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17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分值:57分)
1.(2023·绍兴高一上期中)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认为东汉以来独尊为儒学正宗的古文经,不过是刘歆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新学”,湮没了孔子学说的“微言大义”。他的《孔子改制考》遵奉孔子为托古改制的改革家。康有为这两本书( )
A.是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
B.已经完全从根本上动摇了孔子的神圣地位
C.提出了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
D.是维新变法理论依据,宣传了变法合理性
2.(2023·衢州高一下期末)6月11日,清帝发布上谕:“试问今日时局如此,国势如此,若仍以不练之兵,有限之饷,士无实学,工无良师,强弱相形,贫富悬绝,岂真能制梃以挞坚甲利兵乎。”据此判断,清政府( )
A.受到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
B.希望进行除旧布新的自救
C.开始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主张
D.冲破了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
3.(2023·无锡高一上期末)1898年9月19日,康有为会见日本外相伊藤博文,告知光绪帝所处的困境,请求他从国际局势的危机角度说服慈禧太后赞成变法。在会谈中,两人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一连谈了3个多小时。这说明( )
A.维新派的不成熟 B.日本支持中国变法
C.维新变法已失败 D.变法缺乏社会基础
4.(2023·玉溪高一上期末)“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材料认为戊戌变法( )
A.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
B.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C.推动了政治近代化进程
D.促进了革命思潮的萌发
5.(2024·菏泽高一联考)下图是近代中国某一重大革命事件形势图。据此判断,该革命事件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国民革命
6.(2023·兰州高一下期末)时人指出:“天下强邻虎视,中土已成积弱之形,人心愤激久矣。”义和团在山东兴起后,“所至之处,人多赢粮景从,父兄莫可拴束,妻子不能阻挽”。这说明( )
A.朝廷对反侵略的默许 B.扶清灭洋的积极影响
C.列强侵华手段的变化 D.国人民族意识的迸发
7.(2023·淮安高一上期末)下图是描绘晚清时期列强侵略中国的漫画。此次战争( )
A.源于列强修约失败 B.导致边疆危机加剧
C.官民一心奋起抗争 D.平津地区门户洞开
8.(2023·丹东高一上期中)20世纪初,八国联军侵华期间,东南各省督抚与列强协议互保,在清政府对列强宣战之际,更是公然宣称:“此乱命也,粤不奉诏。”这表明( )
A.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B.列强势力加速渗透
C.义和团运动以失败告终
D.地方督抚势力扩张
9.(2024·江西部分学校高一联考)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其中写道:“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 )
A.《黄埔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10.(2023·湖南雅礼教育高一上期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日益加剧,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中,某条约规定: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等。该条约的签订( )
A.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打开了中国的西南门户
C.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D.使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11.(2023·遂宁高一上期末)晚清上海报刊发文讨论俭与奢问题,有文章指出:“假设一邦之富人食必糙米,服必粗布,用必粗恶之具,则营业工匠自食其力之民又何以自鬻其技能?民不能自富,国有何由富乎?”这反映出当时( )
A.追求奢靡已成为社会的主流
B.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C.洋务运动追求富强效果显著
D.维新变法引领思想解放
12.戊戌变法时期,光绪帝为推行新政所颁发给京城内外臣工的上谕,除各项改革措施外,就书籍而论,仅有冯桂芬的《校邠庐抗议》和张之洞的《劝学篇》影响最大,光绪帝所强调的戊戌变法的指导思想也与这两本书的主张基本契合。据此可知,当时( )
A.革命已成为主要思潮
B.改革势力内部缺乏共识
C.康梁思想的根本转变
D.维新力量重视发动群众
13.(2023·厦门高一上期末)义和团运动时期,团民广泛使用揭帖进行宣传,如“神发怒,佛发愤,派我下山把法传……不用兵,不用团,要杀鬼子不费难……大法国,心胆寒,英美俄德哭连连”。揭帖的内容反映了( )
A.中外矛盾的尖锐化 B.阶级矛盾的复杂性
C.反帝思想的先进性 D.封建统治的腐朽性
14.(2023·太原高一上期末)1900年,英德两国签订的《英德扬子协定》规定,“将中国之江河及沿海各口岸各国贸易及其他各种正当经济活动,自由开放,毫无差别……德帝国政府及英女王陛下政府不得利用现时之纷扰在中国获得任何领土利益”。这反映出( )
A.英德首先提出“门户开放”
B.列强扩大在华资本输出
C.列强在华利益争夺加剧
D.中国利益得到一定维护
15.1903年,林纾编译的《伊索寓言》出版。书中有一则故事:狮王与群兽立约,羊由狼管辖,兔子由狗管辖,彼此友好,和平共处。兔子感叹说,我期待这一天很久了,但真能实现吗?故事后的按语说:“今有盛强之国,以吞灭为性,一旦忽言弭兵,亦王狮之约众耳!弱者国于其旁,果如兔之先见耶?”林纾意在( )
A.提醒中国人警惕被侵略瓜分的危险
B.颂扬人类社会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
C.呼吁世界列强承担保护弱国的责任
D.鼓动中国民众推翻清政府残暴统治
16.(2023·如皋高一上期末)(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本年夏间,拳匪构乱,开衅友邦。朕奉慈驾西巡,京师云扰。迭命庆亲王奕劻、大学士李鸿章作为全权大臣,便宜行事,与各国使臣止兵议款。昨据奕劻等电呈各国和议十二条大纲,业已照允。仍电饬该全权大臣将详细节目悉心酌核,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节选自1901年2月14日《上谕》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20世纪初中国历史的史料价值。
答案精析
1.D [据材料可知,康有为撰写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为变法维新提供了理论依据,宣传了维新变法的合理性,故选D项;魏源的《海国图志》是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排除A项;康有为的两本书没有动摇孔子的神圣地位,排除B项;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的是梁启超,而非康有为,排除C项。]
2.B [由材料可知,清帝的上谕体现了练兵、富国等主张,体现了其希望进行除旧布新的自救,故选B项;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该上谕发布于1898年,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国人便已经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主张,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改变封建专制制度的政治主张,排除D项。]
3.A [据材料可知,维新派寄希望于日本的支持,是自身不成熟的表现,说明其对帝国主义认识不清,故选A项;日本不支持中国变法,不希望中国强大,排除B项;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维新变法失败,排除C项;维新变法缺乏社会基础,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4.C [据材料可知,戊戌变法开启了政治民主化进程并影响了以后的革命运动,故选C项;“建立了”不合史实,排除A项;“改变了”不合史实,排除B项;“萌发”不合时空,1894年孙中山就已产生了革命思想,排除D项。]
5.B [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义和团运动是清末一次反帝爱国运动,其活动区域主要集中在外国侵略势力比较集中的华北地区,为阻止八国联军进京,在廊坊进行了英勇阻击,故选B项;太平天国运动的活动范围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排除A项;辛亥革命活动区域集中在南方,排除C项;国民革命的活动区域在南方,以广州为中心,排除D项。]
6.D [据材料可知,随着列强侵略不断加剧,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义和团运动兴起时,民众多携带充足的粮食随义和团参加反帝斗争,体现出国人民族意识的迸发,故选D项;材料信息不涉及朝廷的态度,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扶清”,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侵华手段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变为资本输出为主,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7.D [由材料可知,这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而这次战争使得天津门户洞开,故选D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不是源于列强修约失败,排除A项;这一战争与边疆危机加剧无关,排除B项;义和团运动表明中国农民阶级坚决抵抗侵略的态度,无法说明官民一心奋起抗争,排除C项。]
8.D
9.D [据材料可知,《辛丑条约》规定:拆毁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故选D项。]
10.D [据材料可知,该条约是1901年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故选D项;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项;中法战争后,中国的西南门户被打开,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后,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排除C项。]
11.B [材料强调了民富的重要性,表明社会大众对发展经济、追求民富的认可,近代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也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故选B项;“追求奢靡已成为社会的主流”表述绝对化,排除A项;洋务运动未实现国家富强,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维新变法引领思想解放,排除D项。]
12.B 13.A 14.C
15.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其意在提醒中国人警惕当时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故A项正确;材料信息是对列强侵略的一种疑问,不是颂扬,故B项错误;列强对弱国持侵略态度,不可能承担保护弱国的责任,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国与列强的关系,不是推翻清政府的统治,故D项错误。]
16.
角度 信息提取 史料价值
材料来源 材料选自1901年颁布的“上谕”(1分) 该材料属于原始史料,对研究中国近代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1分)
材料内容 “拳匪构乱,开衅友邦”反映清政府将战争责任推卸给义和团(2分) 可用于研究清政府对义和团态度的转变(1分) 这段文献材料是20世纪初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统治走向末路的缩影(1分)
“朕奉慈驾西巡,京师云扰”“命庆亲王奕劻、大学士李鸿章作为全权大臣……电呈各国和议十二条大纲,业已照允”反映了光绪和慈禧仓皇西逃、指定奕劻和李鸿章与列强议和(2分) 可用于研究《辛丑条约》签订的背景(1分)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反映了清朝统治者卖国求生、丧权辱国,成为“洋人的朝廷”的嘴脸(2分) 可用于研究清政府国家治理能力丧失、统治覆亡的必然性(1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时训练(答案) 高中历史 统编版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