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测试卷--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一、单选题
1.东晋政权为笼络南渡聚族而居士民,在长江南北梁益诸州、荆襄一带,置侨州郡县安置侨人,保持其原来籍贯(如在京口设立南徐州),另立户籍,给予免除赋役之优待,不受当地政府管辖。东晋政权此举意在( )
A.与北方政权争夺人口 B.完善国家的户籍制度
C.稳定地方的统治秩序 D.巩固政权的社会基础
2.唐太宗在与宰相论及隋文帝时说:“此人性至察而心不明……谓群下不可信任,事皆自决,虽劳神苦形,未能尽合于理。朝臣既知上意,亦复不敢直言,宰相已下,承受而已。”唐太宗此言( )
A.反思了过度专制的弊端 B.解释了起兵反隋的缘由
C.斥责了宰相群体的怠惰 D.维护了君臣集议的制度
3.明代顾炎武在《日知录选补)中说:汉代县令,多取郡吏之中长期历练而有才能者,“是以习其事而无不胜任之患。“如今却很随意地将一县百姓授予“初释褐之书生”。“其通晓吏事者,十不一二;而软弱无能者,且居其八九矣!”这里作者是在批评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4.唐代怀素曾与颜真卿论书法,素曰:“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又遇坼壁之路,一一自然。”能够突出体现这一风格的书体是( )
A.隶书 B.楷书 C.行书 D.草书
5.“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日本奈良城中的唐招提寺便是鉴真和他的弟子所建造的仿唐建筑之一,也是中日友好文化交流的重要典范,下列史实不属于反映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文化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是( )
日本奈良市唐招提寺
A.空海长安求法 B.遣唐使来华 C.法显、玄奘西行 D.长安成为国际大都会
6.北方少数民族的部族制度与华夏制度剧烈碰撞,最终在北方地区激发出了新的变迁动力与演进契机,交替的“胡化”和“汉化”孕育出了强劲的官僚制化运动,并构成了走出门阀政治、通向重振的历史出口,据此判断,该时期是( )
A.春秋战国 B.秦汉 C.魏晋南北朝 D.隋唐
7.汉代的财政年度计算是“计断九月”,唐代则是“岁终为断”。前者取决于粟的成熟时间,后者则与水稻的成熟时节相适应。这反映了
A.区域经济地位的变动 B.土地兼并现象愈发严重
C.赋税征收标准的调整 D.历法进行了大规模修订
8.公元九世纪初,日本高僧空海随遣唐使到中国学习佛法,期间经常研习王羲之、颜真卿书法(见图1)的笔法。回到日本后,空海积极发展日本的书法(见图2)并开创日本书法理论的先河。分析材料可知,空海的重要贡献是( )
A.促进中华文化在日本传播 B.使佛教文化从此传入日本
C.开启了中日政治交往历程 D.将日本先进文化带到中国
9.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孝文帝下诏实行“班禄制”,规定朝廷所有大小官员按级别高低和业绩大小,领取厚薄不同的俸禄,每三个月发放一次。这一规定
A.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B.影响了北魏社会的稳定
C.奠定了隋唐盛世的基础 D.促进了拓跋政权的封建化
10.《唐永徽元年(650)严慈仁牒为转租田亩请给公文事》云:“慈仁家贫,先来乏短,一身独立,更无兄弟,唯租上件田,得子以供候命。今春三月,粮食交无,逐(遂)将此田租与安横延。立卷(券)六年,作练八匹。田既出赁,前人从索公文……谨以牒陈,请裁。”从材料可以推断出当时
A.均田制已经被废弃 B.贞观之治徒有虚名
C.民众存有契约意识 D.自耕小农赋税沉重
11.如图是宋代的宗教摩崖石刻《父母恩重经变相》的一部分,虽然其中含有轮回、罪业等宗教内容,但也有颂扬父母恩德、教化儿女孝顺的内容。据此可知
A.儒道佛三教融合发展趋势 B.儒学正统地位重新被确立
C.理学价值观念被普遍认同 D.佛教受儒学影响而世俗化
12.北燕后裔冯宝任南梁商凉郡(岭南南越地区)太守,娶当地俚人冼氏女为妻。他在当地办理词讼,教民耕织,开设士林学馆,吸纳俚人子弟入学读书。这些举措( )
A.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B.维护了岭南地区的安定
C.推动当地农耕文明发展 D.促进了各民族共同繁荣
13.古诗往往能折射出时代特征,反映一些重大事件。诗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出自孟郊的《登科后》)反映的心境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相关
A.西汉王昭君出塞 B.魏晋时士族制度 C.唐朝的科举制度 D.北宋王安石改革
14.我国北方一直含有畜牧业的成分,魏晋南北朝时期畜牧业成分较前代不断增加,这一变化是北方农业的一次重大经济结构调整。这一调整( )
A.根源于气候条件的变化 B.促进了少数民族不断南迁
C.是民族交融的重要成果 D.是统治者政策推动的结果
15.唐代,屯田郎中“掌天下屯田之政令。凡军、州边防镇守转运不给,则设屯田以益军储。其水陆腴瘠,播植地宜,功庸烦省,收率等级,咸取决焉。”由此判断,屯田郎中隶属于
A.中书省 B.尚书省 C.门下省 D.枢密院
16.史载:“路温舒字长君,钜东里人也,太守行县,见而异之,署决曹史。又受《春秋》大义。举孝廉,为山邑丞。”与此描述相对应的选官制度( )
A.有制举和常举两种方式 B.对明经的推选无固定时间
C.为秦汉政权选拔了人才 D.主要考察品德才能和家世
二、材料分析题
17.材料:孝文帝对原先胡汉杂用的官制进行改造,凡政权的机构的设置、官职名号等一律改行汉制。并修订刑律,完善法律,废除一些野蛮残酷的刑罚……孝文帝极力尊崇孔子,提倡儒学,下诏在京城立孔子庙,并亲自到曲阜祭孔子,还封孔氏宗子为崇圣侯。又下令兴立学校,传播儒学,兴复汉族传统的礼乐制度……孝文帝改制极大地提高了拓跋鲜卑族的文明程度,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建设。
﹣﹣摘编自詹子庆《中国古代史》
(1)据材料,概括孝文帝改造鲜卑族的措施。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18.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隋唐时期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其中门下省就负责谏议和封驳,不仅有权对宰相作出的决策提出异议,也可以对皇帝的做法提出不同意见。
材料二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中三省的职责分别是什么?这样设置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
19.盛世大唐的绝代风华凝聚着那个时代的珍贵记忆,也深刻影响着后来的民族文化心理。
“盛唐气象”一词最初指盛唐时期诗歌的总体风貌特征。至北宋,苏轼说:“故诗至于杜子美(杜甫),文至于韩退之(韩愈),书至于颜鲁公(颜真卿),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当前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中,“盛唐气象”包括“经济的繁荣”“民族交往与交融”“开放的社会风气”“多彩的文学艺术”“中外交流”等。
依据材料指出“盛唐气象”一词内涵的演变。简述“盛唐气象”形成的原因。
三、论述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文化不仅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且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总体来看,汉唐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统一与兼容:二是斗争与发展:三是继承与创新:四是吸收与消化:五是高潮与低谷。
——摘编自熊铁基《汉唐文化发展的特点》
根据材料,围绕“汉唐文化的特征”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参考答案:
1.D
【详解】根据“在长江南北梁益诸州、荆襄一带,置侨州郡县安置侨人,保持其原来籍贯(如在京口设立南徐州),另立户籍,给予免除赋役之优待,不受当地政府管辖。”可得出这样可以笼络南渡聚族而居士民,扩大统治的基础,D项正确;东晋政府这一举措旨在巩固社会统治基础,材料未体现出争夺人口、户籍制度和地方统治秩序的内容,排除ABC项。故选D项。
2.A
【详解】根据材料“谓群下不可信任,事皆自决,虽劳神苦形,未能尽合于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认为隋文帝勤政但独断、多疑,导致制定的政策不合理,说明唐太宗的言论旨在反思过度专制的弊端,A项正确;根据材料无法得出“起兵反隋”的原因,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斥责宰相群体怠惰”的表述,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君臣集议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
3.D
【详解】本题关键信息是“如今却很随意地将一县百姓授予“初释褐之书生””,结合科举制进行分析即可。
根据材料“如今却很随意地将一县百姓授予‘初释褐之书生’”“其通晓吏事者,十不一二;而软弱无能者,且居其八九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顾炎武主要是批判的是科举制选拔出来的官员缺乏管理素质,D选项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世官制的标准是血缘,主要是在先秦,材料内容批判的是科举制,A选项排除;察举制的标准是孝廉和才能,主要是在汉朝,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九品中正制主要是在魏晋南北朝,标准主要是门第、族望,材料内容批判的是科举制选拔出来的官员缺乏管理素质,C选项排除。
4.D
【详解】材料“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又遇坼壁之路,一一自然。”反映了草书笔画连绵、随性自然的特点,D项正确;隶书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楷书形体方正,笔画平直,行书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排除ABC项。故选D项。
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唐朝时期(中国)。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法显、玄奘西行求法是中国学习外来文化的表现,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日本僧人空海来长安求法、日本遣唐使来华,都体现了我国文化对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A、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项;长安成为国际大都会,各国使者向往来到中国长安,对周边国家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构成了走出门阀政治、通向重振的历史出口”,根据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为隋唐的统一和繁荣奠定基础,C项正确;门阀政治是指中国东晋时期出现的士族与皇权的共治的历史现象,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AB项;隋唐时期大一统,不符合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排除D项。故选C项。
7.A
【详解】粟是北方农作物,水稻是南方农作物,唐代财政年度计算与水稻的成熟时节相适应,这说明南方地区的经济地位不断上升,故选A;BD两项与题意无关,排除;材料反映财政年度计算月份的变化,不能得出赋税征收标准的变化,排除C。
【点睛】
8.A
【详解】根据题干内容可知,日本高僧空海在中国游学期间学习了王羲之、颜真卿书法的笔法,回到日本之后,他“积极发展日本的书法”,并开创了“日本书法理论的先河”,使得中华文化在日本得到了传播,A项正确;题干内容着重叙述的是空海将中国的书法艺术传播到了日本,并没有涉及佛教的传播,并且,在鉴真东渡日本之后,就已经将佛教传入了日本,排除B项;题干所述内容涉及的是中日两国之间文化的交流,并没有涉及“政治”层面,排除C项;题干内容述及的是空海将中国文化传播到了日本,排除D项。故选A项。
9.D
【详解】孝文帝的“班禄制”是学习汉族政权的措施,有利于拓跋政权的封建化,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班禄制”,而不是税收,排除A项;“班禄制”的推行主要是针对官员,并不会影响社会稳定,排除B项;材料与隋唐盛世无关,排除C项。
10.C
【详解】根据材料“严慈仁牒为转租田亩请给公文事”“今春三月,粮食交无,逐(遂)将此田租与安横延”“立卷(券)六年,作练八匹”“谨以牒陈,请裁”等信息可知,材料内容体现了民众转租田亩时以订立契约方式,并且涉及契约双方权利义务的规定,说明当时民众存有契约的意识,故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均田制被废弃是唐朝后期,并且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均田制被废弃的信息,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永徽是唐高宗李治时期,与贞观之治无关,并且材料内容没有体现贞观之治徒有虚名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当时民众已经具有契约意识,没有体现赋税沉重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
11.D
【详解】根据材料“其中含有轮回、罪业等宗教内容,但也有颂扬父母恩德、教化儿女孝顺的内容”可以看出既有佛教思想,也有儒家思想,这说当时佛教受儒学影响而世俗化,D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佛教受儒学影响,没有体现儒道佛三教融合,排除A项;儒学正统地位重新被确立,不是儒学正统地位重新被确立, 排除B项;儒学正统地位重新被确立,没有体现理学价值观念被普遍认同,排除C项。故选D项。
1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南梁商凉郡。根据材料“他在当地办理词讼,教民耕织,开设士林学馆,吸纳俚人子弟入学读书。”可知,冯宝在南越地区推行中原地区先进的耕织技术,设立学校,吸纳俚人子弟入学读书,这些措施有助于促进当地农耕文明的发展,C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南宋时期,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岭南地区社会安定的信息,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各民族共同繁荣的信息,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3.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此诗句出自孟郊的《登科后》,体现了诗人考取功名后的得意心情,C项正确;A、B两项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王安石变法是在唐代之后,排除D项。故选C项。
14.C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是民族交融的重要时期,少数民族不断南迁,促进了北方畜牧业生产经验的传播,使整个北方畜牧业成分较之前代不断增加,C项正确;气候条件不是其变化的根源,排除A项;少数民族不断南迁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原因,而非结果,排除B项;各族统治者的政策推动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15.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三省六部制下,中书负责草拟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下设六部负责具体的政务执行,因此根据材料“掌天下屯田之政令。凡军、州边防镇守转运不给,则设屯田以益军储”可知屯田郎中隶属于尚书省,B正确,AC排除;唐始设枢密使,掌文书,以宦官任之,D排除。故选B。
1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举孝廉,为山邑丞”可知,材料中的选官制度为察举制。汉代察举中的“明经”科,是最重要的特科之一,对明经的推选无固定时间,B项正确;科举制有制举和常举两种方式,排除A项;秦朝依法为教,以吏为师,不符合“察举制”的要求,排除C项;察举制主要考察品德才能,九品中正制看重家世,排除D项。故选B项。
17.(1)措施:改革官制;修订刑律;尊孔倡儒;兴办教育。
(2)作用:完成政权封建化;加速北方民族融合;促进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隋唐大一统奠定基础。
【详解】(1)根据材料“孝文帝对原先胡汉杂用的官制进行改造”可得出改革官制;根据材料“并修订刑律,完善法律”可得出修订刑律;根据材料“孝文帝极力尊崇孔子,提倡儒学”可得出尊孔倡儒;根据材料“下令兴立学校,传播儒学”可得出兴办教育。
(2)根据材料“孝文帝对原先胡汉杂用的官制进行改造”“一律改行汉制”等信息可知,孝文帝时期通过改革积极学习汉族中原文化,促进北魏政权的封建化,加速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融;根据材料“并修订刑律,完善法律”“下令兴立学校,传播儒学”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积极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北魏政权,这为隋唐大一统奠定基础。
18.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相互分工,相互制约。
(2)职责不同:唐朝的中书省负责起草皇帝的诏令;元朝的中书省总理全国行政事务。
【详解】(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于职责,根据材料“隋唐时期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其中门下省就负责谏议和封驳”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省职责。关于三省设置的目的,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分割相权、相互分工、相互制约等方面概括即可。
(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和结合第(1)问的中书省职责,可从两者职责不同方面比较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
19.演变:从诗到文化,以至整个时代。
原因:统治者调整政策,提高行政效率;科举制让更多知识分子有机会进入政府机构;政治较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疆域广大,民族众多,开明的民族政策推动各民族文化的大交融;吸收前代文化,中外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详解】演变:根据材料““盛唐气象”一词最初指盛唐时期诗歌的总体风貌特征“盛唐气象”包括“经济的繁荣”“民族交往与交融”“开放的社会风气”“多彩的文学艺术”“中外交流”等”可知体现的是从诗到文化,以至整个时代。
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盛唐气象出现的原因需要从统治者的政策、科举制、社会环境、民族政策、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进行思考。
20.示例
论题:汉唐文化:统一与兼容并存。
阐释:汉武帝,“尊崇儒术”,儒学被确立为封建正统思想。魏晋迄于隋唐,一直以儒家思想作为官方的指导思想来统治和治理国家,儒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这体现了汉唐文化的统一性。虽然汉武帝尊崇儒术,但是一些思想学派转入民间继续发展。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东汉时期,道教开始形成并发展起来;魏晋时期,玄学兴起,逐渐形成了儒、释、道三教并立的局面,并延续至唐代。三教之间既相互辩驳,又相互吸收,中华文化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景象,这体现了汉唐文化的兼容性。
总之,汉唐文化的统一性与兼容性并存,并在统一与兼容中获得发展。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据材料“汉唐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统一与兼容……”可拟定论题为:汉唐文化:统一与兼容并存。关于阐释可从董仲舒的新儒学产生、佛教传入、道教的产生及玄学的兴起等角度去分析汉唐文化的兼容性,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若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测试卷(含答案解析)--2024-2025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