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练习:清末新政
一、单选题
1.1906年3月,清廷批准学部宣示“教育宗旨”折,明确将“国文”与“历史”等科并列,并正式确定为讲授汉文的课程名称。同时强调“汉文不通,则各科无从指授,仅通外国文,而不能通译国文亦属无用,且非爱戴本国之心”。这一举措( )
A.有利于强化国人的民族意识 B.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正式启动
C.使西学的传播渠道得以拓展 D.受到维新思想广泛传播的影响
2.1908年8月,清廷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其内容共23条,大多采自日本明治宪法。正文是“君上大权”,附录之中列有臣民权利义务。大纲规定:“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这说明了( )
A.清末立宪开始探索民主政治 B.清廷有改变落后的强烈愿望
C.日俄战争促成中日关系改善 D.清末革命风潮高涨的必然性
3.1904年,清政府在颁行的《奏定学堂章程》中明确规定“备学堂皆学官音”:各国言语,全国皆归一致,故同国之人,其情易洽,实由小学堂字母拼音始。兹拟以官音统一天下之语言……将来各省学堂教员,凡授科学,均以官音讲解。此举意在( )
A.改革教育塑造国家观念 B.利用新式学堂统一思想
C.废除科举制度改试策论 D.改进教学方式发展科技
4.1901年,清廷谕令各省科举考试在能够解说“四书五经”的同时,也要有论述中国历史、政治及西学政治、艺学的“策论”,废除八股文章;将各省、府、州县的书院改设大、中、小学堂,学生毕业后可取得功名;选派留学生出国留学,毕业后分别赏给进士、举人出身。这反映当时( )
A.教育近代化开始起步 B.“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方针
C.科举制度宣告终结 D.中国教育呈现新旧交替的发展特征
5.1904年1月,清政府正式颁行的《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上自师范学校,下至高等小学堂,都要学习“官音”。该章程以全国性法律文件的形式宣告了汉语官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的地位。这一规定( )
A.着眼于推动教育转型 B.促进了基础教育普及
C.有利于强化国家认同 D.明确了文学革命方向
6.1904年,四川成立劝工总局,作为推行实业的总机构,其宗旨是使川省产品力求精进,抵制外货;又规定凡民间有能仿制洋货或发明新器者,均可呈送总局,以便推广;总局还选派留学生赴日本、比利时留学,实习各种工艺制造。这些措施( )
A.践行了“新政”经济思想 B.源于民众思想的觉醒
C.突破了中体西用局限 D.促进了民族工业产生
7.19世纪末20世纪初,女诗人吕碧城在《大公报》发表一系列诗文,“待看廿纪争存日,便是娥眉独立时”“流俗待看除旧弊,深闺有愿做新民”的诗句引起巨大反响,一时间,“坊间皆传吕碧城”。这一现象( )
A.维护了妇女权利 B.促进了社会转型
C.助推了清末新政 D.加快了文化普及
8.1902—1911年,清政府修订新律法,新律吸收了资产阶级法律形式、原则和制度。同时,新律还最大限度考虑到了礼教在中国的广泛影响,使礼教在新律中得以体现。据此可知,清末新律( )
A.宣告了新式司法体系建立 B.具有儒法合一的特征
C.体现了布新与承旧的结合 D.延续了清王朝的统治
9.梁启超在1902年统计,留日学生队伍成员极为庞杂,从十二三岁的少年到年逾花甲的宿儒,从青年学生到举人、进士,乃至有品第、有官阶的候补官员以及王公贵胄,几乎应有尽有。他们学习的科目非常广泛,包括理科、工科、外语、师范等,其中绝大部分学文科。对于上述统计结果的背景分析中明显有误的一项是( )
A.受到甲午战争失败的刺激 B.因清廷废除科举制度所致
C.国人急寻救亡图存新路径 D.得益于清末新政社会环境
10.清代的官方意识形态向来标榜“尊孔孟,法程朱”。绝大多数理学家都继承了宋明理学家的观点,视荀子为“异端”。但晚清时期,历来饱受批评的荀子却登上了大雅之堂,成为最高层次考试的题目,并且“一而再”地出现于试卷中。晚清政府的这一做法( )
A.力图变革以解决统治危机 B.重构了官方的意识形态
C.体现了教育的近代化发展 D.推动了科举制度的废除
11.晚清中央政府在筹办京师大学堂的同时,鼓励地方政府创建中小学堂。京师顺天府尹和五城察院联合会奏:“方今时势多艰,需才孔亟,京师为首善之区,尤当先行举办。”奏折获批,1901年中国第一个公立中学五城学堂诞生。这反映出( )
A.清末新政以教育变革为核心 B.晚清人才选拔机制创新
C.洋务新政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D.清末教育近代化的发展
12.晚清科举制度的废除切断了士阶层的晋升之路,导致了士阶层分化。官吏选拔的传统办法被取缔,军人干政或从政成为不可避免的现象。由此可知,科举制的废除( )
A.助推了清朝统治的灭亡 B.动摇了传统文化的根基
C.推动了军事体制的改革 D.导致了军阀割据的出现
13.1905年起,上海工商界人士先后成立沪学会体育部、商业体操会、商余学会、商学补习会、沪西士商体操会,时称“五体育会”,其成员包括工商店主、职员、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等。其宗旨为“讲求体育,力矫柔弱,以振起国民尚武之精神,而结成商界完全之团体,并望人会者研究卫生”,这表明,近代中国( )
A.体育卫生观念趋于成熟 B.劳工阶层政治意识觉醒
C.自强求富观念走向深入 D.商人反帝爱国思想萌发
14.1902年,川督岑春煊以“兴学尤为急切”设立川省学务处,1903年,新任川督锡良通饬各府厅县赶办学堂,如有“顽泄固执之辈,虽朝夕督责,犹多漫不经心;今再宽以岁月,必付坐忘;迨开学届期,依然如故……无论官绅,定予严惩,断不宽贷”。这反映了当时( )
A.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B.内地偏隅思想保守落后
C.四川积极响应清政府改革 D.地方政府行政效率低下
15.1905年起,上海工商界人士先后成立沪学会体育部、商业体操会、商余学会、商学补习会、沪西士商体操会,时称“五体育会”,其成员以工商店主、职员为主,还包括一部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经常进行徒手操、体操、田径运动、兵式操练等锻炼内容。这表明,近代中国( )
A.体育观念趋于成熟 B.劳工阶层政治意识觉醒
C.强国御侮思想盛行 D.商人反帝爱国思想萌发
二、材料分析题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对于俄国在日俄战争中的失败,舆论大都认为这与俄国未实行宪政而日本实行了宪政有着密切关系。一时间立宪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上自勋戚大臣,下逮校舍学子,靡不曰立宪立宪,一唱百和,异口同声”。1906年,清廷正式宣布“预备仿行宪政”,“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江浙绅商学界在上海成立了名为“预备立宪公会”的立宪团体,汤化龙在湖北成立了“宪政筹备会”,谭延闿在湖南成立了“宪政公会”,等等。各地的立宪团体互通声气,彼此唱和,并在要求清廷立宪的运动中逐渐联合起来,他们也被称为“立宪派”。1909—1910年,各省咨议局和北京资政院相继成立,立宪派在其中占据了优势。咨议局具有地方议会的性质,“为各省采取舆论之地”。许多议员为争取对本省行政、司法等方面的监督权,在要求改革地方弊政和检举地方官吏贪赃枉法的事件中,揭露了清廷的黑暗腐朽,对打破专制局面,活跃民主气氛有一定积极作用。
——摘编自王文泉、刘天路主编《中国近代史(1840—1949)》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初立宪运动勃兴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20世纪初的立宪运动进行简要评析。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近代幼稚教育事业的起步与明治维新以后的日本教育改革有密切联系,“近数年来,复自日本绝黄海以渡,来于中国”。晚清政府逐渐认识到幼稚教育的重要性。1903年,张之洞、端方上书称:“幼稚园者,以抚育孩提而驯之于姆教。揆其立法,用意之精,深合乎中国古先之制。”1907年,清朝学部发布咨文,要求“各省广设幼稚园以立蒙养之基础”。此后上海、芜湖、醴陵、九江、苏州、南京、宁波等地区相继设立幼稚园。除此之外,随着东西方交流的日益频繁,各种从事幼稚教育研究的学术团体也纷纷成立,有关幼稚教育的学术活动也频繁举行,各幼稚教育研究团体召开的年会也都成了探讨相关内容的学术盛会。再者,有关幼稚教育的著作、译著此时也纷纷出版。此时,中国近代儿童保育工作在这期间已经发展成一门独立的专门性学科,关爱儿童、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已经作为一种集体意识和情感为人们所接受。
——摘编自于贵超《<申报>中的近代中国儿童观嬗变过程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近代幼稚教育事业起步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幼稚教育事业起步的影响。
3.[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学徒制,是在生产现场培训技术工人的一种培训制度。在“振兴实业”的口号下,清末从中央到地方办起了一大批官管的工艺局、所、厂。其任务是讲求制造,提倡工艺,一面工作,一面授徒。许多地方设立工艺所、厂,请工师,收艺徒,发展本地手工业。一些工艺局和工艺传习所招募大批失业人员,并对传统的学徒制进行了改革,学徒期从几个月到几年。工艺局、所的工种设置,一般少则几个,多则十几个,既有技术简单的,也有技术比较复杂的。此外,对学徒培训的内容也进行了重大改革,即在坚持以技能训练为主的前提下,兼采西法,授以普通教育。
——摘编自栾炳文《清末工艺局对学徒制的改革》
(1)根据材料,归纳清末学徒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学徒制改革的意义。
4.[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日本在明治维新期间实行了监狱改革并成功收回了领事裁判权,这大大地鼓舞了清政府,因为西方各国拒绝清政府收回领事裁判权的借口就是中国司法黑暗和监狱制度腐朽,前往日本考察的清政府官员也大力推行监狱改革。因此向来不受重视的监狱改革运动,也成为晚清新政在司法领域改革的一个亮点。1910年,清政府借鉴了西方国家监狱法律制度的体系,制定了《大清监狱律草案》,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以监狱律命名的单行监狱法草案,虽然没有付诸于实践,但对于民国时期监狱制度有借鉴作用。晚清政府在财政资金极度缺乏的情况下,建立了监狱管理人才学堂,注重改善犯人生活条件,还进行职业技能训练。但不少地方大员深受传统监狱观念的影响,对监狱改革敷衍了事,影响了改革的效果。
——摘编自唐勤《晚清的狱制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狱制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晚清狱制改革。
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06年立宪派大臣载泽明确表示:“立宪之国君主,神圣不可侵犯,故于行政不负责任,由大臣代负之。即偶有行政失宜,或议会与之反对,或经议院弹劾,不过政府各大臣辞职,别立一新政府而已。故相位旦夕可迁,君位万世不改。”同年10月,官僚赵炳麟强调,“凡君主立宪国,其君主有统一之大权,一切关于政治之事,不经君主裁正,不能施行”,且国君可通过议院牵制“政府”。所以,“政府”权虽重,而“无从逞其强权”,“虽有枭雄不敢上凌君而下虐民”。1908年,资政院表示“君上有统治国家之大权,凡立法、行政、司法,皆归总揽”,“政府辅弼行政”。
1910年前后,梁启超说,“夫使对于君主而负责任者即称之曰‘责任内阁’也,则我国之有责任内阁已数千年,岂复劳诸公之陈请”。他指出,“责任政府”只有对代表民意的国会负责,才能真正成立,“与国会相依为命”;“夫使国家而果为君主私产,则君主固自应非国家机关,即政府、议会等,亦不过为君主之机关,而非国家之机关。”而清廷所谓的“责任政府”,与军机处没有实质区别,梁启超后来回忆说,“彼其时虽号称有国家而实未尝有国家也,号称有政府而实未尝有政府”。
——摘编自陈思言《“政府”概念的创制与清末政治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统治集团与梁启超有关“政府”含义的认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晚清统治集团与梁启超有关“政府”含义的认知差异。
答案:
一、
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清廷规定通用“国文”即汉文,“国文”被赋予了语言文字学之外的意义,身兼三重责任:作为知识、传授新知的中介、培育“爱戴本国之心”的载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末通用语文建设,首先是中国历史文化持续发展、民族交融不断扩大的结果,其次是鸦片战争之后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加剧背景下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转型的表现和产物,这有利于强化国人的民族意识,A项正确;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正式启动,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不是强调西学的传播渠道,排除C项;1906年时维新变法早已失败,排除D项。故选A项。
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08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君上大权”“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及所学可知,清王朝推行的“新政”具有明显的的保守性特点,是一场排除民族资产阶级领导和参加的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运动,这在客观上促成了更多人转向支持革命斗争,D项正确;清末立宪不属于民主政治的探索范畴,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出清廷改变落后的强烈愿望,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与日俄战争无关,且“中日关系改善”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问词,本题为目的题。时空范围是晚清时期的中国。材料强调清政府规定学堂皆学官音,以官音统一天下语言,让各省学堂教员用官音讲解科学。这主要是为了通过统一语言来促进国民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从而塑造国家观念,A项正确;统一语言并非主要为了单纯统一思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科举制度,排除C项;题干重点在于语言的统一,而非教学方式的改进和科技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1年(中国)。依据材料“清廷谕令各省科举考试在能够解说四书五经的同时”可知,存在传统考试方式和内容;依据“政治及西学政治”、“废除八股文章;将各省、府、州县的书院改设大、中、小学堂,学生毕业后可以取得功名;选派留学生出国留学”可知,体现了学习西方的教育,由此可知,材料反映了中国教育呈现新旧交替的发展特征,D项正确;洋务运动开启了教育近代化进程,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方针,排除B项;1905年科举制被废除,排除C项。故选D项。
5.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该章程以全国性法律文件的形式宣告了汉语官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的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所示为晚清学校的相关改革,改革措施强调“上自师范学校,下至高等小学堂,都要学习‘官音’”并且确定“汉语官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的地位”,这促进语言统一,进而促进了国家认同的强化,C项正确;《奏定学堂章程》的目的在于强化国家认同,不是推动教育转型,排除A项;“基础教育普及”与材料信息“上自师范学校,下至高等小学堂”不符,排除B项;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张,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6.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原因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4年(中国)。根据材料“推行实业”“使用省产品力求精进,抵制外货”等信息,可以看出劝工总局采取的一系列振兴工商业的措施,践行了“新政”经济思想,A项正确;材料中的措施是政府行为,源于民众思想的觉醒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这些措施突破了中体西用局限,排除C项;材料措施并不能促进民族工业“产生”,排除D项。故选A项。
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从材料内容看,诗句反映了作者对二十世纪女性独立的倡导与憧憬,这有利于女性的觉醒,促进社会转型,B项正确;仅是发表文章并不能维护妇女权利,排除A项;妇女解放并非清末新政的主张,排除C项;材料与文化普及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新律吸收了资产阶级法律形式、原则和制度。同时,新律还最大限度考虑到了礼教在中国的广泛影响,使礼教在新律中得以体现”可知,清末新律既吸收了西方新的法律思想,又保留了中国传统礼教思想,体现了布新与承旧的结合,C项正确;宣告了新式司法体系建立夸大了新律的作用,排除A项;儒法合一是传统法律的特点,排除B项;新律的颁布从结果来看并没有延续清王朝的统治,排除D项。故选C项。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2年(中国)。结合所学可知,1905年,清廷废除科举制度,B项符合题意,选择B项;甲午战争失败后,国人很多去日本留学,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留日学生中,年龄跨度大,学习学科广泛,身份多样,反映出国人急寻救亡图存新路径,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1901年初,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内容有改革教育、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振兴商务、奖励实业等,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10.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晚清时期,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王朝面对内忧外患的局势,力图着眼现实做出相应的变革,荀子重视人的作用,主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其思想有利于现实的变革和社会秩序的治理,程朱理学禁锢人们思想,无法解决现实问题,A项正确;官方仍尊程朱理学为正统,排除B项;材料是荀子思想地位的变化,并没有涉及教育的发展,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科举制的废除,排除D项。故选A项。
1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1年(中国)。根据材料“在筹办京师大学堂的同时,鼓励地方政府创建中小学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末改革新式学堂建立,推动了近代教育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教育变革在整个清末新政的地位和作用,排除A项;1901年晚清人才选拔机制还是八股取士制度,1906年起,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000多年的科举制度最终被废除,排除B项;洋务运动与材料所述时间明显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材料表明科举制废除以后,知识分子通过科举入仕的途径被切断,动荡的政局使得军人有较多的机会干政或把持政权,客观上助推了清朝统治的灭亡,A项正确;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文化,儒家思想统治地位遭到动摇是在新文化运动之后,排除B项;军人干政是军人群体对国家政治的影响,材料并没有涉及国家军事体制的改革,排除C项;军人干政不等于军阀割据,且近代军阀割据出现于袁世凯死后,排除D项。故选A项。
1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可知,晓清工商界人士成立体育会,“力矫柔弱”,同时人员扩大“结成团体”,这说明自强求富观念走向深入,C项正确;材料并未讲述体育卫生观念的成熟,排除A项;材料并未讲述劳工阶层的政治意识,排除B项;“商人反帝爱国思想萌发”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初(中国)。据本题材料“兴学尤为急切”“1903年,新任川督锡良通饬各府厅县赶办学堂”概括得出结论是:190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通令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四川虽地处西南偏隅,但是积极响应清政府改革号召,两任总督积极兴学改革,C项正确;仅仅是四川重视办学,不能证明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排除A项;四川积极兴办新式学堂,恰恰表明地处内地的四川思想并不保守,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提及地方政府行政效率低下,排除D项。故选C项。
1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晚清工商界人士成立体育会,工商店主、职员、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体育操练,蕴含了强身卫国、强国御侮的思想,C项正确;材料并未反映体育观念的成熟,排除A项;材料并未反映劳工阶层的政治意识,排除B项;“商人反帝爱国思想萌发”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二、
1.(1)原因:面临内忧外患,清廷被迫“立宪”以自救;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壮大;西方政治思想的传播;日俄战争中俄国战败的刺激;立宪派的推动。
(2)评析:20世纪初立宪运动是近代中国建立民主政治的一次尝试;传播了宪政思想,成立的新机构及其活动冲击了清朝的专制统治;暴露了清政府的本质,加快了革命的爆发;立宪派的崛起,加速了清朝统治的瓦解。
2.(1)背景:受日本明治维新教育改革的影响;晚清政府的重视和教育改革;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民间教育团体的推动;民族危机和现代化的需求。
(2)影响:引进了新的儿童教育观念;促进了学前教育的发展;促进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为后世的幼儿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借鉴。
(学生若答有利于社会更多的关爱儿童成长,有利于中华优秀蒙养思想的传承也可给分)
3.(1)政府主导;设立专门培训机构;工作授徒相结合;学徒年限设置灵活;工种设置多样;培训内容务实。
(2)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有利于振兴实业;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失业问题,利于社会稳定;增强了对外竞争的实力;对后世有一定借鉴意义。
4.(1)原因:借鉴日本成功的经验;晚清监狱的废弛与糜烂;晚清政府收回治外法权的需要;部分进步晚清官员的倡导;清末新政的开展;西方监狱制度传入中国。(任答三点即可)
(2)评价:积极意义:有利于新式监狱管理人才的培养;有利于监狱制度的近代化;推动了罪犯职业技能训练的开创;为后来的狱制改革提供了借鉴。不足之处:晚清狱制改革是清政府为了挽救危亡的封建统治,屈从于帝国主义列强压迫形势下的产物;由于政治条件和社会条件的缺乏、财政上资金的缺乏以及传统监狱观念的制约,改革效果有限。(言之有理即可)
5.(1)晚清统治集团:君主不对行政负责,而是由大臣代为负责组成政府辅助君主行驶行政权;君主对立法、行政、司法的总揽权力,以及政府作为辅助行政的角色;由君主监督政府,通过大臣的辞职和更换新政府来解决问题,从而保持君位的稳固。
梁启超:强调责任政府与国会的关系;责任政府应该对代表民意的国会负责,而不是仅仅对君主负责
(2)简评:晚清统治集团更多地强调了君主的地位和权力,以及君主立宪制下的政府职能,梁启超则强调了政府对民意代表机构的责任和现代民主政治的原则。
这种差异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在面对西方政治制度冲击时的不同反应和思想分歧。晚清统治集团的认识更多地体现了保守的君主立宪思想,希望通过改革来巩固君主制度,而梁启超则代表了更为激进和民主化的改革主张。
这两种不同的政治理念在晚清的政治改革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中国未来的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清末新政 课时练习(含答案) 统编版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