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单元形成性评价(二)(含解析)2024-2025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单元形成性评价(二)(第二单元)
(7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3·浙江1月选考真题)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河南辉县出土的战国铁犁铧,人们耕地时把它安装在犁上,用来破土,省力易行。据此可知,战国时期 (  )
A.铁犁铧用灌钢法制成
B.中国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
C.铁农具已经在农业生产中使用
D.铁犁牛耕已经成为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王祯《农书》记载一种“龙骨车”:“今农家用之溉田。……凡临水地段,皆可置用……水具中机械巧捷,惟此为最。”下图所示与此相符的是 (  )
2.(2023·扬州高二检测)《吕氏春秋》记载了秦国盛行垄作制,垄作深耕条播,利于锄草和抗旱防涝。当时秦国还流行一种六角形铁锄,刃宽又平薄,锄草面大,两端呈六角形,锄草时不会轻易碰上农作物。这反映出秦国农业 (  )
A.铁农具完全取代石器
B.发明垄作生产方式
C.呈现精耕细作的特征
D.生产关系发生质变
3.在中国古代纺织业的发展过程中,先有丝织业后有棉纺织业。棉纺织业快速发展,细分出轧花、纺纱、织布、印染等部门,并相继出现了轧花机、脚踏纺车、织机、络车、花楼机等工具。这表明中国古代纺织业 (  )
A.分工细密,工具繁多
B.历史较悠久
C.分工协作,产品丰富
D.规模化生产
      
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历史地位
(1)地位:古代中国手工业作为古代中国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生于原始社会,发展于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环境中。
(2)表现:古代中国手工业生产是与人类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息息相关的,主要进行生产工具、生活器皿的制造,一直以发达闻名于世,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4.下图是不同时期制作陶瓷使用的主要工具,它们反映了我国古代陶瓷业 (  )
A.手工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B.陶瓷产品种类繁多
C.手工业者社会地位提高
D.规模宏大分工精细
5.(2023·盐城高二检测)如图为汉代画像石《纺织图》,画中一织女坐在织机前织布帛,正回首与一女子说话,女子于纬车前摇纬,其一手执丝,一手摇车。右前方为一调丝女子,前方木架为络车,正用络车进行“调丝”。由此推断当时 (  )
A.官营手工业技术高超
B.棉纺织业已初具规模
C.工场手工业开始出现
D.纺织技术已相当发达
6.“农奴每周出劳役3—4天,春耕和秋收的农忙时节,劳役天数还要增加……农民在封建领主的土地上还必须承担无尽的额外劳役,诸如修筑城堡、寺院、桥梁道路,或为领主维修仓库、筑房、运输粮食等。”材料描述的是 (  )
A.农业家庭式劳作 B.农业庄园式劳作
C.手工业家庭式劳作 D.手工业作坊式劳作
7.社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伴随生产工具的进步,古代社会劳作方式发生了变化。《史记·商君列传》记载: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这表明 (  )
A.铁犁牛耕技术逐渐推广
B.当时民众的赋税非常沉重
C.统治阶级鼓励小家庭政策
D.集体劳作的形式逐渐形成
   
  1.山东滕县出土的一汉代画像石显示:中间一男子扶犁耦耕,一牛一马拉犁,其后有一男子操耙耕地。前方有三人持锄耘地,一人端着水罐似在浇水。画面左侧有一妇女挑着担子,带着两个小孩朝田间走,似为送饭而来。画像右侧大树下有一人持杖而坐,当为监工。该场景反映了汉代 (  )
A.农民重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B.生产关系革新后农民积极生产
C.存在分工合作的集体经营方式
D.农业领域的多种经营模式盛行
2.明代松江府大地主潘允端的《玉华堂日记》中,反映土地租佃关系的记事有4条。在日记中,关于垦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他的田庄产品除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场。该日记可以佐证 (  )
A.农村雇佣劳动基本普及
B.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C.地主收入依赖家庭副业
D.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
8.英国高度发达的工场手工业,实现了生产过程中精细的劳动分工,每一件成品的生产过程都被分解,由许多细小的单一操作工序组成。工场手工业的复杂分工 (  )
A.提高了生产劳动的技术性
B.生产劳动操作日趋复杂化
C.为机器大生产创造了条件
D.反映英国的世界领先地位
   
  英国经济学家尤尔给“工厂制”的定义:“以经常的劳动来看管一套由总动力不断发动着生产机器的、不分长幼的各种工人的协作。”据此可知,工厂制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自然科学的发展  B.生产管理的规范
C.生产技术的变革  D.产业结构的调整
9.在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和爱尔兰,需要早起上班的人,会雇用“敲窗人”来叫醒自己(如图),每周只需付大概6便士。从事这份工作的人会按约定好的时间,在早上拿着长竹竿、软锤等工具敲打客户的窗户。这反映出 (  )
A.工厂制有严格的规章纪律
B.钟表发明增强了时间观念
C.人们的文化素质有所提高
D.工作时间过长使矛盾激化
10.(2023·南京高二检测)19世纪30年代,英国立法规定满足一定年龄条件的童工须在周一至周五强制入学,为此,政府还创设了工厂视察制度,要求视察员监督工厂主;同时政府鼓励大工厂主举办工厂学校,并加大对教育的经费支持。这些举措 (  )
A.有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
B.适应了工业革命的需求
C.强化了纪律和时间观念
D.保证了生产效率和质量
   
  1.工业革命前,英国海滨城市主要是英国贵族和乡绅度假娱乐的地方;19世纪中期以后,越来越多的中产阶级和工人开始到海滨城市享受新鲜空气。这些城市修建了大量的休闲设施,如剧院、咖啡屋等,价格昂贵的温泉浴场成为富人的首选。这一变化体现出工业革命 (  )
A.促进了城市化逐步提升
B.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C.推动了休闲方式商业化
D.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分化
2.在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狭窄的铁路跨过像绿色海洋一样的乡间,把沿途被装进火车的英国人民,抛进城门口越来越稠密的人群之中。上述现象反映了工业革命 (  )
A.促进手工工场建立
B.加快了农业的发展
C.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
D.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11.(2023·南通高二检测)1847年,英国议会通过《十小时工作制法》。1901年,通过《工厂与工作场地法》,把过去半个世纪中有关工厂问题的立法汇总为一部法律。这些立法 (  )
A.有利于社会问题的缓解
B.给民众生活带来消极影响
C.成为了现代生活的准则
D.与英国宪章运动遥相呼应
12.下表为英国1755—1851年18种行业男性从业者收入增幅统计。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英国 (  )
群体 增长幅度
蓝领阶层(农业工人、棉纺织工人、印刷工人、造船业工人) 61.3%-69.6%
白领阶层(律师、医生、教师、技术人员、学者等) 234%-695.5%
其他行业 92.8%-190.6%
A.经济发展加快社会分化
B.工人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C.白领阶层成为剥削阶级
D.廉价劳动推动经济发展
   
  19世纪初,英国工人酗酒的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泰晤士报》称“对一个不能吃价值超过一镑面包的男人来说,用烈性酒使他的胃膨胀起来将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  )
A.政治民主化的进程缓慢
B.工业化的速度过于迅猛
C.工人阶级生活境况恶劣
D.工业化推动酿酒业发展
13.(2023·泰州高二检测)在手工工场时代,工人大多同农村保持一定的联系,在劳动之余从事耕作。机器大工业完全割断了他们同农村的联系,剥夺了他们最后一点独立活动的自由。他们除了出卖劳动力外,再也没有任何其他收入来源。由此可见,工厂制度的建立 (  )
A.造就了庞大的无产阶级队伍
B.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C.割断了城市与农村间的联系
D.导致了西方国家乡村的贫穷落后
1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虚拟主持人“泠鸢”与大会主持人一起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脱口秀。下列科技中为“泠鸢”的研发奠定了技术基础的是 (  )
A.生物科技的革新
B.5G通信技术推广
C.信息技术的发展
D.电气科技的进步
15.我国自主研发的无人深海探测器“海斗一号”在世界范围内首次实现了对“挑战者深渊”两部凹陷区的大范围全覆盖声学巡航探测。这说明我国 (  )
A.科学技术取得全面突破
B.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
C.深海探测技术世界领先
D.探测技术助推经济发展
16.中国航天近两千项空间技术成果已移植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取得近千项国家级发明专利和科技进步。这反映了新世纪中国的航天技术 (  )
A.奠定现代科技的基础
B.已经位居于世界前列
C.得益于国际技术交流
D.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春秋时期的铁锄(1953年于湖南长沙子弹库出土)
《国语·齐语》载:“美金(指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指铁)以铸锄(锄)、斸(斧)……试诸壤土。”
——《国语 齐语》
在我国,铁器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三千三百年前的商代中期,但当时的铁是自然陨铁,而不是人工冶铁。我国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出现在两千五百年前后,也就是春秋战国之际,铁器已经有了斧、锛、凿各种工具,中国社会历史进入铁器时代。
——白云翔《百家讲坛》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秦汉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
——陈文华《农具发展史》
(1)材料一中三则材料的选取围绕的共同主题是什么 其中哪一则最有实证性 为什么 (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至汉朝农业生产变化发展的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如何。(7分)
18.下表是英国女性各行业就业比例表(%)(1787-1865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项目 1787— 1815年 1821— 1840年 1841— 1845年 1846— 1865年
高工资 农业区 10.5 9.2 7.4 13.9
低工资 农业区 18.4 21.9 20.4 19.4
矿业 20.1 25.3 13.4 0.0
工厂 32.1 36.5 39.7 47.1
工厂外 承包业 40.9 35.4 38.7 26.4
商业 16.5 23.9 4.9 3.4
表格反映出英国女性在不同行业的就业变化情况,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予以阐释。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生产力的变化及人类社会的主要改变一览表
阶段 生产力变化 人类社会的主要改变
古代 人类的农业生产工具经历了从石器、木器到铁器的演变 ①劳动工具变得多样化和精细化,人们开垦的耕地越来越多,人口数量也随之增加 ②在农耕时代,人们开始借助畜力、机械力、自然力来提高生产能力
近代 工业革命中大机器生产的广泛应用 ①机器大生产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占据主导地位 ②工厂制度普遍实施 ③社会日益形成两大对立的阶级 ④工业化给民众生产带来消极影响
现代 新科技革命以来,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①网上就医、授课、会议、购物、娱乐等 ②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 ③现代科技应用不当也会带来负面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 下表为近代以来西方主要国家所占世界技术成果的比例。
时期 英国 法国 德国 美国
蒸汽时代 39.4% 16.8% 9.2% 24.3%
电气时代 15.8% 9.0% 17.7% 40.4%
电子时代 12.7% 3.9% 5.5% 65.2%
信息时代 4.3% 4.0% 10.0% 64.4%
——摘编自梁立明、陈立新
《世界技术成果时空分布的量化特
征及世界技术中心的转移》
上表蕴含着丰富的时代、国家和社会信息,请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单元形成性评价(二)(第二单元)
(7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3·浙江1月选考真题)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河南辉县出土的战国铁犁铧,人们耕地时把它安装在犁上,用来破土,省力易行。据此可知,战国时期 (  )
A.铁犁铧用灌钢法制成
B.中国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
C.铁农具已经在农业生产中使用
D.铁犁牛耕已经成为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解析】选C。据材料“战国铁犁铧,人们耕地时把它安装在犁上,用来破土,省力易行”可知,铁农具已经在农业生产中使用,故选C。灌钢法是在南北朝出现的,排除A;公元前15世纪小亚细亚赫梯人最早掌握冶铁技术,排除B;材料未涉及牛耕,排除D。
   【补偿训练】
  王祯《农书》记载一种“龙骨车”:“今农家用之溉田。……凡临水地段,皆可置用……水具中机械巧捷,惟此为最。”下图所示与此相符的是 (  )
【解析】选C。从题干材料“龙骨车”“用之溉田”可知描述的是农田灌溉工具——翻车,故选C。第一幅图为西汉时期发明的播种工具耧车;第二幅图为东汉时期发明的冶铁工具水排;第四幅图为方便活字印刷排版的转轮排字盘,排除A、B、D。
2.(2023·扬州高二检测)《吕氏春秋》记载了秦国盛行垄作制,垄作深耕条播,利于锄草和抗旱防涝。当时秦国还流行一种六角形铁锄,刃宽又平薄,锄草面大,两端呈六角形,锄草时不会轻易碰上农作物。这反映出秦国农业 (  )
A.铁农具完全取代石器
B.发明垄作生产方式
C.呈现精耕细作的特征
D.生产关系发生质变
【解析】选C。精耕细作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与题干“垄作深耕条播,利于锄草和抗旱防涝”“锄草时不会轻易碰上农作物”等相符,故选C;“完全取代石器”不符合史实,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步推广,即石器农具是逐步退出的,排除A;“发明”与题干“秦国盛行垄作制”有出入,排除B;题干提及的是生产力的发展,未提及土地所有制等生产关系的变化,排除D。
3.在中国古代纺织业的发展过程中,先有丝织业后有棉纺织业。棉纺织业快速发展,细分出轧花、纺纱、织布、印染等部门,并相继出现了轧花机、脚踏纺车、织机、络车、花楼机等工具。这表明中国古代纺织业 (  )
A.分工细密,工具繁多
B.历史较悠久
C.分工协作,产品丰富
D.规模化生产
【解析】选A。材料中轧花、纺纱、织布、印染等部门体现了中国古代纺织业分工细密,轧花机、脚踏纺车、织机等工具体现了工具繁多,故选A。B、C、D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拓展延伸】
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历史地位
(1)地位:古代中国手工业作为古代中国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生于原始社会,发展于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环境中。
(2)表现:古代中国手工业生产是与人类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息息相关的,主要进行生产工具、生活器皿的制造,一直以发达闻名于世,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4.下图是不同时期制作陶瓷使用的主要工具,它们反映了我国古代陶瓷业 (  )
A.手工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B.陶瓷产品种类繁多
C.手工业者社会地位提高
D.规模宏大分工精细
【解析】选A。题干材料描述的是不同时期制作陶瓷使用的主要工具,它们反映了我国古代陶瓷业手工生产技术不断进步,故选A。材料未体现陶瓷产品的种类、手工业者社会地位的高低和陶瓷业规模宏大分工精细,排除B、C、D。
5.(2023·盐城高二检测)如图为汉代画像石《纺织图》,画中一织女坐在织机前织布帛,正回首与一女子说话,女子于纬车前摇纬,其一手执丝,一手摇车。右前方为一调丝女子,前方木架为络车,正用络车进行“调丝”。由此推断当时 (  )
A.官营手工业技术高超
B.棉纺织业已初具规模
C.工场手工业开始出现
D.纺织技术已相当发达
【解析】选D。据材料信息可知,汉代画像石《纺织图》反映出纺织业已经出现分工,即有负责织布的,还有负责调丝的,说明纺织技术已经相当发达,故选D;根据材料所示信息无法判断手工业的经营形态,排除A;材料信息反映的是汉代女子纺织技术,互相配合纺织,无法看出规模,排除B;工场手工业在明朝中后期出现,排除C。
6.“农奴每周出劳役3—4天,春耕和秋收的农忙时节,劳役天数还要增加……农民在封建领主的土地上还必须承担无尽的额外劳役,诸如修筑城堡、寺院、桥梁道路,或为领主维修仓库、筑房、运输粮食等。”材料描述的是 (  )
A.农业家庭式劳作 B.农业庄园式劳作
C.手工业家庭式劳作 D.手工业作坊式劳作
【解析】选B。据题干材料可知,材料描述的是西欧封建的庄园经济,属于农业庄园式劳作,故选B。A、C、D与描述的内容不符,排除。
7.社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伴随生产工具的进步,古代社会劳作方式发生了变化。《史记·商君列传》记载: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这表明 (  )
A.铁犁牛耕技术逐渐推广
B.当时民众的赋税非常沉重
C.统治阶级鼓励小家庭政策
D.集体劳作的形式逐渐形成
【解析】选C。题干材料中规定的主要目的在于确立以小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经济,努力从事生产,从而提高生产力,促进秦国的经济发展,因此材料内容体现了当时统治阶级鼓励小家庭政策,故选C。材料没有涉及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问题,排除A;材料无法得出当时民众赋税沉重的结论,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集体劳作,排除D。
   【补偿训练】
  1.山东滕县出土的一汉代画像石显示:中间一男子扶犁耦耕,一牛一马拉犁,其后有一男子操耙耕地。前方有三人持锄耘地,一人端着水罐似在浇水。画面左侧有一妇女挑着担子,带着两个小孩朝田间走,似为送饭而来。画像右侧大树下有一人持杖而坐,当为监工。该场景反映了汉代 (  )
A.农民重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B.生产关系革新后农民积极生产
C.存在分工合作的集体经营方式
D.农业领域的多种经营模式盛行
【解析】选C。从题干材料描述可以看出当时男女各有劳动分工,体现出劳动生产中的分工协作,故选C。材料主旨是农业生产中的分工协作,而非土地利用效率提高,排除A;材料看不出农民积极生产的内容,排除B;材料未涉及农业领域的多种经营模式,排除D。
2.明代松江府大地主潘允端的《玉华堂日记》中,反映土地租佃关系的记事有4条。在日记中,关于垦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他的田庄产品除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场。该日记可以佐证 (  )
A.农村雇佣劳动基本普及
B.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C.地主收入依赖家庭副业
D.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
【解析】选D。题干材料体现了这时期农业生产领域有租佃、雇佣、面向市场等多种生产经营方式,说明这时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故选D。材料无法得出雇佣劳动普及的结论,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地主剥削程度,B错误;材料无法得出地主收入依赖家庭副业的结论,C错误。
8.英国高度发达的工场手工业,实现了生产过程中精细的劳动分工,每一件成品的生产过程都被分解,由许多细小的单一操作工序组成。工场手工业的复杂分工 (  )
A.提高了生产劳动的技术性
B.生产劳动操作日趋复杂化
C.为机器大生产创造了条件
D.反映英国的世界领先地位
【解析】选C。题干中提到实现了生产过程中精细的劳动分工,这为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创造了条件,故选C。题干中并未提到与技术性相关的信息,排除A;题干中并未体现出生产劳动操作的复杂化,排除B;题干中并未提及英国在世界工业的领先地位,排除D。
   【补偿训练】
  英国经济学家尤尔给“工厂制”的定义:“以经常的劳动来看管一套由总动力不断发动着生产机器的、不分长幼的各种工人的协作。”据此可知,工厂制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自然科学的发展  B.生产管理的规范
C.生产技术的变革  D.产业结构的调整
【解析】选C。结合材料“生产机器的……协作”可知工厂制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生产技术的变革,故选C。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A错误;生产管理的规范不是工厂制出现的主要原因,B排除;产业结构调整是工厂制出现后的影响,而非原因,D排除。
9.在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和爱尔兰,需要早起上班的人,会雇用“敲窗人”来叫醒自己(如图),每周只需付大概6便士。从事这份工作的人会按约定好的时间,在早上拿着长竹竿、软锤等工具敲打客户的窗户。这反映出 (  )
A.工厂制有严格的规章纪律
B.钟表发明增强了时间观念
C.人们的文化素质有所提高
D.工作时间过长使矛盾激化
【解析】选A。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和爱尔兰需要早起上班的人,会雇用“敲窗人”来叫醒自己说明当时人们的时间观念较强,而人们严格的上班时间又体现了工厂制有严格的规章纪律,故选A。材料体现不出钟表的作用,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人们较强的时间观念而非文化素质,排除C;从材料中不能看出工作时间比较长,排除D。
10.(2023·南京高二检测)19世纪30年代,英国立法规定满足一定年龄条件的童工须在周一至周五强制入学,为此,政府还创设了工厂视察制度,要求视察员监督工厂主;同时政府鼓励大工厂主举办工厂学校,并加大对教育的经费支持。这些举措 (  )
A.有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
B.适应了工业革命的需求
C.强化了纪律和时间观念
D.保证了生产效率和质量
【解析】选B。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对儿童上学进行立法及鼓励工厂主举办工厂学校的行为,是为了适应工业化进程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故选B;材料反映的是三方面措施,A不全面,排除;材料没有强化纪律和时间观念,排除C;这些举措并不能保证生产效率和质量,排除D。
   【补偿训练】
  1.工业革命前,英国海滨城市主要是英国贵族和乡绅度假娱乐的地方;19世纪中期以后,越来越多的中产阶级和工人开始到海滨城市享受新鲜空气。这些城市修建了大量的休闲设施,如剧院、咖啡屋等,价格昂贵的温泉浴场成为富人的首选。这一变化体现出工业革命 (  )
A.促进了城市化逐步提升
B.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C.推动了休闲方式商业化
D.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分化
【解析】选C。据题干材料可知工业革命后,工人也开始进行娱乐休闲活动,还修建了大量的相关设施,反映了工业革命推动休闲方式商业化,故选C。材料没有数据可以证明城市化提升,排除A;B说法太过绝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社会阶层分化,排除D。
2.在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狭窄的铁路跨过像绿色海洋一样的乡间,把沿途被装进火车的英国人民,抛进城门口越来越稠密的人群之中。上述现象反映了工业革命 (  )
A.促进手工工场建立
B.加快了农业的发展
C.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
D.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解析】选D。材料“把沿途被装进火车的英国人民,抛进城门口越来越稠密的人群之中”是指大量民众被火车带进城市,极大地推动英国的城市化进程,故选D。A、B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农村人口大量涌进城市不会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C排除。
11.(2023·南通高二检测)1847年,英国议会通过《十小时工作制法》。1901年,通过《工厂与工作场地法》,把过去半个世纪中有关工厂问题的立法汇总为一部法律。这些立法 (  )
A.有利于社会问题的缓解
B.给民众生活带来消极影响
C.成为了现代生活的准则
D.与英国宪章运动遥相呼应
【解析】选A。根据“1847年,英国议会通过《十小时工作制法》。1901年,通过《工厂与工作场地法》”可知这些立法有利于规范工人与工厂的关系,从而缓和劳资关系,有利于社会稳定,故选A;根据“半个世纪中有关工厂问题的立法汇总为一部法律”可知这些立法对百姓生活是有利的,应该会有积极的影响,排除B;《十小时工作制法》属于政治性的法律,用于调解劳资关系,而不是生活方式,排除C;宪章运动发生在19世纪前中期,到20世纪初已经结束,排除D。
12.下表为英国1755—1851年18种行业男性从业者收入增幅统计。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英国 (  )
群体 增长幅度
蓝领阶层(农业工人、棉纺织工人、印刷工人、造船业工人) 61.3%-69.6%
白领阶层(律师、医生、教师、技术人员、学者等) 234%-695.5%
其他行业 92.8%-190.6%
A.经济发展加快社会分化
B.工人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C.白领阶层成为剥削阶级
D.廉价劳动推动经济发展
【解析】选A。据表中的英国蓝领阶层和白领阶层工资的数据变化分析,可以看出英国蓝领阶层实际工资的增长远低于白领阶层的增长,所以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故选A。“大幅提高”表述不准确,排除B;在工业革命时期,剥削阶级是工业资产阶级,不是白领阶层,排除C;D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
   【补偿训练】
  19世纪初,英国工人酗酒的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泰晤士报》称“对一个不能吃价值超过一镑面包的男人来说,用烈性酒使他的胃膨胀起来将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  )
A.政治民主化的进程缓慢
B.工业化的速度过于迅猛
C.工人阶级生活境况恶劣
D.工业化推动酿酒业发展
【解析】选C。据材料“不能吃价值超过一镑面包”可知,工人的生活境况十分恶劣,故选C。材料内容与政治民主化无关,排除A;由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工业化迅猛发展的结论,排除B;材料信息与酿酒业的发展无关,排除D。
13.(2023·泰州高二检测)在手工工场时代,工人大多同农村保持一定的联系,在劳动之余从事耕作。机器大工业完全割断了他们同农村的联系,剥夺了他们最后一点独立活动的自由。他们除了出卖劳动力外,再也没有任何其他收入来源。由此可见,工厂制度的建立 (  )
A.造就了庞大的无产阶级队伍
B.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C.割断了城市与农村间的联系
D.导致了西方国家乡村的贫穷落后
【解析】选A。据材料可知,工厂制度切断了工人同农村的联系,造就了庞大的无产阶级队伍,A正确;19世纪,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兴起,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排除B;工厂制度的建立影响到工人和农村的联系,并没有割断农村与城市间的联系,排除C;工业革命促进了乡村的改变,农业机械化日益普及,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排除D。
1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虚拟主持人“泠鸢”与大会主持人一起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脱口秀。下列科技中为“泠鸢”的研发奠定了技术基础的是 (  )
A.生物科技的革新
B.5G通信技术推广
C.信息技术的发展
D.电气科技的进步
【解析】选C。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的虚拟主持人,因此材料中为“泠鸢”的研发奠定了技术基础的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故选C。生物科技和电气科技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A、D; 5G通信技术只是材料所述“泠鸢”的研发的技术之一,排除B。
15.我国自主研发的无人深海探测器“海斗一号”在世界范围内首次实现了对“挑战者深渊”两部凹陷区的大范围全覆盖声学巡航探测。这说明我国 (  )
A.科学技术取得全面突破
B.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
C.深海探测技术世界领先
D.探测技术助推经济发展
【解析】选B。题干材料说明我国自主研发的无人深海探测器技术先进,说明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故选B。材料无法得出科学技术取得全面突破,排除A;材料不能说明我国深海探测技术世界领先,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其助推经济发展,排除D。
16.中国航天近两千项空间技术成果已移植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取得近千项国家级发明专利和科技进步。这反映了新世纪中国的航天技术 (  )
A.奠定现代科技的基础
B.已经位居于世界前列
C.得益于国际技术交流
D.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
【解析】选D。材料“近两千项空间技术成果已移植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取得近千项国家级发明专利和科技进步”体现的是我国的航天技术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故选D。A、B、C与材料无关,排除。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春秋时期的铁锄(1953年于湖南长沙子弹库出土)
《国语·齐语》载:“美金(指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指铁)以铸锄(锄)、斸(斧)……试诸壤土。”
——《国语 齐语》
在我国,铁器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三千三百年前的商代中期,但当时的铁是自然陨铁,而不是人工冶铁。我国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出现在两千五百年前后,也就是春秋战国之际,铁器已经有了斧、锛、凿各种工具,中国社会历史进入铁器时代。
——白云翔《百家讲坛》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秦汉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
——陈文华《农具发展史》
(1)材料一中三则材料的选取围绕的共同主题是什么 其中哪一则最有实证性 为什么 (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至汉朝农业生产变化发展的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如何。(7分)
【解析】第(1)题主题:根据材料一“春秋时期的铁锄”“恶金(指铁)以铸锄(锄)、斸(斧)……试诸壤土”“斧、锛、凿各种工具”进行分析。根据材料的分类以及历史研究方法说明实证性材料。理由:根据史料的类型进行说明。第(2)题情况:根据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秦汉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影响:根据所学知识从精耕细作生产模式、经济重心南移和农耕文明的繁荣角度作答。
答案:(1)主题: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实证性材料:长沙出土的铁锄。理由:第一手史料(或实物史料)。(6分)
(2)情况:耕作技术不断革新;由北方逐步向江南推广。影响:促进精耕细作生产模式的产生和发展;推动经济重心南移;促进农耕文明的繁荣。(7分)
18.下表是英国女性各行业就业比例表(%)(1787-1865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项目 1787— 1815年 1821— 1840年 1841— 1845年 1846— 1865年
高工资 农业区 10.5 9.2 7.4 13.9
低工资 农业区 18.4 21.9 20.4 19.4
矿业 20.1 25.3 13.4 0.0
工厂 32.1 36.5 39.7 47.1
工厂外 承包业 40.9 35.4 38.7 26.4
商业 16.5 23.9 4.9 3.4
表格反映出英国女性在不同行业的就业变化情况,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予以阐释。
【解析】阐释:首先阅读表格,从英国女性就业变化中找到一种变化趋势;确定观点后,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社会和思想等方面展开阐释;整个解题过程注意趋势准确,分析合理,逻辑清楚,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趋势:工业革命以来,女性走出家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社会角色。
阐释:工业革命兴起,工厂大量出现,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长,为妇女走出家庭、从事工业生产提供了重要条件。同时,资产阶级民主和法制建设日趋完善,为女性就业和发展提供了相应的制度保障,并且社会进步也使女性公平意识和权利意识不断加强,这些都有助于更多妇女走上社会,发挥更重要的社会作用。(12分)
示例二:趋势:英国女性在高强度行业中的就业率下降。
阐释:工业革命以来,大机器生产广泛使用,女性在从事工业生产中,经济地位逐渐独立,公平意识和权利观念不断觉醒。同时,英国资产阶级民主和法治建设日趋完善,保障妇女儿童的法律得以实施,这使得女性的一些权益得到保障,在高强度的一些行业如矿业中的就业率下降。(12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生产力的变化及人类社会的主要改变一览表
阶段 生产力变化 人类社会的主要改变
古代 人类的农业生产工具经历了从石器、木器到铁器的演变 ①劳动工具变得多样化和精细化,人们开垦的耕地越来越多,人口数量也随之增加 ②在农耕时代,人们开始借助畜力、机械力、自然力来提高生产能力
近代 工业革命中大机器生产的广泛应用 ①机器大生产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占据主导地位 ②工厂制度普遍实施 ③社会日益形成两大对立的阶级 ④工业化给民众生产带来消极影响
现代 新科技革命以来,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①网上就医、授课、会议、购物、娱乐等 ②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 ③现代科技应用不当也会带来负面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解析】可根据“机器大生产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占据主导地位”“工业化给民众生产带来消极影响”“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现代科技应用不当也会带来负面影响”提炼出看法。说明:根据“工业革命中大机器生产的广泛应用”“新科技革命以来,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带来的人类社会的改变进行说明,并结合所学从三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的积极和消极影响作答,最后进行总结说明。
答案:示例:看法: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的生活有利有弊。
说明:历史上的每次技术进阶升级,都显示它有益和有害的两面性。在前两次工业革命中,“机器替代人”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巨大便捷,但也给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带来诸多的难题与困惑,如失业问题、环境污染等。第三次科技革命,以计算机为基础,使人类社会生产与生活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但核武器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化学毒品、核泄漏、电脑病毒等的出现,也带来了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和造成了巨大灾难。总之,我们在充分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同时,还要避免它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的消极后果。(14分)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 下表为近代以来西方主要国家所占世界技术成果的比例。
时期 英国 法国 德国 美国
蒸汽时代 39.4% 16.8% 9.2% 24.3%
电气时代 15.8% 9.0% 17.7% 40.4%
电子时代 12.7% 3.9% 5.5% 65.2%
信息时代 4.3% 4.0% 10.0% 64.4%
——摘编自梁立明、陈立新
《世界技术成果时空分布的量化特
征及世界技术中心的转移》
上表蕴含着丰富的时代、国家和社会信息,请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
论题:19世纪末,美、德成为世界科技发展的中心。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国家开始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英国逐渐丧失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的世界技术领先地位,而美国、德国后来居上,两国新技术成果在世界技术成果中占比远超英、法两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成为19世纪末技术发展和经济发展最快的两个国家。
以上史实和相关数据充分说明,19世纪末,美、德两国成为世界科技发展的中心。(13分)
示例二:
论题:科学技术是决定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
18世纪中后期,英国从棉纺织业开始,出现了技术革新的连锁反应,影响最深远的技术变革是蒸汽机的改进,人类由此进入“蒸汽时代”。19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完成,英国的生产能力远超世界其他国家,成为“世界工厂”,伦敦成为国际金融和贸易中心。19世纪中后期,美、德凭借科技的研究和创新,并与生产紧密结合,在电力、石油、化学化工、交通运输等新兴产业及钢铁、农业等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方面取得重大成就,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美国继续保持科技的领先优势,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大力发展高新科技,形成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增长模式,使美国经济持续发展。由此可见,科技进步是经济增长和国家实力增强的重要因素。(13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单元形成性评价(二)(含解析)2024-2025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