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精选期末高频材料解析题100题)七年级历史下册(原卷版 解析版)(江苏专用)

七年级历史下册
精选期末高频考题100题·材料解析题
1.(2023·江苏省南通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古诗词包含很多历史信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汪沫《神童诗》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登科后》
“丹墀对策三千字,金榜题名五色春。”
——王冕《送王克敏之安丰录事》
(1)以上诗句记述了我国古代什么选官制度?该制度正式诞生于哪个朝代的哪个皇帝在位时?
(2)武则天是如何完善该制度的?唐诗的繁荣与这一制度有何密切关系?
材料二:唐太宗:“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王定保《唐摭言》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王定保《唐摭言》
(3)据材料二指出该选官制度的最大受益者和推行的根本目的。
(4)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该选官制度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
2.(2023·江苏省无锡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唐朝,一个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她有开拓创新的气魄,更有包容世界的豪迈。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唐 杜甫《忆昔》
材料二:
图一 图二
材料三: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唐 周匡物《及第谣》
材料四: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1)材料一描写了唐朝天下太平的盛世景象,当时的统治者是谁?
(2)材料二中图一、二是唐朝出现的两种新农具分别叫什么?
(3)材料三诗中描述的是哪一制度?该制度开创于哪一位皇帝?
(4)材料四中这位“伟大僧人”是谁?他为后世留下的经典著作是什么?
(5)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能促进国家经济文化发展,繁荣昌盛的因素有哪些?
3.(2023·江苏省扬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唐朝时期,在政治上进一步完善前代的中央官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宋朝解除禁军将领兵权,削弱相权;派文官到地方任职,设置通判和转运使。元朝在中央设立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在地方推行行省制度。
(1)据材料指出唐朝时期完善的中央官制及宋朝为强化皇权而采取的措施。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为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设立的机构名称。
(3)据材料归纳政治制度的发展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作用。
4.(2023·江苏省宿迁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某校七年级(1)班的同学在对“宋代的变革”这一主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搜集到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政治变革】
材料一 宋太祖在位17年,共举行了15次科举考试,总共录取进士188名,平均每榜录取13名。继位的宋太宗在位21年,共举行了8次科举考试,总共录取进士1487名,平均每榜录取186名。《宋史·宰辅表》列宰相133名,进士出身者高达123名,占92%……朝廷从而可以通过科举考试的途径,为自己选拔优秀人才。
——摘编自王章《宋代文学与科举·宋代科举制度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朝科举制发展的表现。
【经济变革】
材料二
史料1:福建泉州出土的宋代海船 史料2:南宋持罗盘陶俑 史料3:吴钩《原来你是这样的宋朝》 在南宋政府每年近一亿贯的财政收入中,来自市舶(古代中国对中外互市商船的通称)的收入最高贡献了340万贯,大约占3.4%。年进出口总额接近3800万贯。
(2)材料二中三则史料共同反映的经济状况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经济状况的原因。
【文化变革】
材料三 六朝至唐初流行四六骈文,唐中叶变为散文体的古文,诗文由重形式变为重自由表达;唐末兴起的词,宋元发达的曲,打破音律,表达更加自由,曾经属于贵族的文学一变而为庶民之物。
——摘编自牟发松《“唐宋变革说”诸问题述评》
(3)据材料三,指出从唐初到宋中国文学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出现与哪一阶层的兴起有关?
(4)综上历史信息,谈谈宋代的变革有哪些经验值得吸收借鉴。
5.(2023·江苏省扬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乘坐中国海船的阿拉伯商人将指南针传到阿拉伯国家,后来又传到欧洲,14世纪初又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摘编自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
材料二:宋朝印刷业在唐、五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雕版印刷技术进一步提高,又发明了活字印刷技术。宋朝政府把出版书籍看作是振兴文教和巩固统治、宣扬国力的一项措施。
——摘编自潘吉星《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1)据材料一,指出指南针出现在航海上的时间及影响,概括这些科技传播到欧洲的共同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印刷技术的变化及意义,指出宋朝政府出版书籍的目的。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科技发展的认识。
6.(2023·江苏省徐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统治的万花筒般的三个世纪中,几乎亚洲的每一个国家都有人曾经进入过唐朝这片神奇的土地。在长安………外来居民的数量相当大,有许多大食人、波斯人、天竺人。
——谢弗《唐代的外来文明》
材料二 北宋都城开封买卖通宵达旦,金、银、彩、帛等“每一交易,动辄千万”。南宋临安城“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无空虚之屋”。
——谢和耐《宋朝社会生活史》
材料三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的意义。……宋朝时期的中国正朝着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史》
材料五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借助)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清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信函(1793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社会的显著特征?并例举一例亚洲国家派人进入唐朝的史实。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唐朝相比,宋朝都市的商业活动有何发展变化?请从政策和科技的角度,分别说明材料三中使“宋朝向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的原因?
(3)材料四认为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郑和下西洋对人类航海事业作出的贡献。
(4)材料五反映出清朝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推行该政策的经济根源。
(5)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的对外政策发生的变化?
7.(2023·江苏省泰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某班欲以“文化·传承·发展”为主题创办手抄报,请你协助完成。
【汉字之源】
图1刻有文字的甲骨 图2统一文字
(1)图1中的文字记录了我国什么时期的历史?图2中颁行全国的通用文字是什么?
【思想之光】
孔子开创了民间自由讲学的先河,一个中国学术思想史的黄金时代便开始出现,它光芒四射,灿烂夺目,成为人类文化发展史上最富丽的时代。
——李定一《中华史纲》
(2)材料中孔子在教育上的创举是什么?“黄金时代”是指在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的什么局面?
【文史之萃】
信息卡 他是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开创了编年体通史的编纂体例,他历任四朝,被人们世称“涑水先生”。
(3)信息卡1的“他”指的是何人?信息卡1中的“他”撰写的史学巨著是什么?
【科技之光】
“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在航行方面,而因此又引出了不计其数的变化。由此,人类的文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摘自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著作《新工具》
(4)写出上述材料中涉及的中国古代任一重大发明,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8.(2023·江苏省宿迁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发展。古代的统治者在处理民族关系上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经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边疆地区有突厥、回,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唐朝政府与它们都保持着良好系。……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册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摘编自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据材料一,概括唐朝与边疆各民族之间交流、交往、交融的主要方式有哪些?(请至少写出两个)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促进唐朝和吐蕃“和同为一家”的典型事件。
材料二:
北宋初年,宋辽互有征战。1004年,宋辽缔结“澶渊之盟”。宋每年给辽绢20万匹,银10万两。西夏建立后,多次进攻北宋。1044年,宋夏议和,宋每年赐给西夏岁币。宋和辽、夏和议以后,恢复了经济文化交流。
(2)材料二反映出这一时期的政权特点是什么?这一时期民族关系有何特点?
材料三:元朝大一统的政治形势,极大地促进了民族融合,各族人民联系的进一步加强,……除此之外,迁到中国的阿拉伯、波斯等各国人,经过长时期在内与其它各族人民杂居、互相通婚,文化上相互渗透,逐渐在中国境内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这足以证明我国民族调整,融合已经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摘编自晁福林《中国历史(下)》
(3)根据材料三,指出元朝民族融合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的表现?根据所学知识任写一个元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的史实?
材料四:
(4)材料四中东北边疆处,清朝对哪个国家进行了反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最终双方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是什么?
(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要因素。
9.(2023·江苏省苏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文化自信源自本民族深厚的文化根脉,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隋王朝统一全国后,对门第世家独霸政府的现象,予以变革,改用考试的方法,向平民阶层选拔新进官员。凡考试及格的知识分子,不问什么门第,一律委任官职。
——摘自柏杨《中国人史纲》
(1)据材料一,概括隋朝改革选官制度的历史背景。新的选官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材料二 唐文化融合域外文化,深为当时世界各国人民所向往。……唐朝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把大唐文化传播四方,促进了中外文化大交流。
——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唐朝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把大唐文化传播四方”的典型事例。
材料三 宋代科举考试增设词科,“词”受到普遍重视,文学发展焕然一新。科举考试录取士者大幅增加,读书风气日盛。《三字经》《百家姓》等小百科全书成为宋朝幼儿启蒙读物,文明高度发展。
——摘编自《中国古代文化史》
(3)据材料三,概括宋代科举考试的变化及产生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之一是实行了什么政策?
材料四 《四大发明传播路线示意图》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简述四大发明传播的意义。(根据示例任选一项发明,造纸术除外)。
示例:选③造纸术传播路线造纸术:通过丝绸之路辗转传播到世界各地,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10.(2023·江苏省南通市·七年级期末统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祖既得天下,召普问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几易十姓,兵革不息,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计,其道如何?”赵普曰:“镇节太重,君弱臣强而已。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1)材料一中的太祖指谁?赵普说的“权”“钱”“兵”分别指什么?宋太祖是如何“制其钱谷”的?
材料二
唐末五代书院数量分布示意图 宋代书院数量分布示意图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与唐末五代相比宋代书院的特点
材料三 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谚语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3)材料三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什么现象?这种变化在何时完成的?
材料四 大宋皇帝谨致誓书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守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送至雄州交割。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4)材料四中的“大宋皇帝”是谁?“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被称为什么?这一规定开始于双方的哪一约定?该约定有何积极作用?
11.(2023·江苏省常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作为中国传统政治的一项重要内容,宰相制度在历史上历经多次演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民,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司马迁《史记 陈丞相世家》
材料二 凡有政事,先由中书取旨撰拟诏敕,付门下审覆,再下尚书施行……步骤精密。
——严耕望《唐代文化约论》
材料三 自明太祖废除丞相后,无论是内阁制中的首辅,还是清代军机处的军机大臣,都仅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班子的首领,他们仅有参议政事的权力,并无相应的决策权。但在具体的施政过程中,阁臣和军机大臣还是具有相权的一些特征。他们兼有相权之职,但无相权之实。
——任怀国《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材料四 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相权在历代皇权主持下的改革和裁抑过程中逐步萎缩,最终从体制上被废除,仅在形式上以内阁制和军机处的形式保留部分权力,而皇权也在逐步集权的过程中达到登峰造极的境地。
——任怀国《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宰相的基本职能。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代宰相制度的名称,并概括其特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代内阁首辅与清朝军机大臣身份和职权的相似之处。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宰相制度的演变历程。并指出在历代皇权主持下“改革和裁抑”相权的主要目的。
12.(2023·江苏省无锡市·七年级期末统考)经济发展往往要依赖诸多因素的推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即位后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太宗认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
(1)依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的“为君之道”体现了怎样的治国思想?唐太宗的励精图治出现了什么样的治世局面?
材料二:
(2)结合所写知识回答,材料二中图1和图2分别是唐朝出现的哪两种新农具?
材料三:唐宋两朝南北方人口对比表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 占全国人口比例 人口 占全国人口比例
唐朝天宝年间(742-756) 2080万 40% 3120万 60%
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 5500万 65.5% 2900万 34.5%
——根据邹逸麟、谭其骧《中国历史时期人口的分布和迁徙》整理统计
(3)材料三表中数据反映了从唐朝到北宋我国的经济重心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4)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13.(2023·江苏省淮安市·七年级期末统考)阅读下列信息,回答问题。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长达数千年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间有矛盾、冲突与战争,也有和平相处与友好交往。
信息一
信息二 “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
信息三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满江红》
(1)请写出信息一中①②所对应的政权名称分别是什么?
(2)信息二指历史上的什么事件?此后双方之间出现了怎样的局面?
(3)信息三这首词中的“匈奴”指什么民族?为抗击该民族军队发动的大举进攻,岳飞率领“岳家军”取得的大捷是什么?
(4)概括这三段信息所反映的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是什么?
14.(2023·江苏省无锡市·七年级期末统考)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成就是劳动人民辛勤创造与智慧的结晶。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A B C
材料二 宋代巴渝地区经济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商品交换活跃程度明显增强。当时,从四川运往东京汴梁的物资多走水路,沿江转输贸易发达。地处嘉陵江和长江汇合之处的渝州,是一个重要的中继站,开始繁荣起来。四川中部、北部的物产经合州运往渝州集结,等到其他地方的物资汇集后再一道装船出川。
——蓝勇等《巴渝历史沿革》等
材料三 安史之乱后,黄河流域陷入长期藩镇割据混战中,此时的南方保持了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方兴修了大量的水利工程,水稻生产技术逐步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南方农业的发展,加速经济重心南移。
——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1)材料一中的三张图片可以与下面的哪一观点相互印证,请在横线上填入相应序号。
①拔(插)秧工具的发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耕地技术的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灌溉技术的进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归纳宋代巴渝地区商业发展的表现。
(3)据材料三,分析加速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朝代。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为我国经济建设献计献策。
15.(2023·江苏省无锡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元朝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马背上的征服】
材料一 1206年,①建立了蒙古国,开始在黄河流域扩张发展势力。陆续攻灭了当时与宋并立的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1271年,②取《易经》上“乾元”的意思,定国号为元。8年后灭南宋统一全国。
——《中国通史》
【文明下的统治】
材料二
《元朝疆域图》
材料三 它实际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故它的权力相当大。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它还有一个重要职能就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文学中的社会】
材料四 宋杂剧为元朝戏剧的发展打下了基础。由于元统治者不重用汉人知识分子,一些不得意的文人、落魄之士,用他们的智慧创造了中国文学史上又一辉煌的篇章——元曲。戏剧的产生必须在社会经济充分发展的城市中,有充足的市民人数和文娱活动的需要,才有可能形成集中的观众群体和以演剧为生的艺人群体。
——吴刚《中国古代的城市生活》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①、②处的人物分别是谁?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了加强对边疆的治理,元朝在图中A处、B处分别设立了什么管理机构?
(3)结合所学回答,回答材料三中的“它”指元朝实行的哪一地方行政制度?据材料三归纳该制度有哪些职能?
(4)据材料四,概括元朝戏剧繁荣的历史条件。
16.(2023·江苏省泰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的命脉,关乎政权稳定和民生福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图一工程对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影响。写出图二唐朝发明的农业生产工具的名称。
材料二:苏湖熟,天下足。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南宋谚语《宋史》
(2)材料二反映了南宋时期我国哪一经济现象?结合所学,概括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宋代是我国海外贸易大发展时期。虽然陆上对外贸易仍在继续,但规模有限,海外贸易则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当时同中国发生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多达数十个,进口货物在4000种以上。
——摘编自王嘉《两宋海外贸易发展的社会基础》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写出宋朝政府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名称。
材料四:北宋初期,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商品贸易活动日益繁荣,市场对钱币的需求量骤增,但长期以来市场上流通的金属货币,携带很不方便,为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宋元纸币流通及其在世界货币史上的地位》
(4)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中“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名称。
材料五:自清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在海上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商……限制贸易政策的实施,给中国社会带来很大的消极作用。它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基本断绝,更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5)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写出清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对外政策?该政策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严重后果?
(6)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影响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17.(2023·江苏省无锡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制度创新】
材料一 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种制度,奠定了……稳固基础。
——摘编自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二 中国地方行政区划,自秦汉以来,基本上按山川地形的自然境界建置……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
——摘编自李怀孔《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技术创新】
材料三 宋代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几乎在所有中国传统科学技术领域都留下了新的记录。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中有三项完成于两宋时期……为推动世界历史的进程和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摘编自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商业创新】
材料四 北宋都城开封买卖通宵达旦,金、银、彩、帛等“每一交易,动辄千万”。南宋临安城“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无空虚之屋”。
——摘编自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吴自牧《梦梁录》
材料五 (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非常独特……在人民日常生活各方面,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
——摘编自(法)谢和耐《南宋社会生活史》
(1)材料一中“公开选拔人才”反映的制度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为巩固统治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三项发明中的一项,谈谈其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作用。
(4)根据材料四、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的都市商业有何发展变化?
(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创新的看法。
18.(2023·江苏省无锡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唐宋时期,经济繁荣,社会生活丰富多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宋朝时期,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使作物在过去只能一季一熟的地方达到一季两熟,从而促进了农业。此外,宋朝兴修的新的水利工程,大大扩大了水田灌溉面积。据估计,11至12世纪,水稻产量增加了一倍。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宋元时期,在工商业发达的基础上,海外贸易有所发展。由于当时西夏、辽、金、蒙古与宋对峙,宋军费支出浩大,不能不谋求广开财源,注目于发展海外贸易。南宋偏安江南之后,中西陆路交通几乎断绝,海外交通空前发达。
——摘编自何芳川《中外文化交流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两幅图片反映的农业发明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出现“苏湖熟,天下足”的原因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什么?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和海外交通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推动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19.(2023·江苏省南京市·七年级期末统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元稹《法曲》
材料二:

西夏货币 契丹文字
——统编版教材《中国历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胡”指的是什么?诗句反映了怎样的社会风尚?诗中的女子是哪一朝代的?
(2)材料二中的契丹文字是谁当政时期创制的?该文字是仿制哪一文字?西夏货币是哪一民族的通用货币?该货币与唐朝哪一货币一脉相承?
(3)综上所述,概括这一时期民族交往的特性。
20.(2023·江苏省南京市·七年级期末统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历史地图册》
材料二:北宋建立后,为了“矫唐末之失策”,改变节度使割据一方,“既有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富”的局面……维护了国家统一,客观上有利于当时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发展……也导致军队战斗力削弱的弊病。
——《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材料一是哪一时期的形势图?开封是哪一政权的都城?图中政权的开国君主多半是什么身份?分析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哪一王朝结束了这一分裂局面?
(2)据材料二,归纳节度使的权力。为此,北宋政府推行哪一政策?这一政策有何影响?
(3)综上所述,概括这一时期中国历史的走向。
21.(2023·江苏省连云港市·七年级期末统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南通一巷,谓之“界身”,井是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内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东角楼街巷》
(1)根据材料一中两幅平面图,任选期其中一副图,提取有效历史信息,并分别指出其社会特征。
(2)概括材料二中作者的东京印象。
22.(2023·江苏省宿迁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古代中国制度文化博大精深,都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朝时,创立进士科,确立了新的选官制度,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这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1)材料一中,“新的选官制度”是指什么制度?这一制度正式确立是在哪位皇帝时期?
材料二 “东学西渐”是指古代中国文化向西传播的过程,经历了三个高潮: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宋明时期。公元16、17世纪以前的欧洲在文明的发展中与中国有比较大的差距,而他们向中国文明的学习与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文明的顺序是相似的,即先从科学技术开始,包括四大发明、陶瓷、冶金、纺织等,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摘编自《“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渐”之分》
(2)阅读材料二,写出两例隋唐时期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史实并说明其影响。
材料三 在王安石的成长过程中,“求学,当立追圣贤,为官,敢当天下事”是他毕生追去的人生境界。登第入仕后,纵论天下大事和时政的积弊,提出改革的设想.以求“国家太平”之治,这正是他早年欲为稷契担当情怀的自然逻辑。
——摘编自杨永亮《王安石早年的儒家政治理想》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并列举两项变法的措施。
23.(2023·江苏省淮安市·七年级期末统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宋元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观察下面两组图片,回答问题。
【发明篇】
     
图1 图2 图3
【人物篇】
(1)图1中的人物是谁?与图2相关的的指南仪器由什么人传入欧洲,促进欧洲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图3最早出现于何时?
(2)与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一起被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还有哪一成就?你如何看待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3)宋元时期,文学成就斐然,根据所学完成下表。
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
图4:① 《窦娥冤》
图5:②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图6:③ 《念奴娇·赤壁怀古》
(4)根据两组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宋元时期我国科技文化繁荣的原因。
24.(2023·江苏省镇江市·七年级期末统考)隋朝创立的科举制度是古代一种选官制度,维持了约1300多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这种制度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一位唐朝官员说:“国家取士,远法前代,进士之科,得人为盛。”
——《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材料二 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度。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科举制的发展,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以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下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国家取士”主要是说哪一制度?根据材料指出这种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这个制度后来一直维持了约多少年?
(2)据材料二分析,宋朝如何改革发展科举制度的?根据材料分析科举制度对宋朝产生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3)根据所学习知识,你认为科举考试是古代一种什么制度
25.(2023·江苏省淮安市·七年级期末统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代的商业繁荣是建立在农业和手工业迅速发展、生产的专业化和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大为提高的基础上的。宋代城市的数量和规模都较前代有较大幅度的扩展,城市人口大量增加,据估计已超过全国总人口的10%,在有些地区达到20%以上。
——史仲文主编《中国全史》
材料二 开放强大的文化活力,蓬勃的贸易经济,突破了宋以前京师关于夜市的禁令……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坊市制度的崩溃,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宋真宗年间出现民间发行的“交子”,是世界最早的纸币,后来为政府接办……这些都是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
——摘编自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
材料三 古代的城市主要是作为政治中心,因而也成为经济、文化中心,政治中心的转移,常常导致城市的盛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自五代后梁建都以后日益繁华兴盛,到北宋时已发展为当时世界上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请回答:
(1)对于研究宋朝东京城市商业繁荣,宋代一位画家留下了一个最直观的史料,这个史料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一,归纳概括东京城市商业繁荣的主要原因。(可以摘抄材料)
(3)根据材料二,概括东京出现的“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
(4)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宋时期除开封以外的百万人口特大城市。
26.(2023·江苏省无锡市·七年级期末统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运河的开凿牵引沿线城市和腹地经济。大运河保证南方的赋税和物资能够源源不断地运往京城,沟通国都长安与黄河下游南北、长江三角洲和浙东等富庶经济地区的联系,起到了支撑王朝和推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摘编自《隋唐时期的区域开发与城市发展》
材料二 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也已定型。北宋灭亡,大批中原人口南渡,进一步奠定了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
——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必修》
材料三 唐宋以来,南方地区的士人在政治文化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不论是政治上的风云人物,还是唐宋八大家的文坛领军人物,都是南方的面孔了。
——摘编自刘绪宗《历史学科专题讲座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大运河是哪个朝代开通的?并根据材料一,概括大运河在政治、经济方面的重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的时间。根据材料一二,归纳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宋以来文化重心南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7.(2023·江苏省连云港市·七年级期末统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盛唐年间,出于巩固新拓领土和加强边疆守备的战略需要,在边地设十节度使,领边防节镇,后内地刺史加受节度使衔。安史之乱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终于酿成藩镇割据.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时期之—,而北宋统治者抵抗无力,以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摘编:林英男《唐宋时代地方行政体制和强干弱枝传统的形成》
材料二:元朝行省创立了一种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并将行省权力规范在大而不专模式内。行省虽然在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统属中发挥统摄的作用,但是在人事权方面,又表现得无甚作为……行御史台与廉访使司所构成的地方监察网络,构成防范行省擅权坐大的特殊机制。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使行省官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
——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1)据材料一,指出唐、宋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上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导致宋代“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的具体措施。
(2)根据材料二,指出元代行省制度的特点,并概括其具体表现。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国家治理方面的认识。
28.(2023·江苏省常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中国古代在政治制度创新方面多有建树,且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民族不可比拟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摘自朱熹《朱子语类》卷128
材料二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香、是、音、内章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框。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
——摘自赵翼《植曝杂记》
材料三 著名史学家钱修说,我们中国人是政治的天才,“能创建优度的政治制度来完成其大一统之局面,且能维持此大一统局面历数千年之久而败。直到今天,我们得拥有这样一个广土众民的大国家,举世莫匹,这是中国历史之结晶品,是中国历史之无上成绩。”
(1)材料一中北宋“尽夺蒂镇之权”中“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具体措施指哪些?作者对此看法如何?
(2)材料二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
(3)以唐元两朝的史实说明材料三中“优良的政治制度”是怎样“完成其大一统之局面”的?
29.(2023·江苏省盐城市·七年级期末统考)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生活在宋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景德镇原称昌南镇,北宋真宗景德年间(1004-1007),因该地出产的御用瓷器底书“景德年制”,故改称景德镇。南宋时,有瓷窑两三百座。来自四方的工匠博采众家之长,创造出青白瓷等新品种,生产出各种各样的精美瓷器。由荷兰人从泉州贩至欧洲的瓷器,售价几乎与黄金相等。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
——摘编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
材料二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材料三 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是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在航海方面,而由此又引出了不计其数的变化,人类文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摘编自培根《新工具》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景德镇发展成为瓷都的原因。
(2)材料二属于宋代盛行的哪种文学形式?请再列举一位作品风格一致的代表人物。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三种发明的名称。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汤因比“愿意生活在宋朝”的原因。
30.(2023·江苏省南通市·七年级期末统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以上四幅图片选自某中国古代史的历史专题图片展。请从中任选三幅图片,分别为其撰写解说词。(要求:任选二幅作答,多选多答则只评前二幅)
(2)据上述材料,归纳该图片展反映的历史主题。试从历史感悟和个人行为两方面,谈谈你对培养中学生科学素养的看法。
31.(2023·江苏省扬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清政府把垦荒成绩列为考核地方官员的一个内容,督、抚、布、按,在一年内垦至六千公顷以上者加升一级;州、县垦至三百公顷以上者加升一级。……许多荒山得到开垦,农业生产恢复。
材料二 据推算,康熙六十一年(1772年)全国人口为1.24亿,比顺治八年(1651年)增长近140%;乾隆六年(1741年)全国人口为1.43亿,到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突破3亿。
(1)据材料一,指出清政府在农业方面采取的政策。并概括这一政策的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清朝前期的人口变化的趋势。
(3)结合以上两则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清朝前期我国人口变化的原因。
32.(2023·江苏省宿迁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联系与交流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手段,开放与包容是各国文明进步的重要理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以其博大的胸怀吸收着各种外来文化,同时又以高度的文明影响了周国各国。唐朝时,世界上有70多个国家或地区与中国有往来。那时候,外国人除了和中国人贸易,还学习中国的科技文化,引进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繁盛的唐朝在世界上声望很高,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申东城《隋唐史话》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唐朝以其博大的胸怀吸收着各种外来文化,同时又以高度的文明影响了周围各国”的典型事例(各一例)。
材料二
船队每到一国,就把中国出产的礼物赠送给国王,表示愿意建立友好关系,同时与各国进行和平贸易。远航后,亚非许多国家都先后派遣使节与明朝贸易。1423年(永乐二十一年),古里等16国使臣和商人到南京,一次就达1200多人。这对于加强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和平友好往来及经济文化交流,起了积极作用。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等
(2)根据材料二中图及所学知识,指出郑和的远航最远到达哪里?并根据材料二,概括郑和远航的积极作用。
材料三 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在变成半野蛮人。……(这里)遍地都是惊人的贫困。……偶尔也发生局部的因极端贫穷而引发的叛乱,在歉收和饥馑的季节,老百姓得不到救济,不得不用暴力维持生计。
——【英】乔治·马夏尔尼等《马夏尔尼使团使华观感》
(3)材料三中“正在变成半野蛮人”与清朝推行的哪一对外政策有关?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一政策对中国产生的负面影响。
材料四 文明也是一样,如果长期自我封闭,必将走向衰落。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
——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怎样才能使文明保持旺盛的生命活力?
33.(2023·江苏省宿迁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大一统”情怀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的纽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制度巩固篇】
材料一 元统一全国以后,忽必烈为了便于处理中央和地方的事务,提高管理效能,在全国范围内改设管理机构,在中央设中书省,在地方设10个行中书省。以后历代各省的设置,基本上都是从这一制度中派生出来的。
——摘编自许正文《论我国省制的沿革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元朝确立的地方行政制度。
【抗击侵略篇】
材料二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图1 开辟荆榛,千秋功业;驱除荷虏,一代英雄! 图2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写出与两位人物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并分析其共同的历史作用。
【边疆治理篇】
材料三 郑氏投降后,在处理台湾善后事宜时,有人提出“宜迁其人、弃其地”的荒谬主张,施琅则坚决反对。他认为,“台湾土地千余里,人民数十万”,“土地肥饶,出产五谷,沃野千里”。同时,台湾地方“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康熙帝采纳了施琅的正确意见。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一府、三县的行政机构——在中央政府的统一管理下,台湾和大陆的关系更加密切,台湾的开发也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摘编自朱绍候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3)概括材料三中施琅坚持治理台湾的原因。据材料三,康熙帝在收复台湾后的治理措施?
【历史感悟篇】
材料四 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是在统一观念主导下实现和维护中华民族大融合、大统一的历史,自秦统一后的2200年间,中国统一或基本统一的时间占2/3以上,历史上每一次民族对峙、国家分裂之后,最终的结局仍是民族大融合与新的空前大统一国家的出现。
——摘编自《瞭望》新闻周刊
(4)据材料四,指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34.(2023·江苏省宿迁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以“分权制衡”为原则,加强对官僚机构的控制,最终缓解了相权对皇权的威胁,从而为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摘编自《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请列举一典型事例,说明材料一中宋朝“加强对官僚机构的控制,最终缓解了相权对皇权的威胁”的观点。
材料二 1380年,他废中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分别对皇帝直接负责;采取特务手段,侦辑臣僚私下的言行。
——《白寿史学二十讲·中古时代·明时期》
(2)材料二中的“他”是谁?据材料二,概括“他”加强皇权的措施。
材料三 军机处之所以创立,部分是由于雍正帝需要一个联系紧密的助手小班子帮他起草敕令;部分由于它是避开权势显赫的亲王,从而进一步巩固皇帝权力和提高行政效率的手段。军机大臣与皇帝商讨国是,并就一些皇帝还未批阅的奏折提出建议,以及尽力记下皇帝的旨意,然后回去起草谕旨,即所谓的“廷寄”。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3)据材料三,指出清朝设置军机处的目的。结合所学,分析创立军机处的作用。
(4)综合以上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主要趋势。
35.(2023·江苏省扬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明代的经济发展,大率是宋元(尤其是南宋)发展过程的延续。其中新出现的因素,中国的外销市场扩大到欧洲与美洲,中国获得顺差是大量白银。清代商业的兴盛,反映了清代中叶蓬勃的经济。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中作品描绘的城市名称并概述当时商业繁荣的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经济发展的原因及清朝两大商帮名称。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推动商业发展的因素。
36.(2023·江苏省扬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郑和七次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
——摘编自刘志达《郑和下西洋——伟大的和平使者》
材料二:清政府的这一政策阻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它所起到的作用其实不只限于经济方面,更重要的是使中国与世界相隔绝,抑制了社会的活力……由于广州十三行的垄断,中外贸易……转向为封建王朝效劳。
——摘编自戴逸《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 对外关系卷》
(1)据材料一,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郑和下西洋产生的积极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政策”的名称并概括“这一政策”的危害。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古代对外交往的认识。
37.(2023·江苏省无锡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政治制度或促进或阻碍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科举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摘自《中国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如图)
材料三:(如图)
材料四:“自秦始置丞相,旋踵而亡……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明太祖实录》
材料五:故宫导游说:“这个不起眼的偏房(如图),雍正时代能迅速处理各地呈送的各种文书,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在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中,成为了这个王朝的权力中心。”
(1)材料一中科举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根据材料,指出科举制的作用。
(2)材料二中图示是隋唐的某项政治制度,请写出其名称。
(3)材料三中元朝所推行的这一行政区划与管理是什么制度?
(4)材料四中明太祖基于这种认识,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了什么措施?
(5)材料五中的“偏房”指的是哪一机构?
(6)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怎样的演变趋势?
38.(2023·江苏省淮安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民族交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诗人陈陶在《陇西行》中写到:“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文成公主对吐蕃吸收汉族文化有非常大的影响。它密切了唐与吐蕃的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交流。
——摘自百度网络
材料二:盟约规定:“宋、辽为兄弟之国,以白沟河为界,双方撤兵;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险。宋每年向辽提供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
——摘自百度词条
材料三:元朝时候,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的共同生活,已经同汉族没有什么区别。唐朝以来,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
——七年级历史下册52页
材料四:“三藩之乱”的平定、抗击沙俄的成功、西藏及天山南北两路社会秩序的稳定与恢复等,不仅奠定了近代中国疆域的版图,而且促进了各地区及民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与融合。
——《探索清王朝前期的国家体制与基本政策》
(1)材料一中“贵主和亲”是哪一历史事件?依据材料一,指出这一重要事件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材料中盟约的名称。它的签订对两国贸易和民众生活有什么积极影响?
(3)元朝时期,我国开始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是什么?依据材料三指出元朝境内大规模人口流动的积极意义。
(4)材料四“抗击沙俄的成功”后,清政府与沙俄签订什么条约?康熙、乾隆为了“稳定与恢复天山南北两路社会秩序”作出了怎样的努力?
39.(2023·江苏省徐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从“君臣关系”看国家治理
材料一 贞观初年,太宗签署了中书省起草的关于征点十八岁以下男丁为兵的敕文,下发到门下省。当时担任给事中(门下省长官)的魏征,坚持不肯署敕,这个命令最终无效。
——黄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材料二 对于岳飞被杀的原因,《宋史·岳飞传》后论赞说:“盖(岳)飞与(秦)桧势不两立,使飞得志,则金仇可复,宋耻可雪;桧得志,则飞有死而已。……高宗忍自弃其中原,故忍杀飞。”后世所论大体不出此说范围。此论实属皮相之见。宋高宗诛杀岳飞的根本原因在于君臣相疑,而坚持抗金与偷安江南的矛盾,只是使君臣间的猜忌进一步深刻、激化而已。
——顾宏义《岳飞之死与宋太祖“不杀大臣”誓约考》
材料三 明太祖时采用“廷杖”惩处大臣。大臣的进谏如果触怒了皇帝,或是大臣有过失,就要在殿廷上或午门外受到廷杖的处罚,被锦衣卫用木棒打屁股。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贞观初年中央决策的流程。该流程对国家的治理有何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岳飞被杀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岳飞的结局与宋朝的哪一政策有关
(3)据材料三,指出明太祖实行“廷杖”的根本目的。基于同样的目的,明太祖对中央官制做出了怎样的调整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从唐朝到明朝,国家治理的发展趋势。
40.(2023·江苏省无锡市·七年级期末统考)中外交流是文明发展的重要方式,习近平的全方位外交首推“亲、诚、惠、容”概念,自古以来,中国政府都秉承与邻为善的友好理念进行对外交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使得当时的中外交流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这三种东西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是在文字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争上,第三种是在航海上。由此又产生了无数变化,这种变化是如此之大,以至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机械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弗朗西斯·培根
材料三:两宋期间,丝绸之路被金、西夏等所阻,对外贸易只好集中在东南沿海的海路进行。宋朝的“海外贸易不仅在规模上远超过前朝,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而且为政府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宋朝因此增设机关负责管理和推广海外贸易。
——杭侃《两宋:在繁华中沉没》
材料四: “他”(如图)先后7次远航……“他”的船队还把中国的一些生产技术、生产工具、医学等带到了沿途国家,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材料五:自清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在海上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商……限制贸易政策的实施,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很大的消极作用。它不仅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使中国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基本断绝,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出两个唐朝对外交往的事件。
(2)请你任选“一种东西”,谈谈它对人类社会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
(3)宋朝为推广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置了哪一机构?
(4)材料四的“他”是谁?根据材料写出远航的影响。
(5)根据材料五指出清朝采取的对外政策,该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6)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我国当下积极开展“一带一路”建设的实践,从中你能得出怎样的启示?
41.(2023·江苏省无锡市·七年级期末统考)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表现也多种多样,构成了我国历史演进的奏鸣曲。以此为主题,七(3)班同学们进行了研究性学习。请你也参与完成任务。
任务一 [科技成就农业发展]
图一 图二
(1)结合所学知识,说出上图中生产工具的名称。
任务二 [材料解析城市发展]
明朝的商品经济相当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许多富人携带重金,积极从事商贸活动,出现了有名的商帮。
——摘自部编《中国历史》七下教材
(2)根据材料,判断明朝城市繁荣的原因是什么?当时著名的商帮有哪些?
任务三 [文物体现商业繁荣]

图一:北宋纸币铜板拓片 图二《清明上河图》
(3)图一纸币的名称是什么?依据图二请说出宋代城市中固定的娱乐场所的名称。
任务四 [名著呈现经济繁荣]
央视综合频道《典籍里的中国》第二集,从“民以食为天”的农业入手,贯穿古今,引起了全国广大电视观众的高度关注。这部典籍把“稻”作为全书之首,记载了水稻品种、耕作方法等,拉开了这部“十七世纪工艺百科全书”的序幕。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部典籍的名称。
42.(2023·江苏省苏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珍视历史遗产,坚定文化自信,请参与“中华古代文明展”活动,回答问题。
【中华古代文明展】部分展品
①泥活字版 ②《天工开物》插图 ③《大唐西域记》
【解说文明】
展品③解说词:《大唐西域记》是唐朝高僧玄奘口述,弟子记录成书的。书中记载了玄奘西行天竺游历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本展品佐证了唐朝时期中印文化的交流。
(1)请将三份展品的序号分别填写在所属展区:
展区名称 隋唐时期 宋元时期 明清时期
展品
(2)仿照展品③的解说词,选择展品①或②,写一段解说词。
(3)通过这次活动,说说你对中华文明的认识。
43.(2023·江苏省苏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地方行政制度的设计需要高超的政治智慧,既要维护国家统一,也要充分发挥地方的职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行省是元代开始的一级行政区划。它的确立是我国行政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元朝的行省实际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故它的权力相当大。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就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
——摘编自《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A大臣”督办藏内事务,应与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平等,共同协商处理政事,所有噶伦以下的首脑及办事人员以至活佛,皆是隶属关系,无论大小都得服从“A大臣”。
——《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材料三 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据材料一,概括元朝行省的职能有哪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它确立的意义。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的A大臣的名称是什么?设置于何时?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秦朝到清朝“无根本性质的变动”的地方行政制度的作用。
44.(2023·江苏省苏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国家政策对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商业经济迅速发展,形成了以长安为中心的关陇西北商业经济区,以洛阳、汴州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经济区和以扬州为中心的江南经济区,长安成为国际性的大都市,城内有市、有坊,市,坊分开,南方的成都是和扬州一样齐名的大都市。由于国际贸易的发达,唐政府设各国商馆,接待各国商人。
——摘编自童贤彬《唐代商业发展特点对当代经济发展的启示》
材料二
材料三 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及人口稠密状况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述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英)亚当·斯密《国富论》
(1)据材料一,概括唐代商业经济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朝长安城相比,北宋东京在城市发展上出现的新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城市和商业的发展推动哪种文学形式得到很大发展?
(3)材料三中亚当·斯密认为中国明清时期经济与元朝相比“停滞于静止状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得出这个结论是因为当时政府的哪些政策?
45.(2023·江苏省徐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中国古代农业
材料一
蜀之茶园,皆民两税地,不殖五谷,唯宜种茶。 筒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首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
①唐莫高窟壁画《雨中耕作图》(影印件) ②《宋史·食货志》 ③仇兆鳌《杜诗详注》
材料二 作为早稻优良品种的占城稻,北宋初时引进。经过一百多年的推广,到南宋时江南各地十之八九种占城稻……宋金对峙时期,北方人民大量南迁,这对南方经济发展起了巨大作用…偏安于江南的南宋,为了维持与金朝对峙的局面,必须致力于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农业技术的提高。在这种形势下,从朝廷到地方政府都十分重视农业技术的总结、推广与指导。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
年份 人口数量(亿) 耕地面积(万顷) 人均耕地面积(亩)
1753 1.84 735.22 4.00
1766 2.08 741.45 3.56
1784 2.86 760.57 2.66
1812 3.34 788.93 2.36
1851 4.32 756.29 1.75
请回答:
(1)史料可以分为文献史料、图像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等类型,材料一的三则史料分别属于什么类型 要研究唐朝的农业发展情况,可以选用的材料有哪些 (只写序号,不得错选、漏选)。
(2)据材料二,归纳宋代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南方经济发展对我国古代经济格局产生什么影响
(3)据材料三,指出清朝人口数量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趋势对清朝社会产生的影响。
46.(2023·江苏省宿迁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对外政策对国家会产生重大影响,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代中国,是世界文化的重心,融合域外文化的唐文化成了世界性文化,深为当时各国所向往。……他们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把唐文化传播四方,促进了中外文化大交流。
——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市舶司遗址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海滨街道办事处水门社区。宋元祐二年(1087)建立,其“掌番货海舶征榷贸易之事,以来远人,通远物”,是中国重要的古海关遗址。
材料三: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材料四:清顺治年间,严禁商民下海交易。后来又进一步厉行海禁并下了迁海令,同时规定“片板不许下海”,对外贸易几乎中断,这一政策妨碍了中国原始资本的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冷鸥飞《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形态研究》
材料五:在变化了的世界面前,康雍乾三代英明君主却表现出惊人的麻木和极度的愚昧:妄自尊大、拒绝开放,囿于传统、反对变革,满足现状、故步自封,特别是限制工商业、蔑视科学技术、闭关锁国、加强集权、禁锢思想的做法,愈加严重地制约着社会的进步。
——《落日的辉煌》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列举唐朝“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把唐文化传播四方”的史实各一例。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宋代市舶司的主要职能。市舶司的设置说明了什么?
(3)根据材料三,指出郑和远航最远到达的地点。结合所学,分析郑和下西洋对中外交往的意义。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初实行的对外政策及其含义。概括这一政策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5)根据材料五,指出导致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综合以上材料,你能得到哪些启示呢?
47.(2023·江苏省宿迁市·七年级期末统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吴民(苏州)生齿(人口)最繁(多),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每家每户从事丝织业)。机户(早期资本家)出资,机工(早期工人)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据《明万历实录》
材料三:清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信函中的几句话: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农为天下之务本,而工商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则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清雍正帝
材料四:这一时期(明清)大为繁荣的小说,戏剧也竞相以普通人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情感、追求作为题材,屠夫、小贩、商人、妓女、牧童、村姑、好汉,以及三教九流进入文学殿堂,成为文学中的主人公,“好货”“好色”成为许多作品的共同主题。
——冯天瑜、何晓明《中华文明史》
材料五:明清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秩序稳定的一个伟大时期。……不幸的是,在此期间欧洲却经历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现代化发展……不过这并不表明明清两代便是历史的倒退,此间取得的成就亦不容否认。如果能更好地了解这几百年来的中国历史,我们应能发现不少的革新和发展。中国社会远非停滞不前,不过与西方相比其步伐较慢,程度较浅罢了。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1)材料一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请你分别列举一个你所学明清时期的相关史实,来说明一下。
(2)材料二反映了明朝时期我国一些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结合材料三指出清朝阻碍其发展的政策性原因。
(3)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文学发展的主流形式说明其得以发展的主要因素。
(4)根据上述五则材料的探究,请你概括明清时期历史发展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48.(2023·江苏省淮安市·七年级期末统考)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①分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 ②八股取士 ③设军机处 ④取消中书省,设“三司” ⑤三省六部制 ⑥行省制度
材料二:根据儒家“征召有才能的人才能更好地解决国家种种问题”的基本信条,隋唐时期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
——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材料三:唐太宗在位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唐玄宗统治前期,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使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
——七年级下册7~9页
材料四: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七年级下册30页
(1)依据材料一,选出分属于元朝和清朝的地方管理机构。
(2)材料二中“选官制度”是什么?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制度创立的重大历史意义。
(3)唐太宗、唐玄宗时期都出现了盛世局面。这两个盛世局面的名称分别是什么?
(4)材料四表明了宋朝实行何种政策?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太祖实施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
49.(2023·江苏省泰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农业、手工业、货币、交通和人口等方面是古代经济发展的晴雨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唐·杜甫《忆昔》
(1)材料一中的唐诗描写了谁统治时期繁荣富庶、天下太平的盛世景象?这一盛世局面是在哪一事件后被打破的?
材料二 北宋初,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商品贸易活动日益繁荣,市场对钱币的需求量骤增,以致宋朝从一建国就面临着货币供给不足,及地区间货币流通被分割的局面。铁钱既笨重难携以致远,又因私铸多而流通受阻……当地一些既有信用、又有大量财富的巨富豪商,为交子在成都的最初发行提供了信用基础。此外,先进的印刷术也为交子的印刷创造了便利的条件。
——《宋元纸币流通及其在世界货币史上的地位》
(2)写出交子的地位。根据材料二,概括交子产生的时代背景。
材料三 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陆游
(3)材料三反映了古代中国经济格局呈现出怎样的变化趋势?这种趋势最终在什么时候完成?
材料四 有学者查阅资料粗略得出清朝前期人口统计表
时间 顺治18年(1661年) 康熙9年(1670年) 乾隆8年(1743年) 乾隆59年(1794年)
全国人口数(万人) 1920 1939 15000 31000
(4)阅读材料四的人口数据,指出有何明显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会带来哪些问题?
50.(2023·江苏省无锡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同时期的民族关系呈现不同的特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元朝大一统的政治形势,极大的促进了边疆地区各族人民和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联系和发展。而民族融合和各族人民联系的进一步加强,巩固了空前统一的国家……改变了宋、辽、西夏、金对峙时期各少数民族偏守一隅的状况,过去视为边陲绝域的地区与中原地区成为同呼吸共命运的统一整体。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清朝根据边疆地区的情况设置不同的行政机构。在地方行政方面,清政府分别采取郡县制、盟旗制、伯克制等。在蒙古族聚居的北疆地区,清朝则实行盟旗制度。在新疆地区,清政府主要采取军府制实行统治。在西藏地区,实行政教合一制度。
——摘编自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
(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与材料一所示图片相关的历史事件。唐朝实行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2)根据材料二,总结元朝民族融合产生的重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时期融合形成的新民族。
(3)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朝边疆治理的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认识。
51.(2023·江苏省无锡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制度调整是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隋朝到明朝都进行了制度调整,有些调整推动了历史进步,有些调整则造成了消极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朝)一种允许士人自愿向官府报名,经过分科考试,根据成绩选拔人才、分别任官的制度。
——摘自《中国官制大辞典》
材料二 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宋朝朝廷采取奖励通商的政策,给予外国商人优惠待遇。当时的泉州、广州等地都设有“蕃坊”,专供外国商人居住。蕃坊的管理者由外商中最有德望的人充任,由朝廷任命。
——摘编自初中历史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
元朝形势图(1330年)
材料四 “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摘自《明太祖实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朝创立的“分科考试”、“选拔人才”、“分别任官”的制度的名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政府对外贸易的态度。除设“蕃坊”外,宋朝还在主要港口设立了什么机构管理对外贸易?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这一制度的实行有何积极影响?
(4)根据材料四,指出明太祖为加强君主专制采取的措施。
(5)综合上述材料,请你为如何进行合理的制度调整提出建议。
52.(2023·江苏省淮安市·七年级期末统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念奴矫·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1)请写出材料一中的文学作品的体裁和作者。(体裁与作者都正确方可得分)
材料二 它们改变了世界的历史:第一项发明是在文字交流方面,第二项发明是在进行战争方面、而第三项则是在辨别方位方面。……就对人类的巨大影响和力量而言,没有哪一个王国、哪一个宗长或者哲学能够与这三大发明相比。
——弗朗西斯·培根《新工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哪三大发明领先于世界?
材料三 下图为明清两代皇宫北京域,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1987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3)明清北京城是由哪位皇帝在元朝大都的基础上修建的?根据材料三指出北京城的核心建筑是什么?
材料四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的秋天,繁忙的京杭大运河迎来了特殊的船队--- 一位名叫高朗亭的艺人率领他的戏班——三庆班,从扬州出发,沿运河北上到达了北京城,为乾隆帝祝寿。不久,在陆续进京的四大徽班不断完善、融合的基础上,诞生了伟大的戏曲艺术--京剧,高朗亭则被后人尊为京剧奠基人。
——摘编自北京市方志馆
(4)根据材料四,指出中国国粹京剧形成于哪一朝代?谁被尊为该剧种的奠基人?
53.(2023·江苏省淮安市·七年级期末统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3 开元通宝 图4 北宋纸币铜版拓片
(1)材料一中图3所示货币发行于哪一朝代?图4所示纸币最早出现在哪一地区?与图3货币相比,图4所示纸币在流通中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材料二 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唐中后期,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加之同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已向南方转移,而海路又远比陆路运量大、成本低、安全度高,海路便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主通道。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
——摘编自《海上丝绸之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海上丝绸之路在宋朝达到空前繁盛”的原因。(至少四点)
材料三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各地出现了一批闻名全国的大商帮,最著名的有安徽徽州商帮和山西的晋商.同时,在工商业发达的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这些市镇的商品生产推动了商业发展,进而促进了区域性市场网络的形成。
——彭雨新《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
54.(2023·江苏省淮安市·七年级期末统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末唐初,东突厥多次南下进攻。贞观初年,唐军大举反击,击败并俘获东突厥可汗,东突厥汗国灭亡。后来唐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唐朝中央政权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管理,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材料二 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授的“阵图”行军布阵……
——摘编自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
(2)材料三反映的是宋朝的什么政策?该政策有何积极作用?
材料三
(3)根据材料三判断图一中A和图二中B分别代表什么朝代。A、B两个朝代为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分别在a、b两地设置了什么管理机构?
(4)为上述材料提炼一个主题。
55.(2023·江苏省淮安市·七年级期末统考)传统文化形态万千、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李老师带领七(一)班学生围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设计项目化学习,请你参与完成学习任务。
任务一【赏图 感受历史风貌】
(1)艺术作品反映社会现实。下面两图分别体现出怎样的社会风貌?有何相似之处?
图一 宋代《清明上河图》(局部) 图二清代《盛世滋生图》(局部)
《清明上河图》中段画汴河风光,两岸屋宇林立,人烟稠密,河上舟船往来,船只扬帆前行……河上一座拱桥宛如飞虹,桥上行人熙熙攘攘,桥下水运繁忙。后段以街市为主,城门两侧街道纵横,酒肆、茶坊、商店林立,街上车水马龙,商贩行人络绎不绝。 ——吴雪杉《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盛世滋生图》重点描绘了一村(山前)、一镇(苏州)、一街(山塘)的景物,画笔所至,连绵数十里内的湖光山色、水乡田园、村镇城池、社会风情跃然纸上。形象地反映了18世纪中叶苏州风景秀丽、物产丰饶、百业兴旺的繁盛景象,被后世誉为研究清代苏州的“百科全书”。 ——摘编自百度文库
任务二【读文 品味文学瑰宝】
(2)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表格要求填写①②③处相关内容,并概括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
文学形式 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特点
唐诗 杜甫:《忆昔》 句式工整,基本由世家大族和少数平民文人掌握
宋词 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句式灵活,具有歌唱性,用于民间娱乐,受众群体增加
② 关汉卿:《窦娥冤》 题材广泛,可雅可俗,供舞台演出,广大群众乐于欣赏
明清小说 曹雪芹:③ 被平民接受并广为流传
任务三【思古 领悟先人智慧】
(3)中国先人有着丰富的智慧和创造力,体现在制度、科技、建筑等各个领域。请从下面五个关键词中任选一个(写序号即可),简要说明它是如何体现中国先人“丰富的智慧和创造力”的。
①科举制 ②曲辕犁 ③行省制 ④明长城 ⑤明北京城
56.(2023·江苏省淮安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不断发展完善。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唐时期和明朝中央管理体制示意图
材料二 在地方,宋太祖为加强控制,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宋太祖还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后来又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七年级下册统编教材《中国历史》
材料三 “(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赵翼(清)《檐曝杂记》
(1)写出材料一图1中隋唐时期中央管理体制的制度名称。比较材料一中的两幅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进一步集中权力,明朝在中央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哪种制度和哪一机构?
(2)据材料二,写出宋朝政府加强对地方管理的三项具体措施。
(3)材料三反映清朝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一措施有何历史影响?
(4)综上所述,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特点。
57.(2023·江苏省淮安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加强对外交往有利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反之则会造成社会发展的落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时,世界上有70多个国家或地区与中国有往来。那时候,外国人除了与中国贸易,还学习中国的科技文化,引进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繁盛的唐朝在历史上声望很高,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材料二 宋元时期,在工商业发达的基础上,海外贸易有所发展,由于当时西夏、辽、金、蒙古与宋对峙,宋军费支出浩大,不能不谋求广开财源,注目于发展海外贸易。南宋偏安江南之后,中西陆路交通几乎断绝,海外交通空前发达。
——摘自《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三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材料四 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反清力量,曾厉行海禁,“片板不准下海”。清朝收复台湾后,曾放松海禁,开放澳门、漳州、宁波、云台山(即今连云港)四处为对外贸易港口,准许外国商船前来交易。后来,由于外商在中国沿海进行不利于清朝的非法活动,清政府只允许他们在广州一处进行贸易。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举出唐朝时期中国人主动对外友好交往的两个事例。
(2)据材料二指出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和海外交通发展的原因。(任答两点)
(3)郑和生活在哪一朝代?据材料三中的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和远航的意义。
(4)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归纳出清朝前期实行的外交政策。该政策对中国产生了什么消极影响?
58.(2023·江苏省南通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中蕴含着丰富的治国理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元朝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其他地区,除了吐蕃、畏兀儿地区之外,设置了10个行省。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朱元璋《皇明祖训 祖训首章》
材料三:(如图)漫画《军机木偶》
(1)材料一记述了元朝的什么制度?结合所学,指出该制度在当时所起的历史作用。
(2)材料二中的“我朝”指哪个朝代?当时罢免丞相是基于什么历史教训?(提示:不得照抄原文)为了监视官民,朱元璋还设立了什么特务机构?
(3)材料三中的漫画讽喻了哪个机构?该机构由谁设立?如何理解漫画中所说的“木偶”?
59.(2023·江苏省淮安市·七年级期末统考)中外交流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它不仅使中华文明更加辉煌,也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学者谢弗评价说:“在唐朝统治的万花筒般的3个世纪中,几乎亚洲每个国家都有人曾经进入过唐朝这片神奇的土地……”
材料二 宋元时期是我国海外贸易发展的鼎盛阶段,南宋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在北宋的基础上又有进一步的发展。正如学者葛金芳在《南宋手工业史》一书中所说:“在宋室南渡、定都临安之后,南宋朝廷依赖外贸、面向海洋的发展倾向表现得更为强烈。”
材料三
材料四 故步自封是清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自清朝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在海上只有广州一地对外通商……这种限制贸易政策的实施不仅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导致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基本断绝,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中国历史十五讲》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南宋朝廷依赖外贸、面向海洋”的科技原因是什么?朝廷为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什么机构来加以管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郑和船队最远到达的地区?
(4)根据材料四,清朝采取的对外政策是怎样的?结合材料说说该政策产生了什么影响?
(5)综合上述材料,通过比较我国不同时期的中外交流,你认为这对我国当前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60.(2023·江苏省无锡市·七年级期末统考)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古代中国的各朝均采取一系列巩固统治的措施。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探究问题。
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候,世家大族子弟凭靠家世背景“坐至公卿”,世代垄断高官显位。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以前的选官制度,初步建立了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一批有才能的人被选进政府担任各种官职。
(1)根据材料一指出,隋文帝即位后初步建立的选拔官吏的制度是什么?这一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材料二:北宋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2)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反映了北宋统治者实行什么政策?
材料三:行省的确立是我国行政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故行省官员的权力相当大。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我国行省制度的确立开始于哪个朝代?
材料四: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为了解决君相之争……于1380年,将丞相胡惟庸诛杀。在随后的十年里,大肆捕杀其党羽,株连杀戮3万余人,并对我国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改组。
(4)根据材料四回答,朱元璋为了加强君权,在中央废除了哪一官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了监视官员,明太祖采取了什么措施?
材料五:(清人赵翼说)“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
——《檐曝杂记》
(5)材料五中“军需房”指清朝的哪个政治机构?它的设置说明了什么问题?
(6)综合以上材料,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61.(2023·江苏省无锡市·七年级期末统考)习近平主席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唐朝实行什么样的民族政策使中原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联系更加紧密?各民族对唐太宗的尊称是什么?
材料二:北宋初年,宋辽互有征战,这一盟约签订后,宋辽维持了百年之久的和平……由于双方关系恶化,宋朝封闭了榷场,西夏人迫切需要茶、布匹等物资无法获得,要求停战求和、与宋重开互市的愿望日益强烈。
——摘编自《中国民族史纲要》
(2)材料二中的“这一盟约”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一盟约的签订有何积极作用?
材料三:《元史 地理志》记载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有不及焉。
(3)材料三描述了元朝的疆域辽阔,为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当时设置的管辖台湾的机构是什么?
材料四:为防止蒙藏贵族操纵转世灵童,根据《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规定,乾隆皇帝特别颂发两个金瓶,一个放在雍和宫,一个送往拉萨,规定选定转世灵童时,要将找到的几个灵童的名字,用满文、汉文和藏文三种文宇写在象牙签上,装入瓶中,由驻藏大臣掣签确定,然后报清朝廷批准,坐床后才能成为合法的继承人。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4)材料四所示的金瓶掣签制度反映了清政府对哪一地区的管辖?除此之外,清政府还采取哪些措施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管辖?
(5)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处理好民族关系的意义?
62.(2023·江苏省泰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政治制度或促进或阻碍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鉴于往事,资于治道,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举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摘自《中国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1)科举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科举制度在唐朝得到了完善,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武则天是如何完善科举制度的?根据材料一概括科举制的创立对个人而言有何意义?
材料二 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授的“阵图”行军布阵……
——摘编自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
(2)材料二反映的是宋朝的什么统治政策?
材料三 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其官名品秩略同,所以达远迩、均劳逸,参错出入,而天下事如指掌矣。
——《元史·百官志七》
(3)材料三,元朝实行的行政区划与管理制度是什么?
材料四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职官志》
(4)材料四中的“丞相”一职最早出现于秦朝,“罢丞相不设”的是哪朝?该朝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实施什么措施?
材料五 故宫导游说:“这个不起眼的偏房(如图),在雍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中,成为了这个王朝的权力中心。”
(5)材料五中的“偏房”指的是哪一机构?该机构的设立有何影响?
63.(2023·江苏省无锡市·七年级期末统考)鉴于往事,资于治道。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人才选拔】
材料一 根据儒家“征召有才能的人才能更好地解决国家种种问题”的基本信条,隋唐时期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才打开了入仕的大门。
——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治国之道】
材料二 贞观初,太宗谓传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吴兢《贞观政要》
【边疆巩固】
材料三
时间 事件
1653年 顺治帝赐予西藏佛教首领达赖五世金册、金印和“达赖喇嘛”封号。
17世纪后期 康熙帝三次亲征,平定蒙古族准噶尔叛乱势七年级历史下册
精选期末高频考题100题·材料解析题
1.(2023·江苏省南通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古诗词包含很多历史信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汪沫《神童诗》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登科后》
“丹墀对策三千字,金榜题名五色春。”
——王冕《送王克敏之安丰录事》
(1)以上诗句记述了我国古代什么选官制度?该制度正式诞生于哪个朝代的哪个皇帝在位时?
(2)武则天是如何完善该制度的?唐诗的繁荣与这一制度有何密切关系?
材料二:唐太宗:“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王定保《唐摭言》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王定保《唐摭言》
(3)据材料二指出该选官制度的最大受益者和推行的根本目的。
(4)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该选官制度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
【答案】
(1)科举制;隋朝;隋炀帝。
(2)创立殿试制度;唐玄宗时,把诗赋列为进士科考试的内容,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3)统治者;维护封建统治。
(4)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详解】
(1)选官制度:根据材料“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得出科举制;
诞生和皇帝:结合所学可知,隋朝时,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创立。
(2)武则天:结合所学可知,武则天创立了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
关系:结合所学可知,唐玄宗时,把诗赋列为进士科考试的内容,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3)最大受益者:根据材料“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得出最大受益者是统治者。
推行的根本目的:结合所学可知,推行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4)进步作用: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度的创立,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2.(2023·江苏省无锡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唐朝,一个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她有开拓创新的气魄,更有包容世界的豪迈。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唐 杜甫《忆昔》
材料二:
图一 图二
材料三: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唐 周匡物《及第谣》
材料四: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1)材料一描写了唐朝天下太平的盛世景象,当时的统治者是谁?
(2)材料二中图一、二是唐朝出现的两种新农具分别叫什么?
(3)材料三诗中描述的是哪一制度?该制度开创于哪一位皇帝?
(4)材料四中这位“伟大僧人”是谁?他为后世留下的经典著作是什么?
(5)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能促进国家经济文化发展,繁荣昌盛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
(1)唐玄宗。
(2)曲辕犁;筒车。
(3)科举制;隋炀帝。
(4)玄奘;《大唐西域记》。
(5)统治者励精图治;国家重用人才;先进的劳动工具;重视发展生产;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外交政策等。
【详解】
(1)统治者:根据题干材料“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可知,诗句描写了唐朝开元时期繁荣富庶、天下太平的盛世景象,当时的统治者是唐玄宗。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2)农具:材料二中图一、二是唐朝出现的两种新农具分别叫曲辕犁、筒车。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还创制了新式灌溉工具筒车。
(3)科举制:根据材料三“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可知,材料三诗中描述的是科举制,该制度开创于隋炀帝,该制度确立的标志是进士科的设立。
(4)玄奘:根据材料四“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可知,材料四中这位“伟大僧人”是玄奘。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不畏艰险,历经磨难,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他遍访天竺的名寺,研习佛法,曾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10多年后,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5)因素: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能促进国家经济文化发展,繁荣昌盛的因素有:统治者励精图治;国家重用人才;先进的劳动工具;重视发展生产;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外交政策等。
3.(2023·江苏省扬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唐朝时期,在政治上进一步完善前代的中央官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宋朝解除禁军将领兵权,削弱相权;派文官到地方任职,设置通判和转运使。元朝在中央设立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在地方推行行省制度。
(1)据材料指出唐朝时期完善的中央官制及宋朝为强化皇权而采取的措施。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为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设立的机构名称。
(3)据材料归纳政治制度的发展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作用。
【答案】
(1)制度:唐朝时期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了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
措施:解除禁军将领兵权,控制军队调动;派文官到地方任职,设置通判和转运使,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削弱相权等。
(2)机构:宣政院。
(3)作用:中央政府通过完善中央官制,以及增加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巩固了大一统,为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条件,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详解】
(1)制度:根据材料一中“唐朝时期,在政治上进一步完善前代的中央官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期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明确了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
措施:根据材料一中的“宋朝解除禁军将领兵权,削弱相权;派文官到地方任职,设置通判和转运使”,结合所学可知,宋朝皇帝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军队调动,分化事权,削弱相权,派文官到地方任职,在地方各州设置监督通判,相互牵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别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和财权,将相权进一步分化。通过这些措施,宋朝统治者让皇权大大加强。
(2)机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在这一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
(3)作用:根据所学可知,政治制度的发展为中国古代文化的进一步繁荣奠定了基础。中央政府通过完善中央官制、加强皇权控制,以及增加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提供了稳定的政治环境和有效的行政管理,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为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条件。政治稳定和高效的行政管理有助于促进文化交流和文化创新,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4.(2023·江苏省宿迁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某校七年级(1)班的同学在对“宋代的变革”这一主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搜集到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政治变革】
材料一 宋太祖在位17年,共举行了15次科举考试,总共录取进士188名,平均每榜录取13名。继位的宋太宗在位21年,共举行了8次科举考试,总共录取进士1487名,平均每榜录取186名。《宋史·宰辅表》列宰相133名,进士出身者高达123名,占92%……朝廷从而可以通过科举考试的途径,为自己选拔优秀人才。
——摘编自王章《宋代文学与科举·宋代科举制度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朝科举制发展的表现。
【经济变革】
材料二
史料1:福建泉州出土的宋代海船 史料2:南宋持罗盘陶俑 史料3:吴钩《原来你是这样的宋朝》 在南宋政府每年近一亿贯的财政收入中,来自市舶(古代中国对中外互市商船的通称)的收入最高贡献了340万贯,大约占3.4%。年进出口总额接近3800万贯。
(2)材料二中三则史料共同反映的经济状况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经济状况的原因。
【文化变革】
材料三 六朝至唐初流行四六骈文,唐中叶变为散文体的古文,诗文由重形式变为重自由表达;唐末兴起的词,宋元发达的曲,打破音律,表达更加自由,曾经属于贵族的文学一变而为庶民之物。
——摘编自牟发松《“唐宋变革说”诸问题述评》
(3)据材料三,指出从唐初到宋中国文学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出现与哪一阶层的兴起有关?
(4)综上历史信息,谈谈宋代的变革有哪些经验值得吸收借鉴。
【答案】
(1)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授官从优,升迁迅速。
(2)海外贸易繁荣。
原因: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商业发达的原因有宋代商业发达;海上交通发达;造船业发达;政府的支持和主导。
(3)中国文学由重形式变为重自由表达,由贵族文化转变为庶民文化。
市民阶层。
(4)及时进行变革;要进行符合国情的改革
【详解】
(1)表现:根据材料“共举行了15次科举考试,总共录取进士188名”“《宋史·宰辅表》列宰相133名,进士出身者高达123名,占92%”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科举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授官从优,升迁迅速。
(2)状况:根据材料二“宋代海船南宋持罗盘陶俑”“市舶的收入最高贡献了340万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市舶司是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部门,材料说明海外贸易繁荣。
原因: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商业发达的原因有宋代商业发达;海上交通发达;造船业发达;政府的支持和主导。
(3)变化:据材料三“六朝至唐初流行四六骈文,唐中叶变为散文体的古文,诗文由重形式变为重自由表达,唐未兴起的词,宋元发达的曲,打破音律,表达更加自由,曾经属于贵族的文学变而为庶民之物”可知从六朝唐初到宋,中国文学由重形式变为重自由表达,由贵族文化转变为庶民文化。
阶层:市民阶层的出现,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发展。我们知道,中唐以后,租佃契约经济关系得到广泛发展,成为整个社会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这是当时生产关系领域的重大的新发展和新变化,促进了文学的变化。
(4)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例如及时进行变革;要进行符合国情的改革等。
5.(2023·江苏省扬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乘坐中国海船的阿拉伯商人将指南针传到阿拉伯国家,后来又传到欧洲,14世纪初又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摘编自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
材料二:宋朝印刷业在唐、五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雕版印刷技术进一步提高,又发明了活字印刷技术。宋朝政府把出版书籍看作是振兴文教和巩固统治、宣扬国力的一项措施。
——摘编自潘吉星《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
(1)据材料一,指出指南针出现在航海上的时间及影响,概括这些科技传播到欧洲的共同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印刷技术的变化及意义,指出宋朝政府出版书籍的目的。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科技发展的认识。
【答案】
(1)北宋;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都经过阿拉伯人。
(2)发明活字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振兴文教和巩固统治、宣扬国力。
(3)科学技术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在发展科技的同时,趋利避害,注意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
【详解】
(1)时间:据材料一“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指南针出现在航海上的时间是北宋。
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共同点:根据“乘坐中国海船的阿拉伯商人将指南针传到阿拉伯国家,后来又传到欧洲,14世纪初又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科技传播到欧洲的共同点是都经过阿拉伯人。
(2)变化:据材料二“宋朝印刷业在唐、五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雕版印刷技术进一步提高,又发明了活字印刷技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印刷技术的变化是发明活字印刷术。
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有利于促进文化的传播。
目的:根据“宋朝政府把出版书籍看作是振兴文教和巩固统治、宣扬国力的一项措施。”可归纳出振兴文教和巩固统治、宣扬国力。
(3)认识:开放性回答,言之有理即可,可围绕科学技术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在发展科技的同时,趋利避害,注意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方面回答。
6.(2023·江苏省徐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统治的万花筒般的三个世纪中,几乎亚洲的每一个国家都有人曾经进入过唐朝这片神奇的土地。在长安………外来居民的数量相当大,有许多大食人、波斯人、天竺人。
——谢弗《唐代的外来文明》
材料二 北宋都城开封买卖通宵达旦,金、银、彩、帛等“每一交易,动辄千万”。南宋临安城“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无空虚之屋”。
——谢和耐《宋朝社会生活史》
材料三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的意义。……宋朝时期的中国正朝着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史》
材料五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借助)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清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信函(1793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社会的显著特征?并例举一例亚洲国家派人进入唐朝的史实。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唐朝相比,宋朝都市的商业活动有何发展变化?请从政策和科技的角度,分别说明材料三中使“宋朝向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的原因?
(3)材料四认为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郑和下西洋对人类航海事业作出的贡献。
(4)材料五反映出清朝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推行该政策的经济根源。
(5)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的对外政策发生的变化?
【答案】
(1)对外开放(或对外交往活跃)。日本遣唐使来华。
(2)宋朝商业活动突破时间与空间限制(出现早市和夜市,市坊混杂);政策原因:政府重视海外贸易,设立市舶司。科技原因:指南针运用于航海。
(3)宣扬国威,示中国之富强。开辟了西太平洋至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
(4)闭关锁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或封建经济的封闭性)。
(5)由对外开放逐步走向封闭保守。
【详解】
(1)根据材料一中的“几乎亚洲的每一个国家都有人曾经进入过唐朝这片神奇的土地”,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反映了盛唐气象中的开放包容,即对外开放。这其中典型的案例有日本遣唐使来华。
(2)根据材料二中的“买卖通宵达旦”可知,宋朝的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等;从“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可知,宋朝的商业活动也打破了空间限制,不再是唐朝明显的坊市分明,而是市坊混杂。
根据所学可知,宋朝之所以能朝着成为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一方面是政策上政府重视海外贸易,还专门设立市舶司管理;一方面是因为科技方面,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宋朝造船技术发达。
(3)根据材料三中的“示中国富强”,结合所学可知,郑和下西洋最主要的目的是宣扬明朝国威,示中国之富强。根据所学可知,郑和下西洋是航海史上的壮举,开辟了西太平洋至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
(4)根据材料五中的“原不藉(借助)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可知,清朝认为自己无所不有,不需要和外国互通有无,因此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从“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结合所学可知,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经济原因是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特性,即封建时代小农经济具有天然的封闭性。
(5)根据所学分析材料可知,材料一到材料四反映了唐宋明的开放,材料五反映了清朝的封闭保守,由此可知,中国古代的对外政策发生了由对外开放逐步走向封闭保守的转变。
7.(2023·江苏省泰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某班欲以“文化·传承·发展”为主题创办手抄报,请你协助完成。
【汉字之源】
图1刻有文字的甲骨 图2统一文字
(1)图1中的文字记录了我国什么时期的历史?图2中颁行全国的通用文字是什么?
【思想之光】
孔子开创了民间自由讲学的先河,一个中国学术思想史的黄金时代便开始出现,它光芒四射,灿烂夺目,成为人类文化发展史上最富丽的时代。
——李定一《中华史纲》
(2)材料中孔子在教育上的创举是什么?“黄金时代”是指在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的什么局面?
【文史之萃】
信息卡 他是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开创了编年体通史的编纂体例,他历任四朝,被人们世称“涑水先生”。
(3)信息卡1的“他”指的是何人?信息卡1中的“他”撰写的史学巨著是什么?
【科技之光】
“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在航行方面,而因此又引出了不计其数的变化。由此,人类的文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摘自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著作《新工具》
(4)写出上述材料中涉及的中国古代任一重大发明,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答案】
(1)时期:商周时期。
文字:小篆。
(2)创举:创办私学。
局面:百家争鸣。
(3)人物:司马光。
巨著:《资治通鉴》。
(4)发明:指南针(任选一例即可)
贡献: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详解】
(1)时期:根据“图1刻有文字的甲骨”和所学知识可知,图1为甲骨文。所学可知,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所以,图1中的文字记录了我国商周时期的历史。
文字:根据“图2统一文字”和所学知识可知,图中齐、楚、燕、韩、赵、魏、秦的文字最终统一为小篆。所学可知,战国时,七国的文字书写各异。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所以,图2中颁行全国的通用文字是小篆。
(2)创举:根据材料“孔子开创了民间自由讲学的先河”和所学知识可知,孔子不仅是大思想家,而且还是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所以,孔子在教育上的创举是创办私学。
局面:根据材料中“一个中国学术思想史的黄金时代便开始出现”和所学知识可知,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所以,“黄金时代”是指在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的百家争鸣局面。
(3)人物、巨著:根据信息卡“他是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开创了编年体通史的编纂体例,他历任四朝,被人们世称涑水先生”和所学知识可知,司马光,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所以,信息卡1的“他”指的是司马光;“他”撰写的史学巨著是《资治通鉴》。
(4)发明:根据材料“首先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在航行方面”和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开始用人造磁铁制成指南的工具。人们用带有磁性的钢针放在碗边,或用线将针悬起,钢针就可以灵活地指向南方。后来人们把这种有磁性的钢针安置在刻有度数的盘中,于是就制成了罗盘。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所以,材料中涉及的中国古代重大发明为指南针。(任选一例即可)
贡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乘坐中国海船的阿拉伯商人将指南针传到阿拉伯国家,后来又传到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所以,指南针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为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8.(2023·江苏省宿迁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发展。古代的统治者在处理民族关系上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经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边疆地区有突厥、回,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唐朝政府与它们都保持着良好系。……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册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摘编自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据材料一,概括唐朝与边疆各民族之间交流、交往、交融的主要方式有哪些?(请至少写出两个)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促进唐朝和吐蕃“和同为一家”的典型事件。
材料二:
北宋初年,宋辽互有征战。1004年,宋辽缔结“澶渊之盟”。宋每年给辽绢20万匹,银10万两。西夏建立后,多次进攻北宋。1044年,宋夏议和,宋每年赐给西夏岁币。宋和辽、夏和议以后,恢复了经济文化交流。
(2)材料二反映出这一时期的政权特点是什么?这一时期民族关系有何特点?
材料三:元朝大一统的政治形势,极大地促进了民族融合,各族人民联系的进一步加强,……除此之外,迁到中国的阿拉伯、波斯等各国人,经过长时期在内与其它各族人民杂居、互相通婚,文化上相互渗透,逐渐在中国境内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这足以证明我国民族调整,融合已经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摘编自晁福林《中国历史(下)》
(3)根据材料三,指出元朝民族融合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的表现?根据所学知识任写一个元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的史实?
材料四:
(4)材料四中东北边疆处,清朝对哪个国家进行了反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最终双方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是什么?
(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要因素。
【答案】
(1)方式:册封;设置机构。事件:文成公主入藏。
(2)特点:民族政权并立。特点:有战有和,以和为主。
(3)表现: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史实:在中央设置宣政院负责吐蕃地区军政事务;在澎湖岛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
(4)国家:沙俄。条约:《尼布楚条约》。
(5)因素:国家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少数民族改革、民族交往等。(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
(1)方式:根据材料一“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册封”可知方式是册封;根据材料一“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可知方式是设置机构。事件:根据所学直接列举即可,如文成公主入藏。
(2)特点:根据材料二图片信息可知,材料二反映出这一时期的政权特点是民族政权并立。特点:根据材料二“北宋初年,宋辽互有征战”“宋和辽、夏和议以后,恢复了经济文化交流”可知特点是有战有和,以和为主。
(3)表现:根据材料三“逐渐在中国境内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这足以证明我国民族调整,融合已经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可知表现是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史实:根据所学直接列举即可:在中央设置宣政院负责吐蕃地区军政事务;在澎湖岛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
(4)国家:根据材料四信息和所学可知,清朝对沙俄进行了反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康熙帝两次进攻盘踞在雅克萨的俄军。条约:根据所学,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尼布楚进行谈判,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第一个甲第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5)因素: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主要从国家统一、政治制度、民族政策、民族交往等方面概括影响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要因素即可,如国家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少数民族改革、民族交往等。
9.(2023·江苏省苏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文化自信源自本民族深厚的文化根脉,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隋王朝统一全国后,对门第世家独霸政府的现象,予以变革,改用考试的方法,向平民阶层选拔新进官员。凡考试及格的知识分子,不问什么门第,一律委任官职。
——摘自柏杨《中国人史纲》
(1)据材料一,概括隋朝改革选官制度的历史背景。新的选官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材料二 唐文化融合域外文化,深为当时世界各国人民所向往。……唐朝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把大唐文化传播四方,促进了中外文化大交流。
——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唐朝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把大唐文化传播四方”的典型事例。
材料三 宋代科举考试增设词科,“词”受到普遍重视,文学发展焕然一新。科举考试录取士者大幅增加,读书风气日盛。《三字经》《百家姓》等小百科全书成为宋朝幼儿启蒙读物,文明高度发展。
——摘编自《中国古代文化史》
(3)据材料三,概括宋代科举考试的变化及产生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之一是实行了什么政策?
材料四 《四大发明传播路线示意图》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简述四大发明传播的意义。(根据示例任选一项发明,造纸术除外)。
示例:选③造纸术传播路线造纸术:通过丝绸之路辗转传播到世界各地,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答案】
(1)背景:门第世家独霸政府;标志:隋炀帝创立进士科。
(2)事例:玄奘西游、鉴真东渡或遣唐使。(写出两个即可)。
(3)变化:增设词科;录取人数大幅增加。
影响:读书风气盛行,文明高度发展。
原因:重文轻武政策。
(4)活字印刷术:经丝绸之路传到波斯,又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火药:火药经阿拉伯人传到了欧洲,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指南针:通过海上传到阿拉伯国家,后来又传到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详解】
(1)背景:根据材料一中的“对门第世家独霸政府的现象,予以变革”可知,隋朝改革选官制度是因为之前门第世家独霸政府,通过九品中正制垄断了选官的权力。
标志:根据所学可知,隋炀帝时期,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2)事例:根据所学可知,唐朝时,玄奘西行天竺取经,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是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的典型事例,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是把大唐文化传播四方的典型事例,中国接纳日本等国派来的遣唐使,也是把大唐文化传播四方的典型事例。
(3)变化:根据材料三中的“宋代科举考试增设词科……科举考试录取士者大幅增加”可知,宋代科举考试发生的变化有二,一是增设词科,二是录取人数大幅增加。
影响:根据材料三中的“读书风气日盛……文明高度发展”,结合所学可知,宋代科举制的发展,对宋朝社会风气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文明高度发展。
政策:根据所学可知,宋代科举的发展与宋朝实行的重文轻武政策有关。
(4)简述:本小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根据所学结合示例,简单说明四大发明传播的路线和意义即可。
如简述活字印刷术的意义,先阐述传播路线,再阐述意义——活字印刷术经丝绸之路传到波斯,又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
再比如火药,依然是先说明传播路线,在说明传播意义——火药经阿拉伯人传到了欧洲,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还有指南针也是如此,可以简述如下——指南针通过海上传到阿拉伯国家,后来又传到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10.(2023·江苏省南通市·七年级期末统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祖既得天下,召普问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几易十姓,兵革不息,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计,其道如何?”赵普曰:“镇节太重,君弱臣强而已。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1)材料一中的太祖指谁?赵普说的“权”“钱”“兵”分别指什么?宋太祖是如何“制其钱谷”的?
材料二
唐末五代书院数量分布示意图 宋代书院数量分布示意图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与唐末五代相比宋代书院的特点
材料三 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谚语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3)材料三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什么现象?这种变化在何时完成的?
材料四 大宋皇帝谨致誓书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守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送至雄州交割。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4)材料四中的“大宋皇帝”是谁?“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被称为什么?这一规定开始于双方的哪一约定?该约定有何积极作用?
【答案】
(1)宋太祖;节度使的行政权、地方财权、节度使的兵权;宋太祖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开支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后来又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2)特点:整体数量增加;南方数量远超北方;分布范围更广。
(3)经济重心南移;南宋。
(4)宋真宗;岁币;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详解】
(1)太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兵变,他的部下拥立他当皇帝,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东京,赵匡胤就是宋太祖。指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权”指的是节度使的行政权力;“钱”指的是地方财权,即原来节度使在地方收取赋税的权力;“兵”指的是节度使的兵权。“制其钱谷”: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为加强对地方财政的控制,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开支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后来又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2)特点:由图中所示可知,本题可以从整体分布、南北方的比较等角度进行作答,如:整体数量增加;南方数量远超北方;分布范围更广。
(3)现象:根据材料“苏湖熟,天下足”和所学可知,该经济现象为经济重心的南移;时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
(4)皇帝及名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都城开封,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之后,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澶州旧称澶渊,所以这次宋辽盟约称“澶渊之盟”。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澶渊之盟签订后,辽宋之间保持着较长时期的和平局面。
11.(2023·江苏省常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作为中国传统政治的一项重要内容,宰相制度在历史上历经多次演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民,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司马迁《史记 陈丞相世家》
材料二 凡有政事,先由中书取旨撰拟诏敕,付门下审覆,再下尚书施行……步骤精密。
——严耕望《唐代文化约论》
材料三 自明太祖废除丞相后,无论是内阁制中的首辅,还是清代军机处的军机大臣,都仅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班子的首领,他们仅有参议政事的权力,并无相应的决策权。但在具体的施政过程中,阁臣和军机大臣还是具有相权的一些特征。他们兼有相权之职,但无相权之实。
——任怀国《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材料四 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相权在历代皇权主持下的改革和裁抑过程中逐步萎缩,最终从体制上被废除,仅在形式上以内阁制和军机处的形式保留部分权力,而皇权也在逐步集权的过程中达到登峰造极的境地。
——任怀国《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宰相的基本职能。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代宰相制度的名称,并概括其特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代内阁首辅与清朝军机大臣身份和职权的相似之处。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宰相制度的演变历程。并指出在历代皇权主持下“改革和裁抑”相权的主要目的。
【答案】
(1)宰相作为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政事,负责国家具体事务
(2)三省六部制。互相分工,职权分明,防止失误
(3)身份:都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班子首领。职权:有参议政事权但无相应的决策权。
(4)从秦汉的独相发展到唐宋的群相,再到明清的兼相。防止宰相擅权,加强君主专制
【详解】
(1)基本职能:由材料“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民,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可知,宰相的基本职能是作为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政事,负责国家具体事务。
(2)名称:由材料“凡有政事,先由中书取旨撰拟诏敕,付门下审覆,再下尚书施行……步骤精密。”并结合所学可知,唐代在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特点:根据材料“凡有政事,先由中书取旨撰拟诏敕,付门下审覆,再下尚书施行”可知,中书省负责草拟、颁布皇帝的诏书,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的政令,这样,三省互相分工,职权分明,可以减少决策失误。
(1)身份3:由材料“无论是内阁制中的首辅,还是清代军机处的军机大臣,都仅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班子的首领”可知,内阁首辅与清朝军机大臣:都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班子首领;职权:由材料“他们仅有参议政事的权力,并无相应的决策权”可知,内阁首辅与清朝军机大臣有参议政事权但无相应的决策权。
(4)历程:由材料“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可知,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宰相制度从秦汉的独相发展到唐宋的群相,再到明清的兼相;目的:由材料“相权在历代皇权主持下的改革和裁抑过程中逐步萎缩、皇权也在逐步集权的过程中达到登峰造极的境地。”可知,历代皇权主持下“改革和裁抑”相权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宰相擅权,加强君主专制。
12.(2023·江苏省无锡市·七年级期末统考)经济发展往往要依赖诸多因素的推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即位后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太宗认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
(1)依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的“为君之道”体现了怎样的治国思想?唐太宗的励精图治出现了什么样的治世局面?
材料二:
(2)结合所写知识回答,材料二中图1和图2分别是唐朝出现的哪两种新农具?
材料三:唐宋两朝南北方人口对比表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 占全国人口比例 人口 占全国人口比例
唐朝天宝年间(742-756) 2080万 40% 3120万 60%
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 5500万 65.5% 2900万 34.5%
——根据邹逸麟、谭其骧《中国历史时期人口的分布和迁徙》整理统计
(3)材料三表中数据反映了从唐朝到北宋我国的经济重心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4)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
(1)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或以民为本;贞观之治。
(2)曲辕犁;筒车。
(3)经济重心南移;原因:南方地区社会相对安定,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任答一点)
(4)统治者的政策;先进的生产技术;,优越的自然条件。(言之有理即可,任答一点)
【详解】
(1)治国思想:提取材料一关键信息“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分析其意为:作为君主的最高原则,必须先关心爱护百姓。如果损害百姓以奉养自己,就如同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吃到肚里,肚子虽然吃饱了,但自己也死亡了。可见,唐太宗认为,“为君之道”的根本在于先存百姓或以民为本。故唐太宗的“为君之道”体现了治国思想是:必须先存百姓或以民为本(或爱惜百姓)等。局面:据所学可知,唐太宗统治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人民安居乐业,出现了治世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2)农具:据所学可知,材料二图1所示为唐朝时期的耕作工具,即曲辕犁;图2所示为唐朝时期的灌溉工具,即筒车。
(3)趋势:分析材料三数据可知,唐朝天宝年间至北宋元丰年间,南方人口增加25.5%,北方人口减少25.5%,反映了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或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向南方)。原因:据所学可知,我国自唐朝中期开始,因北方战乱不断,大量人口南迁,为南方带去了大量劳动力,也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这是经济重心南移的根本原因;此外,南方地区社会相对安定,自然条件优越,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等,都是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因素。
(4)因素:分析问题可知,本题为半开放性设问,要求学生围绕题干所示三则材料提炼观点,要求做到:观点正确,表述合理即可。根据材料一可知,统治者推行正确的政策,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据材料二可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是推动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据材料三可知,充足的劳动力、优越的自然条件、稳定的社会环境,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13.(2023·江苏省淮安市·七年级期末统考)阅读下列信息,回答问题。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长达数千年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间有矛盾、冲突与战争,也有和平相处与友好交往。
信息一
信息二 “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
信息三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满江红》
(1)请写出信息一中①②所对应的政权名称分别是什么?
(2)信息二指历史上的什么事件?此后双方之间出现了怎样的局面?
(3)信息三这首词中的“匈奴”指什么民族?为抗击该民族军队发动的大举进攻,岳飞率领“岳家军”取得的大捷是什么?
(4)概括这三段信息所反映的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是什么?
【答案】
(1)①北宋 ②金
(2)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3)女真族;郾城大捷。
(4)民族政权并立(或民族关系发展)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根据信息一和所学可知,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都城东京(开封),10世纪初,契丹族阿保机建立辽,都城上京,11世纪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西夏,都城兴庆,由此可知辽在东北,西夏在西北,北宋在南,所以政权①是北宋。金与1125年灭辽,1127年灭北宋,经宋金议和,形成了金与南宋对峙的局面,所以②是金。
(2)事件:根据所学知识,根据材料二和所学可知,辽政权由契丹族建立,其国号称辽或契丹,“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指的是北宋与辽的议和,即澶渊之盟;
局面:澶渊之盟后,宋辽双方保护长时间的和平,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和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交流。
(3)民族:根据所学知识,根据所学可知,岳飞是南宋抗金英雄,他诗词中的匈奴指的是建立金政权的女真族;大捷:岳飞率领“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迫使金军后撤。
(4)根据所学知识,根据材料可知,三则信息中涉及多个民族政权,所以辽宋夏金时期的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民族政权并立;根据所学可知,结束这一局面的是元朝统一,元朝建立前,蒙古政权先后于1227年灭西夏、1234年灭金,到1271年元朝建立后,1276年灭亡南宋,1279年消灭南宋残余势力,完成统一。
14.(2023·江苏省无锡市·七年级期末统考)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成就是劳动人民辛勤创造与智慧的结晶。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A B C
材料二 宋代巴渝地区经济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商品交换活跃程度明显增强。当时,从四川运往东京汴梁的物资多走水路,沿江转输贸易发达。地处嘉陵江和长江汇合之处的渝州,是一个重要的中继站,开始繁荣起来。四川中部、北部的物产经合州运往渝州集结,等到其他地方的物资汇集后再一道装船出川。
——蓝勇等《巴渝历史沿革》等
材料三 安史之乱后,黄河流域陷入长期藩镇割据混战中,此时的南方保持了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方兴修了大量的水利工程,水稻生产技术逐步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南方农业的发展,加速经济重心南移。
——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1)材料一中的三张图片可以与下面的哪一观点相互印证,请在横线上填入相应序号。
①拔(插)秧工具的发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耕地技术的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灌溉技术的进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归纳宋代巴渝地区商业发展的表现。
(3)据材料三,分析加速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朝代。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为我国经济建设献计献策。
【答案】
(1) C A B
(2)表现:商品交换活跃程度增强;沿江转输贸易发达;渝州等城市开始繁荣。
(3)原因:南方相对安定;北民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兴修了大量的水利工程,生产技术提高。朝代:南宋。
(4)献策:注重发展科技;大力发展经济贸易;大力保障交通运输畅通;保持社会稳定;积极引导劳动力转移;兴修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和工程等。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图片信息和所学可知,图A是曲辕犁,是唐朝发明的耕作工具;图B是唐朝发明的筒车,是灌溉工具;图C是宋朝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使用的一种拔秧工具,所以①答案是C;②答案是A;③答案是B。
(2)表现:据材料二“宋代巴渝地区经济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商品交换活跃程度明显增强”可知表现是商品交换活跃程度增强;据材料二“从四川运往东京汴梁的物资多走水路,沿江转输贸易发达”可知表现是沿江转输贸易发达;据材料二“地处嘉陵江和长江汇合之处的渝州,是一个重要的中继站,开始繁荣起来”可知表现是渝州等城市开始繁荣。
(3)原因:根据材料三“黄河流域陷入长期藩镇割据混战中,此时的南方保持了相对稳定”可知原因是南方相对安定;根据材料三“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可知原因是北民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根据材料三“南方兴修了大量的水利工程,水稻生产技术逐步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南方农业的发展”可知原因是兴修了大量的水利工程,生产技术提高。
朝代:根据所学可知,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
(4)献策:综合上述各个材料的内容,可以从科技发明、商业贸易、交通运输、社会稳定、基础建设等方面分析概括出相应的计策即可,如注重发展科技;大力发展经济贸易;大力保障交通运输畅通;保持社会稳定;积极引导劳动力转移;兴修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和工程等。
15.(2023·江苏省无锡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元朝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马背上的征服】
材料一 1206年,①建立了蒙古国,开始在黄河流域扩张发展势力。陆续攻灭了当时与宋并立的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1271年,②取《易经》上“乾元”的意思,定国号为元。8年后灭南宋统一全国。
——《中国通史》
【文明下的统治】
材料二
《元朝疆域图》
材料三 它实际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故它的权力相当大。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它还有一个重要职能就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文学中的社会】
材料四 宋杂剧为元朝戏剧的发展打下了基础。由于元统治者不重用汉人知识分子,一些不得意的文人、落魄之士,用他们的智慧创造了中国文学史上又一辉煌的篇章——元曲。戏剧的产生必须在社会经济充分发展的城市中,有充足的市民人数和文娱活动的需要,才有可能形成集中的观众群体和以演剧为生的艺人群体。
——吴刚《中国古代的城市生活》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①、②处的人物分别是谁?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了加强对边疆的治理,元朝在图中A处、B处分别设立了什么管理机构?
(3)结合所学回答,回答材料三中的“它”指元朝实行的哪一地方行政制度?据材料三归纳该制度有哪些职能?
(4)据材料四,概括元朝戏剧繁荣的历史条件。
【答案】
(1)①铁木真(或成吉思汗);②忽必烈。
(2)A.宣政院;B.澎湖巡检司。
(3)制度:行省制度;职能: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
(4)条件:宋杂剧奠定了基础;知识分子的参与;社会经济充分发展的城市出现;有充足的市民人数和文娱活动的需要。
【详解】
(1)人物:据材料一“ 1206年,①建立了蒙古国,开始在黄河流域扩张发展势力。”结合所学可知,1206年,铁木真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被尊称为成吉思汗。据材料一“1271年,②取《易经》上‘乾元’的意思,定国号为元。8年后灭南宋统一全国。”结合所学可知,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1271年,改国号为元,1272年定都大都。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元朝完成了全国的统一。故①是铁木真(或成吉思汗);②是忽必烈。
(2)机构:据材料二“元朝疆域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建立后,对西藏行使行政管理权,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军民事务。设置地方机构,征收赋税,屯驻军队,实行充分而有效的管理。从此,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元朝时期在东南地区,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三国时叫夷州,隋朝时叫流求),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故A为宣政院(辖地);B为澎湖巡检司。
(3)制度:据材料三“它实际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故它的权力相当大。”结合所学可知,在地方管理上,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当时中央的宰相机构是中书省,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逐渐固定常设,称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职能:据材料三“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它还有一个重要职能就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可知,行省制度的职能是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
(4)条件:据材料四“宋杂剧为元朝戏剧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可知,宋杂剧奠定了基础;据材料四“由于元统治者不重用汉人知识分子,一些不得意的文人、落魄之士,用他们的智慧创造了中国文学史上又一辉煌的篇章——元曲。”可知,知识分子的参与;据材料四“戏剧的产生必须在社会经济充分发展的城市中,有充足的市民人数和文娱活动的需要,才有可能形成集中的观众群体和以演剧为生的艺人群体。”可知,社会经济充分发展的城市出现;有充足的市民人数和文娱活动的需要。
16.(2023·江苏省泰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的命脉,关乎政权稳定和民生福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图一工程对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影响。写出图二唐朝发明的农业生产工具的名称。
材料二:苏湖熟,天下足。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南宋谚语《宋史》
(2)材料二反映了南宋时期我国哪一经济现象?结合所学,概括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宋代是我国海外贸易大发展时期。虽然陆上对外贸易仍在继续,但规模有限,海外贸易则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当时同中国发生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多达数十个,进口货物在4000种以上。
——摘编自王嘉《两宋海外贸易发展的社会基础》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写出宋朝政府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名称。
材料四:北宋初期,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商品贸易活动日益繁荣,市场对钱币的需求量骤增,但长期以来市场上流通的金属货币,携带很不方便,为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宋元纸币流通及其在世界货币史上的地位》
(4)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中“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名称。
材料五:自清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在海上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商……限制贸易政策的实施,给中国社会带来很大的消极作用。它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基本断绝,更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5)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写出清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对外政策?该政策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严重后果?
(6)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影响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答案】
(1)加强南北地区的经济交流;曲辕犁。
(2)完成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3)市舶司。
(4)交子。
(5)闭关锁国;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
(6)兴修水利工程;改进生产工具;政局稳定;国家政策的推动;积极对外开放等。
【详解】
(1)影响:根据图一可以看出是大运河,结合所学知识,大运河对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加强南北地区的经济交流。工具: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这种农业生产工具的名称是曲辕犁。
(2)经济现象:根据材料“苏湖熟,天下足”、“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可以分析出经济重心已经到了南方,这种经济现象是完成经济重心南移。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有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3)机构:结合所学知识,宋朝政府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市舶司。
(4)名称:结合所学知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交子。
(5)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清朝统治者采取的对外政策是闭关锁国。后果:结合所学知识,闭关锁国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
(6)因素:根据上述材料,可以总结出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离不开兴修水利工程;改进生产工具;政局稳定;国家政策的推动;积极对外开放等。
17.(2023·江苏省无锡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制度创新】
材料一 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种制度,奠定了……稳固基础。
——摘编自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二 中国地方行政区划,自秦汉以来,基本上按山川地形的自然境界建置……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
——摘编自李怀孔《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技术创新】
材料三 宋代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几乎在所有中国传统科学技术领域都留下了新的记录。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中有三项完成于两宋时期……为推动世界历史的进程和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摘编自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商业创新】
材料四 北宋都城开封买卖通宵达旦,金、银、彩、帛等“每一交易,动辄千万”。南宋临安城“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无空虚之屋”。
——摘编自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吴自牧《梦梁录》
材料五 (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非常独特……在人民日常生活各方面,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
——摘编自(法)谢和耐《南宋社会生活史》
(1)材料一中“公开选拔人才”反映的制度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为巩固统治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三项发明中的一项,谈谈其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作用。
(4)根据材料四、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的都市商业有何发展变化?
(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创新的看法。
【答案】
(1)科举制;隋炀帝时期进士科的创立。
(2)行省制。
(3)活字印刷术:促进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发展;火药:改变了欧洲的作战方式,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指南针:促进了世界航海技术的发展。(任写1点)
(4)打破了市和坊的界限;出现了早市、夜市等;出现了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出现了纸币交子。
(5)创新推动社会持续发展,创新是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我们要坚持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言之成理即可)
【详解】
(1)制度:根据材料一“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种制度,奠定了……稳固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公开选拔人才“的制度是科举制;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标志科举制的建立。
(2)制度:根据材料二“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的行政制度是行省制。
(3)作用:根据材料三“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中有三项完成于两宋时期……为推动世界历史的进程和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活字印刷术:促进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发展;火药:改变了欧洲的作战方式,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指南针:促进了世界航海技术的发展。
(4)变化:根据材料四“北宋都城开封买卖通宵达旦,金、银、彩、帛等“每一交易,动辄千万”。南宋临安城“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无空虚之屋”。”可知,宋朝的都市商业的额发展变化有:打破了市和坊的界限;出现了早市、夜市等;出现了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出现了纸币交子。
(5)看法: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创新推动社会持续发展,创新是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我们要坚持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
18.(2023·江苏省无锡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唐宋时期,经济繁荣,社会生活丰富多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宋朝时期,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使作物在过去只能一季一熟的地方达到一季两熟,从而促进了农业。此外,宋朝兴修的新的水利工程,大大扩大了水田灌溉面积。据估计,11至12世纪,水稻产量增加了一倍。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宋元时期,在工商业发达的基础上,海外贸易有所发展。由于当时西夏、辽、金、蒙古与宋对峙,宋军费支出浩大,不能不谋求广开财源,注目于发展海外贸易。南宋偏安江南之后,中西陆路交通几乎断绝,海外交通空前发达。
——摘编自何芳川《中外文化交流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两幅图片反映的农业发明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出现“苏湖熟,天下足”的原因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什么?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和海外交通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推动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1)曲辕犁;筒车。
(2)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耕种技术的改进;水利灌溉工程的修建等。
(3)市舶司;工商业发达;军费支出大,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南宋以后,中西陆路交通几乎断绝,海外交通空前发达(任写1点)。
(4)生产工具的发明和改进;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适当的经济政策;人口增长促进经济发展等(任写1点)。
【详解】
(1)农业发明:根据图示可知图一是唐朝人民发明的耕犁曲辕犁;图二是唐朝人民发明的灌溉工具筒车。
(2)原因:根据材料“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使作物在过去只能一季一熟的地方达到一季两熟”得出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结合所学可知,各种新的农具在宋朝出现,代替牛耕的踏犁,用于插秧的鞅马,灌溉工具等促进耕种技术的改进;根据材料“此外,宋朝兴修的新的水利工程,大大扩大了水田灌溉面积。”得出水利灌溉工程的修建等。
(3)机构: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海外贸易繁荣的时期之一,,其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市舶司。
原因:根据材料“在工商业发达的基础上”得出工商业发达;根据材料“宋军费支出浩大”“注目于发展海外贸易”得出军费支出大,政府鼓励海外贸易;根据材料“南宋偏安江南之后,中西陆路交通几乎断绝,海外交通空前发达。”得出南宋以后,中西陆路交通几乎断绝,海外交通空前发达(任写1点)。
(4)推动经济发展的因素: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可从生产工具、统治者的政策、人口等角度回答,如生产工具的发明和改进;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适当的经济政策;人口增长促进经济发展等(任写1点)。
19.(2023·江苏省南京市·七年级期末统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元稹《法曲》
材料二:

西夏货币 契丹文字
——统编版教材《中国历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胡”指的是什么?诗句反映了怎样的社会风尚?诗中的女子是哪一朝代的?
(2)材料二中的契丹文字是谁当政时期创制的?该文字是仿制哪一文字?西夏货币是哪一民族的通用货币?该货币与唐朝哪一货币一脉相承?
(3)综上所述,概括这一时期民族交往的特性。
【答案】
(1)少数民族。民族交融、社会开放。唐朝。
(2)阿保机。汉字。党项族。开元通宝。
(3)继承性、交融性(发展性、多样性、创新性)。
【详解】
(1)民族: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可知,胡指的是当时的少数民族。
社会风尚:根据所学和材料一“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可知,少数民族的文化传入大唐,这体现了民族交融、社会开放。
朝代: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元稹《法曲》”可知,元稹是唐朝诗人,这反映的是唐朝情况。
(2)当政: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图片2可知,契丹文字是阿保机当政时期创制的。
文字: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图片2可知,它仿制的是汉字。
民族: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图片1可知,西夏货币是党项族的通用货币。
货币:根据所学可知,该货币与唐朝开元通宝一脉相承。
(3)特性: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民族之间互相影响,这体现的是继承性、交融性。
20.(2023·江苏省南京市·七年级期末统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历史地图册》
材料二:北宋建立后,为了“矫唐末之失策”,改变节度使割据一方,“既有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富”的局面……维护了国家统一,客观上有利于当时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发展……也导致军队战斗力削弱的弊病。
——《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材料一是哪一时期的形势图?开封是哪一政权的都城?图中政权的开国君主多半是什么身份?分析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哪一王朝结束了这一分裂局面?
(2)据材料二,归纳节度使的权力。为此,北宋政府推行哪一政策?这一政策有何影响?
(3)综上所述,概括这一时期中国历史的走向。
【答案】(1)时期:五代十国时期。
政权:后周。
身份:多半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原因: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
王朝:北宋。
(2)权力:拥有土地、人口、兵权和财权。
政策:重文轻武政策。
影响: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导致军队战斗力削弱。
(3)走向:从分裂走向(局部)统一。
【详解】
(1)时期:根据材料一地图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形势图。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五代十国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政权:根据材料一地图信息得出开封是后周的都城。
身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它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王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他的部下拥立他当皇帝,赵匡胤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
(2)权力:根据材料二“改变节度使割据一方,“既有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富”的局面”得出节度使拥有土地、人口、兵权和财权。
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宋朝重文轻武,主要是为了压抑武将,防止武将专权跋扈,但不是轻视武备乃至军队。
影响:根据材料二“客观上有利于当时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发展……也导致军队战斗力削弱的弊病。”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导致军队战斗力削弱。
(3)走向:根据材料一得出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根据材料二得出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强化中央集权,采取重文轻武的治国政策。综上所述,这一时期中国历史的走向从分裂走向统一。
21.(2023·江苏省连云港市·七年级期末统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南通一巷,谓之“界身”,井是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内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东角楼街巷》
(1)根据材料一中两幅平面图,任选期其中一副图,提取有效历史信息,并分别指出其社会特征。
(2)概括材料二中作者的东京印象。
【答案】
(1)历史信息:唐长安城规划整齐,布局严整,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区,市是商业区等。社会特征:繁荣而开放。
(2)印象:商业繁荣;贸易兴盛;社会生活丰富。
【详解】
(1)历史信息:选择“唐朝长安城平面图”可知,唐长安城规划整齐,布局严整,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区,市是商业区等。长安城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社会特征: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唐朝的社会经济繁荣,对外采取了比较开放的政策,唐朝社会风气相对开放,兼容并蓄,故唐朝的社会特征主要是繁荣而开放。
(2)印象:根据材料二“井是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可归纳出商业繁荣;贸易兴盛;根据“内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可归纳出社会生活丰富。
22.(2023·江苏省宿迁市·七年级期末统考)古代中国制度文化博大精深,都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朝时,创立进士科,确立了新的选官制度,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这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1)材料一中,“新的选官制度”是指什么制度?这一制度正式确立是在哪位皇帝时期?
材料二 “东学西渐”是指古代中国文化向西传播的过程,经历了三个高潮: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宋明时期。公元16、17世纪以前的欧洲在文明的发展中与中国有比较大的差距,而他们向中国文明的学习与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文明的顺序是相似的,即先从科学技术开始,包括四大发明、陶瓷、冶金、纺织等,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摘编自《“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渐”之分》
(2)阅读材料二,写出两例隋唐时期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史实并说明其影响。
材料三 在王安石的成长过程中,“求学,当立追圣贤,为官,敢当天下事”是他毕生追去的人生境界。登第入仕后,纵论天下大事和时政的积弊,提出改革的设想.以求“国家太平”之治,这正是他早年欲为稷契担当情怀的自然逻辑。
——摘编自杨永亮《王安石早年的儒家政治理想》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并列举两项变法的措施。
【答案】
(1)科举制(科举制度、科举取士制度)。隋炀帝(杨广)。
(2)玄奘西游天竺、鉴真东渡日本。都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3)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保甲法。(举出任两项,也可答具体内容)
【详解】
(1)制度:由材料“隋朝时,创立进士科,确立了新的选官制度”可知,“新的选官制度”是指科举制。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确立;皇帝:隋炀帝。
(2)史实:唐朝与天竺有频繁的交往。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鉴真接受日本僧人邀请六次东渡,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影响: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都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3)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希望通过变法,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措施:结合所学可知,王安石变法的措施有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保甲法。
23.(2023·江苏省淮安市·七年级期末统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宋元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观察下面两组图片,回答问题。
【发明篇】
     
图1 图2 图3
【人物篇】
(1)图1中的人物是谁?与图2相关的的指南仪器由什么人传入欧洲,促进欧洲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图3最早出现于何时?
(2)与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一起被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还有哪一成就?你如何看待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3)宋元时期,文学成就斐然,根据所学完成下表。
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
图4:① 《窦娥冤》
图5:②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图6:③ 《念奴娇·赤壁怀古》
(4)根据两组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宋元时期我国科技文化繁荣的原因。
【答案】
(1)人物:毕昇。传播者:阿拉伯人。时间:唐朝。
(2)发明:造纸术。看法:四大发明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世界文明发展史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四大发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言之有理即可)
(3)人物:①关汉卿。②李清照。③苏轼。
(4)原因:吸收前代的科技成就;宋元时期民族融合加强,各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各族人民互相学习,促使各族文化共同提高;国家在一定程度上鼓励科技创新等。(任意两点,即可得分)
【详解】
(1)人物:根据所学解读图1可知,图中人物专注于手上的活字,很明显是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的毕昇。传播者:根据所学解读图2可知,图片展示的是北宋发明的指南针——罗盘,后来我国的指南针被阿拉伯人传到了欧洲,促进了欧洲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时间:根据所学解读图3可知,这是一种火药武器,因为火药在唐朝末年已经应用于军事了,所以图3最早可能出现于唐朝。
(2)发明:根据所学可知,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分别是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因此排除图片中的三项后,还有一项是造纸术。看法:本小题的第二问属于开放性试题,观点正确,言之有理即可。可以谈谈我国四大发明的历史贡献,如四大发明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世界文明发展史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也可以谈谈自己对四大发明的认识,如四大发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等。
(3)人物:根据所学分析图片和图表可知,写出《窦娥冤》的是图4元代著名剧作家关汉卿,写出《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著名女词人是图5李清照,写出《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豪放词的是图6北宋著名词人苏轼,因此①处应填关汉卿,②处应填李清照,③处应填苏轼。
(4)原因:本小题为开放性试题,观点正确,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所学分析【发明篇】的图片可知,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是在改进雕版印刷术,北宋的罗盘是对指南针的进一步改进,唐朝发明的火药在宋元时期广泛应用于战争,由此可知,吸收前代的科技成就是宋元时期科技繁荣的重要原因;根据所学可知,两宋时期多民族政权并立,民族关系发展,元朝统一后民族融合加强,各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各族人民互相学习,促使各族文化共同提高,这也是宋元时期我国科技文化繁荣的原因;根据所学可知,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教育发达,政府鼓励科技创新等,这也是宋元时期我国科技文化繁荣的原因之一。
24.(2023·江苏省镇江市·七年级期末统考)隋朝创立的科举制度是古代一种选官制度,维持了约1300多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这种制度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一位唐朝官员说:“国家取士,远法前代,进士之科,得人为盛。”
——《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材料二 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度。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科举制的发展,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以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下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国家取士”主要是说哪一制度?根据材料指出这种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这个制度后来一直维持了约多少年?
(2)据材料二分析,宋朝如何改革发展科举制度的?根据材料分析科举制度对宋朝产生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3)根据所学习知识,你认为科举考试是古代一种什么制度
【答案】
(1)科举;进士科的创立;1300多年。
(2)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营造了读书风气,促进了文化素养的提高。
(3)选官制度。
【详解】
(1)制度:根据所学和材料一“这种制度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可知,这就是科举制。
标志:根据所学可知,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产生。
时间:根据所学可知,科举制实行1300多年。
(2)改革: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可知,这体现出,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作用:根据所学和材料二“科举制的发展,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以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可知,这体现出,营造了读书风气,促进了文化素养的提高。
(3)制度: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它是选官制度。
25.(2023·江苏省淮安市·七年级期末统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代的商业繁荣是建立在农业和手工业迅速发展、生产的专业化和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大为提高的基础上的。宋代城市的数量和规模都较前代有较大幅度的扩展,城市人口大量增加,据估计已超过全国总人口的10%,在有些地区达到20%以上。
——史仲文主编《中国全史》
材料二 开放强大的文化活力,蓬勃的贸易经济,突破了宋以前京师关于夜市的禁令……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坊市制度的崩溃,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宋真宗年间出现民间发行的“交子”,是世界最早的纸币,后来为政府接办……这些都是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
——摘编自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
材料三 古代的城市主要是作为政治中心,因而也成为经济、文化中心,政治中心的转移,常常导致城市的盛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自五代后梁建都以后日益繁华兴盛,到北宋时已发展为当时世界上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请回答:
(1)对于研究宋朝东京城市商业繁荣,宋代一位画家留下了一个最直观的史料,这个史料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一,归纳概括东京城市商业繁荣的主要原因。(可以摘抄材料)
(3)根据材料二,概括东京出现的“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
(4)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宋时期除开封以外的百万人口特大城市。
【答案】
(1)《清明上河图》。
(2)①农业手工业发展;②生产的专业化;③产品商业化。
(3)①开放强大的文化活力;②突破了宋以前京师关于夜市的禁令;③坊市制度的崩溃;④出现民间发行的“交子”,是世界最早的纸币。
(4)城市:杭州(或者临安)。
【详解】
(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东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2)根据材料一“宋代的商业繁荣是建立在农业和手工业迅速发展”可得出农业手工业发展;根据材料一“生产的专业化和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大为提高”可得出生产的专业化、产品的商业化。
(3)根据材料二“开放强大的文化活力,蓬勃的贸易经济,突破了宋以前京师关于夜市的禁令”可得出开放强大的文化活力、突破了宋以前京师关于夜市的禁令;根据材料二“坊市制度的崩溃,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可得出坊市制度的崩溃;根据材料二“宋真宗年间出现民间发行的“交子”,是世界最早的纸币”可得出出现民间发行的“交子”,是世界最早的纸币。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那时候,黄河、长江及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商业城市。最大的是开封和杭州,人口多达百万。
26.(2023·江苏省无锡市·七年级期末统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运河的开凿牵引沿线城市和腹地经济。大运河保证南方的赋税和物资能够源源不断地运往京城,沟通国都长安与黄河下游南北、长江三角洲和浙东等富庶经济地区的联系,起到了支撑王朝和推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摘编自《隋唐时期的区域开发与城市发展》
材料二 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也已定型。北宋灭亡,大批中原人口南渡,进一步奠定了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
——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必修》
材料三 唐宋以来,南方地区的士人在政治文化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不论是政治上的风云人物,还是唐宋八大家的文坛领军人物,都是南方的面孔了。
——摘编自刘绪宗《历史学科专题讲座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大运河是哪个朝代开通的?并根据材料一,概括大运河在政治、经济方面的重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的时间。根据材料一二,归纳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宋以来文化重心南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案】
(1)朝代:隋朝。作用:保证南方的赋税和物资能够源源不断地运往京城,沟通国都长安与黄河下游南北、长江三角洲和浙东等富庶经济地区的联系,起到了支撑王朝和推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2)时间:南宋。原因: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南方经济的发展;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南方人口多余北方;北人南迁。
(3)原因:经济重心南移。
【详解】
(1)朝代:据所学可知,隋炀帝时期为了巩固对全国的统治,开凿了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作用:据材料一“大运河保证南方的赋税和物资能够源源不断地运往京城,沟通国都长安与黄河下游南北、长江三角洲和浙东等富庶经济地区的联系,起到了支撑王朝和推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可知,隋朝大运河保证南方的赋税和物资能够源源不断地运往京城,沟通国都长安与黄河下游南北、长江三角洲和浙东等富庶经济地区的联系,起到了支撑王朝和推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2)时间:结合所学可知,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完成。
原因:据材料一“ 大运河的开凿牵引沿线城市和腹地经济。”可知,大运河的开通使得交通便利,有利于南方经济的发展;据材料二“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可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据材料二“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也已定型。”可知,南方人口多于北方;据材料二“北宋灭亡,大批中原人口南渡,进一步奠定了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可知,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3)原因:据材料三“ 唐宋以来,南方地区的士人在政治文化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不论是政治上的风云人物,还是唐宋八大家的文坛领军人物,都是南方的面孔了。”结合所学可知,经济重心南移,南方地区的发展超过北方,有利于南方文化事业的发展。
27.(2023·江苏省连云港市·七年级期末统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盛唐年间,出于巩固新拓领土和加强边疆守备的战略需要,在边地设十节度使,领边防节镇,后内地刺史加受节度使衔。安史之乱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终于酿成藩镇割据.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时期之—,而北宋统治者抵抗无力,以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摘编:林英男《唐宋时代地方行政体制和强干弱枝传统的形成》
材料二:元朝行省创立了一种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并将行省权力规范在大而不专模式内。行省虽然在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统属中发挥统摄的作用,但是在人事权方面,又表现得无甚作为……行御史台与廉访使司所构成的地方监察网络,构成防范行省擅权坐大的特殊机制。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使行省官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
——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1)据材料一,指出唐、宋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上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导致宋代“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的具体措施。
(2)根据材料二,指出元代行省制度的特点,并概括其具体表现。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国家治理方面的认识。
【答案】
(1)不同之处:唐朝设置节度使,重外轻内;宋朝厉行中央集权,强干弱枝。具体措施:在军事上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行政上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财政上设转运使掌控地方赋税,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监察:路级设“四监司",州级设通判,制约知州。
(2)特点: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行省权力规范在大而不专;区划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有利于各族人民政治经济与文化交流。具体表现:行省制度主要针对地方管理问题,它代表中央长期管理地方,而权力又听从中央;元朝的行省制恰到好处地协调了中央和地方的权力,有效地管理了地方,又加强了中央集权。
(3)认识: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也要给予地方一定程度的自主性以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其根本着眼点是实现稳定与效率的兼顾,促进国家与社会的发展。
【详解】
(1)不同之处:根据材料一“盛唐年间,出于巩固新拓领土和加强边疆守备的战略需要,在边地设十节度使,领边防节镇,后内地刺史加受节度使衔”,可知唐朝设置节度使,重外轻内;由“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可知宋朝厉行中央集权,强干弱枝。因此唐、宋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上的不同之处,唐朝设置节度使,重外轻内;宋朝厉行中央集权,强干弱枝。
具体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导致宋代“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的具体措施,宋朝在军事上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行政上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财政上设转运使掌控地方赋税,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监察:路级设“四监司",州级设通判,制约知州。
(2)特点:根据材料二“元朝行省创立了一种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并将行省权力规范在大而不专模式内”,可知,元代行省制度的特点,是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行省权力规范在大而不专。由“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可知区划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有利于各族人民政治经济与文化交流。因此元代行省制度的特点是,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行省权力规范在大而不专;区划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有利于各族人民政治经济与文化交流。
具体表现:由“行省虽然在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统属中发挥统摄的作用,但是在人事权方面,又表现得无甚作为……”,可知行省制度主要针对地方管理问题,它代表中央长期管理地方,而权力又听从中央。元朝的行省制恰到好处地协调了中央和地方的权力,有效地管理了地方,又加强了中央集权。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国家治理方面,使我们认识到,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也要给予地方一定程度的自主性以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其根本着眼点是实现稳定与效率的兼顾,促进国家与社会的发展。
28.(2023·江苏省常州市·七年级期末统考)中国古代在政治制度创新方面多有建树,且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民族不可比拟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摘自朱熹《朱子语类》卷128
材料二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香、是、音、内章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框。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
——摘自赵翼《植曝杂记》
材料三 著名史学家钱修说,我们中国人是政治的天才,“能创建优度的政治制度来完成其大一统之局面,且能维持此大一统局面历数千年之久而败。直到今天,我们得拥有这样一个广土众民的大国家,举世莫匹,这是中国历史之结晶品,是中国历史之无上成绩。”
(1)材料一中北宋“尽夺蒂镇之权”中“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具体措施指哪些?作者对此看法如何?
(2)材料二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
(3)以唐元两朝的史实说明材料三中“优良的政治制度”是怎样“完成其大一统之局面”的?
【答案】
(1)措施: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作者看法:防止地方割据取得成功,但导致地方军事力量削弱,造成在外族进攻时的失败。
(2)不同: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机构之一,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元朝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
(3)说明: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效维护了大一统的政治局面;行省制度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对明清及后来的政治制度有深远影响。
【详解】
(1)措施:北宋借鉴前朝灭亡的教训,削减了地方藩镇势力,在财权上,北宋设置转运使,将地方财政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精选期末高频材料解析题100题)七年级历史下册(原卷版 解析版)(江苏专用)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