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历史模拟卷05(重庆专用)
(开卷 本卷共两个大题,满分50分,与道德与法治学科共用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按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
1.“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参观河姆渡遗址时说,河姆渡先民开拓了人类稻作文明史,表明浙江余姚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这反映了( )
A.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B.手工业成为当时主要的生产部门
C.河姆渡居民开始饲养家禽家畜 D.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起源地之一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河姆渡先民开拓了人类稻作文明史,表明浙江余姚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结合所学可知,河姆渡居民属于长江流域的居民,题干表明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起源地之一,D项正确;河姆渡居民不是黄河流域居民,排除A项;手工业没有成为当时主要的生产部门,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河姆渡居民开始饲养家禽家畜,排除C项。故选D项。
2.图是商代甲骨文中多次出现的文字。据此可以推断当时( )
甲骨文
现代汉字 丝 桑 蚕 帛
A.青铜农具普及 B.等级制度严格 C.商业贸易发达 D.丝织业已产生
【答案】D
【解析】由题干材料甲骨文中出现丝、桑、蚕、帛等字可以看出,丝织业在当时已经产生且有一定程度的发展,D项正确;题干反映的内容和青铜农具无关,排除A项;题干材料可以推断丝织业已产生,不能反映等级制度,排除B项;题干材料可以推断丝织业已产生,不能反映商业贸易发达,排除C项。故选D项。
3.在“5-18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志愿者小明参与了市博物馆一个展区的布展。根据下列图片推断这一展区的主题是( )
A.泽被天下的农业 B.灿若星辰的文坛
C.四通八达的交通 D.光耀千古的科技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齐民要术》是北魏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活字印刷术是毕昇发明的,《天工开物》是明代宋应星创作的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科技,D项正确;材料中只有《齐民要术》与农业有关,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文学作品,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交通方面,排除C项。故选D项。
4.《耕织图》于南宋问世,经明清两朝帝王不断修订,至清末700余年间,各种版本层出不穷,这种现象反映了( )
A.南宋《耕织图》广受欢迎 B.明清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C.明清时期绘画风格有变化 D.清代《耕织图》版本很多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耕织图》……经明清两朝帝王不断修订……各种版本层出不穷”可知,明清的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所以不断修订《耕织图》,B项正确;《耕织图》的政治含义浓厚,所以明清统治者不断修订《耕织图》,不仅仅是因为南宋《耕织图》广受欢迎,更重要的是借此表达自己重视农桑的态度,排除A项;修订的原因不是绘画风格的变化,是为了服务于政治,排除C项;清代《耕织图》版本很多是基本史实,但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统治者重视农桑,排除D项。故选B项。
5.1895年,清朝使臣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马关谈判时,曾有过这样一段对话。从中可得出的信息是( )
李云:我接台湾巡抚来电,闻将让台湾,台民鼓噪,誓不肯为日民。 伊云:听彼鼓噪,我自有法, 李云:此话并非相吓,乃好意,直言相告。 伊云:我亦闻此事。 李云:台民戕(杀)官聚众,视为常事,他日不可怪我。 伊云:中国一将治台权让出,即是日本政府之责。
A.台湾人民坚决反抗日本侵占台湾 B.清朝官员为虎作张加速台湾沦陷
C.台湾已被置于日本殖民统治之下 D.台湾人民的斗争被日军残酷镇压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台民鼓噪,誓不肯为日民”可知,台湾同胞坚决反对清政府割让台湾岛给日本,A项正确;从李鸿章的话可知,李鸿章是想借台湾人民反对割让台湾的事情给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施压,从而不割让台湾,B项表述不恰当,排除B项;当时《马关条约》还未签订,台湾还没有被日本侵略者侵占,排除C项;根据所学历史可知,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的确遭到了日本侵略者的残酷镇压,但当时日本侵略者还没有进入台湾岛,D项所述历史还未发生,排除D项。故选A项。
6.在历史课上,教师播放了《开天辟地》电影片段“中共一大召开”的场景,以下可能在电影中出现的是( )
A.会议地点因故发生了转移 B.单枪匹马遭遇革命的挫折
C.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论断 D.星星之火形成了燎原之势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之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游船上,A项正确;单枪匹马遭遇革命的挫折在中共一大后,排除B项;1927年,八七会议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论断,排除C项;星星之火形成了燎原之势与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有关,排除D项。故选A项。
7.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后,中国共产党人在远离国民党反动派政治中心的偏僻地区,立住了脚,找到了自己赖以生存、发展、壮大的土壤。“立住了脚”是指( )
A.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B.井冈山会师
C.创建中国工农红军 D.进行战略转移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在远离国民党反动派政治中心的偏僻地区,立住了脚”,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指的是毛泽东主席带领秋收起义部队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A项正确;井冈山会师,创建中国工农红军和进行战略转移都发生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即发生在“立住了脚”之后,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8.从全国抗战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抗日战场抗击和牵制着日军总兵力的78%—94%,其中1937年末为88%,1938年末为94%,1939年末为83%,1940年末为78%。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四年中,中国仍然抗击着日本总兵力的34%—69%。这表明中国战场( )
A.是抗击日军的唯一战场 B.是抗击日军的主战场
C.分为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 D.最早结束二战的战事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中国抗日战场抗击和牵制着日军总兵力的78%—94%”,“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四年中,中国仍然抗击着日本总兵力的34%—69%”,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表明中国战场是抗击日军的主战场。选项B符合题意;抗击日军的唯一战场,不符合史实,A排除;分为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C排除;最早结束二战的战事的是北非战场,D排除。故选B。
9.制作知识卡片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有效方法。下边卡片中的“贡献”一栏应填写( )
A.提出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D.提出大国协调与合作主张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也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B正确;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就提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A排除;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C排除;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大国协调与合作主张,D排除。故选B。
10.香港、澳门回归后,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中央政府还宣布了多项支持港澳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这得益于(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一国两制”的构想
C.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 D.“九二共识”的达成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一国两制”是指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享有高度自治权,“香港、澳门回归后,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中央政府还宣布了多项支持港澳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正是“一国两制”的具体体现,B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外交原则,不适合香港、澳门,排除A项;1972年尼克松访华,发表了《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排除C项;“九二共识”的达成与台湾问题有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1.史料种类众多,其中第一手史料,也叫原始史料,是历史发生最初的、最原始的记录。其它史料如文字记载、口述回忆等或由立场的不同,或受环境的影响,不如第一手史料更能反映历史的本真。以下选项作为研究古希腊历史第一手史料最恰当的是( )
A.雅典卫城遗址 B.《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C.电影《诸神之战》 D.希波战争故事讲述
【答案】A
【解析】据题干“史料种类众多,其中第一手史料,也叫原始史料,是历史发生最初的、最原始的记录。其它史料如文字记载、口述回忆等或由立场的不同,或受环境的影响,不如第一手史料更能反映历史的本真”和所学知识可知,雅典卫城遗址是希腊最杰出的古建筑群,是原始史料,可以作为研究古希腊历史第一手史料,A项正确;《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古希腊史学家修昔底德创作的历史著作,可能掺杂着作者的情感,属于第二手史料,排除B项;电影《诸神之战》可能掺杂着创作人员的情感,属于第二手史料,排除C项;希波战争故事讲述可能会受讲述者的立场等影响,属于第二手史料,排除D项。故选A项。
12.根据现有史料可知,人类祖先分别在多个区域创造了古代文明。这些早期先民的文化区域,时间上有先后、规模上有大小、水平上有高低,它们各有特点,自成体系,既有个性,又有共性。这表明世界古代文明( )
A.在交流与碰撞中发展 B.体现明显的多元特点
C.全部发源于大河流域 D.都消失在历史长河里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这些早期先民的文化区域,时间上有先后、规模上有大小、水平上有高低,它们各有特点,自成体系,既有个性,又有共性。”结合所学可知,这表明世界古代文明具有明显的多元特点,B项正确;在交流与碰撞中发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全部发源于大河流域,与材料所表达的主旨不符,排除C项;都消失在历史长河里,这样的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13.九年级(1)班的同学们开展项目化学习,下面是同学们围绕研究主题展示的一张学习成果汇报卡。由此可得出,引发全球物种交流的原因是( )
A.明清商帮活动 B.郑和下西洋 C.新航路开辟 D.工业革命
【答案】C
【解析】根据“学习成果汇报卡”可知,明朝中后期,我国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来的葡萄牙人、英国人、法国人等,通过对新土地的殖民和占有,与土著居民的接触、交往和融合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欧洲人给美洲带来了马、牛、羊等牲畜和一些禽类以及各种麦类、甘蔗、咖啡等农作物,而美洲则为人类贡献了玉米、马铃薯、番茄、花生、橡胶、可可、烟草、南瓜、菠萝等农作物。因此,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地物种的交流,C项正确;明清时期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与题干“全球物种交流”不符,排除A项;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与友好往来,与题干“全球物种交流”不符,排除B项;工业革命时期与题干“明朝中后期 清朝”时间不符,排除D项。 故选C项。
14.下表为美国罗斯福新政期间的一些措施。这些措施实施的直接目的是( )
时间 机构名称 主要任务 参与人数
1933年 民间资源保护队 种树、建水坝、森林防护等 约200万
1933年 田纳西管理局 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 约350万
1936年 工程振兴局 兴建公路、体育馆、美术馆、医院等公共设施 约300万
A.以工代赈,提供就业机会 B.建立救济机构,提供社会保障
C.大量输入国外廉价劳动力 D.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中“民间资源保护队”“田纳西管理局”“工程振兴局”“兴建公路、体育馆、美术馆、医院等公共设施”等信息,可知反映的是罗斯福新政期间兴办公共工程、以工代赈的措施,实施的直接目的是提供就业机会,A正确;题干反映的措施与兴办公共工程有关,并不是直接提供社会救济或保障,B排除;题干反映的措施“以工代赈”旨在解决国内的失业问题,不可能大量输入国外廉价劳动力,C排除;罗斯福新政属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不可能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D排除。故选A。
15.某学校组织九年级学生开展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通过整理学习成果的方式,在班级历史学习群里分享学习成果。由图所示的“目录清单”判断此次学习的主题是( )
研究性学习目录清单 巴黎和会 《九国公约》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两极格局 苏联解体 多极化趋势
A.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B.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加剧
C.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D.世界格局的演变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巴黎和会”“《九国公约》”“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两极格局”“苏联解体”“多极化趋势”结合所学可知,题干信息反映的是一战、二战、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变化,D项正确;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与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有关,排除A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加剧、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B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13分,第17题16分,第18题6分,共35分。请按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
16.(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高度开放的总方针下,唐朝先后多次向印度、朝鲜半岛及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派遣使臣,并在外国人聚居的广州等口岸设立专供外国人居住的街区—“蕃坊”,在尊重中国法律的前提下,按本民族习惯和宗教信仰对其进行管理。政府明确规定禁止重征(征税)外商,严惩敲诈勒索外商的现象,在华去世商人的遗产由当地官府妥善保管,等其亲属认领。频繁的贸易往来推动了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域外各国广泛吸收中国文明的成果,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步。
——摘编自孙玉琴《中国对外贸易通史》
(1)以下表述是从材料一中得出的,请在其后的括号内填“√”;违背了材料一所表述的意思,请在其后的括号内填“×”;是材料一没有涉及的,请在其后的括号内填“○”。(3分)
A.唐朝的对外交往十分繁荣。( )
B.唐朝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 )
C.某些口岸城市设置供外国人居住的“蕃坊”,不受中国的管束。( )
(2)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推动对外贸易发展的方式。(3分)
材料二 以美国、英国、德国和法国为代表的西方主要大国之间出现的各种贸易战,是大萧条时期贸易保护主义的典型表现。在大萧条时期,经济实力最强大的美国率先发动贸易战,大幅度提高关税税率,破坏了当时世界贸易体系的稳定性;英国为了维护自己的贸易利益,对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进行反制,并逐渐波及其他国家,最终结果是全球关税税率普遍上升,阻碍了全球性贸易体系的形成,还成为诱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贸易与经济动动因。
——摘编自保建云《大萧条时期贸易保护主义的历史教训》
(3)根据材料二归纳大萧条时期各国之间的贸易战带来的危害。(2分)
材料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全球经济进入新一轮高速发展时期,国际贸易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在国际贸易结构中,劳动密集型商品的比重下降,资本密集型商品所占比重上升,在服务贸易结构中,特别是知识产权,技术转让、数据处理等知识含量较高的服务行业发展更快,向知识密集型转变;世界主要贸易国不断寻求与其他国家联合,组建区域贸易集团,目前世界各种经贸区域集团已超过100个,世界各国从中受益。
——摘编自段丽娜《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4)根据材料三概括新时期国际贸易发展的表现。(3分)
(5)综合三则材料的主旨,提炼一个观点。(2分)
【答案】(1)A.√ B.○ C.×(3分)
(2)方式:唐朝先后多次向印度、朝鲜半岛以及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派遣使臣;设立专供外国人居住的街区;禁止重征外商,严惩敲诈勒索外商的现象;规定当地官府妥善保管在华去世商人的遗产等。(3分,每点1分,答出3点即可)
(3)危害:破坏了当时世界贸易体系的稳定性;阻碍了全球性贸易体系的形成,还成为诱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贸易和经济动因。(2分)
(4)表现:国际贸易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在国际贸易结构中,劳动密集型商品的比重下降,资本密集型商品所占比重上升,服务贸易比重增长较快;世界主要贸易国与其他国家联合,组建区域贸易集团。(3分)
(5)观点:通过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国家发展。(2分)
【解析】
【小问1详解】
(1)A.根据材料“在高度开放的总方针下,唐朝先后多次向印度、朝鲜半岛及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派遣使臣,并在外国人聚居的广州等口岸设立专供外国人居住的街区—‘蕃坊’”可知唐朝的对外交往十分繁荣,故正确。
B.材料未涉及“贞观之治”。
C.根据材料“并在外国人聚居的广州等口岸设立专供外国人居住的街区—‘蕃坊’,在尊重中国法律的前提下,按本民族习惯和宗教信仰对其进行管理”可知某些口岸城市设置供外国人居住的“蕃坊”,要受中国的管束,故错误。
【小问2详解】
根据材料一中“在高度开放的总方针下,唐朝先后多次向印度、朝鲜半岛及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派遣使臣”总结出方式一是唐朝先后多次向印度、朝鲜半岛以及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派遣使臣;根据材料一中“并在外国人聚居的广州等口岸设立专供外国人居住的街区—‘蕃坊’”,总结出方式二是设立专供外国人居住的街区;根据材料一中“政府明确规定禁止重征(征税)外商,严惩敲诈勒索外商的现象”,总结出方式三是禁止重征外商,严惩敲诈勒索外商的现象;根据材料一中“在华去世商人的遗产由当地官府妥善保管”,总结出方式四是规定当地官府妥善保管在华去世商人的遗产等。
【小问3详解】
根据材料二中“大幅度提高关税税率,破坏了当时世界贸易体系的稳定性”“最终结果是全球关税税率普遍上升,阻碍了全球性贸易体系的形成,还成为诱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贸易与经济动动因”,总结出危害是破坏了当时世界贸易体系的稳定性;阻碍了全球性贸易体系的形成,还成为诱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贸易和经济动因。
【小问4详解】
根据材料三中的表述“国际贸易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在国际贸易结构中,劳动密集型商品的比重下降,资本密集型商品所占比重上升,在服务贸易结构中,特别是知识产权,技术转让、数据处理等知识含量较高的服务行业发展更快,向知识密集型转变;世界主要贸易国不断寻求与其他国家联合,组建区域贸易集团,”总结出来表现是:国际贸易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在国际贸易结构中,劳动密集型商品的比重下降,资本密集型商品所占比重上升,服务贸易比重增长较快;世界主要贸易国与其他国家联合,组建区域贸易集团。
【小问5详解】
(5)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得出的观点是通过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国家发展。
17.(16分)交通的发展折射出时代变迁,推动着社会进步。某校开展了“交通发展与社会进步”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探究,完成相关任务。
【探究一沟通东西的交通要道】
图一 汉代海上航路示意图
图二 元朝交通路线图
(1)仔细观察两幅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以下判断,以下表述是从两幅地图中得出的,请在其后的括号内填“√”;违背了两幅地图所表述的意思,请在其后的括号内填“×”。(2分)
A.汉代与元朝交通的发展都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
B.海上丝绸之路在元朝时进入鼎盛时期,最远可至阿拉伯海一带。( )
(2)对比两幅地图,概括指出与汉代相比,元朝海上交通有了哪些发展?(4分)
【探究二立体交通时代的到来】
15世纪至20世纪,世界交通范围不断扩大。以下是探究组成员整理的这一时期交通发展的资料卡:
重大事件 发展概况
A 指南针传入、造船技术的重大突破推动了欧洲人的一系列航海探险,发现美洲,实现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等壮举使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
第一次工业革命 1825年,斯蒂芬森设计的B正式试车,标志着铁路时代的到来,为社会提供了更为快捷、便利的交通
第二次工业革命 C的发明解决了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动机问题。于是,D、飞机等交通工具相继出现,人类也由平面交通时代迅速步入水、陆、空立体交通时代。
(3)请将资料卡中英文字母处的内容补充完整。(答题时先写字母代号,4分)
(4)根据资料卡信息,归纳15-20世纪推动人类交通发展的主要因素。(2分)
【探究三新中国的交通大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交通事业不断发展。截至2010年底,中国的铁路营运里程已居世界第二位。1997年以来全国铁路实现了几次大提速,……公路运输也获得较快发展,到2020年底,中国高速公路里程已达16.1万千米,位居世界第一。现在全国各大城市和一些中等城市、旅游胜地都有航线,并与世界许多国家的大城市设有直通航线,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城市道路建设也发展迅速,很多城市大力发展轨道交通。铁路、公路、民用航空、水运和地下轨道交通建设飞速发展,已形成综合交通运输网。
——整理自《中国交通运输发展》白皮书
(5)根据上述材料,归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交通发展的特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发展带来的影响。(2分)
【答案】(1) A.√ B.X (2分)
(2)航线更多;到达的地区更广。(4分)
(3)A.新航路开辟;B.蒸汽机车;C.内燃机;D.汽车。(4分)
(4)科技发明。(2分)
(5)特点:铁路、公路、民用航空、水运和地下轨道交通建设飞速发展,形成综合交通运输网。(2分)
影响:方便了人们的出行,有利于经济的发展。(言之有理即可,2分)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图一:汉代海上航线示意图、图二:元朝交通路线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时期,陆上、海上丝绸之路开通,元朝时期,中外交通发达。因此,“.汉代与元朝交通的发展都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的说法正确。从图二可知,元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到达红海沿海。因此,“海上丝绸之路在元朝时进入鼎盛时期,最远可至阿拉伯海一带。”的说法错误。
【小问2详解】
发展:对比“图一:汉代海上航线示意图、图二:元朝交通路线图”可知,元朝海上交通航线更多,到达的地区更广。
【小问3详解】
根据材料“指南针传入、造船技术的重大突破推动了欧洲人的一系列航海探险,发现美洲,实现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等壮举使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的史实。因此,A为新航路开辟。结合所学可知,1825年,斯蒂芬森设计的蒸汽机车正式试车,标志着铁路时代的到来,为社会提供了更为快捷、便利的交通。因此,B为蒸汽机车;结合所学可知,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动机问题。于是,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相继出现,人类也由平面交通时代迅速步入水、陆、空立体交通时代。因此,C为内燃机,D为汽车。
【小问4详解】
主要因素:根据知识资料卡信息“指南针传入、造船技术的重大突破推动了欧洲人的一系列航海探险,”“斯蒂芬森设计的蒸汽机车正式试车,标志着铁路时代的到来”“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动机问题”可知,指南针、造船技术、蒸汽机车、内燃机等科技发明,大大促进了人类交通的发展。因此,科技发明是推动人类交通发展的主要因素。
【小问5详解】
(5)特点:根据材料“铁路、公路、民用航空、水运和地下轨道交通建设飞速发展,已形成综合交通运输网。”可知,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铁路、公路、民用航空、水运和地下轨道交通建设飞速发展,形成综合交通运输网。
影响:结合所学可知,完善的交通网,方便了人们的出行,有利于经济的发展。言之有理即可。
18.(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时间 历史事件
105年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工艺
1119年 北宋朱或的《萍洲可谈》中出现世界航海史上使用指南针航海的最早记录
1949年 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1953年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5年 万隆会议上让世界听到了“中国声音”
1971年 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就座了属于她的席位”
1973年 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强优势杂交水稻
2001年 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2013年 提出“一带一路”倡议
根据材料可以提炼出“中国智慧推动人类文明发展”“中国方案推动国际合作交流”“中国力量推动构建国际新秩序”等主题。请你任选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三个与主题相关联的史事,围绕主题加以论述。(要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示例一】
主题:中国智慧推动人类文明发展
史事:蔡伦改进造纸术、北宋时指南针已应用于航海、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等
论述:蔡伦改进造纸术,这种纸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都是从中国辗转流传过去的。我国的造纸术传播出去后,大大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推动了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北宋时指南针已应用于航海,乘坐中国海船的阿拉伯商人将指南针传到阿拉伯国家,后来又传到欧洲,于14世纪时在欧洲普遍使用,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这种杂交水稻能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战略措施,中国的杂交水稻被推广到印度、越南、菲律宾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增产效果十分明显,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有重要贡献。
综上,中国智慧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答案】【示例二】
主题:中国方案推动国际合作交流
史事: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共建“一带一路”等
论述: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此原则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逐渐推行开来,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中国积极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团结与合作,1955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会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保证了会议的顺利进行,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2013年,中国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与相关国家的经济合作,共同繁荣提供新的平台和新的动力。2017年,中国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综上,中国方案为推动国际合作交流提供了更多机会,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答案】【示例三】
主题:中国力量推动构建国际新秩序
史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
论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站起来了,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1971年10月25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同一切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站在一起,为促进人类进步的事业而共同奋斗,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综上,中国为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解析】本题为论述题,根据给出的主题,任选一个;紧扣观点,从材料中选出能够证明观点的三个史实,进行论述;论述要全面深入、合乎逻辑,学科语言使用规范。
示例一 主题:中国智慧推动人类文明发展史事:蔡伦改进造纸术、北宋时指南针已应用于航海、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等论述:蔡伦改进造纸术,这种纸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都是从中国辗转流传过去的。我国的造纸术传播出去后,大大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推动了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北宋时指南针已应用于航海,乘坐中国海船的阿拉伯商人将指南针传到阿拉伯国家,后来又传到欧洲,于14世纪时在欧洲普遍使用,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这种杂交水稻能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战略措施,中国的杂交水稻被推广到印度、越南、菲律宾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增产效果十分明显,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有重要贡献。中国智慧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示例二 主题:中国方案推动国际合作交流史事: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共建“一带一路”等论述: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此原则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逐渐推行开来,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中国积极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团结与合作,1955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会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保证了会议的顺利进行,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2013年,中国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与相关国家的经济合作,共同繁荣提供新的平台和新的动力。2017年,中国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国方案为推动国际合作交流提供了更多机会,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示例三 主题:中国力量推动构建国际新秩序史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论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站起来了,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1971年10月25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同一切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站在一起,为促进人类进步的事业而共同奋斗,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中国为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贡献出自己的力量。2024年中考历史模拟卷05(重庆专用)
(开卷 本卷共两个大题,满分50分,与道德与法治学科共用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按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
1.“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参观河姆渡遗址时说,河姆渡先民开拓了人类稻作文明史,表明浙江余姚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这反映了( )
A.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B.手工业成为当时主要的生产部门
C.河姆渡居民开始饲养家禽家畜 D.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起源地之一
2.图是商代甲骨文中多次出现的文字。据此可以推断当时( )
甲骨文
现代汉字 丝 桑 蚕 帛
A.青铜农具普及 B.等级制度严格 C.商业贸易发达 D.丝织业已产生
3.在“5-18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志愿者小明参与了市博物馆一个展区的布展。根据下列图片推断这一展区的主题是( )
A.泽被天下的农业 B.灿若星辰的文坛
C.四通八达的交通 D.光耀千古的科技
4.《耕织图》于南宋问世,经明清两朝帝王不断修订,至清末700余年间,各种版本层出不穷,这种现象反映了( )
A.南宋《耕织图》广受欢迎 B.明清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C.明清时期绘画风格有变化 D.清代《耕织图》版本很多
5.1895年,清朝使臣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马关谈判时,曾有过这样一段对话。从中可得出的信息是( )
李云:我接台湾巡抚来电,闻将让台湾,台民鼓噪,誓不肯为日民。 伊云:听彼鼓噪,我自有法, 李云:此话并非相吓,乃好意,直言相告。 伊云:我亦闻此事。 李云:台民戕(杀)官聚众,视为常事,他日不可怪我。 伊云:中国一将治台权让出,即是日本政府之责。
A.台湾人民坚决反抗日本侵占台湾 B.清朝官员为虎作张加速台湾沦陷
C.台湾已被置于日本殖民统治之下 D.台湾人民的斗争被日军残酷镇压
6.在历史课上,教师播放了《开天辟地》电影片段“中共一大召开”的场景,以下可能在电影中出现的是( )
A.会议地点因故发生了转移 B.单枪匹马遭遇革命的挫折
C.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论断 D.星星之火形成了燎原之势
7.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后,中国共产党人在远离国民党反动派政治中心的偏僻地区,立住了脚,找到了自己赖以生存、发展、壮大的土壤。“立住了脚”是指( )
A.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B.井冈山会师
C.创建中国工农红军 D.进行战略转移
8.从全国抗战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抗日战场抗击和牵制着日军总兵力的78%—94%,其中1937年末为88%,1938年末为94%,1939年末为83%,1940年末为78%。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四年中,中国仍然抗击着日本总兵力的34%—69%。这表明中国战场( )
A.是抗击日军的唯一战场 B.是抗击日军的主战场
C.分为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 D.最早结束二战的战事
9.制作知识卡片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有效方法。下边卡片中的“贡献”一栏应填写( )
A.提出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D.提出大国协调与合作主张
10.香港、澳门回归后,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中央政府还宣布了多项支持港澳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这得益于(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一国两制”的构想
C.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 D.“九二共识”的达成
11.史料种类众多,其中第一手史料,也叫原始史料,是历史发生最初的、最原始的记录。其它史料如文字记载、口述回忆等或由立场的不同,或受环境的影响,不如第一手史料更能反映历史的本真。以下选项作为研究古希腊历史第一手史料最恰当的是( )
A.雅典卫城遗址 B.《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C.电影《诸神之战》 D.希波战争故事讲述
12.根据现有史料可知,人类祖先分别在多个区域创造了古代文明。这些早期先民的文化区域,时间上有先后、规模上有大小、水平上有高低,它们各有特点,自成体系,既有个性,又有共性。这表明世界古代文明( )
A.在交流与碰撞中发展 B.体现明显的多元特点
C.全部发源于大河流域 D.都消失在历史长河里
13.九年级(1)班的同学们开展项目化学习,下面是同学们围绕研究主题展示的一张学习成果汇报卡。由此可得出,引发全球物种交流的原因是( )
A.明清商帮活动 B.郑和下西洋 C.新航路开辟 D.工业革命
14.下表为美国罗斯福新政期间的一些措施。这些措施实施的直接目的是( )
时间 机构名称 主要任务 参与人数
1933年 民间资源保护队 种树、建水坝、森林防护等 约200万
1933年 田纳西管理局 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 约350万
1936年 工程振兴局 兴建公路、体育馆、美术馆、医院等公共设施 约300万
A.以工代赈,提供就业机会 B.建立救济机构,提供社会保障
C.大量输入国外廉价劳动力 D.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
15.某学校组织九年级学生开展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通过整理学习成果的方式,在班级历史学习群里分享学习成果。由图所示的“目录清单”判断此次学习的主题是( )
研究性学习目录清单 巴黎和会 《九国公约》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两极格局 苏联解体 多极化趋势
A.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B.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加剧
C.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D.世界格局的演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13分,第17题16分,第18题6分,共35分。请按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
16.(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高度开放的总方针下,唐朝先后多次向印度、朝鲜半岛及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派遣使臣,并在外国人聚居的广州等口岸设立专供外国人居住的街区—“蕃坊”,在尊重中国法律的前提下,按本民族习惯和宗教信仰对其进行管理。政府明确规定禁止重征(征税)外商,严惩敲诈勒索外商的现象,在华去世商人的遗产由当地官府妥善保管,等其亲属认领。频繁的贸易往来推动了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域外各国广泛吸收中国文明的成果,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步。
——摘编自孙玉琴《中国对外贸易通史》
(1)以下表述是从材料一中得出的,请在其后的括号内填“√”;违背了材料一所表述的意思,请在其后的括号内填“×”;是材料一没有涉及的,请在其后的括号内填“○”。(3分)
A.唐朝的对外交往十分繁荣。( )
B.唐朝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 )
C.某些口岸城市设置供外国人居住的“蕃坊”,不受中国的管束。( )
(2)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推动对外贸易发展的方式。(3分)
材料二 以美国、英国、德国和法国为代表的西方主要大国之间出现的各种贸易战,是大萧条时期贸易保护主义的典型表现。在大萧条时期,经济实力最强大的美国率先发动贸易战,大幅度提高关税税率,破坏了当时世界贸易体系的稳定性;英国为了维护自己的贸易利益,对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进行反制,并逐渐波及其他国家,最终结果是全球关税税率普遍上升,阻碍了全球性贸易体系的形成,还成为诱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贸易与经济动动因。
——摘编自保建云《大萧条时期贸易保护主义的历史教训》
(3)根据材料二归纳大萧条时期各国之间的贸易战带来的危害。(2分)
材料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全球经济进入新一轮高速发展时期,国际贸易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在国际贸易结构中,劳动密集型商品的比重下降,资本密集型商品所占比重上升,在服务贸易结构中,特别是知识产权,技术转让、数据处理等知识含量较高的服务行业发展更快,向知识密集型转变;世界主要贸易国不断寻求与其他国家联合,组建区域贸易集团,目前世界各种经贸区域集团已超过100个,世界各国从中受益。
——摘编自段丽娜《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4)根据材料三概括新时期国际贸易发展的表现。(3分)
(5)综合三则材料的主旨,提炼一个观点。(2分)
17.(16分)交通的发展折射出时代变迁,推动着社会进步。某校开展了“交通发展与社会进步”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探究,完成相关任务。
【探究一沟通东西的交通要道】
图一 汉代海上航路示意图
图二 元朝交通路线图
(1)仔细观察两幅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以下判断,以下表述是从两幅地图中得出的,请在其后的括号内填“√”;违背了两幅地图所表述的意思,请在其后的括号内填“×”。(2分)
A.汉代与元朝交通的发展都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
B.海上丝绸之路在元朝时进入鼎盛时期,最远可至阿拉伯海一带。( )
(2)对比两幅地图,概括指出与汉代相比,元朝海上交通有了哪些发展?(4分)
【探究二立体交通时代的到来】
15世纪至20世纪,世界交通范围不断扩大。以下是探究组成员整理的这一时期交通发展的资料卡:
重大事件 发展概况
A 指南针传入、造船技术的重大突破推动了欧洲人的一系列航海探险,发现美洲,实现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等壮举使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
第一次工业革命 1825年,斯蒂芬森设计的B正式试车,标志着铁路时代的到来,为社会提供了更为快捷、便利的交通
第二次工业革命 C的发明解决了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动机问题。于是,D、飞机等交通工具相继出现,人类也由平面交通时代迅速步入水、陆、空立体交通时代。
(3)请将资料卡中英文字母处的内容补充完整。(答题时先写字母代号,4分)
(4)根据资料卡信息,归纳15-20世纪推动人类交通发展的主要因素。(2分)
【探究三新中国的交通大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交通事业不断发展。截至2010年底,中国的铁路营运里程已居世界第二位。1997年以来全国铁路实现了几次大提速,……公路运输也获得较快发展,到2020年底,中国高速公路里程已达16.1万千米,位居世界第一。现在全国各大城市和一些中等城市、旅游胜地都有航线,并与世界许多国家的大城市设有直通航线,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城市道路建设也发展迅速,很多城市大力发展轨道交通。铁路、公路、民用航空、水运和地下轨道交通建设飞速发展,已形成综合交通运输网。
——整理自《中国交通运输发展》白皮书
(5)根据上述材料,归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交通发展的特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发展带来的影响。(2分)
18.(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时间 历史事件
105年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工艺
1119年 北宋朱或的《萍洲可谈》中出现世界航海史上使用指南针航海的最早记录
1949年 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1953年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5年 万隆会议上让世界听到了“中国声音”
1971年 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就座了属于她的席位”
1973年 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强优势杂交水稻
2001年 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2013年 提出“一带一路”倡议
根据材料可以提炼出“中国智慧推动人类文明发展”“中国方案推动国际合作交流”“中国力量推动构建国际新秩序”等主题。请你任选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三个与主题相关联的史事,围绕主题加以论述。(要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