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第一次调研考试
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答案,每小题1.5分,共60分)
1.下图是属于新石器时代的庙底沟遗址出土的双唇小口尖底瓶。有学者认为它用于祭祀,具有礼器性质,故将其喻为“文明的火花”。该学者得出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是( )
A.生产工具的进步 B.社会分工的出现
C.阶级阶层的分化 D.早期国家的形成
2.西周统治者吸取商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实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分封制,以新的国家政体取代了方国联盟体制。周人认为,天子作为天之“元子”,是代表唯一的天而统治唯一的天下的唯一的人,天下的疆土与万民皆在天子的统治之下。据此可知西周时期( )
A.天人感应理论得以确立 B.文明范围较商朝有所扩大
C.政治的聚合性有所增强 D.诸侯国具备了世袭统治权
3.关于尧、舜、禹之间的权力转移,不同于《史记·五帝本纪》记录的“禅让制”。韩非认为是“舜逼尧,禹逼舜”“人臣弑其君者也”。《古本竹书纪年》中也有“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等类似的记载。这说明了( )
A.原始社会军事民主制导致禅让传说产生
B.儒家所推荐的选贤举能与法家存在分歧
C.文献史料的研究需要史料实证和综合考察
D.禅让篡夺并存于从传贤到传子的过渡阶段
4.下图为不同时期新石器文化形势图。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中原地区已经处于各种文化分化的复杂阶段
B.不同文化圈之间一开始就存在相互隔绝现象
C.中华文明呈现出多元并行到中原中心的趋势
D.新石器时代文化之间出现愈来愈分层的状况
5.禁,是承置酒器的青铜器具,起源于商代晚期至西周初年,消失于战国时代。之所以称“禁”,盖因周人总结夏商两代灭亡之因,均在嗜酒无度。鉴于此,西周颁布了中国最早的禁酒令《酒诰》。由材料可以推测( )
A.西周是古代最早提出禁酒的朝代
B.制造酒禁有维护长期统治的目的
C.西周之人因有禁酒令而不再饮酒
D.平民也可以使用“禁”表明其立场
6.公元前710年,晋国师服在晋国发生内乱后感叹:“今晋,甸侯也,而建国。本既弱矣,其能久乎?”公元前559年,针对卫人驱逐卫献公一事,师旷表示:“天生民而立之君……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材料反映出当时( )
A.分封制度趋于瓦解 B.晋国势力走向衰微
C.变法运动蓬勃开展 D.原始民主发挥作用
7.晋国卿大夫赵鞅、荀寅将大臣范宣子所编的刑书铸于鼎上。这引起孔子的严厉斥责,认为二人擅做刑器,使晋国失去了原有的法律制度。但孔子却没有抨击铸刑书在先的郑人子产,还赞扬子产修明法度,抑制强宗。对铸刑鼎的不同态度反映出孔子( )
A.反对统治者以法治国 B.希望稳定社会秩序
C.提倡用道德教化民众 D.主张加强国君权力
8.自西周到春秋末期,人们所言之“利”大多都是“公利”,如民之利、国之利、社稷之利、公室之利。战国时期,社会“上下交征利”,不论国家还是个人,都以获得最大化的“利”作为行事、判断的准则。导致这一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血缘宗法制逐渐崩溃 B.政治秩序与格局重构
C.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 D.社会主体士阶层崛起
9.《华阳国志·蜀志》载:“(公元前316年)蜀王别封其弟葭萌于汉中,号苴侯,命其邑曰葭萌焉。苴侯与巴王为好,巴与蜀世仇,故蜀王怒,伐苴侯,苴侯奔巴,求救于秦。”秦国以“蜀有桀纣之乱”,借此举兵伐蜀。据此可知,当时( )
A.家国同构制度趋于瓦解 B.儒家德治理念受到尊崇
C.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强化 D.大国谋求地区政治统一
10.有学者认为,周公时代变革的最大结果,是神权退场,这让中国的文化过于“早熟”;战国时代变革的最大结果,是贵族退场,这让中国的政治过于“早熟”。而其他诸人类文明中,神权和贵族政治的退场,都发生在1500年之后的所谓的近现代时期。材料中两个“早熟”的结果分别表现为出现了( )
A.分封制和郡县制 B.礼制和君主专制
C.德治和法治 D.皇帝制和三公九卿制
11.学术界普遍认为秦朝时期实现了全国范围内文字字形与字体的统一。下列史料中能证明这一观点且属于一手史料的是( )
A.《说文解字·序》称“(李斯、赵高等人)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B.《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普天之下,抟心揖志,器械一量,同书文字”
C.里耶秦简中发现了要求统一用词,改旧名,用新称,统一制度、法律用语的木牍
D.汉景帝时,孔子故居夹墙中发现的简牍文字,与小篆、隶书大相径庭
12.据公元前212年记载,来自东部滨海的一方士卢生与另一方士交谈时,指责“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贪于权势至如此”。始皇大怒,亲自下令调查与这两个方士相关联的文人并处死。对这一现象合理的解释是( )
A.为秦朝的灭亡埋下种子 B.群众舆论对统治的压力
C.对儒学进行严重的打压 D.统治者治理的昏庸无能
13.关隘是古代封建王朝的军事防御体系。下表是秦朝的关隘体系建设,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关隘人员构成 中央官吏、主管以及兼管关隘的地方官吏、守卫关隘的吏卒等
关禁制度 根据通关的人员身份及所持有凭证进行控制,主要分为准许通关人员、禁止通关人员和权益通关人员三类
关隘通关文书制度 凡出入关隘的人员,必须出示身份证明
关隘财务管理制度 限制的物资包括黄金、珠宝等贵重物品和铁器等一般的金属器物、马匹等战略性物资也属于关禁物资
A.阻碍各地的经济与文化交流 B.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定
C.确立中央对地方的绝对控制 D.消除六国旧贵族割据的基础
14.如图是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为吏之道》中关于做官的详尽阐述。这反映了秦朝( )
·要清白正直,慎重严谨如一、没有私心,赏功罚过得当。 ·要待人和气,与人相处诚挚讲信义,要善于倾听不同的意见。 ·要勤于政事,摒弃私欲杂念,多多反思自己。 ·要尊敬贤能善待俊杰,无论在野为民还是在朝为官都始终如一。 ·要能刚柔相济,仁义忍让,那么蛮横无理的人也对你无可奈何。 ·要审慎对待耳闻目睹口言之事,听说十遍不如亲自去看一看。 ·要戒除安逸享乐的念头,要忠诚,不为贪图富贵做官,要正行修身。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B.治国理念以法为主兼采各家
C.为吏之道必须正行修身 D.地方治理注重道德教化
15.据《诗经》记载:“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秦统一六国后,在秦故地和六国境内旧道的基础上修筑驰道,路中间专供皇帝出巡使用,如无特许就连王公贵族也不许在驰道中央行走。这一变化反映了秦朝( )
A.高度组织化的权力结构 B.最高统治者的无上权威
C.道路修筑遵循的规范性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6.西汉时期,官家对民间的放任,导致了民间力量的壮大,发展起来的坞堡经济成为东汉最基础的社会细胞。坞堡内部有以血缘和地域为载体的大地主和以宗族与乡里为纽带的武装组织,它代替了官方对基层民间的统治。这( )
A.是政府对官僚集团妥协的产物 B.填补了动乱环境下的权力真空
C.瓦解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导致自给自足的经济逐渐破产
17.《史记·儒林列传》记载,“家人子”(宫侍女)出身的窦太后喜好黄老之学,召辕固生问老子书,辕固生答“家人言耳”太后大怒,命他去刺野猪,幸得景帝帮助才脱困。这一记载最能印证汉初( )
A.无为而治思想发生动摇 B.弃道崇儒思想业已抬头
C.社会等级意识仍然强烈 D.皇权独尊遭受外戚挑战
18.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政府因“天下马少”而“平牡马匹二十万”,同时整顿币制,发行五铢钱;元鼎二年(前115年),下令“稍稍置均输以通货物”;元鼎三年(前114年),又“令民告缗(逃漏税款)者以其半与之”。这些举措( )
A.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B.因袭了传统的经济政策
C.旨在规范经营和组织管理 D.旨在解决政府财政危机
19.秦汉疆域、郡县设置及管辖大致在秦长城以南,贾谊曾论及,“今陛下(汉文帝)杖九州而不行于匈奴”,天子皇帝的“称号甚美,而实不出长城”;汉武帝诏书曰:“今中国一统而北方未安”。这反映了( )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 B.现代中国版图定型
C.中国一统格局初步形成 D.民族交融不断加深
20.陆贾在游说南越王赵佗臣服于汉朝时说:“秦失其政,诸侯豪桀并起,唯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羽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略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陆贾的主要用意是( )
A.叙述楚汉战争的客观过程 B.阐明秦朝灭亡的必然性
C.炫耀汉朝强大的军事实力 D.突出汉朝建立的合法性
21.解释是历史的生命血液,没有解释就没有历史。如图是出土于甘肃嘉峪关的魏晋时期的墓砖壁西“犁耕图”,下列对该出土文物信息解释正确的是( )
A.展现了该地区当时农业生产场景 B.体现了当时游牧民族生活情况
C.是我国开始出现牛耕的历史证明 D.说明当时民族交融趋势的加强
22.东晋建立前后约有90万中原人移民到江南,占当时江南全境人口的六分之一。他们多以村落或宗族为单位迁徙,在江南形成独立的聚落;并将新的聚居地冠以原籍州县之名,在东晋朝廷认可下形成了许多“侨州”“侨郡”“侨县”。这( )
A.增强了北方士族返回中原的愿望 B.激化了南北士族之间的矛盾
C.促进了江南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D.规范了行政区划和户籍制度
23.竹子只能生长在温暖的气候环境里,根据文献记载,两汉和西晋时期,陕西和河南都生长有茂密的竹林,而在东晋十六国时期,苻坚在长安种植的竹林却大面积枯死。这一情况带来的直接结果是( )
A.民族交流交融 B.生态环境的恶化
C.政权更迭频繁 D.人口内迁与南迁
24.华梅《中国服装史》提到,魏晋南北朝北方服饰裤褶裲裆(如下图),南方服饰长瘦飘逸。假如没有魏晋南北朝的多样性,单从“独尊儒术”的汉代传承下来,是难以出现大唐服饰的雍容而开放的。这反映了( )
A.汉唐服饰审美的一脉相承 B.唐朝服饰风格的雍容而开放
C.民族交融渗透于社会生活 D.经济繁荣促成了服饰多样性
25.如表为刘宋至隋初岭南地区人口数变化情况统计表。这反映岭南地区( )
省区 刘宋时期人口数(公元464年) 隋代初期人口数(公元609年)
人口数 密度(人/平方公里) 占全国人口% 人口数 密度(人/平方公里) 占全国人口%
广东 375744 1.7 1.25 659889 2.99 1.28
广西 228360 0.99 0.76 956345 4.14 1.86
合计 604104 2.01 1616234 3.14
A.土地兼并程度日益加深 B.地域经济差别缩小
C.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 D.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26.贞观十八年,李世民任命岑文本为中书令,主要原因在于岑文本是闻名于世的文人,写得一手好文章,为人老实勤勉,工作兢兢业业。岑文本的亲朋好友为此庆贺,岑文本却说:“非勋非旧,责重位高,所以忧也,今日受吊,不受贺。”材料表明,唐朝( )
A.军功勋贵阶层垄断政治 B.人情私利影响政权稳定
C.君主专制不断发展强化 D.中枢机构权力发生异化
27.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突厥犯塞,吐谷浑寇边,军旅数起,转输劳敝,隋文帝令朔州总管赵仲卿于长城北大兴屯田,以实塞下,又于河西立堡,营田积谷,“由是收获岁广,边戍无馈运之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隋朝政府首设官营屯田,极大缓解了军需矛盾
B.隋朝时官办经济成为社会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
C.官营屯田的设置极大缓解了中原内地的运输之劳
D.官营屯田是隋唐边防稳固、丝路畅通的物质基础
28.835年的“甘露之变”是唐代文官集团试图铲除宦官势力的一次政变。政变失败后,宦官集团“迫胁天子,下视宰相,陵暴朝士为草芥”“天下事皆决于北司(指宫内宦官机构),宰相行文书而已。”该现象( )
A.导致了朋党之争的终结 B.反映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C.体现了皇权至上的实质 D.推动了中枢机构的变革
29.“七出”是我国古代休妻的七种理由,其中“妒”(指妇女凶悍或反对丈夫纳妾)以“乱家”为由也被列入“七出”。但到了隋唐时期,“妒妇”“妒习”事例数不胜数。该现象反映出隋唐时期( )
A.妇女获得了部分婚姻自主权 B.社会环境较为宽松
C.婚姻观念深受少数民族影响 D.女性社会地位提高
30.唐代中后期的诗歌中大量出现“贫妇”形象。杜甫、白居易、孟郊等诗人所创作的贫妇诗歌直接以“卒妻”“征妇”“织女”“苦妇”“寡妇”“贫女”等为题,展现了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贫苦女性形象。这反映出唐代中后期( )
A.农民起义横扫全国各地 B.政局变动影响底层民众生活
C.社会歧视妇女现象严重 D.士人要求提高妇女政治地位
31.如图为唐代农民家庭经济运行示意图。据此可知,当时( )
A.土地兼并问题得到一定程度解决 B.农业经济发展具有一定保障
C.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D.商品经济已经取代自然经济
32.唐代制举由天子下诏,不定期举行,旨在选拔“非常之才”。制举考试盛行举荐,“他荐”之外,更有“自举”。时人杨绾在《条奏贡举疏》中道:“投刺干谒,驱驰于要津;露才扬己,宣胜于当代,古之贤良方正,岂有如此者乎 ”这说明当时( )
A.仍受前代选官制度的影响 B.士人主动向官员自荐求仕
C.制科考试选拔的人才不实 D.唐代士人谄媚于人失风骨
33.唐代中期,宰相杜佑在其编纂的《通典》中描述某一制度说:“百姓供公上,计丁定庸调及租,其税户虽兼出王公以下,比之二三十分(相当于十分之二、三收成的税率)唯一耳。”该制度的推行( )
A.以土地私有为前提 B.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C.以计口授田为基础 D.有利于人口的流动
34.据史书记载,初行两税法之际,“分命使臣,按地收敛,土户与客户,共计得三百余万”,其中权门豪强所隐占的客户就占了2/5,经检查以后,则“浮浪悉收,规避无所”。这说明此法的推行( )
A.使纳税编户大量增加 B.缓解了土地兼并现象
C.削弱了地方藩镇势力 D.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
35.819年,唐宪宗任命抚州司马令狐通为右卫将军,门下省给事中崔植因认为令狐通任寿州刺史时擅自用兵,不宜奖励重用而封还制书,后“上令宰臣谕植,以通父(令狐)彰有功,不忍遂弃其子。其制方行”。这一事件体现了唐代( )
A.三省体制逐渐崩溃 B.门下省职能被剥夺
C.政治制度运行特征 D.中枢决策机制失灵
36.《论语》记载,孔子曾赞许曾点对“谦”的领悟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但魏晋士人对“谦”的解读聚焦于孔子可能怀有的豁达隐逸之情,并将曾点美化成一位超然脱俗的世外高人。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文学自觉和审美观念的更新 B.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转变
C.门阀政治消解士人参政热情 D.政治环境和社会思想变化
37.汉代以后,“五德终始”学说逐渐定型,汉承秦为火德,东汉改“洛阳”为“雒阳”而都,以避与炎汉相冲。此后,魏承汉为土,晋承魏为金……为历代所用。这表明当时( )
A.阴阳学说成为主流思想 B.统治阶级盲从封建迷信
C.多用五德宣示正统地位 D.天命变更说法深入民心
38.公元624年以及643年前后,应朝鲜高句丽王朝的邀请,唐朝两次派出使团前往朝鲜传播道教。据说使团由道士组成,他们带去了道教神灵的图像,并且讲授《道德经》。高句丽的学生还被允许到中国来学习道教,正如他们的同胞以及各国人民来中国学习佛法一样。据此可知( )
A.唐朝文化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B.对外交流以宗教传播为主
C.道教在唐朝的地位高于佛教 D.中朝间文化双向交流频繁
39.北魏时期,贾思勰编写的《齐民要术》不仅系统总结了公元6世纪以前中国北方的传统农学成就,还总结了内迁少数民族的医疗技术和畜牧业经验。这体现了当时( )
A.南北文化的交流 B.民族交融的趋势
C.阶级矛盾的缓和 D.传统科技的转型
40.唐代敦煌壁画中大至宗教、音乐舞蹈、世俗生活等场景,小至器具、服饰、妆容、纹样等物象,也是唐代诗歌重要的审美主题与表现元素,它们共同构成了唐代诗歌丰富的审美融合视域。由此可推知,唐代( )
A.文化交融丰富了文学元素内涵 B.宗教价值影响艺术表现形式
C.生活物象成为诗歌的主要题材 D.敦煌壁画注重吸收中原文化
论述题(共40分,其中41题20分,42题20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材料二
隋炀帝开凿运河,本是惠及百姓、泽被后世,利国利民的工程,但因劳役过于繁重,反而成了一项虐政,加速了农民起义的爆发。但是运河的开通,对于后来唐、宋两代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政权的巩固,都起了巨大的作用。
——摘编自安作璋主编《中国运河文化史》(上册)
(1)“图说历史”是解读历史的一种常用方法。请运用这一方法对上图加以解读。(1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作者对“隋炀帝开凿运河”的看法。据此,你认为应如何正确认识史事?(8分)
42.画像石,是汉魏时期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汉画像石是研究汉代时代风貌的宝贵资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
图1 描绘了汉代纺织的工序:即调丝;络丝、并丝;踏机织作(使用了脚踏提综式斜织机)。
图2 上排左侧为一酒肆,二人正在沽酒;右侧是一杂行,室内三人正在议价;中间一组人,正面谈交易。中排有人执物入市交易。下排右侧是一粮行;另外三对人,提秤称物。
图3 描绘了孔子弟子曾参恭顺地跪坐在母亲身后,双手呈作揖状举至胸口,母亲坐在织布机前。上面刻有“曾子质孝,以通神明,贯感神祇,著号来方,后世凯式,以正抚纲”等文字。
图4 描绘了胡汉交战的场景,左侧戴尖帽持弓箭的是北方游牧民族,有溃败之势,右侧持剑戈的则是汉人士兵,正在追击,展现了战争的宏大场面。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汉画像石是研究汉代时代风貌的宝贵资料。(14分)
(2)若要进一步研究汉代时代风貌,你认为还可以从哪些方面补充史料?请分别举例说明。(6分)
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第1页,共2页历史调研一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C C C B A D C D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A B B B B B D C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A C D C D C C C B B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B B C A C D C A B A
41.【答案】(20分)
(1)地理位置: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2分)
中心城市: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2分)
组成部分:大运河由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组成。(2分)
历史意义:加强了南北交通,巩固了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2分)
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2分)
对后世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2分)
(2)看法:隋炀帝开凿运河本是利国利民的工程,但因劳役繁重成为虐政,加速了农民起义的爆发;运河的开通对唐、宋两代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政权的巩固起了巨大作用。(6分,正反各2分,影响后世2分)
认识史事:看待历史事件应当秉持唯物史观,一分为二的看待。(2分)
42.【答案】(20分)
(1)图1“汉代纺织的三道工序”和“脚踏提综式斜织机”等信息,反映了汉朝的纺织技术先进,手工业发展。(3分)
图2“酒肆沽酒”“杂行议价”“面谈交易”“入市交易”“提秤称物”等信息,展现了汉代集市交易的场景,反映了汉代商品经济繁荣。(3分)
图3“恭顺”“跪坐”“曾子质孝,以通神明”“以正抚纲”等信息,宣扬了儒家学派倡导的孝道,反映了汉代尊崇儒学,借助儒学进行社会教化。(3分)
图4“胡汉交战”等信息,反映出汉王朝为稳定边疆出击匈奴,同时胡汉交战也促进了民族交融。(3分)
汉画像石属于实物史料,反映了汉代生产生活、思想观念、民族关系等社会状况,对于研究汉代的时代风貌与特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2分)
(2)补充:科技:如改进造纸术、《九章算术》等,反映汉代科技发达。
文学:汉赋,辞藻华美,气势恢宏,反映汉代大一统的时代。(6分)
(若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卷子答案网-一个不只有答案的网站 » 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滏运中学2024-2025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历史试题(答案)