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陕西省西安市东城第一中学等多校2024--2025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陕西省西安市东城第一中学等多校2024--2025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
1.下图所示遗址发现的完整头盖骨化石震撼了国际学术界,不但为达尔文从猿到人的进化理论提供了重要实物证据,而且还将人类的演化历史向前推进了几十万年。该遗址发现的早期人类( )
A.被命名为“山顶洞人” B.会建造木结构水井
C.处于新石器时代 D.已经学会用火
2.中国是世界上早期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对比同样是在北京发现的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活较进步之处表现在( )
A.过着群居生活 B.会缝制衣服 C.会种植水稻 D.会制作陶器
3.以磨制石器与制作彩陶为特征的仰韶文化是中国现代考古学史上命名的第一个考古学文化,也是中国第一个被科学认识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以下属于仰韶文化遗址的是( )
①半坡遗址 ②陶寺遗址 ③河南灵宝西坡遗址 ④二里头遗址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4.以下考古发现与结论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选项 考古发现 结论
A 北京人遗址:灰烬、烧石和烧骨等 会人工取火
B 山顶洞人遗址:穿孔骨针 会缫丝和织布
C 门头沟东胡林遗址:距今10000—8000年栽培粟和黍的遗存 原始农业形成
D 河南灵宝西坡遗址:面积超过200平方米的大房子 贫富分化出现
A.A B.B C.C D.D
5.大汶口文化遗址中有的墓葬出土了象牙梳、象牙雕筒等精美的工艺品和日常用品,有的墓葬却一无所有;同期的良渚文化遗址亦是如此。这说明当时( )
A.原始先民审美领先世界 B.已经出现贫富分化
C.奴隶社会禅让制度盛行 D.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6.距今4300—4000年的陶寺古城遗址中,有规模宏大的宫殿夯土建筑,外围有面积近13万平方米的宫城,同时也有简陋普通的窑洞式小房子。该遗址反映了( )
A.部落联盟的诞生 B.奴隶社会的建立
C.华夏民族的形成 D.早期国家的产生
7.下图描绘的是二里头遗址中心区新发现的多条道路和道路两侧的墙垣,图中纵横交错的道路把整个区域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分区。据此可知,二里头遗址( )
A.城市交通方式健全 B.礼乐制度日臻完善
C.社会结构等级有序 D.具有高度文明水平
8.据《左传》记载:“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该材料主要反映的分封制的相关信息是( )
A.诸侯承担的义务 B.实行分封制的原因
C.分封的主要对象 D.分封制的消极影响
9.学者余秋雨说:“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是古代派往现代的使节……”在右图所示的“废墟”上,我们可以读到的“历史”是( )
A.启取代伯益 B.盘庚迁都到殷 C.周厉王与民争利 D.周平王东迁洛邑
10.制作年代尺是历史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它能将复杂的历史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的知识点时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①③处对应的历史事件应该是( )
A.启继王位、平王迁都 B.盘庚迁殷、西周灭亡
C.禹建立夏、武王伐纣 D.商汤灭夏、武王伐纣
11.某一历史人物任用贤能之士为相,大力改革内政,积极发展生产,强化训练军队,高举“尊王攘夷”的大旗,威震诸侯,成为春秋时期首位称霸的君主。材料所述的历史人物是( )
A.齐桓公 B.宋襄公 C.越王勾践 D.吴王阖闾
12.下列一组图片直接反映了我国古代( )
A.生产工具的变革 B.社会制度的变化
C.冶炼技术的进步 D.科技水平的提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A 中国境内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1)旧石器时代指的是主要使用_______石器的时代,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_______和旧石器时代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图A中_______处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遗址之一,距今约170万年;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位于_______处。(填写图中序号即可)
材料二 距今约1万年,我国南北方都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栽培水稻、粟和黍均发现于我国。水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别列举我国早期种植水稻与粟的人类遗址,归纳这一时期我国的南北差异。
(3)一般认为,文明是具有进步价值取向的人类求生存、求发展的创造活动过程和成果,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等。综上所述并结合所学,列举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A
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他受命于舜,负责治水。面对滔滔洪水,他从鲧治水的失败中吸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这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为了治理洪水,他长年在外,“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
材料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材料三 周灭了商,席卷整个中国北方……靠当时用马车传递的原始通讯方式不可能直接管辖这样大的地区……周王授权给一大批诸侯,这些诸侯大部分是国王的后裔和亲戚,但其中也包括一些承认周宗主权、与国王没有血缘关系的国王亲信和地方贵族。
——摘编自[美]费正清等《中国:传统与变革》
(1)结合图A指出材料一描述的历史人物。他“完成了治水的大业”后,通过哪一制度当上了首领?概括他治理水患的创新措施以及他的精神。
(2)选做题:以下两个小题,请任选一个作答。(如果两个都答,按第①小题计分)
①材料二中的“天下为家”始于哪一制度?结合所学简述这一制度确立的过程。
②材料三反映出周王实行什么制度?结合所学说明这一制度的作用。
(3)综上所述,指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因素。从夏商西周王朝的更迭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15.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七年级(1)班同学开展了一场历史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
材料一
图A 玉琼 图B
说明:读遗址的很多玉器上刻画有一种神人兽面纹,其主体由天空中飞翔的神兽和骑在神兽身上的羽冠神人形象组成。 说明:利簋,西周青铜器。簋既用作食器,也是重要的礼器。利簋器身、方座饰饕餮纹,方座平面四角饰蝉纹。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图A所示的神人兽面纹饰属于哪一文化?简析图B的史料价值。
【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
材料二
图C 湖南炎陵县炎帝陵庙里的炎帝像 图D 黄帝陵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后人对炎帝和黄帝的尊称。传说中黄帝有很多的发明创造,如何正确地看待远古传说?
【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
材料三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自“平王”起,周王室政治地位的表现。你认为应该如何评价春秋时期的战争。
【形成于我国早期的国家】
材料四 中国早期国家存在的时间是夏商西周到春秋时期。按照早期国家发展过程来划分,夏代是初期,商代是发展期,西周是典型期,春秋是由早期国家向成熟国家——领土国家的转型期。
——摘编自俞鹿年《先秦时期国家机关的演进》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早期国家”的发展历程。通过对上述史料的探究,请用一句话为本次探究活动拟定一个主题名称。(要求:主题鲜明、语言凝练)
参考答案
1.【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周口店遗址”和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学家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发现了北京人遗址,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骨和烧石等,说明北京人学会使用火并保存火种,D项正确;距今约3万年,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的是山顶洞人。山顶洞人与题干的“发现的完整头盖骨化石”不符,排除A项;北京人住的是山洞,河姆渡人学会建造木结构水井,排除B项;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处于“旧石器时代”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2.【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山顶洞人依然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他们已经懂得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会缝制衣服,所以比较山顶洞人和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活较进步之处在于会缝制衣服,B项正确;山顶洞人与北京人都过着群居生活,排除A项;会种植水稻的是河姆渡人,北京人与山顶洞人生活在旧石器时代,尚未开始种植,排除C项;北京人与山顶洞人生活在旧石器时代,尚未开始制作陶器,排除D项。故选B项。
3.【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为彩陶,河南灵宝西坡遗址都是仰韶文化的代表,①③正确,B项正确;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城东北约7公里的陶寺乡,是一处重要的龙山时代末期遗址,二里头遗址属于夏代中晚期的文化遗址,这里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和乐器,成套的青铜酒器,镶嵌绿松石的精美铜牌,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等,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进程,与以磨制石器与彩陶为特征的仰韶文化不符,②④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4.【答案】C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距今1万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北方地区的先民开始栽培粟和黍,证明原始农业形成,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③考古发现与结论对应正确,C项正确;北京人遗址:灰烬、烧石和烧骨等,反映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留很火种,但还不会人工取火,①考古发现与结论对应错误,排除A项;山顶洞人遗址:穿孔骨针,表明山顶洞人已掌握钻孔技术和磨光技术,但还不会缫丝和织布,②考古发现与结论对应错误,排除B项;河南灵宝西坡遗址:面积超过200平方米的大房子体现了当时建筑水平的提高,但未体现出贫富分化,④考古发现与结论对应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5.【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大汶口文化遗址中有的墓葬出土了象牙梳、象牙雕筒等精美的工艺品和日常用品,有的墓葬却一无所有;同期的良渚文化遗址亦是如此”可知,墓葬陪葬品多少对比,表明当时出现贫富分化,B项正确;山顶洞人已有爱美意识,排除A项;禅让制度是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C项;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开始,国家出现,排除D项。故选B项。
6.【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距今4300—4000年”“宫殿”“宫城城墙殿”并结合所学可知,宫殿,宫城城墙等都属于早期国家的特征,因此题干材料信息反映了早期国家的产生,D项正确;五六千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与“距今4300—4000年”时间不符,排除A项;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开始,中国进入奴隶社会,时间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距今五六千年前的炎黄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与题干遗址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7.【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二里头遗址中心区新发现的多条道路和道路两侧的墙垣,图中纵横交错的道路把整个区域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分区”可知,二里头遗址内功能区分布明显,说明当时的社会结构层次明显、等级有序,C项正确;材料只说明二里头遗址存在多条道路和道路两侧的墙垣,不能说明城市交通方式健全,排除A项;礼乐制度建立在西周时期,排除B项;这一时期处于早期国家阶段,具有高度文明水平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8.【答案】C
【详解】依据材料“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西周实行的分封制依据的分封标准,被分封对象主要是先代贵族、亲戚和功臣,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把某地的土地和臣民授予先代贵族、亲戚和功臣,封他们为诸侯,建立诸侯国,称为“授民授疆土”,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分封制诸侯的义务”,排除A项;实行分封制的原因是巩固统治,材料并未涉及,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分封制的对象,并未提到分封制的消极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9.【答案】B
【详解】据材料“殷墟”可知,“殷墟”是商朝都城遗址,而前1300年“盘庚迁都到殷”,因此在殷墟我们可以读到“盘庚迁都”的“历史”,B项正确;启取代伯益是夏朝的历史,与殷墟无关,排除A项;“周厉王与民争利”发生在西周时期,排除C项;周平王迁都洛阳,史称东周,排除D项。故选B项。
10.【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故①处对应的历史事件是禹建立夏。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商朝灭亡。故③处对应的历史事件是武王伐纣,C项正确;平王迁都是公元前770年,排除A项;西周灭亡是公元前771年,排除B项;商汤灭夏是约公元前1600年,排除D项。故选C项。
11.【答案】A
【详解】结合所学,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公元前651年,齐桓公葵丘会盟,标志着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A项正确;宋襄公、越王勾践、吴王阖闾都是春秋霸主,但并不符合“首位称霸”,排除BCD项。故选A项。
12.【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青铜农具”“铁农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最早使用的是打制石器,距今约1万年左右使用磨制石器,夏朝开始出现青铜农具,春秋时期开始出现铁制农具。这组图片直接反映了我国古代生产工具的变革。故A正确;社会制度是指反映并维护一定社会形态或社会结构的各种制度的总称,与题干信息“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青铜农具”“铁农具”没有联系,排除B;冶炼技术与题干信息“打制石器”“磨制石器”没有联系,排除C;“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青铜农具”“铁农具”反映了我国古代生产工具的变革,体现不出科技水平的提高,排除D。
故选:A。
13.【答案】(1) 打制 化石 ④ ①
(2)种植水稻:河姆渡遗址。
种植粟:半坡遗址。
南北差异:居住房屋不同,南方为干栏式建筑,北方为半地穴式建筑;种植的主要作物不同,南方以水稻为主,北方以粟、黍为主。
(3)重要标志: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
【详解】(1)结合所学可知,旧石器时代主要使用打制石器,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时代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遗址最早的古人类遗址之一,位于云南,在图中的④;材料中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位于北京周口店,在途中的①。
(2)遗址:结合所学,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种植水稻;黄河流域的半坡人种植粟。
南北差异:结合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房屋和作物的不同可知居住房屋不同,南方为干栏式建筑,北方为半地穴式建筑;种植的主要作物不同,南方以水稻为主,北方以粟、黍为主。
(3)重要标志:结合所学,文明产生的标志是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
14.【答案】(1)历史人物:大禹。
制度:禅让制。
创新措施:改“堵”为“疏”。
精神: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
(2)①制度:世袭制。
过程:在禹死后,禹的儿子启拒不接受传统的举贤禅让做法,取代禹生前推举的继承人伯益,直接继承了禹的王位。
②制度:分封制。
作用:巩固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扩大了周王朝的统治范围,确立了周朝内部严格的等级结构和统治秩序。
(3)主要因素:制度的不断创新
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统治者应当加强对地方的掌控。
【详解】(1)历史人物:根据材料中的人物形象和手持工具可知为治水成功的大禹。
制度:结合所学,因大禹治水有功,舜通过禅让制的方式让位于禹。
创新措施:根据材料“对洪水进行疏导”可知改“堵”为“疏”。
精神:根据材料“为了治理洪水,他长年在外,‘三过家门而不入’”可知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
(2)根据题目要求,选择任一小题,如选择①,制度:根据材料“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可知为世袭制。过程:结合所学王位世袭制的创立可知在禹死后,禹的儿子启拒不接受传统的举贤禅让做法,取代禹生前推举的继承人伯益,直接继承了禹的王位。
也可以选择②,制度:根据材料“周王授权给一大批诸侯,这些诸侯大部分是国王的后裔和亲戚,但其中也包括一些承认周宗主权、与国王没有血缘关系的国王亲信和地方贵族”可知为分封制。作用:结合分封制的影响可知巩固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扩大了周王朝的统治范围,确立了周朝内部严格的等级结构和统治秩序。
(3)主要因素:根据材料中的禅让制、王位世袭制和分封制可知制度的不断创新。
启示:结合夏桀暴政、商汤灭夏、武王伐纣等可知得民心者得天下;结合内外制、分封制可知统治者应当加强对地方的掌控。
15.【答案】(1)文化:良渚文化;
史料价值:利簋属于实物史料,是已经发现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之一,腹内铭文记述了周武王在牧野伐纣的过程,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
(2)尊称:人文初祖;
看待:远古传说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传说中被考古资料证明的部分是可信的,没有被证明的就是暂时不可信的内容。
(3)表现: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强大;
评价:一方面,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另一方面,利于局部地区的统一。
(4)发展历程:经历了初期一发展期一典型期一转型期。
主题名称: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的形成。
【详解】(1)文化:根据材料“刻画有一种神人兽面纹,其主体由天空中飞翔的神兽和骑在神兽身上的羽冠神人形象组成”并结合所学,来自良渚文化;
史料价值:根据材料“利簋,西周青铜器。簋既用作食器,也是重要的礼器。利簋器身、方座饰饕餮纹,方座平面四角饰蝉纹”可知利簋属于实物史料,是已经发现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之一,腹内铭文记述了周武王在牧野伐纣的过程,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
(2)尊称:结合所学,炎帝和黄帝对早期中华文明具有重要贡献,被称为人文初祖;
看待:结合远古传说的史料价值可知远古传说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传说中被考古资料证明的部分是可信的,没有被证明的就是暂时不可信的内容。
(3)表现:根据材料“,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可知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强大;
评价:结合战争的灾难影响以及对统一的作用可知一方面,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另一方面,利于局部地区的统一。
(4)发展历程:根据材料“按照早期国家发展过程来划分,夏代是初期,商代是发展期,西周是典型期,春秋是由早期国家向成熟国家——领土国家的转型期”可知经历了初期一发展期一典型期一转型期。
主题名称:综合材料中良渚文化、人文初祖、夏商周的统治可以归纳为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的形成。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陕西省西安市东城第一中学等多校2024--2025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