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一、选择题
1.历史学家蒋廷黻认为: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的”,因此,它的“惨败是极自然的”。这表明义和团运动
A.具有空想性
B.革命任务不明确
C.目标不清晰
D.指导思想不科学
2.《辛丑条约》规定,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北京至山海关沿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这一规定反映了西方列强意图对中国进行
A.武力震慑
B.文化侵略
C.严刑惩凶
D.心理征服
3.“此次内讧外侮,仓猝交乘,频年所全力经营者,毁于一旦。是知祸患之伏于隐微,为朕所不及觉察者多矣。惩前毖后,能不寒心。”以上为晚清政府的一道上谕。与该上谕中的“外侮”相关的是
A.外国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
B.“自强”“求富”改革由此开启
C.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D.清廷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4.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
C.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
D.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
5.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组织的联合各省举人的“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此事发生的最主要的历史背景是
A.日本逼签《马关条约》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C.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光绪帝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
6.梁启超说:“戌戌维新之可贵,在精神耳;若其形式,则殊多缺点……若其精神,则纯以国民公利公益为主……精神既立,则形式随之而进,虽有不备,不忧其后之不改良也。此戌戌维新之真相也”。在梁启超看来,戊戌变法最重要的意义在于起到了
A.思想启蒙的作用
B.救亡图存的作用
C.政治变革的作用
D.推动革命的作用
7.1898年6月,光绪皇帝在诏书中说:“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下列与创办京师大学堂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维新运动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8.美国历史学家丹涅特曾指出:“对于列强来说,以保持一个它们所能威胁、控制的懦弱政府,自是最为有利。”下列不平等条约中,最能体现这一侵略意图的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9.纵观整个历史,每逢较弱的社会受到较强的、好战的社会威胁时,会产生两种反应:一种是割断同入侵势力的一切联系,撤回到与世隔绝的境地中,在传统的信念和习惯中寻求安慰;另一种却是力图采纳外国社会的许多特别吸引人的东西,作为以平等地位对付、抵抗的工具。下面属于“另一种”反应的是( )
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戊戌维新运动
D.义和团运动
10.戊戌政变后,倾向于变法的总理衙门大臣张荫桓遭到弹劾并充军,在路过保定时,观者数万,直呼他为“大奸臣”。材料主要表明( )
A.戊戌维新运动损害了广大人民利益
B.变法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C.总理衙门出卖了民族利益
D.列强侵略激起国人的反抗
11.有学者在评论中国近代某一不平等条约时说,这是一个极其严重的片面条约,“条款之酷,赔偿之巨,为亘古所未有”,中国在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思想等方面,被列强紧紧缚住了手脚。这位学者评论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天津条约》
12.“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派’,在已成定局的悲剧面前,以‘成事不说’为由纷纷散去。但是,他们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却流传甚广,以致成为一场‘现代化’运动的先声。”这场“现代化”运动的主要功绩是( )
A.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B.把思想宣传转化成了爱国实践
C.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D.起了解放思想的作用
二、综合题
13.建立公平合理的理想社会始终是近代中国人的梦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太平天国的理想,起码前期,不能说不真诚,但实践的结果却与自己的理想恰恰相反。按照一种人工设计的社会模式来建构社会是危险的,设计的越细,危险性越大。《天朝田亩制度》明文规定每户只能养五只母鸡、两头母猪。在人类历史上,如此大规模的乌托邦实验确实罕见,或许,这便是太平天国更深远的意义所在。
——摘编自雷颐《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
材料二 维新运动的领导人是学者康有为和梁启超,他们印刷了一系列小册子,重新解释了儒家思想,为帝国体系下发生的巨变进行了辩护。康有为和梁启超并不追求保持中国农业化社会和文化传统,而是寻求再造中国并使之转变为强有力的现代工业化社会。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天朝田亩制度》的规定反映出太平天国理想社会模式的哪一突出特点。(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梁是如何“重新解释”儒家思想的。这对“帝国体系下”发生的“巨变”有何作用 康梁在19世纪末的活动对中国“转变为强有力的现代工业社会”有何贡献 (10分)
(3)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康梁等追求的理想社会与太平天国追求的理想社会有何显著不同,造成上述不同的根源是什么。(8分)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一、选择题
1.历史学家蒋廷黻认为: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的”,因此,它的“惨败是极自然的”。这表明义和团运动
A.具有空想性
B.革命任务不明确
C.目标不清晰
D.指导思想不科学
【答案】D
2.《辛丑条约》规定,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北京至山海关沿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这一规定反映了西方列强意图对中国进行
A.武力震慑
B.文化侵略
C.严刑惩凶
D.心理征服
【答案】A
3.“此次内讧外侮,仓猝交乘,频年所全力经营者,毁于一旦。是知祸患之伏于隐微,为朕所不及觉察者多矣。惩前毖后,能不寒心。”以上为晚清政府的一道上谕。与该上谕中的“外侮”相关的是
A.外国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
B.“自强”“求富”改革由此开启
C.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D.清廷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答案】D
4.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
C.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
D.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
【答案】D
5.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组织的联合各省举人的“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此事发生的最主要的历史背景是
A.日本逼签《马关条约》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C.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光绪帝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
【答案】A
6.梁启超说:“戌戌维新之可贵,在精神耳;若其形式,则殊多缺点……若其精神,则纯以国民公利公益为主……精神既立,则形式随之而进,虽有不备,不忧其后之不改良也。此戌戌维新之真相也”。在梁启超看来,戊戌变法最重要的意义在于起到了
A.思想启蒙的作用
B.救亡图存的作用
C.政治变革的作用
D.推动革命的作用
【答案】A
7.1898年6月,光绪皇帝在诏书中说:“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下列与创办京师大学堂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维新运动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答案:B
8.美国历史学家丹涅特曾指出:“对于列强来说,以保持一个它们所能威胁、控制的懦弱政府,自是最为有利。”下列不平等条约中,最能体现这一侵略意图的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D
9.纵观整个历史,每逢较弱的社会受到较强的、好战的社会威胁时,会产生两种反应:一种是割断同入侵势力的一切联系,撤回到与世隔绝的境地中,在传统的信念和习惯中寻求安慰;另一种却是力图采纳外国社会的许多特别吸引人的东西,作为以平等地位对付、抵抗的工具。下面属于“另一种”反应的是( )
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戊戌维新运动
D.义和团运动
答案:C
10.戊戌政变后,倾向于变法的总理衙门大臣张荫桓遭到弹劾并充军,在路过保定时,观者数万,直呼他为“大奸臣”。材料主要表明( )
A.戊戌维新运动损害了广大人民利益
B.变法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C.总理衙门出卖了民族利益
D.列强侵略激起国人的反抗
答案:B
11.有学者在评论中国近代某一不平等条约时说,这是一个极其严重的片面条约,“条款之酷,赔偿之巨,为亘古所未有”,中国在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思想等方面,被列强紧紧缚住了手脚。这位学者评论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天津条约》
答案:C
12.“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派’,在已成定局的悲剧面前,以‘成事不说’为由纷纷散去。但是,他们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却流传甚广,以致成为一场‘现代化’运动的先声。”这场“现代化”运动的主要功绩是( )
A.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B.把思想宣传转化成了爱国实践
C.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D.起了解放思想的作用
答案:D
二、综合题
13.建立公平合理的理想社会始终是近代中国人的梦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太平天国的理想,起码前期,不能说不真诚,但实践的结果却与自己的理想恰恰相反。按照一种人工设计的社会模式来建构社会是危险的,设计的越细,危险性越大。《天朝田亩制度》明文规定每户只能养五只母鸡、两头母猪。在人类历史上,如此大规模的乌托邦实验确实罕见,或许,这便是太平天国更深远的意义所在。
——摘编自雷颐《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
材料二 维新运动的领导人是学者康有为和梁启超,他们印刷了一系列小册子,重新解释了儒家思想,为帝国体系下发生的巨变进行了辩护。康有为和梁启超并不追求保持中国农业化社会和文化传统,而是寻求再造中国并使之转变为强有力的现代工业化社会。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天朝田亩制度》的规定反映出太平天国理想社会模式的哪一突出特点。(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梁是如何“重新解释”儒家思想的。这对“帝国体系下”发生的“巨变”有何作用 康梁在19世纪末的活动对中国“转变为强有力的现代工业社会”有何贡献 (10分)
(3)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康梁等追求的理想社会与太平天国追求的理想社会有何显著不同,造成上述不同的根源是什么。(8分)
【答案】
(1)平均主义。(2分)
(2)通过《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2分)。
作用: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的祖训,解放了思想,为变法提供条件(6分)。
贡献:揭开了制度变革的序幕(2分)。(从变法的意义方面回答酌情给分)
(3)太平天国追求的是平均主义的小农社会,康梁追求的是资本主义工业社会(4分)。
根源:所处的阶级立场不同,太平天国代表的是农民阶级,康梁代表的是民族资产阶级。(4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同步训练(答案)--2024-2025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