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安徽省省城名校中考历史四模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分。
1.如图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货币。两者所起的相同历史作用是( )
A.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管理
B. 传承春秋战国造币技术
C. 有利于货币种类多样化
D. 有利于商人地位的提升
2.《治安策》载:“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之易,国小则亡邪心。”由这个观点发展出的措施是( )
A. 郡县制 B. 推恩令 C. 三省六部制 D. 中央集权制
3.1912年3月5日,上海《时报》的一篇文章中提到“……共和成,专制灭,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 )
A. 沉重打击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 B. 宣告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C. 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D.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的结合
4.如表为郑和下西洋出使国家情况表。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 )
出使国家 输出 带回
暹罗 种植小麦、开垦梯田等技术 暹米、紫檀木等
爪哇及旧港 建屋技术、耕种技术 胡椒、苏木、棋梆、金银香、沉香、黄蜡等
锡兰和印度 种茶技术、纺织技术、刮痧之法 佛教艺术、音乐等
A. 用中国货物换取海外奇珍 B. 规模浩大前所未有
C. 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D. 开创了新的交通线
5.2022年是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香港的回归,不仅洗雪了中国的百年国耻,更促进了香港的持续稳定繁荣,我国香港问题的形成开始于( )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6.《全球通史》一书中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源可以在国会和斯图亚特王朝之间的冲突中找到。”其“根源”指的是( )
A. 苏格兰人民爆发反抗国王的起义 B. 国王召集议会要求增加政府税收
C. 议会议员猛烈抨击国王独断专权 D. 封建专制统治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7. 鲁迅先生深刻地指出:“中国现代社会的情况,只是实地的革命战争,一首诗吓不走孙传芳,一炮就把孙传芳轰走了。”这里的“一炮”指的是
A. 辛亥革命 B. 武昌起义 C. 北伐战争 D. 五四运动
8.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这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
A. 使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B. 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力量
C. 使中国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D. 维护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
9.截至2010年底,我国的铁路营运里程已跃居世界第二位。公路运输也获得较快发展,我国的高速公路里程已经跃居世界前列。人们的出行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除了自行车、公交车、出租车等,还有便捷的地铁,私家车也进入寻常百姓家。材料主要体现了( )
A. 我国已经步入发达国家之列 B. 人民生活已经达到小康水平
C. 新时期铁路交通不断发展 D. 交通的便捷改变了生活方式
10.在封君封臣关系形成的仪式中,封臣把手放在《圣经》上起誓,表示效忠于他的主人。这种宣誓仪式最能体现( )
A. 封君封臣关系的神圣性 B. 封君是封臣最高宗教领袖
C. 封臣要秉承勤俭的作风 D. 封臣要向封君缴纳什一税
11.如图是文艺复兴“美术三杰”之一拉斐尔的作品《椅中的圣母》。画中圣母的原型出自一位罗马少妇。拉斐尔在一次宴会上看到她正温柔地注视着心爱的小宝贝,便立即拾起一块木炭,将这个动人的情景速写下来,随后就创作了这一“神来之作”。该作品( )
A. 宣扬了神权神性,弥漫着宗教神秘色彩 B. 体现了女性之美,饱含着人文主义精神
C. 充满了生活气息,洋溢着享乐主义情绪 D. 塑造了母亲形象,彰显着女权主义思想
12.恩格斯曾在《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一文中说:“在罗马法中,凡是中世纪后期的市民阶级还在不自觉地追求的东西,都已经有了现成的了。”在恩格斯看来,罗马法( )
A. 被中世纪全部继承 B. 蕴含着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
C. 重视保护私有财产 D. 奠定后世西方法律体系基础
13.如图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整体发展趋势示意图,其中②处对应的历史事件是( )
A. 英国宪章运动 B.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C. 法国巴黎公社 D. 第一国际的成立
14.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最显著的特点是( )
A. 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B. 首先发生在英国其次发展到其他国家
C. 主要发明来自手工工匠的经验 D. 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15.1959年,赫鲁晓夫评论说:“国际紧张局势的情况就像一棵卷心菜。如果你把菜叶一片一片地剥去,就会看到菜心,而国际紧张局势的核心就是美苏关系。”这说明( )
A. 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B. 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C. 冷战时期美苏主导国际秩序 D.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二、辨析改错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8分。
16.清朝前期,经济发展,社会安定,人口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
判断: ______
改正: ______
17.巴尔扎克的小说《欧也妮 葛朗台》《高老头》等,再现了俄国19世纪早期纷繁复杂的社会图景。
判断:______
改正:______
18.明朝李时珍编写的《伤寒杂病论》是一部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
判断:
改正:
19.为了巩固统治,查士丁尼命人编纂《罗马民法大全》,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
判断:______
改正:______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2分。
20.通信的发展与维护,深刻影响着政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期间,清朝的军情传递依靠快马。广州将领从发出军报,到接收皇帝指示,时间最短需要一个月,皇帝的指示抵达时,对作战往往已毫无用处。甚至有主将利用距离远、时间长的缺陷谎报军情,加剧了皇帝在各地军报中“剿”“抚”不定,战和不决的状况,使清政府极为被动。
材料二:清朝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李鸿卓被派往日本谈判。但是,他作为清朝全权代表,对谈判所列条款并不能做主,需将会谈内容用电报传回清朝,光绪皇帝再用电报批复指示。日本截获电报并破译了电文,掌握了中方谈判底线,使本可讨价还价的地方再无协商的可能。双方最终签署了对中国危害极大的《马关条约》。
材料三:义和团在席卷华北的过程中,“拆铁道,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大肆破坏洋人的象征物。结果在北京战事吃紧之际,朝廷想向东南督抚传达皇帝旨意,只得先快马传到山东袁世凯处,再由袁世凯用电报转发给李鸿章等人。
(1) 根据材料一,指出通信对鸦片战争产生的影响。
(2) 根据材料二指出,《马关条约》的谈判过程折射出清朝政治制度存在哪些弊端?电报有没有帮助到清政府的谈判?请说明理由。
(3) 根据材料三分析,朝廷要向地方传达皇帝旨意为何如此曲折?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义和团运动。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素以尊重传统、崇尚中庸的英吉利民族中,极端道路往往是行不通的。……光荣革命吸取了40年代革命和1660年“复辟解决”两方面的教训,既提弃了无限制的斗争,又避免了无原则的调和……它止了1661年后出现的君主专制主义趋势,根本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同时又没有割断历史,超越传统。
——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
(1) 材料一中“根本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发展方向”指的是哪一制度的创立?依据材料一,归纳英国政治制度发生根本改变的原因。
材料二:杰斐逊曾经说过:“自由政府是建立在猜疑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信任之上。”制宪者们精明地设置障碍,使权力不能集中在任何一个人或一个部门之手,以避免胡作非为或盲动。控制的办法主要是使每个部门都在别的部门中发挥一定作用,有能力延缓甚至阻止其他部门的行动……
——钱满素《美国宪法:分权 制衡 民主化进程》
(2) 依据材料二,归纳美国政治生活中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制宪者们通过哪部文件“精明地设置障碍”以避免总统“胡作非为或盲动”?
材料三:18世纪的一个法国人回忆自已这一生的经历:“我的国家那时候存在许多不公平的现象,整个国家的人被分成三个等级,前两个等级的人享有特权,我们这些人被分到了第三等级,后来我们通过革命取得了自由。”
(3) 材料三“我们通过革命取得了自由”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在该事件中,为反对专制与独裁,追求民主与法治而颁布的法律文献是什么?
22.大国关系是利益与矛盾的反映,大国博弈是力量与智慧的角逐。二战后美苏关系的变化,不但决定了战后世界格局的走向,也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思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付这样的敌人在不排除武装进攻的前提下,应多从特殊的政治手段、外交手段、经济手段、文化手段进行渗透……我为这种渗透取个新名词,叫做“冷战”。
—— 1946年1月20日美国参议员伯纳德在国会上的演说
(1)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的“冷战”政策是针对哪个对象提出的?你如何理解材料中的“渗透”的含义?
材料二:美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造成一种局势,使我们和其他国家都能塑造出一种免于威胁的生活方式。……通过直接或间接的侵略强加在自由民族头上的极权政制,破坏了国际和平的基础,因而也破坏了美国的安全。
—— [美]杜鲁门《国情咨文》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初期美国对外政策的战略意图以及推行上述政策的原因。
材料三:战后美国的全球扩张战略与苏联的保障国家安全战略针锋相对,迎头相撞。……杜鲁门则声称美国是“经济世界的巨人”,“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制度”,“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未来的(国际)经济格局将取决于我们”。……苏联在战后的战略核心是保障苏联的国家安全。战后的苏联,以保卫国家安全特别是其西部边界的安全作为第一要务。
——徐蓝《试论冷战的爆发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3) 根据材料三概括二战后美国与苏联的战略矛盾是什么,并请列举一个冷战时期关于美苏对欧洲激烈争夺的例子。
(4) 冷战是二战后的时代产物,它到底是维护了世界的和平,还是成为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1.A
2.B
3.B
4.C
5.A
6.D
7.C
8.C
9.D
10.A
11.B
12.D
13.C
14.A
15.C
16.√,√
17.×,把“俄国”改为“法国”
18.×,将“《伤寒杂病论》”改为“《本草纲目》”
19.√,√
20.【小题1】军情传递和战争指示传达慢,导致战争指示无效;朝廷获得虚假军情造成决策失误。
【小题2】弊端:皇帝专断,大臣的自主决策权限不足。电报没有帮助到清政府的谈判。理由:电文被截获并破译,日本掌握了中国的谈判底线,使李鸿章失去了讨价还价的余地。
【小题3】原因:义和团破坏了电线和电报设施,拆毁了铁路。评价:义和团运动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但它盲目抵制西方先进文明,具有一定的落后性。
21.【小题1】君主立宪制;英国具有议会政治的民主传统,“光荣革命”吸取了以往的教训并取得成功。
【小题2】权力制衡;1787年美国宪法。
【小题3】法国大革命;《人权宣言》。
22.【小题1】苏联。美国试图通过非暴力的政治手段、外交手段、经济手段、文化手段,促使苏联的国家制度发生变化。
【小题2】战略意图:对抗苏联,遏制共产主义,进而称霸世界。原因:美苏两国的社会制度的差异,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对立(或答美苏势均力敌)。
【小题3】二战后美国的全球扩张战略与苏联的保障国家安全战略发生矛盾。德国分裂为联邦德国与民主德国。
【小题4】角度一:维护了世界的和平。①两大军事集团彼此势均力敌,都不敢轻易动武,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②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长期对抗,不同程度上从对方身上借鉴了经验,推动了世界整体的和平与发展。角度二:成为了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美苏两强相争,导致了霸权主义的存在,世界局势动荡不安,局部“热战”时有发生。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4年安徽省省城名校中考历史四模试卷(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