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单元练习题(含解析)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练习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2023年国庆假期,上七年级的小明同学去了位于洛阳偃师的二里头遗址博物馆参观,在这里小明可以了解的时代文明是( )
A.夏朝文明 B.商朝文明 C.西周文明 D.良渚时期
2.“国家”这个词是表示地缘关系的“国”与表示血缘关系的“家”的合成。夏朝体现“国”与“家”融合的制度是( )
A.世袭制 B.禅让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3.“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下列人物属于亡国之君的是( )
A.启 B.桀 C.盘庚 D.周厉王
4.《孟子》记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所狩也;诸侯朝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甲师移之。”材料反映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世袭制 D.井田制
5.公元前841年,周王朝发生了“国人暴动”,当时的周王朝统治者是( )
A.周文王时期 B.周武王时期 C.周厉王时期 D.周平王时期
6.如图形象地反映了春秋时期的一种社会现象。对该图解读最准确的是( )
A.分封制已彻底瓦解 B.兼并战争连绵不断
C.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D.周王室统治力降低
7.过去“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子在政治上有最高的地位。平王东迁后,诸侯根本不听天子的命令,“政令征战自诸侯出”。材料反映出平王东迁后,周天子面临什么样的局面( )
A.周天子能够很好地约束诸侯 B.周天子在政治上享有最高地位
C.诸侯定期向周天子纳贡 D.诸侯崛起,竞相争雄
8.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力飞跃发展的时期,主要是因为( )
A.农业上深耕细作 B.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C.铁农具和牛耕出现 D.农产品种类增多
9.《吕氏春秋》曰:“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 分地(租佃制) 则速,无所匿也。”使“公作”走向“分地”的根本原因是( )
A.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 B.诸侯争霸加剧使霸主更替频繁
C.春秋时期兼并战争严重 D.诸侯国不再履行对周王的义务
10.夏商西周时期,水利工程兴修较少,少有山林开发,春秋战国时期,大量开发山林,扩大耕地,主要是因为( )
A.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 B.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
C.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 D.新政治经济秩序确立
11.《中国经济史》在评述古代中国农业生产技术发展时说:“耕用牛犁,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这一“革命性突破”发生在( )
A.夏朝时期 B.商朝时期 C.西周时期 D.春秋时期
12.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代,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的直接目的是( )
A.促进生产力发展 B.实现富国强兵
C.缓和社会矛盾 D.增强东周王室的实力
13.商鞅变法的内容中,最能触动旧贵族利益的是( )
A.推行县制 B.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C.奖励生产 D.承认土地私有
14.公元前356年,( )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A.秦穆公 B.秦惠公 C.秦始皇 D.秦孝公
15.战国时期由晋国分裂而来的国家是( )
①燕国 ②赵国 ③楚国 ④魏国 ⑤韩国
A.①②⑤ B.②④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16.李冰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既免除了岷江泛滥的水灾,又便利了航运和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该工程是( )
A.长城 B.大运河 C.都江堰 D.灵渠
17.早在春秋后期时期,有位大思想家就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追求与世无争,天下太平,他是(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孟子
18.诺贝尔奖获得者汉内斯 阿尔文曾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多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材料中的“智慧”是指( )
A.“兼爱”和“非攻”B.实行“法治” C.“无为而治” D.“仁”与“德治”
19.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A.频繁的争霸战争B.学术繁荣C.社会大变革D.新兴地主阶级的产生
20.战国时期,学术思想在新的变局中形成了不同的思想流派,纷纷宣传自己的思想主张。下列搭配正确的是( )
A.孟子——仁政,民贵君轻 B.韩非——实行德政,树立权威
C.庄一“兼爱”“非攻” D.墨子——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21.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正统思想来源于( )
A.老子的学说 B.孟子的学说 C.孔子的学说 D.墨子的学说
22.商周时期的工匠制作青铜器时,已经准确地掌握了铜、锡、铅的比例,而且在铸造技术上,经过制模、雕刻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注液态金属、加工修整等工艺而成。这最能体现商周时期青铜器( )
A.种类丰富 B.制作工艺高超
C.分布范围广 D.数量众多
23.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是( )
A.金文 B.小篆 C.甲骨文 D.隶书
24.2022年6月,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阶段性成果发布:3号坑、8号坑发现的铜尊、铜罍等是中原殷商文化的典型铜器:3号坑、4号坑发现的玉琮来自甘青地区的齐家文化:3号坑、7号坑、8号坑发现的有领玉壁、玉璋等在华北、华南地区都有发现,这能够佐证( )
A.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 B.商代青铜铸造技术高超
C.各地区文化交流次数频繁 D.中华文明呈现多元一体
25.先秦时期中国南方文学倾向抒情。它大量运用神话材料,描绘神奇瑰丽的境界,给人强烈审美愉悦。下列作品中,最能说明南方文学这一特点的是( )
A.《离骚》 B.《春秋》 C.《论语》 D.《诗经》
二、综合题
2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汤建国后,要求其臣属“有功于民,勤力乃事”,否则就要“大罚殛汝”。对那些亡了国的夏民,则仍保留“夏社”,并封其后人。汤注意“以宽治民”,因此在他统治期间,阶级矛盾较为缓和,政权较为稳定,国力也日益强盛。
材料二: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骠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
——《诗经大雅大明》
原文大意:两军对垒牧野阔,周师战车亮煌煌,赤毛白腹四马壮。太师尚父名吕望,气势如同鹰飞扬。辅佐武王精谋略,纵兵伐商涤污秽,黎明尽现新气象!
材料三:桀是一个奢侈而暴虐的君主,他搜刮民财,建造华丽的宫殿,终日饮酒作乐,引起民众强烈不满……商纣“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作长夜之饮……西周末代君主幽王昏庸无道,为博褒姒王妃一笑,烽火戏诸侯。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朝国力日益强盛的原因。
(2)材料二中“凉彼武王,肆伐大商”的战役是什么?写出“武王”建立西周的地点。为稳固周初的政治形势,周王室实行了哪一制度?
(3)根据材料三按顺序写出“夏”“商”“西周”的亡国之君。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掩卷沉思,你最想对亡国之君说什么?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
材料一:周朝贵族等级和分封制示意图
(1)请写出图1中A、B两个等级。
(2)阅读图2结合所有分析,“天子”分封“诸侯”依据什么原则?得到封地的“诸侯”要对“天子”尽什么义务?
材料二: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指称霸一方的霸主)。
——《史记·周本纪》
(3)材料中“平王”指的是谁?写出“齐、楚、秦、晋”四个诸侯国涌现的霸主分别是谁?
(4)简要分析一下“诸侯强并弱”争霸活动的影响。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变法运动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推动了社会转型。其中,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选自《中外历史纲要》
材料二:商鞅变法的内容
政治 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 1.废除A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统一度量衡
军事 奖励军功,对有B 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材料三: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赏不私亲近。……期年之后,道不拾遗,兵革强大……
——《战国策 秦策—》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战国时各国变法的目的和作用,说出“商鞅变法”成功的主要原因。
(2)将材料二中A、B两处内容补充完整,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对后世地方行政制度影响最深远的一条措施。
(3)根据材料三,简要说明商鞅是怎样推行改革的,结合所学知识
(4)综上所述,谈谈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各家之间互相辩驳,又互相影响,互相取长补短,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材料一:他主张“兼爱”、“非攻”,希望人们互助互爱,反对以小欺大,以强凌弱的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
材料二: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请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轻徭薄赋。
材料三:他认为,水行要乘船,陆行要坐车,治理国家也一样,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材料四:他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治。他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深受秦国国君的赏识。
(1)材料一中的“他”指谁?属于什么学派?
(2)材料二中的“他”是哪一学派的代表人物?这一学派的创始人是谁?
(3)材料三“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属于哪个学派?
(4)材料四的主张是谁提出的?
(5)上述材料总体上反映了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哪一历史现象?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A B B C D D C A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B B D B C A D C A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C B C D A
1.A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上七年级的小明同学去了位于洛阳偃师的二里头遗址博物馆参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小明可以了解的时代文明是夏朝文明。夏朝的中心地区主要在今天山西的南部、河南西部一带。考古学者在洛阳平原发掘出夏王宫的一座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这里宫殿建筑全、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反映夏王朝的阶级分化好阶级界限等,A项正确;商朝文明的代表性遗址是二里冈遗址,排除B项;西周文明晚于夏朝的二里头遗址,排除C项;良渚时期早于二里头遗址,排除D项。故选A项。
2.A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禹在位时,征服南方三苗,在阳城修建城池,制定各种制度,社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阶级分化愈加严重,禹最初想传位于伯益,但是禹的儿子启凭借强大的势力,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A项正确;禅让制是尧舜禹时期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是公天下的表现,排除B项;分封制是中国古代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排除C项;郡县制是秦朝开创的地方行政制度,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3.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夏王桀统治残暴,商部落首领汤起兵攻伐,桀大败,夏 王朝灭亡,B项正确;禹的儿子启继承父位,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不属于亡国之君,排除A项;商王盘庚时迁到殷,不属于亡国之君,排除C项;周厉王与 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不属于亡国之君,排除D项。故选B项。
4.B
【详解】材料中反映诸侯应对天子尽有述职的义务,如果不朝见天子将会受到降爵、削地、和武力惩罚,体现分封制下诸侯对天子应尽的义务,天子与诸侯的君臣关系,B项正确;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时期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排除A项;世袭制是古代君王去世或逊位后,将皇帝的九五之尊转给自己的子孙的传承制度,排除C项;井田制是中国古代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5.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厉王逃亡,所以当时的周王朝统治者是周厉王,C项正确;周文王时期,周朝尚未建立,排除A项;武王伐纣取得胜利,于公元前1046年建立周朝,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周平王东迁洛邑,我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6.D
【详解】根据材料“春秋时期的一种社会现象”和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形象地反映了春秋时期的王室衰微,统治力大大降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我国进入春秋时期,周王室的统治势力大减,直接管辖的地区仅在洛邑一带。周王虽然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但已无力控制诸侯,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诸侯竞相称霸,D项正确;春秋时期分封制开始瓦解,因此这里“已彻底瓦解”说法错误,排除A项;兼并战争连绵不断是战国时期的社会特征,排除B项;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发生在夏朝,排除C项。故选D项。
7.D
【详解】根据题干“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政令征战自诸侯出”和所学知识可知,题目中说过去“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意味着天子拥有最高权力,能掌控一切。但平王东迁后,诸侯根本不听天子的命令,“政令征战自诸侯出”。这就表明,平王东迁后,周天子的权威大大下降。因为诸侯不再听从天子命令,各自为政,所以可以推断出诸侯崛起,竞相争雄,D项正确;周天子能够很好地约束诸侯,这与题目中描述的诸侯不听天子命令的情况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明确指出平王东迁后诸侯不听天子命令,说明周天子已失去最高地位,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提及纳贡的情况,无法得出此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
8.C
【详解】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力飞跃发展的时期,主要是因为铁农具和牛耕出现,C项正确;农业上的精耕细作是因为“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排除A项;耕地面积的不断扩大是因为“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排除B项;商周时期,“五谷”就已经出现,D项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9.A
【详解】根据题干中的“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租佃制)则速,无所匿迟也。”及结合所学可知,题干反映的是井田制的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依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原理可知,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的根本原因是铁器、牛耕的广泛使用,A项正确;诸侯争霸的加剧是次要原因,而生产力的进步是根本原因,排除B项;土地兼并严重是土地私有制产生后出现的现象,而题干是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的逐步确立,排除C项。诸侯国不再履行对周王的义务是诸侯国势力上升,这是次要原因,而生产力的进步是根本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10.C
【详解】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大量开发山林,兴修水利工程”和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有助于开垦出大量的荒地,各国兴修了一些水利工程,C项正确;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属于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影响,排除A项;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属于兼并战争的影响,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并未完全建立起新的政治经济秩序,排除D项。故选C项。
11.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故这一“革命性突破”发生在春秋后期,D项正确;夏朝使用的工具主要以石器为主 ,辅以骨角器和蚌器,排除A项;商、西周时期是青铜器的繁盛时代,未出现铁器,排除BC项。故选D项。
12.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在争霸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B项正确;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缓和社会矛盾不是直接目的,排除AC项;增强周王室的实力表述不正确,排除D项。故选B项。
13.B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内容中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最能触动奴隶主贵族的利益,B项正确;推行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项;奖励生产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排除C项;承认土地私有有利于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排除D项。故选B项。
14.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D项正确;秦穆公是春秋时期秦国国君,与战国时期,公元前356年,任用商鞅主持变法,没有联系,排除A项;秦惠公,是秦夷公之子,春秋时期秦国国君,与战国时期,公元前356年,任用商鞅主持变法,没有联系,排除B项;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秦朝建立,以咸阳为都城,与战国时期,公元前356年,任用商鞅主持变法,没有联系,排除C项。故选D项。
15.B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初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成为了战国七雄中的韩国、赵国和魏国,②④⑤符合题意,B项正确;①燕国③楚国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存在,与三国分晋无关,排除包含①或③的选项,ACD项包含①或③,排除ACD项。故选B项。
16.C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建成之后,既免除了岷江泛滥的水灾,又便利了航运和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根据题意,C项正确;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排除A项;隋炀帝时,开凿了贯穿南北的大运河,排除B项;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了湘江河漓江,排除D项。故选C项。
17.A
【详解】根据题干“早在春秋后期时期,有位大思想家就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追求与世无争,天下太平,他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思想主张,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A项正确;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其思想主张是“仁”,排除B项;墨子是墨家思想的创始人,其思想主张是兼爱非攻,排除C项;孟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排除D项。故选A项。
18.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提倡通过“德治”来治理国家,强调道德修养和伦理教育的重要性,D项正确;“兼爱”和“非攻”是墨家的理念,排除A项;“法治”即“依法治国”是法家的主张,排除B项;“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
19.C
【详解】根据题干“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根本原因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即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由此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法、道、墨等,他们著书讲学,互相论战,议论时局,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C项正确;频繁的争霸战争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政治原因,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项;百家争鸣促进了学术繁荣,而不是出现的原因,排除B项;新兴地主阶级的产生是百家争鸣出现的阶级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20.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即人民的利益高于君主。这一观点是孟子思想的核心,也是儒家思想中“民本”思想的重要体现,A项正确;韩非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他主张以法治国,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和公正性,而不是“实行德政”,排除B项;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的是“道法自然”,追求的是逍遥自在的生活态度,“兼爱”和“非攻”是墨家学派墨子提出,排除C项;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非攻”,并提倡节俭和实用主义。而“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则是道家学派的主张,尤其是老子和庄子的思想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21.C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学说后来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被推崇为“圣人”,C项正确;老子为道家代表人物,其学说未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排除A项;孟子为“亚圣”,其在儒家中的地位要次于孔子,排除B项;墨子为墨家代表人物,其学说未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
22.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商周时期的工匠制作青铜器时,已经准确地掌握了铜、锡,而且在铸造技术上,经过制模、雕刻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注液态金属、加工修整等工艺而成”,可知是青铜器的制作工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不仅种类丰富,数量众多,而且制作工艺高超。当时的工匠已准确地掌握了铜、锡、铅的比例,用来制造不同用途的器具。在铸造技术上,采用“泥范铸造法”,经过制模、雕刻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注液态金属、加工修整等工艺制成,B项正确;种类丰富,是指青铜器种类多,而题干内容没有涉及,排除A项;青铜器的分布范围具体的地点,题干内容没有涉及,排除C项;青铜器的数量众多,题干内容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B项。
23.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是商朝的甲骨文,C项正确;金文是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排除A项;小篆是秦朝统一后的文字,排除B项;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排除D项。故选C项。
24.D
【详解】根据题干“3号坑、8号坑发现的铜尊、铜罍等是中原殷商文化的典型铜器:3号坑、4号坑发现的玉琮来自甘青地区的齐家文化:3号坑、7号坑、8号坑发现的有领玉壁、玉璋等在华北、华南地区都有发现”可知,材料中提到的不同地域的文化元素在三星堆遗址中共存,展示了中华文明的多元性;同时,这些文化元素又相互融合、相互影响,体现了中华文明的一体性,D项正确;材料中明确提到了来自不同地域的文化元素,如甘青地区的齐家文化和华北、华南地区的玉文化,说明中华文明并非仅起源于黄河流域,排除A项;材料提到了中原殷商文化的铜器,但这并不是材料想要强调的主要内容。材料更侧重于展示不同文化元素的共存和交流,而非单一文化的技艺水平,排除B项;材料虽然展示了多种文化元素的共存,但并未直接说明文化交流的次数是否频繁。此外,“次数频繁”这一表述过于绝对,无法直接从材料中得出,排除C项。故选D项。
25.A
【详解】根据题干“中国南方文学倾向抒情。它大量运用神话材料,描绘神奇瑰丽的境界,给人强烈审美愉悦”和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等人吸收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用浓郁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创作出一种新体诗歌“楚辞”,是南方文学的代表。屈原代表作《离骚》充分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是千古传诵的抒情长诗,A项正确;《春秋》是中国春秋时期的编年体史书,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排除B项;《论语》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排除C项;《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汇集了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0多篇,产生于中原地区,排除D项。故选A项。
26.(1)商汤要求臣属“有功于民,勤力乃事”,对亡了国的夏民保留“夏社”并封其后人,注意“以宽治民”。
(2)牧野之战;镐京;分封制。
(3)“夏”的亡国之君是桀;“商”的亡国之君是纣;“西周”的亡国之君是周幽王。
夏桀、商纣
(4)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统治者的暴政。最想对亡国之君说:统治者应该以民为本,勤政爱民,才能长治久安。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汤建国后,要求其臣属‘有功于民,勤力乃事’”可以得出原因有商汤要求臣属“有功于民,勤力乃事”;根据材料“对那些亡了国的夏民,则仍保留‘夏社’,并封其后人”可以得出原因有对亡了国的夏民保留“夏社”并封其后人;根据材料“汤注意‘以宽治民’”可以得出原因有注意“以宽治民”。
(2)战役:根据材料“牧野洋洋,檀车煌煌”、“凉彼武王,肆伐大商”,结合所学知识,武王伐纣通过牧野之战,击败商纣王;地点:结合所学知识,西周建立后,定都镐京;制度:结合所学知识,为稳固周初的政治形势,周王室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实行分封制。
(3)亡国之君:结合所学知识,夏朝最后一位统治者是桀;商朝最后一位统治者是纣;“西周”的最后一位统治者是周幽王
(4)共同原因:根据材料“桀是一个奢侈而暴虐的君主,他搜刮民财,建造华丽的宫殿,终日饮酒作乐,引起民众强烈不满……商纣“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作长夜之饮……西周末代君主幽王昏庸无道,为博褒姒王妃一笑,烽火戏诸侯”可以得出夏、商、西周三朝的最后一位统治者都推行暴政,使得国家灭亡。最想说:根据材料,推行暴政使得国家灭亡,所以应该以民为本,勤政爱民,才能长治久安。
27.(1)等级:A.卿大夫;B.士
(2)原则:血缘亲疏关系和功劳大小原则;义务:朝觐述职、随从作战、缴纳贡赋、镇守疆土。
(3)人物:周平王。霸主:齐桓公、楚庄王、秦穆公、晋文公。
(4)影响:加剧了诸侯之间的竞争和冲突;加速了中央权力的衰微;同时也推动了各诸侯国的发展和变法,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详解】(1)等级:A.根据材料一“周朝贵族等级和分封制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诸侯下设卿大夫;B.根据材料一“周朝贵族等级和分封制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卿大夫下设士。
(2)原则:根据材料一图2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子”分封“诸侯”依据是血缘亲疏关系和功劳大小原则;义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政治隶属、军事领导、赋税和对地方的职责的角度进行论述,如:朝觐述职、随从作战、缴纳贡赋、镇守疆土。
(3)人物:根据材料二“平王之时,周室衰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平王是指东迁的周平王。霸主:根据材料二“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指称霸一方的霸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涌现的霸主有齐桓公、楚庄王、秦穆公、晋文公。
(4)影响: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诸侯争霸的影响可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进行分析,从社会的混乱、中央权力的削弱和国家的统一的角度进行论述,如:加剧了诸侯之间的竞争和冲突;加速了中央权力的衰微;同时也推动了各诸侯国的发展和变法,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28.(1)目的:富国强兵。
作用:推动了社会转型。
原因: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潮流
(2)A:井田制。
B:军功。
措施: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3)怎样推行:不畏强权、敢于同守旧势力斗争、严格执法,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4)根本原因:商鞅变法能够成功是因为它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详解】(1)目的:根据材料一“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结合所学可知,各国变法的目的是为了富国强兵。
作用:根据材料一“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推动了社会转型”结合所学可知,各国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
主要原因:根据材料一“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潮流。
(2)A处内容:根据材料二“废除A”结合所学可知,A应是井田制。
B处内容:根据材料二“奖励军功,对有B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结合所学可知,B应是军功。
措施: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对后世地方行政制度影响最深远的措施是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3)怎样推行:根据材料三“公平无私,赏不私亲近”结合所学可知,商鞅不畏强权、敢于同守旧势力斗争、严格执法,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4)根本原因:根据材料一“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能够成功是因为它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29.(1)墨子墨家
(2)儒家孔子
(3)道家。
(4)韩非子。
(5)百家争鸣。
【详解】(1)“他”:根据材料“兼爱”、“非攻”和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墨子的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
学派:根据材料“兼爱”、“非攻”和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墨子的墨家主张“兼爱”、“非攻”。
(2)学派:根据材料“仁政”和结合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
创始人:根据材料“仁政”可知,儒家学派的孟子主张实行“仁政”,和结合所学可知,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3)学派:根据材料“无为而治”和结合所学可知,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属于道家。
(4)人物:根据材料“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治”和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末期,韩非子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人物是韩非子。
(5)历史现象:根据材料“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兼爱”、“非攻”、“仁政”、“提倡法治”和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的思想学术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不同的学派,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称之为“百家争鸣”。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单元练习题(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