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4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历史模拟试题(一)(答案)

2024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历 史 精 华 卷 (一)
说明: 1. 全卷共6页, 满分为100分. 考试用时8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在答题卡上填写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用2B铅笔把对应该号码的标号涂黑。
3.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上。
4.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画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5.考生务必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时,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广东郁南磨刀山遗址是南江流域出土的旧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址,它早于马坝遗址,是目前广东省境内发现的最早的人类遗址,这批生活在南江流域的早期人类被誉为“最早的老广”。与磨刀山遗址大约处于同一时代的遗址是 ( )
A.河姆渡遗址 B.半坡遗址 C.北京人遗址 D.良渚文化遗址
2.南京博物院收藏的殷墟甲骨文共有3000余片,经古文字专家辨认考证、上面所记载的商王世系与《史记·殷本纪》中的相关记载基本一致。这表明 ( )
A.出土文物可以用来检验传世文献的可信度 B.传世文献在史料价值上远远高于出土文物
C.考古界对商王世系的研究一直存在着争议 D.出土文物能够更加全面地揭示历史的真相
3.中国传统古籍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下面典籍中的记载反映出的共同智慧是 ( )
A.顺应自然 B.勤劳节俭 C.以和为贵 D.重视孝道
4.下面为《西汉初年中央和地方封国人口和辖郡数量对比表》。为改变表中反映的状况,西汉政府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 )
中央人口 封国人口 中央辖郡 封国辖郡
450万 850万 15郡 39郡
A.北击匈奴 B. 颁布“推恩令” C.平抑物价 D.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5.广东客家人的先民来自中原,他们先后经历了五次南迁。第一次在东晋时期,客家人避开沿江膏腴之地,逐空荒而居,不与当地土著发生经济利益冲突,而且多向江南的山丘地区发展,种植麦、菽。据此可知,客家先民南迁 ( )
A.促进了南方地区的开发 B.加剧了南方的阶级矛盾
C.导致了封建国家的分裂 D.有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
6.从隋至元,大运河线路的延长以及从“人字形”到南北贯通的“一字形”的改变,不仅从空间上拉近了中国南北的距离,更在国家战略格局上促进了传统经济格局和地缘政治格局的改变。由此可知,大运河的发展 ( )
A.密切了政治经济中心的联系 B.带动了新的生产关系出现
C.解决了南北发展不平衡问题 D.促进了南北方的文化认同
7.下表是不同文献对唐宋时期江南经济状况的记述。据此可知 ( )
记述 出处
至于长安宝货药肆,咸丰衍于南方之物 唐·高彦休《阙史》
天下无江淮, 不能以足用; 江淮无天下, 自可以为国 北宋·李觏《寄上富枢密书》
大江之东, 南至五岭……舟车南北, 日夜灌输京师者,居天下十之七 北宋·沈括《扬州重修平山堂记》
历史精华卷 (一) 第1页/共6页
A.长安地区物资严重缺乏 B.江淮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C.扬州成为最富庶的城市 D.江南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8.《清实录》中“一体”一词出现过8435次、使用范围十分广泛。皇太极认为“满汉之人,均属一体”;康熙“视四海一家、中外一体”;雍正认为“满洲、汉军、汉人,朕俱视为一体并无彼此分别”。这反映了清前期 ( )
A.继承并发展了“大一统”思想 B.实现境内无差别一体化发展
C.消除了民族间固有基本矛盾 D.在开疆拓土中实现国家统一
9.北方边远的一些新城市的发展与晋商商业的发展壮大同步而行。如辽宁流传着“先有曹家号,后有朝阳县”,内蒙古则有“先有复字号,后有包头城”,西北人又称“先有晋益老,后有西宁城”。以上材料说明了 ( )
A.商业发展助推城市繁荣 B.晋商推动北方城市出现
C.中国古代边境贸易发达 D.北方边远城市开始兴起
10.自英军攻城以来,广州民众由冷漠、恐惧到抗争。1841年,广州三元里及各乡数千乡民自发抗击英军入侵。其后,广州城内民众纷纷组成团练和团勇备战御敌。广州民众奋起抗争说明 ( )
A.农民阶级成为反侵略先锋 B.民众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C.清政府全面动员民众抵抗 D.中英军队没有正面对抗
11.辛亥革命的过程中出现了汉族、满族及其他民族之间的民族妥协,南方革命政权和清皇室之间的政治妥协,孙中山和袁世凯两大政治“巨头”的权力妥协。通过这三大妥协,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实现了建立中华民国的目标。这体现了 ( )
A.革命党追求民主共和的精神 B.孙中山个人的行为修养
C.中华民国权威性得不到认可 D.参与各方缺乏政治智慧
12.1925年6月,广州和香港爆发了由共产党人邓中夏、苏兆征领导的省港大罢工,邓中夏指出:“省港罢工不是为了什么增加工资,减少时间,改良待遇之经济斗争,而是为争取民族生存与国家体面政治之斗争。”他意在强调当时 ( )
A.阶级矛盾已不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B.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来挽救民族危亡
C.工人运动急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 D.工人运动应体现反帝爱国斗争色彩
13.下表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不同时期开展的面向青年的活动。这说明 ( )
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 创办了《先驱》《中国青年》等通俗的革命理论读物,同时面向青年开办补习学校,创办青年团
国共对立时期 组织列宁学校、青年俱乐部; 在团组织内, 建立识字班、读书班以及各种研究小组;出版发行了《青年实话》《列宁青年》等
A.中共注重对青年进行思想引领 B.青年积极参与救亡图存
C.青年团队伍力量逐渐发展壮大 D.国民教育已经发展成熟
14.右图为不同时期中共党员主要成员社会阶层的比例分布情况。这最能反映出 ( )
A.中共以城市为工作重心
B.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向农村转移
C.中共广泛地代表中国各阶层的利益
D.中共随革命形势变化相应地调整政策
15.下表为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解放区基本概况,出现以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时间 土地面积/km 城市数量/个 人口数量/人
1946年7月 约230万 464 1.3亿
1949 年6月 约296万 1061 2.8亿
A.解放战争的顺利推进 B.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C. 日本侵略者节节败退 D.共产党工作重心转向城市
16.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各项治国安邦的制度和原则,而这个制度和原则的雏形早已在“共同纲领”中孕育出来了。这说明1954年宪法 ( )
历史精华卷 (一) 第2页/共6页
A.制度内容的科学性 B.具有历史的延续性
C.人民参与的广泛性 D.实施程序的公正性
17.右图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组年画作品。这折射出当时我国 ( )
A.工农业结构按比例协调发展
B.农民生产自主性得到提高
C.农村生产力水平得到了提升
D.农业生产机械化已经普及
18.1964年1月27日,《中法建交联合公报》在北京和巴黎同时发表,这份仅有两句话、四十多个字的建交公报,可能是中国外交史上措辞最为简洁的建交公报,但却被西方媒体评价为一次“外交核爆炸”。上述的“核爆炸”体现在新中国 ( )
A.完全冲破了西方国家的封锁 B.成功研制了第一颗原子弹
C.与西欧大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D.掀起了反殖民化的新浪潮
19. 右图反映了1978——2005 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甲线段”所示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 ( )
A.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发展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发展机遇
20.改革开放前,在“要高山低头,令河水倒流”的口号下建立的东江——深圳供水工程,级解了香港同胞用水之急。改革开放初期,香港助力深圳,谱写了一曲“港同深比翼齐飞,深与港共同转型”的赞歌。这体现出 ( )
A.香港特别需要中央政府的庇护 B.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充分发挥
C.“一国两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D.香港深圳间加强交流合作以促进发展
21.据记载,波斯一带的年轻人从小就阅读《荷马史诗》,“唱颂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的悲剧诗”;梵文史诗《罗摩衍那》就深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影响,而《埃涅阿斯纪》中可以看出很深的印度文学的烙印。由此可见 ( )
A.文化传统将影响统治策略 B.希腊文学是世界文学发展的源头
C.征服者推行文化包容政策 D.不同文明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交流
2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一书中说道:6世纪起,中国文明大规模传入日本 那些游历“天朝”的日本人,作为热情的皈依者,回国后所起的作用更为重大。这里的“作用”指的是 ( )
A.推翻君主专制 B.开创幕府统治的新时期
C.促进民主改革 D.推动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23.下表内容摘自1804 年颁布的《法国民法典》。据此推断,该法典 ( )
第8条 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
第545条 任何人不得被强制出让其所有权;但因公用,且受公正并事前的补偿时,不在此限
第1134条 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的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
A.最终确立资产阶级共和政体 B.为拿破仑军事独裁提供了法律依据
C.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时代诉求 D.成为近代欧美国家立法的重要来源
24.右图是《19世纪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该图反映了当时 ( )
A.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
B.英国拥有广阔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C.欧美列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25.“南北战争有利于全国经济的一体化发展,确立了所有美国公民首先是美国的国家公民,其次才是各州公民的原则。松散的联邦变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统一的国
历史精华卷 (一) 第3页/共6页
家,战争考验了联邦政府在非常时期维护国家统一和民主体制的能力。”材料表明南北战争 ( )
A.加深了州政府与联邦政府对立 B.标志美国联邦制度最终形成
C.强化了联邦政府的权威和影响 D.消除了美国南北经济的差异
26.1866年,德国西门子发明了世界第一台直流电机,首次把机械能转换成电能。此后,有轨电车、无轨电车、电梯等相继由西门子公司最先研发并投入市场。据此可知 ( )
A.德国成为科技革命发源地 B.英国丧失工业优势地位
C.科技创新与生产紧密结合 D.生活需求推动技术进步
27.1928年,苏联只有不到3万台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1932年苏联的拖拉机年产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位、欧洲第一位。这得益于 ( )
A.农业集体化运动 B.新经济政策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斯大林模式
28.某同学为了比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两极格局”,制作了右面示意图。你觉得图中“共同点”处应填 ( )
A.都形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B.都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
C.都是大国强权政治的产物
D.都维护了中国的国家利益
29.有人说: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的世界,只有两个巨人在大声说话,且不容反驳;20世纪90年代以后,世界的声音就多了,大部分人都可以表达自己的看法了。这反映出 ( )
A.经济全球化带来政治多极化 B.政治多极化推动世界民主化
C.大国强权政治已经完全消失 D.世界各国的发展严重不平衡
30.以下是通信技术的发展进程,这一进程表明了 ( )
古代 烽火传军情;驿站送信;“飞鸽传书”;“击鼓通信”
近代早期 大量灯塔建造, 保障海上行船安全
19世纪 随着电报、电话的发明,电磁波的发现, 实现了利用金属导线传递信息
20世纪初 环球海底通信电缆建成,创造了一个更加密切联系的新时代
A.科学技术推动通信技术不断发展 B.通信技术是科技革命的最高成就
C.科技因素决定人类社会发展进程 D.通信技术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二、非选择题 (第31题14分, 第32题16分, 第33题10分, 共40分)
31.某学习小组开展了主题为“继承民族智慧,启迪科技发展”的项目化学习,制作了手抄报,以下是手抄报的部分内容。(14分)
篇目一 【文物研究】
汉铜漏壶 唐朝水运浑象复原模型 北宋水运仪象台复原图
利用滴水造成的水位变化计时。但是随着水位下降, 流速变慢,计时有一定误差 利用水力推动的轮轴机械报时, 初步解决了计时误差问题 使用擒纵机械系统, 计时更加精确。这一技术传入欧洲, 推动了西方机械钟表的发展
(1)根据篇目一,概括中国古代计时器的发展特点。结合所学,写出宋代另一项科技发明,并说明其影响。(6分)
历史精华卷 (一) 第4页/共6页
篇目二 【数据分析】
中国古代科技发明数量与占世界主要科技发明比例
时期 中国科技发明/件 世界主要科技发明/件 中国科技发明全球占比/%
两汉 28 45 62
隋唐 32 45 71
宋元 38 67 57
明清 19 472 4
——根据《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统计
(2)根据上述表格,指出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发生变化的历史原因。(6分)
(3)研究此主题,除了“文物研究”“数据分析”之外,还可以运用哪些方式 (2分)
32.报刊文献具有独特的史料价值,映射着社会的变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绸缎绫罗非不华美, 而偏欲以重价购洋绸; 一饮馔也, 山珍海错非不鲜肥, 而必欲以番菜为适口; 围棋、象棋亦足消闲, 而独以打弹 (台球) 为娱乐……甚且衣袜、眼镜、毛巾、胰脂, 大凡来自外洋者, 无不以为珍贵。” ——摘编自1892年《申报》
(1)提取材料一中可以相互印证的信息,并对材料中反映的社会风气进行解释。(4分)
材料二
古代官报 “邸报”是中央向地方政府传达诏令的新闻文抄, 不允许公开出售
外报创始 1815年,英国传教士创办《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是中国近代最早的报刊
国人自办报刊兴起 1873年,《昭文新报》标志着中国人首次独立创办报刊
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 1895年,维新派创办《中外纪闻》;1897年,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
国人第二次办报高潮 1904年,蔡元培主编《警钟日报》;1905年,创办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
国人第三次办报高潮 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 1918年, 李大钊等人主编《每周评论》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 积极创办党的机关刊物,如《共产党》《向导》《解放日报》《新华日报》
历史精华卷 (一) 第5页/共6页
(2)从表中提取相关信息,就材料整体或局部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 (8分。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3)你认为报刊具有怎样的史料价值 使用报刊作为史料时应注意什么 (4分)
33.国家战略是为实现国家总目标而制定的总体性战略的概括。某校九年级 (1)班的同学以“美国国家战略”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10分)
【冷战对峙】
材料一 1947年2月,英国请求美国接管在东地中海抵抗共产主义的义务,接管大英帝国的霸权,称雄世界的红地毯铺到美国人的脚下。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推出杜鲁门主义,宣告美苏战时联盟正式破裂,反苏反共的冷战被公开确定为美国的国策。
——摘编自张建华《世界现代史资料汇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美国把冷战确立为国策的原因。(4分)
【粮食战略】
材料二 二战后,日本出现粮食危机,美国占领当局对日本开展粮食援助。至20世纪50年代初,日本的农业开始复苏并向自给自足的方向迈进。此时,美国出现了农业生产过剩,按照美国粮食巨头和跨国粮商的意见,美国一方面趁日本国内麦类自给体系尚未形成,对其进行渗透和破坏,另一方面策划让日本人更多地进口面食,向日本大量出口小麦等粮食,造成日本粮食自给率连年下降,甚至威胁到了日本的粮食安全。
——摘编自徐振伟《二战后美国对日本的粮食战略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后美国对日本粮食战略的变化,并分析二战后美国对日本的粮食战略给日本带来的影响。(6分)
历史精华卷 (一) 第6页/共6页
2024 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历史精华卷 (参考答案)
(一)
一、单项选择题
1-10 CACBA ADAAB
11-20 ADADA BCCCD
21-30 DDCBC CDCBA
二、非选择题
31.(1)计时越来越精准;技术不断创新;计时技术领先世界;等等。(2分,任答一点即可)示例:活字印刷术 (2分),经济省时,促进我国古代经济、文化发展;对世界文明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等等。(2分,任答一点即可)
(2)变化:中国古代科技在两汉至宋元时期一直领先世界,到明清时期我国科技发展逐渐在世界上落后;宋元以后中国科技发明全球占比下降。(2分,任答一点即可)
原因:两汉至宋元时期,中国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制度先进,为科技发展提供了基础;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闭关锁国政策以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在封建社会后期 端日显,实行文化专制政策,禁锢人们思想;中国古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科技以经验总结为主,没有形成实验科学;世界上,16世纪近代自然科学产生,世界科技迅速发展。(4分,任答两点即可)
(3)文献检索;参观博物馆;专家访谈;等等。 (2分,任答一点即可)
32. (1)信息:台球是晚清贵族的一项娱乐活动。(2分)
解释:材料反映了晚清时期人们的饮食、服饰及休闲娱乐方式日益开放,出现了崇洋逐新的趋向。这是因为近代以来,外来文化不断传入中国,外来的新的生活方式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享受和便利,因此受到人们的追捧。(2分)
(2) 示例
观点:在社会变革中,报刊顺应时代发展需要。(2分)
论述:中国古代报刊是皇帝旨意、政府政令的发布平台,是维护专制制度的产物。中国近代报刊是伴随着西方文明的传入而兴起的,经历了由外国传教士办报到自主办报的过程,随着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救亡图存成为近代中国主题,更多地传播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宣传各阶级、各政党的思想主张。维新派创办的报刊大力宣传改良思想,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的《民报》,作为中国同盟会的机关刊物、积极宣传三民主义等民
主革命思思,推动了民主革命的发展。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报刊积极进行反帝反封建宣传,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解放了民众思想。中国共产党创办的报刊,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总之,中国报刊发展顺应了近代社会变革的需要,推动着中国近代化。(6分)
(3)史料价值:报刊记录了当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风俗等层面的动态,是研究历史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据和佐证。(2分)
注意事项:孤证不立,要和同时期不同报刊或史书、档案材料、个人著述、书信等资料相互印证,以求准确。(2分)
33.(1)原因:美国妄图称霸世界,遏制共产主义的发展;美、苏两国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对立;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间的矛盾加深。(一点2分,任答两点得4分)
(2)变化:由对日本进行粮食援助到对日本进行粮食倾销。(2分)
影响:缓解了日本二战后的饥荒,维护了日本政治秩序和社会稳定、保障了其经济发展的基础;(2分)挤压了日本粮食的生存空间,造成日本粮食自给率连年下降,甚至威胁到了日本的粮食安全。(2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2024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历史模拟试题(一)(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