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填涂至答题卡上。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 “公元6世纪80年代,在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后,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同时中国也迎来了一个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其中“走向统一”的朝代是( )
A. 隋朝 B. 唐朝 C. 宋朝 D. 元朝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公元6世纪80年代”,“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同时中国也迎来了一个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581年(公元6世纪80年代),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结束自魏晋南北朝长达200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统一全国,隋朝的统一,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中国进入了一个繁荣与开放的时代,A项正确;618年唐朝建立,960年北宋建立,1271年元朝建立,都与题干“公元6世纪80年代”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
2. “大业元年更令开导……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舳舻(船只首尾相接)相继。”材料直接反映了大运河( )
A. 隋文帝时开通 B. 便于皇帝南巡 C. 便利交通往来 D. 巩固隋朝统治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舳舻(船只首尾相接)相继。”结合所学可知,隋朝大运河的开通沟通了南北方交通,便利了官方运输和民间商旅,虽然当时人们开凿大运河十分辛苦,但给后世带来极大便利,C项正确;大运河开凿于隋炀帝时期,排除A项;题干信息没有提及便于皇帝南巡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巩固隋朝统治是根本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
3. 历史社团课上,同学们分享了成语典故朱衣点头、黄粱一梦、金榜题名,与其相关的是( )
A. 察举制 B. 科举制 C. 世袭制 D. 九品中正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朱衣点头指的是科举中选,黄粱一梦比喻虚幻不能实现的梦想;“金榜题名”指的是科举制时代在殿试之后的皇榜上写上名字, 借指科举得中,B项正确;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都是地方官员推选或者举荐人才为官的制度,这二者都不需要皇榜来揭晓选官结果,排除AD项;世袭制是古代君王去世或逊位后,将皇帝的九五之尊转给自己的子孙的传承制度,排除C项。故选B项。
4. 制作年代尺是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常用方法。七年级(1)班同学制作了唐朝兴衰的年代尺示意图,其中?处对应的是( )
A. 贞观之治 B. 文景之治 C. 开元盛世 D. 安史之乱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图示和所学知识可知,618年建立,907年灭亡的朝代是唐朝。?处是唐朝发展到顶峰之时。唐朝中后期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C项正确;贞观之治发生在唐朝初年,排除A项;文景之治出现在西汉,排除B项;安史之乱发生在755年,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排除D项。故选C项。
5. 《旧唐书》记载:“是时四方儒士,多抱负典籍,云会京师……俄而高丽及百济、新罗、高昌、吐蕃等诸国酋长,亦遣子弟请入于国学之内。”材料反映的“京师”( )
A. 指唐朝都城洛阳 B. 是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
C. 规划整齐,市坊不分 D. 成为当时中外文化交流的中心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是时四方儒士,多抱负典籍,云会京师”可知,材料反映出长安城文化发达、读书人怀有抱负到京城学习的情况;根据材料“俄而高丽及百济、新罗、高昌、吐蕃等诸国首长,亦遣子弟请入于国学之内”可知,周边少数民族和其他国家的人来到长安学习唐朝先进的文化。据此可知,材料反映的“京师”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D项正确;唐朝都城是长安,排除A项;材料没有将长安的人口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长安城的建设规划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
6. “大唐不夜城”推出下列展出图片专题展览,你觉得最合适的专题名称是( )
松赞干布 文成公主 《步辇图》
A 经济繁荣 B. 对外开放 C. 民族交融 D. 风气开放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图片信息“松赞干布”“文成公主”“《步辇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唐太宗时期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步辇图》反映的是吐蕃使者求亲的场景,所以图片反映的是唐朝与吐蕃之间的民族交融,C项正确;经济繁荣主要表现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民族问题,不是对外问题,排除B项;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表现在妇女可以受文学、音乐等教育,可参加娱乐活动等方面,排除D项。故选C项。
7. 第一手史料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据此,研究唐朝中外文化交流应首选( )
A. 经典名著《西游记》 B. 历史纪录片《玄奘西行》
C. 热门电影《长安三万里》 D. 历史书籍《大唐西域记》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第一手史料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玄奘是唐朝时期的历史人物,因此根据玄奘西行天竺的见闻所写的《大唐西域记》可用于研究唐朝外交的第一手史料,D项正确;小说、纪录片和电影都是后人的创作,不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不能作为第一手史料,排除ABC项。故选D项。
8. 历史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各种联系。下列事件中因果关系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A. 安史之乱——由盛转衰 B. 黄巢起义——唐朝灭亡
C. 五代十国——社会安定 D. 武将专权——宋朝重武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叛军接连内乱,最终于763年被平定。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因此,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A项存在因果关系,A项正确;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排除B项;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排除C项;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朝采取重文轻武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
9. “普曰:方镇太重,君弱臣强……唯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为“制其钱谷”所设官职是( )
A. 知州 B. 转运使 C. 节度使 D. 通判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制其钱谷”是指财政方面削弱地方力量,为此而设置的官职是转运使。宋太祖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又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B项正确;知州是宋朝设置的地方行政官员,排除A项;节度使是题干材料针对的对象,排除C项;宋朝设置通判是为了监督地方知州,排除D项。故选B项。
10. “诗史互证”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一种方法。下列诗句能补证北宋政治特征的是( )
A.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B.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C. 宁为百夫长,莫做一书生 D.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大意是世间的任何事情与读书相比都是下等的,只有读书学习知识是最高贵的。由此可见,材料反映了宋朝读书风的盛行和读书氛围的深厚。北宋建立以后,宋太祖吸取五代时期武将夺权,政权频繁更替的教训,采取了“重文轻武”的政策,全国读书风气深厚,客观上促进了宋朝文化的昌盛,D项正确;“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说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一诗句的历史背景是唐朝安史之乱,与题干“北宋”不符,排除AB项;“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是说:宁愿做一个驰骋沙场的下级军官,也胜过做一个置身书斋、皓首穷经的书生,这是尚武轻文的表现,与北宋的国策“重文轻武”相违背,排除C项。故选D项。
11. 民族交往有战有和,而和平则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下列事件顺应主流的是( )
A. 澶州之战 B. 澶渊之盟 C. 靖康之难 D. 郾城之战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和平则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结合所学可知,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保持了长久的和平,B项正确;澶州之战是宋辽之间的战争、靖康之难是北宋的亡国事件,郾城之战是岳飞抗金的主要战役,都属于战争,不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排除ACD项。故选B项。
12. 文旅融合,唤醒城市记忆。城市名片“千古宋城,梦回临安”可以唤醒的朝代是( )
A. 北宋 B. 南宋 C. 元朝 D. 明朝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千古宋城,梦回临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灭亡后,宋钦宗的弟弟赵构登上皇位,宋高宗,后来定都临安,史称南宋,B项正确;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以开封(称为东京)为都城,与临安不符,排除A项;1271年,忽必烈改号为元,定都大都(北京),与临安不符,排除C项;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南京)明成祖时迁都北京),与临安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3. 学习辽宋夏金元时期历史后,某同学打乱了知识卡片,请你帮他整理出其中史实与连线均正确的( )一项
A. 政治特征 B. 经济特征 C. 对外特征 D. 民族特征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政权并立,通过战争、签订盟约等各民族之间不断交融,D项正确;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政治特征是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变化,排除A项;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排除B项;政权并立是政治特征,不是对外特征,排除C项。故选D项。
14. “他是入主中原的第一位蒙古族帝王,大元帝国的创立者。他结束了中华民族数百年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了中国。”文中“他”是( )
A. 耶律阿保机 B. 忽必烈 C. 完颜阿骨打 D. 成吉思汗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次年定都于大都。1279年,元军攻灭南宋残部。元灭南宋,完成了全国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政权并立局面。因此,题干文中的“他”是忽必烈,B项正确;阿保机建立了辽,阿骨打建立了金,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均与题干“大元帝国的创立者”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
15. 学习历史要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史论。下列表述属于历史史论的是( )
A 武则天创立了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选拔人才
B. 北宋改革发展科举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
C. 南宋时期,杭州城中店铺林立,出现早市、夜市
D. 元朝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史实是指历史上确凿无疑的事件或事实,史论是指对史实的解释、分析和评价,是通过史实的分析得出的历史结论,“元朝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是元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用的评价,属于史论,D项正确;ABC项都是客观发生的确凿无疑的历史事实,属于史实,排除AB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6题10分,第17题10分,共20分。
16. 制度创新保障国家发展。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九品中正之弊致成贵族政治,矫之以科举,而后贡选考试机会均等,不特泯贵族平民之阶级,庶民之优秀者,亦得与贵族均享政权。
——《唐朝的职官与选举制度》
材料二 宋朝的宰相往往不止一人,在宰相之下又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七年级《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元朝疆域图(1330年)
(1)据材料一指出隋唐选官的方式,并结合所学概括该方式所起的历史作用。
(2)据材料二指出宋朝削弱相权的方式,并结合所学概括该方式的目的。
(3)据材料三指出元朝加强西藏地区管理的中央行政机构名称及地方行政制度名称,并结合所学概括该地方制度的现实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试归纳我国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因素。
【答案】(1)考试选拔人才(答“科举制度”也可);改善了用人制度;扩大了选官范围(统治基础);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2)分化事权;强化皇权,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3)宣政院;行省制度;是我国省级行政区划的开端。
(4)创新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加强边疆地区管理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方式:根据材料一“矫之以科举,而后贡选考试机会均等”可知,材料一指出隋唐选官的方式是考试选拔人才。
作用:根据材料一“矫之以科举,而后贡选考试机会均等,不特泯贵族平民之阶级,庶民之优秀者,亦得与贵族均享政权”可知,科举制重视才能,不论是贵族还是平民,参加考试的机会均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方式所起的历史作用是:改善了用人制度,扩大了选官范围(统治基础),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小问2详解】
方式:根据材料二“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可知,材料二指出宋朝削弱相权的方式是分化事权。
目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央,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因此,宋太祖分化事权、削弱相权是为了加强皇权专制。
【小问3详解】
中央机构:根据材料三“宣政院辖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管理权,在这一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地方制度:根据材料三“辽阳行省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现实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现实意义指的是当前的实际意义,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得到体现。因此,行省制度的现实意义是我国省级行政区划的开端。
【小问4详解】
因素:逐一概括上述材料涉及方面即可。材料一科举制的出现,体现了制度创新;材料二宋太祖分化事权的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材料三宣政院、行省制度体现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因此,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因素有创新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加强边疆地区管理等。
17. 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真宗深念稼穑,闻占城稻耐旱,西天菉豆子多而粒大,各遣使以珍货求其种。占城得种二十石,至今在处播之。
——[宋]文莹《湘山野录》卷下《真宗求占城稻种》
材料三 两宋赋税南、北所占比例表
朝代 项目 南方 北方 南北比例
北宋1045年 赋税(贯) 35811000 45095000 44:56
南宋1196年 赋税(贯) 60000000 14319000 81:19
(1)写出材料一中生产工具出现的朝代及相应名称。
(2)据材料二概括宋真宗重视农业生产的措施。
(3)据材料三南宋与北宋比较情况,指出赋税收入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变化反映的经济现象及主要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试总结古代经济发展对现今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的启示。
【答案】(1)唐;曲辕犁;筒车。
(2)引进优良品种(占城稻);推广农业技术;支持农业发展。
(3)变化:南方赋税收入大大超越北方;现象:经济重心南移;主要原因: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4)注重生产工具改进;注重科技发展;重视人才培养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朝代及名称:根据材料一图片结合所学可知,两幅图片反映的是唐朝的曲辕犁和筒车。
【小问2详解】
措施:根据材料二“真宗深念稼穑,闻占城稻耐旱,西天菉豆子多而粒大,各遣使以珍货求其种。占城得种二十石,至今在处播之。”可知,宋真宗引进优良品种(占城稻),推广农业的技术,支持农业的发展。
小问3详解】
变化:根据材料三“两宋赋税南、北所占比例表”可知,两宋时期,南方赋税收入大大超越北方。
现象:结合所学可知,两宋时期南方的赋税超过北方,反映了经济重心南移。
原因:结合所学可知,从唐朝中后期开始,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为南方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这是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
【小问4详解】
启示: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可从生产工具、科技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简要说明,言之有理即可。历史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填涂至答题卡上。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 “公元6世纪80年代,在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后,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同时中国也迎来了一个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其中“走向统一”的朝代是( )
A. 隋朝 B. 唐朝 C. 宋朝 D. 元朝
2. “大业元年更令开导……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舳舻(船只首尾相接)相继。”材料直接反映了大运河( )
A. 隋文帝时开通 B. 便于皇帝南巡 C. 便利交通往来 D. 巩固隋朝统治
3. 历史社团课上,同学们分享了成语典故朱衣点头、黄粱一梦、金榜题名,与其相关的是( )
A. 察举制 B. 科举制 C. 世袭制 D. 九品中正制
4. 制作年代尺是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常用方法。七年级(1)班同学制作了唐朝兴衰的年代尺示意图,其中?处对应的是( )
A. 贞观之治 B. 文景之治 C. 开元盛世 D. 安史之乱
5. 《旧唐书》记载:“是时四方儒士,多抱负典籍,云会京师……俄而高丽及百济、新罗、高昌、吐蕃等诸国酋长,亦遣子弟请入于国学之内。”材料反映“京师”( )
A. 指唐朝都城洛阳 B. 是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
C. 规划整齐,市坊不分 D. 成为当时中外文化交流的中心
6. “大唐不夜城”推出下列展出图片的专题展览,你觉得最合适的专题名称是( )
松赞干布 文成公主 《步辇图》
A. 经济繁荣 B. 对外开放 C. 民族交融 D. 风气开放
7. 第一手史料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据此,研究唐朝中外文化交流应首选( )
A 经典名著《西游记》 B. 历史纪录片《玄奘西行》
C. 热门电影《长安三万里》 D. 历史书籍《大唐西域记》
8. 历史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各种联系。下列事件中因果关系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A. 安史之乱——由盛转衰 B. 黄巢起义——唐朝灭亡
C. 五代十国——社会安定 D. 武将专权——宋朝重武
9. “普曰:方镇太重,君弱臣强……唯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为“制其钱谷”所设官职是( )
A. 知州 B. 转运使 C. 节度使 D. 通判
10. “诗史互证”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一种方法。下列诗句能补证北宋政治特征的是( )
A.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B.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C. 宁为百夫长,莫做一书生 D.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11. 民族交往有战有和,而和平则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下列事件顺应主流的是( )
A. 澶州之战 B. 澶渊之盟 C. 靖康之难 D. 郾城之战
12. 文旅融合,唤醒城市记忆。城市名片“千古宋城,梦回临安”可以唤醒的朝代是( )
A. 北宋 B. 南宋 C. 元朝 D. 明朝
13. 学习辽宋夏金元时期历史后,某同学打乱了知识卡片,请你帮他整理出其中史实与连线均正确的( )一项
A. 政治特征 B. 经济特征 C. 对外特征 D. 民族特征
14. “他是入主中原的第一位蒙古族帝王,大元帝国的创立者。他结束了中华民族数百年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了中国。”文中“他”是( )
A. 耶律阿保机 B. 忽必烈 C. 完颜阿骨打 D. 成吉思汗
15. 学习历史要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史论。下列表述属于历史史论的是( )
A. 武则天创立了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选拔人才
B. 北宋改革发展科举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
C. 南宋时期,杭州城中店铺林立,出现早市、夜市
D. 元朝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6题10分,第17题10分,共20分。
16. 制度创新保障国家发展。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九品中正之弊致成贵族政治,矫之以科举,而后贡选考试机会均等,不特泯贵族平民之阶级,庶民之优秀者,亦得与贵族均享政权。
——《唐朝的职官与选举制度》
材料二 宋朝的宰相往往不止一人,在宰相之下又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七年级《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元朝疆域图(1330年)
(1)据材料一指出隋唐选官的方式,并结合所学概括该方式所起的历史作用。
(2)据材料二指出宋朝削弱相权的方式,并结合所学概括该方式的目的。
(3)据材料三指出元朝加强西藏地区管理的中央行政机构名称及地方行政制度名称,并结合所学概括该地方制度的现实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试归纳我国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因素。
17. 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真宗深念稼穑,闻占城稻耐旱,西天菉豆子多而粒大,各遣使以珍货求其种。占城得种二十石,至今在处播之。
——[宋]文莹《湘山野录》卷下《真宗求占城稻种》
材料三 两宋赋税南、北所占比例表
朝代 项目 南方 北方 南北比例
北宋1045年 赋税(贯) 35811000 45095000 44:56
南宋1196年 赋税(贯) 60000000 14319000 81:19
(1)写出材料一中生产工具出现朝代及相应名称。
(2)据材料二概括宋真宗重视农业生产的措施。
(3)据材料三南宋与北宋比较情况,指出赋税收入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变化反映的经济现象及主要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试总结古代经济发展对现今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的启示。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2023~2024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卷(原卷版+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