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第一百中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第二次过程性诊断
高二历史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
Ⅰ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 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文化。这一时期( )
A. 种植粟和水稻,掌握养蚕缫丝技术 B. 邦国林立,早期国家形成并发展
C. 先后出现精美玉器、青铜器和铁器 D. 氏族成员平等,未出现阶级分化
2.江苏苏州辉映遗址发掘区北部发现了良渚文化时期的水井和多个灰坑,出土器物中有石镞、V字形石刀、砺石、陶壶、陶罐等。由此可知该遗存( )。
A.是黄河下游聚落形态的典型代表 B.具备了早期国家的形态
C.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高度发达 D.聚居生活推动社会发展
3. “太子”在周代是对天子、诸侯权位继承人的称谓。该词在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和其他文献中绝少见到,而在春秋时期开始频繁出现。这一现象( )
A. 反映社会尊卑有序 B. 表明分封制逐渐瓦解
C. 体现权力过渡平稳 D. 说明宗法制遭到破坏
4.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反映出,当时他们( )。
A.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 B.迎合封建贵族的政治诉求
C.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 D.提出的主张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5. 春秋时期诸侯所铸青铜器的铭文中有“徐王”“越王”等称谓,而《左传》等文献却称上述诸侯为“子”。由此可知( )
A. 该时期贵族等级分封制解体 B. 出土文物信息较为可信
C. 当时各国君主专制逐步确立 D. 史料会体现一定主观性
6. 史载:“(西)汉成帝初置尚书五人,其一人为仆射,四人分为四曹:常侍曹(主公卿),二千石曹(主郡国二千石),民曹(主凡吏民上书),客曹(主外国夷狄)。后又置三公曹(主断狱),是为五曹。”由此可知( )
A. 尚书台正式确立为新行政中枢 B. 汉成帝开始设立中朝削弱相权
C. 尚书各曹掌握朝廷的重要职能 D. 尚书仆射控制中朝威胁到皇权
7.汉初裂土分封仍是一种强大的社会思潮,不仅六国旧贵族、西汉元勋,就是一般的功臣也皆望封侯;而汉初的黄老思想是以“清静无为”为特征的,即承认既定事实而不加干预,与之相应的只能是郡国并行体制。这说明汉初( )。
A.通过郡国并行制来笼络地方势力 B.通过无为而治来维护政治稳定
C.实行郡国并行制有其历史必然性 D.极力防范地方割据势力的发展
8.下图所示是四川新繁出土的汉代《市井》画像砖。四周市墙环绕,三方设门,东、西市门相对。街道如十字形,中间有亭隧。在十字形街市的上下左右四方均有五脊三排房屋,十字街道上有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进行交易的买卖者。这说明汉代( )。
A.政府专营政策放松 B.国家财政收入增加
C.重农抑商政策破产 D.城市商品经济繁荣
9.东汉初年,诸将上书请击匈奴。刘秀回答“北狄尚强”“舍近谋远者,劳而无功;舍远谋近者,逸而有终。逸政多忠臣,劳政多乱人”。由此推论,刘秀当时重在( )。
A.修复民族关系,以和代战 B.吸取前朝教训,防止权臣当道
C.远交近攻,整顿北境边防 D.削弱地方兵权,遏制地方割据
10. 据《通典》记载,西汉末人口约6000万,历经700余年之发展,至唐中期鼎盛的天宝年间,人口约5300万,才大体接近西汉末的数字。关于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生产工具、技术长期停滞不前 B. 政局长期动荡、战乱频繁
C. 疆域变化不定、人口不断外迁 D. 土地兼并、南北经济衰退
11. 明朝万历年间,浙江人李乐致仕回乡(嘉湖地区)后,感慨道:“昨日到城郭,归来泪满襟。遍身女衣者,尽是读书人。”“余乡二三百里内,自丁酉至丁未,若辈皆好穿丝绸绉纱湖罗,且色染大类妇人。”李乐感慨的主要原因是( )
A. 儒生的生活观念发生改变 B. 江南丝织业发展高度繁荣
C. 读书人经商成为新的时尚 D. 男女平等观念日益普遍化
12. 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监察御史朱克简在《题为停造无益之黄册事》中奏称:“臣等细查科臣移送旧造黄册,系崇祯十五年(1642年),竟预造至二十四年,其间户口多寡,皆预定遥度,原非确数。”由此可知( )
A. 清朝因明朝“预造”而停造黄册B. 明朝官员为侵吞赋税而虚造黄册
C. 明末赋税征收与实际户口数脱节D. 明末政治腐败导致户籍制度崩溃
13.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发明本心”的思想,主张从“本心”入手去认识圣贤之心,甚至说:“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据此可知,王阳明的思想( )
A.受到佛教思想启发 B.注重加强道德修养
C.体现平等和叛逆萌芽 D.最终引出异端思想
14. 史籍记载,宋朝曾大量调拨广州、泉州、杭州、明州等地收购的香药、犀象、苏木等热带物产,赴雄州等处榷场与辽朝交易。这反映出,当时( )
A. 海外商贸非常繁荣 B. 区域经济差异明显
C. 江南集镇商贸兴盛 D. 南北民间贸易活跃
15. 明代《新刻天下四民便览三台万用正宗》中载有描绘农具制作、果木种植嫁接、蔬菜移栽等场景的全新耕织图(下图)。这可用于说明,明代( )
A. 农业生产精耕细作 B. 农具制造工艺革新
C. 种植物种日渐增多 D. 集体劳作形式盛行
Ⅱ卷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地方行政制度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内容。北魏前期,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广设军镇,相当于州,镇下置戍,相当于郡,对所在地区实行军事控制。孝文帝为推行均田制、三长制,下令将全国分为38州,除北方边境地区外,中原各地全面裁撤镇、戍,改为州、郡、县,地方管理回归汉晋体制。孝文帝还将州、郡、县依所管地区大小、民户多少等,各分为上、中、下三等,各等级地方长官的品级不同,其下所设属员多少也有相应的差别,规定地方长官“依户给俸”,即据民户多少确定俸禄;又将州刺史带将军号的办法推而广之,各州刺史、各郡太守例加将军号,将军府僚属纳入吏部管理,实际管理一州一郡行政事务,这为隋朝时将地方官吏全部纳入朝廷管理奠定基础。“依户给俸”在孝文帝以后停用,而地方行政机构分为三等九级,直到唐代一直没有改变。
——《魏书》等
(1)根据材料一 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6分)并简析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意义。(6分)
材料二
1115年冬,“阿骨打用杨朴策,始称皇帝,建元天辅,以王为姓,以旻为名,国号大金。”金朝建国后,完颜希尹仿效汉字楷字,合女真语创制女真字,阿骨打“命颁行之”。自大定十一年起,在科举考试中专设女真进士科。女真人在创制、推广本民族文字的同时,积极学习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内容的汉文化。金世宗为了让不懂汉文的人学汉文化,命译经所翻译了《易》《书》《论语》《孟子》等,“朕所以令译《五经》者,正欲女真人知仁义道德所在耳”。
——摘编自陈佳华等《宋辽金时期民族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女真人学习汉文化的措施。(6分)
(3)综上,谈谈你对周边少数民族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过程的认识。(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明中期起,徽州商人在江南经营棉布业极为突出。正德、嘉靖时,徽商程楷兄弟,东贾吴,北贾鲁,“乃吴、鲁人皆乐与少君兄弟游”。嘉靖时,歙县程氏、潘汀州和潘仕等皆曾在苏州经营布业。嘉靖、隆庆时人潘次君者,在江淮业盐,南京业典当,浙江业粮食,而在吴地经营棉布。又如吴良儒,即在吴淞江一带,“以泉布起”,经商的同时,时时奉母起居,“捆载相及,月计者月至,岁计者岁输”,以尽孝道。
——范金民《明清时代的徽商与江南棉布业》
材料二:明清两朝全国录取进士51681人,其中明代为24866人,清代为26815人。江南共考取进士7877人,占全国15.24%,其中明代为3864人,占全国的15.54%,清代为4013人,占全国14.95%。总体而言,明清两代每7个进士,就有1个多出自江南。江南进士不但数量多,而且名次前,最为显赫,明代状元近四分之一和清代状元半数以上出自江南,三鼎甲往往为江南人囊括。自顺治十五年到康熙三十三年的14个状元,清一色是江南人。连中三元者,清代全国仅2人,苏州有其一(即钱棨),“三元坊高竖学宫道左”,天下荣之。人称“国朝文运之盛,江苏为最,他省皆不及也”。不仅如此,江南还出现了父子鼎甲、兄弟鼎甲、祖孙状元、叔侄状元等自古稀见的科第盛况。
——范金民《江南地域文化的魅力》
注:材料中的江南地区相当于现在的江苏省范围内的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五个市,浙江省的杭州、嘉兴、湖州三市,还有上海市,也就是江浙的8个省辖市加上海这1个直辖市的范围,面积大约为40000平方公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材料中反映的明清经济现象。(4分)
(2)请简介棉织业在中国古代兴起的条件及影响?(10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明清江南科举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6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中国,书法源于实用的汉字书写,逐渐成为一门表现汉字形体美韵的书写艺术。下表为各时期汉字、书法发展概况。
时期 汉字、书法发展概况
商 甲骨文已成为一种成熟的文字
西周 通行金文;晚期使用正体大篆
春秋战国 使用小篆、鸟书、凤书、龙书、虫书等书体
秦 统一使用小篆
汉 隶书取代篆书,成为应用性书体;草书、行书、楷书等书体已经出现
魏晋 士族书家引领书法潮流,草书、行书、楷书流行
唐 选官要求“楷书遒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楷书名家,影响深远
宋 北宋书法注重意趣;南宋书法受理学影响,信奉“心正则笔正”
元 书法呈现复古现象,以赵孟頫为代表
明 明初,朝野盛行“台阁体”;晚明,徐渭、董其昌等人的书法表现出个性解放意识
清 应科举需求,形成“馆阁体”书法;金石学大兴,碑派书法应运而生
民国 有学者试图以拼音文字改造汉字;传统书法日渐衰落;1943年,书学研究会成立,致力于书法振兴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6年,国务院推行汉字简化方案;1981年,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之后多次举办全国性书法展览,并通过学术、教育、国际交流等渠道,推动书法发展与普及
——摘编自丛文俊等《中国书法史》等
围绕“汉字、书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这一主题,从表1中提取一个或多个时期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5 ADDAD 6-10 CCDBB 11-15 ACCAA
16.(20分)答案:
(1)内容:改镇、戍为州、郡、县,由军事管控变为正常行政化管理;地方行政机构分等级,据民户多少给予俸禄;中央对地方官吏加强管理;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6分)
意义:实现了统一的行政管理,推动了北魏政权的转型;使均田制得以顺利推行,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影响了隋唐地方行政制度。(6分)
(2)措施:效仿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效仿汉字创制女真文字;学习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内容的汉文化。(6分)
(3)认识:少数民族的融入丰富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内容,加速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2分)
17.(20分)答案:
(1)现象:明中期起,江南成为重要的棉布生产基地和经营中心;徽商在江南经营活跃、多样化,形成徽商文化;;跨区域长途贸易繁荣;商帮兴起;江南地区工商业发达、市镇发展等。(两点即可得4分)
(2)条件:棉花传入中国并在内地广泛种植;棉纺织工具改进(或技术进步);棉布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政府对棉业的鼓励政策;棉花自身优势;商品经济发展;市场需求量大;中外贸易推动等。(答3点即可得6分)
影响:对内:推动棉纺织业发展;改变人们社会生活;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对外:影响了西方人的日常生活和审美观念;推动东西方海上贸易发展;
有利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等。(答两点即可得4分)
(3)特点:科举中第的进士多;名次靠前;盛产状元。(答两点即可得4分)
原因:江南经济发展;家族读书治学的传统;江南文化底蕴深厚(答任一点即得2分)
18.(15分)答案:
示例1:信息;南宋书法受理学影响,信奉‘心正则笔正’;
晚明,徐渭、董其昌等人的书法表现出个性解放意识;
1981年,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
论题:汉字与书法的发展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阐述:南宋时期,程朱理学逐渐被确立为官方哲学,理学强调个人道德修养,故南宋时期书法信奉“心正则笔正”,而南宋书法反过来又传达了引人向上的高尚的审美趣味,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晚明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徐渭、董其昌等人的书法表现出了个性解放意识,尤其是董其昌把晋之韵、唐之法、宋之意很好地结合起来。晚明书法发扬了传统文化中优秀遗产的精髓,这也使得中国书法艺术的审美意识开始走向真性情化;近代以来,由于西方文化入侵和救亡图存的需要,传统书法日渐衰落,1981年,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之后多次举办全国性书法展览,并通过学术、教育、国际交流等渠道,推动书法发展与普及,中国书法家协会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力量。
总之,中国汉字、书法表现出的美韵、气度、风格、精神等,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也丰富发展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示例2:信息;秦代统一使用小篆;唐代选官要求“楷书遒美”;
南宋书法受理学影响;清代应科举需求,形成“馆阁体”书法;
1956年,国务院推行汉字简化方案;1981年,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
论题:汉字与书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阐述:汉字是世界上起源最早的文字之一,传承数千年,从未中断,见证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从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到笔画繁杂的大篆、小篆,到隶书的发展,再到笔走龙蛇的行草书以及规矩方正的楷书,我国的汉字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历程,但发展总趋势是由繁到简的,实用性增强。汉字是承载文化的重要工具,记录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进程,我国的儒释道三教理论的典籍大多由汉字进行传承。佛教传入中国之后,汉字对佛教文化的传承使得佛教能够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中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书法随着汉字的产生而发展,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字,展示出中国文化的神秘。魏晋时期的书法艺术讲究风度韵致,表现出一种飘逸脱俗、姿致萧朗的风貌。唐代国家统一,政治经济发达,书法重视法度,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出现了欧阳询等一批楷书大家。宋代书法受理学的影响追求意趣,主张不泥古法,提倡适意。明朝受心学的影响,书法出现了个性解放意识。在儒释道思想的浸润下,中国书法成为具有丰富文化含量的独特艺术形式,推动
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
综上所述,汉字和书法既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推动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天津市第一百中学2023—2024第二学期高二历史第二次过程性诊断及答案(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