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单元测试--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一、单选题
1.19世纪70年代以后,因出口的需要,东北大豆种植面积得以扩展;国际市场对花生的需求,则促使90年代全国花生种植面积增加,清末山东花生种植面积已达300万亩。这反映出
A.自然经济已经完全解体 B.传统农业仍有抵制能力
C.外商逐渐占据中国市场 D.中国逐渐卷入世界市场
2.如表为汉代史书中有关朝廷处理侯王借贷问题的部分记载。从中可以看出汉代( )
记述 出处
汉文帝前元四年,河阳侯陈信“坐不偿人责(债)过六月,夺侯,国除” 《史记·高祖功臣者年表》
汉武帝元鼎元年,旁光侯刘殷“坐贷子钱不占租(交纳租税),取息过律,会赦,免” 《汉书·王子侯表》
汉成帝建始四年,陵乡侯刘诉“坐……贷谷息过律免” 《汉书·王子侯表》
A.民间契约观念得到法律的规范 B.经济手段是解决侯国问题的主要方式
C.政府重视规范社会上借贷行为 D.严厉打击豪强地主势力缓解土地兼并
3.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欧大陆部分国家原本落后的农村迅速实现了机械化,许多农民变成了相对富裕的农场主。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推动 B.马歇尔计划开始发挥作用
C.西欧社会福利制度的确立 D.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4.据中西交通史专家统计,唐代每天抵广州外舶约11艘,一年约4000艘。这些登陆者来自大食、波斯、天竺、狮子国(斯里兰卡)真腊(柬埔寨)阿陵(爪哇)等国。唐政府让他们集中居住在广州今光塔路一带,时称“蕃坊”,人数至少12万,实行自治。这可用于说明,唐代( )
A.处于世界贸易中心地位 B.全国经济重心移至南方
C.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繁荣 D.坊市制度已经趋于崩溃
5.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后,许多国家宣布实施浮动汇率制。韩国和委内瑞拉将其货币汇率钉住了美元;瑞典克朗钉住了“一篮子”15个国家的货币,其中每个国家都是其重要的贸易伙伴;还有一些国家将其汇率钉住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这反映出
A.国际合作和货币区域化趋势 B.二战后美元霸权的终结
C.国际货币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D.全球经济不稳定性加强
6.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一次知识革命,主要依赖于人的知识创造,超越了有型的物质资源。美国通过知识开发和利用,一系列脱离传统工业制造范畴的高新技术和经济模式应运而生,加快了创造财富和资源的速度。苏联守着传统的工农业,和美国创造财富速度相比,犹如老牛拉慢车。材料说明了
A.经济结构的落后制约了苏联国力的提升
B.苏联错失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契机
C.教育的落后是苏联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D.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的历史必然
7.早在19世纪中期苯胺燃料制造业起步的时候,就有一些德国的燃料企业建立自己的实验室。截止1900年,被德国最大的6家化学公司雇佣的科学家已达到650多名。类似的实验室在IBM、杜邦、美孚石油、福特汽车等公司都设有,到1927年已达到1000多个。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普遍确立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C.经济管理体制发生根本变革 D.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紧密结合
8.20世纪90年代,“GAP运动衫、索尼单放机、扬基棒球帽、曼妥思薄荷糖、皮卡丘集换式卡片和麦当劳食品这些商品无处不在,已经成为世界历史新时代的文化象征了。”这主要反映了( )
A.世界多极化 B.经济全球化 C.社会信息化 D.文化多样化
9.下图为某一年份世界铁路和电报线路分布图。
判断该图承载的历史信息是
A.19世纪中期全球联系的建立 B.20世纪初世界市场的形成
C.20世纪50年代经济全球化加速 D.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一体化束
10.宋代中日交通的主要港口城市是
A.明州 B.扬州 C.泉州 D.广州
11.18—19世纪早期,中国茶叶大量出口英国。茶叶不仅成为当时英国民众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同时也成了东印度公司和英国政府的重要财源。英商在经销中国商品的过程中,为了取得收支平衡,必须运来大批的白银填补逆差。这些现象( )
A.保证了东印度公司的繁荣 B.提升了英国民众生活水准
C.加剧了中英贸易往来的矛盾 D.推动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12.十八世纪末期,英国废奴运动的演讲家们告诉人们:如果一个普通家庭坚持两周不用某种商品,就能挽救一个黑奴,如果有8个这样的家庭坚持20年,就可以挽救100个奴隶的生命,如果有38000个家庭同时行动就可以彻底摧毁奴隶贸易。这种商品最有可能是( )
A.稻米 B.蔗糖 C.香料 D.茶叶
13.下表是1985年前后,国家根据市场需求量确定的计划内和计划外工业生产资料(部分)的销售比重。(计划内比重,价格由国家指定;计划外比重,价格由市场决定)
工业生产材料 占总销售比重(%)
计划内比重 计划外比重
钢材 78 22
煤炭 92 8
石油 83 17
水泥 64 36
据此可知,该时期(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B.原有经济体制束缚生产力的解放
C.个体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共同存在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得到发展
14.18世纪下半叶,欧洲国家邮政业务的主要服务对象由政府逐步扩大到民间,各国邮局数量普遍增加,邮政体系进一步完善。如普鲁士地区的信件传递速度在24小时内可达150千米,邮递范围遍及欧洲。据此可知邮政业( )
A.推动了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 B.成为欧洲各国重点发展行业
C.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 D.促进了人们文化素养的提高
15.在记录古代中外贸易交流的历史文献中,宋代以前最为多见的是“胡商”,而宋代及其之后则是以“蕃商”为主,甚至“蕃商”成为了专有名词。这反映出宋代( )
A.城市商业发展十分迅速
B.对外贸易通道地位的变动
C.藩镇割据问题依然严重
D.海洋政策发生重大的调整
16.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探索有( )
A.提出社会主义革命的战略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C.建立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 D.新经济政策和“苏联模式”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引发了社会动荡、生态环境的恶化,生态学理论兴起并迅速发展……1933年3月,罗斯福签署《公共工程和保护自然资源法案》组建了民间资源保护队。1933~1942年,民间资源保护队先后征募了约300万城市失业青年植树约20亿株,超过200万英亩。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成立后,将植树造林和防治水土流失作为该流域综合治理的重要措施,到20世纪40年代,通过合作项目植树超过1.5亿棵,其中多数树木用于控制土壤侵蚀。治理后的田纳西河全程通航,并在“美国雨量最大的区域之一建成一种近于完美的雨水控制体系”。
——摘编自王向红、邢小鹏《美国资源与环墙保护运动的第二个高峰》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30年代美国保护林木资源的特点。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黄道婆的手工棉纺织技艺在松江地区的传播,逐渐开始辐射到整个江南,随后向中原、湖广等地扩展,掀起了一场明清时期的“棉花革命”。在明清政府的推动下,棉花作为经济作物被大量种植,加之河南、山东等地的棉花伴随着地区商品市场的发展作为大宗商品贩运至江南,为江南地区棉纺织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由于棉纺织业的发展,对纺织劳动力需求进一步增大,出现了雇染匠、研匠“往来成群”的现象,在织造、染色和平整等流程上的分工也越来越细。棉纺织产品不再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小农范畴,而是大量投入市场销售,迎合了明清时期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棉布成为“寸布皆有”的主要布料,并远销海外。
——摘编自毕东海《棉花的革命》
材料二 近代开埠通商以来,洋商凭借雄厚的资金及本国国家权力为后盾,使我国棉花贸易基本落入外人之手,而华商大多资本短缺,金融周转不灵难以与洋商抗衡。近代国际市场棉花贸易日益标准化,且一般采用国际通行的机器打包,棉包密度有严格规定,而中国市场棉花贸易缺乏量化标准,打包的形色也颇有参差,部分棉商甚至为了谋求利益,人工掺水掺杂。洋商在航运交通上的优势大大缩短了交易周期和经营成本,而这也使得华商望其项背,加之战争对船只、火车运输的阻断“贸易几至完全停顿”的现象偶有发生。然而在国际贸易大背景下,在华洋行为华人棉商提供了模仿和学习的机会,棉业公会相继确立,业务涵盖了从国内贸易到国际贸易,从零收贩运到加工业务,从设行收花到居间介绍。
——摘编自于新娟《近代国际化背景下的江南棉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清时期棉花革命的特点,并分析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中国棉花贸易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中期起,以“南京布”(出产地为江南松江一带)为代表的棉纺织业取得了巨大发展,中国棉布迅速打开了国际市场,成了直追瓷器、丝绸的出口商品。松江地方文献载:“近来中国人都从海外商贩,至吕宋地方,获利不赀。松人亦往往从之。”棉布与丝绸一起,构成了早期马尼拉中转贸易的大宗商品,以低廉的价格迅速占据了马尼拉市场。英国输入“南京布”虽然较晚,但其输入量和规模远胜于欧洲各国。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十八世纪的三十年代首次贩运“南京布”,到了八十年代,公司每年贩运土布两万匹到英国本土,到十九世纪初更扩大到二十多万匹。“南京布”成为当时欧洲尤其是英国的贵族绅士追逐的时尚,女士的内衣、长裙,男士的裤子都大量地采用“南京布”来制作。狄更斯、福楼拜、大仲马等世界级大文豪也很熟悉“南京布”,在他们的作品中,常常出现的词语“nankeenbosom”,指的就是“南京布”。
——摘编自范金民《清代中外贸易中的“南京布”》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南京布”畅销欧洲的历史影响。
材料二 19世纪初,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的垄断成为制约英国新兴棉纺织工业资本家和散商对华贸易拓展的绊脚石。19世纪20---30年代初,散商在华势力不断扩张,散商对棉布的投资数量不断增加,而此时东印度公司的贸易垄断权却在不断减弱,两者势力的此消彼长也导致其棉布投资贸易额的变化。
中英棉纺织品贸易趋势列表(单位:两)
数据来源:(美)马士著,区宗华译,林树惠校,章文钦校注《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第4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摘自罗兴连《消费竞争生产变革:18—19世纪全球化视野下的中英棉布贸易》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二三十年代中英棉纺织品贸易格局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三、论述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图是齐世荣、钱乘旦、张宏毅合著的《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一书的部分目录
第二章17世纪的荷兰:“海上马车夫” 第一节17世纪以前的荷兰 第二节荷兰共和国的“黄金时代” 第三节荷兰衰落的表现及其原因 第四节盛世之后的荷兰 第三章英国从称霸世界到回归欧洲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工业革命前的世界史知识,以“国家强盛的核心要素”为主题,自拟第三章的一个小节子目,并进行阐述。(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1.D
【详解】由材料可知,19世纪70年代以后,在外贸需求扩大的刺激下,一些经济作物在华种植面积增加,这表明中国受世界市场影响比较大,所以选择D项;这一时期自然经济出现解体现象,但并没有完全解体,所以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传统农业的信息,所以B项错误;材料旨在强调中国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的原因,外商占据中国市场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C项错误。故选D项。
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表格可知,汉朝对借贷过期不还的侯王处以严厉惩罚,甚至削夺侯王爵位,说明政府重视规范社会上的借贷行为,C项正确;借贷是否签订契约材料没有体现,排除A项;汉朝解决侯国问题的主要方式是政治手段,例如推恩令、削藩等,排除B项;汉朝时期采取任用酷吏、设置刺史、政府垄断盐铁等措施打击豪强,与表格中的借贷行为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洲)。20世纪60—70年代,欧洲北部原本落后农村迅速发展,实现了机械化,究其原因,一是充分利用科技新发展的成果,二是内部合作(欧共体)的推动,三是抓住和平发展这一历史机遇,A项符合题意,A项正确;马歇尔计划开始实行的时间是20世纪40年代,B项“开始”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B项;福利制度与农业的机械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材料时间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20世纪六十年代时期,布雷顿森林体系没有瓦解,排除D项。故选A项。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唐代每天抵广州外舶约11艘,一年约4000艘,且人数至少12万,实行自治,可知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繁荣,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与其他国家的比较,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本国经济重心问题,只是说明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城市分布格局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
5.C
【详解】根据“韩国和委内瑞拉将其货币汇率钉住了美元”“还有一些国家将其汇率钉住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判断“货币区域化趋势”错误,排除A;B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浮动汇率制的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应用,实质上代表了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趋势,故C正确;浮动汇率制与“全球经济不稳定性加强”无关,排除D。
6.A
【详解】材料信息是,在美国大力应用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之时,苏联仍旧守着传统的工农业,苏联已经远远落后于美国。由此可知,材料说明了苏联经济结构的落后制约了国力的提升,故A正确;第三次科技革命也影响到了苏联,只是落后的经济结构制约了苏联对最新科技成果的吸收,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不是强调苏联教育的落后,故C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故D错误。
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现代世界。据材料“19世纪中期到1927年”“企业建立自己的实验室”“公司雇佣的科学家”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在推动生产力发展、增强企业竞争力方面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科研有了明确的效益取向,故材料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紧密结合,D项正确;AB项是材料现象出现的原因之一,但不是必然因素,排除AB项;从19世纪中期到1927年,资本主义国家基本实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有利于自由生产、自由竞争,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国家产生了垄断组织,为企业加强科研提供了财力物力,但这都不是材料现象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90年代的世界。材料体现的是各国商品在世界各地汇聚,说明的是经济活动超越国界,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突出的是经济全球化,B项正确;世界多极化与国际格局有关,排除A项;社会信息化是以信息服务性产业为基本社会产业,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基本社会交往方式的新型社会,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文化多样化指的是世界上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9.B
【详解】读材料所示世界铁路和电报线路分布图,分析可知,横跨大西洋的电报电缆线路已经修通且不止一条;西伯利亚大铁路也已修通;虽然铁路、电报线路集中在欧美地区,但世界其它地区也出现了铁路和电报线路。说明此时世界已经联系在一起,结合所学知识,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被迫加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故B选项正确;首条大西洋海底电报电缆于1866年方才成功投入使用,且西伯利亚铁路竣工于1916年,与“19世纪中期”的表述不符,A选项错误;20世纪50年代,中国、印度等新兴独立大国发展迅速,亚洲铁路网逐渐密集。至20世纪90年代,亚洲与非洲的铁路网应更加密集,显然与材料所示世界铁路分布图显然不符,C、D选项错误。
10.A
【详解】宋代中日交通的主要港口城市是明州,A正确;扬州、泉州以及广州与题干中“主要”限定不符,排除B、C、D。
1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19世纪早期(世界)。根据材料“18—19世纪早期,中国茶叶大量出口英国......英商在经销中国商品的过程中,为了取得收支平衡,必须运来大批的白银填补逆差。”并结合所学可知,18—19世纪早期,中英贸易中国处于处于贸易顺差地位,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英国处于贸易逆差不利地位,这种情势引起英国的不满,激化中英贸易间的矛盾,C项正确;“保证了东印度公司的繁荣”与材料“英商在经销中国商品的过程中,为了取得收支平衡,必须运来大批的白银填补逆差。”相矛盾,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英国民众生活水准,排除B项;18—19世纪早期,中国民族工业尚未产生,排除D项。故选C项。
1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十八世纪末期(英国)。根据材料“一个普通家庭坚持两周不用某种商品,就能挽救一个黑奴”并结合所学可知,蔗糖是英国人的主要食品,蔗糖是由非洲奴隶在美洲种植园生产的,所以,不用蔗糖就可以摧毁奴隶贸易,材料中的商品最有可能是蔗糖,B项正确;稻米是亚洲的主要食品,排除A项;香料是东南亚的主要食品,排除C项;茶叶是中国的经济作物,排除D项。故选B项。
13.D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以看到价格双轨制的实行意味着中国经济正一步步从“计划”走向“市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得到发展,D项正确;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排除A项;原有经济体制束缚生产力的解放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个体经济与公有制经济,排除C项。故选D项。
14.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下半叶,欧洲各国的邮局数量普遍增加,邮政体系发展完善,邮政业服务范围扩大、工作效率提高等,便利了信息的传递和交流,促进了贸易和市场的发展,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C项正确;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尚处起步阶段,19世纪才深入发展,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邮政业是欧洲各国重点发展行业,排除B项;邮政业传递信息,不能直接促进人们文化素养的提高,排除D项。故选C项。
1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宋代。根据材料“宋代以前最为多见的是‘胡商’,而宋代及其之后则是以‘蕃商’为主”及所学可知,宋代因海路而来的商人数量增加,主要是因为陆地通道受阻,统治者采取了重视海上贸易的措施,B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到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宋代通过重文抑武的政策基本上解决了藩镇割据问题,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海洋政策发生重大的调整”与宋代的史实不符,其次材料也未涉及海洋政策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
1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十月革命后的俄国。结合所学可知,十月革命胜利后,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B项正确;社会主义革命战略属于理论探索,不属“实践”探索,排除A项;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和“苏联模式”都属于斯大林时期的建设成就,排除CD项。故选B项。
17.特点:通过立法来保护森林资源;加强政府干预;把森林资源保护与解决城市青年失业联系在一起;植树造林和防治水土流失相结合。
【详解】特点:根据材料中“罗斯福签署《公共工程和保护自然资源法案》”可知,通过立法来保护森林资源;根据“民间资源保护队先后征募了约300万城市失业青年植树约20亿株”可知,把森林资源保护与解决城市青年失业联系在一起;根据“将植树造林和防治水土流失作为该流域综合治理的重要措施”可知,将植树造林和防治水土流失相结合;综合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30年代美国保护林木资源的做法,属于罗斯福新政内容之一,体现出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18.(1)特点:棉花产量扩大;棉纺织技术革新;产生新的生产经营方式;生产专业化;棉花商品化程度提高;棉布产量增加,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
原因:经济重心南移,江南经济发展;生产力的进步;棉花经济价值较高;官府政策的推动;地域性长途贸易的发展;国内外市场需求增加。
(2)挑战: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棉业贸易为外商操控;缺乏贸易规范,商业贸易存在随意性;华商近代经营意识薄弱;交通运输落后,缺乏竞争力;连年的战争严重制约国内贸易的发展。
机遇:通商口岸的设立加速了中国融入世界市场;洋商企业从客观上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及市场贸易规范;业务种类和经营范围日渐扩大。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随着黄道婆的手工棉纺织技艺在松江地区的传播,逐渐开始辐射到整个江南,随后向中原、湖广等地扩展,掀起了一场明清时期的‘棉花革命’”、在明清政府的推动下,棉花作为经济作物被大量种植,,可得出,棉花产量扩大;根据材料“由于棉纺织业的发展,对纺织劳动力需求进一步增大,出现了雇染匠、研匠‘往来成群’的现象,在织造、染色和平整等流程上的分工也越来越细”可知,棉纺织技术革新,生产专业化;根据材料“棉纺织产品不再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小农范畴,而是大量投入市场销售,迎合了明清时期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棉布成为“寸布皆有”的主要布料,并远销海外”可得出棉花商品化程度提高;棉花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
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棉花自身优势、南方经济发展以及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和生产力的进步等角度作答。
(2)挑战:根据材料“ 近代开埠通商以来,洋商凭借雄厚的资金及本国国家权力为后盾,使我国棉花贸易基本落入外人之手,而华商大多资本短缺,金融周转不灵难以与洋商抗衡”,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可知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外国商人在棉业贸易中占主导地位;根据材料“近代国际市场棉花贸易日益标准化,且一般采用国际通行的机器打包,棉包密度有严格规定,而中国市场棉花贸易缺乏量化标准,打包的形色也颇有参差,部分棉商甚至为了谋求利益,人工掺水掺杂”可得出第二个挑战,缺乏贸易规范,商业贸易存在随意性;华商近代经营意识薄弱;根据材料“洋商在航运交通上的优势大大缩短了交易周期和经营成本,而这也使得华商望其项背,加之战争对船只、火车运输的阻断“贸易几至完全停顿”的现象偶有发生”可得出,交通运输落后,使得华商缺乏竞争力;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连年的战争严重制约国内贸易的发展。
机遇:根据材料“然而在国际贸易大背景下,在华洋行为华人棉商提供了模仿和学习的机会,棉业公会相继确立,业务涵盖了从国内贸易到国际贸易,从零收贩运到加工业务,从设行收花到居间介绍”可知,洋商企业从客观上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及市场贸易规范;业务种类和经营范围日渐扩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商口岸的设立,客观上加速了中国融入世界市场,推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19.(1)历史影响: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白银的货币化;促进了洲际贸易的发展,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逐步形成;丰富了欧洲民众服饰与衣料。
(2)变化:在1830年之前,中国一直都是处于出超地位;1831年,中英贸易格局发生逆转,中国由棉布出口国变成了进口国,处于入超地位。
原因:英国工业革命开展;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在华经商主体的变化;中国棉纺织业缺乏技术创新;闭关锁国政策的制约。
【详解】(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的中国和近代欧洲。历史影响:根据材料“江南松江一带”可分析出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结合白银的大量流入可分析出推动了白银的货币化;结合所学可分析出促进了洲际贸易的发展,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逐步形成;根据材料“成为当时欧洲尤其是英国的贵族绅士追逐的时尚”可分析出丰富了欧洲民众服饰与衣料。
(2)本题是对比类和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和英国。变化:根据材料“中英棉纺织品贸易趋势列表”可分析出在1830年之前,中国一直都是处于出超地位;结合中国出入超数据可分析出1831年,中英贸易格局发生逆转,中国由棉布出口国变成了进口国,处于入超地位。
原因:结合所学可分析出英国工业革命开展,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根据材料“散商在华势力不断扩张,散商对棉布的投资数量不断增加,而此时东印度公司的贸易垄断权却在不断减弱”可分析出在华经商主体的变化;结合中国的手工业发展情况可分析出中国棉纺织业缺乏技术创新;结合所学可分析出闭关锁国政策的制约。
20.示例一:标题(子目):议会之母。
阐述:自中世纪时期初期,英国即有“王权有限”的自由传统,后在13世纪逐渐形成议会。国王与议会的斗争反反复复,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矛盾激化,最终在1688年基本结束斗争。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保证了国家决策程序最大限度体现国家整体利益,从而激发英国潜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为英国资本主义快速发展、文化繁荣等创造了条件。总之,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为英国的崛起奠定政治基础。
示例二:标题〔子目):日不落帝国。
阐述: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纷纷卷入海上殖民霸权的争夺之中。1588年英国费尽心机最终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成功挤入海上霸权争夺中。克伦威尔执政时期,针对当时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荷兰,挑起英荷战争,凭借军事和工商业资本优势,动摇荷兰海上霸主地位。光荣革命后英国以全新的姿态挑战欧洲头号强国法国,发动七年战争最终取得成功,于18世纪后期成为日不落帝国。总之,英国在保证欧洲大陆力量格局基本均衡的同时,聚集资金,壮大海军实力对外殖民开拓,最终成为海上霸主。(本题也可以从其他角度阐述英国崛起强大,如军事、财政体系、近代自然科技等。)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工业革命前的欧洲。本题可从率先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度、海上殖民扩张、财政体系、文化、近代自然科技等角度思考英国的崛起发展。根据材料可得出标题子目:议会之母。结合所学可知,分别从中世纪时期初期王权与议会的关系;1688光荣革命的影响;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等方面论述说明。例如:自中世纪时期初期,英国即有“王权有限”的自由传统,后在13世纪逐渐形成议会。国王与议会的斗争反反复复,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矛盾激化,最终在1688年基本结束斗争。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保证了国家决策程序最大限度体现国家整体利益,从而激发英国潜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为英国资本主义快速发展、文化繁荣等创造了条件。总之,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为英国的崛起奠定政治基础。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
根据材料可得出标题子目:日不落帝国。结合所学可知,分别从荷兰海上霸主地位的兴衰;英国殖民霸权的建立过程(英国和荷兰的争霸、英国和法国的争霸)等方面说明,例如: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纷纷卷入海上殖民霸权的争夺之中。1588年英国费尽心机最终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成功挤入海上霸权争夺中。克伦威尔执政时期,针对当时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荷兰,挑起英荷战争,凭借军事和工商业资本优势,动摇荷兰海上霸主地位。光荣革命后英国以全新的姿态挑战欧洲头号强国法国,发动七年战争最终取得成功,于18世纪后期成为日不落帝国。总之,英国在保证欧洲大陆力量格局基本均衡的同时,聚集资金,壮大海军实力对外殖民开拓,最终成为海上霸主。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纷纷卷入海上殖民霸权的争夺之中。1588年英国费尽心机最终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成功挤入海上霸权争夺中。克伦威尔执政时期,针对当时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荷兰,挑起英荷战争,凭借军事和工商业资本优势,动摇荷兰海上霸主地位。光荣革命后英国以全新的姿态挑战欧洲头号强国法国,发动七年战争最终取得成功,于18世纪后期成为日不落帝国。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单元测试(含解析)2023-2024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