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4年中考历史五月模拟押题卷 安徽卷04(原卷版+解析版)


2024年中考历史五月模拟押题卷
注意事项:
1.历史试卷满分70分,历史、道德与法治的考试时间共120分钟。
2.本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题卷”共4页,“答题卷”共2页。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答题过程中可以参考教科书和其他资料。请独立思考,诚信答题。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 公元前237年,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秦)穆公求士……遂霸西戊;孝公用商鞅之法……至今强国;惠王用张仪之计……逐散六国之从;昭王得范雎……使秦成帝业。”李斯意在强调( )
A. 人才为秦国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B. 历代秦王都励精图治
C. 商鞅变法是秦国强大的主要原因 D. 秦灭六国是大势所趋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可知,“(秦)穆公求士……遂霸西戊;孝公用商鞅之法……至今强国;惠王用张仪之计……逐散六国之从;昭王得范雎……使秦成帝业”,材料中李斯意在强调人才为秦国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历代秦王对人才的重用,而不是秦王励精图治,排除B项;C项只是材料内容之一,C项片面,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历代秦王重视人才,但未涉及俄“灭六国”,排除D项。故选A项。
2. 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一书中提出“顺天时,量地力,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书中还记载了很多农谚,如“春分种麻种豆,秋分种麦种蒜”“过了芒种,不可强求”等。这反映了农业生产要( )
A. 充分利用土地 B. 重视选育良种
C. 改进生产技术 D. 顺应天时地利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说明贾思勰认为农业生产要遵循“天时地利”,“春分种麻种豆,秋分种麦种蒜”“过了芒种,不可强求”说明农业生产一定要注意节气时间安排,体现出农业生产要顺应自然规律。这反映了农业生产要顺应天时地利,D项正确;这些农谚与充分利用土地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要重视选育良种,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要改进生产技术,排除C项。故选D项。
3. 有研究发现,在唐代有案可稽的73名状元中,出身三品及以上或历代名人之家的就有56人,占76.71%;四品及以下官僚家庭出身的有11人,占15.07%;寒士出身的只有6人,占8.22%。这反映出当时( )
A. 与察举制相比选官方式相同 B. 科举制消融了阶级差别
C. 科举制录取名额受到限制 D. 上层社会具有入仕优势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在唐代有案可稽的73名状元中,出身三品及以上或历代名人之家的就有56人,占76.71%”可知,上层社会具有入仕优势,D项正确;与察举制相比,科举制的选官方式已经有很大的变化,由主要依靠孝廉到才学,排除A项;科举制仅是一种选官制度,无法消融阶级差别,排除B项;材料突出的是科举制对不同阶层的入仕影响情况,而不是对录取名额的限制,排除C项。故选D项。
4. 下表是“1843年前后中英两国进口货物税率变化表”,导致表中税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货物 旧税率% 新税率%
棉花 24.19 5.56
棉纱 13.38 5.56
斜纹布 14.92 5.56
A. 通商口岸的开放 B. 小农经济的破产
C. 纺织工业的发展 D. 协定关税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图表内容可以看出,1843年前后中英两国进出口货物税率出现了大幅下降,结合所学可知,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鸦片战争战败后,1842年被迫签订的《南京条约》规定英国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即协定关税,D项正确;通商口岸的开放便于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不会导致税率下降,排除A项;小农经济的破产是税率下降、开放通商口岸后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的结果,而不是税率下降的原因,排除B项;纺织工业的发展产生的影响是进出口商品的数量而不是税率,排除C项。故选D项。
5. 1898年,严复翻译赫胥黎的《进化与伦理》,结合中国的时政分析,出版了《天演论》。该书宣传“物竞天择”的生物进化理论,将进化论的范围扩展到社会演变。严复旨在( )
A. 阐述技术革新的迫切性 B. 论证维新变法的合理性
C. 鼓吹民主共和的必要性 D. 强调民主科学的进步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目可知严复翻译赫胥黎的《进化与伦理》是在1898年,当时中国正值甲午战败,天朝的颜面尽失。国内有识之士都主张变法图强。梁启超康有为先领导公车上书要求变法,后光绪皇帝采取康梁建议在1898年实施戊戌变法。而严复在这时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也是在论证中国在面对外来的竞争时,需要顺应时代,变革图存,B项正确;技术革命是在洋务运动时期理论指导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民族共和是孙中山的主张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D项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口号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6. 武昌起义后初期的军需、官饷和建设的款项亟缺,独立的各省大量发行军用钞票以应急。湖北军政府发行银圆票1种,湖南官私银行发行银圆票、银两票与铜票6种,广东银圆票、银毫与铜仙10种,各省总计不下百种。这种现象( )
A. 解决了民国政府的财政危机 B. 完全断了清政府的经济来源
C. 为后来的军阀割据埋下隐患 D. 使货币出现严重的通货紧缩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湖北军政府发行银圆票1种,湖南官私银行发行银圆票、银两票与铜票6种,广东银圆票、银毫与铜仙10种,各省总计不下百种”可知,材料反映独立各省大量发行军用钞票,发行的钞票各不相同,说明没有统一的财政政策,各省各自独立,这为后来的军阀割据埋下隐患,C项正确;题干现象是武昌起义后初期的情况,还是湖北军政府时期,不能解决民国政府的财政危机,排除A项;题干现象与满清政府的经济来源无关,排除B项;题干现象体现不出“使货币出现严重的通货紧缩”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7. 下图为1945年中国的一幅时事漫画,画面显示了当时国统区的“良民”标准。这反映了国民政府的( )
A. 以民为本 B. 专制统治 C. 反腐倡廉 D. 民主政治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漫画可知,漫画人物的脑子里盖着“检查讫”的印章,眼睛被墨镜挡住,嘴巴被锁锁住,耳朵被钱塞住,文章除了标点符号之外,就只能全部用表示删除的“X”和表示空白的“□”来代替,可见漫画了国民政府的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专制统治,B项正确;漫画体现的是国民政府对人们的思想控制,体现不出以民为本,排除A项;漫画体现的是国民政府的思想文化上的专制统治,而不是反腐倡廉,且反腐倡廉与国民政府的统治腐败统治不符,排除C项;漫画体现的是国民政府对人们的思想控制,且“民主政治”与国民政府实行的独裁专制统治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8. 1949年《人民日报》刊发《首都十月一日之夜》一文,文中记载了记者对在现场观看典礼市民采访,受访的市民说这是“万年不遇的大喜事”。“大喜事”是指( )
A. 推翻了封建帝制 B. 实现了民族独立
C. 实现了全境解放 D. 完成了统一大业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题中“1949”“十月一日”等关键词可知,大喜事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意味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实现了民族独立,B项正确;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排除A项;在1949年,全境解放还没有实现,排除C项;1949年,祖国还没有完成统一,排除D项。故选B项。
9.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双方签署《联合声明》,宣告中日之间的不正常状态业已结束。此后,中日两国陆续签订了贸易、航空、海运和科技文化等一系列协定。这说明( )
A. 中日两国的矛盾已经彻底解决 B. 中美建交加快中日关系的改善
C. 日本成为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 D. 中日打开了睦邻友好的新篇章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题干“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双方签署《联合声明》,宣告中日之间的不正常状态业已结束。此后,中日两国陆续签订了贸易、航空、海运和科技文化等一系列协定。”结合所学可知,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从此,中日开始友好相处,D项正确;中日两国的矛盾已经彻底解决,过于绝对,排除A项;中美建交在1979年,晚于日本,排除B项;日本成为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题干未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10. 分析下表,农业总产值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度提高主要得益于( )
年份 农业总产值(亿元)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978年 1397 133.6
1990年 7662.1 686.3
2000年 24915.8 2253.4
2017年 109331.7 13432.4
A. 土地改革 B. 农业合作化
C. 人民公社化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由材料中的数据可知,从1978年到2019年,农业总产值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都出现的巨大增长,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推动了农村经济的迅速增长,D项正确;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排除A项;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是在1953年到1956年,排除B项;人民公社化运动不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排除C项。故选D项。
11. 玄奘游历印度时记录:“城镇和村庄都有几扇内门,城墙又高又宽,屠夫、渔夫、舞女、剑子手和清道夫之类的人不能住在城里,且只能走路的左边。”这反映了古代印度社会( )
A. 矛盾尖锐 B. 等级森严 C. 法制完善 D. 小国寡民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屠夫、渔夫、舞女、刽子手和清道夫之类的人不能住在城里,且行走时只能走路的左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利安人进入印度以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种姓制度下的各等级世代相袭,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人的职业,B项正确;题干信息无法体现矛盾尖锐,排除A项;题干信息未体现法制完善,排除C项;小国寡民是希腊城邦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B项。
12. 13世纪中叶,牛津大学校长罗伯特·哥罗塞特斯特曾对亚里士多德著作提出质疑,并用数学和实验证明自己的哲学观点,其学生也曾进行科学实验和讲学,批评神学。这可用以说明英国早期大学( )
A. 引领文艺复兴的潮流 B. 摆脱了教会的思想束缚
C. 鼓励质疑的科学精神 D. 推动了自治城市的出现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13世纪中叶”“对亚里士多德著作提出质疑”“其学生也曾进行科学实验和讲学,批评神学”可知,中世纪大学鼓励质疑的科学精神,C项正确;文艺复兴兴起在14世纪中叶,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中世纪大学仍然受到基督教会和国王的影响,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城市居民常用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的手段取得城市的一定的自治权,D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3. 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诞生。巴黎公社成立后,制定一系列具有历史意义的革命措施……摧毁了资产阶级议会制度,代之以公社会员会……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这些措施说明巴黎公社( )
A. 消除了资产阶级的威胁
B. 是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政权
C. 实现了生产关系的变革
D. 是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摧毁 了资产阶级议会制度,代之以公社委员会"“没收逃亡资本家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公社是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政权,B项正确;依据材料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巴黎公社成立后,实行的一系列巩固政权的措施,没有反映“消除了资产阶级的威胁”的信息,巴黎公社最终失败,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巴黎公社成立后,实行的一系列巩固政权的措施,没有体现社会关系的变革,排除C项;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是俄国十月革命,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 尝试,排除D项。故选B项。
14. 俄罗斯人米罗诺夫指出“沉重的战争负担超出了人民的忍耐力和控制力,人民还不需要西欧式的民主。农民需要土地,工人需要工厂,而其他人则要求结束战争。”这一切得到实现是在( )
A. 农奴制改革后 B. 二月革命后
C. 十月革命后 D. 新经济政策实施后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人民还不需要西欧式民主……农民需要土地……要求结束战争”等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二月革命后由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仍坚持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社会矛盾激化,1917年11月俄国爆发十月革命,苏俄退出一战,将大工业、铁路和银行收归国有,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废除土地私有制,没收地主、皇室和教会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C项正确;农奴制改革在1861年,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无关,排除A项;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结束了君主专制的统治,排除B项;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弥补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足,排除D项。故选C项。
15. 新华社报道:“俄乌冲突升级后,美国及其盟友对俄罗斯发起制裁,把世界经济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对国际粮食价格、能源价格造成巨大冲击,令全球供应链‘梗阻’越发严重,给艰难复苏中的世界经济设置更多障碍。”据此可知( )
A. 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依然存在 B. 冷战思维依然影响着国际安全
C. 经济全球化受到了冲击和阻碍 D. 政治多极化趋势在不断加强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俄乌冲突升级后,美国及其盟友对俄罗斯发起制裁,把世界经济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对国际粮食价格、能源价格造成巨大冲击,令全球供应链‘梗阻’越发严重,给艰难复苏中的世界经济设置更多障碍。”分析可知,美国及其盟友的经济行为违背了经济全球化趋势,是逆全球化的行为,阻碍了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说明经济全球化受到了冲击和阻碍,C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体现“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排除A项;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冷战思维依然影响着国际安全”,排除B项;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政治多极化趋势在不断加强”,排除D项。故选C项。
二、辨析改错(8分)
16. 民生问题关系到社会稳定与发展。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答题卷”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1)商鞅在秦国主持变法,废除了井田制,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 】改正
(2)唐朝南引进的优良稻种占城稻在江南地区广泛种植。
【 】改正:
(3)1973年,钱学森首次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稻,后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 】改正:
(4)国内战争后,列宁为应对政治、经济危机,推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废除了余粮收集制。
【 】改正:
【答案】(1)正确 (2)错误,将“唐朝”改为“宋朝”。
(3)错误,将“钱学森”改为“袁隆平”。
(4)错误,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改为“新经济政策”。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变法中,在经济方面,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促进了秦国小农经济的发展。故原题正确。
【小问2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由越南传入的占城 稻,成熟早,抗旱力强,北宋时推 广到东南地区。故原题错误,将“唐朝”改为“宋朝”。
【小问3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3年,袁隆平首次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稻,后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故原题错误,将“钱学森”改为“袁隆平”。
【小问4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内战争后,为应对政治、经济危机,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 政策,内容包括:以征收粮食税代 替余粮收集制等。故原题错误,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改为“新经济政策”。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发生了一场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要意义的商业革命。这场革命的根源可以在中国经济生产率的明显增长中找到。技术的稳步发展提高了传统工业的产量。水稻的早熟品种的引进,使作物在 过去只能一季一熟的地方达到一季两熟,从而促进农业发展。开放强大的文化活力,蓬勃的贸易经济,贸易量也随着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而上升,商业繁荣超过前代。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机器都在执行着一种新的规律,纺工不再像过去那样在家里无拘无束地摇车纺纱了,织工也不能像过去那样在家里自由自在地投梭织布了。现在,他们必须在工厂中按照没有生命疲倦的机器设备所确定的速度工作。
——摘编自E.E.里奇《剑桥欧洲经济史》
材料三 我国对外开放带来诸多战略效应:对外开放解决了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国家在现代化启动初期面临的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等难题,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提供了有效的经济制度供给,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对外开放成为一种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念,加快了中国的社会结构转型,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培育和塑造了当代中国人的现代品格。
——摘编自门洪华《从对外开放到全面开放——关于我国对外开放三十年后的若干总结》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朝发生“商业革命”的根源。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宋代“商业繁荣超过前代”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归纳工业革命导致的生产方式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从至少两个角度评价这一变化带来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对外开放带来的战略效应。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对外开放的首次实践。
【答案】(1)根源:技术的稳步发展;开放强大的文化活力,蓬勃的贸易经济。表现:经商时间长;形成草市;出现交子。
(2)变化:手工工场被大工厂替代。 影响:提高社会生产力;导致环境污染。
(3)战略效应: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加快中国的社会结构转型,开阔了视野,培育和塑造了现代品格。(首次实践:1980年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源:根据材料一“技术的稳步发展提高了传统工业的产量”和结合所学可知,宋代纺织业、制瓷业、造船业等行业,技术稳步发展,提高了传统工业的产量;根据材料一“水稻的早熟品种的引进,使作物在过去只能一季一熟的地方达到一季两熟,从而促进农业发展”得出农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根据材料一“开放强大的文化活力,蓬勃的贸易经济,贸易量也随着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而上升,商业繁荣超过前代”得出蓬勃的贸易经济,强大的文化活力打破了对商业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根据材料一“蓬勃的贸易经济,贸易量也随着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而上升,商业繁荣超过前代”和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开封是当时最大的商业城市,人口多达百万,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商业日益繁盛,城市中的店铺不断增加,街道以及宅巷之内到处可以开设店铺,经商的时间不再受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都市的商贸活动也辐射到乡镇,形成了新的商业区,叫作草市;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小问2详解】
变化:根据材料二“纺工不再像过去那样在家里无拘无束地摇车纺纱了,织工也不能像过去那样在家里自由自在地投梭织布了”可知,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主要就是工厂制度的建立,手工工场被大工厂替代,引起了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影响:根据材料二“他们必须在工厂中按照没有生命疲倦的机器设备所确定的速度工作。”和结合所学可知,工业化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同时工业化和城市化也产生了新的社会问题,比如贫富分化,城市人口膨胀,环境污染等弊端。
【小问3详解】
战略效应:根据材料三“对外开放解决了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国家在现代化启动初期面临的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等难题”可知对外开放解决了国家启动现代化初期面临的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的难题;根据材料三“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提供了有效的经济制度供给,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可知,改革开放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根据材料三“对外开放成为一种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念,加快了中国的社会结构转型,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培育和塑造了当代中国人的现代品格。”可知,对外开放加快了中国的社会结构转型,从知识、技术和管理都开阔了视野,培育和塑造了现代品格。首次实践:据所学知识可知,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在进出口、减免税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18. 民族交流与融合是古代中国的历史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200年楼敬建议)“把汉朝公主嫁给C______的冒顿单于,并多多配送嫁妆……刘邦听从了建议……后来惠帝、文帝、景帝继续执行……” ——张秀平、王晓明《古代影响中国的100次事件》(十五)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夏天,武帝集结十万骑兵……又征调十万步兵转运粮草……此役,漠北C______主力丧失殆尽,残兵败将远遁逃命不敢再战”。 ——央视纪录片《中国通史》解说词
材料二 魏帝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华,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陶,实对汉文化衷心欣慕,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熟,使其整体的汉化。
——改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三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要在各族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特别是要从青少年教育抓起,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全面理解党的民族政策,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写出C处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名称。材料一中两则材料反映西汉王朝对该游牧民族的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魏帝实行“汉化”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你认为应怎样做才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答案】(1)民族:匈奴族;变化:由和亲到反击。
(2)原因:孝文帝深受汉族文化吸引,为了改变鲜卑落后面貌,提升自己统治力。
(3)做法: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习俗和宗教信仰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民族:根据材料一“冒顿单于”结合所学可知,冒顿单于是匈奴族杰出的首领,秦汉之际首次统一了北方草原,建立起庞大强盛的匈奴帝国。故C为匈奴族。(或根据材料一“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夏天,武帝集结十万骑兵……又征调十万步兵转运粮草……此役,漠北C______主力丧失殆尽,残兵败将远遁逃命不敢再战”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经过漠北战役,解除了匈奴对西汉的威胁,巩固了边防。故C为匈奴族。)
变化:根据材料一“把汉朝公主嫁给C______的冒顿单于,并多多配送嫁妆……”可知,汉朝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根据材料一“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夏天,武帝集结十万骑兵……又征调十万步兵转运粮草……”可知,西汉反击匈奴。故西汉对匈奴的态度变化是由和亲到反击。
【小问2详解】
原因:根据材料二“魏帝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华,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陶,实对汉文化衷心欣慕,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熟,使其整体的汉化。”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深受汉族文化吸引,为了改变鲜卑落后面貌,提升自己的统治力,北魏孝文帝决心改革。
【小问3详解】
做法: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可从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习俗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简要说明,言之有理即可。
四、活动与探究(12分)
19.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辟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同学们围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展探究性学习。请你参与完成以下三项任务。
【任务一文本阅读】同学们通过文本阅读,初步感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材料一 传统的现代化道路就是指由西方文明所主导的现代化发展进程,其本质就是以西方文明为内核,融合了现代工业发展的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之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相对于西方现代化道路而言的,它是以中华文明为内核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同时也是在现代工业文明发展的基础之上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原则和价值旨归的现代化发展新路。
——摘自王立胜《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传统的现代化道路”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明内核。
【任务二知识梳理】同学们在阅读的基础上梳理了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历程。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在材料中的①和②处填入相应的历史事件。请总结中国道路早期探索的共同点,并说明其受挫的原因。
【任务三观点论证】同学们分享了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阅读笔记。
材料三
笔记一 笔记二 笔记三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解决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领导力量问题,并提供了正确方向指引和坚强组织保障。 ——摘编自齐英艳《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取得历史性成就雄辩地证明,这是一条符合中国实际、植根中国国情、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现代化新道路。 ——摘编自鲁保林等《坚定不移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底气》 党领导人民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我们成功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方向和路径。 ——摘编自尤琳等《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之路》
(3)请从材料三中选择一则笔记,围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炼观点,并综合上述材料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正确,至少列举两个史实,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有总结提升。)
【答案】(1)内核:传统:西方文明;中国:中华文明。
(2)事件:①:洋务运动;②:新文化运动。
共同点:目的相同,都是救亡图存,路径相同,都是学习西方。
原因:缺乏一个先进的、强有力的政党领导;专注于学习西方,忽视了中华文明这一内核,无法把西方的先进内容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3)示例:选择笔记一。
观点: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论述: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大包干开启了农村的改革,但正是在中共中央的支持和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才逐步在全国推开,激发了全国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了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先进理论,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先进的理论指导和正确的方向指引。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后,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依法治国,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结论:综上所述可知,中国共产党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的提供了正确方向指引和坚强组织保障,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解析】
小问1详解】
内核:根据材料一中的“传统的现代化道路……其本质就是以西方文明为内核”可知,“传统的现代化道路”的文明内核是西方文明;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以中华文明为内核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可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明内核中华文明。
【小问2详解】
事件:根据所学可知,中国道路早期探索阶段,首先是洋务派发起了洋务运动,学习西方技术,然后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了戊戌变法和资产阶级革命派发起了辛亥革命,学习西方制度,最后是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变革不足以救中国,因此发起了新文化运动,进行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由此可知,学技术的①是洋务运动,学思想的②是新文化运动。
共同点:根据所学可知,无论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还是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其目的都是救亡图存,探索拯救中国的近代化道路;无论是通过创办企业学习西方技术,还是通过变法学习西方制度,无论是通过革命学习西方制度,还是通过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它们的路径都是学习西方。
原因:根据所学分析可知,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成功实践,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由此可知,中国道路早期探索受挫的原因之一是缺乏一个先进的、强有力的政党领导;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和成功可知,这一道路是紧密结合中国实际、符合中国国情的,而中国道路的早期探索阶段,无论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还是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它们都专注于学习西方,忽视了中华文明这一内核,无法把西方的先进内容与中国国情相结合,这也是它们受挫的一大原因。
【小问3详解】
本小题为开放性试题,按照要求任选一个笔记,提炼出观点,论述时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可以选择笔记一,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解决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领导力量问题,并提供了正确方向指引和坚强组织保障”可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因此可以拟定观点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论述时,首先列举对内改革中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关键作用——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大包干开启了农村的改革,但正是在中共中央的支持和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才逐步在全国推开,激发了全国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了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然后列举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和意义——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先进理论,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先进的理论指导和正确的方向指引;最后列举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领导作用——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后,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依法治国,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完成论述后,进行总结,呼应观点,总结提升——综上所述可知,中国共产党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的提供了正确方向指引和坚强组织保障,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2024年中考历史五月模拟押题卷
注意事项:
1.历史试卷满分70分,历史、道德与法治的考试时间共120分钟。
2.本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题卷”共4页,“答题卷”共2页。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答题过程中可以参考教科书和其他资料。请独立思考,诚信答题。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 公元前237年,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秦)穆公求士……遂霸西戊;孝公用商鞅之法……至今强国;惠王用张仪之计……逐散六国之从;昭王得范雎……使秦成帝业。”李斯意在强调( )
A. 人才为秦国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B. 历代秦王都励精图治
C. 商鞅变法是秦国强大的主要原因 D. 秦灭六国是大势所趋
2. 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一书中提出“顺天时,量地力,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书中还记载了很多农谚,如“春分种麻种豆,秋分种麦种蒜”“过了芒种,不可强求”等。这反映了农业生产要( )
A. 充分利用土地 B. 重视选育良种
C. 改进生产技术 D. 顺应天时地利
3. 有研究发现,在唐代有案可稽的73名状元中,出身三品及以上或历代名人之家的就有56人,占76.71%;四品及以下官僚家庭出身的有11人,占15.07%;寒士出身的只有6人,占8.22%。这反映出当时( )
A 与察举制相比选官方式相同 B. 科举制消融了阶级差别
C. 科举制录取名额受到限制 D. 上层社会具有入仕优势
4. 下表是“1843年前后中英两国进口货物税率变化表”,导致表中税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货物 旧税率% 新税率%
棉花 24.19 5.56
棉纱 13.38 556
斜纹布 14.92 5.56
A. 通商口岸的开放 B. 小农经济的破产
C. 纺织工业的发展 D. 协定关税的影响
5. 1898年,严复翻译赫胥黎的《进化与伦理》,结合中国的时政分析,出版了《天演论》。该书宣传“物竞天择”的生物进化理论,将进化论的范围扩展到社会演变。严复旨在( )
A. 阐述技术革新的迫切性 B. 论证维新变法的合理性
C. 鼓吹民主共和的必要性 D. 强调民主科学的进步性
6. 武昌起义后初期的军需、官饷和建设的款项亟缺,独立的各省大量发行军用钞票以应急。湖北军政府发行银圆票1种,湖南官私银行发行银圆票、银两票与铜票6种,广东银圆票、银毫与铜仙10种,各省总计不下百种。这种现象( )
A. 解决了民国政府财政危机 B. 完全断了清政府的经济来源
C. 为后来的军阀割据埋下隐患 D. 使货币出现严重的通货紧缩
7. 下图为1945年中国的一幅时事漫画,画面显示了当时国统区的“良民”标准。这反映了国民政府的( )
A. 以民为本 B. 专制统治 C. 反腐倡廉 D. 民主政治
8. 1949年《人民日报》刊发《首都十月一日之夜》一文,文中记载了记者对在现场观看典礼市民的采访,受访的市民说这是“万年不遇的大喜事”。“大喜事”是指( )
A. 推翻了封建帝制 B. 实现了民族独立
C. 实现了全境解放 D. 完成了统一大业
9.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双方签署《联合声明》,宣告中日之间不正常状态业已结束。此后,中日两国陆续签订了贸易、航空、海运和科技文化等一系列协定。这说明( )
A. 中日两国的矛盾已经彻底解决 B. 中美建交加快中日关系的改善
C. 日本成为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 D. 中日打开了睦邻友好的新篇章
10. 分析下表,农业总产值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度提高主要得益于( )
年份 农业总产值(亿元)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978年 1397 133.6
1990年 7662.1 686.3
2000年 24915.8 2253.4
2017年 109331.7 13432.4
A. 土地改革 B. 农业合作化
C. 人民公社化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1. 玄奘游历印度时记录:“城镇和村庄都有几扇内门,城墙又高又宽,屠夫、渔夫、舞女、剑子手和清道夫之类的人不能住在城里,且只能走路的左边。”这反映了古代印度社会( )
A. 矛盾尖锐 B. 等级森严 C. 法制完善 D. 小国寡民
12. 13世纪中叶,牛津大学校长罗伯特·哥罗塞特斯特曾对亚里士多德著作提出质疑,并用数学和实验证明自己的哲学观点,其学生也曾进行科学实验和讲学,批评神学。这可用以说明英国早期大学( )
A. 引领文艺复兴的潮流 B. 摆脱了教会的思想束缚
C. 鼓励质疑的科学精神 D. 推动了自治城市的出现
13. 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诞生。巴黎公社成立后,制定一系列具有历史意义的革命措施……摧毁了资产阶级议会制度,代之以公社会员会……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这些措施说明巴黎公社( )
A. 消除了资产阶级的威胁
B. 是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政权
C. 实现了生产关系的变革
D. 是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14. 俄罗斯人米罗诺夫指出“沉重的战争负担超出了人民的忍耐力和控制力,人民还不需要西欧式的民主。农民需要土地,工人需要工厂,而其他人则要求结束战争。”这一切得到实现是在( )
A. 农奴制改革后 B. 二月革命后
C. 十月革命后 D. 新经济政策实施后
15. 新华社报道:“俄乌冲突升级后,美国及其盟友对俄罗斯发起制裁,把世界经济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对国际粮食价格、能源价格造成巨大冲击,令全球供应链‘梗阻’越发严重,给艰难复苏中的世界经济设置更多障碍。”据此可知( )
A. 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依然存在 B. 冷战思维依然影响着国际安全
C. 经济全球化受到了冲击和阻碍 D. 政治多极化趋势在不断加强
二、辨析改错(8分)
16. 民生问题关系到社会稳定与发展。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答题卷”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1)商鞅在秦国主持变法,废除了井田制,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 】改正
(2)唐朝南引进的优良稻种占城稻在江南地区广泛种植。
【 】改正:
(3)1973年,钱学森首次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稻,后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 】改正:
(4)国内战争后,列宁为应对政治、经济危机,推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废除了余粮收集制。
】改正: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发生了一场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要意义的商业革命。这场革命的根源可以在中国经济生产率的明显增长中找到。技术的稳步发展提高了传统工业的产量。水稻的早熟品种的引进,使作物在 过去只能一季一熟的地方达到一季两熟,从而促进农业发展。开放强大的文化活力,蓬勃的贸易经济,贸易量也随着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而上升,商业繁荣超过前代。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机器都在执行着一种新的规律,纺工不再像过去那样在家里无拘无束地摇车纺纱了,织工也不能像过去那样在家里自由自在地投梭织布了。现在,他们必须在工厂中按照没有生命疲倦的机器设备所确定的速度工作。
——摘编自E.E.里奇《剑桥欧洲经济史》
材料三 我国对外开放带来诸多战略效应:对外开放解决了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国家在现代化启动初期面临的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等难题,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提供了有效的经济制度供给,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对外开放成为一种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念,加快了中国的社会结构转型,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培育和塑造了当代中国人的现代品格。
——摘编自门洪华《从对外开放到全面开放——关于我国对外开放三十年后的若干总结》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朝发生“商业革命”的根源。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宋代“商业繁荣超过前代”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归纳工业革命导致的生产方式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从至少两个角度评价这一变化带来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对外开放带来的战略效应。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对外开放的首次实践。
18. 民族交流与融合是古代中国的历史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200年楼敬建议)“把汉朝公主嫁给C______的冒顿单于,并多多配送嫁妆……刘邦听从了建议……后来惠帝、文帝、景帝继续执行……” ——张秀平、王晓明《古代影响中国的100次事件》(十五)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夏天,武帝集结十万骑兵……又征调十万步兵转运粮草……此役,漠北C______主力丧失殆尽,残兵败将远遁逃命不敢再战”。 ——央视纪录片《中国通史》解说词
材料二 魏帝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华,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陶,实对汉文化衷心欣慕,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熟,使其整体的汉化。
——改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三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要在各族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特别是要从青少年教育抓起,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全面理解党的民族政策,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写出C处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名称。材料一中两则材料反映西汉王朝对该游牧民族的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魏帝实行“汉化”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你认为应怎样做才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活动与探究(12分)
19.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辟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同学们围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展探究性学习。请你参与完成以下三项任务。
【任务一文本阅读】同学们通过文本阅读,初步感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材料一 传统的现代化道路就是指由西方文明所主导的现代化发展进程,其本质就是以西方文明为内核,融合了现代工业发展的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之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相对于西方现代化道路而言的,它是以中华文明为内核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同时也是在现代工业文明发展的基础之上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原则和价值旨归的现代化发展新路。
——摘自王立胜《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传统的现代化道路”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明内核。
【任务二知识梳理】同学们在阅读的基础上梳理了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历程。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在材料中的①和②处填入相应的历史事件。请总结中国道路早期探索的共同点,并说明其受挫的原因。
【任务三观点论证】同学们分享了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阅读笔记。
材料三
笔记一 笔记二 笔记三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解决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领导力量问题,并提供了正确方向指引和坚强组织保障。 ——摘编自齐英艳《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取得历史性成就雄辩地证明,这是一条符合中国实际、植根中国国情、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现代化新道路。 ——摘编自鲁保林等《坚定不移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底气》 党领导人民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我们成功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方向和路径。 ——摘编自尤琳等《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之路》
(3)请从材料三中选择一则笔记,围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炼观点,并综合上述材料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正确,至少列举两个史实,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有总结提升。)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4年中考历史五月模拟押题卷 安徽卷04(原卷版+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