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历史(江苏南京卷)-决战2024届中考考前最后一卷(含解析)

2024年中考考前最后一卷(江苏南京卷)
历史
(本试卷满分60分,考试时间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考古发掘的遗址实物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下列最能证明古人类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的是(  )
A.山顶洞人骨针和装饰品化石 B.蓝田人牙齿化石
C.北京人石器 D.山顶洞人头盖骨化石
2.下图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政治:商鞅变法经济: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与推广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A.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B.社会大变革时代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 D.民族关系的发展
3.杨宁一在《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中写道:“秦代重在‘禁’,采用简单粗暴的行政手段强制解决意识形态问题……汉代重在‘尊’,将其贯穿于学校教育和入仕途径之中。”这里“禁”和“尊”的共同目的是( )
A.统一思想,加强皇权 B.以法治国,巩固统治
C.顺应自然,保障民生 D.选贤任能,反对攻伐
4.《三国志》中记载了赵岐在北方“布裤卖胡饼”的故事,布衣布裤是汉族平民常见的日常打扮,而以杂面作饼则是从北方少数民族地带传递而来的饮食习俗。这表明( )
A.民族差异消失 B.南北衣着习惯趋同 C.民族交融加强 D.孝文帝改革影响大
5.宋人著作中提到,“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据此可知,当时指南针已用于( )
A.战争 B.陶瓷制造 C.粮食种植 D.航海
6.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府,后又特设巡视台湾监察御史,满汉各一员,一年一换。台湾学子也可以参加福建的举人考试,且有固定的录取名额。台湾震灾、水灾后,清政府也进行赈济。清政府上述举措产生的共同影响是( )
A.强化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有效缓解了满汉官僚间的纷争
C.助推了台湾地区文化发展 D.利于增强台湾对国家的认同感
7.学者金冲及说:洋务运动时期人们曾寄予厚望的新式海陆军,在战争中竟然那样快地覆没了,原来在很长时间内造成的虚幻的安全感顿时消失。这段话意在说明( )
A.甲午战败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 B.洋务运动的局限性决定了失败的必然性
C.甲午战败使民族危机空前加剧 D.洋务运动的失败为维新变法奠定了基础
8.竹枝词有“以诗补史”的特别功效。《上海洋场竹枝词》有诗云:“近来女伴多天足,绝少弓鞋一捻红;衣裳时鬟影时样,短鬓笼纱窄袖装。”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发展实业救国的热潮兴起 B.民国政府颁布移风易俗的法令
C.舆论迫使清政府革除陋习 D.民众的审美观念已经全盘西化
9.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指出:“城市工作要提到与根据地工作同等重要的地位,这不是口头上讲的,而是要实际上去做的,要派干部,要转变思想”;农村则提出了“由减租减息转变到耕者有其田”。中共中央作出这一部署的依据是( )
A.社会主要矛盾即将变化 B.国民党再次发动了内战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D.党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10.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生活中的许多称谓都是以“人民”来定义的。如政府叫“人民政府”货币叫“人民币”,警察叫“人民警察”。归根到底,新中国的政治,就是主张“人民(民主)专政”。这类称谓意在彰显新中国( )
A.确立了根本政治制度 B.保障了工人阶级权利
C.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D.传播了民主共和思想
11.下列四张纪念邮票以党代会为主题,其关键词表述最恰当的一组是( )
A.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三个代表
B.主要矛盾、走自己的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邓小平理论
C.主要矛盾、实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三个代表
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企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层民主
12.总结“一国两制”在澳门的实践经验时,有学者说:关于澳门历史,长期以来中浦史学界各说各话,但从20世纪80年代起,澳门知识界带着家国观念做了大量研究。现在发现“这种研究”非常重要,推动了澳门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这种研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 )
A.丰富历史文化资源 B.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C.提升历史解释能力 D.合理引领价值观念
13.1992年,在联合国的邀请下,中国首次派遣成建制的“蓝盔部队”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31年来,中国共派出维和人员5万多人次,赴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近30项联合国维和行动,先后有25名维和人员献出宝贵生命。由此可知,中国( )
A.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B.同联合国的合作领域不断拓展
C.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 D.全面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
14.古埃及常被誉为“金字塔的土地”,当时留下的建筑物多为王室的纪念性建筑,其宏大的规模和高超的技艺至今令人赞叹,而同时期的神庙建筑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规模上都与之相差甚远。这表明古埃及( )
A.奴隶处境特别悲惨 B.土地肥沃物产丰盈
C.宗教色彩特别浓厚 D.国王权威至高无上
15.马克垚认为《十二铜表法》对贵族无法无天的暴虐行为有所限制。这主要是因为该法律的颁布使量刑定罪( )
A.偏向平民群体 B.有了文字依据 C.逐渐趋向严苛 D.免予任何处罚
16.“它不仅是一种宗教信仰,而且是一种社会和政治体系以及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它是阿拉伯文明独特的印记。”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
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印度教
17.拜占庭帝国在宗教上承袭基督教,在文化上承袭古希腊,而它的政府结构则大致源于罗马。这反映拜占庭帝国( )
A.促进欧亚文化的发展 B.孕育西欧的文艺复兴
C.建立完整的政治体系 D.兼收并蓄的发展特点
18.西班牙的塞维利亚、葡萄牙的里斯本等成为16世纪新的世界贸易中心。17世纪初,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和英国的伦敦繁荣起来。意大利的商业地位逐渐让位于西、葡、英、法、尼德兰等国。这反映了( )
A.手工工场、资本主主义萌芽的产生
B.新航路开辟,世界贸易中心转移
C.殖民掠夺,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
D.资产阶级革命,打击了封建势力
19.18世纪,“制定者们在热切希望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的同时,一刻也没有放松对一切 形式的专制政治的警惕。正是在这里,孟德斯鸠‘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学说首次在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得到了较好贯彻。”“制定者们”贯彻这一思想的成果是( )
A.英国《权利法案》 B.法国《人权宣言》 C.美国《独立宣言》 D.美国1787年宪法
20.1880年,英国政府推行5~10岁义务教育;1893年,义务教育的年龄提高到11岁;1918年,将义务教育年龄规定为5~14岁,并规定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将年龄提高到15岁。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
A.君主立宪制的发展 B.工厂制度的推行
C.机器大生产的需求 D.福利国家的建立
21.“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当裴多斐的自由宣言回荡在历史的空间,我们可曾思考过“自由”的含义?让我们打开19世纪中期的历史画卷,去感悟自由的真正含义吧!下列历史人物中因“捍卫民族的独立和自由”而载入史册的是( )
①章西女王 ②甘地 ③玻利瓦尔 ④扎格鲁尔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①②③④
22.下图中的诗句是清代著名诗人黄遵宪任驻日使馆参赞时所写的《樱花歌》。从中可知当时的日本( )
A.大化改新仿效隋唐制度 B.建立幕府天皇大权旁落
C.锁国落后招致外来侵略 D.明治维新实现富国强兵
23.巴尔扎克的小说《高老头》再现了法国19世纪早期的社会图景。小说的主人公高老头出身寒微,后来做粮食承包商发了大财。他把大部分财产给两个女儿作陪嫁,后来自己却被女儿们抛弃,一贫如洗,孤苦伶仃地病死在一家小公寓的阁楼上。该小说抨击的是( )
A.路易十六的专制统治 B.拿破仑加冕称帝 C.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念 D.工人运动的高涨
24.20世纪30年代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暴露了没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的弊端。霍布斯鲍姆说:“当年,非共产主义的政治家和知识分子曾排着队去莫斯科探寻‘计划’的秘密”。该秘密是( )
A.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B.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C.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 D.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25.《联合国宪章》规定:采取有效集体办法,以防止且消除对于和平之威胁,制止侵略行为或其他和平之破坏。这表明联合国的宗旨是( )
A.维持世界和平及安全 B.促进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
C.积极推动多极化格局 D.建立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1分,共35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6.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他)矢志不渝地推进鲜卑族的全面汉化改革,将北魏汉化运动推向高潮。……使得鲜卑上层与汉族上层融为一体,使鲜卑族的主体部分融入到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
——摘编自胡阿祥《魏晋南北朝史十五讲》
材料二 隋唐统一后,成为光芒四射的世界文化中心。周边各国以中华文明为榜样,……最终以中华文明为基础、以汉字为表征形成东亚文化圈,该文化圈也被称为“中国文化圈”。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 宋元时期是在隋唐经济高度繁荣基础上的延续。宋朝航海和对外贸易空前活跃,元朝实现了全国性的统一。……各大发明广泛传播于世界,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摘编自邵庆国《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
材料四 明朝君主的意志与权力是至高无上的,这对清朝统治者极具诱惑力。 ……清朝将儒学置于极高的地位,统治者认识到儒家文化与政治之间联系密切,具有政治合法性功能。
——摘编自朱金春《华夏性与边疆性:多民族国家在清代的构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将北魏汉化运动推向高潮”的历史人物。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隋唐时期“周边各国以中华文明为榜样”的典型事例。归纳隋唐时期“中国文化圈”的形成体现的时代特征。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宋朝“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创新性科技成就。指出元朝为维护“全国性的统一”,在地方治理方面的新突破。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使儒学开始居于主导地位的历史事件。
(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中华文明发展的主要因素。
27.阅读下列示意图,回答问题。
踔厉奋发(1) ① 是我国消灭封建剥削制度的深刻的社会变革,农民分到了土地,真正获得了 ② 。我国的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为此,国家对农业进行 ③ 。(2)党的好干部 ④ ,1962年任河南兰考县委书记,亲自带队到灾区,展开了大规模的追洪水、查风口、探流沙的调查研究工作,为抗灾防灾积累了第一手资料。1973年,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经过多年反复试验,成功培育出 ⑤ 。(3) ⑥ 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农民有了 ⑦ 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导下,到1983年, ⑧ 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4)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在全国 ⑨ 战中,28个人口较少民族全部整族脱贫,2021年,中国全面建成 ⑩ 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5)综上所述,概述促进新中国农业发展的原因。
28.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人类面临许多共同的挑战。回首往事,我们寻求借鉴,汲取智慧,瞻望未来。我们着眼于世界格局和发展大势,积极应对全球共同挑战和建设美好世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这不仅因为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此。……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改善。但一直到18世纪,原有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仍没有改变。……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二 1871年,德国完成了统一。1870至1913年,德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7%。工业生产增长了4.6倍。同期英国增长1.3倍,法国增长1.9倍,1913年,德国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为16%,英国为14%;这一年,德国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3%,而英国为15%。
——王钰《世界经济史》
材料三 20世纪50—70年代,联邦德国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7.8%,法国工业生产每年增长5.7%,意大利平均每年增长7.9%。到70年代的中后期,扩展成九国的欧洲共同体经济贸易发展势头较好,1979年,欧共体各国国民生产总值之和首次超过美国。
材料四 任何国家和民族在追求自身发展时,若一直忽视甚至无视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存在,则不仅损害自身,更要殃及全人类。
——贺金瑞《全球化与交往实践》
(1)根据材料,归纳从13、14世纪到19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欧洲发生这种变化的政治原因和经济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德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一体化产生的影响。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就国家在追求自身发展时,如何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给出你的建议。
参考答案:
1.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山顶洞人依然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在山顶洞人遗址中出土的穿孔骨针和由兽牙、石珠等串起来的装饰品,就表明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A项正确;蓝田人的牙齿化石和山顶洞人头盖骨化石,只能证明蓝田人和山顶洞人的存在,与古人类掌握的技术无关,排除BD项;北京人制作的石器属于粗糙的打制石器,他们不会磨光和钻孔技术,排除C项。故选A项。
2.B
【详解】根据材料“商鞅变法、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与推广、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兼并战争,掠夺土地、大国兼并小国,促使井田制和分封制瓦解。随着铁器和牛耕的推广,私田增多,出现封建生产关系;春秋时期赋税制度改革促使公田转化为私田,到战国时期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已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这时,王室衰微,政权逐步掌握在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卿大夫手中,他们利用政权力量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变法运动,最终废除奴隶制度包括井田制、分封制,确立封建制度包括土地私有制、中央集权体制,顺应了走向统一的趋势。这段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在思想上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从历史进程上看,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代,B项正确;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在史前时期,早期国家主要有夏商西周,排除A项;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后建立了统一多民族的国家,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大变革的社会特征,不能反映民族关系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3.A
【详解】据题干“秦代重在‘禁’,采用简单粗暴的行政手段强制解决意识形态问题……汉代重在‘尊’,将其贯穿于学校教育和入仕途径之中。”和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待儒学的态度截然相反,但目的相同,都是为了统一思想,加强皇权,A项正确;以法治国,巩固统治不符合题意,且汉代主张以德治国,排除B项;顺应自然,保障民生,是道家思想,但是秦朝没有实行,排除C项;反对攻伐是墨家主张,秦朝和汉朝都没有实行,排除D项。故选A项。
4.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布衣布裤是汉族平民常见的日常打扮,而以杂面作饼则是从北方少数民族地带传递而来的饮食习俗”可得出反映的是三国时期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民族交融。民族交融有利于减少民族之间的隔阂,推动国家统一,C项正确;“民族差异消失”说法错误,民族之间的差异依然存在,排除A项;“衣着趋同”说法错误,且与题干强调的民族融合不符,排除B项;孝文帝是北魏时期著名的君主,北魏政权晚于三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5.D
【详解】根据材料“宋人”“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可知,宋朝人在航船遇到隐晦天气时,通过观察指南针来辨别方向,这说明当时指南针已用于航海,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指南针用于航海辨别方向,而战争、瓷器制造、粮食种植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6.D
【详解】据材料“清政府在台湾设府,后又特设巡视台湾监察御史,满汉各一员,一年一换……”,反映了清政府加强对台湾管理的措施,涉及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这些措施均有利于增强台湾对国家的认同感,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辖,未体现封建专制皇权的强化,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有效缓解了满汉官僚间的纷争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涉及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措施,“助推了台湾地区文化发展”,未能全面反映材料措施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7.B
【详解】根据题干“原来在很长时间内造成的虚幻的安全感顿时消失”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只是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而不没有改变封建制度,导致新式海军这个安全感是“虚幻”的,体现了洋务运动的局限性决定了失败的必然性,B项正确;题干并没有强调甲午战败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排除A项;甲午战败使民族危机空前加剧,但在题干里没有体现,排除C项;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成为维新变法的背景,排除D项。故选B项。
8.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近来女伴多天足,绝少弓鞋一捻红”可知,西方文明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习俗观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劝禁缠足等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强令男子剪掉辫子,劝禁女子缠足;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的称呼,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因此材料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民国政府颁布移风易俗的法令,B项正确;状元实业家张謇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与题干信息“近来女伴多天足,绝少弓鞋一捻红;衣裳时鬟影时样,短鬓笼纱窄袖装。”这些传统习俗观念的改变没有联系,排除A项;舆论迫使清政府革除陋习,与题干内容不符,题干内容体现的是民国时期,“近来女伴多天足,绝少弓鞋一捻红;衣裳时鬟影时样,短鬓笼纱窄袖装”,排除C项;审美观念已经全盘西化,不符合史实,因为题干内容反映的是西方文明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习俗观念,排除D项。故选B项。
9.A
【详解】根据材料“中共七大……城市工作要提到与根据地工作同等重要的地位……要转变思想”“由减租减息转变到耕者有其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七大召开于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由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逐渐变为国内矛盾,中共中央便根据这一矛盾变化调整了战略,A项正确;国民党发动内战是在1946年夏天,而题干所述中共七大召开于1945年春,排除B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于1937年9月,也不符合题干时间,排除C项;七届二中全会的主要内容是: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向城市,必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恢复与发展生产是城市工作的中心,排除D项。故选A项。
10.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人民政府”“人民币”“人民警察”“人民(民主)专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体现了新中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C项正确;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题干强调的人民当家作主不符,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人民,未涉及工人阶级,排除B项;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的思想,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1.B
【详解】根据材料的四幅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共八大上,我党主要找到了当时中国存在的主要矛盾,在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中国要探索属于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共十四大上,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五大上,将邓小平的思想总结为邓小平理论,B项正确;在中共十六大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定为党的重要指导思想,不是中共十五大,排除A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不是中共十二大,排除C项;中共十三大,明确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排除D项。故选B项。
12.D
【详解】据题干“有学者说:关于澳门历史,长期以来中浦史学界各说各话,但从20世纪80年代起,澳门知识界带着家国观念做了大量研究。现在发现“这种研究”非常重要,推动了澳门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可知,“这种研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合理引领价值观念,D项正确;丰富历史文化资源与题干重点体现澳门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不符,排除A项;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不是题干反映的信息,题干重点反映通过大量研究,推动澳门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排除B项;提升历史解释能力不是题干所要反映的信息,题干反映的是通过大量研究,推动澳门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排除C项。故选D项。
13.A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31年来,中国共派出维和人员5万多人次,赴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近30项联合国维和行动,先后有25名维和人员献出宝贵生命”分析可得出中国履行大国担当,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A项正确;题干涉及的是维和行动,“同联合国的合作领域不断拓展”说法错误,排除B项;中国参与维和行动,与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题干只涉及维和行动,“全面参与”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14.D
【详解】根据材料“当时留下的建筑物多为王室的纪念性建筑,其宏大的规模和高超的技艺至今令人赞叹,而同时期的神庙建筑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规模上都与之相差甚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金字塔的修建,反映了古埃及国王的无限权力。古埃及的国王称“法老”。法老作为全国最高的统治者,集军、政、财、神等大权于一身,D项正确;金字塔的修建征调了大量的奴隶,奴隶徭役繁重,材料没有提到奴隶的生活,排除A项;尼罗河贯穿埃及南北,土地肥沃,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尼罗河,排除B项;材料中“同时期的神庙建筑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规模上都与之相差甚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宗教上,法老被称为“神之子”,具有至高的权威,排除C项。故选D项。
15.B
【详解】根据材料“《十二铜表法》对贵族无法无天的暴虐行为有所限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只是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的利益,很大程度上仍然维护着贵族的利益,并未偏向平民群体,排除A项;《十二铜表法》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因此《十二铜表法》对贵族无法无天的暴虐行为有所限制的主要原因是有了文字依据,而不是逐渐趋向严苛,排除C项;《十二铜表法》作为一部成文法,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法律特权,而不是免予任何处罚,排除D项。故选B项。
16.C
【详解】从“‘它不仅是一种宗教信仰……它是阿拉伯文明独特的印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它”指的是伊斯兰教。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622年,他率领一些信徒迁居麦地那,建立了一个以共同信仰为基础的宗教社团,即穆斯林公社。伴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伊斯兰教向阿拉伯半岛以外的地区广泛传播,C项正确;佛教创立于古印度,基督教诞生于1世纪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4世纪末,罗马皇帝将基督教确定为国教,促进了基督教的传播。印度教是伴随印度封建社会形成,种姓制度发生新变化而出现的。由此可知,佛教、基督教、印度教,均与题干“‘它是阿拉伯文明独特的印记’”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
17.D
【详解】由题干材料“拜占庭帝国在宗教上承袭基督教,在文化上承袭古希腊,而它的政府结构则大致源于罗马”并结合所学可知,拜占庭帝国是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它对基督教、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以及西亚、北非等地的东西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D项正确;材料中体现的是拜占庭帝国吸收东西方文化的兼收并蓄特点,无法得出是否促进欧亚文化发展的结论,排除A项;文艺复兴运动的确受到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影响,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拜占庭帝国文化上兼收并蓄的特点,无法体现构建完整的政治体系,排除C项。故选D项。
18.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西班牙的塞维利亚、葡萄牙的里斯本等成为16世纪新的世界贸易中心。17世纪初,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和英国的伦敦繁荣起来。意大利的商业地位逐渐让位于西、葡、英、法、尼德兰等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B项正确;13世纪欧洲开始出现手工工场,14世纪中叶意大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排除A项;题干涉及的是贸易中心转移,与殖民掠夺,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无关,排除C项;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打击了封建势力,但与题干涉及的贸易中心转移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9.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787年美国宪法根据分权制衡原则设计了一个联邦制共和国,总统、国会和最高法院及其相关机构各司其职,相互制衡,与题干“是在这里,孟德斯鸠‘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学说首次在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得到了较好贯彻”相符,D项正确;英国《权利法案》确立的君主立宪制,限制了国王的权利,排除A项;法国《人权宣言》主要倡导自由、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排除B项;美国《独立宣言》宣告美国的诞生,被马克思誉为“第一个人权宣言”,排除C项。故选D项。
20.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1880年,英国政府推行5~10岁义务教育;1893年,义务教育的年龄提高到11岁;1918年,将义务教育年龄规定为5~14岁,并规定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将年龄提高到15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完成后,英国工业生产使用机器大生产的数量在不断增长,为了适应这一趋势,需要大量有知识水平的工人,义务教育的实施,符合当时的社会发展需要,C项正确;题干涉及的是义务教育,与君主立宪制的完善无关,排除A项;工厂制度属于生产组织形式,与题干涉及的义务教育发展无关,排除B项;二战后,西欧国家开始普遍建立福利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21.B
【详解】据题干“捍卫民族的独立和自由”和所学知识可知,①章西女王是19世纪中期印度民族大起义中最受爱戴的领导人,她为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而壮烈牺牲; ②甘地是20世纪初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领导人;③玻利瓦尔是19世纪中期,南美洲独立运动的领导者,他和圣马丁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④扎格鲁尔是埃及独立运动领袖,华夫脱党创始人,埃及的华夫脱运动开始于20世纪初。①③两项是19世纪中期的因“捍卫民族的独立和自由”而载入史册的历史人物,B项正确;综上所述,排除A、C、D项。故选B项。
22.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承平以来二百年”“我自闭关眠不动”“一朝枪舶炮声来,惊破看花众人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指日本实行锁国政策,该政策造成日本与外界隔绝,也阻碍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19世纪遭遇西方侵略,被迫开放港口,C项正确;大化改新发生在7世纪,使日本发展成为中央集权制国家,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日本实行闭关锁国遭受列强侵略,与“建立幕府天皇大权旁落”无关,排除B项;题干体现的是日本因闭关锁国导致民族危机,是明治维新的原因不是结果,排除D项。故选C项。
23.C
【详解】根据材料,小说通过高老头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深刻地抨击了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念,C项正确;路易十六的专制统治在18世纪末已经被推翻,排除A项;拿破仑加冕称帝与小说内容并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工人运动的高涨在小说中并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24.A
【详解】根据题意时间20世纪30年代可知,1930-1939年间苏联正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A项正确;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实施时间上1921-1928年,时间不符,排除B项;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不是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排除C项;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发生在1964-1985年,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5.A
【详解】据“《联合国宪章》规定:采取有效集体办法,以防止且消除对于和平之威胁,制止侵略行为或其他和平之破坏”可知,这表明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以发展各国间的友好合作,促进国际合作,协调各国行动,A项正确;根据材料“制止侵略行为或其他和平之破坏”可知,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无法印证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欧共体的形成、第三世界的兴起积极推动多极化格局的发展,排除C项;根据材料“采取有效集体办法,以防止且消除对于和平之威胁,制止侵略行为或其他和平之破坏”可知,材料没有涉及国际经济秩序,与建立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6.(1)北魏孝文帝
(2)鉴真东渡日本;日本遣唐使来华;日本大化改新;新罗学习唐朝的制度、科学成就等;繁荣与开放
(3)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纸币等;实行行省制度;设宣政院;设澎湖巡检司等
(4)“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5)国家形势、政府政策、交通发达、经济发展、民族交融、中外交流、科技文化发展等
【详解】(1)人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他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他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所以“将北魏汉化运动推向高潮”的历史人物是北魏孝文帝。
(2)事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鉴真。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朝鲜半岛上的国家和隋唐往来频繁。新罗强盛以后,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所以“周边各国以中华文明为榜样”的典型事例有鉴真东渡日本;日本遣唐使来华;日本大化改新;新罗学习唐朝的制度。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前期,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所以隋唐时期“中国文化圈”的形成体现的时代特征是繁荣与开放。
(3)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活字印刷术是由北宋时的匠人毕发明的。宋代开始用人造磁铁制成指南的工具。人们用带有磁性的钢针放在碗边,或用线将针悬起,钢针就可以灵活地指向南方。后来人们把这种有磁性的钢针安置在刻有度数的盘中,于是就制成了罗盘。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所以宋朝“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创新性科技成就有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纸币等。突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把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其他地区,除了吐蕃、畏兀儿地区之外,设置了10个行省。这一行政区划与管理的制度,被称为“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元朝的统治者根据各地区的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中央对这些地区的统治。例如在东南地区,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在这一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所以元朝为维护“全国性的统一”,在地方治理方面的新突破有实行行省制度;设宣政院;设澎湖巡检司等。
(4)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汉武帝还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所以使儒学开始居于主导地位的历史事件是“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5)本小问属于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解答本题需要学生从“国家形势、政府政策、交通发达、经济发展、民族交融、中外交流、科技文化发展等”角度进行回答。
27.(1)①土地改革 ②解放 ③社会主义改造
(2)④焦裕禄 ⑤籼型杂交水稻
(3)⑥1978 ⑦生产自主 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⑨脱贫攻坚 ⑩小康
(5)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依据国情适时调整的农业政策;全国各民族人民的齐心奋斗;优秀干部和科学家的辛勤付出。(任意两点)
【详解】(1)土地改革是我国消灭封建剥削制度的深刻的社会变革,土地改革以后,农民分到了土地,真正获得了解放,农业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但是,我国的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当时贫苦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一家一户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这就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农民也有进行互助合作的要求。为此,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2)1962年,他任河南兰考县委书记。当时的兰考县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粮食产量降到历史最低水平。为了摸清灾情,改变兰考面貌,他以身作则,亲自带队到灾区,展开了大规模的追洪水、查风口、探流沙的调查研究工作,为抗灾防灾积累了第一手资料。他得知自己患了癌症后,仍顽强坚持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被人民称颂为“党的好干部”。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经过多年反复试验,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这种杂交水稻能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袁隆平不仅是成功培育杂交水稻的第一人,而且始终走在杂交水稻技术的发展前沿。袁隆平和他的杂交水稻,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3)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这样,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导下,到1983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在全国脱贫攻坚战中,28个人口较少民族全部整族脱贫,2021年,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5)开放题,从党的领导、农业政策、人民的奋斗等方面进行回答即可,如: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依据国情适时调整的农业政策;全国各民族人民的齐心奋斗;优秀干部和科学家的辛勤付出等。
28.(1)变化:由贸易的边缘地位到逐步改善,再到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原因: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工业革命等。
(2)原因:国家统一;较早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就突出。
(3)影响:强化了欧洲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增强了欧洲对外的经济竞争力,提高国际经济合作水平。
(4)建议:大力提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新型经济全球化;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等。(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1)变化:根据材料一“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这不仅因为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此。……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改善。但一直到18世纪,原有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仍没有改变。……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进行分析可得出,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地位由贸易的边缘地位到逐步改善,再到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原因:结合所学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的革命的开展进行分析可得出,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工业革命等。
(2)原因:根据材料二“1871年,德国完成了统一”可得出原因是国家统一;再结合所学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角色可得出原因是较早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就突出。
(3)影响:根据材料三“联邦德国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7.8%,……欧共体各国国民生产总值之和首次超过美国”并结合所学欧洲一体化的影响等分析可得出,强化了欧洲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增强了欧洲对外的经济竞争力,提高国际经济合作水平。
(4)建议:开放性回答,言之有理即可,注意从全球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型国际关系等角度作答,根据材料四“任何国家和民族在追求自身发展时,若一直忽视甚至无视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存在,则不仅损害自身,更要殃及全人类”并结合所学全球治理的相关概念可得出,我们要大力提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新型经济全球化;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等。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历史(江苏南京卷)-决战2024届中考考前最后一卷(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