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测试卷(含答案解析)--2024-2025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测试卷--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一、单选题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发动群众宣传和讨论宪法草案的标语口号有
A.“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
B.“争取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完满实现”
C.“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D.“热烈庆祝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建立”
2.1987年江苏省出台《乡村集体工业企业管理暂行条例》,率先以地方性法规的形式扶持乡镇企业发展。2007年江苏省率先出台《软件产业促进条例》,将软件产业作为优先发展产业。2011年通过的《江苏省新型合作医疗条例》,是我国第一部新型合作医疗地方性法规。这说明江苏省地方立法
A.揭开了我国地方立法工作的序幕
B.标志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完备
C.为探索地方立法护航经济作出了贡献
D.是江苏经济健康迅速发展的根本保障
3.熙宁九年(1076年),面对民间社会的日益平民化,“在野”士大夫吕大钧兄弟率先在关中创建《吕氏乡约》,建立起中国最早的成文的乡村自治制度。这表明当时的乡约制度( )
A.具有与法律相同的效力 B.由中国民间社会自发形成
C.加强了宋代的中央集权 D.推动了律令儒家化的实现
4.传统乡约倡导基层群众自治,它由当地有名望的士绅倡导,乡民自愿配合、受其约束,以达到教化民众、劝善惩恶、淳化风俗等社会效果。至清代,乡约被赋予诸多行政职能,如稽查、催科等,而其教化职能被削弱。这一变化深刻地反映出清代( )
A.社会环境有一定改善 B.国家对社会的控制加强
C.忽视法律的防范作用 D.地方政府官员尸位素餐
5.宋代乡约是“在野”士大夫实践政治理想的重要举措,他们将“礼”作为评判一切的标准,并在乡约条款中专门辟出“礼俗相交”条来规范日常生活礼仪。这体现出宋代乡约( )
A.将德治与法治相结合 B.强调礼仪教化功能
C.具有法律强制性特征 D.加强了地方的治理
6.唐太宗时期,欲重新恢复儒学的正统地位,使儒学达到“古昔未之有”的极盛状态;武周时,“制以释教开革命之阶,升于道教之上”;唐玄宗时期,则综合儒道,采取“体国经远”的“至道”治国理念。据此推断,这些变化的主要动因是( )
A.传统文化的交融逐渐增强 B.完善政务决策机制的需求
C.顺应商品经济发展的潮流 D.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7.在汉代司法中,儒家经典占有重要地位。当时的司法官吏首先用儒家经典去分析案情,再用儒家经义去解释法律、断案量刑,被称之为“春秋决狱”。这种做法的负面影响是
A.压制其他学派,导致儒家独尊 B.道德凌驾法律,削弱法律权威
C.法律解释随意,严刑峻法虐民 D.维护宗法等级,固化社会阶层
8.春秋时期,郑国初铸刑书时,晋国保守贵族叔向致信于郑国执政子产,指出此举会导致“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子产则回答说这是时势发展的必然。这反映出当时
A.礼乐文化秩序遭到破坏 B.传统治国方式出现调整
C.法家法治主张受到重视 D.贵族阶层特权得到强化
9.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的会议是
A.一届人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五大 D.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
10.中国古代“善书”出现于秦汉时期,明清时期善书出版达到高峰阶段。明代官方敕撰的善书多达56种,包括《女诫》《祖训录》《辨奸录》《孝慈录》《教民榜文》《古今烈女传》《仁孝皇后劝善书》等。“善书”的编撰发行( )
A.巩固了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地位 B.实现了社会矛盾的化解
C.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D.阻碍了程朱理学的传播
11.“200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有这样一段颁奖词: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薄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你知道颁奖词中的“他”是谁?( )
A.袁隆平 B.邓稼先 C.钱学森 D.李振声
12.中国封建社会立法思想的价值取向与古罗马有着显著的差异,在立法过程中特别强调“秩序、教化”、家族国家本位;罗马法则强调“公平正义”。中国不同于罗马的根本原因是
A.宗法制为内核的政治结构 B.小农经济为主的生产模式
C.外儒内法的封建统治思想 D.大河流域独特的地理环境
13.德国史学家蒙森在其著作《罗马史》中写道:“有些统治者建议扩大被征服地区公民的权利,统治阶级中的某些人已经开始担忧罗马和被征服者之间的关系。”罗马为“扩大被征服地区公民的权利”而实行的法律
A.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实用性
B.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
C.由外事裁判官处理所有案件
D.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知识垄断
14.《秦律》中最早规定“命曰制”“令曰诏”。而《北齐律》中首创“十大罪”条文,隋唐法律又将这“十大罪”定为“十恶”。“十恶”中诸如“谋反”“谋大逆”“谋叛”“大不敬”等为历朝所沿用。上述规定从法律上( )
A.明确了政权的合法性 B.确保了皇权的神圣性
C.保障了文明的延续性 D.说明皇帝制度的虚弱
15.宋朝以后,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并发展出理学。理学影响基层教化主要表现在
A.通过书院讲学传播 B.乡约与法律合流
C.深入乡约、族规和家训 D.司法活动援引理学理论
16.明太祖曾称:“朕观刑政二者,不过辅礼乐为治耳。苟为治徒务刑政,而遗礼乐,在上者虽有威严之政,必无和平之风;在下者虽存苟免之心,终无格非之诚。大抵礼乐者,治平之膏粱;刑政者,救弊之药石。”这种治国理念的本质是( )
A.外儒内法 B.尊法敬天 C.礼法结合 D.尚法存礼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统治者吸取秦“急法不救”而国家速亡的教训,推行了一系列的赦免措施,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赦免体系。汉代赦免权取决于皇帝一人,即使已经被救免,事后皇帝又可以各种理由废除赦免。同时王公贵族拥有赦免的特权,高级官吏也享有一定的免罪权,赦免的时间主要集中在正月到六月,如明帝中元二年,因“方春戒节,人以耕桑”颁布赦令,允许“天下亡命殊死以下,听得赎论”。对特殊群体,统治者也给予一定的照顾,“男子八十以上、十岁以下,及妇人从坐者,自非不道,诏所名捕,皆不得系。
——摘编自孙雪《儒学与汉代赦免制度研究》
材料二 唐代赦免制序的设计相对其它朝代更加成熟。统治者吸取了以前朝代赦免制度的精华,并把救免作为一项法律制度固定下来,还为之设定特定的仪式。对于赦免之人不仅允许罪犯自新,而且在书中要求相关有司不得对其进行习难。唐代赦免制度中宽宥仁慈的民本思想以及与之合法化的表现形式,同现在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理念殊途同归。
——摘编自刘艳丽《唐代赦免制度研究》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赦免制度实行的原因及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赦免制度成熟的表现,说明实行赦免制度的现实意义。
18.法律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期,贵族认为刑律越秘密越好,利于贵族随意处置百姓,增加专制的恐怖和神秘。郑国子产根据已有刑法重新编订了三种刑法,在公元前536年“铸刑鼎”,把惩治犯罪的刑律铸在金属鼎上,向社会公布;让百姓明白法与非法的界限,知道犯法会得到怎样的处罚。结果,社会治理透明度增加,犯罪案件减少了。
公元前452~前450年,在平民保民官的强烈要求下,古罗马先后编订出十二个法表,镌刻在青铜牌上,公布于罗马广场,即《十二铜表法》。该法包括民法、刑法和诉讼程序,基本上是过去未成文的习惯法的汇编。在后世的岁月中,它虽经多次修订,但始终是古罗马的基本法。
材料二 近代以来,西方各国在继承传统法律思想的基础上,融合启蒙思想制定了各自的法律制度。在国家权力结构层面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法律由代表人民行使权力的议会制定,行政机构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行使行政权,法院根据法律独立掌握司法权。在法律内容上,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天赋人权”和人人平等思想,注意保护个人的各种权利,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等。在司法实践中,为了保证从立案到审理再到判决的每个程序的公开公正,建立了律师制度和陪审团制度。独立、专业的律师为被审判者提供辩护, 可以减少法官对法律的误读;从普通民众中产生陪审团,参与案件审理和判决,使民众能够直接参与法律事务。西方法律制度强调保护私有财产,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
材料三 到2010年底,中国已制定现行有效法律236件、行政法规690多件。至此,涵盖社会关系各个方面的法律部门已经齐全,各法律部门中基本的、主要的法律已经制定,法律体系内部总体做到科学和谐统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郑国子产“铸刑鼎”与古代罗马编订《十二铜表法》相似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法制建设的意义。
19.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
材料一 在罗马法的发展史上,万民法成长和法学家活跃时期是罗马法律和法学空前繁荣时期。这一时期,内战停止,国土扩张,各地交通发展起来,人口流动加剧,各族人民之间联系加强,罗马的商业和手工业兴盛,出现了许多新兴的大城市。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使各族人民的平等权利得到充分表现。
——摘编自曹全来《西方法、中国法与法律现代化》
材料二 罗马法制文明的进程是循序渐进的;罗马法对罗马国家发展和强盛起到过巨大的推进作用;罗马法中所蕴含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原则,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
——据刁纯志主编《西方文化源流》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影响罗马法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谈谈你对罗马法具有的即时作用和“永恒价值”的理解。
三、论述题
20.“春秋决狱”是中国古代法制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即在案件审判中,碰到有关伦常而无明确法律规定,或有法律规定却与伦常有悖时,根据儒家经典《春秋》所载有关事例及其体现的道德原则作为断案的根据。
《春秋》是孔子修订的一部鲁国编年史,其经义既体现了维护“三纲”的要求,又符合国家认可的法律意识,因而得到了当时统治者的肯定和倡导,从汉武帝时起,春秋决狱就成为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断案形式。
虽然汉朝的法律承袭秦制,而其法律指导思想却与法家的重刑主义色彩背道而驰。“亲亲得相首匿”又称“亲亲相隐、亲属相容隐”,是春秋决狱中的一项基本原则,这一司法原则入律是汉律的首创,直到民国时期的法律中仍有体现。
——摘编自郭宏《论汉代春秋决狱及其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汉代的“春秋决狱”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于1954年,其主要内容是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新民主主义制度下,宪法性质的法律为中国人民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故A项错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提出于1956年,故C项错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的标志是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故D项错误。社会主义制度包括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宪法的制定,意味着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在我国的确立,故B项正确。
【考点定位】考查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改革开放以来。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从1987年来江苏省陆续通过颁布地方法规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探索地方立法护航经济做出贡献,C项正确;材料只提到江苏省的地方立法工作,但不能得出是我国地方立法工作的开始,排除A项;材料只能说明江苏省地方法规的建设,而不能得出是全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完备,排除B项;江苏省通过颁布地方法规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不能得出立法是经济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排除D项。故选C项。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宋代在野士大夫吕大钧兄弟率先在关中创建《吕氏乡约》,建立起中国最早的成文的乡村自治制度,说明乡约制度是由中国民间社会自发形成的,B项正确;乡约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此时并未具有与法律相同的效力,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央集权的内容,排除C项;《唐律疏议》标志着中华法系的形成,推动了律令儒家化的实现,排除D项。故选B项。
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至清代,乡约被赋予诸多行政职能,如稽查、催科等,而其教化职能被削弱”可知,清朝时期的乡约地方治理色彩突出,说明国家对社会的控制加强,B项正确;从材料来看,清朝的集权程度明显更高,社会环境改善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地方治理,非忽视法律的防范作用及地方政府官员尸位素餐,且材料也无法得出,排除CD项。故选B项。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宋朝时期。根据材料“他们将‘礼’作为评判一切的标准,并在乡约条款中专门辟出‘礼俗相交’条来规范日常生活礼仪”可知,宋代的乡约将礼俗结合,重视礼仪的教化功能,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法治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宋代乡约属于道德规范,缺乏法律约束,排除C项;乡约不是地方基层政权的治理措施,排除D项。故选B项。
6.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重视儒学,武则天弘扬佛教,唐玄宗综合儒道等,反映出唐朝前期统治者为适应和加强封建专制统治,调整文化政策,D项正确;传统文化的交融逐渐增强是客观背景而非主要动因,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文化政策调整与完善政务决策机制的关系,排除B项;中国封建政府长期推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
7.B
【详解】“春秋决狱”的做法就是很大程度上以道德代替法律,削弱法律权威,B正确;汉武帝定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国策,又采取一系列措施,才导致了儒家独尊,A错误;儒家提倡仁政,C错误;D项与题干无关联,排除。
8.B
【详解】材料中对于铸刑书得到子产的支持,说明传统利用礼乐制度管理国家的模式发生变化,B正确;礼乐文化秩序并没有遭到破坏,A错误;材料中铸刑书并不能说治国思想是以法家思想为主,C错误;贵族特权不符合材料主旨,D错误。
9.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正式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因此D正确,ABC排除。故选D。
10.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明清时期。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明清时期,善书的出版达到高峰,善书宣扬儒家的纲常伦理的思想,维护社会秩序。A项正确;“实现了”说法绝对,排除B项;材料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阻碍了社会发展,而不是完善,排除C项;材料有利于程朱理学的传播,排除D项。故选A项。
1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中“真正的耕耘者”、“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等信息可知,该人物是袁隆平,A项正确;邓稼先是核物理学家,研究的领域不是农业,排除B项;钱学森在应用力学、喷气推进与航天技术、工程控制论等领域作出重要贡献,其研究领域也不是农业,排除C项;李振声的研究领域是农业,但他不是“200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排除D项。故选A项。?
12.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导致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立法思想的价值取向与古罗马有着显著的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两者的经济基础不同,即中国是小农经济为主的生产模式,B项正确;宗法制为内核的政治结构是原因,但不是决定中国古代立法思想价值取向的根本原因,A项错误;外儒内法的封建统治思想是影响中古代立法思想的具体原因,而非根本原因,C项错误;大河流域独特的地理环境只是客观因素,不是根本原因,D项错误。
13.A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罗马为“扩大被征服地区公民的权利”而实行的法律是万民法,万民法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实用性,缓和了疆域扩大带来的矛盾,故A项正确;公民法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故B项错误;公元前242年,罗马设立外事裁判官,专门处理罗马市民和非罗马市民之间的法律纠纷,此时还没有万民法,故C项错误;《十二铜表法》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知识垄断,故D项错误。
14.B
【详解】《秦律》中最早规定“命曰制”“令曰诏”其目的在于体现皇帝与众不同的神圣性;“十恶”中的“谋反”“谋大逆”“谋叛”“大不敬”等为历朝所沿用,反映了历朝均将反对皇权作为大罪进行处理。由此可知,B项正确;君权神授是强调政权的合法性,是汉代董仲舒的观点,排除A项;材料内容与“文明的延续性”无关,排除C项;D项不符合史实和题干材料,错误。故选B项。
15.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宋朝时期理学逐渐世俗化,其突出表现是宋代理学与乡约、族规和家训相融合,成为推动基层教化的突出表现,C项正确;书院讲学所影响的主要是知识分子,排除A项;明清时期,乡约逐渐与律法合流,排除B项;司法活动援引理学理论体现了儒学对法律的影响,但是无法体现理学对基层治理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1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据题干“大抵礼乐者,治平之膏粱;刑政者,救弊之药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元璋认为刑罚不过是礼制的辅助,因此治理国家应该礼法结合,这本质上是外儒内法的治国理念,A项正确;敬天思想并未体现,排除B项;礼法结合是表象而非本质,排除C项;朱元璋更推崇礼制,而非法律,排除D项。故选A项。
17.(1)原因: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黄老无为而治思想的影响;统治者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社会经济凋敝的现状。特点:形成完整的赦免体系;突出君权至上;具有明显的等级性;赦免时间集中等。
(2)表现:将赦免作为制度固定下来;具有特定的仪式;凸显民本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意义:有利于启动现行赦免制度;重构现行刑法中的部分法律理念;凸显值得效仿的保护犯罪分子尊严的方式等。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代时期的中国。原因:根据材料“汉代统治者吸取秦‘急法不救’而国家速亡的教训”可得出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根据材料“推行了一系列的赦免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统治阶级面对百废待兴的社会经济,采取了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推行了一系列休养生息的政策,如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说明这时期黄老无为而治思想的影响深刻,统治阶级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促使汉初推行赦免制度的实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统治阶级面临着百废待兴的社会经济,这时期社会经济凋敝现状促使推行赦免制度。特点:根据材料“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赦免体系”可知,形成完整的赦免体系;根据材料“汉代赦免权取决于皇帝一人”可知,突出君权至上;根据材料“同时王公贵族拥有赦免的特权,高级官吏也享有一定的免罪权”可知,具有明显的等级性;根据材料“赦免的时间主要集中在正月到六月”可知,赦免时间集中等。
(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表现:根据材料“并把救免作为一项法律制度固定下来”可知,将赦免作为制度固定下来;根据材料“还为之设定特定的仪式”可知,具有特定的仪式;根据材料“唐代赦免制度中宽宥仁慈的民本思想以及与之合法化的表现形式”可知,凸显民本思想;根据材料“同现在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理念殊途同归”可知,对后世影响深远。意义:根据材料“同现在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理念殊途同归”可知,唐代赦免制度对当今现行赦免制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有利于启动现行赦免制度;根据材料“唐代赦免制度中宽宥仁慈的民本思想以及与之合法化的表现形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赦免制度中的赦免制度有利于重构现行刑法中的部分法律理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赦免制度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凸显值得效仿的保护犯罪分子尊严的方式。
18.(1)背景:社会制度转型,冲击传统秩序;贵族曲解法律,社会矛盾尖锐。
(2)基本特征:继承传统法律思想;融合启蒙思想;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并相互制衡;注意保护个人权利,坚持程序公正,实行律师辩护制度;保护私有财产,维护资产阶级利益。
(3)意义:完善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促进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利益。
【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春秋时期,贵族认为刑律越秘密越好”“在平民保民官的强烈要求下”等信息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而古代罗马编订《十二铜表法》时期社会矛盾尖锐,传统的社会秩序受到冲击,因此二者相似的社会背景都是社会制度转型,冲击传统秩序;根据材料“贵族认为刑律越秘密越好,利于贵族随意处置百姓”“公元前452~前450年,在平民保民官的强烈要求下”等信息可知,郑国子产“铸刑鼎”与古代罗马编订《十二铜表法》时期都存在贵族曲解法律,社会矛盾尖锐的现象。
(2)基本特征:根据材料“西方各国在继承传统法律思想的基础上”可得出继承传统法律思想;根据材料“融合启蒙思想制定了各自的法律制度”可得出融合启蒙思想;根据材料“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法律由代表人民行使权力的议会制定,行政机构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行使行政权”等信息可得出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并相互制衡;根据材料“注意保护个人的各种权利”“公开公正,建立了律师制度和陪审团制度”等信息可得出注意保护个人权利,坚持程序公正,实行律师辩护制度;根据材料“西方法律制度强调保护私有财产,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可得出保护私有财产,维护资产阶级利益。
(3)意义:根据材料“中国已制定现行有效法律236件、行政法规690多件”可知,中国制定的众多法律和法规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根据材料“涵盖社会关系各个方面的法律部门已经齐全,各法律部门中基本的、主要的法律已经制定”可知,中国法制建设有利于完备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为保障人民群众利益提供了法律依据。
19.(1)政局的稳定与领土的扩张;各民族人民之间交往与联系增强;商品经济的发展;各族人民平等权利的发展。
(2)罗马法在当时起了缓和社会矛盾和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有利于维系和稳定罗马帝国的统治。其影响超越了时间、地域与民族的范围,具有永恒价值,尤其是对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和欧美国家的立法、司法制度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如答史实也可:拿破仑的《民法典》就是以罗马法为蓝本的,英国的《权利法案》、美国的《独立宣言》和1787年宪法、法国的《人权宣言》等都以罗马法为理论基础,西方国家的陪审制度发端于罗马,罗马律师制度是现在世界各国律师制度的初级形式等)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罗马)。据材料一“这一时期,内战停止,国土扩张”可知,政局的稳定与领土的扩张;据材料一“人口流动加剧,各族人民之间联系加强”可知,各民族人民之间交往与联系增强;据材料一“罗马的商业和手工业兴盛,出现了许多新兴的大城市”可知,商品经济的发展;据材料一“各族人民的平等权利得到充分表现”可知,各族人民平等权利的发展。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罗马)。据材料二“罗马法对罗马国家发展和强盛起到过巨大的推进作用”可知,罗马法对罗马的发展和统治起到了重要作用,据所学知识可知,罗马法在当时起了缓和社会矛盾和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有利于维系和稳定罗马帝国的统治。据材料二“罗马法中所蕴含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原则,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可知,罗马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据所学知识可知,罗马法影响超越了时间、地域与民族的范围,具有永恒价值,尤其是对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和欧美国家的立法、司法制度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20.水平三:能够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三个层次进行评述。表述成文,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相关论述充分合理。
层次一:说明“春秋决狱”产生的历史背景。若从汲取秦朝实行暴政、严刑峻法导致速亡的教训;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春秋决狱创造条件;完善法律体系、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等角度进行阐释历史背景。
层次二:说明“春秋决狱”的特点:若从以礼入法,礼法合一的法制思想;将儒家经典法典化的实际操作;注重人伦纲常的司法原则等角度阐释其法律实践的特点。
层次三:说明“春秋决狱”产生的历史影响。若能从推动了汉代法律体系的完善,对后世封建王朝产生深远影响;强化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起到一定社会教化作用;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巩固封建统治;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等角度阐释其历史意义即可得4分;若能继续从法律解释主观化,影响法律的公正性;过分重视伦理道德的作用,影响法治精神的彰显等角度阐释其历史局限,表述合理。
水平二:能够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多个层次进行评述。观点较为明确,史实运用较为准确,相关论述较为充分合理。
水平一:能够根据材料信息或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述。阐述相关史实基本准确,论述较为合理。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本题要求对汉代的“春秋决狱”进行评述。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春秋决狱”是在司法审判中引入儒家伦理作为判决的依据。对此做法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如从历史背景、特点、影响等,可任选一点从正反两方面引用相关史实进行论述。言之有理即可。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测试卷(含答案解析)--2024-2025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