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山西省晋中市祁县多校2024年中考第三次调研历史试卷(答案)

2024年中考第三次调研考试
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中历史部分分第Ⅰ卷和第Ⅱ卷,全卷共8页,满分75分,考试时间7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相应的位置。
3.答案全部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选择题(共30分)
本部分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
1.如下两幅图是距今4700年至4100年的河南郝家台遗址出土的部分农作物遗存,通过分析鉴定可知,郝家台遗址农作物种类以粟为主,黍为次,兼有少量稻和大豆。据此可知,当时郝家台地区( )
A.进入了原始农耕生活 B.生产以打制石器为主
C.具有一定的审美观念 D.已经进入了文明社会
2.秦朝统一使用的小篆,摒弃了铭文形象性强、部分字笔画随意增减等弊端,实现了文字的线条化,规定了偏旁部首的形态和位置,使文字更规范、易识。小篆的推行( )
A.削弱了文字审美功能 B.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C.促进文化交流与发展 D.便于规范公文格式
3.“和而不同”是和谐哲学的精髓,是处理民族关系所遵循的重要准则,有利于协调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关系和谐发展。下列史实能够反映“和而不同”民族关系的是( )
A.戚继光抗倭 B.鉴真东渡日本
C.郑和下西洋 D.文成公主入藏
4.如下为同学们整理的相关学习资源,据此判断促使下列历史现象出现的共同因素是( )
学习资源
胡床 椅子 方凳摹绘自敦煌莫高窟壁画,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 (南朝)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
A.人口迁徙 B.江南开发
C.外贸繁荣 D.孝文帝改革
5.某教授认为:“它是由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 在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上,少数民族王朝有它自身的优势,更加能够切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以下能为作者观点提供依据的史实是( )
A.设立西域都护 B.设置节度使
C.设立宣政院 D.实行科举制
6.中国自古以来形成了一套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下表反映了我国古代国家治理的趋势是( )
朝代 主要措施
秦朝 推行三公九卿,实行郡县制
西汉 颁布“推恩令”
宋朝 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明朝 废丞相,设内阁,置“三司”
清朝 设立军机处,大兴文字狱
A.推动民族交融 B.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C.加强监察制度 D.维护国家的统一与稳定
7.下面是李华同学在学习19世纪中期中国某一重大历史事件时绘制的思维导图,据此判断,该事件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太平天国运动 D.义和团运动
8.左权小调是流行于山西晋中地区的民歌,“八月二十三,下午八点半,八路军、决死队 破坏正太路,切断平汉线,同蒲路拦腰斩,鬼子没法干……公路挖成壕,铁路炸断桥,这一场大战,实在呱呱叫”。民歌中的“大战”( )
A.体现出国共两党精诚合作 B.粉碎日军“三个月亡华”企图
C.打破了日军的“囚笼政策” D.使抗战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
9.2024年5月14日,《河南日报》的特刊中写道:“1963年,他在兰考贫瘠的土地上,亲手种下一棵泡桐幼苗,为当地百姓播撒下千顷澄碧的希望。如今,这里泡桐成林、桐花飘香,他的精神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兰考人,不忘初心、接续奋斗。”他是( )
A.焦裕禄 B.邓稼先
C.王进喜 D.雷锋
10.桥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反映着我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下列桥梁对国家发展的共同作用是( )
武汉长江大桥 港珠澳大桥
A.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 B.健全交通网,改善民生
C.有利于海峡两岸交往 D.发展高科技,巩固国防
11.古埃及人利用几何方法重新划定洪水冲刷过的土地边界;古巴比伦的60进制计数系统可以用来计量时间、表示角度;古印度人发明的计数符号0—9使日常商贸交流更加便利;古希腊人运用几何学原理为城市的布局、设计和结构注入秩序和美感。这说明古代文明具有( )
A.传承性 B.互交性 C.一致性 D.多元性
12.“比较”是学习与研究历史的方法之一。根据下面材料信息,比较文艺复兴和新文化运动的共同之处是( )
文艺复兴使得处在传统的封建神学中的人民大众慢慢摆脱束缚,人们开始从宗教外衣之下慢慢探索人的价值。 新文化运动打破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唤醒一代又一代青年人,使他们开始寻求西方的民主和科学思想。
A.都引发了文学革命 B.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C.都推动了思想解放 D.都在面临民族危机时兴起
13.九年级某中学历史社团开展了研究性学习活动,据此判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
主题:______●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印度民族大起义●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纳米比亚的独立运动
A.一战时亚非拉的民族解放 B.二战后亚非拉的经济发展
C.亚非拉反抗封建主义斗争 D.亚非拉争取民族解放运动
14.正确理解历史概念是认识历史的重要条件。“西方”这个概念自出现以来一直是动态变化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尤其在冷战期间,“西方”这一概念日益固化为具有特殊内涵的国际政治词汇,主要是指( )
A.欧洲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 B.欧洲与美洲的所有国家
C.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 D.大西洋两岸的欧美国家
15.当今世界,美国虽力图建立“单极世界”,但其在国际事务中日益受到来自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等的制衡和挑战。这说明世界多极化发展( )
A.提高了各国综合国力 B.避免了地区军事冲突
C.消除了国际贸易壁垒 D.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45分)
本部分共4道大题,其中第16题8分,17题10分,18题12分,19题15分,共45分。
16.九年级同学以“典籍中蕴含的中国智慧”为主题开展项目化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完成相关任务。
【项目主题】典籍中蕴含的中国智慧
【项目目标】通过查阅资料,绘制表格,围绕主题进行自主、合作学习,并展示学习成果,形成对“典籍中蕴含的中国智慧”的认识。
【任务驱动】
任务一:第一组同学围绕主题搜集了下面一组书籍进行布展。
①《论语》 ②《天工开物》 ③《红楼梦》
④《齐民要术》 ⑤《毛泽东选集》 ⑥《史记》
(1)问题1:请按时间顺序在空格处填写正确的序号。(4分)
①→□→□→□→□→⑤
任务二:第二组同学绘制了如下典籍阅读查询一览表。
典籍名称 类别 简介 名言摘要
①《论语》 思想 是记录孔子思想的语录文集,是中国儒家的经典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②《天工开物》 科技 ______ 略
③《红楼梦》 文学 是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以爱情悲剧故事为主线,通过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④《齐民要术》 科技 ______ 略
⑤《毛泽东选集》 思想 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体现,是对20世纪的中国影响最大的书籍之一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⑥《史记》 史学 由司马迁撰写,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2)问题2:根据表格内容,分别写出②④的简介,并回答①⑤名言的思想内涵。(4分)
【活动感悟】典籍是中华文化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是中华儿女精神滋养的范本,是当代中国人坚定文化自信、体悟中华文明的重要源泉。
17.妇女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其社会地位的变化体现出历史的变迁。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工业扩大了女工的活动范围与社会圈子,锻炼了她们各方面的能力。工厂“使年轻妇女走出狭小的‘家’,这种家在场地、光线、空气、思想和同伴方面都非常有限,工厂则培养她形成准时、守纪、敏捷、能干、注意力集中与保持效率的习惯,鞭策她努力工作,表现自己在交友和社会活动方面的才干,训练她具备自尊、自立和勇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工业革命使妇女的角色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材料二 辛亥革命时期,妇女解放的思想和主张广泛传播,使得部分具有先进知识的妇女开始觉醒。一些女留学生在国外扩大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开始创办妇女报刊,自己起来为妇女解放呼喊。当时在上海、北京先后出版的《女学报》《女界月报》《北京报》《上海天足会报》《中国妇人小杂志》《女子世界》《中国女报》《神州女报》《中国新女界》等妇女报刊,以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天赋人权学说为思想武器,鼓舞妇女参加革命,争取政治上的民主权利;要求经济自立,争取工作权利;主张家庭革命,革去夫为妻纲、父为子纲,获得婚姻自由等。这些观点和主张,反映了中国妇女要求冲破封建禁锢、争取自身解放的强烈愿望,汇集成一股强大的不可逆转的社会潮流。
(2)根据材料二,概括辛亥革命时期妇女解放运动的特征。(4分)
材料三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废除束缚妇女的封建制度。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教育的、社会的生活各方面均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1950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在20世纪50年代的三次扫盲高潮中,成千上万名妇女上识字班、夜校、职工业余学校。在新中国轰轰烈烈的建设热潮中,这些逐渐解放思想的妇女成了纺织工、拖拉机手、飞行员……。1954年,人大代表申纪兰提出的“男女同工同酬”被首次写进了新中国宪法。
——摘编自北辰《新中国妇女劳动参与率为何大幅度提升?》
(3)根据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为提高妇女社会地位,我国政府进行了哪些努力?有怎样的积极意义?(4分)
18.创新和转型能够为人类社会创造出彩的历史华章,但同样也布满着荆棘。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5世纪以来的历史看,世界现代化进程的一个普遍趋势是从农业社会的王朝国家转化为现代民族国家。在这一转化过程中,如何利用原有王朝国家的资源来构建新的国家体系,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工作。英国人在这一过程中,曾经历过激烈的冲突和斗争,最终作出了明智的选择,他们在逐步收回王室实权的同时保留了王室。
——摘编自陈晓律《君权变化的政治含义——英国近代政治转型的观念基础》
材料二
日本在6世纪末部民制出现危机,起义斗争频起。646年孝德天皇继位后颁布《改新之诏》,一场向大唐帝国学习的社会变革运动全面展开……这样,日本成功实现了从落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全面转型,甚至取得了在儒家文化圈仅次于中国的国际“站位”。——摘编自孙立祥《日本三次社会转型及其历史启示》 19世纪60年代,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的背景下,进行了一场自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这次改革使日本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起航。——摘自苏静主编《知日》
材料三 20世纪以来,中国曾有两次决定现代化命运的重要转型。第一次完成了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历史性转变,彻底扫清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制度障碍……第二次,我们以“摸着石头过河”的勇气、“杀出一条血路”的决心,开始了经济体制的转变。
——摘编自任仲平《决定现代化命运的重大抉择——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英国是如何创造性实现近代政治转型的。(2分)
(2)材料二反映了日本的哪两次改革?从背景、影响角度比较这两次改革的共同之处。(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中国两次“历史性转变”开始的标志,并简述1978年至本世纪初经济体制转变(或改革)的主要内容。(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社会转型的认识。(2分)
19.人类社会发展史是一部多元文明共进的历史,文明的活力便在于交往交流交融。李老师以“交往·交流·交融”为主题设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单,请你参与完成。
任务一 【图说历史——讲述文明交往故事】
(1)请你从下面任选两位“和平使者”,简述其在推动文明发展过程中作出的历史贡献。(4分)
图一 张骞 图二 玄奘 图三 郑和
任务二 【材料析史——感受文明交流碰撞】
(2)根据卡片1信息,概括两次工业革命对全球化形成的影响。针对卡片2中提到的“全球化对文化多样性的挑战”,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4分)
卡片1 卡片2
全球化的形成15世纪末16世纪初,世界几大文明区域连接起来。随着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资产阶级急切需要开拓世界市场和原料产地;它们用炮舰和廉价的商品在亚非拉、大洋洲大肆侵略扩张,世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19世纪末,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深入,世界被列强瓜分,形成了列强支配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资本主义全球化趋势增强,世界连接成一个整体。20世纪90年代,全球化趋势加强,生产要素国际流动加强,形成地区贸易集团化。 全球化的挑战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这种交流促进了文化的互相借鉴和吸收,但也使文化的多样性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全球化对文化多样性的影响涉及经济、社会、政治等多个领域,其挑战主要体现在文化同质化、文化侵略、文化冲突等方面。
任务三 【史论结合——理解文明交融发展】
(3)凝聚全球合作共识,让文明交融之光照耀未来。请从下面关键词中任选3个,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表述完整)(7分)
《联合国家宣言》 万隆会议 欧盟 世界贸易组织 “一带一路” 人类命运共同体
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第Ⅰ卷 选择题(共3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A C D A C B C C A B D C D C D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70分)
16.(1)□→⑥→④→②→③→□
评分说明:填对1个得2分,共8分。
(2)简介:②《天工开物》是由明朝宋应星编写的一部科技巨著,该书内容非常丰富,几乎涵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答出任意一点即可,2分)④《齐民要术》是由北朝贾思勰撰写的,该书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内容十分丰富,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突显了中国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答出任意一点即可,2分)
内涵:①主张统治者实行德政,以道德教化天下(或以德治国)。(2分)⑤中国社会和革命的特点,决定了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红色政权的“星星之火”能够长期存在并得到发展,终成“燎原”之势;中国革命走“星火燎原”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独特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在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逐步探索出的革命必由之路。(答出任意一点即可,2分)
17.(1)从传统的家庭角色开始转变为工业社会的劳动者;活动范围和社会圈子扩大,生活习惯得到改善,思考、交友、社会活动等方面的能力增强。(4分)
(2)以报刊为舆论阵地;以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天赋人权学说为思想武器;以知识女性为先锋;反封建意识强烈;社会影响力较大。(答出任意一点得2分,共6分)
(3)努力: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等法律文件,依法保障妇女权益;开展扫盲运动,提升妇女受教育水平;在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为妇女提供就业岗位;将“男女同工同酬”等写进宪法。(答出任意一点得2分,共4分)意义:促进了妇女解放,推动了社会和谐进步,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增添力量;昭示了新中国对民主、平等、文明、人权和自由的保障;等等。(答出任意一点得即可,2分)
18.(1)英国经历了艰难曲折的资产阶级革命,最后通过不流血的“光荣革命”与国王达成一致,建立起资产阶级政权;通过《权利法案》等法律文献,英国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君主立宪制逐渐形成。(4分)
(2)大化改新;(1分)明治维新。(1分)共同之处:背景:都是在当时社会矛盾尖锐的情况下发生的;都受先进文明的影响;等等。(答出任意一点即可,2分)影响:都促进了日本社会转型(或都改变了日本的社会性质);都提高了日本的国际地位(或影响力)。(答出任意一点即可,2分)
(3)标志:第一次:新中国成立;(1分)第二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分)经济体制转变(或改革)的主要内容:1978年开始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等等。(答出任意一点得1分,共2分)
(4)国际形势或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影响社会转型;革命或改革推动社会转型;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应在立足本国国情的基础上,合理借鉴他国经验;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要坚持创新;等等。(答出任意一点得1分,共2分)
19.(1)图一:西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密切了内地与西域的联系;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图二:唐朝玄奘西行前往天竺,遍访名寺,研习佛法,并把大量佛经带回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根据其口述,由其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图三:明朝航海家郑和7次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评分说明:一个4分,答出两个“和平使者”的贡献可得8分,提倡采意赋分。
(2)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开拓了市场和原料产地,世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资本主义全球化趋势增强,世界连成一个整体。(4分)措施: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维护文化的多样性;要加强跨文化交流和对话,促进文化的创新和发展;要加强文化教育,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等等。(答出任意一点即可,2分)
(3)示例:(8分)
凝聚全球合作共识谱写文明交融乐章
多元文明的交流互鉴有助于淬炼出促进人类发展的共同理念,以便于应对全球性的危机和挑战。
二战期间,面对法西斯的侵略,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建立反法西斯同盟,签订《联合国家宣言》,共同打败法西斯,拯救了人类文明并恢复了世界和平。美苏之间日益加剧的冷战对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安全构成严重威胁,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代表在万隆召开会议,中国政府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亚非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尊重。当今,在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下,随着世界贸易组织等一系列国际合作组织的建立,各国在相互合作、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
综上所述,只有凝聚共识、合作共赢,才能有效应对各类挑战,开创人类文明交融发展的美好未来。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山西省晋中市祁县多校2024年中考第三次调研历史试卷(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