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历史模拟卷02(重庆专用)
(开卷 本卷共两个大题,满分50分,与道德与法治学科共用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按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
1.传说蚕丛是蜀地首先称王的人,他的眼睛向前突出。下图所示文物与蚕从形象吻合。由此可见( )
A.传说与神话都是真实的历史 B.考古是了解历史真相唯一途径
C.传说中蕴含着一定的历史信息 D.传说的历史价值远超考古发现
【答案】C
【详解】据题意可知,图示文物与传说中蚕丛的形象吻合,二者能够相互印证,说明传说中蕴含着一定的历史信息,故选C;传说和神话不一定都是真实的历史,排除A;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传说的价值不一定超过考古发现,排除D。
2.魏晋南北朝时期,本是胡人喜食的乳酪,成为北方汉人广泛流行的副食,原是羌人的羌煮,也有不少人喜欢。这反映出当时( )
A.丝绸之路始通 B.北方经济发达 C.民族交融加强 D.南北政权分立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汉人的饮食融入了胡人的饮食,体现了此时期汉族和少数民族的相互融合和影响,故选C;丝绸之路的开通是汉武帝时期,A错误;BD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3.下图所示为我国古代的一项发明,它( )
A.是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标志 B.在《史记》中有其详细的描述
C.对孙吴开发江东起到关键作用 D.是唐朝发明和推广的耕作工具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图片是唐朝时期发明的生产工具——曲辕犁,曲辕犁设计精巧,轻便灵活,操作时可自如地控制入土的深浅,回转省力,适于精耕细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据上述可知,D项正确;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排除A项;《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不可能对唐朝时发明的曲辕犁有其详细的描述,排除B项;唐朝时发明的曲辕犁不可能对孙吴开发江东起到关键作用,排除C项。故选D项。
4.以下是某历史老师整理的北宋的统治措施。这些措施( )
①派遣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地方官 ②科举及第后即予授官,且升迁比其他出身者便捷 ③宋太祖亲自主持殿试,并成为制度 ④武将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
A.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 B.克服了中央和地方行政效率低下的弊端
C.提高了宋朝军队在战场上的应对能力 D.杜绝了地方和军队贪污腐化现象的发生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宋太祖建立宋朝之后,吸取唐朝藩镇割据的教训,加强对全国的统治,重用文臣,限制武将的权利,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A项正确;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员互相推卸责任,导致办事效率下降,排除B项;武将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降低了宋朝军队在战场上的应对能力,排除C项;重文轻武的政策,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政治机构办事效率下降,不可能杜绝地方和军队贪污腐化现象的发生,排除D项。故选A项。
5.下图所示历史人物率兵进军台湾时,正告荷兰殖民者,台湾和澎湖列岛上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并耕种这一土地”,这些地区应由中国政府管辖。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郑成功收复台湾 B.康熙帝统一台湾
C.清朝设置台湾府 D.清朝建立台湾省
【答案】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末清初,郑成功率军进军台湾,赶走了荷兰者,成功收复了台湾,A项正确;康熙帝统一台湾时打败的是郑氏集团,而不是针对荷兰殖民者,排除B项;清朝设置台湾府,建立台湾省是加强边疆管理的表现,但与“进军台湾”“正告荷兰殖民者”等信息不同,排除CD两项。故选A项。
6.有学者认为,奕?、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派以变应变,开展挽救清王朝的自强活动,他们实际上“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对此理解正确的是,洋务派( )
A.解决了中国面临的边疆危机 B.自发地进行了政治制度的变革
C.实现了“自强”“求富”目标 D.客观上开启了中国近代化历程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奕?、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派以变应变,开展挽救清王朝的自强活动”并结合所学可知,洋务派项西方学习,引进先进的技术,刺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客观上开启了中国近代化历程,D项正确;A项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维新变法自发地进行了政治制度的变革,排除B项;洋务运动没有实现“自强”“求富”的目标,排除C项。故选D项。
7.1912年到1919年,中国新建的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到1.3亿元以上,相当于之前50年的投资总额。这可以用来说明( )
A.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B.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发展
C.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加大对华侵略 D.国民党官僚资本出现后急剧扩张
【答案】B
【详解】依据“1912年到1919年”等和所学知识,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和封建帝制,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而且民国政府颁布一系列法令奖励实业,因此推动了这一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B项正确;19世纪六七十年代洋务运动兴起,但是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战败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排除A项;1912年-1919年尤其是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暂时放松了对华的经济侵略,排除C项;国民党官僚资本形成是在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排除D项。故选B项。
8.下面是抗战时期重庆的商号、百货业、工厂数量(家)变化示意图,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重庆( )
A.水陆交通便利 B.注重发挥经济传统优势
C.对外贸易发达 D.成为国民政府的移驻地
【答案】D
【详解】依据题干变化示意图可知,向重庆政府登记的商号、重庆的百货业、重庆的工厂从1937年开始都有大幅度的增长,结合所学可知,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重庆成为国民政府的移驻地。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国民政府迁往重庆,把重庆作为战时的陪都,D项正确;题干不能体现水陆交通便利,排除A项;注重发挥经济传统优势与题干不符,题干反映的有向重庆政府登记的商号、重庆的百货业等,排除B项;题干没有涉及对外贸易,排除C项。故选D项。
9.(1949年)渡江战役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在长江岸边,木帆船、渔船是百姓赖以为生的生产资料、命根子,但他们纷纷支援渡江战役。这充分说明解放战争的胜利是( )
A.人民战争的胜利 B.先进武器的胜利
C.经济实力的胜利 D.国际声援的胜利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中的“渡江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可知,解放战争的胜利不仅仅是因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也因为中国人民的无私支援,所以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亿万中国人民推翻独裁专制的蒋家王朝的胜利,A项正确;从材料中的“木帆船、渔船”可知,当时的老百姓是用落后的木帆船、渔船运送我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当时我方的武器并不先进,经济实力也不强,但是军民万众一心,此等力量无人可挡,排除BC两项;材料并没有提及国际声援,且真正的胜利永远需要在战场上取得,需要百万雄师打过长江,解放全中国,而不是依靠国际声援,排除D项。故选A项。
10.1969年1月20日,尼克松在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中暗示他有意改变对华政策。根据毛泽东的安排,《人民日报》于1月28日破例刊登了尼克松的这篇演说。这表明( )
A.中美双方都有意改善两国关系 B.中美双方彻底结束对抗状态
C.中美关系的缓和始于民间交往 D.中美关系已经实现了正常化
【答案】A
【详解】材料中说明美国总统和中国的毛泽东都愿意改变对对方的态度。说明中美关系的缓和符合双方的意愿,A项正确;中美双方彻底结束对抗状态是1979年建交,排除B项;材料不是说明中美关系的缓和始于民间交往,排除C项;中美关系已经实现了正常化是1979年,排除D项。故选A项。
11.下图为我国《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该图( )
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
A.展示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全部历程 B.显示了从农村到城市的开放特点
C.体现了因地制宜进行开放的层次性 D.反映了由北向南逐步开放的渐进性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分析题干地图可知,我国对外开放过程中,1980年选择交通便利、靠近国际市场的“城市村镇”设立经济特区,即深圳、珠海、汕头、厦门;1984年开放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选择我国地理位置特殊的三角洲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可见,题干地图体现了我国对外开放因地制宜,具有多层次的特点,C项正确;题干地图中并未展示我国对外开放的全部历程,如1992年相继开放的重庆、武汉等沿江城市,满洲里等陆地边境城市和昆明、乌鲁木齐等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等在地图中没有标识,排除A项;我国对外并不具有“从农村到城市的开放”特点,排除B项;我国对外开放是自东南沿海向整个东部地区再向内地开放,并不是“由北向南逐步开放”,排除D项。故选C项。
12.帕特农意为贞女,指雅典娜女神,她是雅典城邦的保护神。帕特农神庙极为宏伟隆重,在细部安置和工程质量上皆精益求精,艺术设计尤为巧妙,神庙的雕刻被人们誉为“虽出自人工之手,却具有神奇永恒的生命”。这反映出( )
A.希腊神话中“神人同形同性” B.雅典民主政治受到神权冲击
C.古希腊的艺术成就十分辉煌 D.帕特农神庙至今仍保存完好
【答案】C
【详解】据材料“帕特农意为贞女,指雅典娜女神,她是雅典城邦的保护神。帕特农神庙极为宏伟隆重,在细部安置和工程质量上皆精益求精,艺术设计尤为巧妙,神庙的雕刻被人们誉为‘虽出自人工之手,却具有神奇永恒的生命’。”和所学知识可知,帕特农神庙反应出古希腊的艺术成就十分辉煌,帕特农神庙是供奉雅典娜女神的最大神殿,帕特农原意为贞女,是雅典娜的别名。帕特农神庙的设计代表了全希腊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从外貌看,它气宇非凡,光彩照人,细部加工也精细无比。它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作了许多创新,事无巨细皆精益求精,由此成为古代建筑最伟大的典范之作,C项正确;希腊神话中“神人同形同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雅典民主政治受到神权冲击,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B项;1687年威尼斯人与土耳其人作战时,神庙遭到破坏,19世纪下半叶,曾对神庙进行过部分修复,已无法恢复原貌,现仅留有一座石柱林立的外壳,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13.1500年到1800年间的几个世纪,刮起了以玉米、马铃薯、马等动植物为代表的洲际物种交流之风,给世界各地带来了惊人的变化。这一交流之风开始出现的前提是( )
A.垦殖运动的出现 B.新航路的开辟 C.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D.工业革命兴起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将玉米、马铃薯、马等动植物带到欧洲,之后迅速传到全世界,这种物种交流之风,给世界各地带来惊人的变化,这一交流之风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故选B;ACD与物种交换没有关系,排除。
14.下图所示是1942年26国代表联合签署的宣言书。它标志着( )
A.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B.雅尔塔会议的召开
C.《波茨坦公告》的发表 D.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1942年26国代表联合签署的宣言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2年1月1日,26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共同宣言》。此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故选项A符合题意;雅尔塔会议召开于1945年,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波茨坦公告》发表于1945年7月26日,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1995年,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15.历史现象不是某一个历史事件的具体内容,而是透过多个历史人物的活动,或多个历史事件所呈现的历史过程或历史发展趋势。据此判断,下列属于历史现象的是( )
A.秦始皇 B.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C.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D.五四运动的爆发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历史现象是透过多个历史人物的活动,或多个历史事件所呈现的历史过程或历史发展趋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是指在世界各国开展的共产主义运动,其目的是为了推翻剥削阶级的社会建立起人人平等的社会主义,进而实现共产主义,故选B;A是历史人物,排除;CD是历史事件,排除。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14分,第17题15分,第18题6分,共35分。请按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
16.(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平东突厥后,将突厥降众安置内地,让他们保持原有的生产和生活习惯,仍以其首长统治原有部众。隋末以来,边民多为突厥所掠,北疆平定以后,下令“访求没落之人,赎以货财”,室韦、乌罗护、靺鞨三部人为所掠者,“亦令赎还”。对各族将领都视为一体。当时有不少战功卓著的少数民族将领,至于被任为将军而在地方任职的那就更多了。当时突厥与吐谷浑各请互市,他们从内地得到了大量的布帛,而内地一定程度上也解决了“民乏耕牛”的困难。在“四海宁一”的条件下,正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唐代高度发展的经济和文化。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体现在哪些方面,(2分)并概述其效果。(2分)
材料二 1939年9月1日,德国发动了对波兰的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由此全面爆发。战争初期,英、法宣而不战,德国迅速占领了波兰以及北欧、西欧诸国,就连法国也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战败投降,英伦三岛岌岌可危。苏联在德国西进的同时,忙于建立“东方战线”,将自己的国界向西推进了数百公里。美国身处大洋彼岸,对于战争仍抱着观望态度。法西斯国家在战争初期完全占据了战场的主动,人类面临陷入法西斯国家奴役的危险。随着战争的逐步扩大,各反法西斯国家都认识到了团结抗战的必要性,最终于1942年1月结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从而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占据了明显的优势。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反法西斯国家的最后胜利而宣告结束。
——摘编自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
(2)以下表述是从材料二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违背了材料一所表述的意思,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是材料一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3分)
A.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
B.反法西斯国家为了自身利益各行其是,人类面临陷入法西斯奴役的危险。( )
C.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后,英、法宣而不战,导致其迅速灭亡。( )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的标志是什么?(1分)概要说明其形成的意义。(1分)
材料三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得到中亚各国热烈回应和积极参与。10年来,中国同中亚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先试先行,有力促进了中亚五国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在欧亚地区乃至国际社会产生重要示范效应。
中国—中亚合作向世界证明:世界越是纷乱,局势越是复杂,越要加强团结、增进合作。中国同中亚国家必能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中国—中亚贡献,为变乱交织的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性和正能量。
——摘编自新华社评论员《中国一中亚合作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注入正能量》(2023年5月19日)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同中亚国家先试先行,共建“一带一路”的历史条件和现实意义。(4分)
(5)综上,谈谈你的感悟。(1分)
【答案】(1)体现:平定东突厥后,仍以其首长统治原有部众;以财物赎回被边疆少数民族所掠的边民;对各族将领都视为一体;与突厥、吐谷浑等互市。
效果:加强了唐朝同边疆少数民族的交往;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创造了唐代高度发展的经济和文化等。
(2) ①.没有涉及。 ②.正确。 ③.错误。
(3)标志:《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意义:扭转了战争的形势,为反法西斯国家最终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历史条件:陆上丝绸之路是古代连接东西方的重要交通要道,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中国与外国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并推动了沿线各国的共同发展。
现实意义:有力促进了中亚五国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在欧亚地区乃至国际社会产生重要示范效应。
(5)感悟:世界各国应加强团结,增进合作,积极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解析】
【小问1详解】
体现:从“唐(太宗)平东突厥后,将突厥降众安置内地,让他们保持原有的生产和生活习惯,仍以其首长统治原有部众”可知,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体现在平定东突厥后,仍以其首长统治原有部众。从“隋末以来,边民多为突厥所掠,北疆平定以后,下令‘访求没落之人,赎以货财’,室韦、乌罗护、靺鞨三部人为所掠者,‘亦令赎还’”可知,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体现在以财物赎回被边疆少数民族所掠的边民。从“对各族将领都视为一体”可知,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体现在对各族将领都视为一体。从“当时突厥与吐谷浑各请互市,他们从内地得到了大量的布帛,而内地一定程度上也解决了‘民乏耕牛’的困难”可知,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体现在与突厥、吐谷浑等互市。
效果:从“他们从内地得到了大量的布帛,而内地一定程度上也解决了‘民乏耕牛’的困难”“正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唐代高度发展的经济和文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唐朝同边疆少数民族的交往,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创造了唐代高度发展的经济和文化等。
【小问2详解】
A.材料二中并未提及到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因此,A是材料二没有涉及的,应填“没有涉及”。
B.从“英、法宣而不战”、“苏联在德国西进的同时,忙于建立‘东方战线’,将自己的国界向西推进了数百公里。美国身处大洋彼岸,对于战争仍抱着观望态度。法西斯国家在战争初期完全占据了战场的主动,人类面临陷入法西斯国家奴役的危险”可知,由于反法西斯国家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各行其是,使人类面临陷入法西斯奴役的危险。因此,B是从材料二中得出的,应填“正确”。
C.从“战争初期,英、法宣而不战,德国迅速占领了波兰以及北欧、西欧诸国,就连法国也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战败投降,英伦三岛岌岌可危”可知,由于战争初期,英法宣而不战,导致英法在战争中节节败退,法国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战败投降,英伦三岛岌岌可危,但这并不意味着英法的迅速灭亡。因此,C违背了材料二所表述的意思,应填“错误”。
【小问3详解】
标志:从“随着战争的逐步扩大,各反法西斯国家都认识到了团结抗战的必要性,最终于1942年1月结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
意义:从“从而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占据了明显的优势。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反法西斯国家的最后胜利而宣告结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扭转了战争的形势,为反法西斯国家最终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小问4详解】
历史条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陆上丝绸之路是古代连接东西方的重要交通要道,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中国与外国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并推动了沿线各国的共同发展。这是中国同中亚国家先试先行,共建“一带一路”的历史条件。
现实意义:从“有力促进了中亚五国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在欧亚地区乃至国际社会产生重要示范效应”可知,中国同中亚国家先试先行,共建“一带一路”的现实意义是有力促进了中亚五国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在欧亚地区乃至国际社会产生重要示范效应。
【小问5详解】
感悟:从“世界越是纷乱,局势越是复杂,越要加强团结、增进合作。中国同中亚国家必能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中国—中亚贡献,为变乱交织的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性和正能量”联系实际可知,在当今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经济全球化之下,世界各国应加强团结,增进合作,积极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17.(15分)某校九年级(2)班开展以“时代 教育”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一起完成探究任务。
【任务一】
第一小组同学根据袁行霈等主编的《中华文明史》整理了以下资料卡片:
(1)根据以上资料卡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表述的正误。你认为正确,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不正确,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2分)
A.教育回应时代变迁,又深刻影响社会发展。( )
B.西汉时期,学校教授儒学,其他学派因此失传。( )
(2)根据资料卡片归纳汉武帝对学校教育的态度,(1分)并结合所学重庆历史的知识,概述西汉时期巴郡教育的发展与影响。(4分)
【任务二】
第二小组同学根据吴于塵、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 近代史编(下卷)》摘编了如下资料:
工业革命初期,德国一方面积极引进英国先进技术,另一方面努力发展教育,以尽快提高国民文化素质,赶超世界科技先进水平。1825年,普鲁士实行义务教育制度。到60年代,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7.5%,基本实现了普及教育。与此同时,各邦政府还举办了多种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和职工补习学校。在普通中学中,增设了自然科学课程。在高等学校中,贯彻教育、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方针。这些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德国工业革命不仅能够在较短时间完成,并取得了远比英、法等国更大的成就。
(3)根据资料概括出德国教育改革的一个特点,(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些改革回应了怎样的时代需求?(2分)
【任务三】
教育、科技、人才密不可分。第三小组同学从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摘录了如下学习内容:
(4)根据这一学习内容,指出教育、科技、人才在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重要作用,(2分)为此,党做出了怎样的战略布署?(1分)
(5)作为当代中学生的你,请将个人与探究主题相结合,写一句留言。(1分)
【答案】(1) ①.正确。 ②.错误。
(2)态度:重视学校教育;影响:中原文化传入巴蜀地区,为巴蜀文化注入先进文化的血液;巴蜀分治保持自身特色的文化同时又有民族交流,文化融合。
(3)特点:借鉴先进国家教育改革、学龄儿童入学率高、多层次结合教学。需求:工业革命时期生产力迅速发展急需科技人才。
(4)作用:教育、科技、人才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战略:科教兴国战略。
(5)好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有所成,报效祖国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①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催生了私学;西汉时期处于大一统局面,统治者积极推进教育发展,可见,教育回应时代变迁,又深刻影响社会发展,本题说法正确。
②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西汉时期,学校教授儒学,可以推动儒学的发展,但不能代表其他学派因此失传,因此,本题说法错误。
【小问2详解】
态度:根据材料“在京师兴办太学;推广文翁办学经验,在郡国建立学校。在学校教授儒学”,可以归纳为重视学校教育;影响:结合所学可知,秦汉时期,统治这对巴蜀地区实行巴蜀分治,且直属天子管辖,一些中原贵族迁徙到巴蜀地区,因而,中原文化传入巴蜀地区,为巴蜀文化注入先进文化的血液;巴蜀分治保持自身特色的文化同时又有民族交流,文化融合。
【小问3详解】
特点:根据材料“德国一方面积极引进英国先进技术”,可以归纳为借鉴先进国家教育改革、根据材料“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7.5%,基本实现了普及教育”,可以归纳为学龄儿童入学率高、根据材料“各邦政府还举办了多种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和职工补习学校”,可以归纳为多层次结合教学。需求:根据材料“工业革命初期、1825年、德国工业革命不仅能够在较短时间完成,并取得了远比英、法等国更大的成就”,可从工业革命的对科技、人才的需求方面阐述,即工业革命时期生产力迅速发展急需科技人才。
【小问4详解】
作用:根据材料“教育、科技、人才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可归纳为教育、科技、人才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战略:结合所学可知,我国实行科教兴国战略。
【小问5详解】
材料强调了教育和科技的重要性,并对人具有积极推动作用,可阐述为好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有所成,报效祖国等。
18.(6分)阅读以下大事年表,完成任务。
时间 事件
1848年 《共产党宣言》发表
1917年 俄国十月革命爆发
1921年 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7年 毛泽东领导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1935年 遵义会议召开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请选择表中两个及以上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选择:俄国十月革命、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观点:社会主义运动在曲折中发展。(2分)
论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传来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中国革命道路,艰苦奋斗,最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社会主义国家由一国到多国,说明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的方向。(3分)
结论:综上所述,社会主义运动在曲折中发展。(1分)
【详解】从表格中找到相关联的内容进行提炼主题。如都找与社会主义运动相关的内容,可以以俄国十月革命、中国共产党成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等,可提炼主题为社会主义运动从一国到多国。阐述时主要结合相关史实的性质及影响进行概括说明即可。最后总结可得出,展望未来,社会主义国家从一国到多国,在总结自身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历经曲折,必然会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2024年中考历史模拟卷02(重庆专用)
(开卷 本卷共两个大题,满分50分,与道德与法治学科共用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按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
1.传说蚕丛是蜀地首先称王的人,他的眼睛向前突出。下图所示文物与蚕从形象吻合。由此可见( )
A.传说与神话都是真实的历史 B.考古是了解历史真相唯一途径
C.传说中蕴含着一定的历史信息 D.传说的历史价值远超考古发现
2.魏晋南北朝时期,本是胡人喜食的乳酪,成为北方汉人广泛流行的副食,原是羌人的羌煮,也有不少人喜欢。这反映出当时( )
A.丝绸之路始通 B.北方经济发达 C.民族交融加强 D.南北政权分立
3.下图所示为我国古代的一项发明,它( )
A.是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标志 B.在《史记》中有其详细的描述
C.对孙吴开发江东起到关键作用 D.是唐朝发明和推广的耕作工具
4.以下是某历史老师整理的北宋的统治措施。这些措施( )
①派遣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地方官 ②科举及第后即予授官,且升迁比其他出身者便捷 ③宋太祖亲自主持殿试,并成为制度 ④武将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
A.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 B.克服了中央和地方行政效率低下的弊端
C.提高了宋朝军队在战场上的应对能力 D.杜绝了地方和军队贪污腐化现象的发生
5.下图所示历史人物率兵进军台湾时,正告荷兰殖民者,台湾和澎湖列岛上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并耕种这一土地”,这些地区应由中国政府管辖。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郑成功收复台湾 B.康熙帝统一台湾
C.清朝设置台湾府 D.清朝建立台湾省
6.有学者认为,奕?、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派以变应变,开展挽救清王朝的自强活动,他们实际上“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对此理解正确的是,洋务派( )
A.解决了中国面临的边疆危机 B.自发地进行了政治制度的变革
C.实现了“自强”“求富”目标 D.客观上开启了中国近代化历程
7.1912年到1919年,中国新建的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到1.3亿元以上,相当于之前50年的投资总额。这可以用来说明( )
A.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B.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发展
C.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加大对华侵略 D.国民党官僚资本出现后急剧扩张
8.下面是抗战时期重庆的商号、百货业、工厂数量(家)变化示意图,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重庆( )
A.水陆交通便利 B.注重发挥经济传统优势
C.对外贸易发达 D.成为国民政府的移驻地
9.(1949年)渡江战役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在长江岸边,木帆船、渔船是百姓赖以为生的生产资料、命根子,但他们纷纷支援渡江战役。这充分说明解放战争的胜利是( )
A.人民战争的胜利 B.先进武器的胜利
C.经济实力的胜利 D.国际声援的胜利
10.1969年1月20日,尼克松在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中暗示他有意改变对华政策。根据毛泽东的安排,《人民日报》于1月28日破例刊登了尼克松的这篇演说。这表明( )
A.中美双方都有意改善两国关系 B.中美双方彻底结束对抗状态
C.中美关系的缓和始于民间交往 D.中美关系已经实现了正常化
11.下图为我国《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该图( )
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
A.展示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全部历程 B.显示了从农村到城市的开放特点
C.体现了因地制宜进行开放的层次性 D.反映了由北向南逐步开放的渐进性
12.帕特农意为贞女,指雅典娜女神,她是雅典城邦的保护神。帕特农神庙极为宏伟隆重,在细部安置和工程质量上皆精益求精,艺术设计尤为巧妙,神庙的雕刻被人们誉为“虽出自人工之手,却具有神奇永恒的生命”。这反映出( )
A.希腊神话中“神人同形同性” B.雅典民主政治受到神权冲击
C.古希腊的艺术成就十分辉煌 D.帕特农神庙至今仍保存完好
13.1500年到1800年间的几个世纪,刮起了以玉米、马铃薯、马等动植物为代表的洲际物种交流之风,给世界各地带来了惊人的变化。这一交流之风开始出现的前提是( )
A.垦殖运动的出现 B.新航路的开辟 C.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D.工业革命兴起
14.下图所示是1942年26国代表联合签署的宣言书。它标志着( )
A.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B.雅尔塔会议的召开
C.《波茨坦公告》的发表 D.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15.历史现象不是某一个历史事件的具体内容,而是透过多个历史人物的活动,或多个历史事件所呈现的历史过程或历史发展趋势。据此判断,下列属于历史现象的是( )
A.秦始皇 B.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C.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D.五四运动的爆发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14分,第17题15分,第18题6分,共35分。请按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
16.(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平东突厥后,将突厥降众安置内地,让他们保持原有的生产和生活习惯,仍以其首长统治原有部众。隋末以来,边民多为突厥所掠,北疆平定以后,下令“访求没落之人,赎以货财”,室韦、乌罗护、靺鞨三部人为所掠者,“亦令赎还”。对各族将领都视为一体。当时有不少战功卓著的少数民族将领,至于被任为将军而在地方任职的那就更多了。当时突厥与吐谷浑各请互市,他们从内地得到了大量的布帛,而内地一定程度上也解决了“民乏耕牛”的困难。在“四海宁一”的条件下,正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唐代高度发展的经济和文化。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体现在哪些方面,(2分)并概述其效果。(2分)
材料二 1939年9月1日,德国发动了对波兰的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由此全面爆发。战争初期,英、法宣而不战,德国迅速占领了波兰以及北欧、西欧诸国,就连法国也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战败投降,英伦三岛岌岌可危。苏联在德国西进的同时,忙于建立“东方战线”,将自己的国界向西推进了数百公里。美国身处大洋彼岸,对于战争仍抱着观望态度。法西斯国家在战争初期完全占据了战场的主动,人类面临陷入法西斯国家奴役的危险。随着战争的逐步扩大,各反法西斯国家都认识到了团结抗战的必要性,最终于1942年1月结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从而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占据了明显的优势。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反法西斯国家的最后胜利而宣告结束。
——摘编自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
(2)以下表述是从材料二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违背了材料一所表述的意思,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是材料一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3分)
A.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
B.反法西斯国家为了自身利益各行其是,人类面临陷入法西斯奴役的危险。( )
C.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后,英、法宣而不战,导致其迅速灭亡。( )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的标志是什么?(1分)概要说明其形成的意义。(1分)
材料三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得到中亚各国热烈回应和积极参与。10年来,中国同中亚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先试先行,有力促进了中亚五国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在欧亚地区乃至国际社会产生重要示范效应。
中国—中亚合作向世界证明:世界越是纷乱,局势越是复杂,越要加强团结、增进合作。中国同中亚国家必能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中国—中亚贡献,为变乱交织的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性和正能量。
——摘编自新华社评论员《中国一中亚合作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注入正能量》(2023年5月19日)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同中亚国家先试先行,共建“一带一路”的历史条件和现实意义。(4分)
(5)综上,谈谈你的感悟。(1分)
17.(15分)某校九年级(2)班开展以“时代 教育”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一起完成探究任务。
【任务一】
第一小组同学根据袁行霈等主编的《中华文明史》整理了以下资料卡片:
(1)根据以上资料卡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表述的正误。你认为正确,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不正确,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的括号内填“×”。(2分)
A.教育回应时代变迁,又深刻影响社会发展。( )
B.西汉时期,学校教授儒学,其他学派因此失传。( )
(2)根据资料卡片归纳汉武帝对学校教育的态度,(1分)并结合所学重庆历史的知识,概述西汉时期巴郡教育的发展与影响。(4分)
【任务二】
第二小组同学根据吴于塵、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 近代史编(下卷)》摘编了如下资料:
工业革命初期,德国一方面积极引进英国先进技术,另一方面努力发展教育,以尽快提高国民文化素质,赶超世界科技先进水平。1825年,普鲁士实行义务教育制度。到60年代,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7.5%,基本实现了普及教育。与此同时,各邦政府还举办了多种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和职工补习学校。在普通中学中,增设了自然科学课程。在高等学校中,贯彻教育、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方针。这些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德国工业革命不仅能够在较短时间完成,并取得了远比英、法等国更大的成就。
(3)根据资料概括出德国教育改革的一个特点,(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些改革回应了怎样的时代需求?(2分)
【任务三】
教育、科技、人才密不可分。第三小组同学从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摘录了如下学习内容:
(4)根据这一学习内容,指出教育、科技、人才在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重要作用,(2分)为此,党做出了怎样的战略布署?(1分)
(5)作为当代中学生的你,请将个人与探究主题相结合,写一句留言。(1分)
18.(6分)阅读以下大事年表,完成任务。
时间 事件
1848年 《共产党宣言》发表
1917年 俄国十月革命爆发
1921年 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7年 毛泽东领导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1935年 遵义会议召开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请选择表中两个及以上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