抗战的胜利 D. 日本民众反对侵略中国战争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1942年,《长期战争下的日本》”以及漫画信息可知,反映的是长期战争下日本国力难以支撑,国民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因此漫画寓意为中国人民坚持抗战能最大限度地消耗日本的国力,中国必将取得抗战最后的胜利,C项正确;材料的寓意并不是为了反映日本军事力量的壮大,而是“中国必将取得抗战最后的胜利”,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日本加大了对国民党的进攻,排除B项;漫画的寓意并非表达日本民众反对日本侵略中国,而是“中国必将取得抗战最后的胜利”,排除D项。故选C项。
25. 七七事变爆发后,众多华侨飞行员回国参战。据统计,他们占当时中国空军战斗机飞行员总数的75%、轰炸机飞行员的37%、运输机(包括客机)飞行员的80%-90%。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抗日战争是( )
A. 正面战场的抗战 B. 全民族抗战 C. 敌后战场的抗战 D. 片面的抗战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众多华侨飞行员回国参战”以及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期间社会各界都为抗击侵略者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即实行全民族抗战,这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正面战场是是国民党领导的战场,但是材料当中并未体现出国民党的作用,排除A项;敌后战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战场,但是材料中并未体现中国共产党的作用,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社会各阶层参战的全民族抗战而不是片面抗战,排除D项。故选B项。
26. 日本参谋本部1936年拟定《国防国策大纲》,矛头直指苏联,但其进攻计划并未实现,究其原因,很大程度在于日本关东军深陷以东北抗联为代表的广大军民的顽强抵抗之中,无法抽身顾及。材料旨在( )
A. 痛斥侵华日军在东北的野蛮暴行 B. 肯定第二次国共合作的重大意义
C. 描述抗日联军斗争环境的艰巨性 D. 赞扬反法西斯东方主战场的贡献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日本参谋本部1936年拟定《国防国策大纲》,矛头直指苏联,但其进攻计划并未实现,究其原因,很大程度在于日本关东军深陷以东北抗联为代表的广大军民的顽强抵抗之中,无法抽身顾及。”可知,中国战场牵制了日本的大部分兵力,使其无法抽身,中国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D项正确;痛斥侵华日军在东北的野蛮暴行,题干未体现,排除A项;肯定第二次国共合作的重大意义,题干未体现,排除B项;描述抗日联军斗争环境的艰巨性,不是题干强调的重点,排除C项。故选D项。
27. 重庆谈判前,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的通知》,指出:“在谈判中,国民党必定要求我方大大缩小解放区的土地和解放军的数量,并不许发纸币,我方亦准备给以必要的不伤害人民根本利益的让步。”由此可知共产党( )
A. 实现了和平建国纲领 B. 主动放弃革命的领导权
C. 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 为争取和平做出了努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我方亦准备给以必要的不伤害人民根本利益的让步”可知,这体现出,为了和平,我方做出有原则的让步,也就是说,为争取和平做出了努力,D项正确;当时还没有实现和平建国纲领,排除A项;抗日战争胜利,中共没有主动放弃革命的领导权,排除B项;当时是和国民党谈判,谋求建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不是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排除C项。故选D项。
28. 从1946年6月下旬到1947年6月,经过一年时间的酝酿,其间不仅有战略时机的选择,也有进攻样式的考虑,最后中央军委考虑由“渐进式”的进攻模式转变为“跃进式”的模式。“跃进式”的模式指的是( )
A. 粉碎国民党对山东的进攻 B.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C. 与国民党军进行主力决战 D. 打过长江解放全中国
【答案】B
【解析】
【详解】1947年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B项正确;孟良崮战役粉碎了国民党对山东的进攻,排除A项;与国民党军进行主力决战的战役是淮海、平津、辽沈三大战役,排除C项;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是渡江战役,排除D项。故选B项。
29. 下表是1913~1918年英、德两国输华货物总值表(单位:两;指数:1913=100),据此可推断( )
年份 英国 德国
总值 指数 总值 指数
1913 96910944 100 28302403 100
1914 105207580 108.5 16696945 58.9
1917 51989185 53.6 —— ——
1918 49890293 51.5 —— ——
A. 英德对华以资本输出为主 B. 德国经济实力下降
C. 中国民族工业获发展良机 D. 英国国力由盛转衰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中1913-1918年间,英、法、德三国输华货物的总值在不断缩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列强忙于战事,减缓了对华侵略的步伐,这种环境下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C项正确;A项与材料的数据所推断的内容无关,排除A项;德国经济实力和英国国力通过表格数据无法判断,排除BD项。故选C项。
30. 下图为1939年《黄河大合唱》手稿。周恩来称赞该作品是“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新声”。这表明该作品( )
A. 鼓舞了民众抗战的信心 B. 适应了大众审美的需求
C. 标志着战略反攻的到来 D. 推动了国共合作的形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新声”,结合所学可知,1939年《黄河大合唱》在抗日战争中对打击侵略、鼓舞士气、凝聚精神发挥了巨大作用,A项正确;材料展示的是《黄河大合唱》在抗日战争期间的鼓舞作用,与大众审美无关,排除B项;《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声明的发表,标志着抗日战争战略反攻阶段开始,排除C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推动了国共合作的形成,排除D项。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第31题14分;第32题14分:第33题12分,共40分。请把答案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31. 中国近现代翻译了大量外来书籍,这一过程折射了中国历史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翻译西方书籍情况
时间 翻译西方书籍情况 数据来源
1860-1899 共翻译西书555种:其中应用科学225种,含工艺、矿务船政等;自然科学162种,含算学、电学、化学、光学、动植物学等;社会科学123种,内含哲学、历史、法学文学、教育等。 徐维则《东西学书录》
1900-1911 1902-1904翻译西书共计533种:其中文学、历史、哲学、经济、法学等书籍327种;自然科学112种,应用科学56种。1900-1911年翻译的书籍中,比较重要的有《天演论》《民约论》《达尔文天择篇》《政治思想之源》《无政府主义》《共和政体论》等社会科学书籍。 顾燃光《译书经眼录》
材料二 1900-1911,各地共译西书至少有1599种, 占晚清100年译书总数的69.8%。据统计,仅1902-1904翻译的533种书籍中,日文原著就有321种,占译书总数的60.2%,英文原著89种,占16.7%。
——摘编自王美英《中国阅读通史》
材料三 1919-1922翻译的部分俄国书籍
《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雇佣劳动与资本》《共产党宣言》《劳动者的觉悟》《上海厚生纱厂的湖南女工问题》《苏维埃政权当前的任务》
——摘编自李伟《中国近代翻译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从1860-1899年间到1900-1911年间翻译书籍类型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1900-1911年间所翻译书籍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明这一时期所翻译书籍的时代价值。
【答案】(1)变化:从应用和自然科学类为主到社会科学为主;或翻译社会科学的书籍数量增加,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数量减少。原因: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科技,因此注重应用和自然科学类的书籍翻译。随着中国民族危机加剧,为挽救民族危亡,人们意识到除了学习西方科技外,还应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因此以社会科学类书籍翻译为主。
(2)特点:翻译书籍数量庞大;日文书籍成为主流;以社会科学类为主。(任答两点即可)
(3)价值: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促进民众觉醒;中国共产党成立提供思想条件;推动工人运动等。(任答两点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自然科学 162 种”“比较重要的有《天演论》《民约论》《达尔文天择篇》《政治思想之源》《无政府主义》《共和政体论》等社会科学书籍。”可知变化是从应用和自然科学类为主到社会科学为主;或翻译社会科学的书籍数量增加,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数量减少。结合所学可知,原因可以从这一时期洋务运动的开展、民族危机加剧的背景进行分析。如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科技,因此注重应用和自然科学类的书籍翻译。随着中国民族危机加剧,为挽救民族危亡,人们意识到除了学习西方科技外,还应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因此以社会科学类书籍翻译为主。
【小问2详解】
根据材料一“共翻译西书555种”和材料二“1902-1904翻译西书共计533 种”可知,翻译书籍数量庞大;根据材料“日文原著就有321种,占译书总数的60.2%”可知日文书籍成为主流;根据材料“比较重要的有《天演论》《民约论》《达尔文天择篇》《政治思想之源》《无政府主义》《共和政体论》等社会科学书籍。”可知以社会科学类为主。
【小问3详解】
根据材料三都是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书籍,表明这一时期所翻译书籍的时代价值是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促进民众觉醒;为中国共产党成立提供思想条件;推动工人运动等。
3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观察下列图片
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陈天华《猛回头》《警世钟》 邹容《革命军》
材料二:观察辛亥革命大事图表
材料三:下面文本框中的内容摘自《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10月9日)
孙中山先生说过:“要恢复民族的地位,便先要恢复民族的精神。” 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中国如果强盛起来,我们不但是要恢复民族的地位,还要对于世界负一个大责任。” 孙中山先生说过:“‘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 孙中山先生说:“惟愿诸君将振兴中国之责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
(1)根据材料一,概括辛亥革命发生的背景。
(2)材料二中①②分别是辛亥革命的哪一成果?根据材料二,分析辛亥革命历程的特征。
(3)根据材料三,概括习近平弘扬的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
【答案】(1)列强侵略中国的加剧;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迅速传播。
(2)①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或南京临时政府),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艰辛曲折。
(3)抵御外辱、推翻反动统治的民族精神;勇于担当的国际意识;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怀;振兴中华的责任意识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背景:根据材料可知,《时局图》说明列强侵略中国的加剧,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扯线木偶》体现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后三幅图说明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迅速传播。
【小问2详解】
成果:根据所学可知,1912年元旦成立的是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这是应革命形势发展的要求建立的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1912年3月11日,为限制袁世凯权力,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特征:根据图示可知,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从1894年创立兴中会开始,到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清帝退位达到顶峰,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窃取革命果实,体现了革命过程的艰辛曲折的特征。
【小问3详解】
革命精神:根据材料可知,“要恢复民族的地位,便先要恢复民族的精神。”体现了孙中山抵御外辱、推翻反动统治的民族精神;“中国如果强盛起来,我们不但是要恢复民族的地位,还要对于世界负一个大责任。“体现了他勇于担当的国际意识;“‘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体现了孙中山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怀;“惟愿诸君将振兴中国之责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体现了孙中山振兴中华的责任意识。
33. 红色革命城市和革命老区是历史的记忆,见证着中国共产党奋斗的百年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五四运动后,(《新青年》)编辑部从北京迁回上海。上海的一批马克思主义者以此为阵地,进行社会革命和唯物史观的宣传。1920年7-8月,上海的马克思主义者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并积极推动北京、武汉、长沙等地的共产主义组织的建立,为正式建党准备。早期的上海党组织发挥了“临时中央”的作用。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这座城市从此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活动的重要舞台。
——熊月之等《历史记忙:中共“一大”的历史空间》
材料二:以下为部分革命城市、革命老区及其历史记忆
革命城市或老区 历史记忆
江西南昌 1927年8月,周恩来等人率领中国共产党部分军人在南昌起义。
江西井冈山 1927年10月,毛泽东创建井冈山根据地。
福建省上杭县古田村 1929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在古田召开第九次党的代表大会——古田会议
江西瑞金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在瑞金成立。创建了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据地。
贵州遵义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
甘肃会宁 1936年10月,中共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陕西延安 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的时代背景。
(2)从材料二的革命城市或老区中,任意选择两个相关联的“城市历史记忆”,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合理阐述。(参考示例,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示例]:
①观点:革命根据地的建设推动革命力量的发展壮大。
②事件:井冈山根据地,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据地。
③论述:毛泽东领导革命家在井冈山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了土地革命和游击战争,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中共在瑞金建立了临时中央政府,并建立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据地,进一步壮大了革命队伍。
④结论:中国共产党重视发动群众参与革命斗争,进一步壮大了革命队伍,为取得革命胜利奠定重要坚实的群众基础。
【答案】33. 背景: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成立打下了思想基础;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准备了组织条件;“临时中央”为中国共产党成立起到了领导作用。
34. 论述:
①观点:中国革命的转折点。
②事件:遵义会议;甘肃会宁会师。
③论述: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④结论:遵义会议和长征的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解析】
【小问1详解】
背景:根据材料一“五四运动”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根据材料一“上海的一批马克思主义者以此为阵地,进行社会革命和唯物史观的宣传。”可知,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成立打下了思想基础;根据材料一“1920年7—8月,上海的马克思主义者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并积极推动北京、武汉、长沙等地的共产主义组织的建立,为正式建党作准备。”可知,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准备了组织条件;根据材料一“早期的上海党组织发挥了‘临时中央’的作用。”可知,“临时中央”为中国共产党成立起到了领导作用。
【小问2详解】
论述:本题相对开放,可结合自身实际,从“城市历史记忆”中选取两个相关联的历史事件,然后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即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长征的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因此可选择遵义会议、甘肃会宁会师,可拟定题目中国革命的转折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最后进行升华总结即可。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广东省湛江市第二十三中学2023-2024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