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岛市多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部分16*3
1.商代甲骨文中有许多卜辞是君主过问是否“受年(获得丰收)”,还有很多卜问是否“有雨”。卜辞中所见农作物有黍、稷、粟、麦、稻等诸多品种。上古时代的主要翻土农具来、耜,在卜辞中也一再出现。据此可知,商代(
A.君主拥有绝对权力 B.农事具有重要政治意义
C.小农经济获得发展 D.粮食作物种植区域扩大
2.到南北朝末期,各族人民在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都已和汉族基本上一样了;胡乐、胡舞、胡床、胡饼及尊重妇女的意识等也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据此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
A.女性地位有所提高
C.民族交融双向互动
B.华夏认同观念形成
D.少数民族加速汉化
3.明初,大运河主要运输漕粮(税粮),漕船私带货物不断增多,朝廷屡禁不止,转而明确允许漕船北上时可附带一定货物,南返时允许载客运输。这样,南方的丝绸、茶叶等大量运往北方,北方的松木、皮货等不断
南运。由此可见,这一变化()
缘于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
C.助推运河沿岸城市兴起
B.加速了经济重心南移
D.增强了社会经济活力
4.下图是1872年詹天佑出国留学前,家人和政府签订的具结书(保证书),这反映出()
具结书 兹有子天佑情愿赴宪局带往花旗国(美国)肄业,学习机艺,回来之日,听从中国派遣,不得在外国逗留生理,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此结是实。 童男,詹天佑,年十二岁。 曾祖文贤,祖世鸾,父兴洪。
A.民众对留学教育趋之若鹜
C.政府主导选官制度的变革
B.中体西用观念的影响
D.近代化教育由此开始
5.当今世界,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6000多种语言。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人们,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世界文化的基本特征,然而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过程中,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挑战我们应该(
①和而不同②兼收并蓄③各美其美④合理扬弃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6.下图为山东济南出土的西汉“负鼎陶鸠”,取的是鸠鸟吃食物不会噎的含义,以祝愿老人吃饭顺畅。该陶器可用于展示汉代(
A.生态环保意识在民间萌生 B.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
C.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 D.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
7.宋代盛行婚姻论财,遭到一些士大夫的批评。南
宋理学家张拭认为,“婚姻结好,岂为财物?”甚至表示“治其尤甚者,以正风俗”。还有理学家强调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多这反映了当时理学家
A.淡化婚姻中的宗族观念
B.意图维护礼教纲常
C.背离政府对民俗的引导
D.促成婚姻习俗变革
8.下列关于秦汉历史的记述,集中反映了(
文献 出处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 《史记·秦始皇本纪》
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史记·秦始皇本纪》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A.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C.大一统国家的构建
B.家国同构模式形成
D.民族认同不断增强
9.清乾隆时期,受西洋透视法影响,桃花坞“姑苏版”年画年产数万张,远销日本、东南亚。受姑苏版年画透视法启发,日本江户时期浮世绘画家奥村政信绘制出浮世绘作品《唐人馆图》。由此可以证明(
A.江南是中外互动的中心
C.文明交流助推艺术发展
B.西学东渐激发创作热情
D.明治维新效仿中国文化
10.某学生在学习中古时期世界历史时,对不同地域文明特征概括如下。表述正确的一组是()
① 东欧 继承古希腊、罗马文化,融合美洲、北非文化
② 南亚 多民族文化异彩纷呈,成为东西文明的纽带
③ 西欧 基督教成为文化符号,教权与王权竞争共存
④ 东亚 融汇华夏文明的因子,形成独特的民族文化
A. ①③ B.②③ C. ②④ D.③④
11.西汉桓宽《盐铁论》中载:“汝、汉之金,纤微之贡,所以诱外国而钓胡、羌之宝也。夫中国一端之缦,得匈奴累金之物,而损敌国之用。”罗马史家感叹“人民开化文明……丝为大宗贸易,远贩至罗马也”。这些记载可用于研究汉代()
A.政府强化对西域的管理
B.工商业市镇逐渐兴起
C.边疆民族内迁趋势加强
D.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12.史学家齐世荣说,亚历山大的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征服……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的重大事件,但也许横贯亚欧大陆古道上的商队来往,联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诸海航路的船只航行,对传播生产技术、文化知识于古代世界各地也许是更为重要的。他意在强调(
A.帝国扩张推动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 B.战争成为文明扩展 重要方式之一
C.和平交往是人类交往的主流 D.新航路开辟促进文明的传播
13.1982年,以“能源:世界的原动力”为主题的世界博览会在美国开幕。中国馆陈列在馆外的轻便、精致的太阳灶具引起了许多人的注意,室内展出的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以及字画、出土文物等更使人们赞叹不已,而秦陵兵马俑在此首次亮相便轰动了全世界。中国参加这次世界博览会(
A.旨在展示改革开放伟大成果
C.体现了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
B.标志着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D.展示了中国文化与国家形象
14.考古发现,从龙山文化到二里头文化时期,中原地区在以粟类作物为代表的农业生产和以家猪为代表的家畜饲养的基础上,开始普遍种植水稻和饲养黄牛、绵羊,且这一时期被发现的小麦遗址的数量也逐渐增多。这说明当时中原地区(
A.成为水稻的发源地
C.农用动力发生变化
B.农耕经济得到发展
D.轮作复种技术发达
15.据《史记》和《汉书》记载,秦人在蜀地南部进入西南地区时,“通五尺道”,并在五尺道上“置吏焉”,邛、榨“通为郡县”。五尺道的经略对秦最重要的影响在于(
A.保留了考古遗存利于史学研究
C.推动西南地区聚落的快速发展
B.开通了西南地区的“丝绸之路”
D.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开边统辖
16.在亚历山大军队占领埃及和亚洲西南部之后,西亚逐渐向更具商业灵感和能力的希腊工场主开放,雅典和科林斯等希腊本土老牌手工业中心的重要地位随即被其他一些或旧或新的城镇所取代,这表明亚历山大远征
A.导致了城市经济地位的变化 B.破坏了农耕地区经济发展
C.促进了跨区域经济文化互补 D.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趋同化
二,非选择题部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中国古代,朝廷为树立官员楷模,激励官员高效勤勉地治理地方,常常借德政颂表彰地方官员。唐朝德政颂已形成固定程式,先序后颂,内容丰富,还原出人物的立体形象。其序文主要介绍官员的身份、家族背景、任官经历等基础信息,最重要的是官员在任期内做出的成绩,内容充实。德政颂所歌颂的对象并非随意确定,必须有可圈可点的政绩。《唐六典》记载,“凡德政碑及生祠,皆取政绩可称,州为中省,省司勘覆定,奏间,乃立焉”,经官方多重查验写就的德政颂,其内容具有更高的可信度。撰拟德政颂要求作者具有极高的文学功底和文化素养,大多由翰林学士或礼部侍郎完成,代表的是中央政府发出官方对官员的赞赏。因此德政颂兼具颂文的华丽铺陈之美和公文的真实性与实用性。唐代德政颂包含了百姓的评价和帝王的考核两种标准,但最终被确定为歌颂对象的官员必须符合官方的管理需求。唐代德政颂所记载的地方官员的事迹和为官品质为后人树立了楷模,对今天的地方治理也有着深刻的启发意义。
—-摘编自陆婷婷《唐代德政颂与地方治理》
(1)根据材料,概括唐代德政颂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德政颂对地方治理的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唐代德政颂对当今地方治理的启示。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长城,本来是阻隔游牧民族向农耕民族推进的一道实体墙,但随着历史发展,长城内外不同的文明在共同存在的过程中相互冲突、相互影响、相互交流、相互融合,长城也从隔离带变成了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桥梁和纽带。经过岁月沉淀,长城文化由长城的本体建筑的物质文化发展成为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奋发向上的精神文化,也成为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象征。
——摘自王金梅《浅谈长城文化内涵的阐释与呈现》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长城内涵的历史演变进行评述。(要求:围绕“长城内涵的演变”展开评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19.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初推行宝钞,禁用金银交易。后由于政府滥发宝钞,民间开始自发使用白银,官方赋役也逐渐改为白银上缴,白银逐渐成为流通领域中的主要货币。到16世纪中叶,明政府停发宝钞,并正式确立了白银的官方合法地位。但明朝银矿稀缺,国内开采的白银不足以应付政府开支。面对银荒危机,从16世纪中后期开始,明政府开放海禁。通过对外贸易,相当大部分美洲白银流入中国。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中国以白银为主要货币,从而促使白银成为世界货币。围绕白银,形成了一个世界贸易网络。
—-摘编自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野》等
材料二1816年英国在世界上首先实行金本位制,在19世纪70年代之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实行了金本位制,英镑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货币。英国在19世纪的国际货币关系中占有统治地位。二战后,国际货币体系再一次发生变迁。
-—摘编自李晓耕《权力之巅:国际货币体系的政治缘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白银货币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9世纪世界货币体系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0.历史上对秦始皇“坑儒”存在争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卢生相与谋曰:“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于是乃亡去。始皇闻亡,乃大怒曰:“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察访查问),或为妖言以乱黔首。”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桑弘羊就盐铁专卖政策的利弊跟郡国贤良(儒生)们争辩,称“故秦王燔去其术而不行,坑之渭中而不用。乃安得鼓口舌,申颜眉,预前论议,是非国家之事也?”
-—摘编自(西汉)桓宽《盐铁论·卷五》
秦既焚书,恐天下不从所改更法,而诸生到者拜为郎,前后七百人。乃密种瓜于骊山陵谷中温处。瓜实成诏博士诸生说之,人言不同,乃令就视之。为伏机,诸生贤儒皆至焉,方相难不决,因发机(弩机),从上填之以土,皆压,终乃无声。
-—(东汉)卫宏《诏定古文尚(官)书序》
(1)“史料互证”是一种历史研究方法,通过对不同的历史文献、资料进行对比、交叉验证,以寻求历史事件的真相或更准确的解释。上述各则材料能否形成互证,证明“坑儒”的客观存在?
(2)“坑儒”说存在一定的争议,如果想要进一步论证“坑儒”说是否真实,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论证?
答案
选择: 1-5: bcdbd 6-10: cbccd 11-15: dcdbd
17: 【答案】(1)特点:固定程式,内容丰富,内容可信度高;体现了统治阶级的管理需求;体现统治者的吏治思想;颂文兼具文学性和实用性。
(2)影响:为官员树立榜样,激励官员高效勤勉地治理地方;加强了对地方的治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政权;有助于改善民生,稳定地方经济,使百姓安居乐业;有助于教化百姓,重视教育,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为后世地方治理提供历史经验。
(3)启示:探索适合本国国情需要的治理体系;人物品质的标杆性;表彰方法的有效性;始终贯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利益放在首位,密切关注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等。
18: 【答案】评述:
古代,长城最初是重要的军事防御工程,后来演变为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往交流交融的一条秩序线。长城修建年代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秦朝在原有北方诸侯国旧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万里长城,防御游牧民族侵扰;汉武帝在长城周边设河西四郡,阻挡匈奴南下;明朝重新修筑长城,设九边军镇,防御鞑靼、瓦剌南下。长城强大的防御体系确实很大程度地规避了战争,调整了各民族间的冲突,但长城内外不同的文明在共同存在的过程中相互冲突影响、相互交流融合,长城逐渐变成了这种交流和融合的纽带与桥梁,增强了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近代,长城逐渐从一项军事防御工程转变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近代长城沿线发生的战争数不胜数,1933 年,中国军队在长城沿线顽强抵抗日军的进犯;1937年9月,八路军在长城要口平型关伏击日军,取得平型关大捷。这一时期长城不仅是各地战区的重要防线,更是人民心中的精神支柱,“钢铁长城”“血肉长城”等代名词不断被创造出来,象征着中国战士钢铁般的意志以及必死的决心,成为鼓励被压迫人民奋起斗争、被侵犯民族奋起抵抗的精神象征。
当代,长城逐渐从军事防御工程转为对外展示形象的文化遗产,象征了向往和平,外柔内刚的良好国家形象。当代长城已经摆脱了悲壮凄苦的象征意义,转而成为代指祖国大好河山的代名词。其修建最终目的就是为停止战争,实现长城内外长久的和平,体现出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的民族特性。虽然中国对外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但是在面对困难时,中国人民始终拥有钢铁般的意志以及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长城正是这种外柔内刚、向往和平的形象代表。
19: 【答案】(1)对中国的影响: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缓解了通货膨胀;推动赋役制度的改革;推动中国加强与世界经济的联系。
(2)变化:金本位制取代银本位制;英镑成中心货币(英国在国际关系中占统治地位)。
原因: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殖民霸权的确立使英国拥有了大量的黄金储备;世界市场形成;清朝后期经济实力下降。
20: 【答案】(1)不能形成互证。三则材料都是后人的记述或研究,缺乏直接一手材料印证;材料中关于“坑儒”细节有诸多不同,如发生地点、手段、人数和“儒生”与“术士”的不同称呼等,表明事件存疑;桑弘羊盐铁会议上因盐铁专卖政策与儒生辩论,为打压儒生而提出“坑儒”,没有确凿史实依据,不能作为证据与其他史料形成互证;成书于两汉时期的记述受儒家思想影响,有着显著的主观目的,意在抨击秦的暴政,这影响史料的可信度。
(2)从秦商鞅变法时“燔诗书,明法令”的措施延续作为证据;秦朝的法律;秦朝“方士”“儒生”的称呼内涵界定;秦朝的儒
家与法家之争;秦朝内守旧势力与国家政策之间的冲突。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辽宁省葫芦岛市多校2023-2024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