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精选期末高频考题100题·选择题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1.(2023·江苏省徐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结束魏晋以来的分裂局面,再创国家统一的皇帝是( )
A.忽必烈 B.李渊 C.赵匡胤 D.杨坚
2.(2023·江苏省淮安市·七年级期末统考)下面时间轴如下图中④处朝代的建立者是( )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武则天
3.(2023·江苏省宿迁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成语“一衣带水”出自《南史·陈纪下》,隋文帝对宰相说:“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隋文帝为实现这一想法最终于589年( )
A.开凿运河 B.定都长安 C.统一全国 D.创立科举
4.(2023·江苏省无锡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宋朝李纲曾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认为“有雄才大略,过人之聪明。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下列选项中,属于隋文帝的功绩的是( )
A.正式确立了新的选官制度 B.开创了“文景之治”
C.结束分裂实现统一 D.开通了大运河
5.(2023·江苏省连云港市·七年级期末统考)美国学者迈克尔 哈特所著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榜单中,隋文帝入围,且排82位。他能入围的主要依据是( )
A.开通大运河 B.编订户籍 C.厉行节俭 D.统一南北
6.(2023·江苏省苏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同大约早其8个世纪的秦朝一样,都为中国的发展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该贡献主要是指隋朝( )
A.确立了中央选拔人才的察举制度 B.开创了历史上第一个治世局面
C.结束了长期分裂使中国重归统一 D.开凿灵渠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7.(2023·江苏省镇江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它的统一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继秦汉以后第二次大统一的局面,再次将孕育了华夏文明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凝结在一个政权之下。”文中的“它”是哪个朝代?( )
A.秦朝 B.汉朝 C.隋朝 D.元朝
8.(2023·江苏省宿迁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史学家徐中约曾说:“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于是而有政治上社会对流的可能性。”据材料可知,这一“制度”( )
A.注重门第家世 B.使布衣主导国家政治
C.削弱了统治基础 D.有利于社会公平
9.(2023·江苏省扬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隋朝创立的科举制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其选拔的标准是( )
A.门第 B.才学 C.品德 D.家世
10.(2023·江苏省南京市·七年级期末统考)隋唐时期,“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这主要体现出科举制( )
A.注重门第家世 B.公开公平竞争
C.关注道德品质 D.取士方式多样
11.(2023·江苏省苏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科举制最大的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机制。材料表明科举制( )
A.扩大了官吏选拔范围 B.严重束缚了思想自由
C.消灭了旧的门阀氏族 D.保证了官吏公正廉明
12.(2023·江苏省盐城市·七年级期末统考)与下图相关的制度是( )
提示一:一举成名
提示二:十年寒窗
提示三:金榜题名
A.禅让制 B.世袭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13.(2023·江苏省常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中国民间自古有给小孩佩戴“长命锁”的风俗,这寄托了家族对子孙后代的期盼。下图是一枚银质的“长命锁”,它反映了( )
A.白银逐渐成为我国主要货币 B.科举制度对百姓生活的影响
C.我国古代手工业技术世界领先 D.我国古代书法艺术的杰出成就
14.(2023·江苏省徐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下表是中国古代寒门子弟在入仕群体中所占比例统计表,比例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
朝代 东晋 隋朝 唐朝 北宋
比例 4% 17.2% 24.5% 46.1%
A.小农经济瓦解 B.科举制的推行
C.学术文化下移 D.主流思想变更
15.(2023·江苏盐城市·七年级期末统考)“隋唐时期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这种选官制度的优点是( )
A.家族世袭,登入仕途 B.地方推荐,以德取才
C.注重门第,品评人才 D.分科考试,相对公平
16.(2023·江苏省南京市·七年级期末统考)“礼闱新榜动长安,九陌人人走马看。一日声名遍天下,满城桃李属春官。”材料描写的是( )
A.科举考试后的盛况 B.三省六部制的实施
C.文学艺术的繁荣 D.长安城的节日气氛
17.(2023·江苏省徐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材料强调了大运河( )
A.加强南北经济交流 B.巩固唐王朝的统一
C.耗费大量人力物力 D.推动中外文化交流
18.(2023·江苏省苏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隋朝有一位家住苏州的书生,要去洛阳参加科举考试,如果走大运河水路,他首先要经过的是图中的( )
A.永济渠 B.通济渠 C.邗沟 D.江南河
19.(2023·江苏省南通市·七年级期末统考)近期,古都洛阳又出圈了,全城剧本杀风靡一时。其中,“运河迷踪”就是万众瞩目的夜间剧本杀之一。洛阳之所以会有运河的元素,是因为它( )
A.最早开凿人工运河 B.位于大运河的中心
C.依靠大运河而兴起 D.是隋唐两朝的国都
20.(2023·江苏省无锡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下列有关诗中“此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此河”的修建是为了巩固唐朝的统治
B.“此河”加强了隋朝对南方经济的掠夺
C.“此河”以长安为中心,北起涿郡,南至余杭
D.“此河”的作用是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21.(2023·江苏省宿迁市·七年级期末统考)隋唐时期,江都发展较快,经济地位日益重要。观察下图,可知当时江都地位的上升主要得益于( )
A.位于运河与长江交汇处 B.是大运河的中心
C.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D.成为隋朝的都城
22.(2023·江苏省无锡市·七年级期末统考)隋朝建立后,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 )
A.南下灭陈朝 B.营建东都 C.开通大运河 D.修筑长城
23.(2023·江苏省南京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此河是( )
A.黄河 B.长江 C.秦淮河 D.大运河
24.(2023·江苏省扬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2500年来,京杭大运河生动记录了国脉的时代赓续,传承着民族的璀璨文明。它开凿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朝。下列关于隋朝大运河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由隋文帝组织开凿 B.以江都为中心
C.加强了南北经济和文化交流 D.连接了长江和珠江等五大水系
25.(2023·江苏省苏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小明同学组织班级同学们进行历史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选用了下面示意图。他们的学习主题最恰当的是( )
A.政权分立局面 B.少数民族内迁
C.南北经济交流 D.北方政权更迭
26.(2023·江苏省盐城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大业(年号)始,东都建,运河开。”材料中的“运河”促进了( )
A.东西交通发展 B.经济文化交流
C.政治重心南移 D.唐朝的大一统
27.(2023·江苏省南京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大运河开通后,“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由此可知,隋朝大运河的开通( )
A.巩固了国家统一 B.促进了文化交流
C.加强了君主专制 D.有利于经济发展
28.(2023·江苏省常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有学者认为:安史之乱后唐朝能够延续,这项工程发挥了重要作用。它的功用不仅是南粮北调,更是把南北融为一体。材料中的“这项工程”是( )
A.都江堰 B.北京城 C.大运河 D.万里长城
29.(2023·江苏省连云港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公元618年,一位末代皇帝在江都(今扬州)自觉大势已去,揽镜自照,无奈哀叹:“好头颅,不知谁当斩之!”文中末代皇帝是( )
A.隋文帝杨坚 B.秦二世 C.商纣王 D.隋炀帝
30.(2023·江苏省淮安市·七年级期末统考)“(炀帝时)又三驾东征辽泽,皆兴百余万众,馈运者倍之。举天下之人十分九为盗贼。身丧国灭,实自取之,盖资我唐之速有天下也。”可以说,隋朝是个短命王朝,仅传二世即亡。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隋朝灭亡的原因是( )
A.土地兼并严重 B.隋朝开凿大运河
C.黄巢农民起义 D.隋炀帝残暴统治
31.(2023·江苏省泰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隋炀帝征发大批劳动力营建东都洛阳,修筑长城和驰道,还多次巡游,三次东征,这一系列的徭役和兵役耗费大量人力、财力,严重影响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由此可知,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
A.统治者奢侈享受 B.法律十分严酷
C.人民生活水平低 D.过度役使民力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32.(2023·江苏省宿迁市·七年级期末统考)“主纳忠谏,臣进直言,蔚然成风”,是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贞观之治”的一个重要原因。当时敢于直言的著名大臣是( )
A.房玄龄 B.姚崇 C.杜如晦 D.魏征
33.(2023·江苏省淮安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唐太宗手下既有出身敌营的将领尉迟敬德,也有政敌下属魏征;既有落魄文人马周,也有皇亲国戚长孙无忌。由此可见,“贞观之治”的出现得益于唐太宗( )
A.用人唯贤 B.重视农业 C.勤于政事 D.虚心纳谏
34.(2023·江苏省扬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西安“大唐不夜城”景区今年广受好评的“盛唐密盒”节目(如图),让唐朝名臣“房玄龄”和“杜如晦”出现在游客面前,幽默的问答互动让观众忍俊不禁。这两位名臣生活在( )
A.开皇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35.(2023·江苏省泰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唐太宗常引用古人的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反映了唐太宗( )
A.民为邦本、以民为本 B.知人善任、虚心纳谏
C.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D.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36.(2023·江苏省无锡市·七年级期末统考)“主纳忠谏,臣进直言,蔚然成风”,唐太宗统治时期敢于直言的大臣的典型代表是( )
A.宋璟 B.杜如晦 C.魏征 D.房玄龄
37.(2023·江苏省无锡市·七年级期末统考)钱穆在《国史新论》中提到“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材料中“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的是下图所反映的(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三公九卿制 D.三省六部制
38.(2023·江苏省扬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我国历史上有一个女皇帝,她重视人才,知人善任,开创盛世局面,下列关于这位女皇帝说法正确的是( )
A.为“贞观之治”奠定了基础 B.在位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C.开创了“开元盛世”的局面 D.统治时期国家进入鼎盛时期
39.(2023·江苏省扬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唐玄宗非常注重对官吏的考核,对考试不合格的官吏立即罢免。这体现了唐玄宗的哪项改革措施( )
A.整顿吏治,裁减冗官 B.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C.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D.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40.(2023·江苏省徐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唐玄宗在位的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历史上称为( )
A.开皇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41.(2023·江苏省淮安市·七年级期末统考)诗歌既抒发作者情怀,也反映社会现象。下列诗句所描写的盛世局面出现在( )
诗句一:姚崇宋璟作相公,劝谏上皇言语切。
诗句二: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A.唐太宗统治时期 B.唐高宗统治时期
C.武则天统治时期 D.唐玄宗统治时期
42.(2023·江苏省无锡市·七年级期末统考)陈寅恪先生曾提出“史诗互证”的史学方法和理论,诗歌往往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的重大历史事件或社会风貌,下列诗句与史实对应正确的是( )
A.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陈桥兵变
B.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玄奘西行
C.故乡若问登科事,便是当初老榜官——分封制度
D.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开元盛世
43.(2023·江苏省无锡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唐诗风格多样,题材广泛,展示了广阔的生活画卷。诗句“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称颂的是( )
A.光武中兴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44.(2023·江苏省苏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下图为一学生整理的某一历史时期治国理政主要举措。这一时期史称( )
①任用姚崇、宋璟为相; ②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③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④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A.贞观之治 B.开皇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45.(2023·江苏省扬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下表是某书第一章的目录。与“黄金年代”有关的是( )
百废待兴(公元618—683年) 篡位、叛乱与腐败(公元684—712年) 黄金年代(公元713—755年) 动荡时期(公元756—804年) 恢复时期(公元805—860年)
A.开皇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46.(2023·江苏省连云港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开元盛世时皇帝是( )
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盛唐气象
47.(2023·江苏省连云港市·七年级期末统考)下图工具的好处是( )
A.节省人力,利于灌溉 B.排水泄洪
C.省时省力,利于耕作 D.便于开沟
48.(2023·江苏省盐城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川中水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首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材料描述的是( )
A.曲辕犁 B.翻车 C.筒车 D.秧马
49.(2023·江苏省淮安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唐朝农业生产工具较前代有新的进步。唐朝新出现的农业生产工具有( )
①筒车 ②耧车 ③曲辕犁 ④秧马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50.(2023·江苏省盐城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唐代在农具方面的创新,有力地推动了当时农业生产的发展。下列各项中能证明这一说法的是( )
A. B.
C. D.
51.(2023·江苏省苏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据《耒耜经》记载,这种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既简便又轻巧,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材料记载的耕作工具是( )
A. B.
C. D.
52.(2023·江苏省南京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描述的是( )
A. B.
C. D.
53.(2023·江苏省扬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下面四件文物属于唐代手工业精品的是( )
A.骑驼乐舞三彩俑 B.青花扁壶 C.定窑孩儿枕 D.哥窑花口洗
54.(2023·江苏省南京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唐武宗会昌三年,长安城失火,焚毁了多家店铺。”“失火”的具体地点应发生在( )
A.皇城 B.坊 C.宫城 D.市
55.(2023·江苏省淮安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旧唐书 崔融传》载:“天下诸津(码头),舟航所聚……弘舸巨舰,千舳万艘,交贸往还,昧旦永日。”它可以佐证唐朝( )
A.开明的民族政策 B.繁荣的商业贸易
C.多彩的文学艺术 D.开放的社会风气
56.(2023·江苏省苏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史学家费正清认为,唐朝时国力大大超过汉朝,同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而这进展又反过来推动了国家的全面发展。唐朝在制度和文化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是( )
A.完善科举 推崇唐诗 B.稳定政局 整顿吏治
C.注重文教 编修经籍 D.以民为本 轻徭簿赋
57.(2023·江苏省南通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文物具有多元的证史价值。下列图片既能证明唐朝陶瓷工艺水平,又能反映当时社会风气的是( )
A. B.
C. D.
58.(2023·江苏省徐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唐朝名画《虢国夫人游春图》中,女子不仅可以和男子一样素面骑马,还可以做男装打扮。这表明唐朝( )
A.男女差异完全消除 B.市民文化快速发展
C.社会风气开放包容 D.儒家思想根深蒂固
59.(2023·江苏省苏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唐代前期,人们比较欣赏胡服,男、女皆有穿胡服、戴胡帽者,胡帽的样式更是多种多样。下列诗歌中能反映这一现象的是( )
A.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B.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C.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D.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60.(2023·江苏省镇江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在唐代,女子与男子同样参加骑马、打球、舞蹈等活动,女服还曾流行由波斯传入的胡服。这直接反映出唐朝( )
A.等级观念消失 B.阶级矛盾缓和
C.对外交流频繁 D.社会风气开放
61.(2023·江苏省淮安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对下列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①唐戴帷帽女子骑马雕塑;②“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
A.①是文献史料 B.①可以研究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
C.②是实物史料 D.②说明宋代手工业的兴盛
62.(2023·江苏省无锡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唐朝社会涌现出一大批天下闻名的女性人物,其中既有女皇帝武则天、女将军平阳公主,又有女官上官婉儿、女诗人薛涛、女道人鱼玄机等,这种现象反映了( )
A.经济生活的繁荣 B.社会风气的开放
C.民族交融的发展 D.文学艺术的昌盛
63.(2023·江苏省无锡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在历史学习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历史史实”与“历史解释”的区别问题。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B.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了蒙古政权
C.明王朝派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击倭寇
D.清朝时由朝廷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64.(2023·江苏省无锡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往与交融。这一结论的佐证史料是( )
A. B.
阎立本《步辇图》 契丹货币
C. D.
辽墓壁画《备茶图》 达赖、班禅金印
65.(2023·江苏省无锡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唐朝诗人元稹有诗云:“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这一时期,中原的茶叶也大量输入吐蕃与回纥地区,这说明唐朝时( )
A.政治清明,社会稳定 B.民族交融,互相学习
C.经济繁荣,国库充盈 D.文教昌盛,人才辈出
66.(2023·江苏省泰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吐蕃是我国藏族的祖先。唐朝时,唐蕃关系友好,历经了1200多年的唐蕃会盟碑至今依然屹立在拉萨大昭寺门前。以下人物中,为唐蕃和睦作出重要贡献的是( )
A.鉴真 B.郑和 C.文成公主 D.元昊
67.(2023·江苏省扬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唐太宗说:“其(夷狄)情与中夏不殊……四海可使如一家。”下列史实中,与唐太宗直接相关并体现上述观念的是( )
A.把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 B.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C.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 D.设置宣政院管理西藏
68.(2023·江苏省苏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下图描绘的是唐代前期十分流行的中亚胡旋舞。“禄山胡旋迷君眼“”贵妃胡旋迷君心“的诗句也透露出这种舞蹈在当年的风靡。材料反映出唐朝( )
敦煌莫高窟第220窟胡旋舞图局部
A.朝廷戒奢从俭 B.尚武风气流行
C.文化兼容并包 D.妇女地位提高
69.(2023·江苏省南京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异族人居长安者多,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竞事纷泊……”这种现象表明唐朝( )
A.海陆交通十分便捷 B.民族交融蔚然成风
C.加强对边疆的治理 D.重视发展对外贸易
70.(2023·江苏省宿迁市·七年级期末统考)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唐朝在书法艺术方面建树颇丰。下列书法家中都属于唐代名家的一组是( )
A.钟繇、胡昭 B.颜真卿、柳公权
C.王羲之、顾恺之 D.赵孟頫、黄庭坚
71.(2023·江苏省扬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唐朝诗坛气象万千,名家辈出,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下列佳作出自“诗仙”李白的是( )
A.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B.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D.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72.(2023·江苏省南通市·七年级期末统考)2019年4月1日,日本正式公布日本新年号为“令和”,成为自“大化”(645年)以来,日本历史上第248个年号,过去247个年号中辨明出处的均出自中国古籍。下列史实中对日本确立年号产生较大影响的是( )
A.张骞通西域 B.玄奘西行 C.鉴真东渡 D.文成公主入藏
73.(2023·江苏省泰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某历史学习小组就“玄奘西游天竺”这一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下列哪一材料可以作为研究该主题的最有效证据( )
A. B.
C. D.
74.(2023·江苏省南通市·七年级期末统考)1954年,西安南郊的唐朝墓葬中发现了一件高15厘米黑人陶佣,1989年夏,在西安东郊发现的唐朝墓葬中出土了一枚东罗马金币仿制品,此可印证唐朝( )
A.鉴真东渡 B.水陆交通发达 C.玄奘西行 D.中外文化交流
75.(2023·江苏省南京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唐朝被称为“最具世界色彩的朝代”。下列史事可以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A.张骞出使西域 B.文成公主入藏
C.鉴真东渡日本 D.倭寇侵扰东南沿海
76.(2023·江苏省苏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习主席在2023年5月举行的中国——中亚峰会上指出,陕西是古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见证了中国同中亚国家两千多年的深厚友谊。下列史实能住证这一观点的是( )
A.玄奘西行 B.文成公主入藏 C.鉴真东渡 D.郑和下西洋
77.(2023·江苏省无锡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唐朝的开放与包容、兼收与并蓄,成就了唐文化的多元与辉煌。下面能佐证当时中外文化交流的是( )
A.文成公主入藏 B.鉴真东渡日本
C.册封渤海郡王 D.设置安西都护
78.(2023·江苏省连云港市·七年级期末统考)下列历史事件体现了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的是( )
A.唐太宗被尊奉为“天可汗” B.鉴真东渡日本
C.唐玄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D.文成公主入藏
79.(2023·江苏省常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下图的历史人物是日本佛教南山律宗的开山粗师,也是著名医学家,被日本人民誉为“文化之父”和“律宗之祖”。对这一历史人物评价恰当的是( )
A.西行天竺,求取佛经 B.赶赴东瀛,弘扬佛法
C.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D.七下西洋,宣扬国威
80.(2023·江苏省连云港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唐朝时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新罗、日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以上史实描述的是唐朝时期( )
A.政治制度的创新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中外交流的频繁 D.文学艺术的繁荣
81.(2023·江苏省扬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史学家冯其庸在读《大唐西域记》时有感而发,写下来“万死艰难逾大漠,热风吹送一僧归”诗句。他赞扬的是( )
A.鉴真 B.玄奘 C.阿倍仲麻吕 D.崔致远
82.(2023·江苏省徐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下图为鉴真像,对其解说正确的是( )
A.西行天竺,翻译佛经 B.治宏贞观,政启开元
C.东渡日本,弘扬佛法 D.平定叛乱,开疆拓土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83.(2023·江苏省扬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如下图是我国隋唐时期历史时间轴,其中“〇”处应该填入的是( )
A.安史之乱 B.藩镇割据 C.五代十国 D.陈桥兵变
84.(2023·江苏省宿迁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杜甫的诗有“诗史”之称,能够反映历史的真实情况,他在《垂老别》中写道:“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诗中描绘的历史事件使唐朝国势由盛转衰,这事件是( )
A.八王之乱 B.安史之乱 C.黄巢起义 D.藩镇割据
85.(2023·江苏省南通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及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反,犯京师,天子之兵弱,不能抗,遂陷两京。肃宗起灵武,而诸镇之兵共起诛贼。”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七国之乱 B.黄巢起义 C.安史之乱 D.李自成起义
86.(2023·江苏省徐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限于当时的国力,节度使很少得到中央政府的津贴,必须由自己在防区内自给自足地筹措招兵买马、屯粮制械的费用。这种做法的消极影响是明显的,节度使对中央政府的离心力日渐增大。”由此直接导致了( )
A.安史之乱 B.黄巢起义 C.唐朝灭亡 D.北宋建立
87.(2023·江苏省淮安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及范阳节度使反,犯京师,天子之兵弱不能抗,遂陷两京。肃宗起灵武,而诸镇之兵共起诛贼。”材料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A.李自成起义 B.隋朝灭亡 C.大小和卓叛乱 D.安史之乱
88.(2023·江苏省常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唐玄宗统治后期,开始纵情声色,无心政事,李林甫、杨国忠先后弄权,唐朝的国运由盛而衰。唐朝国势由巅峰滑落的转折点是( )
A.安史之乱 B.黄巢起义 C.藩镇割据 D.朱温称帝
89.(2023·江苏省无锡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某班学习小组探究学习的内容出现了“天宝年间”“安禄山”“史思明”“唐朝由盛而衰”等要点,由此可判断他们探究的历史事件是( )
A.七国之乱 B.八王之乱 C.安史之乱 D.黄巢起义
90.(2023·江苏省宿迁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文中的场景发生在( )
A.八王之乱后 B.淝水之战后 C.安史之乱后 D.黄巢起义后
91.(2023·江苏省淮安市·七年级期末统考)下面的示意图反映了唐朝由兴盛到衰亡的过程,图中C处应该填写( )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安史之乱 D.康乾盛世
92.(2023·江苏省宿迁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唐玄宗统治后期,一场叛乱揭开唐中央政府和地方割据势力之间争斗的序幕,唐朝从此由盛转衰。这场叛乱史称( )
A.七国之乱 B.八王之乱 C.安史之乱 D.陈桥兵变
93.(2023·江苏省镇江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导致下表所示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是( )
年份 全国户数 江南苏州的户数
755 约891.5万 约6.8万
760 约198.8万 约9.2万
A.七国之乱 B.八王之乱 C.安史之乱 D.武则天篡权
94.(2023·江苏省淮安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以下关于唐朝的历史,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B.唐朝发明并推广曲辕犁和筒车
C.安史之乱使唐朝国势由盛转衰 D.唐朝后期爆发了黄巢起义
95.(2023·江苏省南京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唐朝诗人杜甫在《无家别》中写道:“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诗中所述场景发生的历史背景是( )
A.安史之乱 B.藩镇割据 C.黄巢起义 D.朱温废唐
96.(2023·江苏省连云港市·七年级期末统考)五代十国时期历史的基本特征是( )
A.社会开放与繁荣 B.国家基本统一
C.政权更迭与分立 D.中外交流频繁
97.(2023·江苏省徐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观察下侧形势图,为其命名最恰当的是( )
A.唐朝前期形势图 B.五代十国形势图
C.北宋时期形势图 D.明朝形势图
98.(2023·江苏省宿迁市·七年级期末统考)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主要历史根源是( )
A.唐末农民战争 B.藩镇割据 C.宦官专权 D.朋党之争
99.(2023·江苏省苏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下图反映了中国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形势,其形成的主要历史根源是( )
A.农民战争 B.土地兼并 C.宦官专权 D.藩镇割据
100.(2023·江苏省常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历史事实是对历史现象的客观描述,历史观点是对历史事实的看法。下列表述中,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五代”先后出现在黄河流域
B.“五代”指先后出现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
C.“十国”指唐朝灭亡后在南方地区出现的九个政权,外加北方的北汉政权
D.“五代十国”的出现可以看作是唐朝末年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精选期末高频考题100题·选择题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1.(2023·江苏省徐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结束魏晋以来的分裂局面,再创国家统一的皇帝是( )
A.忽必烈 B.李渊 C.赵匡胤 D.杨坚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年号开皇,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朝灭掉了南方的陈朝,结束了魏晋以来的分裂局面,再创国家统一局面,D项正确;忽必烈建立元朝,结束了宋、辽、夏、金、蒙古几个政权长达300多年的争战局面,1279年完成国家统一,排除A项;李渊在618年接受隋恭帝杨侑的禅让,建立了唐朝,统一了天下,不是结束魏晋以来的分裂局面,完成统一的,排除B项;赵匡胤建立北宋,没有完成国家统一,排除C项。故选D项。
2.(2023·江苏省淮安市·七年级期末统考)下面时间轴如下图中④处朝代的建立者是( )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武则天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时间轴和所学知识可知,④为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A项正确;隋炀帝杨广是隋朝第二位皇帝,604年继位,排除B项;唐太宗是唐朝第二位皇帝,公元626年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取皇位,排除C项;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690年继位,废唐,改国号为周,排除D项。故选A项。
3.(2023·江苏省宿迁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成语“一衣带水”出自《南史·陈纪下》,隋文帝对宰相说:“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隋文帝为实现这一想法最终于589年( )
A.开凿运河 B.定都长安 C.统一全国 D.创立科举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隋文帝……589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581年,外戚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杨坚就是隋文帝;589 年,隋军灭掉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南北重归统一,C项正确;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与题干信息“隋文帝……589年”不符,排除A项;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年号开皇,定都长安,与题干信息“隋文帝……589年”时间不符,排除B项;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与隋文帝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4.(2023·江苏省无锡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宋朝李纲曾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认为“有雄才大略,过人之聪明。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下列选项中,属于隋文帝的功绩的是( )
A.正式确立了新的选官制度 B.开创了“文景之治”
C.结束分裂实现统一 D.开通了大运河
【答案】C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周末年,外戚杨坚掌握大权,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当时在南方的割据政权是陈朝,陈后主不问政事,沉迷享乐,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C项正确;隋炀帝设立了进士科,标志着新的选官制度——科举制的正式确立,排除A项;汉文帝、汉景帝共同开创了“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排除B项;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排除D项。故选C项。
5.(2023·江苏省连云港市·七年级期末统考)美国学者迈克尔 哈特所著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榜单中,隋文帝入围,且排82位。他能入围的主要依据是( )
A.开通大运河 B.编订户籍 C.厉行节俭 D.统一南北
【答案】D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后励精图治,国力日强,他派遣军队灭掉南朝的最后一个朝代陈朝,统一南北,结束了魏晋南北朝以来数百年的分裂局,为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建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D项正确;隋炀帝时期下令开通大运河,排除A项;编订户籍、厉行节俭虽然符合隋文帝的活动或举措,但不是其主要功绩,排除BC项。故选D项。
6.(2023·江苏省苏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同大约早其8个世纪的秦朝一样,都为中国的发展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该贡献主要是指隋朝( )
A.确立了中央选拔人才的察举制度 B.开创了历史上第一个治世局面
C.结束了长期分裂使中国重归统一 D.开凿灵渠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答案】C
【详解】由材料“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同大约早其8个世纪的秦朝一样,都为中国的发展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并结合所学可知,隋朝的主要贡献是结束了长期分裂使中国重归统一。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全国的统一,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朝结束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完成了国家统一,C项正确;察举制度是汉朝实行的,排除A项;历史上第一个治世局面是文景之治,排除B项;开凿灵渠是秦朝的贡献,排除D项。故选C项。
7.(2023·江苏省镇江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它的统一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继秦汉以后第二次大统一的局面,再次将孕育了华夏文明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凝结在一个政权之下。”文中的“它”是哪个朝代?( )
A.秦朝 B.汉朝 C.隋朝 D.元朝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581年,隋朝建立,589年,隋朝统一全国,它的统一,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继秦汉以后第二次大统一的局面,再次将孕育了华夏文明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凝结在一个政权之下,C项正确;秦朝、汉朝是第一次大一统局面,排除AB二项;元朝是继秦汉、隋唐之后的第三次大一统局面,排除D项。故选C项。
8.(2023·江苏省宿迁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史学家徐中约曾说:“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于是而有政治上社会对流的可能性。”据材料可知,这一“制度”( )
A.注重门第家世 B.使布衣主导国家政治
C.削弱了统治基础 D.有利于社会公平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中“布衣可以做宰相”“为公卿”和所学知识可知,这项制度指的是科举制度。隋朝创立了科举制度,唐朝继承并发展这一制度。科举制度打破了魏晋以来九品中正制中“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士族门阀垄断进身之阶的情况,使得寒门布衣也可通过科举制度进入官场,晋升高位,成为宰相、公卿之类的高官,有利于社会公平,D项正确;注重门第家世指的是魏晋以来九品中正制,排除A项;布衣主导国家政治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表述的是科举制有利于人才的选拔,与统治基础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9.(2023·江苏省扬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隋朝创立的科举制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其选拔的标准是( )
A.门第 B.才学 C.品德 D.家世
【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以才学为标准,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B项正确;九品中正制看重门第、家世,禅让制看重品德,排除ACD项。故选B项。
10.(2023·江苏省南京市·七年级期末统考)隋唐时期,“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这主要体现出科举制( )
A.注重门第家世 B.公开公平竞争
C.关注道德品质 D.取士方式多样
【答案】B
【详解】依据题干“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句话的意思是考查文章、不以门第为标准,以才能学识为标准,反映的是科举制公开公平竞争的特点,B项正确;科举制不注重门第家世,排除A项;关注道德品质、 取士方式多样与题干“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表达内容不一致,排除CD项。故选B项。
11.(2023·江苏省苏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科举制最大的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机制。材料表明科举制( )
A.扩大了官吏选拔范围 B.严重束缚了思想自由
C.消灭了旧的门阀氏族 D.保证了官吏公正廉明
【答案】A
【详解】结合材料“科举制最大的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机制。”可知,科举制扩大了官吏选拔范围,使平民有机会当官,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科举制对思想方面的影响,排除B项;科举制并没有消灭了旧的门阀氏族,排除C项;科举制并不能保证官吏公正廉明,排除D项。故选A项。
12.(2023·江苏省盐城市·七年级期末统考)与下图相关的制度是( )
提示一:一举成名
提示二:十年寒窗
提示三:金榜题名
A.禅让制 B.世袭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金榜题名”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时期创立科举制,科举取士以考试成绩为选拔依据,扩大了官吏选拔范围,巩固了统治,参加科举的士子们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即称“金榜题名”,D项正确;禅让制是指统治者把部落首领之位让给有才华,有能力的人,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A项;世袭制是古代君王去世或逊位后,将皇帝的九五之尊转给自己的子孙的传承制度,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3.(2023·江苏省常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中国民间自古有给小孩佩戴“长命锁”的风俗,这寄托了家族对子孙后代的期盼。下图是一枚银质的“长命锁”,它反映了( )
A.白银逐渐成为我国主要货币 B.科举制度对百姓生活的影响
C.我国古代手工业技术世界领先 D.我国古代书法艺术的杰出成就
【答案】B
【详解】从题干信息“长命锁”上的字“状‘元’第”,结合所学可知“状‘元’第”寄托了家族对子孙通过科举“及第登科”的期盼。故“长命锁”反映了科举制度对百姓生活的影响,B项正确;白银逐渐成为我国主要货币,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手工业技术 、书法艺术,都不是材料表述的主旨,排除CD项。故选B项。
14.(2023·江苏省徐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下表是中国古代寒门子弟在入仕群体中所占比例统计表,比例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
朝代 东晋 隋朝 唐朝 北宋
比例 4% 17.2% 24.5% 46.1%
A.小农经济瓦解 B.科举制的推行
C.学术文化下移 D.主流思想变更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中国古代寒门子弟在入仕群体中所占比例统计表,比例发生变化的原因”和所学知识可知,表格中隋朝以后,中国古代寒门子弟在入仕群体中所占比例突然增加,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仕途被世家大族垄断,到东晋时只占4%。隋炀帝创立科举制,以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寒门子弟在入仕群体中所占比例明显增加,北宋进一步改革科举制,封建统治基础不断扩大,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科举制促进了寒门子弟在入仕群体中所占比例增加,无法体现小农经济瓦解,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科举制促进了寒门子弟在入仕群体中所占比例增加,无法体现学术文化下移,排除C项;东晋到宋朝,儒家的主流思想并未变更,且材料表格中不涉及主流思想变更,排除D项。故选B项。
15.(2023·江苏盐城市·七年级期末统考)“隋唐时期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这种选官制度的优点是( )
A.家族世袭,登入仕途 B.地方推荐,以德取才
C.注重门第,品评人才 D.分科考试,相对公平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隋唐时期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和所学可知,这种制度是科举制度,官吏选拔范围不断扩大和开放,分科考试,公平竞争,选拔注重择优录取,D项正确;“家族世袭,登入仕途”是以家世为主要标准,不是科举制的特点,排除A项;“地方推荐,以德取才”是察举制的特点,排除B项;“注重门第,品评人才”是九品中正制的特点,排除C项。故选D项。
16.(2023·江苏省南京市·七年级期末统考)“礼闱新榜动长安,九陌人人走马看。一日声名遍天下,满城桃李属春官。”材料描写的是( )
A.科举考试后的盛况 B.三省六部制的实施
C.文学艺术的繁荣 D.长安城的节日气氛
【答案】A
【详解】材料“李闱新榜动长安,九陌人人走马看”描述的是科举考试放榜时,人山人海,热闹非凡的景象,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科举制,与三省六部制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文学艺术和节日,排除CD项。故选A项。
17.(2023·江苏省徐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材料强调了大运河( )
A.加强南北经济交流 B.巩固唐王朝的统一
C.耗费大量人力物力 D.推动中外文化交流
【答案】A
【详解】根据“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可知大运河起到了沟通南北经济,促进南北经济交流的作用,A项正确;隋炀帝时开凿大运河,加强南北经济交流,体现不出巩固唐王朝的统一,排除B项;隋炀帝时开凿大运河,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加重了人民负担,材料没有反映开通隋朝大运河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强调了大运河沟通南北经济,促进南北经济交流,没有涉及大运河推动中外文化交流,排除D项。故选A项。
18.(2023·江苏省苏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隋朝有一位家住苏州的书生,要去洛阳参加科举考试,如果走大运河水路,他首先要经过的是图中的( )
A.永济渠 B.通济渠 C.邗沟 D.江南河
【答案】D
【详解】依据题干图片和所学可知,这是隋朝大运河。隋朝大运河北抵涿郡,南到余杭,以洛阳为中心,从北向南依次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隋朝一位苏州书生,要到洛阳参加科举考试,如果走运河水路,隋朝大运河余杭到江都的部分是江南河,他首先要经过的是江南河,D项正确;永济渠在洛阳北面,不用通过,排除A项;通济渠邗沟均在江南河的北面,均不符合题意,排除BC项。故选D项。
19.(2023·江苏省南通市·七年级期末统考)近期,古都洛阳又出圈了,全城剧本杀风靡一时。其中,“运河迷踪”就是万众瞩目的夜间剧本杀之一。洛阳之所以会有运河的元素,是因为它( )
A.最早开凿人工运河 B.位于大运河的中心
C.依靠大运河而兴起 D.是隋唐两朝的国都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洛阳之所以会有运河的元素”和所学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泳郡,南至余杭,B项正确;洛阳之所以会有运河的元素,是因为它位于大运河的中心,不是因为它最早开凿人工运河,排除A项;洛阳兴起比大运河早,排除C项;隋唐两朝的都城是长安,不是洛阳,排除D项。故选B项。
20.(2023·江苏省无锡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下列有关诗中“此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此河”的修建是为了巩固唐朝的统治
B.“此河”加强了隋朝对南方经济的掠夺
C.“此河”以长安为中心,北起涿郡,南至余杭
D.“此河”的作用是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答案】D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 ,此河是隋炀帝开凿的大运河,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D项正确;大运河修建是为巩固隋朝统治,排除A项;大运河加强了隋朝南北方经济的交流,排除B项;大运河的中心是洛阳不是长安,排除C项。故选D项。
21.(2023·江苏省宿迁市·七年级期末统考)隋唐时期,江都发展较快,经济地位日益重要。观察下图,可知当时江都地位的上升主要得益于( )
A.位于运河与长江交汇处 B.是大运河的中心
C.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D.成为隋朝的都城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分析图片可知,江都位于长江和大运河的交汇之处,交通便利,这是江都迅速发展的原因,A项正确;大运河的中心是洛阳,不是江都,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时期,隋朝的都城是长安,均与江都无关,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22.(2023·江苏省无锡市·七年级期末统考)隋朝建立后,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 )
A.南下灭陈朝 B.营建东都 C.开通大运河 D.修筑长城
【答案】C
【详解】据所学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2700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自北向南依次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C项正确;南下灭陈朝完成了统一的是隋文帝,排除A项;营建东都无法加强南北交通,排除B项;隋朝未大规模修筑长城,长城主要在北方地区,无法沟通南北交通,排除D项。故选C项。
23.(2023·江苏省南京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此河是( )
A.黄河 B.长江 C.秦淮河 D.大运河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尽道隋亡为此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运河是隋朝隋炀帝开凿的,D项正确;黄河和长江不是天然河,不是哪个朝代开凿的,排除AB项;秦淮河是秦朝开凿的人工河,排除C项。故选D项。
24.(2023·江苏省扬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2500年来,京杭大运河生动记录了国脉的时代赓续,传承着民族的璀璨文明。它开凿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朝。下列关于隋朝大运河的表述正确的是( )
A.由隋文帝组织开凿 B.以江都为中心
C.加强了南北经济和文化交流 D.连接了长江和珠江等五大水系
【答案】C
【详解】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经济和文化交流,C项正确;隋朝大运河由隋炀帝组织开凿,排除A项;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排除B项;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等五大水系,排除D项。故选C项。
25.(2023·江苏省苏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小明同学组织班级同学们进行历史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选用了下面示意图。他们的学习主题最恰当的是( )
A.政权分立局面 B.少数民族内迁
C.南北经济交流 D.北方政权更迭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图片信息可知,这是隋朝大运河示意图。隋朝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C项正确;隋朝大运河的开通时,国家已经完成统一,排除AD项;示意图中没有显示少数民族内迁的信息,排除B项。故选C项。
26.(2023·江苏省盐城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大业(年号)始,东都建,运河开。”材料中的“运河”促进了( )
A.东西交通发展 B.经济文化交流
C.政治重心南移 D.唐朝的大一统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大业(年号)始,东都建,运河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运河”指的是大运河,隋炀帝命人开通了大运河,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B项正确;大运河没有促进东西交通发展、政治重心南移、唐朝的大一统,排除ACD项。故选B项。
27.(2023·江苏省南京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大运河开通后,“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由此可知,隋朝大运河的开通( )
A.巩固了国家统一 B.促进了文化交流
C.加强了君主专制 D.有利于经济发展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大运河”“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可知,大运河加强了南北之间的交通,促进了南北方的经济往来,也就有利于经济发展,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大运河巩固了国家统一,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文化交流,排除B项;材料与君主专制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8.(2023·江苏省常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有学者认为:安史之乱后唐朝能够延续,这项工程发挥了重要作用。它的功用不仅是南粮北调,更是把南北融为一体。材料中的“这项工程”是( )
A.都江堰 B.北京城 C.大运河 D.万里长城
【答案】C
【详解】隋朝开通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也便利于南粮北运,C项正确;都江堰位于四川,不符合“南粮北调”“南北融为一体”,排除A项;北京城是明清时期的都城,排除B项;万里长城位于北方,是抵御少数民族骚扰的屏障工程,排除D项。故选C项。
29.(2023·江苏省连云港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公元618年,一位末代皇帝在江都(今扬州)自觉大势已去,揽镜自照,无奈哀叹:“好头颅,不知谁当斩之!”文中末代皇帝是( )
A.隋文帝杨坚 B.秦二世 C.商纣王 D.隋炀帝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连年大兴土木,多次发动对外战争,不惜民力,酷虐残暴,引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各地地方长官和一些割据势力也乘乱纷纷起兵,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好头颅,不知谁当斩之!”反映的就是隋炀帝酷虐残暴,隋朝行将灭亡的史实,D项正确;隋文帝建立隋朝,开创开皇之治,排除A项;秦朝在公元前207年已经灭亡,排除B项;商纣王是商朝时期的皇帝,商朝在公元前1046年灭亡,排除C项。故选D项。
30.(2023·江苏省淮安市·七年级期末统考)“(炀帝时)又三驾东征辽泽,皆兴百余万众,馈运者倍之。举天下之人十分九为盗贼。身丧国灭,实自取之,盖资我唐之速有天下也。”可以说,隋朝是个短命王朝,仅传二世即亡。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隋朝灭亡的原因是( )
A.土地兼并严重 B.隋朝开凿大运河
C.黄巢农民起义 D.隋炀帝残暴统治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炀帝时)又三驾东征辽泽,皆兴百余万众,馈运者倍之。举天下之人十分九为盗贼。身丧国灭,实自取之,盖资我唐之速有天下也。”可知,隋炀帝连年大兴土木,多次发动对外战争,不惜民力,酷虐残暴,引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各地地方长官和一些割据势力也乘乱纷纷起兵,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隋朝是个短命王朝,仅传二世即亡,隋朝灭亡的最根本原因是隋炀帝的残暴统治,D项正确;题干主要强调隋炀帝残暴统治使得隋朝灭亡,未涉及土地兼并严重,排除A项;题干主要强调隋炀帝残暴统治使得隋朝灭亡,未体现隋朝开凿大运河,排除B项;黄巢农民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排除C项。故选D项。
31.(2023·江苏省泰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隋炀帝征发大批劳动力营建东都洛阳,修筑长城和驰道,还多次巡游,三次东征,这一系列的徭役和兵役耗费大量人力、财力,严重影响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由此可知,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
A.统治者奢侈享受 B.法律十分严酷
C.人民生活水平低 D.过度役使民力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隋炀帝征发大批劳动力营建东都洛阳,开通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还多次巡游,三次东征,这一系列的徭役和兵役耗费大量人力、财力,严重影响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可知,材料反映出隋朝隋炀帝时统治残暴,过度役使民力,繁重的徭役和兵役,让人民苦不堪言,故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度役使民力,D项正确;统治者奢侈享受表述不全面,排除A项;法律十分严酷,题干未体现,排除B项;人民的生活水平部分也是由统治政策造成的,而且材料还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32.(2023·江苏省宿迁市·七年级期末统考)“主纳忠谏,臣进直言,蔚然成风”,是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贞观之治”的一个重要原因。当时敢于直言的著名大臣是( )
A.房玄龄 B.姚崇 C.杜如晦 D.魏征
【答案】D
【详解】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大臣魏征敢于直言,前后进谏200多次,D项正确;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的著名宰相,排除AC项;姚崇是唐玄宗时期的名相,排除B项。故选D项。
33.(2023·江苏省淮安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唐太宗手下既有出身敌营的将领尉迟敬德,也有政敌下属魏征;既有落魄文人马周,也有皇亲国戚长孙无忌。由此可见,“贞观之治”的出现得益于唐太宗( )
A.用人唯贤 B.重视农业 C.勤于政事 D.虚心纳谏
【答案】A
【详解】根据“唐太宗李世民手下既有出身敌营的将领尉迟敬德,也有政敌下属魏征;既有落魄文人马周,也有皇亲国戚长孙无忌。”可知,唐太宗重用多层次、多种类的人才,强调用人唯贤,A项正确;材料说的是唐太宗的用人策略,没有涉及对农业的措施,排除B项;材料说的是唐太宗的用人策略,没有涉及勤于政事方面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虚心纳谏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
34.(2023·江苏省扬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西安“大唐不夜城”景区今年广受好评的“盛唐密盒”节目(如图),让唐朝名臣“房玄龄”和“杜如晦”出现在游客面前,幽默的问答互动让观众忍俊不禁。这两位名臣生活在( )
A.开皇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答案】B
【详解】唐太宗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当时朝中人才济济,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B项正确;开皇之治是隋文帝开创的,排除A项;开元盛世是唐玄宗时期,任用姚崇和宋璟为相,排除C相;康乾盛世发生在清朝,排除D项。故选B项。
35.(2023·江苏省泰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唐太宗常引用古人的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反映了唐太宗( )
A.民为邦本、以民为本 B.知人善任、虚心纳谏
C.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D.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意思是君主如船,百姓如水,水既能使船安稳的航行,也能使船沉没,所以反映了唐太宗民为邦本、以民为本,A项正确;唐太宗任用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名士为相,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体现了唐太宗知人善任、虚心纳谏,但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唐太宗制定了《贞观律》,体现了制定法律,减省刑罚,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唐太宗多次减免赋税,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36.(2023·江苏省无锡市·七年级期末统考)“主纳忠谏,臣进直言,蔚然成风”,唐太宗统治时期敢于直言的大臣的典型代表是( )
A.宋璟 B.杜如晦 C.魏征 D.房玄龄
【答案】C
【详解】据通过“主纳忠谏,臣进直言,蔚然成风”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统治时期虚心纳谏,魏征被唐太宗称之为“镜子”,是当时敢于直言的著名大臣,C项正确;宋璟一生为振兴大唐励精图治,与姚崇同心协力,辅佐唐玄宗开创“开元盛世”,排除A项;杜如晦为隋唐时期李世民帐下重要参谋,排除B项;房玄龄为李世民出谋划策,是李世民得力的谋士之一,排除D项。故选C项。
37.(2023·江苏省无锡市·七年级期末统考)钱穆在《国史新论》中提到“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材料中“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的是下图所反映的(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三公九卿制 D.三省六部制
【答案】D
【详解】根据图中信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户部、吏部、兵部、刑部、礼部、工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的是图片所反映的三省六部制,D项正确;分封制是指在古代君主将国家划分为若干个封建领地,由有能力的贵族或王族作为封建领主统治,以确保中央政府的控制和稳定性,与材料“三省六部”不符,排除A项;郡县制是中国古代实行的中央集权体制下,郡、县二级政权的地方行政制度的总称,是分封制之后出现的地方管理行政制度,与材料“三省六部”不符,排除B项;三公九卿制中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九卿是指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和少府这九个部门的长官,与材料“三省六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38.(2023·江苏省扬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我国历史上有一个女皇帝,她重视人才,知人善任,开创盛世局面,下列关于这位女皇帝说法正确的是( )
A.为“贞观之治”奠定了基础 B.在位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C.开创了“开元盛世”的局面 D.统治时期国家进入鼎盛时期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我国历史上有一个女皇帝”结合所学可知,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在位期间,人口持续增长,社会经济持续发展,B项正确;武则天在位时期是贞观之治之后,排除A项;唐玄宗开创了“开元盛世”的局面,排除C项;唐玄宗统治前期国家进入鼎盛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39.(2023·江苏省扬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唐玄宗非常注重对官吏的考核,对考试不合格的官吏立即罢免。这体现了唐玄宗的哪项改革措施( )
A.整顿吏治,裁减冗官 B.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C.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D.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唐玄宗非常注重对官吏的考核,对考试不合格的官吏立即罢免。”可知,材料体现了唐玄宗唐玄宗统治前期整顿吏治。唐玄宗即位后,重视地方吏治,并亲自考核县令政绩。唐玄宗统治前期,经济空前繁荣,人口增加,史称“开元盛世”,A项正确;BCD项都是唐玄宗时期采取的措施,但不是针对“考试不合格的官吏立即罢免”的措施,排除BCD项。故选A项。
40.(2023·江苏省徐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唐玄宗在位的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历史上称为( )
A.开皇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唐玄宗在位的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和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在位时期,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C项正确;隋文帝杨坚开创了“开皇之治”,排除A项;唐太宗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排除B项;康乾盛世是清朝的鼎盛时期,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排除D项。故选C项。
41.(2023·江苏省淮安市·七年级期末统考)诗歌既抒发作者情怀,也反映社会现象。下列诗句所描写的盛世局面出现在( )
诗句一:姚崇宋璟作相公,劝谏上皇言语切。
诗句二: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A.唐太宗统治时期 B.唐高宗统治时期
C.武则天统治时期 D.唐玄宗统治时期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姚崇宋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姚崇、宋璟是唐玄宗统治时期的著名宰相;“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反映了当时人口增加、农业发展和社会安定。唐玄宗统治前期,任用姚崇、宋璟等人当宰相,重视地方吏治,注意节俭,社会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D项正确;姚崇、宋璟是唐玄宗统治时期的著名宰相,并未唐太宗统治时期,排除A项;姚崇、宋璟是唐玄宗统治时期的著名宰相,并非唐高宗统治时期,排除B项;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所开创的时代,上承贞观,下启开元,姚崇、宋璟并非这一时期的人物,排除C项。故选D项。
42.(2023·江苏省无锡市·七年级期末统考)陈寅恪先生曾提出“史诗互证”的史学方法和理论,诗歌往往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的重大历史事件或社会风貌,下列诗句与史实对应正确的是( )
A.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陈桥兵变
B.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玄奘西行
C.故乡若问登科事,便是当初老榜官——分封制度
D.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开元盛世
【答案】D
【详解】据所学可知,杜甫的诗句“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反映的唐玄宗时期的繁荣局面,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达到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D项正确;“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反映的是黄巢起义,排除A项;“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反映的中日交往,玄奘西行天竺,排除B项;“故乡若问登科事,便是当初老榜官”与科举制度有关,排除C项。故选D项。
43.(2023·江苏省无锡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唐诗风格多样,题材广泛,展示了广阔的生活画卷。诗句“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称颂的是( )
A.光武中兴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诗句“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称颂的是开元盛世。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C项正确;光武中兴出现于东汉时期,排除A项;贞观之治出现于唐太宗统治时期,排除B项;康乾盛世出现于清朝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44.(2023·江苏省苏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下图为一学生整理的某一历史时期治国理政主要举措。这一时期史称( )
①任用姚崇、宋璟为相; ②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③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④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A.贞观之治 B.开皇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任用姚崇、宋璟为相;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C项正确;综上所述,贞观之治是唐太宗统治的时期,开皇之治是隋文帝统治的时期,康乾盛世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统治的时期,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45.(2023·江苏省扬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下表是某书第一章的目录。与“黄金年代”有关的是( )
百废待兴(公元618—683年) 篡位、叛乱与腐败(公元684—712年) 黄金年代(公元713—755年) 动荡时期(公元756—804年) 恢复时期(公元805—860年)
A.开皇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唐玄宗712年即位,在统治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C项正确;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统治期间开创“开皇之治”,排除A项;626年李世民即位,开创“贞观之治”,排除B项;康乾盛世是清朝时期出现的盛世局面,排除D项。故选C项。
46.(2023·江苏省连云港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开元盛世时皇帝是( )
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答案】D
【详解】依据题干“忆昔开元全盛日”,结合所学知识,开元是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年号,唐玄宗当时励精图治,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杜甫这首诗正是称赞开元盛世时期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的景象, D项正确;唐高祖建立唐朝,与“开元”不符,排除A项;唐太宗的年号是贞观,排除B项;武则天时期被称为“治宏贞观,政启开元”,材料没有反映,排除C项。故选D项。
盛唐气象
47.(2023·江苏省连云港市·七年级期末统考)下图工具的好处是( )
A.节省人力,利于灌溉 B.排水泄洪
C.省时省力,利于耕作 D.便于开沟
【答案】A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图片是唐朝发明的筒车,筒车日夜不停车水浇地,不用人畜之力,功效高,其好处是节省人力,利于灌溉,A项正确;筒车是为了灌溉而不是泄洪,排除B项;曲辕犁省时省力,利于耕作,排除C项;筒车是灌溉工具,不能开沟,排除D项。故选A项。
48.(2023·江苏省盐城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川中水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首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材料描述的是( )
A.曲辕犁 B.翻车 C.筒车 D.秧马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川中水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可知,这描述的是一种灌溉的农用工具。筒车是古代人民用于灌溉的一种工具,它利用湍急的水流转动车轮,使装在车轮上的水筒,自动戽水,提上岸来进行灌溉,C项正确;曲辕犁是一种耕作工具,排除A项;翻车是古代的一种龙骨水车,与题目中的“缚以竹筒”内容不符,排除B项;秧马是宋代发明的农具,是种植水稻时用于插秧和拔秧的工具,排除D项。故选C项。
49.(2023·江苏省淮安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唐朝农业生产工具较前代有新的进步。唐朝新出现的农业生产工具有( )
①筒车 ②耧车 ③曲辕犁 ④秧马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唐朝农业生产工具较前代有新的进步。唐朝新出现的农业生产工具”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还创制了新式灌溉工具筒车。①③符合题意,B项正确;耧车是西汉发明的农具,秧马是宋代发明的农具,②④不是唐朝新出现的农业生产工具,排除含有②④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50.(2023·江苏省盐城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唐代在农具方面的创新,有力地推动了当时农业生产的发展。下列各项中能证明这一说法的是( )
A. B.
C. D.
【答案】A
【详解】在唐朝前期,经济发展迅速,农业方面,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和筒车,A项正确;耒耜是原始居民的劳动工具,排除B项;翻车是东汉发明的灌溉工具,排除C项;秧马是宋朝广泛使用的拔秧工具,排除D项。故选A项。
51.(2023·江苏省苏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据《耒耜经》记载,这种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既简便又轻巧,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材料记载的耕作工具是( )
A. B.
C. D.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唐朝时期发明的曲辕犁,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既简便又轻巧,B项正确;耧车是西汉时期出现的播种工具,排除A项;秧马属于拔秧工具,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筒车属于灌溉工具,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52.(2023·江苏省南京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描述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已添无数鸟,争浴故相喧。”可知,诗中描述的工具是筒车。筒车利用湍急的水流转动车轮,使装在车轮上的水筒,自动戽水,提上岸来进行灌溉,C项正确;耧车是用于小麦等作物的播种,排除A项;曲辕犁是用于犁地深耕的工具,排除B项;秧马是水稻插秧的工具,排除D项。故选C项。
53.(2023·江苏省扬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下面四件文物属于唐代手工业精品的是( )
A.骑驼乐舞三彩俑 B.青花扁壶 C.定窑孩儿枕 D.哥窑花口洗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唐代手工业”,结合所学可知,A项是唐三彩,是中国古代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全名唐代三彩釉陶器,A项正确;明朝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造型多样,色彩艳丽,花纹优美,畅销海内外,B项是明代青花扁壶,排除B项;定窑孩儿枕是宋代瓷器,排除C项;哥窑花口洗是宋代瓷器,排除D项。故选A项。
54.(2023·江苏省南京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唐武宗会昌三年,长安城失火,焚毁了多家店铺。”“失火”的具体地点应发生在( )
A.皇城 B.坊 C.宫城 D.市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长安城失火,焚毁了多家店铺。”结合所学可知,唐都长安的城市规划井然有序,城中有东,西两市,是主要的商业区,这里商铺林立;城内所建100多个坊,是居民区,居住人口达百万。“市”与住宅区“坊”严格分开,所以商铺失火应该是在“市”,D项正确;皇城是政府部门办公处,在唐朝时不能出现商铺,排除A项;坊是居民区,排除B项;宫城是皇帝办公居住处,排除C项。故选D项。
55.(2023·江苏省淮安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旧唐书 崔融传》载:“天下诸津(码头),舟航所聚……弘舸巨舰,千舳万艘,交贸往还,昧旦永日。”它可以佐证唐朝( )
A.开明的民族政策 B.繁荣的商业贸易
C.多彩的文学艺术 D.开放的社会风气
【答案】B
【详解】据题干“《旧唐书 崔融传》”“天下诸津(码头),舟航所聚……千舶万艘,交贸往还,昧旦永日”可知,唐朝渡口聚集着航行的船舶,庞大的巨轮船队,动辄就是成千上万,载着货物往返,没有早晚之分,一直都像白天一样热闹。这段文字说明的是唐朝时期水运发达,货运贸易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交易非常繁忙,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民族政策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与文学艺术无关,排除C项;材料不能反映唐朝的社会风气情况,排除D项。故选B项。
56.(2023·江苏省苏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史学家费正清认为,唐朝时国力大大超过汉朝,同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而这进展又反过来推动了国家的全面发展。唐朝在制度和文化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是( )
A.完善科举 推崇唐诗 B.稳定政局 整顿吏治
C.注重文教 编修经籍 D.以民为本 轻徭簿赋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唐朝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重新建立起统一的国家,并且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政治上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科举制在唐太宗时扩大规模,进士科成为主要考试科目,到武则天时出现殿试和武举,到了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考试的主要内容,这也推动了诗歌的繁荣,成为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唐诗题材丰富,风格多样,仅《全唐诗》辑录的诗歌就有近5万首,这是唐朝时期文化上的突破。A项正确;“稳定政局,整顿吏治”,没有体现文化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排除B项;“注重文教,编修经籍”没有体现制度方面的突破性进展,排除C项;“以民为本,轻徭簿赋”与题干“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57.(2023·江苏省南通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文物具有多元的证史价值。下列图片既能证明唐朝陶瓷工艺水平,又能反映当时社会风气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既能证明唐朝陶瓷工艺水平,又能反映当时社会风气”和所学可知,唐三彩是中国古代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全名唐代三彩釉陶器,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低温釉陶器,釉彩有黄、绿、白、褐、蓝、黑等色彩,而以黄、绿、白三色为主,它体现了当时的厚葬之风,背上的胡俑又体现了开放的民族政策,C项正确;A项是半坡居民的人面鱼纹彩陶盆,排除A项;B项是秦陶俑,排除B项;D项是清朝的青花瓷,排除D项。故选C项。
58.(2023·江苏省徐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唐朝名画《虢国夫人游春图》中,女子不仅可以和男子一样素面骑马,还可以做男装打扮。这表明唐朝( )
A.男女差异完全消除 B.市民文化快速发展
C.社会风气开放包容 D.儒家思想根深蒂固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当时的一些妇女受过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因此《虢国夫人游春图》表明唐朝风气开放,B项正确;男女差异完全消除说法错误,男女差异并未完全消除,排除A项;市民文化快速发展时期为宋朝,排除B项;女子和男子一样素面骑马,与儒家思想根深蒂固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59.(2023·江苏省苏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唐代前期,人们比较欣赏胡服,男、女皆有穿胡服、戴胡帽者,胡帽的样式更是多种多样。下列诗歌中能反映这一现象的是( )
A.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B.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C.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D.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唐代前期,人们比较欣赏胡服,男、女皆有穿胡服、戴胡帽者,胡帽的样式更是多种多样”可知,反映少数民族服饰的流行,说明民族之间相互学习和包容,“洛阳家家学胡乐”意思是东都洛阳许多人学习胡乐,也是向少数民族学习,C项正确;材料“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反映的是唐代的饮食,材料“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反映的是唐代的瓷器,材料“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反映的是唐代农业丰收,排除ABD项。故选C项。
60.(2023·江苏省镇江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在唐代,女子与男子同样参加骑马、打球、舞蹈等活动,女服还曾流行由波斯传入的胡服。这直接反映出唐朝( )
A.等级观念消失 B.阶级矛盾缓和
C.对外交流频繁 D.社会风气开放
【答案】D
【详解】根据“在唐代,女子与男子同样参加骑马、打球、舞蹈等活动,女服还曾流行由波斯传入的胡服”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当时的一些妇女受过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D项正确;唐朝等级观念没有消失,排除A项;材料反映社会风气开放,不能说明阶级矛盾缓和,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对外交流,排除C项。故选D项。
61.(2023·江苏省淮安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对下列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①唐戴帷帽女子骑马雕塑;②“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
A.①是文献史料 B.①可以研究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
C.②是实物史料 D.②说明宋代手工业的兴盛
【答案】B
【详解】据所学知识,唐朝时期,一些妇女受过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题干材料①唐戴帷帽女子骑马雕塑正是反映了唐朝妇女积极参与当时社会活动,体现了唐朝兼容并包、比较开放的社会风气,B项正确;①唐戴帷帽女子骑马雕塑,属于实物史料,不是文献史料,排除A项;提取题干材料②关键信息“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结合所学知识,此史料出自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属于文献史料,不是实物史料,排除C项;提取题干材料②关键信息“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分析可知,此材料反映了北宋都城开封商业繁荣,夜市繁华的景象,并不能说明手工业的兴盛,排除D项。故选B项。
62.(2023·江苏省无锡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唐朝社会涌现出一大批天下闻名的女性人物,其中既有女皇帝武则天、女将军平阳公主,又有女官上官婉儿、女诗人薛涛、女道人鱼玄机等,这种现象反映了( )
A.经济生活的繁荣 B.社会风气的开放
C.民族交融的发展 D.文学艺术的昌盛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唐朝社会涌现出一大批天下闻名的女性人物,其中既有女皇帝武则天、女将军平阳公主,又有女官上官婉儿、女诗人薛涛、女道人鱼玄机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的女性地位高,出现了女性皇帝、女将军、女官员等,这主要得益于唐代相对开放的社会风气,B项正确;材料所述女性地位提高不能说明经济生活的繁荣,排除A项;唐朝时期各民族之间相互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但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民族交融的成果,排除C项;唐代的女性地位高不能反映文学艺术的昌盛,排除D项。故选B项。
63.(2023·江苏省无锡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在历史学习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历史史实”与“历史解释”的区别问题。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B.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了蒙古政权
C.明王朝派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击倭寇
D.清朝时由朝廷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答案】A
【详解】据题干“‘历史史实’与‘历史解释’的区别”和所学知识可知,历史史实是指在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具体历史事件,属于对历史的直接反应。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是对文成公主入藏的客观评判属于历史解释,A项正确;“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了蒙古政权”属于历史史实,排除B项;“明王朝派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属于历史史实,排除C项;“清朝时由朝廷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属于历史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64.(2023·江苏省无锡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往与交融。这一结论的佐证史料是( )
A. B.
阎立本《步辇图》 契丹货币
C. D.
辽墓壁画《备茶图》 达赖、班禅金印
【答案】A
【详解】据所学可知,《步辇图》是唐代画家阎立本的作品,内容反映的是唐太宗接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场景。唐太宗答应了松赞干布的和亲请求,把文成公主嫁给了他。《步辇图》是汉藏兄弟民族友好情谊的历史见证。 因此,《步辇图》能够佐证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往与交融,A项正确;辽与契丹是同一朝代的不同称呼,大致与北宋处于同一时期,与唐朝无关,排除BC项;达赖、班禅金印是清朝统治者赐予西藏宗教首领的册封的凭证,排除D项。故选A项。
65.(2023·江苏省无锡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唐朝诗人元稹有诗云:“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这一时期,中原的茶叶也大量输入吐蕃与回纥地区,这说明唐朝时( )
A.政治清明,社会稳定 B.民族交融,互相学习
C.经济繁荣,国库充盈 D.文教昌盛,人才辈出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中“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可见汉族妇女积极学习胡人的妆容、音乐、服装,“中原的茶叶也大量输入吐蕃与回纥地区”说明少数民族也学习汉族饮茶的习惯,这些说明唐朝时民族交融,互相学习,B项正确;题干诗句反映了唐朝的民族交融,但不能反映唐朝的政治、经济和文教的情况,排除ACD项。故选B项。
66.(2023·江苏省泰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吐蕃是我国藏族的祖先。唐朝时,唐蕃关系友好,历经了1200多年的唐蕃会盟碑至今依然屹立在拉萨大昭寺门前。以下人物中,为唐蕃和睦作出重要贡献的是( )
A.鉴真 B.郑和 C.文成公主 D.元昊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为唐蕃和睦作出重要贡献。”可知,唐太宗时期,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许多工艺品、谷物、菜籽、药材、茶叶以及历法、生产技术与各种书籍,大大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为唐蕃和睦作出了重要贡献,C项正确;鉴真东渡日本,属于中外交往,排除A项;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属于中外交流,排除B项;元昊是西夏国的建立者,排除D项。故选C项。
67.(2023·江苏省扬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唐太宗说:“其(夷狄)情与中夏不殊……四海可使如一家。”下列史实中,与唐太宗直接相关并体现上述观念的是( )
A.把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 B.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C.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 D.设置宣政院管理西藏
【答案】B
【详解】依据题干关键词“唐太宗”,结合课本所学,唐朝时期的吐蕃人是藏族的相先。7世纪前期,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题干中,“其(夷狄)情与中夏不殊……四海可使如一家。”体现的是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是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的具体体现,B项正确;唐中宗时期金城公主嫁入吐蕃,排除A项;唐玄宗时期,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排除C项;元朝设置宣政院管理西藏,排除D项。故选B项。
68.(2023·江苏省苏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下图描绘的是唐代前期十分流行的中亚胡旋舞。“禄山胡旋迷君眼“”贵妃胡旋迷君心“的诗句也透露出这种舞蹈在当年的风靡。材料反映出唐朝( )
敦煌莫高窟第220窟胡旋舞图局部
A.朝廷戒奢从俭 B.尚武风气流行
C.文化兼容并包 D.妇女地位提高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描述的中亚的胡旋舞可知,西域的舞蹈传入了我国。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和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唐朝与少数民族以及周边国家的友好往来,表明唐朝以兼容并包的态度对待文化,C项正确;通过这幅壁画,无法反映出朝廷戒奢从俭,排除A项;胡旋舞传入中原直接反映的是东西方文明文化的交流互鉴,与尚武风气流行无关,排除B项;胡旋舞传入中原直接反映的是东西方文明文化的交流互鉴,不能推断出妇女地位提高,排除D项。故选C项。
69.(2023·江苏省南京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异族人居长安者多,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竞事纷泊……”这种现象表明唐朝( )
A.海陆交通十分便捷 B.民族交融蔚然成风
C.加强对边疆的治理 D.重视发展对外贸易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异族人居长安者多,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竞事纷泊”,也就是唐朝时期长安城中居住着很多少数民族,汉人接受了少数民族的文化,胡汉之分越来越淡,说明汉族与少数民族融合交流不断加强,民族交融蔚然成风,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民族关系,与海陆交通无关,排除A项;材料叙述的是国都长安的情况,不属于边疆治理,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民族关系,与对外贸易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70.(2023·江苏省宿迁市·七年级期末统考)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唐朝在书法艺术方面建树颇丰。下列书法家中都属于唐代名家的一组是( )
A.钟繇、胡昭 B.颜真卿、柳公权
C.王羲之、顾恺之 D.赵孟頫、黄庭坚
【答案】B
【详解】唐朝书法名家辈出,最著名的是颜真卿、柳公权和欧阳询等,B项正确;钟繇、胡昭是曹魏时的书法名家,排除A项;王羲之是东晋书法名家,顾恺之是东晋画家,排除C项;赵孟頫是宋末元初的书法家,黄庭坚是北宋书法家、文学家,排除D项。故选B项。
71.(2023·江苏省扬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唐朝诗坛气象万千,名家辈出,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下列佳作出自“诗仙”李白的是( )
A.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B.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D.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答案】C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佳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唐代诗人杜甫的佳作,“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套袋诗人李白的佳作,“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佳作。由此可知,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72.(2023·江苏省南通市·七年级期末统考)2019年4月1日,日本正式公布日本新年号为“令和”,成为自“大化”(645年)以来,日本历史上第248个年号,过去247个年号中辨明出处的均出自中国古籍。下列史实中对日本确立年号产生较大影响的是( )
A.张骞通西域 B.玄奘西行 C.鉴真东渡 D.文成公主入藏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鉴真东渡日本,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题干中对日本确立年号产生较大影响的是鉴真东渡,C项正确;张骞通西域和日本无关,排除A项;玄奘西行到天竺,为我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排除B项;文成公主入藏和日本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73.(2023·江苏省泰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某历史学习小组就“玄奘西游天竺”这一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下列哪一材料可以作为研究该主题的最有效证据( )
A. B.
C. D.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唐西域记》是由玄奘口述,其弟子记录成书的,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且《大唐西域记》是在历史发生时所产生的,在史料来源上,可信度最高,A项正确;《西游记》是一部长篇神话小说,虽说以玄奘西行取经为背景,但该书属于文学作品,充满夸张和想象,不能作为研究玄奘西游天竺的证据,排除B项;《步辇图》描绘的是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的场面,反映的是唐与吐蕃的关系,与玄奘西游天竺无关,排除C项;《马可·波罗行纪》反映了中国的富庶和先进,与玄奘西游天竺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74.(2023·江苏省南通市·七年级期末统考)1954年,西安南郊的唐朝墓葬中发现了一件高15厘米黑人陶佣,1989年夏,在西安东郊发现的唐朝墓葬中出土了一枚东罗马金币仿制品,此可印证唐朝( )
A.鉴真东渡 B.水陆交通发达 C.玄奘西行 D.中外文化交流
【答案】D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唐朝的商业十分繁荣,水陆交通发达,对外贸易频繁,出现了一些繁华的大都市。唐都长安既是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一座国际化的大都会。国内各族和国外的商人、使者、艺人、工匠等云集长安。黑人陶佣和东罗马金币仿制品说明唐朝对外交流频繁,贸易活跃,D项正确;题目中未涉及鉴真东渡相关信息,排除A项;题意中未涉及唐朝的水陆交通,排除B项;题意中未提及玄奘西行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75.(2023·江苏省南京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唐朝被称为“最具世界色彩的朝代”。下列史事可以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A.张骞出使西域 B.文成公主入藏
C.鉴真东渡日本 D.倭寇侵扰东南沿海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唐朝被称为‘最具世界色彩的朝代’”可知材料的观点是唐朝的对外关系比较活跃,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因此,“鉴真东渡日本”证明了唐朝与日本的往来,属于唐朝开放的对外关系,C项正确;张骞出使西域在汉朝,排除A项;文成公主入藏是民族间的交往,排除B项;明朝时期我国东南沿海一直饱受倭寇侵袭,排除D项。故选C项。
76.(2023·江苏省苏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习主席在2023年5月举行的中国——中亚峰会上指出,陕西是古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见证了中国同中亚国家两千多年的深厚友谊。下列史实能住证这一观点的是( )
A.玄奘西行 B.文成公主入藏 C.鉴真东渡 D.郑和下西洋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陕西是古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见证了中国同中亚国家两千多年的深厚友谊”和所学可知,贞观初年,玄奘西行天竺取经,从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向西,最终到达天竺,A项正确;文成公主入藏反映的是唐蕃和亲,排除B项;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了唐朝文化,排除C项;郑和下西洋开创了亚非海上交通线,排除D项。故选A项。
77.(2023·江苏省无锡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唐朝的开放与包容、兼收与并蓄,成就了唐文化的多元与辉煌。下面能佐证当时中外文化交流的是( )
A.文成公主入藏 B.鉴真东渡日本
C.册封渤海郡王 D.设置安西都护
【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为日本设计唐招提寺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B项正确;文成公主入藏,属于民族交流交融,与中外文化交流内容不符,排除A项;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与民族之间的交融相关,与中外文化交流内容不符,排除C项;唐朝设立安西都护府属于国家内部治理事务与中外文化交流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78.(2023·江苏省连云港市·七年级期末统考)下列历史事件体现了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的是( )
A.唐太宗被尊奉为“天可汗” B.鉴真东渡日本
C.唐玄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D.文成公主入藏
【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鉴真,他是扬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前5次都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辛劳过度而双目失明,但鉴真仍矢志不渝,继续进行第6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鉴真东渡日本体现了“开放的对外政策”,B项正确;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各族的“天可汗”,体现的是民族交往与交融,排除A项;唐朝时期,汉族和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 唐玄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体现的是民族交往与交融,排除C项;641年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体现的是民族交往与交融,排除D项。故选B项。
79.(2023·江苏省常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下图的历史人物是日本佛教南山律宗的开山粗师,也是著名医学家,被日本人民誉为“文化之父”和“律宗之祖”。对这一历史人物评价恰当的是( )
A.西行天竺,求取佛经 B.赶赴东瀛,弘扬佛法
C.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D.七下西洋,宣扬国威
【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时期,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讲学,六次出行,五次失败,历尽千辛万苦,以致双目失明,终于到达日本。鉴真在日本坚持不懈地传播佛学和唐朝文化,他帮助日本设计的唐招提寺,至今犹存,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他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被日本人民誉为“文化之父和“律宗之祖”,B项正确;西行天竺,求取佛经的是玄奘,排除A项;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是对武则天统治的评价,排除C项;七下西洋,宣扬国威的是郑和,排除D项。故选B项。
80.(2023·江苏省连云港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唐朝时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新罗、日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以上史实描述的是唐朝时期( )
A.政治制度的创新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中外交流的频繁 D.文学艺术的繁荣
【答案】C
【详解】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唐朝时期玄奘西行天竺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鉴真东渡日本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而新罗、日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学习唐朝文化,促进了新罗、日本与唐朝之间的交往,因此共同主题是唐朝时期中外交流的频繁,C项正确;题干的主旨是唐朝时期中外交流的情况,没有涉及政治制度的创新或商品经济的发展或文学艺术的繁荣,排除ABD项。故选C项。
81.(2023·江苏省扬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史学家冯其庸在读《大唐西域记》时有感而发,写下来“万死艰难逾大漠,热风吹送一僧归”诗句。他赞扬的是( )
A.鉴真 B.玄奘 C.阿倍仲麻吕 D.崔致远
【答案】B
【详解】唐朝与天竺有频繁的交往。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不畏艰险、历经磨难,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B项正确;鉴真东渡日本与《大唐西域记》无关,排除A项;阿倍仲麻吕是日本著名遣唐留学生,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崔致远是朝鲜汉文学的鼻祖,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82.(2023·江苏省徐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下图为鉴真像,对其解说正确的是( )
A.西行天竺,翻译佛经 B.治宏贞观,政启开元
C.东渡日本,弘扬佛法 D.平定叛乱,开疆拓土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鉴真。他是扬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前 5 次都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辛劳过度而双目失明。但鉴真矢志不渝,继续进行第6 次东渡,终于在 754 年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C项正确;西行天竺,翻译佛经的是玄奘,排除A项;治宏贞观,政启开元的是武则天,排除B项;鉴真没有平定叛乱,开疆拓土,排除D项。故选C项。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83.(2023·江苏省扬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如下图是我国隋唐时期历史时间轴,其中“〇”处应该填入的是( )
A.安史之乱 B.藩镇割据 C.五代十国 D.陈桥兵变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A项正确;藩镇的将领拥兵自重,出现在安史之乱之后,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排除BC项;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史称“陈桥兵变”,改国号为宋,排除D项。故选A项。
84.(2023·江苏省宿迁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杜甫的诗有“诗史”之称,能够反映历史的真实情况,他在《垂老别》中写道:“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诗中描绘的历史事件使唐朝国势由盛转衰,这事件是( )
A.八王之乱 B.安史之乱 C.黄巢起义 D.藩镇割据
【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国势从此由盛转衰,所以这事件是安史之乱,B项正确;八王之乱发生于西晋,排除A项;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排除C项;藩镇割据是安史之乱造成的恶果,排除D项。故选B项。
85.(2023·江苏省南通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及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反,犯京师,天子之兵弱,不能抗,遂陷两京。肃宗起灵武,而诸镇之兵共起诛贼。”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七国之乱 B.黄巢起义 C.安史之乱 D.李自成起义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安禄山反”“肃宗起灵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李享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唐朝将镇守西北地区的精兵悉数内调,并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反击叛军,763年被平定,C项正确;七国之乱发生在汉景帝时期,参与叛乱的是七个刘姓宗室诸侯王是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与题干信息“安禄山反”不符,排除A项;唐末黄巢起义,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与题干信息“安禄山反”不符,排除B项;李自成起义发生在明朝,是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与题干信息“安禄山反”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86.(2023·江苏省徐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限于当时的国力,节度使很少得到中央政府的津贴,必须由自己在防区内自给自足地筹措招兵买马、屯粮制械的费用。这种做法的消极影响是明显的,节度使对中央政府的离心力日渐增大。”由此直接导致了( )
A.安史之乱 B.黄巢起义 C.唐朝灭亡 D.北宋建立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限于当时的国力,节度使很少得到中央政府的津贴,必须由自己在防区内自给自足地筹措招兵买马、屯粮制械的费用。这种做法的负面效应是明显的,节度使对中央政府的离心力日渐增大”可知,这反映了地方节度使的权力越来越大,对中央政府的离心力日渐增大,这直接导致了安史之乱。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A项正确;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排除B项;直接导致唐朝灭亡的是朱温建立后梁政权,排除C项;结束五代十国的纷争后北宋建立,排除D项。故选A项。
87.(2023·江苏省淮安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及范阳节度使反,犯京师,天子之兵弱不能抗,遂陷两京。肃宗起灵武,而诸镇之兵共起诛贼。”材料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A.李自成起义 B.隋朝灭亡 C.大小和卓叛乱 D.安史之乱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及范阳节度使反,犯京师,天子之兵弱不能抗,遂陷两京。肃宗起灵武,而诸镇之兵共起诛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755年,唐玄宗后期,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叛军逼近长安,唐玄宗仓皇出逃,唐肃宗继位并反击叛军。安史之乱对唐朝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D项正确;李自成起义是明末农民起义,与“肃宗起灵武,而诸镇之兵共起诛贼”的史实不符,排除A项;隋朝灭亡与“肃宗起灵武,而诸镇之兵共起诛贼”的史实不符,排除B项;清朝乾隆帝时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排除C项。故选D项。
88.(2023·江苏省常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唐玄宗统治后期,开始纵情声色,无心政事,李林甫、杨国忠先后弄权,唐朝的国运由盛而衰。唐朝国势由巅峰滑落的转折点是( )
A.安史之乱 B.黄巢起义 C.藩镇割据 D.朱温称帝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唐朝的国运由盛而衰”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为安史之乱,A项正确;黄巢起义为唐末农民起义,并非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排除B项;安史之乱平叛后出现藩镇割据局面,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朱温称帝,唐朝灭亡,排除D项。故选A项。
89.(2023·江苏省无锡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某班学习小组探究学习的内容出现了“天宝年间”“安禄山”“史思明”“唐朝由盛而衰”等要点,由此可判断他们探究的历史事件是( )
A.七国之乱 B.八王之乱 C.安史之乱 D.黄巢起义
【答案】C
【详解】据题干“天宝年间”“安禄山”“史思明”“唐朝由盛而衰”等信息可知,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C项正确;七国之乱出现在西汉时期,排除A项;八王之乱出现在西晋时期,排除B项;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排除D项。故选C项。
90.(2023·江苏省宿迁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文中的场景发生在( )
A.八王之乱后 B.淝水之战后 C.安史之乱后 D.黄巢起义后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天宝后”“世乱各东西”说明是发生在开元天宝年间的混乱,是安史之乱,C项正确;八王之乱,是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排除A项;淝水之战,是公元383年东晋和前秦之间发生在淝水的一场战争,排除B项;黄巢起义,指的是乾符五年(878年)至中和四年(884年)由黄巢领导的民变,是王仙芝起义的后续,排除D项。故选C项。
91.(2023·江苏省淮安市·七年级期末统考)下面的示意图反映了唐朝由兴盛到衰亡的过程,图中C处应该填写( )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安史之乱 D.康乾盛世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c处对应的时间是755-763年,结合所学可知755—763年是唐朝的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使唐朝由强盛走向衰落,C项正确;文景之治是西汉时期,排除A项;贞观之治发生在627-649年,对应的是a处,排除B项;“康乾盛世”是清朝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92.(2023·江苏省宿迁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唐玄宗统治后期,一场叛乱揭开唐中央政府和地方割据势力之间争斗的序幕,唐朝从此由盛转衰。这场叛乱史称( )
A.七国之乱 B.八王之乱 C.安史之乱 D.陈桥兵变
【答案】C
【详解】据题干“唐玄宗统治后期,一场叛乱揭开唐中央政府和地方割据势力之间争斗的序幕,唐朝从此由盛转衰”和所学知识可知,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揭开唐中央政府和地方割据势力之间争斗的序幕。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C项正确;七国之乱发生在汉景帝时期,排除A项;八王之乱发生在西晋王朝,排除B项;陈桥兵变与赵匡胤有关,排除D项。故选C项。
93.(2023·江苏省镇江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导致下表所示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是( )
年份 全国户数 江南苏州的户数
755 约891.5万 约6.8万
760 约198.8万 约9.2万
A.七国之乱 B.八王之乱 C.安史之乱 D.武则天篡权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755年至763年的安史之乱是唐玄宗时期由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的叛乱,它使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同时,由于北方战乱,江南地区相对安定,江南苏州的户数增加。这与题干表格中的数据相符,C项正确;七国之乱是发生在西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时间不符,排除A项;八王之乱是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时间不符,排除B项;武则天在位的时间为690年到705年间,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94.(2023·江苏省淮安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以下关于唐朝的历史,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B.唐朝发明并推广曲辕犁和筒车
C.安史之乱使唐朝国势由盛转衰 D.唐朝后期爆发了黄巢起义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使唐朝国势由盛转衰”是对安史之乱这一历史史实的危害的评价和认识,属于历史观点,C项正确;“618年, 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是对唐朝建立的陈述,是史实,排除A项;“唐朝发明并推广曲辕犁和筒车”是对唐朝农业科技发展的陈述,是史实,排除B项;“唐朝后期爆发了黄巢起义”是对唐朝后期历史的陈述,是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95.(2023·江苏省南京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唐朝诗人杜甫在《无家别》中写道:“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诗中所述场景发生的历史背景是( )
A.安史之乱 B.藩镇割据 C.黄巢起义 D.朱温废唐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天宝”和结合所学知识,天宝是唐玄宗的年号,安史之乱后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A项正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不是《无家别》的写作背景,排除B项;黄巢起义是唐朝末年的农民起义,不是《无家别》的写作背景,排除C项;朱温废唐标志着唐朝灭亡,不是《无家别》的写作背景,排除D项。故选A项。
96.(2023·江苏省连云港市·七年级期末统考)五代十国时期历史的基本特征是( )
A.社会开放与繁荣 B.国家基本统一
C.政权更迭与分立 D.中外交流频繁
【答案】C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政权更迭与分立是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C项正确;隋唐时期社会开放与繁荣,排除A项;五代十国时期国家未统一,排除B项;中外交流频繁不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基本特征,排除D项。故选C项。
97.(2023·江苏省徐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观察下侧形势图,为其命名最恰当的是( )
A.唐朝前期形势图 B.五代十国形势图
C.北宋时期形势图 D.明朝形势图
【答案】B
【详解】根据题干“后周、后蜀、南唐、南汉”和所学知识可知,五代十国(907年-97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北汉,B项正确;唐朝前期国家统一,排除A项;北宋建立后,逐渐完成对中原和南方广大地区的统一,排除C项;明朝为统一政权,排除D项。故选B项。
98.(2023·江苏省宿迁市·七年级期末统考)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主要历史根源是( )
A.唐末农民战争 B.藩镇割据 C.宦官专权 D.朋党之争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因此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主要历史根源是藩镇割据,B项正确;唐末农民战争不是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宦官专权与五代十国局面形成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因此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主要历史根源是藩镇割据,而不是朋党之争,排除D项。故选B项。
99.(2023·江苏省苏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下图反映了中国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形势,其形成的主要历史根源是( )
A.农民战争 B.土地兼并 C.宦官专权 D.藩镇割据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图片信息“后周”“辽”“南唐”可知,图片反映的是五代十国后期的形势。根据所学可知,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又一分裂时期,其形成的主要历史根源是藩镇割据。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当时的南方地区,由于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一定的发展。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D项正确;农民战争打击了统治者但不是其形成的主要历史根源,排除A项;土地兼并使社会矛盾加剧,但不是其形成的主要历史根源,排除B项;宦官专权使统治更加黑暗,但不是其形成的主要历史根源,排除C项。故选D项。
100.(2023·江苏省常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历史事实是对历史现象的客观描述,历史观点是对历史事实的看法。下列表述中,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五代”先后出现在黄河流域
B.“五代”指先后出现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
C.“十国”指唐朝灭亡后在南方地区出现的九个政权,外加北方的北汉政权
D.“五代十国”的出现可以看作是唐朝末年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历史观点是对历史事实的看法,即有人参与的观点,D项对“五代十国”和唐末藩镇割据局面之间关系的分析,认为“五代十国”的出现可以看作是唐朝末年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属于历史观点,D项正确;“五代”先后出现在黄河流域,指先后出现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十国”指唐朝灭亡后在南方地区出现的九个政权,外加北方的北汉政权,ABC三项是对历史史实的叙述,属于历史事实,排除ABC项。故选D项。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精选期末高频选择题100题)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原卷版 解析版)(江苏专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