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开封市鼓楼区第六中学八年级下册历史期末
一、选择题(共20分)
1.(本题1分)下图是西晋至隋的朝代变迁图。这反映出( )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
C.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D.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2.(本题1分)“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被唐太宗称为“镜子”的是
( )
A.房玄龄 B.魏征 C.姚崇 D.杜如晦
3.(本题1分)看到图1和图2的两位人物,你会联想的词语是( )
A.不畏艰辛 B.改革创新 C.助人为乐 D.真诚待人
4.(本题1分)宋太祖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在州级机构中设一职,与州长官同签文书,以分散知州的权力。这个官职是( )
A.节度使 B.通判 C.宰相 D.转运使
5.(本题1分)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他还常引用古人的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下列史实最能体现唐太宗上述思想的做法是( )
A.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 B.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C.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D.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
6.(本题1分)秦汉时期丞相一职多由一人担任,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丞相,到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员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
A.官员行政效率降低 B.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丞相权力不断被削弱
7.(本题1分)岳飞在《满江红》中写道:“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这首词表达了岳飞( ) A.开疆拓土的宏图大志 B.对统治者的怨愤之情
C.精忠报国的雄心壮志 D.对百姓们的怜悯之情
8.(本题1分)两宋时期,“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丝、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这反映了当时( ) A.农业及手工业发达 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对外贸易航线众多 D.国家财政来源广泛
9.(本题1分)对以下示意图解读正确的是( )
A.各民族政权始终处于战争状态 B.北宋联合蒙古政权夹击西夏 C.辽与南宋维持相对和平的局面 D.各民族政权并立与力量消长
10.(本题1分)元朝建立后实行的政治制度对中原王朝制度既有继承也有创新,尤其是对地方行政区权力的划分,一是代表朝廷监临各地的行中书省与宣慰司,二是直接牧民的路、府、州、县,具有典型的多层级、复式结构的特征。元朝地方行政设置的目的( )
A.适应了国家统一发展的需要 B.体现了蒙古文化对制度的影响
C.改变了对地方的管理体系 D.不利于对地方的管理
11.(本题1分)1620年,培根在《新工具》一书中指出:“这三种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第一种是在学术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事方面,第三种是在航行方面。”这里的“三种发明”指的是( )
A.造纸术、印刷术、火药 B.印刷术、指南针、造纸术
C.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D.火药、造纸术、指南针
12.(本题1分)2020年芒果台热播剧《锦衣之下》让广大网友直呼身穿飞鱼服,手握绣春刀的锦衣卫金事“陆大人”好帅。历史上的锦衣卫是
A.由明成祖亲自设置 B.为了监视官民,强化皇权
C.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帮助皇帝处理政务
13.(本题1分)学者石声汉认为,名称前冠以“胡”字的植物,大多为两汉两晋时由西北引入;冠以 “海”字的植物,大多为南北朝以后由海外引入;冠以“番”字的植物,大多为南宋至元明时由“番舶”引入;冠以“洋”字的植物,大多由清代乃至近代引入。这反映出( ) A.中国古代国人心态保守封闭 B.中国古代中外经济交流频繁
C.中国古代农业科技领先世界 D.古代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14.(本题1分)这项工程从来不是“限制文明空间的环”,而是巧妙地控制、调节了中原政权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关系,把农业经济和游牧经济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材料中的“工程”指( )
A.大运河 B.赵州桥 C.北京城 D.明长城
15.(本题1分)清初的统治者进入中原地区后,认为“国之大计”是恢复和发展( )
A.农业生产 B.人口增长 C.商业贸易 D.对外贸易
16.(本题1分)下图是戚氏宗祠的一副五言对联。这副对联弘扬的是( )
A.爱国守土、保境安民的品质 B.求新求变、开放包容的品质
C.爱好和平、勇于开拓的品质 D.从善如流、艰苦朴素的品质
17.(本题1分)章回体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一种体裁。其特点是将全书分为若干章节,称为“回”或 “节”。下列章回目录选自《三国演义》的是( )
A.孙行者大闹黑风山观世音收伏熊罴怪 B.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 C.诸葛亮乘雪破羌兵司马懿克日擒孟达 D.梁山泊吴用举戴宗揭阳岭宋江逢李俊
18.(本题1分)如图电影讲述了乾隆时期西迁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因不堪忍受沙皇俄国的控制和压迫,在杰出首领渥巴锡的领导下,战胜重重困难,不远万里,历经千险回归祖国,得到清政府的妥善安置的故事。土尔扈特部回国( )
A.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B.促进了西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C.使新疆地区管辖范围不断增大 D.奠定了近现代中国的政治版图基础
19.(本题1分)明朝末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把中国农民战争的斗争水平推到了新的高度,这是因为( )
A.起义军推翻了明朝的统治 B.起义的规模巨大 C.起义军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 D.起义军攻占北京建立政权
20.(本题1分)下列四大文学名著,通过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的是( )
A.《水浒传》 B.《红楼梦》 C.《西游记》 D.《三国演义》
二、综合题(共30分)
21.(本题6分)阅读材料,进行探究。
材料一:民以食为天,某同学以“农业的发展”为主题搜集如下资料。
朝代 资料
唐朝 曲辕犁、筒车
宋朝 秧马、占城稻
明朝 《农政全书》玉米、甘薯等
清朝 黄河、淮河等的治理
材料二:唐太宗认为:“夫民者国之先,国者君之本。”因此他注重农桑,轻徭薄赋,使社会经济繁荣起来。明初,朱元璋下令各地流亡人民还乡生产,还乡者皆免税三年,量力开垦土地。清初统治者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
——摘编自张传玺主编《简明中国古代史》、统编初中历史教科书等材料三:明中后期传入我国的高产作物,如玉蜀黍(即玉米)、番薯(俗称地瓜),到清代普遍种
植于全国各地,高产作物的推广,对于粮食增产有重大影响。清初荒地极多,随处可见,而到康熙末年,则大都被开垦耕种。因而耕地面积由1645年的400余万顷,增加到1724年的680余万顷。人口增长也随之加快,特别是地丁合一之后,人口数字急剧增加,乾隆十四年(1749)为1亿7000万,至嘉庆十七年(1812)增加到3亿6000万。
——摘编自张传玺主编《简明中国古代史》
根据材料一,任选其中一例农业生产工具的发明,指出其作用。
根据材料二,概括历代统治者对经济的发展有何共同态度 结果如何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作物品种、耕地面积和人口数量之间的关系。
综上探究,你认为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22.(本题5分)中国古代采取不同的经济政策,直接影响着我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水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所示
请说出如图大运河的南至哪里以及历史意义?
材料二 经过自东吴以来至南朝刘宋时期二百余年南北人民的共同开发,三吴地区的生产发展已经赶上并局部地超过了北方,并在实际上形成了我国的一个新的经济中心——江南经济区。……到南宋时期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谚语:苏湖熟,天下足。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江南经济区”形成的原因?
材料三 如图是中国古代南北方人口总数及所占比例对照表。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材料三说明中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了什么变化?此变化基本完成于什么时期? (4)你认为古代南方经济发展的过程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23.(本题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元代疆域辽阔,民族众多……行省在忽必烈时期能处置钱粮、户口、屯种、漕运等事务……成宗即位后,更是颁给行省长官虎符,使其统领本省军队,但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职掌军权的中央机构)。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二:中国古代各中央政府为了提高政权运转效率通常会减少地方行政层级,但自秦国推行
郡县制以来,任何朝代的基层政区都是县,也从来没有被取消过。但为了解决管理幅员过大和军事
问题又会设立监察区和军管区,这些非行政区最终演变为州、道、路、省等地方高层政区,使得地
方行政层级变多。秦朝在郡政区实行行政,军事,监察三权分立,汉朝设置13州刺史,唐朝设道对地方派遣监察官员,宋朝设置互不统属的路,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地方行政层级的变动无不是中央加强集权的创新。
——摘编自成军《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嬗变及启示》材料三:顾炎武认为:“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尊令长之秩。而予之
以生财治人之权,罢监司之任,设世官之奖,行辟属之法”。这说明这个时期关于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争论已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即从分权与集权的高度去认识分封制与郡县制。
——摘编自冯晖等《中国古代分封制与郡县制之争》
(1)根据材料一分析行省制度的特点。从长远角度来看,行省制度对中国制度发展有何影响?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古代地方制度演变的特点。
(3)材料三中“封建之失”和“郡县之失”具体分别指的是什么?从整体发展来看,指出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的发展趋势。
24.(本题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少)所参决。
材料二:明清思想家顾炎武曾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材料三:清朝沿袭明朝政治制度,内阁仍然是政府的中枢机构,但因受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制约,权力有限,使皇帝集权受到较大影响。后来,清朝统治者对中央中枢机构进行了改组。
材料四:清统一全国后,十分注意从思想文化上控制广大民众,尤其是读书人。朝廷从诗词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语,歪曲解释,罗织罪名,迫害知识分子。
(1)材料一中废丞相的“帝”指哪位皇帝?请指出丞相这一官职设立于哪个朝代? (2)根据所学知识,说说顾炎武为什么要抨击科举制度?
根据所学知识,“清朝统治者对中央中枢机构进行了改组”,设立的什么机构使中国君主集权达到了顶峰?
根据所学知识,材料四所述内容被称为什么?
材料一至材料四所述事件,在当时起到了什么共同作用?
25.(本题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宣称“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化,多次向唐请求通婚,于是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了他。唐中宗时,应吐蕃首领尺带珠丹的请求,送金城公主入藏成亲,尺带珠丹高兴地上书唐朝皇帝说,吐蕃和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了。
(
10
—
13
世纪我国民族政权示意图
)材料二
(
北宋初年,宋辽互有征战。
1004
年,宋辽缔结
“
澶渊之盟
”
。宋每年给辽绢
20
万匹,银
10
万两。西夏建立后,多次进攻北宋,
1044
年,宋夏议和,宋每年赐给西夏岁币。宋和辽、夏和议以
后,恢复了经济文化交流。
)
材料三 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时期,为了加强对西藏、西北地区的管辖,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①册封达赖和班禅②建立金瓶掣签制度③设置驻藏大臣④设立乌里雅苏台将军⑤设立伊犁将军。
(1)材料一反映唐朝统治者实行了怎样的民族政策?你认为处理好民族关系有什么重要意义。
(2)材料二反映宋朝民族关系有何特点?宋在与其他民族政权交往的过程中,屡屡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这与宋朝实行的什么国策有关?
(3)请从材料三中分别找出清朝管辖西藏和新疆地区的措施各一项。(填写序号)。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河南省开封市兴华中学2023-2024八年级下学期6月期末历史试题(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